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课文讲解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权劝学》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权劝学》原文,译文及注释《孙权劝学》原文:子晋见东吴孙权,曰:“晋家世为文学之家,胸藏千卷之书,今独不见所废乎?”权曰:“世主好武,吾安敢以文学干扰其志。

”子晋曰:“文学者,世之宝也。

往者魏武帝以明理之故,舍世之宝而专思武功智谋之事,使数世之后,千里之内,无一文学者。

后世人以为愚闇,则以亡国。

千里之内,无一文学者,吾甚病焉。

君若能使当世之人,皆以文学称贤,使人与日俱进,则吾世受其福也。

”权曰:“夫学者,人之本也,而教化之资也。

古之君子,以文学为事,未有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也。

今诸葛亮、周瑜等文学者多为世所称,表面南面而不厌其繁,其志不在众人所在,可谓学者矣。

而此等之人,正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夫学者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非学者之本意也。

以学者之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此则差矣。

夫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勿玩好;及其长也,血气已定,而未有功业者,勿与之业;及其贵也,未有功业者,勿与之国。

”此乃人欲得为贵者之心也。

夫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则饰品也,非学者之本也。

夫学者之本,以学者之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也。

夫学者之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

夫孔子曰:“君子不慮也,不慮而后知者也。

”夫学者之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此则学者之本也。

今汝学者,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已,此则差矣。

夫学者之本,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

今汝学者,为事而已,此则差矣。

夫学者之本,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

今汝学者,为事而已,此则差矣。

”注:《孙权劝学》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对话,取自孙权劝说魏国的学者子晋。

孙权以此劝学之意,表达了他对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的看法和对时代学风的批评。

劝学者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本,实践于事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

《孙权劝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孙权劝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孙权劝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该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通篇主要记录了人物的几次对白,却生动刻画出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该文的艺术风格也值得一提,该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此外,该文的道理启示也值得我们深思。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能力,提升素质的途经。

一位伟人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学习形成的”。

孙权劝学之名家解读与赏析

孙权劝学之名家解读与赏析

孙权劝学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要紧手腕。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要紧记录人物的几回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

先看孙权。

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切下属,鼓舞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决有力。

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旧事耳。

”先声明要求他念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学多才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体会教训,增加自己的见地与才干,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超级感慨。

以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假设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孤常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劝导吕蒙——念书大有利。

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强逼吕蒙去念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

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度。

再看吕蒙。

念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聪慧,因此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但是生一种敬羡之情。

②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衬托及对照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念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此刻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照,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③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适当。

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

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形,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归纳,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那么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观点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主持编纂编年体通《资治通鉴》,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

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关于孙权、吕蒙、鲁肃【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公元229-252年在位。

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

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守,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力,成为江东霸主。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为江东的新主人。

《孙权劝学》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含例句释义1

《孙权劝学》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含例句释义1

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为什么。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
认清事物。
肃遂拜蒙母

于是,就。
结友而别

表承接,就,才
见往事耳

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识别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用、拿。
自以为大有所益

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例句
词语
释义
权谓吕蒙曰

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
当道,当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副词,表示反问。译为“难道”。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想要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成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反问语气词,表示“吗”。
但当涉猎
但只Βιβλιοθήκη 仅。但当涉猎当应当
但当涉猎
涉猎
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耳
见往事
了解历史
孰若孤
孰若
谁比得上。
孰若孤

谁。
孰若孤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开始。
蒙乃始就学
就学
指从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

到。
卿今者才略
才略
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孙权劝学》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主持编纂编年体通《资治通鉴》,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

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关于孙权、吕蒙、鲁肃【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公元229-252年在位。

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

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守,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力,成为江东霸主。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为江东的新主人。

七年级语文下《孙权劝学》笔记

七年级语文下《孙权劝学》笔记

《孙权劝学》笔记
一、文章背景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讲述了三国时期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

这篇文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不断进步的必要性。

二、生字注解
1.谓 - 告诉、讲给
2.涉猎 - 粗略地阅读、浏览
3.孰 - 谁
4.遂 - 于是,就
5.邪 - 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6.岂 - 难道
7.宁 - 宁愿
8.吕蒙 - 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
9.辞 - 推辞、拒绝
10.治经 - 研究经书
三、重点句子解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孙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吕蒙他
现在身居要职,必须学习。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鲁肃对吕蒙的进步
感到惊讶,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赞叹和惊讶。

四、主题思想
《孙权劝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孙权的劝学和吕蒙的进步,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取心。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迎接人生的挑战。

五、课后问题解答
•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孙权认为吕蒙现在身居要职,必须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他的进步如何?
•吕蒙开始学习后,进步非常快,让鲁肃都感到非常惊讶。

这说明只要我们肯努力,不断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内容讲解与练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内容讲解与练习

一、全文讲解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孙权劝学》全解

《孙权劝学》全解

《孙权劝学》全解《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一、作品原文孙权劝学1初2,权谓3吕蒙4曰:“卿5今当涂6掌事7,不可不学!”蒙辞8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9岂欲卿治经10为博士11邪12?但13当涉猎14,见往事15耳16。

卿言多务,孰若17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18。

及19鲁肃过寻阳20,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21才略22,非复23吴下阿蒙24!”蒙曰:“士别三日25,即26更27刮目相待28,大兄29何见事30之晚乎!”肃遂31拜32蒙母,结友而别33。

二、注释1.此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文题为后人所加。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元年(222)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如今在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2.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6.当涂:当道,当权。

当:掌管,主持。

“涂”通“途”,道路,仕途。

7.掌事:掌管政事。

8.辞:推托、推辞。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籍。

11.博士: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12.邪(yé):后写作“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及赏析《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赏析《孙权劝学》是一篇人物传记,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最终取得长足进步的故事。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吕蒙的成长历程,也体现了孙权善于劝勉他人的特点。

在文章中,孙权以自身的经历和体会来劝说吕蒙学习,表现出了他的智慧和领导才能。

而吕蒙也能够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展现了他的虚心接受和勇于改变自己的态度。

同时,文章中还通过鲁肃的惊叹来展示了吕蒙的进步之大,让人感受到学习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语言简练、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生动有趣,是一篇非常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孙权劝学全解

孙权劝学全解

孙权劝学全解
《孙权劝学》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孙权劝诫其将领吕蒙学习文化、提高自身修养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中有详细记载,展现了孙权作为一位君主,不仅重视军事才能,也注重将领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孙权劝学的背景是,吕蒙原本出身贫寒,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敢善战的精神,逐渐在吴国军队中崭露头角。

然而,随着地位的提高,孙权意识到吕蒙在文化修养方面的不足,认为这会影响他未来的发展和吴国的整体实力。

于是,孙权开始劝诫吕蒙学习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他对吕蒙说:“你现在执掌大权,掌管国家大事,应该多读书,增加自己的见识和智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孙权的话深深触动了吕蒙,使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于是,吕蒙开始努力学习,不仅阅读兵书战策,还广泛涉猎历史、文学等领域。

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吕蒙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得到了显著提高,成为一位文武双全、备受尊敬的将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不断进步和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君主对将领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实力和未来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像孙权一样,注重学习和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拓宽自己的
视野和知识面。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吕蒙一样,勇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努力成为更加优秀和有价值的人。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通用10篇)《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下面给大家分享《孙权劝学》的说课稿,欢迎借鉴!《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篇1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材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

《孙权劝学》讲的孙权劝东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

本文语言简洁精练,寥寥数语种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在这一节课上,我想坚持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让读贯穿课堂,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第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搜集《三国演义》的人物图片,名闻轶事,课堂上展示。

第四、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并运用本文中的成语。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体验。

让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故事情节,品味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老师对话,达到知识的互补与提高,有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谦虚好学,追求进步,重视阅读的精神。

第五、说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三国演义》的片首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认识叱咤风云的乱世英才,辨别与本课有关的三国人物,导入本课。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个人自由读,培养学生看注释读书的习惯。

孙权劝学的原文和注释

孙权劝学的原文和注释

孙权劝学的原文和注释孙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将军,以及赤壁之战的统帅。

他在政治上给予了极大的贡献,他在抗击董卓,分裂魏国,建立吴国,发展政绩,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在劝学方面,他更是非常有名,其劝学语录,也被称为“孙权劝学”。

以下为孙权劝学的原文:“劝学乃以启人,令自觉以勤学,明辨是非以慎行。

勤其心以窒碍,故莫之得其目的也。

及其所以得其目的者,转易言事,则又有以见进贤也。

”孙权在此语录中运用了契语、绝句、哲理的方式,以此来表达他的思想,以激励人们勤奋学习,明辨是非,慎行谨慎之道。

他主张,学习知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从而获得目标。

当成为知识的掌握者后,应当孜孜不倦地不断提高,从而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孙权劝学的启发人们,要积极求知,勤学苦练,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以达到一个崇高的精神层面。

他的语录是三国时期,甚至是现今中国文化的一份重要的资产,也是我们的古老的传统精神的一种象征。

【孙权劝学的评价】孙权劝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意义,既是三国时期的智慧,也是现今中国文化的宝贵资产。

孙权提出的几句劝学语录,可以算得上是一篇完整而又完美的传统文学作品,吸引了无数历代的读者和学者,并且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孙权的劝学,再现了“勤学苦练”的传统价值观,强调了人们要积极思考,勤奋学习,追求慎行谨慎,明辨是非的行为原则,以获得真正的进步和成功。

这种历史上的典型话语,不仅在当时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而且在现今仍然可以被广泛应用。

孙权在劝学方面的精神,不仅鼓舞了当时的人们,也鼓舞了现今的中国人民,可以说,它是一种永恒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社会发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

综上所述,孙权劝学对我们的价值不言而喻,它的精神能够深深地启发我们,敦促我们勤学苦练,积极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变未来。

综合整理_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重要文言文:《孙权劝学》《木兰诗》习题总结

综合整理_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重要文言文:《孙权劝学》《木兰诗》习题总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 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解析: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 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 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 概。
第4课 孙权劝学
一、全文讲解篇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 北宋(朝代)政治家、 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 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 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帖”, 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 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二、重点复习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 可kè汗hán 鞍鞯jiān
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后赞叹非复吴下阿蒙两件事。 4.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权终于成功地劝吕蒙学习。 5.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6.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7.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的?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的所见所语来写。 8.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 事。 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 才略的惊人长进。 10.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 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 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1.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开卷有益。 12.文中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 而“蒙乃始就学 ”说明吕蒙是一个一点就破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 成效的话,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 13.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 见往事耳 但当涉猎

《孙权劝学》课文翻译及注释

《孙权劝学》课文翻译及注释

《孙权劝学》课文翻译及注释孙权劝学孙权在东吴时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注重教育,非常重视培养人才。

以下是《孙权劝学》的课文翻译及注释。

孙权曰:“吾有疾病,非命也。

往年之间,常闻雅志,闻而欣然,甚有愧色。

虽未之深晚,先投於文教,非特为社稷桑梓计也。

思所闻道之治身治国之术,随意编次,以示方士。

有须眉及诸恩意之士,宜积心养性之事。

”翻译:孙权说:“我身体有疾病,并非命中注定的。

在过去的时光里,我经常听到有人追求高尚志趣的事情,听到后感到非常欣喜,但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

虽然学问并没有深入到我心灵的最深处,但我先投身于文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社稷的利益。

我思考所听到的关于治身以及治国之道的学说,将它们编排整理成一本书,以供有志之士参考。

对于那些须眉之间以及我所怀有情谊的人,我劝他们要培养心性。

”注释:1. 吾有疾病: 吾,代词,指孙权自己;疾病,指孙权所患的疾病。

2. 往年之间: 指过去的时光。

3. 雅志: 高尚的志向、抱负。

4. 欣然: 欣喜、高兴。

5. 愧色: 指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惭愧的表情。

6. 深晚: 深入到心灵的最深处。

7. 先投於文教: 孙权先投入到文学教育当中。

8. 社稷桑梓: 指国家社稷的利益。

9. 治身治国之术: 关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的方法。

10. 方士: 指有志之士、有才能之士。

11. 须眉: 指有志之士。

12. 养性: 培养人的品性和思想。

孙权的这段劝学之言,展示了他极高的教育观念和培养人才的决心。

他强调了追求高尚志向的重要性,并表露了自己对自己无知的懊悔之情。

他将投身于文学教育,并以此编纂书籍,希望有志之士能够从中受益。

他还鼓励那些有才能和恩德的人,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品性和思想。

这段课文让我们看到了古代领导者孙权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于人才培养的独特见解。

好的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个人修养,更能够为国家社稷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也应该像孙权一样,重视教育,注重培养自身的品性和智慧。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主持编纂编年体通《资治通鉴》,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

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关于孙权、吕蒙、鲁肃【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公元229-252年在位。

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

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守,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力,成为江东霸主。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为江东的新主人。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司马光《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司马光《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讲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讲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讲解《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通过叙述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强调了学习对增长才干和培养品德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讲解:1. 人物及身份:孙权:三国时期吴国君主,政治家。

吕蒙:东吴名将,勇武过人。

2. 故事背景:孙权与吕蒙的关系:孙权作为君主,对部下吕蒙有劝诫和指导的职责。

学习的意义:孙权认为,学习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增长知识,还能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3. 课文内容解析:“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首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用严肃的语气告诉吕蒙当前职务的重要性和对国家的影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孙权接着提出自己的学习观点,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精研经书成为博士,而是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了解历史事件。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孙权用自身经历鼓励吕蒙,表明自己即使政务繁忙也始终坚持读书,认为读书对个人成长极为有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最后,孙权对吕蒙的成长表示赞许,强调吕蒙的才干和学识已经远超过去。

4. 主题思想:《孙权劝学》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强调了学习对增长才干和培养品德的重要性。

学习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获得知识,还能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才干。

5. 课后思考:为什么吕蒙能够听取孙权的建议并努力学习?学习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总的来说,《孙权劝学》是一篇具有深意的文言文,它告诉学生们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七年级语文下《孙权劝学》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孙权劝学》赏析

《孙权劝学》赏析
《孙权劝学》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文章,通过对孙权劝学、吕蒙学习的故事,展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孙权的善劝是文章的一大亮点。

他不仅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而且非常聪明地采用了劝学的方式,使吕蒙无法推辞。

孙权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来激励吕蒙,告诉他读书并不会妨碍他的军事才能,反而会有所帮助。

这种劝学的方式非常高明,因为它既体现了孙权的亲近、关心和期望,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其次,吕蒙的学习过程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他最初以军务繁忙为由推脱学习,但孙权的劝说使他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吕蒙不仅开始了学习,而且进步非常快,让鲁肃都感到非常惊讶。

这说明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此外,文章的语言也非常简练生动,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人物性格,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孙权、吕蒙两人的形象。

作者在描述中运用了许多精炼的词语和短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有力。

综上所述,《孙权劝学》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孙权劝学精解(超详细)

孙权劝学精解(超详细)

孙权劝学精解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简介:《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信阳光山县)。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故事背景: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

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

“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注释: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结合注释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能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抓住本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的特点,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口吻和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语气词、称谓语,能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难点是通过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课文中人物的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这就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
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
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

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本文,也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还可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

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 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习题设计
第一题和第二题,都是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不仅理解课文说了什么事情,还要能够分析。

第三题,语气词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口吻。

第四题,称谓语,既要求学生理解本课的,也希望学生能向课外扩展,积累常见的称谓语,理解一些文化常识。

第五题,翻译,提示翻译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