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象征词是指在语言表达中具备某种特定象征意义的词汇,通过与特定的事物、概念或文化符号的联系,传递更加丰富、深层次的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研究和运用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象征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方式和意义。

首先,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象征性表达方式。

汉语是一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通过象征词的运用,可以使学习者在掌握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比如,象征词“龙”在汉语中有着崇高、神圣的意义,常用于表示权力、帝王、君主等概念。

通过研究“龙”的象征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并且在语言运用中正确运用象征词“龙”,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其次,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引导学习者进行语言创造和表达。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象征词,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表达的艺术性,提高他们的语言灵活性和表达能力。

例如,象征词“江山”在汉语中用来代指国家、地位、权力等,学习者可以通过模仿和创造句子,运用这一象征词进行对话练习,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有助于促进学习者与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文化差异是一大难题。

而通过学习和运用汉语的象征词,学习者可以逐渐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象征词“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自由、革命和热情等,学习者可以通过了解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与中国人交流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人的情感表达。

综上所述,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习者了解和研究象征词的意义和用法,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2024年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范文

《2024年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范文

《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而在这个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更包括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文化视域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

二、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通过教授汉语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传播中国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以促进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

三、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1. 强化文化意识培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这包括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从而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实物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品尝中国美食、观看中国传统戏曲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3. 采用多元文化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采用多元文化教学模式。

这包括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同时融入本国文化的特色。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互动式教学、情景模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为例,该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

教师通过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如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实物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论文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论文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论文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论文摘要: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文化词语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词汇教学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

本文从文化词语的界定和分类入手,进而探讨了如何进行文化词语的教学。

关键词:文化词语;界定;分类;教学目前,很多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表都采用中英、中日或中韩等母语与目的语对译的方法。

但是,各种语言所包含的词汇及其含义并不是完全吻合的。

在涉及到文化词语时,简单翻译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的文化词是难以理解的,至少不能全面理解和接受。

怎样正确有效地教授文化词才能让学生迅速掌握并可以灵活运用,这对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究竟如何进行文化词语教学呢,下面本文将从文化词语的界定和分类入手,明确文化词语的教学重点所在,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文化词语的界定及分类1.1文化词语的界定1.1.1文化词语的内涵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邢福义在他的《文化语言学》序中提到,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好比影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负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文化不仅生成了语言中特殊的语义成分,而且对词语的构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这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认为,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加深远。

可以说,文化词语指的就是隐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内涵的词语,是民族文化心理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社会文化意义指社会赋予词的引伸义、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

1.1.2文化词语和一般词语的区分从文化角度将文化词语从词汇系统中剥离出来,剩下的词语就是一般词语了。

浅谈汉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浅谈汉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浅谈汉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摘要:语言和文化是水乳交融的,象征词语是文化词语中含义丰富的一类词语。

本文对汉语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浅析,分析了其象征意义,并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展示了汉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沉淀。

关键词:象征词语文化内涵引言在语言内部的各个系统中,与语音、语法相比,词汇对社会文化的反映更为敏感,受文化的影响也更为突出。

因此,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民族文化,接受一个民族的观念。

象征词语是文化词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生追求、风俗习惯等文化方面的特征。

象征能够含蓄地表达思想、概念和情感,能将抽象的思想意念,心理状态形象化,以此扩大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象征词语的象征意义是汉语词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一部分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挑选出来给予特别地研究与描述,这无疑对于语言研究、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汉民族自古就有重和谐、热爱群体、向往美好幸福等传统观念,所以总是祈求“富、禄、祯、祥”,并作为最高的生活理想。

具体说就是向往幸福美满、和睦团结、富裕平安、吉祥如意、健康长寿,这些反映了汉民族的人生价值观念。

在道德方面,则推崇坚毅、勇敢、高雅、正直、纯洁的高尚情操和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赞扬忠厚善良、谦虚诚恳、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憎恶和鞭挞那些危害群体的凶恶、狠毒、残暴、狡猾、奸诈等恶劣品性,鄙薄那些贪婪、狂妄、自私、怯懦、虚伪、谄媚、苟且偷生、势利小人。

以上这些汉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心理,无不渗透在象征词语的象征含义之中,突出反映出汉民族的文化心态[1]。

例如:鹤―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长寿仙禽,具有仙风道骨,被视为神仙的坐骑之鸟,又称“仙鹤”,由于神仙皆长生不老其坐骑之鹤当然也是长生不老的,所以“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定义及教学研究。

在我们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指出了文化词语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即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文化词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我们从概念界定、分类、教学方法、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教师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指导。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化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进一步完善文化词语的教学理论和实践。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用文化词语,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词语、界定、分类、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传播中国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化词语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加深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存在诸多挑战和困难。

学习者往往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难以理解和运用文化词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文化词语的概念界定、分类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文化词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2 研究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词语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汉语国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文化词语,学习者可以逐步融入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进与中国人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词语的教学也有助于拓展学习者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

许多文化词语具有独特的表达形式和意义,掌握这些词语可以使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地道,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024年跨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研究》范文

《2024年跨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研究》范文

《跨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研究》篇一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的教学一直是重点与难点。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对于颜色词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给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颜色词认知差异(一)不同文化中的颜色词意义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差异是显著的。

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视为吉祥、繁荣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则可能代表危险或愤怒。

绿色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和平、环保相关联,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可能代表新鲜或生长。

这些差异给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颜色词的引申义与比喻不同文化中,颜色词常被用来表达引申义或进行比喻。

例如,在中文中,“黑马”常用来形容出色的但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成功者,而在英语中则没有类似的表达。

因此,在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引申义和比喻。

三、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方法探讨(一)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教学在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中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在教授“红色”时,可以介绍中国文化中红色的特殊意义和用法,同时比较西方文化中红色的意义和用法。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颜色词。

(二)创设情境进行练习创设情境进行练习是提高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颜色词的用法和含义。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描述中国传统节日氛围的场景,让学生使用所学颜色词进行描述。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是辅助对外汉语颜色词教学的有效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颜色词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多媒体资源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汉民族思维特点入手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论文资料)

从汉民族思维特点入手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论文资料)

2014年5月第2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 Linguistics May ,2014No.2[收稿日期]2013-10-14[作者简介]陈颖,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语法词汇教学。

从汉民族思维特点入手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字词教学陈颖(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本文认为汉字与汉语词在构造上有着共同的深层机制———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即汉民族的具象直观、整体性以及类属概念等思维惯式在语言及其文字上的反映。

本文提倡从汉民族的思维惯式入手“衔接”汉字教学与词汇教学,具体方法有:据象示意,以直观的方式分析字词含义;整体意合,以综合的方式理解字词含义;以分类的方式归纳类推字词含义。

运用这些方法将汉字教学与汉语词汇教学统一起来,应该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汉字结构;汉语词汇教学;思维惯式[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397(2014)02-0127-07Applications of Performative Verbs in Chinese Legal Textsin Mainland China :A Corpus-based StudyCHEN Wei ,LIAO Meizhen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classifies performative verbs in legal texts intoassertives ,expressives ,declaratives ,directives ,litigatives ,commisivesand collaboratives ,based on John Searle ’s ,Geoffrey Leech ’s ,and Jürgen Habermas ’theories and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legal texts.Then a one-million-character corpus is built with random samples from a collection of current legal texts in Mainland China ,which are classified into 3groups in line wi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aws ,department laws ,substantive and adjective laws.After POS tagging with CKIP autotag 1.0,it retrieves performative verbs with AntConc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performative verbs in legal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Keywords :Mainland China ;Chinese laws ;performative verbs ;corpus ;classification ;POS tagging·128·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第2期一问题的提出词汇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

学习语言,掌握其语言知识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在语言交际中运用。

因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语言教学中蕴含着的文化因素的教学,积极而充分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语言教学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文化对外汉语引言:“学习母语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语言环境中,认识周围世界和自身,学习有关社会的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同时学习语言的。

[1]”吕必松先生也曾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

[2]”洪堡特指出,“语言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主张语言研究不能脱离社会,应该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研究相结合。

[3]”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民族也就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区别自然又造成了表达方式的不同。

而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映像,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与该语言相关联的文化背景知识。

因此,要想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否则就很难真正掌握这一语言。

一、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的相异之处,会造成言语理解、学习和运用的中的困难。

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时会受到汉语中蕴含的汉文化的影响。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1.汉语言和汉文化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汉服文化课程设计与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汉服文化课程设计与教学研究

KE CHENG YU JIAO XUE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汉服文化课程设计与教学研究徐 宁(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530000)汉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加强对对外汉语课堂中汉服文化课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汉服的历史汉服即汉民族的传统服饰,相传它是黄帝发明的。

《左传》里有“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由礼仪之大谓之夏”的说法。

汉服文化体现着汉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无上的智慧,可以说是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

汉服的历史一直从三皇五帝延续到明末清初时期,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上衣下裳,交领右衽。

基本形制有曲裾,襦裙,袄裙,深衣等。

汉服也有礼服、常服之分。

二、汉服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1)汉服文化里蕴含的中国精神内核。

汉服上衣下裳,代表着天地阴阳。

交领右衽,体现中国传统“阴阳有别”的思想。

“圆袖交领”象征着古人对宇宙“天圆地方”的认识。

中缝垂直,告诫人们要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宽袍大袖,衣袂飘飘,又呈现出中华民族放达飘逸的风采。

以古代帝王及王臣贵族的礼服十二章为例,每个章纹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例如日、月、星代表着万事万物的初始,也代表着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利。

山、龙能兴雨水,代表着顺应自然。

《周易》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衣冠大国”,汉服里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与文化观念,我们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并向外国学生展示。

(2)汉服在东南亚服饰圈地位的变化以及面临的问题。

汉服目前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它曾对韩服、和服、越南服饰都有些很大的影响。

可是目前许多邻国开始抄袭甚至盗窃汉服文化。

东南亚的古风漫画出现了很多汉服形制的身影,但是不明所以的人们称之为“东洋风”而不是“中国风”,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穿着汉服走在中国的街头,可能还会被同胞说“戏子”。

课题研究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研究

学科教育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研究在现代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对于文化词语的界定仍然不甚清晰,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弊端。

现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良策。

一、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的界定(一)文化空缺词语所谓文化空缺词语(cultural-gapped words),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在词汇语义上的呈现。

文化空缺词语几乎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当中,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语言都包含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就先拿我国的汉语词汇为例,很多词汇都是我国所特有的,比如“道”,“八卦”,“三纲五常”等等,在如特殊时期的“红卫兵”,“上山下乡”等等,以上词汇均为我国特有,在外语中没有对应概念的词汇,因此这些词汇就是文化空缺词语。

再举一些外语中的例子,俄语中的苏伯汤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空缺词语;再如英语中的hippies(嬉皮士),knightliness(骑士精神);日语中的刺身(生鱼片),西班牙语中的flamenco(弗拉门戈舞),gazpacho(西班牙冷汤),蒙语中的那达慕也是文化空缺词语。

(二)特殊文化含义词所谓特殊文化含义词,指特殊文化含义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主要指在不同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但是因文化差异而造成文化意义相反或有较大差异的词语。

1.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相反或有很大差异这类词汇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的“dog”。

然而就“狗”和“dog”的文化义来说,中国人倾向于因为狗“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习性而产生排斥厌恶的心理,因而由狗构成的词汇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看门狗,狗胆包天,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但英国人却把“dog”看成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man best friend),又如中国人视黄色为尊贵之色。

皇帝穿的服饰颜色就是黄色,比如“黄袍加身”的典故。

但在英文词汇中,yellow含有胆小卑怯之意。

浅谈汉语词语文化附加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谈汉语词语文化附加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者、 贼” 等 附加义 。 词语 的文化 附加义可 能不止一种 , 例如汉语 中黄 色可表 示帝王之色 , 如“ 黄袍 ” , 因其 与黄金 同色又可 表示重要 , 如

汉语词语 文化附加义阐释
( 一) 汉语词语文化附加义 的内涵及特点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是指一个 词在 指称 实物 的同时所 蕴 含的特定 的民族文化信息 呤 ] 。也就是说 , 一个词语首先有所
因以及对对外 汉语教学 的一些启示 。

等等, 这些词语指称的只是体现中国文化的事物的客观实 体, 本身代表中国特有文化。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反映的往往
是各民族 中一些共通 的客观 事物 。但不 同的 民族在 不 同的 文化传统作 用 下可能 会产 生不 同 的文化 附加义。例如 “ 喜 鹊” 在汉语中有“ 喜庆 、 吉利 ” 的意思 , 而在 俄语 中表示“ 饶舌
在 于更好地将词语的文化 附加 义融入对 外汉语教 学中, 在提高语 言能力的同时帮助 留学生理解 中国文化 , 克服跨 文 化 交际中出现的 障碍 。 关键词 : 词语 的文化 附加 义 ; 跨文化能力 ; 对 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 H1 9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3 ) 0 6- 0 0 5 6— 0 4
统上 , 中国人对狗有一种 贬斥 态度 , 赋予它 “ 仗势欺人 ” 等文
化色彩 , 所 以有 “ 狗 仗人势 ” 、 “ 狗腿 子” 等 词语。再 如 , 中 国 我们 知道语言是文化 的载体 , 它忠实记 载和表现一个 民 族的历史足迹 和文化 底蕴 , 学 习一 种语 言 , 也 是在学 习一种 文化 。由此我们想到 , 学 习第 二语 言 , 不仅要 了解语 言运用 中的文化背景 知识 , 而且还要了解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文化 因 素 。而文化对语言 的影 响是不均等 的 , 邵敬敏先生曾有一个

对外汉语教学视阈下的中英花卉词隐喻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视阈下的中英花卉词隐喻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视阈下的中英花卉词隐喻分析许多文化和语言中都流传着一些隐喻习语,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智慧和道理,为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提供了独特的智慧视角。

以下我们从花卉词的隐喻角度,从汉语和英语分别来探索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从汉语开始,其中花卉词的隐喻有很多,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兰花”,它寓意着教育,指导,精神和灵性高尚。

比如:“他能打卡,就连兰花也会开”,意思就是说有他做带头人,就连最不起眼的事情也做得很好。

还有“菊花”,菊花中最重要的象征是坚强,不屈不挠。

菊花的含义有:勇敢,泰然自若,忠诚,仁慈,以及不畏强暴,而且对寄托对的人永远忠心不变。

比如:“一只芦苇弯曲了,但菊花仍屹立不倒”,意思是说,即使遇到极大的压力,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自我。

其次,说说英语中的花卉词隐喻,比如“茉莉花”,代表着婉约,可信,而且总是带着甜香,让人感到温馨,“玫瑰花”的含义更加广泛,可以表示纯洁,美丽,以及爱情,玫瑰花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容貌,表示温柔和可爱。

著名的英语习语“折磨洋葱”,洋葱的含义是复杂,把它和折磨一起描述,就代表了复杂难解,困境重重。

最后,从汉语和英语探索花卉词隐喻,可以发现它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了要学习基本的汉语或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中外文化的隐喻、历史文化的深层精髓,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深入理解汉语和英语所涵盖的文化内涵,以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

伴随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研究花卉词隐喻的文化内涵和异国文化的隐喻,也成为中国文化和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更好地推动中国和英语教学的进步,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语言文化智慧。

综上所述,花卉词隐喻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有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含义,对对外汉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以“兰花”、“菊花”、“茉莉花”、“玫瑰花”和“折磨洋葱”为例,从汉语和英语的视角探索花卉词的隐喻,以此作为开启更深一层智慧的窗口,以期在汉语和英语教学中发掘文化内涵,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与象征研究

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与象征研究

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与象征研究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与象征。

通过对这些符号和象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一、古代诗词中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古代诗词是汉语言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其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1. 四时之象征古人非常注重对四时的描绘,通过对四时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花为例,春天的花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夏天的花象征着繁荣与充实;秋天的花象征着收获与成熟;冬天的花象征着坚强与希望。

这些对四时的象征描写,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共鸣。

2. 自然山水之象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将自然山水融入到诗词当中,使之象征着人生的哲理和情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的意象,通过月光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追求永恒的思考。

这些象征性的意象使诗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二、小说中的文化符号与象征除了诗词,小说也是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小说中,文化符号和象征通常通过人物、事件和物品的隐喻来进行表达。

1. 人物象征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人物常常代表着一种象征或者特定的文化符号。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象征了纨绔子弟和红颜薄命,通过对他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无。

这种人物象征的运用使作品更富有深意和感染力。

2. 物品象征在小说中,一些特定的物品也常常被用作象征。

比如《西游记》中的金箍棒象征着无敌的力量和正义,通过孙悟空手持金箍棒与妖魔战斗的情节,表达了正义必胜邪恶的信念。

这些物品的象征意义使得小说具有了更多的内涵和思考。

三、戏曲中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融入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通过对戏曲剧本和表演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5篇)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5篇)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5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5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长期以来,离合词都以“离”作为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可先以“合”的形式完成词汇教学内容,包括其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在认清“合”的用法的基础上学习“离”的用法。

1.词性方面离合词无论“合”还是“离”的用法都跟其词类属性有某种关联,《新大纲》有11个离合形容词,它们是:出名、焦急、大方、难过、厌烦、倒霉、过分、过瘾、合身、随便、调皮。

形容词常充当定语、状语、补语成分,一般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有些可带“着、了、过”,不能带宾。

《新大纲》的2个离合副词是迎面、当面。

副词只能充当状语,如“迎面走过来、当面说清晰”,继而其“离”的用法也比较统一。

2.结构类型方面《新大纲》里11个中补式离合词有许多共同特点:(都是动词(“合”的时候除了“起来”都可带宾语(都不行用“着”扩展,除了“提示”,一般不用“了、过”扩展。

最重要的是,类似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它们都可用“得”或“不”扩展为可能补语的结构,用来表示急迫想知道答案的心理,其中只有“提示”不具备此种扩展式。

(二)注意语用离合词无论“合”式还是“离”式,都有其语用环境,能造成不同的表达效果。

1.“合”式的语用价值首先,离合词合用时算作一个词,其表达的意义是一个整体,放在句中实际上是表达大事的整体性,并无特殊强调之处。

其次,从语体来讲,“合”比较书面,“离”比较口语,所以在严厉庄重场合不宜使用或过多使用“离”式,比如“A领导和C领导握了个手,谈了会儿话”就显得太随便,换成“A领导和C领导亲切握手并进行谈话”就合适多了。

2.“离”式的语用价值本文对离合词的扩展式不再赘述,仅以魏淑梅《汉语动宾式离合词讨论与对外汉语教学》(2021)中对扩展式的分类为依据,根据其文中的观点,离合词的扩展主要分为三大类,一为插入成分,二为重叠动词性语素,三为倒装①,“离”式将整个词分为两部分使用,必定会产生对某个部分的强调作用,同时离析以后使语言更加敏捷多变,形象生动,增加了语言的口语性和生活气息。

对外汉语教学视阈下的中英花卉词隐喻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视阈下的中英花卉词隐喻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视阈下的中英花卉词隐喻分析中国的花卉文化历史悠久,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花的象征”。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对花卉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花卉有着种种的喻义。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以花卉作为语言的表达形式,用花卉来表达情思和意义。

当今,中国的花卉文化仍然保留着其古老的特点,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得到扩展和发展。

在跨文化交流和教学领域,强调“花语”作为一种新加入的文化学习内容,可以帮助对外汉语教学从多个视角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效果。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英汉文化的角度,从视角上探讨中英花卉词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英花卉词隐喻在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花卉文化,花卉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比之下,在英语文化中,花卉词汇并没有被普遍使用,但也可以用来作为暗喻,从而拓展英语语言的表达手段。

其次,研究花卉词汇暗喻的文化学习价值。

通过学习中英花卉词汇的暗喻,教师可以熟悉不同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汉语和英语的语境。

此外,花卉暗喻也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感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最后,研究花卉词汇暗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花卉暗喻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化和语义内涵,并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和文字的使用技巧,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学习花卉暗喻还能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总之,中英花卉词汇暗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深入理解文化和语义内涵,掌握语言和文字的使用技巧,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故此,学习中英花卉词汇暗喻,将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提升。

中国的花卉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意义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通过强调“花语”作为一种新加入的文化学习内容,可以帮助对外汉语教学从多个视角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效果。

在跨文化交流和教学领域,中英花卉词汇暗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感知,帮助学生掌握文化差异,深入理解文化内涵,促进汉语教学效果。

【教学探究论文】文化下的对外汉语色彩词教学探究

【教学探究论文】文化下的对外汉语色彩词教学探究

【教学探究论文】文化下的对外汉语色彩词教学探究汉语色彩词以其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复杂性、常用性、重要性、特殊性和丰富性的“五性”特点决定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从文化视角出发针对当前对外汉语色彩词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有可能对二语学习者产生偏误或文化冲突的文化因素,探讨并提出如何在对外汉语色彩词文化教学中运用词汇习得规律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从而为对外汉语中色彩词教学提供借鉴,并帮助汉语作为二语学习者更好的学习汉语色彩词。

对外汉语;色彩词;文化内涵;教学现状;教学策略引言汉语中色彩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研究中,对于色彩词教学的研究大都是从色彩词的表层文化与语言的浅层关系角度来分析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对色彩词的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类研究的不多,而且与目前对外汉语色彩词的教学现状联系得不紧密,研究中缺乏较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理论依据,以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基础,从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相关立场出发,针对当前对外汉语色彩词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这中间可能造成学习者产生文化冲突和偏误的文化因素,将词汇习得规律和其自身的特性如何运用到对外汉语色彩词文化教学中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对外汉语色彩词的教学研究现状(一)对外汉语色彩词教学应用研究唐付宇(2017)主要侧重于从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的词汇色彩义的偏误及教师教学策略角度展开论述。

他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常见的使用偏误情况有四种:感情色彩偏误、语体色彩偏误、地域色彩偏误和社会习惯偏误。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语义、语构、语用的文化因素影响研究骆峰(2004)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本质上作为一种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相关文化因素教学。

因此,他们以色彩词本身作为教学主体,从其使用出发,主要从将它分为语义、语构、语用三大部分来分析探讨对外汉语色彩词词汇教学背后的文化因素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象征词语的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象征词语的分析

编 号:硕士学位论文题 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象征词语研究培 养 单 位:文学院专 业 名 称:汉语国际教育指 导 教 师:胡玉伟 教授研 究 生:曹志远完 成 时 间:2015年5月23日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日期:摘要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习者学好汉语,即教授学习者如何规范使用汉语,使其能够无障碍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则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需要特别地关注。

在汉语的句子中,词语不仅充当语义成分和语法结构,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更值得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脱离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不仅严重遮蔽了汉语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和学的困难。

而在众多的词语中,象征词语以其特有的象征意蕴和丰富内涵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对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根据象征词语的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长足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偏向于形象式的表达方式,擅长根据客观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一般语言相比,象征词语有更深入的表达效果,也更能折射出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传统艺术等文化意义。

正确理解象征词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来源,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稳步发展。

笔者认为,象征词语教学应该以词汇学、文化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象征词语的产生,分析象征词语特点。

《2024年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范文

《2024年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范文

《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凸显,对外汉语教学也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文化作为语言的重要载体,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日益密切。

本文旨在从文化视域出发,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文化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文化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在国际化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融合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

其次,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无法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

此外,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与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1. 强化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融合。

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导入,通过讲解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更新教材内容。

教材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提高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

4.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在国际化交流中更加自信、得体。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为例,该机构在文化视域下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措施包括:强化文化导入,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

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思维习惯在其民族语言上都有所反应。

词汇在汉语教学中,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汉语词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从历史来看,汉语词汇又是文化的结晶。

关键词:文化词汇象征思想引言汉语的象征词语在汉语词汇中占有重大的比例,通过对象征词的研究和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对于汉语教学来说是很重的,不单单是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上的教学,而是通过词汇的镜子来折射出汉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象征词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美国人类学家a.怀特说:“人类的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

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在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仅仅是动物而不是人类了。

”①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

其中词汇十三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

各种文化的个性和思维特征经过历史的沉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中华民族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则深刻的表现为思维习惯的内向探求和自我省悟,表达侧重含蓄式和具象式,喜欢用客观的事物的比喻和谐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于是一些象征词语便保留在我们的汉语词汇当中。

二、文化的理据视角看象征词汇文化理据是通过对词汇的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化进行词的理据研究,但大多数是由于该词的理据不能从构词角度分析获得,而只能从该词产生的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来判断,很多文化理据类的词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理据的,象征词在汉语的词汇中就属于此类词。

语词理据是语词发生、发展的促动因素,因而总是先于语词的形成而存在。

词汇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历时的系统,所以研究词的理据要从词汇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入手。

汉语的象征词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它深刻的反映着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民族心态。

汉民族自古就有重和谐,爱群体的传统观念,汉语一些词如“福、禄、祯、祥”,这样的词,正反映了汉民族对幸福安康、富裕美满、吉祥如意、美好的愿望和价值观念。

论汉字形体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汉字形体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汉字形体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汉字形体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语教学中的应用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跟拼音文字不同的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体结构、独特的表意性。

从符号阐述学的角度看,汉字是一种艺术型的象征性表意符号,“它永远不是完全任意的;它不是空洞的;它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根基”。

(索绪尔)汉字的象征结构本身就有“能指”意味,用直观分析的方法就能把握其“所指”为何。

汉字所使用的符号是构形部件,其构意的表达是通过它的构形部件来承当的。

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原初造字者的一种主观意图,称作造意。

造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称作造字理据。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论述了汉字的“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这是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理据而归纳出来的,一般认为转注和假借为用字之法,因此在研究造字理据时,仅涉及“六书”理论中的前四种。

象形字、指事字是“依类象形”,会意字“比类合谊”,形声字“形声相异”,这些就是构成汉字字形的理据所在。

汉字自出现以来,为了适应汉语的开展变化,其自身也在字形、字音、字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字形方面,笔形由圆转弯曲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笔画总体减少,结构简化;字音方面,声韵调与古汉字的声韵调之间也存在很多不一致的现象;字义也在原来的根底上发生了意义扩大、缩小、消失、或转化的现象。

因此,现代汉字与古代汉字已相去甚远,使现代汉字的构字理据已经变得不像以前那样明显,不能完全反映出传统的“六书”理论了。

虽然汉字在开展过程中已有相当大的改变,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古代汉字的特征,中间并不是断开的,而是存在连续性的。

首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字理据性教学应该从“一”就开始,让他们了解汉字形体的特点,其理据性所在,这样可从心理上减轻学生汉字难的负担,增强其学习汉语的信心和兴趣;让他们知道汉字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其内部规律性很强,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认、难记、难读、难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文化视角下的象征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思维习惯在其民族语言上都有所反应。

词汇在汉语教学中,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汉语词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从历史来看,汉语词汇又是文化的结晶。

关键词:文化词汇象征思想
引言
汉语的象征词语在汉语词汇中占有重大的比例,通过对象征词的研究和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对于汉语教学来说是很重的,不单单是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上的教学,而是通过词汇的镜子来折射出汉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象征词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美国人类学家a.怀特说:“人类的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

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在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仅仅是动物而不是人类了。

”①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

其中词汇十三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

各种文化的个性和思维特征经过历史的沉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中华民族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则深刻的表现为思维习惯的内向探求和自我省悟,表达侧重含蓄式和具象式,喜欢用客观的事物的比喻和谐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于是一些象征词语
便保留在我们的汉语词汇当中。

二、文化的理据视角看象征词汇
文化理据是通过对词汇的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化进行词的理据研究,但大多数是由于该词的理据不能从构词角度分析获得,而只能从该词产生的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来判断,很多文化理据类的词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理据的,象征词在汉语的词汇中就属于此类词。

语词理据是语词发生、发展的促动因素,因而总是先于语词的形成而存在。

词汇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历时的系统,所以研究词的理据要从词汇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入手。

汉语的象征词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它深刻的反映着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民族心态。

汉民族自古就有重和谐,爱群体的传统观念,汉语一些词如“福、禄、祯、祥”,这样的词,正反映了汉民族对幸福安康、富裕美满、吉祥如意、美好的愿望和价值观念。

汉语词语的象征意义是根据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表征特性或谐音的关系并通过联想而生发出来的。

汉语词语的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事物形态习性特征来表示一种抽象的意义,或者说,象征词语往往通过客观事物的特点来象征主观心理。

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借物征取义的象词此很多,笔者划分大致归为三类;神话传说或文学典故、谐音双关、自然属性及特点。

(一)象征义源于神话传说或典故
被我们推崇为“四灵”的动物“龙、凤、麒麟、龟、”,是我们
汉民族自古以来就赋予以神灵和传说的动物。

把“龙”作为崇拜的图腾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这与我们汉民族农耕时代有关,人们为了祈福求雨,在各地所见的一些龙王庙就是我们对龙崇拜的一种体现,当让这与当时的落后生产力有关,人们把不可解释的现象都归结为神灵的庇护和暗示。

“龙”在封建时代还具有帝王的象征,从和“龙”这个词组成的复合词中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出和皇帝有关,如“龙颜”就是指皇帝的面容。

“凤”是传说中的神鸟。

《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凤”在古代封建帝王之家有帝后的象征。

(二)自然属性及特点
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分类,范畴概念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其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或动植物的生长特点,人们又概括出了一批象征意义的词,如“松”、“柏”、“竹”这样的植物象征词。

根据其自然生长特点可知,“松”、“柏”四季常青,树龄可达到千年,所以我们在为老人生日祝寿时,就说:“寿比南山不老松”来表达我们对老人长寿健康的美好愿望。

“竹”因其高直挺拔,冬夏季节常青,中空有节。

所以一般文人墨客就用“竹”来赞美和象征高贵的品格。

“梅”,梅花在严寒的冬季盛开,梅花色淡清香。

枝干无叶如铁。

所以人们常用“梅”来象征高雅纯洁、清丽而含铁骨之气的高贵品性。

“菊”在秋末冬初开放,具有凌霜耐寒,清香飘逸等特性,所以人们常用菊来象征坚毅,清雅、淡薄的高贵品格。

“兰”由生长于空谷山岩,风姿飒爽飘逸,其淡雅幽香。

因此人们
常以“兰”象征高雅、纯洁的品格。

因此,人们常有把“梅、兰、菊、竹”誉为花木中的四君子。

三、象征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汉语词汇和文化的关系。

研究汉语的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因为从语言的的符号角度去介绍该语言所载的文化信息,是深入理解该民族文化并进而深入地掌握语言的一条重要的捷径。

如果学生了解或掌握了一定的汉语词汇背后的象征义,用举一反三的方式来推测出其他与其组合的意义,便可找寻其中规律快速掌握生词。

研究一个词语的历史发展其实也就是研究了该词产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

通过分析其文化背景来研究其理据的词语,大多数是由于该词的理据不能从构词角度分析获得,而只能从该词产生的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来判断。

大多数是由于该词的理据不能从构词角度分析获得,而只能从该词产生的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来判断或从其文化象征来判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对文化的的深入了解,仅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去教授汉语学习者的话,会给汉语学习者一种“汉语难”的印象,如果我们在讲授汉语的时候,文化和词汇双管齐下,弄清象征词的象征意义,有助于非汉族人理解汉语并在语言中表达得体和提高其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注释:
①《文化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0-193.
[2]马庆株.理据性:汉语语法的特点[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7(3).127-132.
[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4-226.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汉)司马迁·史记咖〕·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常靖宇. 汉语象征词汇文化含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
作者简介:李浩,男,1987年10月,籍贯:辽宁省沈阳市,硕士学位,专业:渤海大学研究生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