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
(人教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2讲 新人教版选修4
选修四第2讲1.(2017·陕西咸阳三模)导学号 99522508材料1898年,邹容随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
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曰:“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
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
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
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
邹氏之《革命军》也。
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章士钊《介绍<革命军>》(1)材料中邹容“遭父笞责”和“悲愤不已”后所赋的诗歌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倾向?试用两个主题概括材料所述邹容的事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革命军》的影响。
[答案](1)主要倾向: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心向维新思潮,具有变革志向。
主题:年少立志;东渡求学。
(2)主要因素:时局深刻变化的感染;个人的信念和抱负及国外求学的阅历;结交革命志士并受其影响。
影响:宣传了革命思想,启迪了广大人民群众。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倾向,依据材料“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可以概括出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依据材料中邹容所作的“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
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的理解,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心向维新思潮,具有变革志向。
第二小问,主题,依据材料中邹容“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及其所作诗歌的理解可以概括总结出“少年立志”的主题;由材料中邹容“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可以概括出“东渡求学”的主题。
(2)第一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中邹容东渡日本后“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邹容思想倾向及其经历,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因素。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人民版.doc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人民版模块质量检测(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检测卷一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1.10分2018·徐州质检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
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材料二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
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
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
今莫洛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材料三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
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
”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
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3分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归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概括。
第2问,据材料二四句话分别概括归纳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前三句话总结概括;第二小问,据材料三“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得出康熙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道德自觉性,以民为本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但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1策略迅速收复台湾速战速决。
目的避免军队劳顿;减轻民生疾苦。
2理由同僚认可;莫洛等实心为政;百姓拥戴顺应民意;康熙帝的执政理念等。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测评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模块测评(六)1.(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起点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时珍(1518~1593),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自幼热爱医学,不热衷于科举,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药。
李时珍在24岁时就开始正式给人治病,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书,他发现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许多遗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因此他决心重编一本比较完备的药物著作。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重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
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终于在60岁的时候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
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收入药物1 800多种,新增药物370多种,医方1万多个,配有插图1 000多幅。
书中关于植物的分类方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本草纲目》是对中国药物学研究的总结,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摘编自《中国历史常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的医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时珍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答案(1)背景:医学世家的传承;科举考试的失利;李时珍长期的钻研实践;对前代医书的完善与总结;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2)历史价值: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成为后世典范。
2.(2019·陕西部分学校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
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
为了“驱倭”,他提出“理谕”“设防”等主张,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数余艘,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1.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即是人伦物理”分别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南宋理学家朱熹和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故②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康熙帝亲政后,在养心殿近侧特意选了一个房间,作为学习教室,请讲官讲解满汉文化和儒家经典,还请西方传教士讲解自然科学知识,并购置了大批科学仪器。
这说明康熙( )A.学习西方,应对边疆外来威胁B.安定民心,解决满汉民族矛盾C.顺应时代,萌生师夷长技思想D.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既涉及满汉文化,又涉及儒家经典,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体现了其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故D项正确。
3.下图是《孙中山传》的目录,每一章下包含若干子目,“宣扬民生主义和实业救国”子目应属于( )A.第二章B.第三章C.第四章D.第五章 ,实践民族主义,故A 、B 两项错误;第四章孙中山领导推翻帝制,创建民国,实践民权主义,故C 项错误;第五章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同时,投身实业建设,也在实践民生主义和实业救国,故D 项正确。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下列诗作反映的内容与史实相一致的是(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走上顶峰,故A 项错误;“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赞叹唐朝的大一统局面,与科举制无关,故B 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序幕指的是1517年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故C 项错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名句,故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5.(2018黑龙江哈九中四模,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专题检测191.(2020·海南海口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光绪十九年(1893),之洞请立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他奏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
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
学堂初设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每门计划招收二十人。
光绪二十二年以后,开课语种为英、法、德、俄四科,后又增设日语。
每科学额三十名,录取条件是“以华文为根底,以圣道为准绳。
”除饭食、书籍、纸笔等均由学堂供给外,每人每月给膏伙银5两。
后取消了膏伙银制度,而根据成绩优劣发放奖学金。
五年毕业后,必须以所学外语才能为国效力。
保借端“改习卑下之业,甚或不自爱惜,受洋行雇充翻译”,必须缴还所有学习费用。
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派出湖北第一名公费留日学生。
以后又陆续派出大批学生赴日学习实业、师范、法律、警察、军事。
“据光绪三十三年的统计,留日学生全国各省共计5 400多名,湖北所派学生即有1 360名,占了四分之一,湖北在当时有先进省之称。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之洞的教育实践及其影响。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光绪十九年(1893)”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探索国家出路的需要;根据材料“……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可归纳出洋务如火如荼,急需人才。
(2)实践:根据材料“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可归纳出张之洞以务实态度办教育。
能与朝廷沟通,又立足现实,量力而行;根据材料“学堂初设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每门计划招收二十人。
光绪二十二年以后,开课语种为英、法、德、俄四科,后又增设日语”可归纳出办学规模、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都顺序渐进;根据材料“除饭食、书籍、纸笔等均由学堂供给外,每人每月给膏伙银5两。
【人民版】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五单元 第1讲 课后作业(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A.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B.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D.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答案 B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
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选B项。
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2019·安徽定远月考)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B.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不易产生明君贤臣D.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答案 B解析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他反对君主专制,由材料“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言论是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B项正确。
A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均排除。
3.(2019·衡阳联考)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答案 B解析根据图表看出,唐代、宋代丞相人数明显多于其他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宰相,相权从秦朝的位高权重到日益削弱直至废除,君主专制日益加强,B项正确,C项错误;元朝宰相权力有所反弹,A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课后作业:第六部分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课后作业1.(2019·河北衡水中学摸底)[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
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的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
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
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
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
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代君子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原因:儒家的推崇;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辅弼幼主,重用贤人,是千古忠臣的楷模。
(2)变化:从摄政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
原因:王莽篡汉冲击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东汉政权对周公形象进行再塑。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等信息概括得出原因。
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周公制作礼乐,为历代所沿用,也是其被推崇的原因之一。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可概括出变化。
(人教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7讲课型1:知识体系讲解学案4
第47讲课型1:知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重点突破·规律方法[考纲要求] 1.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
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1)功绩:统一中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过失:秦始皇统治残暴,导致秦朝的灭亡。
2.唐太宗(1)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的全面繁荣打下了基础。
(2)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妥善地处理了与突厥和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3.康熙帝(1)巩固统一国家。
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帝任用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2)维护国家主权。
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护了中国主权。
(3)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二、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1)主要活动:兴办私学;周游列国,仕途不顺;编订“六经”。
(2)思想主张①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具有进步意义。
②“礼”:即周礼,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③“中庸”: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④教育思想: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
(3)地位: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学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柏拉图(1)哲学思想:提出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
(2)政治思想:理想国由护国者(统治者)、卫国者(军人)、生产者(平民)构成。
(人教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3讲 新人教版选修4
选修四第3讲1.(2017·江西高考押题卷)导学号 99522514材料菲德尔·卡斯特罗坚信,帝国主义终将消失,资本主义终将消失。
古巴革命胜利后48年来,历届美国总统都对古巴采取敌视政策:经济上封锁制裁、贸易禁运;军事上进行威胁并曾策动雇佣军入侵古巴;外交上企图孤立古巴;政治上支持古巴反革命分子搞阴谋颠覆活动;美国专门设立反古电台和电视台,发动一场“电波侵略”。
美国政府和中央情报局曾对卡斯特罗本人进行过637次暗杀行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又对古巴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压力,但卡斯特罗带领古巴人民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使社会主义的古巴依然巍然屹立在西半球。
卡斯特罗从年轻时起便有抽烟习惯,但为了在戒烟运动中起表率作用,他于1984年带头戒烟。
开始时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仍坚持从此不再抽烟。
1988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为表彰他为古巴和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的贡献,授予他两枚金质奖章。
卡斯特罗为政清廉,他的工资每月只有30美元。
——摘编自徐世澄《卡斯特罗的思想和历史功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卡斯特罗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卡斯特罗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1)功绩:领导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克服种种困难对抗美国的敌视政策;在戒烟运动中起到表率作用,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表彰。
(2)原因: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畏困难和危险;率先垂范,毅力超常;为政清廉。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卡斯特罗的评价。
第(1)问,结合二战后的历史和材料进行概括。
第(2)问,要从政治贡献、卫生贡献以及廉政等角度分析。
2.(2017·湖北八校联考)导学号 99522515材料1941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要求全党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张闻天率先响应号召,组织调查团到陕北、晋西调查。
他认为调查研究工作做得是否充分,是决定一项工作成败的主要关键。
他说:“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结合成的社会生产状况出发”。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4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版含解析
考点训练4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题组一模拟大题]1.(2018 ·西赣州模拟江 )[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资料《剑桥中国隋唐史》以为,隋文帝创始了一致场面,又成功地稳固了一致场面,重点在于他发挥了混淆意识形态的作用。
从十六国到北朝,南下的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中,儒家思想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隋文帝致力于提升儒家思想的地位,以保护一致,倡导汉儒的思想、风俗、礼仪,包含帝王正统化的礼仪程序、遵守孝道的儒家伦理以及经学教育,使南北都能完成共鸣。
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法家思想。
隋文帝以为治乱世一定用法,他的重要辅助大臣高颍被《通典》的作者杜佑赞美为管仲、商鞅一类的人物。
混淆意识形态的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
隋文帝的崇佛,不是个人的崇奉,而是针对北周武帝灭佛惹起百姓讨厌而采纳的政治手段,他的很多与佛教有关的活动都显示了理想君主和佛的保卫者 (转轮王 )的作用,以及乐善好施的施主(大檀越)的作用。
鉴于南北朝期间不论北方与南方佛教崇奉都盛极一时,隋文帝的这类措施,明显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场面的结束与一致场面的形成。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纲要》(1)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是怎样发挥混淆意识形态作用的。
(2)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归纳隋文帝的主要贡献。
答案(1)提升儒学地位,促使民族交融,使南北完成共鸣;重视法治,重用人材;尊敬佛教,适应民心。
(2)一致了全国,结束了长久战乱场面,为隋唐的繁华确立了基础;推进了儒学和佛教文化的发展;创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代影响深远。
分析第(1) 问,隋文帝发挥混淆意识形态作用的措施,能够依据资猜中的“ 隋文帝致力于提升儒家思想的地位,以保护一致”“ 隋文帝以为治乱世一定用法”“ 隋文帝的崇佛,不是个人的崇奉,而是针对北周武帝灭佛惹起百姓讨厌而采纳的政治手段”等信息剖析归纳得出。
第 (2)问,隋文帝的主要贡献,依据资猜中的“ 隋文帝创始了一致场面,又成功地稳固了一致场面”“ 隋文帝的这类措施,明显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场面的结束与一致场面的形成”等信息,并联合所学从一致全国为隋唐的繁华确立了基础、推进儒学和佛教文化的发展、创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后代等方面往返答。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辛亥革命课后作业课件人民版
9.(2019·甘肃会宁一中月考)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 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 “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 )
A.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 B.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 C.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 D.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
解析
7.(2019·齐鲁名校联考)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
“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
交,为患更深。”南方张謇(jiǎn)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
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侧面反映了( )
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
解析
二、非选择题 13.(2019·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 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 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 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 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 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 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探索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答案 D
答案 B
答案
解析 材料中“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 建制度,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临时 约法》的缺陷,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地方,并不是说明孙 中山的革命斗争不断受挫,故C项错误;D项属于辛亥革命成功的地方,排 除。
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同步选考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含解析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1)完成统一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顺应时代潮流,即安定统一的时代呼声。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加深人民的苦难,人民渴望统一)②秦国自身:商鞅变法,实力大增。
③秦王嬴政:坚韧刚毅、敏锐迅捷、锐意进取、胸怀博大,重用人才,策略得当。
(2)活动与贡献(3)评价①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④有利于民族融合。
⑤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秦朝灭亡的原因①秦始皇的暴政。
②秦二世倒行逆施,加剧了社会矛盾。
③农民起义的打击。
(5)启示:一个政权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2.唐太宗(1)活动与贡献(2)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①盛世局面作用: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治国策略作用: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民族政策作用: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④对外政策作用: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秦始皇与唐太宗的对比3.康熙帝(1)活动与贡献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造并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
③总评:康熙缔造并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件人民版选修4
[问题探究2] 清朝初期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民族政策的特点分 别是什么?
提示:(1)用战争方式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设置驻藏大臣,确立册封 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设立将军、参赞大臣等官职,加强中央对边疆 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通过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与其他民族的联系。
(2)特点:恩威并施(或者刚柔并济)。
3.本部分的备考建议 (1)尽量扩展阅读量。 (2)注意掌握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3)多练习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规律总结 备考方略
[问题探究1] 如何认识修建长城的作用? 提示:(1)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享誉世界的伟大工程,它体现了中国劳 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北方边防,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 文化的正常发展。 (2)长城的防御作用是有限的;长城的修建不利于民族融合,不利于中 华民族的整体发展;长城是秦朝暴政的历史见证。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情分析 高效备考 1.全国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5年考题统计
2.本部分的命题特点 (1)无教材知识依托。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相同,本选修最大的一 个特点就是所考历史人物都非教材和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即选取教材外的重 要历史人物作为考查的内容。解答时应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同时务必与历史 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材料与必修内容相结合是解答本选修内容的依 据和平台。 (2)材料出处很重要。从材料出处来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 处大都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5)启示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②对生产关系适当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保证。 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
2.在学习中外历史人物时注意多角度比较,找出异同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件
3.(2016课标Ⅰ,4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 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 (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 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 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 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 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以《史记》中的相关记载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获 取和解读材料、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涉及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本题有助 于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可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朝廷权威、推动汉赋发展等方 面概括。(2)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可从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 的创新及司马相如的个人因素方面进行归纳。
4.(2018课标Ⅱ,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 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 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 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 “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 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 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 牧”。
2020届全国高三高考备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7测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届全国高三高考备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7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0分,共48分)1.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A.秋收起义B.井冈山会师C.第五次反“围剿”D.长征2.土耳其独立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是指土耳其进入了()A.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时期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时期3.《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A.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B.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C.广泛汲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4.19世纪6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国际化趋势,最能体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B.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C.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D.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5.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我国开始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勘探,相继找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油田,震惊世界。
这是在()A.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B. 20世纪60年代中期C.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D. 20世纪60年代前期至60年代末6.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编写的《自然系统》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现代植物分类学说。
以下著作早于《自然系统》体现植物分类思想的是()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物种起源》D.《天演论》7.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人们还在热烈地讨论柏拉图这个人物,并且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
这种讨论()A.在现代社会已经毫无实际意义B.说明人们仍对柏位图有浓厚的兴趣C.将历史人物引入各学科的研究之中D.证明了柏拉图在历史上的影响巨大8.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比较准确的说法是()A.前者否定了后者B.前者概括了后者C.前者发展了后者D.前者推翻了后者9.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习人民版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非选择题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管仲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管仲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他贪财,而是知道他家里贫穷。
他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鲍叔更加不堪,陷入窘境。
鲍叔不认为他愚笨。
鲍叔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
管仲曾经三次出仕,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他不成器,知道是他没遇上好时机。
他也曾三次打败仗逃跑,鲍叔不认为他怯懦,鲍叔知道他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管仲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他没有廉耻,知道他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反而将他推荐给齐桓公。
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执政,并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
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
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据司马迁《史记》等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鲍叔为人处事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鲍叔推荐管仲执政的时代背景及司马迁高度评价鲍叔的原因。
(9分) 答案(1)特点:善于与人合作共事;对人慷慨大方;不因一时一事而改变对他人的看法;唯才是举,甘居于人下。
(2)背景:东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间多争霸战争;齐国为增强国力要进行变法。
原因:慧眼识人,唯才是举。
2.(2018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
沈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他不仅大力兴修水利、监制军器、改造观象仪器、主管财政等,而且还出使办理边界交涉、坐镇陕西和西夏作战等等,为北宋当朝国家领土的完整建立了不可抹灭的功绩。
他“博学善文”,在天文、历法、物理、生物、化学、医药、水利、兵工、冶金、建筑、文史、乐律等多学科领域,都有很高造诣。
其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更是概括了他一生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在学术价值上和历史资料上是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卷08 中外人物评说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2020课标全国卷Ⅰ)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答案】(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
【解析】(1)根据“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知苏绰才能超群,尤擅理财;根据“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知他政绩卓著;根据“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可知他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2)根据“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知苏绰的“六条诏书”规范了官员行为,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西魏统一;凝聚了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3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跟踪检测评估3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20·淄博市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公孙弘在这次对策中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
同时,他又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糅合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
当时参加对策的儒士共有一百余人,主持征辟的太常在评议对策等第时,“弘第居下”,后来上奏皇帝,武帝把他的等第颠倒过来,“擢弘对为第一”。
公元前126年,公孙弘迁御史大夫,后为丞相。
汉初常以功臣列侯或其后嗣充任丞相,公孙弘以布衣擢居相位。
自他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文人学士无不靡然效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孙弘得到汉武帝重用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孙弘得到汉武帝重用产生的影响。
(9分)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冯梦龙(1574~约1646),从小博览群书,思想活跃。
年轻时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但他为学不拘,因而难入八股制义的堂奥,仅为诸生。
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学魏晋士人之风度,混迹于秦楼楚馆与茶楼酒肆,领略到与儒家书斋生活迥然异趣的世情。
从三十多岁起,冯梦龙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
《三言》最是著名,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颂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有的描述文人雅事。
其中不少篇章发出为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以妓女、丫环、艺人等社会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来鞭挞封建专制的腐朽,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如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等,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
他的《三言》传到日本,日本文学家仿其书体,撰成日本的“三言”。
《三言》中的部分篇章还被人辑入《今古奇观》跨洋渡海,成为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小说集而风行文坛。
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备战2021) 2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题训练
备战202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2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21全国Ⅰ卷,47〕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根底。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答案】〔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标准;促进了经济开展,推动了统--;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
【解析】〔1〕根据“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知苏绰才能超群,尤擅理财;根据“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根底〞可知他政绩卓著;根据“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可知他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2〕根据“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北方乃至隋统-全国奠定了根底〞可知苏绰的“六条诏书〞标准了官员行为,促进了经济开展,推动了西魏统一;凝聚了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6·全国卷Ⅰ]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答案(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评述: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角度是“背景”,应从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
第(2)问,“功”要从维护唐朝统治和为开发边疆做贡献等角度概括,“过”主要结合材料所述事件带来的危害进行归纳。
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2.[2016·全国卷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
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
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
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1)特点: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个性、意韵、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概括。
第(2)问,历史背景从所处时代的经济状况、社会发展趋势、思想特征等方面分析。
3.[2014·全国卷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
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
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答案(1)主要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作用: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解析第(1)问,主要应从材料中归纳要点作答,注意要点要全面,可通过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的方式作答。
第(2)问,既要指出光绪帝对变法的积极推动作用,又要指明其作用的有限性。
在当时的情况下,光绪帝无力击败顽固派,因此也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4.[2013·全国卷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
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
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解析第(1)问,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从材料中概括答案。
第(2)问,“目的”要结合梁启超的主要活动来分析;“方法”注意结合文史常识和材料内容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