【精品教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背影》第1课时

合集下载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9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9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9篇)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一、导入课文放《背影》歌动画。

(以此为背景音乐开始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最近我发现,有作曲家把它写成了一首的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下。

二、作者介绍这首歌所表现的就是父子分别的情形。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文,先了解一下《背影》的作者。

放作者介绍,同学读。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是一篇记实的作品,作者曾说,他完全是写实,把当时的所见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

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

这篇课文当时中国社会处在军阀混战的时期,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

江泽民同志曾在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时为他题词,放题词。

这可以说是对朱自清一生的品格和学识的高度概括。

下面我们就一起体会一下。

三、课文欣赏思考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幺?放全文朗读动画。

四、思考讨论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幺?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回答:四写背影。

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艰难的步履,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

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

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
-在词汇与句子的深层含义方面,如“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象,也象征着父爱的默默付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在写作手法领悟方面,学生可能对“白描”这一手法感到陌生,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其他作品中的描写,帮助学生理解并模仿。
-在文化背景融入方面,教师需要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孝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在重点词汇与句子解析方面,强调词汇的语境意义和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如“踌躇”表达了父亲在离别时的不舍和矛盾心理。
2.教学难点
-朗读情感的把握: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朗读时的情感,需要教师指导如何通过语调、语气传达情感。
-词汇与句子的深层含义:部分重点词汇和句子具有深层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背影”作为标题的双重含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这篇课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父爱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背影》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散文,它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父爱的伟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抒情为主,注重表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背影》这篇课文。这个案例展示了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父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背影”的双重含义和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篇1教学目的:〔1〕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才能。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第一课时一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注音。

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绘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化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以下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

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分开徐州,另谋生路〕〔3〕“惨淡”一词。

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化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根底。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4.这一部分的背影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5.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6.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7.通过刻画四个背影,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学生细读课文,互相讨论,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点
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是对新课导入的必要补充,背景知识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数字的提示整合文本关键信息;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并归纳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关键词句和语段的精读细品,引领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为下一步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做铺垫。
学情分析
在学习方法上,对于初中生而言,接触到记叙性散文的并不多,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足的,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思想情感上,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对于生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仍是“生在福中难知福”,所以,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并且不能停留于课堂,而应走入家庭,走向社会。
学生感悟
由父爱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理解父子深情、学习写人叙事散文打下基础。

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背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主要讲述了他的父亲离别时的背影,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表达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和子女对父母的感谢。

下面是关于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希望大家认真阅读!【1】背影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知识目的: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

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才能目的:学习在平实的表达、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情感目的:,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沉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难点: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布置预习【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个宝,没妈的孩子象棵草。

”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可是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个关心人,那就是父亲。

紧接播放电视散文《背影》的`局部片段。

引出以下三个问题在生活中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成长的历程中他对你有什么影响?你怎样评价你的父亲呢?老师小结,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明确学习目的:1、生字、生词的练习。

(运用多媒体显示出来)2、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有关资料(三)启发诱导,合作探究1、整体把握文章,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技巧,如何读出感情。

2、自读课文,考虑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3、再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一说这个“父亲买桔子时的背影”的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穿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中有人去世,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体态:肥胖走路姿态:蹒跚、渐渐(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非常担忧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动作:探、攀、缩、微倾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假如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语文教案)《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教案)《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这篇文章是通过特定环境下,一个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背影第一课时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背影第一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方: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训练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

3、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学习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表达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

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14《背影》第1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14《背影》第1课时【教案】

《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3.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学习体会精心选材、叙事和描写、抒情结合的写作特点。

4.体会父子深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体会父子深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学习体会精心选材、叙事和描写、抒情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配乐导入)父母亲是伴,当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能力与阅历,忙于去建造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时,往往忽略了一直支持着、鼓励着、陪伴着我们的父母却已不再年轻。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的题材数不胜数,却以母爱居多,写父爱的很少。

古人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说明了贤明的父亲兄长,严格的老师朋友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便是一篇有名的描写父亲的回忆性叙事散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前布置的相关常识。

(1)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2)背景资料:《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学会生字词,提高朗读水平。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父爱的方法。

(2)如何从课文中发现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写作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从细节中体会父爱,感受作者情感变化。

(2)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父爱的感悟。

5. 总结提升:(1)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3.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 情感教育:以情促知,以知传情,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答案。

《背影》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背影》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背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背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背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引言:《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语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与研究,以尽可能地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本文将就《背影》这篇课文,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1. 了解《背影》的内容并掌握人物形象。

2. 熟悉小说中的情节,并分析故事中的代表性人物。

3. 学习使用相关词汇和短语,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并能够表达出来。

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能将所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达和讨论。

二. 教学重点1. 熟悉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对石头母亲为儿子遗忘伞的事情进行思考。

2. 理解小说中的句子,并能够表达出来。

3. 培养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习者的感悟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难点1. 小说的情节比较复杂,需要学习者认真思考、分析。

2. 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表达和操作能力,以便进行深度探究和分析。

四. 教学过程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资源的启示和支持。

2. 开展教学前活动,包括教材预测、话题导入和知识调整等。

3. 进行课文阅读,包括快速阅读、深度阅读和精读等。

要求学习者认真思考每句话的含义,并进行相关的理解和表达。

4. 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包括情感注释和感性表达。

让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进行表达和讨论,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情感内核。

5. 正确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助动词,包括“忽然”,“酸溜溜的”,“竟然”,“还是”,“肩膀碰肩膀”,“垂头丧气”,“挥手告别”,“转身”,“背影”等等。

6. 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点。

尤其是要针对学习者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思考和改善。

八年级语文教案《背影》(优秀4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背影》(优秀4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背影》(优秀4篇)教案通常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等内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案《背影》(优秀4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教案《背影》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一篇叙述文,描写了父亲送作者从扬州返回北京的路上,父亲与小贩讲价、跨上月台为他买桔子、临行前叮嘱他等故事,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全文的题眼,通过“背影”歌颂了父爱的伟大。

本文写父爱,把背影放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来写,使得父爱尤显深情动人。

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因父爱而感动,因感动而更加珍惜亲情,并学会感恩父亲、体谅父亲。

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学习本文在特定情境中细致刻画形象的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文章写作中。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主题和本文的特点,设定本课重难点如下: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难点:特定情境下对形象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二、说学情1.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上学期的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一的学习,他们对叙述文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如何借助叙事来表达感情、借助特定情境来刻画形象,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2.我的学生多是95后,他们从小都是在父母格外的呵护下长大的,习惯了父母为他们做事情,对父母的爱甚至有些忽视了。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唤起他们对亲情,尤其是父爱的关注和珍视。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把握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二)学习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以及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写法;(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

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
-在情感教育方面,教师可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表达对亲情的看法,从而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情感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爱意,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写作技巧内化:学生可能会对如何将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感到困惑。
-词汇记忆与应用:学生可能对某些生词的用法记忆不牢,难以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这篇课文的基本情感、写作技巧和散文的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抒情散文,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爱的深沉。散文是表达作者情感、思想和审美的一种文体,对我们理解情感、培养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背影》这篇课文。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描写,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动作等细节来表现父爱。
-在文化背景理解方面,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或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背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父母的背影?”(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亲情的奥秘。
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
一、教学内容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词。

(1)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也是满院狼jí()。

(2)看到父亲pán shān()地走到铁道边,艰难地爬上月台,我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来。

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变卖典质.(财物)拭.干(擦)B.举箸.提笔(筷子)触目伤怀.(心)C.琐屑..(时光)..(细小而琐碎的事) 家中光景D.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3.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但他心里觉得踏实)D.进去吧,里边没人。

(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本文共四次写背影,首尾两次详写,中间略写。

()(2)本文表面上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以“背影”为主线贯串全文。

()(3)本文将父亲晚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爱子的真情都浓缩在“背影”上,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天地。

()(4)本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10题。

①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13.背影_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13.背影_第1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13 背影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领悟父子深情。

3.品味记叙散文中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难点: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

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深刻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熟读品味,教师点拨,学生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情景导入父亲,是一座巍峨的高山,用他那坚实伟岸的身躯将我擎起。

父亲,是一架登天的长梯,用他的高度帮我攀登梦想之巅。

父亲,是一条淙淙流淌的河流,用他毕生的血液灌注我茁壮成长。

父亲,是一棵青翠的白杨,用他的绿荫为我遮挡生命中的风雨。

——刘晓[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898年11月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全家迁居杨州。

1917年,20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

同年冬天,祖母去世,回扬州奔丧。

1921年,24岁的朱自清在北京大学毕业。

先后在杭州、温州、宁波等地任中学教师,这一时期开始发表诗作,诗集《踪迹》出版。

1925年,28岁的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
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
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
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
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

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自学检测
1、朗读课文,给文中的生字注音
狼藉.(jí)簌.簌(sù) 踌躇
..(chóu chú)
交卸.(xiè) 迂.腐(yū) 琐屑
..(suǒ xiè)
栅.栏(zhà) 颓.唐(tuí) 蹒跚
..(pán shān)
举箸.(zhù) 游逛.(guà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琐屑:细小而繁杂(的事)。

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

这是对死得委婉说法。

3、作者简介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他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4、背景链接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文中所写的事发生在1917年冬,当时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他自己在北大哲学系读书。

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1、速读课文:请你用“我从《背影》一文中感受到了一位____的父亲”句式说话。

(要求:根据课文中的“细节”内容来说话。


坚强、忧伤、仔细、细心、关爱儿子、疼爱儿子、颓唐、慈祥……
2、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看看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事?
父亲劝我--嘱咐茶房--亲自送我--忙讲价钱--拣定座位--嘱托茶房--为子买橘--远行回头--惦记儿孙。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

四、细读课文,感受亲情
1、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填写下表。

第一次是到徐州见着交卸了差使的父亲,满院狼藉,去世的祖母,“眼泪”创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因为悲哀)
第二次看见父亲吃力地翻过铁栏,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感受到父亲在自身处境极为困顿的情况下对儿子的厚爱,“眼泪”是对父亲深深的理解。

(因为感动)
第三次看见背影消失在人群里,“眼泪”是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依恋。

(因为惜别)
第四次读信时的“眼泪”是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忧伤,对父亲命运多舛chuǎn的悲叹,更是深切回忆。

(因为伤心)
3.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与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
肥胖的身子、缓慢的动作、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地送“我”到车站,并为我买橘;而“我”被这浓浓的父亲深深感动,流下了眼泪,有难过的泪、感激的泪、惜别的泪、辛酸的泪,都饱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

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凝聚了父子深情。

(1)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悲伤)的泪
(2)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激(感动)的泪
(3)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依恋)的泪
(4)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伤心)的泪
小结:父爱如山,终得圆满;垂暮之年,终得如愿。

其实生活中最好的已经、并且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留心体会。

请大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世间最普遍的而又最为宝贵的美好感情,以增进对天下父母心的深刻理解。

五、拓展延伸,表达心声
步入青春,我们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走进花季,我们还曾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段话。

【交流】妈妈,我想对您说:即使我是一只矫健的雄鹰,也永远飞不出母爱的长空;即使我是一条扬帆行驶的快船,也永远驶不出母爱的长河!在人生的路上不管我已走过多远,还要走多远,都要经过母亲精心营造的那座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