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微灌技术 第5节 微灌系统规划与设计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四章:地面灌水方法、灌溉技术及原理
灌水方法
②喷灌灌水 ③微灌灌水
④渗灌灌水
1、地面灌水方法:使灌溉水通过田间渠沟或管道输入田
间,水流呈连续薄水层或细小水流沿田面流动,主要借重
力作用兼有毛细管作用下渗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又称重
力灌水法。
地面灌水法 分为三种:
畦灌法 沟灌法 淹灌法
沟灌
畦灌灌溉
2、喷灌灌水方法:即喷洒灌溉,就是利用一套专门的设 备将灌溉水加压或利用地形高差自压,通过管道系统输送 压力水至喷洒装置,将水喷射到空中分散成细小水滴,象 天然降雨一样降落到地面,随后主要借毛细管力和重力作 用渗入土壤灌溉作物的灌水方法。
m K0
1
式中:H t为tn时间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 m为计划灌水定
额;K 0为第一个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入渗速度, tn为畦田
内各处入渗水量达到计划灌水定额所需要的下渗时间;
α为土壤入渗指数。
(2)停止灌水时进入畦田的总灌水量应与全畦长达到灌水定 额所需要的水量相等,即:
3.6Qt mbl
q Q/b
式中:
3.6qt ml
Q 为畦首控制的入畦流量(L/s);t为畦首处供水时间(h),
q为入畦单宽流量[L/(s*m)];b为畦宽(m);l为畦长(m);
m为灌水定额(m)。
畦首供水时间: t tn t1
式中:t1为畦首处滞渗时间;t n为畦田各处入渗水量达到 计划灌水定额所需要的时间。
x: 任意时间的水流推进长度(m);
z: t时段内任意一点x处的入渗水层深度(m);
l: 关闭首端进水口后停止供水时的水流推进长度( m)。
地面水流推进函数和土壤入渗函数的确定:
水流推进函数:L aT b
土壤入渗函数:Z ktna
第四章灌溉管道系统
第四章 灌溉管道系统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输配水管道及管网设计
1.输配水管网的工作制度
管道系统最常用的工作制度有续灌、轮灌和随机灌3种
方式:
(1)续灌方式(continual irrigation method) (2)轮灌方式(rotational irrigation method)
1.输配水管网的工作制度
3.低压输水管道灌溉系统的技术特点
与喷灌比较压力低,投入小。
与滴灌比较抗堵塞性强,节水效果差
渠灌区与井灌区区别:渠灌区控制面积、流量
大、管径大、建筑物多复杂、施工周期长难度
大
井灌区便于管理、灌水速度快周期短
三.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
灌溉管道系统主要组成:
1)水源 2)首部枢纽、 3)输配水管网、 4)田间灌水装置以及附属建筑物和附属装置等部分 组成。
二.首部枢纽(head work) 首部枢纽的组成及其布置主要取决于灌水方 法。不同的灌水方法对首部枢纽内部需要设置的 各种设备和装置不完全相同。
三.输配水管网的规划布置 灌溉管道系统的输配水管网按其功能一般可分为输水 管道和配水管道两类。
输水管道一般为主管或干管上无配水管道分出的管道或管段。 配水管道可分为配水干管、配水支管和配水毛管等级别, 并由它们组合形成为网状,故称管网。 输水管道固定在地下,配水管道可以固定在地下也可以在 地 面上成为移动管道。
第二节.灌溉管道系统规划布置
1.输配水管网规划布置的原则与要求 1)应使输配水管网总长度最短,管道顺直,水头损失小,总造 价低而管理运用方便。 2)输配水地埋固定管道应尽可能布设在坚实的地基上,尽量避 开填方区以及可能发生滑坡或受山洪威胁的地带。 3)根据水源和灌溉田块情况,输配水管网,在平原地区可采用 环状管网或树枝状管网,其各级管道应尽量采取两侧分水的布置 形式;在山区丘陵地区宜采用树枝状管网,其主要管道应尽量沿 山脊布置,以尽量减少管道起伏。
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解决方案
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解决方案第1章绪论 (3)1.1 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概述 (3)1.2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1.3 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解决方案的意义 (4)第2章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技术原理 (4)2.1 水肥一体化技术原理 (4)2.1.1 肥料选择与配比 (5)2.1.2 溶肥设备 (5)2.1.3 灌溉系统 (5)2.1.4 控制系统 (5)2.2 自动化控制技术原理 (5)2.2.1 传感器监测 (5)2.2.2 控制策略 (5)2.2.3 执行机构 (5)2.2.4 控制系统 (5)2.3 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系统设计 (5)2.3.1 系统总体布局 (6)2.3.2 传感器布局 (6)2.3.3 控制系统设计 (6)2.3.4 执行机构选型与布局 (6)2.3.5 系统集成与调试 (6)第3章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系统硬件设计 (6)3.1 系统硬件架构 (6)3.2 水肥控制器设计 (6)3.3 传感器及其接口设计 (7)3.4 执行器及其接口设计 (7)第4章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系统软件设计 (7)4.1 系统软件架构 (7)4.1.1 整体架构 (7)4.1.2 数据采集层 (7)4.1.3 数据处理层 (7)4.1.4 控制策略层 (8)4.1.5 用户界面层 (8)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8)4.2.1 数据预处理 (8)4.2.2 数据存储与管理 (8)4.2.3 数据分析 (8)4.3 控制策略与算法 (8)4.3.1 水肥一体化控制策略 (8)4.3.2 智能优化算法 (8)4.3.3 参数自适应调整 (8)4.4.1 实时数据显示 (8)4.4.2 历史数据查询 (8)4.4.3 参数设置 (9)4.4.4 异常报警 (9)4.4.5 系统日志 (9)第5章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9)5.1 水肥配比技术 (9)5.1.1 配比原则与依据 (9)5.1.2 配比算法与优化 (9)5.1.3 配比设备与调控 (9)5.2 灌溉控制技术 (9)5.2.1 灌溉模式选择 (9)5.2.2 灌溉制度制定 (9)5.2.3 灌溉控制系统设计 (9)5.3 肥料溶解与输送技术 (10)5.3.1 肥料溶解原理 (10)5.3.2 肥料输送与分配 (10)5.3.3 肥料溶解与输送设备的优化 (10)5.4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10)5.4.1 数据采集 (10)5.4.2 数据传输 (10)5.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0)5.4.4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0)第6章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系统应用实例 (10)6.1 系统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 (10)6.1.1 系统配置 (10)6.1.2 应用效果 (11)6.2 系统在果树种植中的应用 (11)6.2.1 系统配置 (11)6.2.2 应用效果 (11)6.3 系统在粮食作物种植中的应用 (12)6.3.1 系统配置 (12)6.3.2 应用效果 (12)6.4 系统在其他作物种植中的应用 (12)6.4.1 系统配置 (12)6.4.2 应用效果 (12)第7章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13)7.1 系统安装要求与步骤 (13)7.1.1 安装要求 (13)7.1.2 安装步骤 (13)7.2 系统调试与优化 (13)7.2.1 调试方法 (13)7.2.2 优化措施 (13)7.3.1 定期检查 (14)7.3.2 保养措施 (14)7.4 系统故障排除与解决方案 (14)7.4.1 常见故障及原因 (14)7.4.2 解决方案 (14)第8章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效益分析 (14)8.1 产量与品质提升 (14)8.2 水肥资源利用效率 (14)8.3 经济效益分析 (15)8.4 社会与生态效益 (15)第9章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技术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15)9.1 技术发展趋势 (15)9.1.1 智能化与精准化 (15)9.1.2 集成化与模块化 (15)9.1.3 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16)9.2 政策与产业环境分析 (16)9.2.1 政策支持 (16)9.2.2 产业环境 (16)9.3 技术推广与应用挑战 (16)9.3.1 技术成熟度 (16)9.3.2 成本与投资回报 (16)9.3.3 技术培训与人才储备 (16)9.4 未来研究方向与建议 (16)9.4.1 技术研发 (16)9.4.2 产业应用 (16)9.4.3 政策支持 (17)第10章结论与展望 (17)10.1 研究成果总结 (17)10.2 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 (17)10.3 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分析 (17)10.4 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技术的未来发展展望 (17)第1章绪论1.1 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概述水肥一体自动化种植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的一种现代农业技术。
农业高效灌溉技术手册
农业高效灌溉技术手册第1章绪论 (3)1.1 灌溉技术概述 (3)1.2 农业高效灌溉的意义与现状 (4)第2章灌溉水源与水质 (4)2.1 灌溉水源的类型与特点 (4)2.2 水质评价与处理技术 (5)2.3 灌溉水源合理利用策略 (5)第3章灌溉制度与灌溉技术 (5)3.1 灌溉制度的确定 (5)3.1.1 分析气候条件 (5)3.1.2 研究土壤特性 (5)3.1.3 了解作物水分需求 (6)3.1.4 制定灌溉制度 (6)3.2 常见灌溉技术及其适用条件 (6)3.2.1 地面灌溉 (6)3.2.2 喷灌 (6)3.2.3 微灌 (6)3.2.4 滴灌 (6)3.3 灌溉技术的选择与优化 (6)3.3.1 地块特点 (6)3.3.2 作物类型 (6)3.3.3 水资源状况 (6)3.3.4 经济条件 (7)3.3.5 技术管理水平 (7)第4章灌溉系统设计 (7)4.1 灌溉系统类型及组成 (7)4.1.1 地表水灌溉系统 (7)4.1.2 地下水灌溉系统 (7)4.1.3 雨水收集灌溉系统 (7)4.1.4 喷灌系统 (7)4.1.5 微灌系统 (7)4.2 灌溉系统设计原则与步骤 (7)4.2.1 设计原则 (7)4.2.2 设计步骤 (8)4.3 灌溉系统主要设计参数 (8)4.3.1 灌溉设计保证率 (8)4.3.2 灌溉水量 (8)4.3.3 灌溉水利用系数 (8)4.3.4 输水管道设计参数 (8)4.3.5 喷灌和微灌设备参数 (8)4.3.6 控制系统设计参数 (8)第5章灌溉设备与材料 (9)5.1 灌溉设备选型原则 (9)5.1.1 适应性原则:根据作物类型、土壤性质、地形地貌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灌溉设备。
(9)5.1.2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灌溉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投资回报期短的设备。
(9)5.1.3 可靠性原则:选择功能稳定、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的设备。
(9)5.1.4 安全性原则:保证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对人员、作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手册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手册第1章绪论 (3)1.1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3)1.1.1 节水灌溉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4)1.1.2 节水灌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4)1.1.3 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1.2 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4)1.2.1 灌溉方式节水技术 (4)1.2.2 农艺节水技术 (4)1.2.3 水资源管理节水技术 (4)1.2.4 节水灌溉设备与材料 (4)1.2.5 智能化节水灌溉技术 (4)第2章节水灌溉基本原理 (5)2.1 灌溉水源与水质 (5)2.1.1 水源类型 (5)2.1.2 水质要求 (5)2.2 灌溉制度与灌溉技术 (5)2.2.1 灌溉制度 (5)2.2.2 灌溉技术 (5)2.3 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量 (5)2.3.1 土壤水分 (5)2.3.2 作物需水量 (5)第3章地面灌溉节水技术 (6)3.1 畦灌技术 (6)3.1.1 概述 (6)3.1.2 技术要点 (6)3.1.3 节水效果 (6)3.2 沟灌技术 (6)3.2.1 概述 (6)3.2.2 技术要点 (6)3.2.3 节水效果 (7)3.3 膜上灌溉技术 (7)3.3.1 概述 (7)3.3.2 技术要点 (7)3.3.3 节水效果 (7)第4章喷灌节水技术 (7)4.1 喷灌系统组成与分类 (7)4.1.1 按水源类型分类 (7)4.1.2 按喷头类型分类 (7)4.1.3 按控制方式分类 (7)4.2 喷灌设备选择与布置 (8)4.2.1 喷头选择 (8)4.2.3 喷头布置 (8)4.3 喷灌系统设计 (8)4.3.1 确定灌溉制度 (8)4.3.2 设计灌溉参数 (8)4.3.3 系统布局设计 (8)4.3.4 喷灌系统施工与调试 (8)4.3.5 喷灌系统运行与维护 (8)第5章微灌节水技术 (8)5.1 微灌系统概述 (9)5.2 滴灌技术 (9)5.3 微喷灌技术 (9)5.4 微灌设备与工程管理 (9)5.4.1 微灌设备 (9)5.4.2 工程管理 (9)第6章渠道防渗与输水节水技术 (10)6.1 渠道防渗材料与结构 (10)6.1.1 防渗材料 (10)6.1.2 防渗结构 (10)6.2 渠道防渗设计 (10)6.2.1 设计原则 (10)6.2.2 设计步骤 (10)6.2.3 设计参数 (10)6.3 输水管道与泵站工程 (10)6.3.1 输水管道 (10)6.3.2 泵站工程 (10)6.3.3 节水措施 (11)第7章节水灌溉调控技术 (11)7.1 灌溉预报与灌溉决策 (11)7.1.1 灌溉预报 (11)7.1.2 灌溉决策 (11)7.2 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 (11)7.2.1 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的组成 (11)7.2.2 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的功能 (12)7.3 智能灌溉技术 (12)7.3.1 智能灌溉技术概述 (12)7.3.2 智能灌溉技术实例 (12)第8章作物灌溉制度优化 (12)8.1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12)8.1.1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类型 (13)8.1.2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特点 (13)8.1.3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在灌溉制度优化中的应用 (13)8.2 灌溉制度优化方法 (13)8.2.1 灌溉制度优化目标 (13)8.3 节水灌溉制度实践 (14)8.3.1 节水灌溉制度实践方法 (14)8.3.2 节水灌溉制度实践案例 (14)第9章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与维护 (15)9.1 灌溉工程质量控制 (15)9.1.1 工程质量控制原则 (15)9.1.2 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5)9.2 灌溉工程运行管理 (15)9.2.1 运行管理制度 (15)9.2.2 运行管理措施 (15)9.3 灌溉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 (15)9.3.1 设备维护 (15)9.3.2 故障排除 (16)第10章节水灌溉技术综合应用 (16)10.1 节水灌溉技术在粮食作物中的应用 (16)10.1.1 概述 (16)10.1.2 节水灌溉技术 (16)10.1.3 应用实例 (16)10.2 节水灌溉技术在经济作物中的应用 (16)10.2.1 概述 (16)10.2.2 节水灌溉技术 (17)10.2.3 应用实例 (17)10.3 节水灌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17)10.3.1 概述 (17)10.3.2 节水灌溉技术 (17)10.3.3 应用实例 (17)10.4 节水灌溉技术在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7)10.4.1 概述 (17)10.4.2 节水灌溉技术 (17)10.4.3 应用实例 (18)第1章绪论1.1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农业用水是维持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微灌技术
第一章微灌技术第一节概述微灌的定义微灌即是按照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和养分,利用专门设备或自然水头加压,再通过低压管道系统末级毛管上的孔口或灌水器,将有压水流变成细小的水流或水滴,直接送到作物根区附近,均匀、适量地施于作物根层所在部分土壤的灌水方法。
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等。
微灌是当今世界上用水最省、灌水质量最好的现代灌溉技术。
20世纪70年代初,微灌成为一种完整的灌溉技术,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应用,至1991年全世界微灌面积约18万hm2。
1992年我国微灌面积达3.4万hm2。
微灌主要用于果树、保护地蔬菜、花卉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灌溉。
我国的微灌设备是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国情研究、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国产微灌设备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随着节水型农业的发展,我国的微灌技术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微灌的特点、组成与分类(一)微灌的特点(1)局部湿润土壤。
这是与传统地面灌水方法(沟、畦灌等)和喷灌的最大区别。
微灌不是对整个灌水地段实施全面积灌溉,而是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只湿润主根层所在的耕层土壤,不破坏土壤结构,湿润区土壤水、热、气、养分状况良好,减少土壤表面蒸发。
所以微灌又称为“局部灌水方法”。
(2)灌水量小,灌水周期短,属微量精细灌溉范畴。
微灌条件下的作物基本上没有棵间蒸发,作物需水量比较小。
同时,微灌设备可以按照需要准确控制灌水量,既不存在深层渗漏,亦无喷灌条件下的飘移蒸发损失。
在现有的灌水方法中,微灌所需的灌水量最小。
另外,微灌不仅具有以补充降雨不足为目的的灌水功能,同时还特别适合给作物输送液态化肥、除草剂等化学药剂,并便于实现自动控制。
不过灌溉系统的运行管理、规划设计和安装调试以及对水质的要求都较为精细。
一般滴头的流量为1.5—12L/h,微喷头的流量为50—200L/h。
微灌的灌水时间间隔:蔬菜为l一3d;果树为7一15d。
(3)灌水质量较高。
只要选用质量合格的灌水器,合理进行工程规划设计,使灌水器出水均匀,就能获得较高的灌水质量。
农业技术推广案例分享
农业技术推广案例分享第1章引言 (3)1.1 技术推广背景 (3)1.2 推广目标与意义 (3)第2章耕作技术改进 (4)2.1 保护性耕作技术 (4)2.1.1 秸秆还田技术 (4)2.1.2 少免耕技术 (4)2.1.3 覆盖作物残体技术 (4)2.2 机械化种植技术 (4)2.2.1 精量播种技术 (5)2.2.2 无人驾驶种植技术 (5)2.2.3 机械化植保技术 (5)2.3 轻简栽培技术 (5)2.3.1 育苗移栽技术 (5)2.3.2 地膜覆盖技术 (5)2.3.3 水肥一体化技术 (5)第3章植物新品种推广 (5)3.1 抗病抗旱品种 (5)3.1.1 水稻抗稻瘟病品种 (5)3.1.2 小麦抗条锈病品种 (5)3.1.3 玉米抗旱品种 (5)3.2 高产优质品种 (6)3.2.1 高产水稻品种 (6)3.2.2 优质小麦品种 (6)3.2.3 高油酸花生品种 (6)3.3 适应性强的品种 (6)3.3.1 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 (6)3.3.2 多抗性棉花品种 (6)3.3.3 适应多种土壤类型的大豆品种 (6)第4章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 (6)4.1 微灌技术 (6)4.1.1 滴灌技术 (7)4.1.2 微喷灌技术 (7)4.2 自动化灌溉系统 (7)4.2.1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 (7)4.2.2 变频灌溉技术 (7)4.3 水肥一体化技术 (7)4.3.1 滴灌施肥技术 (7)4.3.2 喷灌施肥技术 (7)第5章农药与化肥减施技术 (8)5.1 生物农药应用 (8)5.3 有机肥与微生物肥料应用 (8)第6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9)6.1 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 (9)6.1.1 水稻机械化生产 (9)6.1.2 小麦机械化生产 (9)6.1.3 玉米机械化生产 (9)6.2 农业无人机应用 (9)6.2.1 植保无人机 (9)6.2.2 播种无人机 (9)6.2.3 监测无人机 (9)6.3 智能农业装备与技术 (10)6.3.1 变量施肥技术 (10)6.3.2 精准灌溉技术 (10)6.3.3 农业物联网技术 (10)6.3.4 农业大数据技术 (10)第7章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 (10)7.1 粮食产后处理技术 (10)7.1.1 粮食干燥技术 (10)7.1.2 粮食仓储技术 (10)7.1.3 粮食加工技术 (10)7.2 水果蔬菜储运保鲜技术 (10)7.2.1 低温冷藏技术 (11)7.2.2 气调保鲜技术 (11)7.2.3 真空预冷技术 (11)7.3 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 (11)7.3.1 农产品深加工技术 (11)7.3.2 农产品生物技术 (11)7.3.3 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 (11)第8章农业信息化与大数据 (11)8.1 农业物联网技术 (11)8.1.1 案例背景 (11)8.1.2 案例一:智慧温室大棚 (12)8.1.3 案例二:智能灌溉系统 (12)8.2 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12)8.2.1 案例背景 (12)8.2.2 案例一:农产品价格预测 (12)8.2.3 案例二:病虫害智能监测 (12)8.3 农业电商平台 (12)8.3.1 案例背景 (12)8.3.2 案例一:农产品上行平台 (12)8.3.3 案例二:农资电商平台 (12)第9章农村能源与环保技术 (13)9.1 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 (13)9.1.2 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 (13)9.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3)9.2.1 农业废弃物概述 (13)9.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3)9.3 生态农业模式 (13)9.3.1 生态农业概述 (13)9.3.2 生态农业模式实践案例 (14)9.3.3 生态农业推广及效益分析 (14)第10章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 (14)10.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4)10.1.1 体系构建 (14)10.1.2 政策支持 (14)10.1.3 人才队伍建设 (14)10.2 农业技术培训模式 (14)10.2.1 面向农民的培训 (14)10.2.2 面向农业企业的培训 (15)10.2.3 面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 (15)10.3 农业技术推广案例与经验总结 (15)10.3.1 案例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5)10.3.2 案例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5)10.3.3 案例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5)10.3.4 经验总结 (15)第1章引言1.1 技术推广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日益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及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微灌工程技术指南.
微灌工程技术指南目录前言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微灌的特点第二节微灌工程的组成和分类第三节微灌的优缺点第四节微灌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第二章微灌设备与工作原理第一节灌水器第二节管道与连接件第三节控制、量测与保护装置第四节净化设备与设施第五节施肥(农药)装置第三章微灌工程规划设计参数的确定第一节微灌条件下的作物需水量计算第二节微灌的耗水强度与灌溉补充强度计算第三节微灌的土壤湿润比计算第四节设计灌水均匀度的确定第五节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的确定第六节灌水设计工作水头的确定第四章微灌工程的规划第一节微灌工程规划的任务和原则第二节基本资料的搜集第三节水利计算第四节微灌工程的总体布置第五章微灌系统的设计第一节微灌系统的布置第二节灌水器的选择第三节微灌灌溉制度的确定第四节微灌系统工作制度的确定第五节微灌系统的流量计算第六节微灌管道计算常用公式第七节多口出流管道的能量坡度线与压力分布曲线第八节管网水力计算第九节首部枢纽设计第十节沉淀池、蓄水池与镇墩的设计第六章微灌工程的施工与安装第一节施工安装的要求及其准备工作第二节工程施工与安装第三节冲洗与试运行第四节竣工验收第七章微灌工程的管理第一节运行管理第二节维修与保养第三节灌溉用水管理第四节组织管理第八章微灌工程的技术经济分析第一节投资计算第二节年费用计算第三节经济效益计算第四节经济分析第五节其它经济技术指标计算前言随着世界水资源和能源的紧张,采用节水、节能的农业灌溉技术是本世纪灌溉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继喷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6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灌溉技术___滴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它是目前各种灌溉方法中用水量最省、灌水有效利用率最高的一种,因此受到各国的重视。
随着滴灌技术的发展与日趋完善,已由滴灌发展为包括微喷灌、地表下渗灌和涌泉灌等多种形式的微灌技术。
国际灌排委员会为了交流、促进各国微灌技术的发展,特设立了专门机构……国际微灌工作组。
我国自1974年引进滴灌技术以来,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并在辽宁、山东、河北等省进行了较为集中的大面积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农业节水农业技术方案
农业节水农业技术方案第1章引言 (3)1.1 节水农业背景 (3)1.2 节水农业的重要性 (3)第2章节水农业基础知识 (4)2.1 水资源与农业用水 (4)2.1.1 水资源现状 (4)2.1.2 农业用水特点 (4)2.1.3 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 (5)2.2 节水农业的定义与分类 (5)2.2.1 节水农业的定义 (5)2.2.2 节水农业的分类 (5)2.3 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6)2.3.1 灌溉节水技术 (6)2.3.2 农艺节水技术 (6)2.3.3 生物节水技术 (6)2.3.4 管理节水技术 (6)第3章农田水利规划与管理 (7)3.1 农田水利规划 (7)3.1.1 规划原则 (7)3.1.2 规划目标 (7)3.1.3 规划内容 (7)3.2 灌溉系统设计 (7)3.2.1 灌溉系统类型选择 (7)3.2.2 灌溉系统设计参数 (7)3.2.3 灌溉设备选型与布置 (8)3.3 水资源优化配置 (8)3.3.1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8)3.3.2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8)3.3.3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8)3.3.4 水资源优化配置措施 (8)第四章节水灌溉技术 (8)4.1 地面灌溉技术 (8)4.2 喷灌技术 (9)4.3 微灌技术 (9)4.4 雨水收集与利用 (9)第5章农田水分调控技术 (9)5.1 土壤水分监测与调控 (9)5.1.1 土壤水分监测技术 (10)5.1.2 土壤水分调控措施 (10)5.2 节水灌溉制度 (10)5.2.1 灌溉制度的优化 (10)5.2.2 灌溉技术的发展 (10)5.3 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升 (10)5.3.1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改进 (10)5.3.2 农田水分管理策略 (10)5.3.3 水肥一体化技术 (10)5.3.4 农田水分循环与调控 (10)第6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 (11)6.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1)6.1.1 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11)6.1.2 农田土壤保护 (11)6.1.3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11)6.2 河道整治与水源保护 (11)6.2.1 河道整治 (11)6.2.2 水源保护 (11)6.3 生态农业与节水 (11)6.3.1 节水灌溉技术 (11)6.3.2 农田水分管理 (11)6.3.3 农业水资源循环利用 (11)6.3.4 农业旱作技术 (12)第7章农业水土保持技术 (12)7.1 水土流失原因与危害 (12)7.1.1 自然因素 (12)7.1.2 人为因素 (12)7.2 水土保持措施 (12)7.2.1 农业技术措施 (12)7.2.2 工程措施 (12)7.2.3 生态补偿措施 (13)7.3 沟壑治理与梯田建设 (13)7.3.1 沟壑治理 (13)7.3.2 梯田建设 (13)第8章农业机械化与节水 (13)8.1 农业机械化与节水技术 (13)8.1.1 农业机械化对节水技术的影响 (13)8.1.2 节水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应用 (13)8.2 节水型农业机械 (14)8.2.1 节水型灌溉设备 (14)8.2.2 节水型耕作机械 (14)8.2.3 节水型播种机械 (14)8.3 农业机械化作业优化 (14)8.3.1 优化灌溉制度 (14)8.3.2 改进耕作技术 (14)8.3.3 推广精量播种技术 (14)8.3.4 实施机械化覆膜栽培 (14)8.3.5 引入信息化技术 (14)第9章农业生物技术在节水中的应用 (15)9.1 耐旱品种选育 (15)9.1.1 筛选方法 (15)9.1.2 培育方法 (15)9.1.3 品种推广与应用 (15)9.2 抗旱基因工程 (15)9.2.1 抗旱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15)9.2.2 基因转移与表达 (15)9.2.3 抗旱转基因作物的评价与安全 (15)9.3 生物肥料与节水 (15)9.3.1 生物肥料的作用机制 (16)9.3.2 生物肥料的筛选与制备 (16)9.3.3 生物肥料的施用技术 (16)第10章农业节水政策与推广 (16)10.1 农业节水政策体系 (16)10.1.1 政策背景 (16)10.1.2 政策目标 (16)10.1.3 政策措施 (16)10.2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 (16)10.2.1 节水灌溉技术 (17)10.2.2 农艺节水技术 (17)10.2.3 节水管理技术 (17)10.3 农业节水产业发展与展望 (17)10.3.1 产业发展现状 (17)10.3.2 发展趋势 (17)10.3.3 产业发展展望 (17)第1章引言1.1 节水农业背景水资源作为支撑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节水灌溉课件第五章微灌工程技术
可少的步骤,是保证微灌系统正常运行、延长 灌水器使用寿命和保证灌水质量的关键措施
• 选择净化设备和设施时,要考虑灌溉水源的水
质、水中污物种类、杂质含量,同时还要考虑 系统所选用灌水器种类规格、抗堵塞性能等
微灌系统主要过滤设备与设施
• 拦污栅(筛、网) • 沉淀池 • 过滤器(水砂分离器、砂石介质过滤器、
2.4
• 组成:
它是由Φ4塑料小管和接头连接插入毛管 壁而成
• 特点:
• 工作水头低 •
3. 灌水器的流量与压力关系
• 微灌灌水器的流量与压力关系用下式表
示 q=khx
式中: q—— h—— k—— x——流态指数
• 流态指数x反映了灌水器的流量对压力变化的敏
感程度
❖当滴头内水流为全层流时,流态指数x等于1, 即流量与工作水头成正比
• 筛网过滤器的种类
➢按安装方式分类,有立式与卧式两种; ➢按制造材料分类,有塑料和金属两种; ➢按清洗方式分类又有人工清洗和自动清洗两种类
型;
➢按封闭与否分类则有封闭式和开敞式(又称自流
式)两种
筛网过器
筛网过滤器的组成
➢筛网 ➢壳体 ➢顶盖
叠片式过滤器
• 叠片式过滤器是用数量众多的带沟槽的薄
的供水方、高效的水分利用、广泛的适用 条件以及明显的产出效率,已为越来越多 的用户所接受
果树重力滴灌系统
温室蔬菜重力滴灌
三、微灌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微灌的优点
• 适应性强
❖ 主要表现在不要求地面平整就可进行灌溉,能 够适应各种地形条件,尤其适宜在山丘坡地进 行自流灌溉的地方发展
❖ 兼有施化肥、喷农药等功能
管道灌溉-微灌
适用于果树,第根环状管安装4~6个滴头。
双行毛管平行布置
适用于滴灌高大作物。如灌果树,每株树两边各安装 2~3个滴头。
单行毛管带微灌布置
适用于果树。每棵果树安装4~6条微管。
5. 微喷头布置
毛管顺行布置。 毛管间距与微喷头间距根据微喷头喷洒半径
确定。
(四)计算灌溉制度
农田水利学
扬州大学水利学院 蔡守华
第二节 微灌
微灌概述 微灌系统的组成 微灌设备 微灌系统的规划设计
一、微灌概述
1.何谓微灌 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变成细小的水流
和水滴,湿润作物根部土壤的灌水方法。 微灌的特点
只灌作物根部土壤(局部灌溉),不是浇地, 而是浇作物
流量小,能较精确地控制灌水量
3.管网部分:干管、支管、毛管、 4.灌水器:(滴头、微喷头)等
三、微灌设备
1.灌水器 滴灌灌水器:滴头、滴灌管(带) 微喷灌灌水器:微喷头 涌泉灌灌水器:小管
(1)滴头 通过流道或孔口将毛管中的有压水流变成水
滴状或细流状的装置。 滴头的常见类型
普通孔口滴头 发丝滴头(微管滴头) 压力补偿型滴头
(4)小管出流灌水器
2.管材及管件
毛管和支管宜采用微灌专用PE管(半软管) 干管可采用UPVC管(硬管)
3.施肥装置
压差式施肥罐
文丘利注入式施肥器
4.过滤器
双罐反冲洗砂石过滤器 单罐反冲洗砂石过滤器
离心式过滤器
筛网过滤器
离心式过滤器与筛网式过滤器组合使用
四、微灌系统的规划设计
主要参考资料:
计算设计净灌水定额的另一种方法:
(1)确定灌水周期、需水强度 (2)计算净灌水定额
m=灌水周期×需水强度 (3)计算毛灌水定额
高效农业灌溉技术推广应用方案
高效农业灌溉技术推广应用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 (2)第二章高效农业灌溉技术概述 (2)2.1 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定义 (3)2.2 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分类 (3)2.3 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特点 (3)第三章灌溉技术现状分析 (4)3.1 传统灌溉技术的不足 (4)3.2 现阶段灌溉技术的应用状况 (4)3.3 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4)第四章高效农业灌溉技术选择与评价 (5)4.1 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选择原则 (5)4.2 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评价体系 (5)4.3 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适应性分析 (5)第五章灌溉系统设计与管理 (6)5.1 灌溉系统设计原则 (6)5.2 灌溉系统设计流程 (6)5.3 灌溉系统管理策略 (7)第六章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推广策略 (8)6.1 政策支持与引导 (8)6.2 技术培训与推广 (8)6.3 示范项目与辐射带动 (8)第七章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应用案例 (9)7.1 案例一:滴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9)7.2 案例二:喷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9)7.3 案例三:微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9)第八章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经济性分析 (10)8.1 经济效益分析 (10)8.2 成本效益分析 (10)8.3 投资回报分析 (11)第九章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环境与生态影响 (11)9.1 环境影响分析 (11)9.1.1 节水效应 (11)9.1.2 土壤环境改善 (12)9.1.3 气候环境改善 (12)9.2 生态效益分析 (12)9.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12)9.2.2 生态景观改善 (12)9.2.3 生态功能提升 (12)9.3 环境保护措施 (12)9.3.1 完善政策法规 (12)9.3.2 技术研发与创新 (12)9.3.3 培训与宣传 (13)9.3.4 激励机制 (13)9.3.5 监测与评估 (13)10.1 研究成果总结 (13)10.2 存在问题与挑战 (13)10.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3)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灌溉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4章 微灌技术
• 微灌可在最适当的时间将最适量的水和养分施到 作物最活跃的根系区。
60cm
提高了肥料的利 用率
传统灌溉
P,K
NO3 NO3 NO3 NO3 NO3 NO3
NO3淋失大
微灌
可溶性肥料更有 利于作物吸收
KP PK K P NO3 NO3 NO3
NO3淋失小
微灌是供给作物营养的最有效方式,并能保持土壤良好的物理结构, 可使得作物快速吸收所需营养,比传统灌溉养分淋失率小得多。
长江以南:大棚微灌为主(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低田间劳动 强度),其次为果树微灌。
山东、东北、华北:温室蔬菜、果树微灌并重。
西北:以棉花、果树为主,其次为荒漠化治理、荒山和道路绿化
1.微灌的发展
新疆沙漠公路滴灌
2.微灌的特点
主要优点:省水;节能;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增产幅
度大、品质好;可利用咸水灌溉。
第四章 微灌法
一、概述 二、微灌的类型 三、微灌系统的组成
一、概述
微灌是微水灌溉的简称,它
是利用微灌系统设备按照作物需 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
装在尾部(末级管道上)的特制
灌水器(滴头、微喷头、渗灌管 和微管等),将水和作物生长所 需的水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 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 地土壤表面或土层,使作物根部 土壤经常保持在最佳水、肥、气 状态的灌水方法。
1.微灌的发展
我国自1974年由墨西哥政府赠送我国三套滴灌设备开始引进滴 灌技术以来,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4 ~1980 年 ) :引进滴灌设备、消化吸收、设备研 制和应用试验与试点阶段 第二阶段 (1981 ~1986 年 ) :设备产品改进和应用试验研究与扩 大试点推广阶段 第三阶段 (1987 年至今) :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工艺技术,高起 点开发研制微灌设备产品
农业科技农业精准种植与灌溉系统
农业科技农业精准种植与灌溉系统第1章绪论 (3)1.1 农业精准种植与灌溉的背景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3)1.3 农业精准种植与灌溉的意义 (3)第2章农业精准种植技术 (4)2.1 精准种植技术概述 (4)2.2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精准种植技术 (4)2.3 基于大数据的农业精准种植技术 (4)第3章灌溉系统概述 (5)3.1 灌溉系统的发展历程 (5)3.2 灌溉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5)3.3 灌溉系统在农业精准种植中的应用 (6)第4章灌溉系统设计原理 (6)4.1 灌溉系统设计基本原理 (6)4.1.1 水分需求原理 (6)4.1.2 水质保障原理 (6)4.1.3 灌溉均匀性原理 (7)4.1.4 节水原理 (7)4.2 灌溉系统设计参数 (7)4.2.1 灌溉定额 (7)4.2.2 灌溉制度 (7)4.2.3 灌溉水利用系数 (7)4.2.4 灌溉均匀系数 (7)4.3 灌溉系统设计方法 (7)4.3.1 经验法 (7)4.3.2 理论法 (7)4.3.3 模拟法 (8)4.3.4 实验法 (8)4.3.5 综合法 (8)第5章精准灌溉技术 (8)5.1 精准灌溉技术概述 (8)5.2 土壤水分监测技术 (8)5.3 气象数据采集与分析 (8)5.4 灌溉决策支持系统 (8)第6章智能灌溉控制系统 (9)6.1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概述 (9)6.2 灌溉控制策略与方法 (9)6.2.1 灌溉控制策略 (9)6.2.2 灌溉控制方法 (9)6.3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的实现 (10)6.3.1 系统架构 (10)6.3.2 关键技术 (10)6.3.3 系统应用与效果 (10)第7章农业灌溉水源与水质管理 (11)7.1 农业灌溉水源概述 (11)7.2 水源管理与保护 (11)7.3 水质监测与处理技术 (11)第8章农业精准种植与灌溉系统集成 (11)8.1 系统集成概述 (11)8.2 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12)8.2.1 系统架构设计 (12)8.2.2 传感器技术 (12)8.2.3 自动控制技术 (12)8.2.4 数据通信技术 (12)8.2.5 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 (12)8.3 农业精准种植与灌溉系统应用案例 (12)8.3.1 案例一:基于物联网的农田环境监测与灌溉控制系统 (12)8.3.2 案例二:智能灌溉决策支持系统 (12)8.3.3 案例三:农业无人机精准喷洒系统 (12)第9章农业精准种植与灌溉技术的效益分析 (13)9.1 经济效益分析 (13)9.1.1 提高作物产量 (13)9.1.2 降低生产成本 (13)9.1.3 优化资源配置 (13)9.2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13)9.2.1 水资源保护 (13)9.2.2 减少化肥、农药污染 (13)9.2.3 促进土壤质量改善 (13)9.3 社会效益分析 (14)9.3.1 提高农产品质量 (14)9.3.2 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4)9.3.3 增加农民收入 (14)9.3.4 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14)第10章农业精准种植与灌溉技术发展展望 (14)10.1 技术发展趋势 (14)10.1.1 精准种植技术 (14)10.1.2 灌溉技术 (14)10.2 政策与产业环境分析 (14)10.2.1 政策环境 (14)10.2.2 产业环境 (15)10.3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15)10.3.1 研究方向 (15)10.3.2 挑战 (15)第1章绪论1.1 农业精准种植与灌溉的背景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需求不断上升,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解决方案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解决方案第1章引言 (4)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意义 (4)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第2章水肥一体化技术概述 (5)2.1 水肥一体化技术定义 (5)2.2 水肥一体化技术原理 (5)2.3 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势 (5)第3章智能灌溉系统设计 (6)3.1 系统总体设计 (6)3.1.1 设计原则 (6)3.1.2 系统架构 (6)3.1.3 系统功能 (6)3.2 灌溉设备选型 (6)3.2.1 灌溉方式 (6)3.2.2 灌溉设备 (6)3.3 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6)3.3.1 控制策略 (6)3.3.2 控制模块 (7)3.3.3 控制系统软件 (7)3.3.4 系统集成 (7)第4章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 (7)4.1 灌溉制度设计 (7)4.1.1 灌溉制度设计原则 (7)4.1.2 灌溉制度参数确定 (7)4.1.3 灌溉制度优化方法 (7)4.2 肥料选择与配比 (7)4.2.1 肥料种类及特性 (7)4.2.2 肥料配比原则 (7)4.2.3 肥料配比计算方法 (8)4.3 水肥耦合调控策略 (8)4.3.1 水肥耦合调控原理 (8)4.3.2 水肥耦合调控技术 (8)4.3.3 水肥耦合调控策略优化 (8)4.3.4 水肥耦合调控效果评价 (8)第5章数据采集与传输 (8)5.1 传感器选型与布置 (8)5.1.1 传感器选型 (8)5.1.2 传感器布置 (8)5.2 数据采集与处理 (9)5.2.1 数据采集 (9)5.3 数据传输与通信 (9)5.3.1 数据传输 (9)5.3.2 通信协议 (9)5.3.3 数据安全 (9)第6章智能控制策略 (9)6.1 控制算法概述 (9)6.2 模糊控制策略 (10)6.2.1 模糊控制原理 (10)6.2.2 模糊控制设计 (10)6.2.3 模糊控制应用实例 (10)6.3 优化算法在水肥一体化中的应用 (10)6.3.1 优化算法概述 (10)6.3.2 基于优化算法的智能控制策略 (10)6.3.3 优化算法应用实例 (10)第7章系统集成与实现 (10)7.1 系统集成技术 (10)7.1.1 系统集成概述 (10)7.1.2 集成框架设计 (11)7.1.3 集成关键技术 (11)7.2 系统软件设计 (11)7.2.1 软件架构设计 (11)7.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1)7.2.3 控制策略设计 (11)7.3 系统硬件设计 (11)7.3.1 硬件架构设计 (11)7.3.2 传感器选型与设计 (11)7.3.3 执行器选型与设计 (11)7.3.4 控制器设计 (11)7.3.5 通信设备设计 (11)第8章案例分析与实验验证 (12)8.1 案例一: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 (12)8.1.1 项目背景 (12)8.1.2 方案设计 (12)8.1.3 实施效果 (12)8.2 案例二:果园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 (12)8.2.1 项目背景 (12)8.2.2 方案设计 (12)8.2.3 实施效果 (12)8.3 实验验证与分析 (12)8.3.1 实验方法 (12)8.3.2 实验结果 (12)8.3.3 分析讨论 (13)第9章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分析 (13)9.1.1 投资成本分析 (13)9.1.2 运营成本分析 (13)9.1.3 效益分析 (13)9.2 环境影响评估 (13)9.2.1 水资源利用 (13)9.2.2 肥料利用 (13)9.2.3 能源消耗 (13)9.2.4 生态环境保护 (13)9.3 水肥一体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4)9.3.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4)9.3.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4)9.3.3 满足水资源与环境保护需求 (14)9.3.4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14)第10章展望与挑战 (14)10.1 技术展望 (14)10.1.1 智能灌溉系统的持续优化 (14)10.1.2 肥料配方数据库的完善与拓展 (14)10.1.3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 (14)10.1.4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升级 (14)10.2 市场前景 (14)10.2.1 农业现代化对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的需求 (14)10.2.2 政策扶持与市场驱动下的产业发展 (14)10.2.3 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拓展 (14)10.2.4 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市场潜力 (14)10.3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4)10.3.1 技术挑战与对策 (14)10.3.1.1 系统集成与兼容性问题 (14)10.3.1.2 灌溉设备精准控制与智能化程度提升 (15)10.3.1.3 农业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加强 (15)10.3.2 产业挑战与对策 (15)10.3.2.1 农业基础设施的不足与改进 (15)10.3.2.2 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机制的完善 (15)10.3.2.3 农户接受度与产业发展协同 (15)10.3.3 政策与经济挑战与对策 (15)10.3.3.1 政策支持与监管体系的完善 (15)10.3.3.2 投资回报周期与风险防控 (15)10.3.3.3 农业保险与金融支持的创新 (15)10.3.4 环境与社会挑战与对策 (15)10.3.4.1 节水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 (15)10.3.4.2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15)10.3.4.3 公众参与与科普宣传的加强 (15)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生产用水效率低下,化肥过量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亦日益突出。
节水灌溉新技术总结
节水灌溉新技术总结第一章绪论1. 节水的定义:节水的概念通常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其中:狭义:指为达到减少水资源消耗量的目的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又称为真实节水。
广义: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为核心,用尽可能少的水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 节水灌溉:指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一种灌溉方式,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3. 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1) 因地制宜,继续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2) 灌溉渠系管道化;(3) 现代精细地面灌溉技术;(4) 研究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5) “3S”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
4.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地,到被作物吸收、形成经济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4个环节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第二章节水灌溉基础理论1. 水对作物的生理作用:(1) 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2) 水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3) 水是生化反应的介质;(4) 依靠水溶解和输送养分;(5) 保持作物体处于一定形态。
2. 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1) 水是植物体温调节器;(2) 水对可见光的通透性;(3) 水对植物生存环境的调节。
3. 植物水势典型的植物水势(ψw)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溶质势(ψs)、压力势(ψp)、基质势(ψm)和重力势(ψg),即ψw=ψs+ψp+ψm+ψg(1) 溶质势(渗透势):指因溶质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而使水势下降的数值,恒为负值。
(2) 压力势: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加的水势。
(3) 基质势(衬质事、基模势):是细胞的衬质对水分子的吸附而引起的水势。
(4) 重力势:因重力作用而具有的水势。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第一章:节水灌溉的基本概念1.1 节水的定义与意义1.2 灌溉的起源与发展1.3 节水灌溉的定义与特点1.4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二章:节水灌溉的原则与方法2.1 节水灌溉的原则2.2 节水灌溉的生物学基础2.3 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方法2.4 节水灌溉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节水灌溉技术3.1 滴灌技术3.2 喷灌技术3.3 微灌技术3.4 地下灌溉技术3.5 其他节水灌溉技术简介第四章:节水灌溉设备的选型与使用4.1 节水灌溉设备的类型与功能4.2 节水灌溉设备的选型原则4.3 节水灌溉设备的使用与维护4.4 节水灌溉设备的故障排除与维修第五章: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与实践5.1 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5.2 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步骤与方法5.3 节水灌溉工程实践案例分析5.4 节水灌溉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评估第六章: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6.1 农业种植结构与节水灌溉技术的匹配6.2 主要作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案例6.3 特殊环境与条件下的节水灌溉应用6.4 成功案例的经验与教训第七章:节水灌溉系统的管理与维护7.1 节水灌溉系统的运行管理7.2 节水灌溉系统的维护保养7.3 节水灌溉系统的监测与评估7.4 节水灌溉系统的更新与改造第八章:节水灌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8.1 节水灌溉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2 节水灌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8.3 节水灌溉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8.4 节水灌溉与农业现代化第九章:节水灌溉政策与法规9.1 节水灌溉政策的国际经验9.2 我国节水灌溉政策的历史与发展9.3 节水灌溉法规与标准体系9.4 节水灌溉政策的实施与效果评估第十章:节水灌溉的国际经验与启示10.2 这些国家与地区的节水灌溉成功经验10.3 国际节水灌溉技术交流与合作10.4 对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的启示与建议第十一章: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11.1 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发展11.2 信息技术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11.3 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的开发11.4 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十二章:节水灌溉与农民收入的提高12.1 节水灌溉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12.2 节水灌溉与农产品质量的提升12.3 节水灌溉对农民收入的影响12.4 节水灌溉与农业产业链的整合第十三章:节水灌溉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13.1 节水灌溉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13.2 节水灌溉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13.3 节水灌溉项目的环境效益分析13.4 节水灌溉项目的综合评价方法第十四章: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与管理14.1 节水灌溉项目的规划与设计14.2 节水灌溉项目的融资与投资14.3 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14.4 节水灌溉项目的风险管理第十五章:节水灌溉教育的推广与普及15.1 节水灌溉教育的重要性15.2 节水灌溉教育的内容与方法15.3 节水灌溉教育的推广策略15.4 节水灌溉教育的效果评估与改进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节水灌溉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主讲教师:张旭贤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节水灌溉的内涵及研究内容一、节水灌溉的内涵1、定义2、内涵3、表述二、节水灌溉的环节三个环节第二节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一、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措施(开源节流,以供定需)1、多种水资源联合运用技术2、雨水汇集利用技术3、地下水利用技术4、劣质水资源化5、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二、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措施1、渠道防渗技术2、低压管道输水技术3、喷灌技术4、微灌技术5、覆膜灌溉技术6、地下灌溉技术7、坐水种(点灌)8、沟畦灌溉改造技术9、调亏灌溉10、非充灌溉11、交替灌溉12、精细灌溉三、农艺节水措施1、耕作保墒技术2、覆盖保墒技术3、水肥耦合技术4、节水作物品种筛选技术5、化控节水6、调整农业结构四、节水管理措施1、节水灌溉制度设计2、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3、灌区配水技术4、灌区量水技术5、现代化灌溉管理技术6、农业水价问题第三节发展节水灌溉的意义一、全球水资源概况二、我国水资源概况1、来水量2、需水量3、可供水量4、节水灌溉潜力第二章节水灌溉基础理论(8学时)第一节作物需水量一、农田水分消耗途径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二、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一)作物因素(二)气象因素(三)土壤因素(四)农业技术三、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现有计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计算作物需水量,另一类是通过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
(一)直接计算需水量的方法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值法”或称蒸发皿法)2、以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值法”)(二)通过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的方法1、参照作物需水量的计算2、实际需水量的计算3、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第二节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一、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基本概念1、定义2、作物生活的基本要求二、作物水分生产函数1、定义2、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特征三、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数学模型(一)、静态模型1、全生育阶段水分生产函数的数学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m滴
式中: t
m滴
Se S l q滴
Se Sl
q滴
—次灌水延续时间(h); —设计灌水定额(mm); —滴头间距(m); —毛管间距(m); —滴头流量(l/h)
轮灌区数目的确定:对于固定式滴灌系统,轮 灌区数目可按下式计算:
N 24 KT / t
式中:N — K — t — T — 轮灌区数目(个) 水泵每天开启时间比例,通常选0.5~0.8 每条或每组开启的时间(h) 灌水周期(d)
对于移动式微灌系统可按下式计算:
N 24 KT / n移t
式中: m 滴 ——设计灌水定额
a
max
H
——允许消耗的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比例(﹪)
a =20﹪~40﹪ 对于耐旱作物或控水生生育阶段 a =30﹪~40﹪
对于需水敏感性植物; ——土壤田间(体积百分率持水量,﹪)
min
P
——凋萎含水量(体积百分率持水量,﹪)
——计划湿润层深度(m),一般蔬菜0.20~0.30m;果 ——土壤湿润比,70%~90%
当管道有多个出水口时,管道的沿程阻力应考 虑多口出流对沿程阻力的折减问题,多口出流 折减系数k如下表所示,对应计算公式为
hf 0.948 10 kLQ
5
1.77
/D
4.77
折减系数
勃拉休斯公式:
1.75 Q 4 h f 8.4 × 10 × L 4.75 D
式中:
hf-沿程水头损,m Q-流量,m3/h D-管道内径,mm L-管道长度,m
式中:
n 移 ——滴灌系统控制面积内毛管移动的次数
t ——每条或每组开启的时间(h)
对于固定式微灌系统,毛管固定在一个位置上灌水,
控制面积按下式计算:
f Sl L
式中:f——每条毛管控制的灌溉面积(m2)
Sl——毛管间距,m
L——毛管长度(m),移动式滴灌系统 中为出流毛管长度
对于移动式微灌系统,一条毛管控制的灌溉
轮 灌
较大的微灌系统为了减少工程投资,提 高设备利用率,增加灌溉面积,通常采 用轮灌的工作制度 一般是将支管分成若干组,由干管轮流 向各组支管供水,而支管内部则同时向 毛管供水
A 划分轮灌组的原则
轮灌组的数目应满足作物需水要求,同时使水源的 水量与计划灌溉的面积相协调 每个轮灌组控制的面积应尽可能接近相等 轮灌组的划分应照顾农业生产责任制和田间管理的 要求 为了便于运行操作和管理,通常一个轮灌组管辖的 范围宜集中连片,轮灌顺序可通过协商自上面下或 自下而上进行。
树0.3~1.0m
2、设计灌水周期
设计灌水周期:滴灌设计灌水周期是指按一定 的灌水定额灌水后,在作物适宜土壤含水率的 条件下,保障作物正常生长的可能延续时间 T , 用下式计算,即
T m滴 / e
式中: T——灌水周期(d); e——作物需水旺盛日平均耗水量(mm/d)
3. 一次灌水延续时间
沿程水头损失
h f 0.948 10 LQ
5
1.77
/D
4.77
式中: hf——沿程阻力损失(m) Q——管道流量(m3/h) D——管道内径(mm) L——管道长度(m)
本公式具体应用于塑料管
沿程水头损失公式中的f、m、b值
管 材 f m b
混凝土管或钢筋混凝土管 n=0.013 n=0.014 n=0.015 n=0.017 旧钢管、旧铸铁管 石棉水泥管 硬塑料管 铝管、铝合金管
B 轮灌组数目的确定
按作物需水要求,全系统轮灌组的数目划分如下 对于固定式系统 N≤CT/t 对于移动式系统 N≤CT/n移t N—— 允许的轮灌组最大数目,取整数 c—— 一天运行的小时数,一般为12~20h T—— 灌水时间间隔(周期),d t—— 一次灌水延续时间,h n移—— 一条毛管在所管辖的面积内移动的次数
4
5
6
2. 局部阻力损失
h j [i v (2 g ) ]
2 1
式中:
h j——管网局部阻力(m)
i ——管网某处局部阻力系数
v
——管道内水流流速(m/s) ——重力加速度
g
工程设计中为了计算方便,局部阻力损失也 常按沿程阻力损失的10%估算
3. 管道系统设计
管道系统设计包括各级管道的管材与管 径的选择、各级固定管道的纵剖面设计 管道系统的结构设计
一般情况下,经验公式估算管道的直径:
D 13 Q
当Q≥120m3/h时
D 11.5 Q
式中:D——管径(mm)
Q——管道流量(m3/h)
管道纵剖面设计
管道纵剖面设计应在系统平面市置图绘 制后进行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各级固定管道在 平面上的位置及各种管道附件的位置 管道的纵剖面应力求平顺,减少折点, 有起伏时应避免产生负压
规划原则
微灌工程的规划,应与其它的灌溉工程 统一安排 微灌工程规划应考虑多目标综合利用 微灌工程规划要重视经济效益 因地制宜地合理地选择微灌形式 近期发展与远景规划相结合
资料收集
形地资料 土壤资料:土壤质地、田持、渗透系数等 作物分区:果树应搜集树种,树龄、密度、走向等。 产量与农业措施:灌溉方法,施肥方法。灌溉情况: 现有灌水方法,灌水经验等 水文资料:取水点来水系列及年内月分配资料,泥沙 含量,水井位置,供电保证率,水井出水量,PH值 气象资料:逐月降雨、蒸发、平均温度、湿度、风速、 日照、冻土深 其它社会经济情况:行政单位人口,土地面积,耕地 面积,管理体制等
面积按 式计算:
f n移S 移L
式中:
S移
—— 一条毛观每次移动的距离(m)
在灌溉水源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条件下,滴灌面 积的大小取决于管道的输水能力。对于水源流量 不能满足整个区域需要时,滴灌面积为
A nfN
式中:
N Q / Q毛
A —— 滴灌系统控制的灌溉面积 ( m2 ) 2 f ——每条毛管控制的灌溉面积(m ) N ——同时工作的毛管条数
一、微灌系统布置
于等高线布置 毛管沿支管两侧布置 固定式(果树),移动式(大田) 首部枢纽(井、水泵) 毛管和灌水器的布置
灌 (水 滴 器 灌 )布 置
滴灌时毛管与灌水器的布置 (a)单行毛管直线布置 (b)单行毛管带环状布置 (c)双行毛管平行布置 1—灌水器;2—绕树环状管;3—双行毛管平行布置
管材的选择
应该根据滴灌区的具体情况结合各种管材的特 性及适用条件进行选择 一般情况下,对于地理固定管道,可选用钢筋 混凝土管、钢丝网水泥管、石棉水泥管、铸铁 管和硬塑料管。塑料管易老化,应尽量避免经 常暴露在阳光下使用,缩短使用寿命
通常选用同一级管道在各轮灌组中可能通过的 最大流量,作为本级管道的设计流量,依据这 个设计流量来确定管道的管径
第4节 微灌系统规划与设计
微灌系统规划与设计
管网布置 规划任务 规划原则 基本资料收集 水力计算 微灌工程总体布置
毛管平行与主干管
分两个轮灌组 (1,3)和(2,4) 或4个轮灌组
毛管垂直于主干管(平地)
毛管平行于干管 (有坡度)
毛管平行于干管 (有坡度,双向)
规划的任务
勘测和收集基本资料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状况 等,论证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确定工程的规模和微灌系统的控制范围 根据水源位置、地形和作物种植情况, 合理布置引、蓄、提水源工程、微灌枢 纽位置和骨干输配水管网 提出工程概算
果园平面布置图
400m
324m
井
滴灌设计日耗水强度I=5mm/d 滴灌土壤湿润比不得小于30% 设计供水均匀度98% 灌溉水利用系数95%
(三)、水量平衡计算
用水分析: 选取设计典型年,计算典型年的灌溉用 水量和用水过程
井、泉类水源
河渠类水源
塘、坝类水源
微灌水量平衡计算
已知来水量确定灌溉面积
Q(m 3 / h ) t(小时) A 0.667 I(mm/d )
式中: A——井水可灌面积,亩;
Q ——微灌用水井可供水量,m3/d
I——微灌作物耗水强度,mm/d
五、微灌工程总体规划
灌区范围的确定 水源工程的布置 系统首部枢纽和输水干管的布置
用水分析
灌溉用水量
灌溉毛供水强度为: 灌溉供水量为
Ig=Ia/η水 W=0.667 Ig· A
式中
Ig——微灌毛用水强度,mm/d Ia——微灌补充强度,mm/d ; η水——灌溉水利用系数,η水=0.9~0.95 W——每日灌溉供水量,m3/d A——灌溉面积,亩
供水分析
供水分析的任务是研究水源在不同设 计保证率年份的供水量、水位和水质, 为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微灌工程水 源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式中
三、管网水力计算
微灌系统各级管道布置好以后,即可从最 末端或最不利毛管位置开始,逐级推算各 级管道的水头损失(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 水头损失) 同一条支管上的第一条毛管最前端出水孔 处水头与最末一条毛管最末端出水孔处水 头之间的差值,不超过滴头设计工作压力 的20%,流量差值不超过10%
Q ——水源流量(l/h) Q毛 ——每条毛管的输水流量(l/h) n ——轮灌组数量
7. 微灌工作制度确定
续灌 轮灌
续 灌
续灌是对系统内全部管道同时供水,灌溉面 积内所有作物同时灌水的一种工作制度 优点:每株作物都能得到适时灌水;灌溉供 水时间短,有利于其他农事活动的安排
缺点:干管流量大,增加工程的投资和运行 费用;设备的利用率低;在水源流量小的地 区,可能缩小灌溉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