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4)
心理学第4-6章
一、形式训练说 二、共同因素说 三、类化说 四、关系理论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简答、论述) 如果是简答题,回答时形式如下: 题: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如果是论述题,回答时形式如下: 题:请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答: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1、相似性 相似性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共同成分越多,相似 性越大,就有利于迁移。如英语和法语有较大的相似性,学习时较 容易产生迁移,而英语和汉语相似性较小,不容易产生迁移。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原有认知结构对前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 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 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和定势是先于一种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 态。心向和定势对迁移的影响究竟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 关键是要使学习者意识到定势的这种双重性,既要……又要……
评价目标
识记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问题情境等基 本概念 理解学习动机的结构及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 观点 运用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径在实际的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析需要层次理论、 成败归因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 和激发的启发作用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三章:迁移与教学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定义: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 习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第四章感觉一、感觉概述1、含义: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作用: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②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③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1)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2)近刺激(主观的反应)与远刺激(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3、感觉测量(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3)韦伯定律:K= I/I,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4)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5)斯蒂文斯幂定律:P=KI4、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后像;(看灯光,闭上眼后还会感觉到灯光)(3)感觉对比;(4)感觉相互作用;(感冒了没食欲)(5)感觉补偿;(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灵敏)(6)联觉。
(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人眼对可见光的感觉。
波长为780-380nm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红橙黄绿蓝靛紫)。
2、视觉的生理基础(1)折光机制:眼球(2)换能机制:视网膜(视野)(把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①棒夜感明暗,锥昼视细颜。
②锥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③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对光最敏感。
(3)传导通路: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4)中枢机制:枕叶纹状区3、视觉现象(1)色觉三种属性①色调:主要取决于占优势的波长。
②明度:取决于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③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2)视觉现象①普肯耶现象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亮度感受性不同。
椎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
在太阳照射下,可能红花(长波)和蓝花(短波)显得一样亮,但是到了夜晚蓝花似乎显得更亮些,这是因为人们从昼视觉向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的最大敏感性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缘故。
心理学基础 4第四章 注意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作用: 调节皮层的紧张性,对新旧刺激作出选择
轻度受损 “注意神经元” 严重损伤
高度分心 精神错乱和虚构,意识 的组织性和选择性丧失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大脑皮层: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 作用: 不仅对皮层下组织起调节、控制的作用,而且是主 动地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2.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 注意动摇的原因:
注意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 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
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注 意动摇是由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第四章
注意
武 萌 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基础心理学教研室
授课大纲
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基本概念
分类
注意的含义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不随意注意、随意 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选择性注意、持续 性注意和分配性注 意
一、基本概念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attention):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 主要观点: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 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 全消失。 不同的刺激也都有着不同的激活阈限, 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刺激激活阈限较低,容易 被激活,如果这些刺激出现在非追随的感觉 通道,就容易被人接受。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知觉的整体性
梦露还是爱因斯坦? ——知觉识别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A
B
C
D
闭合原则
闭合原则:客观缺失的东西主观上进行补充
❖ 知觉的选择性:对客观刺激 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 行加工。表现为对象和背景 的关系。
❖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分出对象 的过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可以相互转换。
❖ 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更容 易被知觉。
测验是在缺乏其他参照线索的情景下,让被试面 对一个倾斜的方框(图A),框内有一根倾斜的直棒, 要求被试仅凭知觉把框内的直棒调节垂直。
A
B
C
结果发现,被试有两类反应:一类反应是不受周围方 框的影响,把直棒调节成与地面相垂直(图B);另 一类是以方框为依据,把直棒调节成与方框边沿相垂 直(图C)。分别被称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研究发 现,具有这两种不同方向知觉特点的人,其性格特征 也不尽相同。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57: 3813:5 7Dec-20 12-Dec-2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13:57:3 813:57: 3813:5 7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1 220.12. 1213:5 7:3813: 57:38D ecembe r 12, 2020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下午 1时57 分38秒1 3:57:38 20.12.1 2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下午 1时57 分20.12. 1213:5 7December 12, 2020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4)
反应时ABC(ABC of reaction time):亦称“减数法”。
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理论。
唐德斯在人差方程式的启发下,以简单反应时为基础,用减数法来获得不同心理反应所需的时间。
A为简单反应,只有基线时间,B为选择反应,包括基线时间、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C为辨别反应,包括基线时间和辨别时间。
三种反应所需的时间分别称为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其中B最长,C次之,A最短,C减去A得到辨别时间,B减去C得到选择时间。
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亦称“唐德斯A反应时”、“基线时间”。
反应时的一种。
在简单反应时实验中,仅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对其立即作出反应所花费的时间。
由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首先提出。
这个时间包括刺激输入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刺激,以及将神经冲动传到相应的肌肉群所需的时间。
是组成复杂反应时的基线时间。
刺激因素、练习次数、动机等因素会影响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choice reaction time):亦称“唐德斯B反应时”、“复杂反应时”。
反应时的一种。
在选择反应时实验中,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刺激,被试被要求分别对每一种刺激作出不同反应所花费的时间。
是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提出的三种反应时中最长的一种。
由基线时间、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组成。
辨别反应时(discriminative reaction time):亦称“唐德斯C反应时”。
反应时的一种。
从刺激呈现到刺激得以确认并作出反应之间心理操作耗费的时间。
由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首先提出。
在辨别反应时实验中,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刺激,但是只要求被试对其中一个刺激作出反应,对其他刺激则不作反应。
包括刺激确认时间和简单反应时间,即刺激辨别时间和基线时间。
刺激的相似性和数量会影响辨别反应时。
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effect):干扰因素影响反应时的现象。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特鲁普(John Ridley Stroop,1897—1973)设计了一个实验。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4)
教育心理学案例案例1小华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学习不太自觉,也不刻苦,常说“考前三名太累,后三名太丑,就在班上中游,蛮好!“父母用金钱刺激他读书,考100给100元,90给90元,80分以下则要挨打。
请用学习动机变化的规律分析这一现象.案例2学生林某,上课经常打瞌睡,但下课时精神十足,喜欢打篮球,作业经常没有完成,极少预习、复习。
基础较差,成绩不佳。
案例3学生陈某,学科基础较好,但自从迷上电脑以后,成绩一落千丈,发展到上课无心听讲,喜欢搞一些滑稽动作或一些好笑的话引发全班同学大笑,破坏课堂纪律.案例4项某,18岁,男,武汉市某高级职业中学中专二年级的学生,大约半年前由该校高中部转入中专部,从此他变得更为消沉,对学习毫无兴趣,并表现出很不满意现状的情绪,在班上小打小闹不断,经常被老师批评。
这个学期以来,状况更为不佳,近来,据说项某与班上一女生王某(17岁)恋爱,两人经常晚自习逃课,被学校值班老师记录有6次之多,引起政教处及班主任的注意。
另外,据了解,项某自小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同住,虽然他们对项某关怀备至,但毕竟年事已高,对项某的管教无法面面俱到分析角度:1 成就动机2 环境转换3 该年龄期的身心特点4 家庭教育5 老师教育管理案例5王某,男,17岁,湖北某重点中学一年级学生.赶进入高中时,满怀激情,希望三年后考入自己梦想的大学.几个月后,他发现高中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美好。
他变得伤感、消沉,表现出很不满足自己的现状。
原来,他在初中时是普通中学,成绩名列前茅,同学羡慕,老师器重,他有“众星捧月"的优越感。
到了重点高中,同学都是佼佼者,他的比较优势就不在了,因此感到很不自在,尤其是入学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只排在全班的中等水平,这就彻底打破了他入学时的美好幻想,情绪也一落千丈。
他努力学习,成绩还是没有明显提高,他感到力不从心,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他开始上课迟到,有时旷课,最后他要求退学.分析角度:1 环境改变2 归因3 学习动机案例6王某,男,就读于武汉市某中学,初一时学习成绩中等,进入初二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常常在最后几十名徘徊,物理成绩尤其差.性格有点内向,容易冲动、反叛。
程正方《心理学》第4章-记忆
三、再认和回忆
Ø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
别确认的过程。
Ø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眼前,能在头脑中重
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第三节 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
一、记忆类型及品质的个别差异
(一)记忆类型的差异 (二)记忆品质的差异
回忆的平均数 4.47
15个由三个字母组成 孤立的英文单词
9.95
15个彼此意义相关联的 英文单词
13.55
一、识记过程
(三)良好识记依赖的条件
活动任务 材料数量和性质 不同分析器 主观心理条件
二、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及其特点
概念: 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过程。
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量的方面: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 (2)质的方面:①内容简略和概括;
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二、保持和遗忘
(二)遗忘及其种类、规律与原因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过去记住的事物不 能正确回忆或再认,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认与回忆。
遗忘的进程
遗忘的规律
是先快后慢 表明人类的遗忘不是均
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 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较 快,量也比较多 随着时间的消逝,遗忘 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 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 忘了
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低度学习) 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④识记者的态度
第四章 记忆
记扑克牌世界冠军贝拉 日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记扑克牌大赛中,该项赛事的 世界冠军贝拉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在57秒的时间里记住了 一副扑克牌的顺序,并准确地把它们重新排列起来。
格式塔心理学(四)知觉理论
格式塔⼼理学(四)知觉理论1、图形与背景⼈的知觉系统的最基本能⼒就是在图形与背景之间做出区分。
⼀般来说,视觉图形是由轮廓以及与背景有关的不同亮度和颜⾊的间隔所决定的,图形与背景的区别越⼤图形就越有可能成为知觉的对象。
有时,知觉情景中的图形与背景是模棱两可的,此时知觉的主体可以⽤⼀种⽅式感觉,也可以⽤另外⼀种⽅式感觉。
这说明我们的知觉是积极的、主动的组织过程,我们并⾮被动的接受感觉刺激。
2、接近原则在⼀个知觉领域,彼此邻近的各个部分容易组合形成⼀个整体,⽆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两个成分越近,就越是可能被感知成为⼀个整体。
3、类似原则⼈们倾向于把形状、颜⾊、结构等特征类似的部分组合成为⼀个整体。
4、包含原则当被知觉的图形是个复杂图形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知觉到那个包含其他图形的图形,⽽忽略被包含的图形。
军事伪装往往运⽤了这⼀原则。
5、客观定势原则假如我们观察到的某种图形,且对这种图形形成⼀种定势,那么即使这⼀图形产⽣⼀些微⼩的变化,我们任然倾向于以原有的⽅式去知觉它。
6、闭合原则我们的知觉对不完全的图形或残缺的图形有⼀种使其完全的倾向。
若⼀个图形应该是封闭的却没有闭合,我们的知觉就倾向于把它组合成为⼀个封闭的完形。
之所以具有闭合的倾向,是因为知觉的⼼理活动与⼤脑的⽣理活动同型的缘故。
尽管刺激是残缺的,但⼤脑⽣理活动的整体属性吧刺激组织成完善的图形。
7、简单性原则若不受其他元素的影响,⼈们在知觉时倾向于把知觉到的东西看成是简单的规则图形。
8、完形趋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则这是⼀条最重要的原则。
其他原则都是它的不同表现形式。
依据这⼀原则,知觉的组织作⽤总是趋向完善或完形,它使我们把不完全的图形知觉为完全的图形,把⽆意义的图形看成有意义的图形,把模拟两可的图形知觉成明确的图形。
其他各原则都是这条总原则的特例。
4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注意
• 它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 的对象。 •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 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 多的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 种活动上。如听讲记笔记 •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 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 巩固的联系,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 地更迭。如司机
•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 意,但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 •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 劳,注意就容易分散,使工作进行不下去; • 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 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 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 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有意注意。
•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 • 1.知觉对象的特点。 • 知觉对象愈相似,排列愈集中或有规则, 注意范围也就愈大;反之,注意范围则愈 小。研究表明:对形状相同或颜色一样的 知觉对象,其注意范围比形状不同或颜色 不一样的对象大一些;对于排列规则的知 觉对象,又比随机分布的对象注意范围大 一些。
• 2.知觉任务。阅读同一篇文章,担任编辑 任务的人与从事校对工作的人,注意范围 就不一样。前者较大,后者较小。 • 3.知识经验。经验愈多,知识愈广,就愈 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 个整体来感知。 • 二、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 动上注意所持续的时间。持续时间愈长, 注意就愈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
• 二、有意注意 •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 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 第二,合理组织活动。如读书时作笔记, 可以把智力活动与外部动作结合起来,也 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
心理学作业4参考答案.doc
心理学作业4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群体的支持作用认同感2、团结认知一致性3、认知态度情感4、群体成员5、相似性竞赛6、促进的职能维护的职能7、监督型领导参与型领导8、知识与生活技能生活目标9、两极性情境性10、生理成熟社会化11、品德优良型品德过错型12、控制作用调节作用13、转化稳定14、生理原因社会文化原因15、专业性理论专门的技巧17、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18、协同活动19、正确性行为准则20、攻击动机二、选择题1、B2、A3、D4、D5、D6、C7、A8、B9、C10、B 11、B 12、B 13、B 14、C 15、C三、判断题1、现在人们越来越强调合作学习,是因为从心理学看,人们在群体的条件下工作总比单独时干得好。
"2、从群体的心理学研究看,教师要注意加强对正式群体的培养,对非正式群体则要予以控制、消除。
X3、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第…印象”就对人做出评价,所以“第一印象”在现实中具有积极意义。
X4、因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人在各个阶段的心理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V5、少年期学生从生理、心理发展看,已经成熟了。
X6、少年学生恋爱已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从生理发展看,是正常的;但从心理发展看,却又是需要控制和引导的。
V7、对于少年期学生来说,抽象逻辑思维飞速发展,具体形象思维不再起什么重要作用了。
X8、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孩子,应该说是有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支持的。
V9、我们在进行有关品德形成分析时,总要以道德认识为起点。
X10、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认知,确立了相应的道德行为目标,通常就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
"11、近段时间来,小明坐公交车常给老年人让座,可以认为小明已经形成良好的道德。
X12、一般说来,学生一形成某种道德类型,就基本稳定不变了。
X13、从心理学研究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异常心理行为。
V14、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
V15、少年期学生心理咨询主要包括心理障碍、逆反心理和精神病。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答案(四)
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感知觉部分]一、名词解释1.感觉、知觉、超感知觉、错觉、幻觉感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指把感觉得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
超感知觉是一种以特殊方式感知世界的能力。
错觉是对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幻觉是指客观环境中没有相应的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
2.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是指相应于绝对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能力是指相应于差别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使人觉察出差异的刺激量。
3.适应、后像、结构优势效应、知觉的理解性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后像是指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在头脑中暂时保留片刻,这种现象即后象。
结构优势效应:在模式识别中,刺激模式的整体结构优于部分,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起有利作用,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事物,赋予其某种意义,并用语词把它标识出来。
4.双眼视差人的两眼相距约65mm,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角度看这一物体,物体投射在左、右两个眼底上的视像不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双眼视差。
二、填空1.外部感觉有触肤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五种。
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三种。
2.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而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
3.感觉的基本规律有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联觉。
4.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通常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社会知觉、错觉三种。
5.直观教学的三种直观形式是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三种。
6.色觉有三种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听觉的基本特性有频率、振幅和波形。
7.1860年,德国的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进一步研究了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E=k lgI+C 公式。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作业4形考任务答案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作业4形考任务答案心理学作业4(第10~第12 章)一、名词解释(每个 2 分,共20 分)1. 人格答: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通俗地说,人格就是让个人在不同情境中和不同时期都保持一贯的心理品质。
2.气质和性格答:气质指的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3.认知风格答: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4.自我概念答: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5.社会刻板印象答: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6.亲社会行为答: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7.从众答: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
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数人的看法。
8.心理健康答: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作贡献”。
9.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答: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
当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而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时,就是一种人格障碍。
10.心理辅导答:心理辅导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二、简答题(每题 4 分,共44 分)1. 人格有哪些特性?狭义的人格结构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答:特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心理学名词解释 (4)
1、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4、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屏息:在注意紧张时,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屏息。
7、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8、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9、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有意注意在认识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0、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11、注意的稳定性: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时间的长短。
12、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13、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17、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18、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日常生活中许多 人的一生并不缺乏才华、能力和机会,却总与成就和财富擦肩而过,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还不具备健康成熟的个性与心理。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亮起了黄牌!瞬息万变的时代使他们心 理超载,步履艰难。在展示大学生沉重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我们更 想对他们说,拥有智慧,更要拥有健康的心灵,如此才能在冲击中 平稳走向成熟,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那么应怎样做一个心理健康的 人呢?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 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 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 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即他(她)的认识、情感、言 行、举止等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如果一个人的心 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过于老成、 过于幼稚、过于依赖、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 娇、易哭易笑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了解自我
歌德说:“人是一个糊涂的生物:他不知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他对 这个世界,首先是对自己,所知甚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 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 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 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 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 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 满意;由于所确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合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 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又总是无法 做到完美无缺,总是自己给自己过不去,结果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 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要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这个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来了,只不 过传到我们国家非常晚,大概到了1979年什么是心理健康才 进入中国。1979年以前,我们国家一向是不重视这种事情, 没有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有什么问题找支部书记谈谈就行了, 支部书记有“战斗堡垒”作用,什么都可以做。二战结束以 后,也是基于调整战后人们的心态,引入了这么一个机制。 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呢?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 体具备正常的心理特质,(包括记忆、思维、智力等, 能现 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即正确的自我观念,并 对自己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 际情况相符合,就表明其有正常的心理特质。)从而能更好 地调控心理以维持内外的平衡与协调,(心理健康者对外界 刺激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怒则 小怒)合乎常规地应付环境与交往。(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 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某些不良的习惯如:咬指甲、拔头 发、吮手指等,都表明其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能够以正常 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怖症,极端的自我 中心之类的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人格完整和谐 6.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 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都能平衡发展。作为人整体的精神面貌的 人格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与合理 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体 验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所思、 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 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第四章 还你一片蓝色的心空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健康,然而,人一旦走入心理误区,就如 同受到病毒感染一样,它将折磨你的情绪,侵蚀你的心,最终导 致你的健康受到严重危害,因此如何保持自己处于健康的心理状 态,则是保证健康的一大要素。
一、走进心灵深处——谈心理健康概念 走进心灵深处 谈心理健康概念 敲响心理健康的警钟——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大学生常 二、敲响心理健康的警钟 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大学生常 见的心理问题 微笑面对一切——谈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三、微笑面对一切 谈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寻觅生活的新色彩——登天的感觉 四、寻觅生活的新色彩 登天的感觉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 的,虽然也会有悲哀、忧愁、愤怒、苦闷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 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 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 畏惧退缩;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也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允许的范围 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 朗的、乐观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心理是健康或是不健康,是很难做出非此即彼、简单而明 确的界定。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 患心理疾病。因为心理健康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化的 可能,也存在有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同时,它也可能因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 化,也可能因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就一般人群而言,真正称得上心理健康 的只占10%—15%,真正有心理问题或心理不健康者只占5%—10%,而八成左右的人 都处在心理健康的亚健康状态。
2.悦纳他人,善与人相处。 2.悦纳他人,善与人相处。 悦纳他人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和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 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价值。同时,他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 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集体中能融 为一体,既能在与挚友同聚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 感;在与人共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 于消极的态度发(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 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外于 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 热爱生活,乐于学习。 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 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有积极的人生体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他们不在乎生活事件的渺 小,总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不管是一次朋友聚会,还是独自漫 步街头;他们还在工作和学习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 并从工作和学习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和学习当作乐事而 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与学习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 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 各种各样的新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就。
(二)、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 )、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
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心理健康的人,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其一生中的某个 阶段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 碍和精神病。 学习问题 心理困扰—主要指—-人际关系问题 心 心理矛盾常形) 性格与情绪问题 神经症(神经衰弱、恐怖、疑病症) 理(按严重程度.心理障碍)主要指—人格障碍(强迫型、偏执型、冲动型) (心理矛盾变形) 性心理障碍(恋物、裸露、窥视癖)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丧失自知力)主要指—情感性精神病 问 偏执性精神病 题 心理问题最大的特点是普遍性,心理问题就像感冒一样,人人都会遇到。 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的学生极少,多数学生遇到的都是一般性心 理困扰。但是,即使一般性心理困扰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 而且对一般性心理困扰若不及时调节和疏导,持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心 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美国一位资深心理医师曾经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 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的生理 疾病。这无疑告诉我们,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复杂的人际关系、高 负荷的工作、激烈的公平与不公平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等。人的精 神和心理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严峻挑战和考验,而一些意外事件如亲人亡 故、飞来车祸又无疑大大加重对精神和心理的刺激。有首流行歌曲唱道: “生活像一团麻,有许多解不开的小疙瘩。”可以说现代人的心灵不可能 是一泓永远宁静的湖水。然而在我国,关注健康者多,懂得健康者少。人 们对健康有诸多误解。其典型表现是:只讲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不 认为心理也会得病,有病讳疾忌医。可喜的是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心理 卫生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今天同学们能踊 跃报名来选修这门课,可见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二、敲响心理健康的警钟——谈心理健康 敲响心理健康的警钟 谈心理健康 的标准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起来有以下 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了解自我 2.悦纳他人,善与人相处。 悦纳他人, 悦纳他人 善与人相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正视现实, 正视现实 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 热爱生活, 热爱生活 乐于学习。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 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人格完整和谐。 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 以上。 智力正常, 以上。 智力正常 智商在80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正视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并能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 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 和评介,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高于自己能力有充分的 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都能妥善地加以处理。 心理不健康的人却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从来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 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 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采取逃避行为,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精神疾病时代”正悄然来临 精神疾病时代” 精神疾病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特兰博士在北京向记者介绍,当今世 界上前10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有5种是精神 疾病,包括严重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酒精 依赖和强迫性障碍,其中精神抑郁症列第五位,预计到2020年 它将跃升到第二位,现在全世界仍有1/3的人口得不到精神治疗 的基本药物。 有资料表明,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精神障碍的患病率 呈上升趋势。也有专家预测认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各类精 神卫生问题将更突出,其患者将占中国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 及丧失劳动力的1/5。并且,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 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 为此,专家学者惊叹:“精神疾病时代”正悄然来临,人类已 由“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 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是 心理疾病。在中国80%的青少年属于心理的亚健康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