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做一回于永正老师的“女儿”
读《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建议》有感 (1)
读《写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二十条建议》有感-----言者父母心字字含真情龙莉兰读于永正老师这本书纯属偶然。
某天在朋友圈无意看到同为青年教师的朋友发的说说,内容便是永正老师写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二十条建议。
看到这个标题,手不由自主地点了进去,我想这是能让自己能在教师道路的成长路上的绝佳营养剂。
自己毅然买下了于老师为师之道的系列丛书。
感触最深的还是他写给女儿的这本书。
我想这不仅是写给于老师女儿的,更是写给许许多多走上教师舞台的新老师们。
有了于老的谆谆教诲,相信能够使自己免走很多弯路。
将于老师的这些精囊妙计收于囊中,在平时教学中肯定能派上用场。
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于老师与女儿的建议面面俱到,无所不有。
“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是于老师的第一条建议。
从中自己不仅有感动更有相比之下的愧疚。
拥有着丰富教学经历的于老师严于律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铃声未落前站到教室门口。
这其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作为一名老师能遵纪守岗的基本素质,更看到了一位名师在管理班级中坚持不懈的智慧。
因为他知道课前准备得好与不好能够直接影响接下来一节课的教学状态。
在这几分钟教师要久而久之的让学生意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于老师的课前准备要求绝对安静,哪怕只有几个少数孩子没赶上都必须等,严重的还会给予警告,反复强调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自己将课前准备交给有能力的班干部管理,之所以长期没有做到有没有老师都一样,我想还是因为自己的示范作用不够,要求得不够严格。
有时为了赶时间,讲台下有几个慢的学生没有跟上大家自己也没有太在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钻这些小空子,没有老师的时候他们会大范围的影响其他的孩子,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制止,以后学生的常规就会越来越难管理。
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课前准备就像一年中的春天一样,如果做好了计划,那么接下来都能够秩序井然地完成任务。
所以,课前准备不容小觑。
作为老师,在和学生相处的时候难免会有摩擦,上课开小差,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行为往往能够让我们的怒火一点就着,面对做得不对或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时,自己往往习惯性地进行严厉批评,结果学生不仅没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也不知道以后应该怎改正,最后弄得双方一肚子气,因为自己所谓的批评教育根本没有针对性,只是一种情绪的当场宣泄。
教师读书随笔 读《于永正给女儿的建议》有感
教师读书随笔读《于永正给女儿的建议》有感近日,江校长在网上看到《于永正给女儿的建议》后,就亲自给每个办公室打印一份,让大家相互传阅。
大家看后众说纷纭,下面我就说说我看后的收获吧。
于永正老师是1962年出生的,他是继斯霞、李吉林之后又一位语文教学专家,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他在全国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论文,还出过几本书。
在教育界可谓是一个能教,能说,能写的名人。
他这次在网络上给当老师的女儿写20条建议,其一说明他女儿刚步入教育殿堂时间不久,其二说明于老师还不忘对教育后背进行经验传授与培养。
做为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他们看后感受是不一样的。
老教师认为这20条建议有思想上的指导,也有工作策略上的引领,也有教育小细节上的处理方法。
总之,这个建议写得很具体,也很实用。
然而年轻教师看后则认为,这个建议与在学校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没什么多大区别,还不就是让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孩子们在四十分钟内掌握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吗?以及如何操作做一名学生的好朋友。
是呀,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
我不能说年轻人讲得没有道理,古时候孔子就说“温故而知新”。
近日我在《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又看到一个新的教学研究,那就是“预学后教”,我觉得它们有相近的地方,也有后续发展的地方,总之它们之间或多或少还是有点区别的。
就好像于老师给女儿的建议一样,它来源于教育学、心理学,可它也蕴含着于老师几十年的个人教学经验。
如于老师在第2条中是这样说的:“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
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于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这就很清晰地告诉每一个教育新手要学会把握课堂尺度,以及在课堂上如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再如于老师在第7条上说道:“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
要让孩子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
告诉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老师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
2012/12/12今天,于我们教育学院的孩子们而言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于永正老师来咱们学校讲课啦,终于可以领略一下名师的风采。
其实我们对于老师并不陌生,在裴教授的课上就时时听同学们介绍过他,讲到他的”五重教学”,但对于本人却从未谋面!下面是关于他所上的《爱如茉莉》和《祖父的园子》的课堂实录,我稍做了整理,虽然我阅历浅,对他的教学方法和思想都仅仅只是一知半解,但走进于老师的课,我收获了很多。
爱如茉莉第一课时一、导入师板书“爱如茉莉”,齐读课题。
师:声音太高,再读!(生读,声音稍弱)师:再读,用心读生:(轻轻的)爱如茉莉!二、生字、词部分师:(板书“嗔怪”)读什么?谁来读?师:嗔是什么意思?生:就是生气责怪的意思师:不全对,谁再来说说?师:(总结)它有两个意思。
一是表生气,二是表示不满师:在书上哪个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师:那么“眸子”呢?是什么意思?生:眼睛师:眸呢?生:眼皮师:没听说过,再想想。
(学生回答都不对时师引导)师:眸就是瞳孔,听说过吗?瞳孔还可以叫什么?生:瞳仁师:瞳仁还可以写作什么?(请两位学生上台相互对视)师:(对其中一位同学问)你从她眼睛里看到了什么?生:我师:(笑着问道)你是什么?是人吗?生:当然啦!师:这个我字要加上什么号?(引导后,生回答引号)师:那你呢?你从她眼里看到了什么?生:也是我自己师:所以瞳仁还可以写作瞳人师:谁能用眸组词师:读一读眸子这个词语所在的那句话三、阅读部分(一)全文练习1.开火车朗读全文(对每个同学的朗读做点评)2.老师范读3.提出朗读的要求,再读(注意停顿,对话部分的语气,哪里该轻,哪里应慢。
为什么要这样读,请认真思考,用心读)4.生练习读(二)分节练习1.细读1—4段母女对话,体会语气和情感(师生表演母女对话)生:映儿,本来我今天答应包饺子给你爸爸吃……师:妈,您放心,我这就买去,您好好歇着吧(这是于老师在学生读时幽默的加上的一句话)2.6—13段师:这篇文章最精彩的还是女儿在病房看到的那感人的一幕,练一练。
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
爱的智慧: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和初为人师的女儿的谈话要点,这其中凝聚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这也是于老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也可视作对所有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的贴心建议。
一、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烘烘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
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
此刻,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
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或某一组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
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辞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的学习。
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你叫李勇,你叫王强。
”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
这一招儿肯定有效。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走进教室。
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
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
尽量不要吼叫。
训斥只可偶尔为之。
往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
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
这叫“以动治动”。
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
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
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
”-----如果班级里某一个角落出现“骚动”。
“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
”-----如果李勇的同学走了神,或者在做小动作。
“小强同学善于思考”。
《于永正教育文集》(6卷)
龙源期刊网
《于永正教育文集》(6卷)
作者:
来源:《湖北教育·新班主任》2015年第03期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于永正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主要内容:《于永正教育文集》其中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三册,分别从教育理念、教师成长、人生感悟等方面,全面展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深刻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推荐理由:《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他在书中对自己50多年的教育生涯进行了总结。
于青年教师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是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贴心话,更是给所有青年教师的的谆谆教诲。
《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一书中,于永正老师回忆良师益友、盘点自己、梳理人生。
其中有经验、有教训、有欣喜、有无奈,令人生出无限感慨,同时也得到诸多启迪。
推荐人:薛鹏。
读《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
从细节着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最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
这本书是于老师谈教育理念的随笔文章结集。
在书的前言中,于老师说道:“我的文章不是从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他说:“‘做’出来的文章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因而更具有可读性。
”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把自己教成孩子;二、教育的两个名字;三、蹲下来看学生;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些随笔均短小精悍,文风亲切朴实。
于永正老师注重对孩子的观察,强调以学生为主,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他努力去探究孩子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这些问题。
在教育上,他强调细节的重要性,追求教育教学的艺术。
这本书,既是于永正老师作为一位父亲对初为人师的女儿的期望,也是于老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于永正老师用平实的语言、舒缓的节奏亲切地讲述自己的教育人生。
当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困惑时,不妨阅读一下,借鉴于老师在书中为我们提供的方法和经验,再根据实际情况琢摸研究,将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启发和作用。
摘录:1.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
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上好课的确是至关重要的,没想到最后让学生受益的、难忘的竟是那些教育细节!2.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彻底失败的毕竟是少数。
动动脑筋,多数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自己的脑筋不够用还有别人的。
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春天过去是夏天;河水暴涨会成灾;学生受挫会自馁;取得成绩会自满……一句话,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认识、可以掌握的。
4.老师喜欢谁,学生们往往亲近谁;老师看得起“差生”,学生们就不冷待他们。
反之,亦然。
对学生有亲有疏,是当老师的大忌。
读了这本书,感触很深,本书中提到太多的细节发人深省,无声胜有声的体态语言,变批评为鼓励的语言艺术,读书时的丰富情感……于老师在书中向我们阐述了为何会有这些细节,如何运用这些细节。
在教育中,我们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在课堂上的我们可能太平静,忽视了低年级孩子喜爱活泼的课堂氛围;授课时的语调可能过于平淡,让学生觉得疲惫;鼓励性的语言可能过于单一,不能及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等等之类的问题围绕在我们身边,而于老师及时向我们指出了这些问题并传授了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读于永正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
读于永正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第一篇:读于永正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读于永正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民族小学王雯于永正老师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师。
在这本书里,虽然他用的是自己平时教学中的案例来解释一个个教学的原理和智慧,虽然是语文教学,但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同时,深感这是一位真正做教育的教师,没有在分数面前失去自己,是我学习和奋斗的楷模。
首先,他是个多才多艺的老师,会书法会画画会唱歌唱京剧。
从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很多我需要努力的地方。
比如,对学生,对教学,对备课,对反思,对学习,对阅读,对教育等等。
我已将于老师的经典语录摘抄下来,并进行细细品味。
如:1.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2.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
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
尽量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
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惩罚尽量少用。
3.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直呼其名的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的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
4.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
没有变化,学生就会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等等。
同时我还领悟到了以下方法,与同事们一起分享:1.教师要子啊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师门口;2.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3.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的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4.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5.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6.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7.如果犯了错,向学生道歉;8.讲到重点和难点时,一定要进行组织教学;9.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 10.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若干年后,当你把这些感悟读“厚”了,读成一本书了,你就是个很优秀的老师了!第二篇: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的建议》读《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我读了很多优秀老师的著作,但是目前来说,最喜欢的还是于永正老师的书,真的是“行文简浅显”,像是一个智慧的长者对一个年轻人娓娓道来。
大道至简大爱无痕——读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感
|近日,读到于永正老师写给即将当教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收获颇丰。
一、走在学生前面,身教胜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要让乱哄哄的教室安静下来,靠的不是大声的吼叫、严厉的训斥,而是“教师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学生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
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犯了错,就应该向学生道歉。
于老师说:“如果你犯了错误,比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体罚了学生,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
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为了一种教育资源。
”无声胜有声,这是榜样的力量,也是教育的艺术。
二、走到学生当中,情通好于理达《学记》告诉我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
”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小妙招:一是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
“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倘若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
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
”二是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
“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
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位老师。
讲故事特别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
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
老师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以后肯定有机会。
’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
”教育学生,讲道理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于老师和学生一起玩,玩出了感情,玩出了教育。
三、走入学生心里,关爱重于管教师爱应该像阳光一样公平、公正、平等地洒向每一位学生。
于老师告诉我们:“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
直呼其名地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地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
“煮”出来的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赏析
《 一次抱母 亲》这一课 , 第 于老师精湛 的
教学艺术 、 高超的教学技巧 、 挥洒 自如 的 教 学风 格 ,深 深折服 了全 体 老师 和 同 学 . 别 是于 老师给 学生 的读 书方 法 .特
— —
你 们 思 考 的结 果 。 提 得 非 常好 . 一 次 第
抱 母亲, 母亲是什 么感受?抱母 亲的人 是什么感受? 还有 , 在什 么时问、 什么地
生: 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些有价值 的问题 , 启动了学生 的情感 ( 第一 次抱母
师: , 哦 作者一一 也就是文章 中的 “ 在 多大的 我”
时候 抱 母 亲 ? 多 大的 年 纪 抱母 亲?
亲, 母亲有什么感 受?子女有什么感受 )并形成了阅 , 读期待。 二、煮 ” , 情” “ 词 悟“
一
师 : 了这 个课题 , 有什 么问题要 看 你
问吗 ? 说说 看
生 : 什 么要 第 一 次 抱 母 亲 ? 为 师: 为什 么要 第一 次 抱 母 亲 ? 个 问 这
题 问得 … … 好 像 … …得 改 一 改 。分 两次 问 , 改 一 下 能 吗 ? … … 不 想 改 ? 不 想 改也 行 。
维普资讯
…
堂
撕
课堂
苏教版全 国第八次教材培训会在古 城西安人 民大厦的大礼堂隆重举行 。我 有幸聆 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的
亲?
师: , 好 看来 同学们很会提 问题 。 我 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 目,读到
题 目就 要 想 , 才 你们 提 到 的 问 题 就 是 刚
方抱 母 亲?为什 么要 抱 母 亲 ? 在打 开 现
“ 书 ” 让我 耳 目一 新 。饭 可 以 煮 , 煮 ,
我也做一回于老师的“女儿”
我也做一回于老师的“女儿”作者:杨娟来源:《新班主任》2016年第06期《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是一本十分珍贵的书。
拿到这本书时,我眼前浮现的是一位慈祥、幽默、充满童心的老者形象,他有着父亲与老师双重的身份。
这本书与其说是于老师写给他初为人师的女儿的,倒不如说是他写给我们这些初为人师的年轻教师的,将多年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感悟娓娓道来,从而帮助年轻人少走一些弯路。
于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曾忘记自己以前也是个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葆“童心”,才能“回忆并借鉴曾遇到的优秀老师之优秀做法”,才能真正“蹲下来看学生”。
于老师经常回忆自己学生时代一起学习与生活过的人,回忆恩师的做法,回忆自己当年作为学生的喜好与需求。
是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多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人和事,我们当年的经历和想法,也许就是现在孩子的经历和想法。
我想起上高中时,数学老师让我们持之以恒地使用“知识点与经典题型积累本”,每次上新课,老师都让我们将书本合上,在黑板上板书新授知识点与经典题型,先详细讲解,让我们完全理解,再让我们工工整整地记录在积累本上。
三年下来,我们班的数学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读了于老师的这本书,我如梦初醒:我完全可以将高中数学老师的做法借鉴到我的教学中。
于是,课堂上,我的学生也开始使用起“数学知识点与经典题型积累本”,尽管现在只是起步阶段,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的积累本也会逐渐变得厚重与珍贵。
于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要“严而实”。
如何“严而实”?不能“说是说,做是做”;“…严‟不是…厉害‟,…严‟是…责任心‟和…付出‟的代名词”;要让“学生中的…南郭先生‟销声匿迹”。
我班有一个惯例,每天晚自习前,学生要做“每日数学题”。
“每日数学题”由数学课代表批改,其后将做题情况统计发至QQ群。
最初,我采取自愿加入的方式,让一批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率先加入“每日数学题”行列,之后,在我的动员下,全班学生都加入其中了。
(完整word版)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
爱的智慧: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和初为人师的女儿的谈话要点,这其中凝聚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这也是于老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也可视作对所有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的贴心建议。
一、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烘烘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
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
此刻,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
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或某一组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
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辞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的学习。
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你叫李勇,你叫王强。
”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
这一招儿肯定有效。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走进教室。
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
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
尽量不要吼叫。
训斥只可偶尔为之。
往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
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
这叫“以动治动”。
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
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
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
”-----如果班级里某一个角落出现“骚动”。
“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
”-----如果李勇的同学走了神,或者在做小动作。
“小强同学善于思考”。
与您分享于永正老师
与您分享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这是于永正和初为人师的女儿的谈话,其中凝聚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这也是于老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也可视作所有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以及已经站在讲台多年的老教师反复阅读学习的贴心建议。
为了方便随时阅读,化力气把它用键盘敲出来,与所有的老师分享和共勉。
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⒈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
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
此刻,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
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或某一组有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
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辞文明地告诉他们,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的学习。
必须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你叫李勇,你叫王强。
”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
这一招肯定有效。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就傻乎乎地走进教室。
这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⒉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
尽量不要吼叫。
训斥只可偶尔为之。
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魂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
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
这叫“以动制动”。
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
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唠叨。
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
”——如果班级里某一个角落出现“骚动”。
“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
于永正教育故事
于永正教育故事于永正老师啊,那在教育界可算是个“大明星”呢。
他的教育故事就像一部部温暖又有趣的小短剧,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舞台上精彩上演。
记得有这么一回,于老师班上有个特别调皮的小男孩,那捣蛋的本事啊,就像孙猴子大闹天宫一样。
上课的时候不是拽前排女生的辫子,就是在桌子底下搞各种小动作,小动作之多,感觉他都能去参加“小动作奥运会”并且夺冠了。
其他老师对这个孩子那是头疼得很,可是于老师却不这么想。
于老师开始悄悄地观察这个孩子,发现他虽然调皮,但特别喜欢画画。
有一次课间,于老师就走到这个孩子身边,看着他画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小怪兽啊、超级英雄啥的,满脸惊喜地说:“你这画得太棒了!这小怪兽的牙齿画得就像真的能把人吞掉一样,你是不是想当大画家呀?”这小男孩本来还以为老师要批评他课间不出去活动光画画呢,听到于老师这么夸他,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从那以后,于老师就和这个小男孩达成了一个小“协议”。
于老师说:“如果你能在课上好好听讲,遵守纪律,那课间的时候,老师就陪你一起画画,还可以给你讲讲画画的小技巧。
”小男孩一听,这可太划算了啊。
于是,慢慢地,在课堂上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虽然偶尔还是会有点小冲动想捣蛋,但是只要于老师看他一眼,他就立马坐得笔直,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
还有一次,于老师要给孩子们上一堂作文课。
他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一上来就讲什么写作技巧、开头结尾怎么写。
于老师啊,直接带孩子们到校园里的小花园去了。
那小花园里春天的时候繁花似锦,有红的花、粉的花,还有小蜜蜂在花丛里忙忙碌碌地采蜜。
于老师就像个导游一样,带着孩子们在花园里穿梭,一会儿指着一朵盛开的月季花说:“你们看,这月季花的花瓣一层一层的,就像小姑娘的裙子一样漂亮。
”一会儿又让孩子们去闻闻花香,听听蜜蜂的嗡嗡声。
然后,于老师就让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写下来。
孩子们可兴奋了,作文写得那叫一个生动。
有个孩子写道:“我凑近那朵月季花,哇,那香味就像妈妈做的蜂蜜小蛋糕的味道,甜甜的,钻进我的鼻子里,让我忍不住想咬一口。
于永正老师谈第一次抱于永正老师事迹介绍
[于永正老师谈《第一次抱》]于永正老师事迹介绍今天下午,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解读名师,感悟成功”的名师研修班的活动。
作为主持人,我特意请于老师谈一谈在西安上的《第一次抱》。
一、“读书至少十来遍!”于老师没有马上解读文本,而是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听着听着,眼泪就从我的脸颊滑落下来。
就像于老师自己说的“我的普通话不好,但是大家都为我鼓掌。
”的确,常常听于老师读课文,常常会。
也许源于他对于生活独到的理解,也许是他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力吧!谈到钻研教材,于老师说他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
而是一遍一遍地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读到文章就像自己写的,就像写自己的事。
二、读透字面,了解内涵。
1、抓住“重担”进行教学。
师: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生:我的理解是,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
师:辛辛苦苦养大,不仅是养育儿女啊,还有什么?生:还有XX种XX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生: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就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西,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
师:(转向另一名同学)你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很关心我们,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
同学们,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说的是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说的是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说的是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说的是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
同学们,的重担里面装的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生:可能是辛辛苦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
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学习体会
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学习体会侯营联校工业园小学丁敬梅今天,我们满怀期待来到建设路小学,聆听了于永正大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收获颇丰之余,内心再次受到了强烈地震撼。
回顾于老师的整堂课,并没有像当前的许多观摩课那样,大量运用多媒体,竭尽全力地让学生去感悟,去惊天动地地升华,去铺天盖地地扩展……而是紧扣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其中,品读感悟,激起感情共鸣。
于老纯朴、平和、亲切的教学风格,更令我辈折服。
现在的语文教学过分地重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于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只有重视语言、文字,只有真正重视识字写字和读书,语文教学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再想想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识字写字走过场,指导读书装装样,千方百计为“感悟”,语文课成“感悟”堂。
这种重“感悟”、轻“识写”的做法,使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又走向了一个新的误区。
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于老师这节课教学的主旋律就是朗读。
当学生读得不正确、不流利时,于老师耐心地让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反复读;当学生读得没有感情,语气、语调、语速把握不准时,于老师没有直接进行朗读技巧训练,而是带领学生融入文中,体会母亲的难为情、儿子的愧疚以及护士的敬意。
当学生还是读不好时,于老师干脆范读,范读时,学生看课本,他请学生放下书,边观察他的表情边听他的范读。
随后,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练读。
于老师以绘声绘色的朗读,生动自然的表情,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他沉浸在文本当中,孩子也被他带到了那里!下面不时传来听课老师的笑声,不禁为这位已经白发苍苍老师的幽默诙谐所打动。
他和孩子们融入一体,指导读书显得那么轻松自如,孩子们同时被这位老师吸引,读得也一次比一次入情入境。
曾记得于老师说过,一个有远见的语文老师,一定要给孩子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
语文作业最重要的三点: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
做好这三点,语文老师就可以向社会交代,向家长交代,更向自己交代。
情智教学心得体会
情智教学心得体会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情智教学心得体会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情智教学心得体会1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
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些均应说明教学离不开情感,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魅力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能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学。
怀特海说:“一个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终究要灭亡的民族。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知识是通过外在获取的,而智慧是个体内在生成的。
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统帅知识!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教师仅教知识是肯定不行的,教师要通过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去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生成智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能不断闪现。
尤其当人处在兴奋状态之下,往往会灵感涌动,妙思连翩,奇思异想,层迭不穷。
相反,人如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状态下,往往思维之门禁闭,大脑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
鉴于此,情智教学对教师的教提出了如下要求:1、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情智教学的土壤和空气。
2、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唤起是情智教学的重要原则,因为无情的教师教不出有情的学生,无情的教学创造不出情智的境界。
3、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以智启智,以思启思也是重要原则。
因为没有思想的教师教不出有思想的学生,没有智慧的教师也撞击不出智慧的火花。
情智的课堂有哪些外显特征呢?我以为情智的课堂在学生身上有如下表现:“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
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时“小脸通红”,否则只会时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也做一回于永正老师的“女儿”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读后感
湖南省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杨娟《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是一本十分厚重的书。
拿到这本书,我眼前便浮现出一位慈祥、和蔼、幽默、充满童心的老者形象,他有着父亲与老师双重的身份。
这本书与其说是于老师写给他初为人师的女儿的,倒不如说他将初为人师的年轻教师都看成了他的儿女,他将多年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感悟娓娓道来,期盼初走向教师岗位的年轻人少走一些弯路。
于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曾忘记自己以前也是个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葆“童心”,才能“回忆并借鉴曾遇到的优秀老师之优秀做法”,才能真正“蹲下来看学生”。
于老师经常回忆自己学生时代与之一起学习与生活过的人,经常回忆恩师的做法,回忆自己当年作为学生的喜好与需求。
是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多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人和事,我们当年的经历和想法,也许就是现在孩子的经历和想法,这些经历和想法也许就能给我们诸多启发。
我上高中时,数学老师让我们持之以恒地使用“知识点与经典题型积累本”,每次上新课,老师都让我们将书本合上,在黑板上板书新授知识点与经典题型,先详细讲解,保证我们听懂学会,然后再让我们工工整整地记录在积累本上。
三年下来,不知是否因为我们记录了一个又一个积累本,反正我们班数学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读了于老师的这本书,我如梦初醒,我完全可以将高中数学老师的做法借鉴使用至我的教学中
啊。
于是,课堂上,我的学生也开始使用起“数学知识点与经典题型积累本”,尽管现在是起步阶段,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的积累本也会逐渐变得厚重与珍贵。
于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要“严而实”。
如何“严而实”?不能“说是说,做是做”;“‘严’不是‘厉害’,‘严’是‘责任心’和‘付出’的代名词”;要让“学生中的‘南郭先生’销声匿迹”。
我班有一个惯例,每天晚自习前学生要做“每日数学题”。
“每日数学题”由数学课代表批改,并将做题情况统计发至QQ群。
最初采取自愿加入的方式,一批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率先加入“每日数学题”行列,之后在我的动员下全班学生全都加入了。
为了督促学生坚持下来,我还和学生商定了提醒方法,每缺一次“每日数学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唱一首歌。
我告诉学生,这不是处罚而是提醒,希望他们养成持之以恒做好一件小事的良好习惯。
值得高兴的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已经将之内化为习惯。
即使班级里有歌声传来,也不一定是学生没有写“每日数学题”了。
这和于老师所说要做一个“严而实”的老师,无形中形成共识。
是的,只有做“严而实”的老师,才能让学生收获良好的习惯,才能让学生一点点进步。
读于老师的这本书,让我懂得: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放大学生的闪光点”。
三年级小朋友作文中的一句话:“月亮长胖了”,于老师在这句话上画圈,旁边批个“好”字,“好”字后面点上一个长长的叹号。
有些老师在学生作文里“鸡蛋里挑骨头”,于老师则是在“骨头里找肉”。
于老师会在学生作业中画翘起大拇指的手,于老师
会给作文内容不太好但态度认真的学生的作文满分……我的一名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但字写得很工整,“知识点与经典题型积累本”写得特别漂亮。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给她递上专门为她写的鼓励的纸条。
她数学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每日数学题”每日必做,数学成绩稳步提升。
细细品读于老师的这本书,我真真切切做了一回于老师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