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血荒”
血慌
背景介绍
近日全国各地出现血慌,全国大面积凸显的用血告急,让血荒这个长久存在的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在昆明, 被认为达到了十年来最严重的程度,有八成以上的手术因“缺血”被迫推迟。有的医院储血量甚至不够一次手术 使用。
昆明血荒,青岛血荒,南京血荒……北京近日也出现了用血紧张的状况。在一些地方,医院接到了限血令 “省着点用”。手术被迫推迟,患者安全受到威胁。
青岛、威海、昆明等地出现不同程度血库告急,有的城市甚至启动二级预警,即“当血液库存不能保障3日救 治用量时,就得拉响二级预警”。
各地状况
昆明Biblioteka 南京昆明正在经历着一场十年一遇的血荒,这座人口超过600万的城市,中心血站里血液储备量只有2万毫升,城 市正常安全的血液储备量(应该是在40万至50万毫升)的二十分之一,这个存量连昆华医院一天的血液需求都满 足不了,更何况中心血站要供给的是全市260多个医院。
对于血液科里的60多位病人而言,这是他们最不愿听到的消息,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充足血液供给是生存 的前提条件。
《南京血荒已持续十个月医院动员患者家属献血》
全国范围内的血荒也波及南京。昨日从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和南京的大医院了解到,从去年年底一直到现 在,南京的“血荒”已经持续十个月,在血荒严重的时候,什么血型都缺。流动献血车采血量下降,到高校也采 不到血,这成了让血液中心尴尬的现实。
每个血型都缺,尤其A型和O型
从南京各大医院了解到,“血荒”从去年年底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往年血荒往往会出现在冬季和春节, 特别是学生寒暑假期间,而今年几乎每个月,医院都喊缺血,特别是A型和O型。医院只好视血源储备情况,停开 了很多择期手术,内科疾病用血和贫血输血被迫延期,以重点保障危重急症手术患者用血,也没有少听患者和家 属的抱怨。
关于昆明血荒的伦理道德思考
关于昆明血荒的伦理道德思考
昆明市出现了一起严重的血荒事件,全市的血库库存已经严重不足,导致手术、治疗等急需输血的患者处于生命危险之中,这让人们不得不思考伦理道德的问题。
伦理道德是人类行为规范的基础,尤其是医学伦理道德对医疗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就此事件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首先,作为现代医学最常用的生命支持手段之一,输血功能显而易见,因此,对于医疗行业来说,要倡导爱心献血,增加血液资源供应是首要的任务。
其次,作为输血的提供者,需要保证血液质量的安全性。
血液自身具有传染性等风险,加强血液质量的安全管控,保证爱心献血合规安全,也是医疗行业参与血液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
最后,目前国内外的输血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在短时间内增加供应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针对急需输血的患者,应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因地制宜的紧急救援措施。
从上述几点分析,不难看出,从根本上解决血液短缺的问题,要通过多方面的协同作用,建立完善的血液资源供应和管理机制。
同时,对于医疗行业内部,还需加强血液的储备和交流,因为血液库存的不足,从试管全血到其他血液制品都可以作为补救措施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从各种途径获取血液,如雇佣外援,发放激励金,鼓励民间力量捐血。
这样可以增加血液资源,同时通过知识科普,帮助大众了解血液献血的重要性和安全性,提高献血意识,解决短期内的血荒问题。
1。
论新闻调查_血荒
论新闻调查——《血荒》李德龙20071132463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内容摘要《新闻调查》是属于电视新闻,在写作的时候,既要考虑画面的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听觉的因素。
本文是从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出发,结合题材全方面的从社会、政府、个人等多种角度,并运用声音、图片、语言等要素,真实的反应“血荒”这一真实的新闻事件。
关键词电视新闻血荒调查性报道直击事件一:选择题材对象的关注度和延续性。
“血慌”一个让人听起来感觉生畏的词语,通过对2010年下半年全国几个城市出现的医院用血紧张的事件,突出表明了改革自愿献血后医院用血的供需矛盾,更深层次的直击出献血者的心理态度,和不愿意献血者的心理活动。
医院用血几乎是每天都会涉及到的事情,但是在一般百姓生活总往往不会注意到,当人们住院需要用血时,血液也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情。
而本次选材“血荒”对受众来说,越关系到自己利益的事情就会越关注。
二: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本文是从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点出发,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来对《新闻调查》——《血荒》深度报道的形式、写作特点和对画面与文字的结合的分析。
《新闻调查》是属于深度报道中的调查性报道,用画面、语言、声音、音响等要素来完成某一件新闻事实的叙述,具有深刻性、广泛性、整合性、递延性。
电视是“以视为主、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之一。
1:通俗由于电视新闻传播稍纵即逝,声音又伴随画面而出现,因而不能像文字新闻那样回味、重读。
这是听觉语言的特点,也是其短处。
怎样扬长避短,发挥出为听而写的功用呢?在西方电视界,将用谈话体写作作为电视新闻写作的最起码要求。
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播放时朗朗上口,收听时悦悦喻耳。
在《血荒》这一期节目中,以“血荒”发生城市昆明作为直击现场,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在开头,介绍事件的发生,并从“血荒”直接受影响最深的地方医院作为事件的切入点,直白事实的呈现出这一事件对于社会的影响。
我是血站工作人员,说说对血荒的一些看法
我是血站工作人员,说说对血荒的一些看法最近的“血荒”问题,在媒体和网络的轰炸下是搞得沸沸扬扬。
本人身为血站工作人员,有必要在此说明一些问题。
首先,网友们说的血站工作人员福利好、工资高。
甚至说有年薪二十五万的。
在此我必须澄清一下,本人是一个血站的普通工作人员,每月的工资是两千元不到,奖金好的时侯是二千三、四百左右,大部分都在一千元左右。
也即是说,工资奖金加起来三千元~五千元左右。
有时还不到。
住房公积金是二百四十八元。
国家法定节假日按我所在的市的公务员看齐,一律八百大洋。
这些钱,在我所在的城市只能是维持温饱而己,这些钱,在我所在的城市也只能说处在中下水平而己。
在本人任职的血站,奖金分配的等级是非常森严的,站长最高(好象是本人的七八倍,),其次是副站长,下来是中层的部门领导,再下来是班组长,最后就轮到本人这个级别的了。
所以说,人是有分三六九等的。
论体力工作,我所在的这个级别的人员干得最多,当然,领导们都是干脑力的,运筹帷幄嘛。
可是,都是劳动,凭什么你就多我那么多倍。
当然,多个一两倍我不反对。
领导嘛,位高权重,责任也重大。
可是,也不能相差这么多啊?!再说到为什么献血无偿,而用血有偿的问题。
那是因为,血站在采集血液后,要集中的检验,血站执行的检查项目是国定规定的,包括,乙肝、丙肝、血型、转氨酶、艾滋病、梅毒。
其中,除了乙肝表抗能在初筛时检出,其它的必须在血站检查。
而这些项目在我所在的血站是必须用进口和国产两种不同的试剂来检查的。
一定要万无一失,以免发生输血事故。
这样,就涉及到血液的运输、冷藏、检验、贮存了。
这些费用也是这样发生的,血液本身是没有价的。
而这些费用就是病人上医院先缴纳的,当然,你要是曾经献过血,或是无偿献血者的直系亲属,这些费用是可以在患者出院后,通过各个市的卫生部门或献血办公室给予报销的。
具体的方法各个地方都有所不同。
本人身为血站工作人员,也曾多次参加无偿献血,前前后后十来次。
并不是象某些网友所说的,血站人员没有参加献血。
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血荒”
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血荒”摘要:社会交换论作为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在古典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思想的影响下,把互惠、交换等经济学概念引入了社会学当中,对于解释人们的互动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社会交换理论,对近期无偿献血中的“血荒”现象进行探讨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社会交换理论血荒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社会交换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流派,它主张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结成一种交换关系。
早期国外的研究大都通过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婚姻关系、商务洽谈等社会经济领域。
近年来,在我国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我国社会人际关系、企业组织管理及国际商务谈判等方面领域进行研究已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1]社会交换也存在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礼节制度、心理思想等。
中国古代的“礼”、“报”、“让”、“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交换思想。
前期,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血荒”现象,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排除季节性“血荒”和需血病人增多等客观因素,我们从献血者角度进行思索,用社会交换理论探讨献血者的不愿献血的原因,这有助于我们在“献血”等类似亲社会行为领域中提出实践上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思路。
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1.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换即是个体以已有的某种资源为代价,从其他个体或团体组织那里换取某种报酬的社会互动过程。
个体在采取行动或选择交换对象时,首先会对他人所能给予自己的回报做估价,即预期的回报期望值,按优胜劣汰的原则选择最佳的交换对象。
[2]其创始人霍曼斯提出了理论的五个基本命题:①成功命题,个体的行为会因为得到奖赏而重复出现。
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情境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面对“血荒”之痛 需要制度反思
面对“血荒”之痛需要制度反思空前严重的“血荒”牵动人心。
在各方努力和各种措施实施后,一些城市的情况已有所缓解。
面对这一尴尬的“血荒”之痛,反思和应急同样重要。
只有找出现行制度中的深层缺失,形成保证血液供应的长效机制,才能让“血荒”渐行渐远。
问题的暴露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否及时、有针对性地逐一破解。
我国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制度,这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
分析各地“血荒”屡屡出现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公众对献血或无偿献血还有一定的误解,有的认为献血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有的对“无偿献血、高价用血”心存疑惑;二是制度激励还不完善,献出爱心后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不能调动献血者的积极性;三是献血保障措施不到位,献血不够方便,有的医疗人员采血服务不好。
除去这些有一项事情大家肯定了解:成都一医院职工将报废血浆拿给亲友,作为肥料浇灌兰花。
一位名为“来来回回”的网友将成都市血液中心采集的普通冰冻血浆,作为肥料兑入清水浇灌兰花,同时拍下照片上传至论坛,炫耀自己给兰花的肥料是“高蛋白的营养品”。
这一事件立刻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事件很快便有了调查结果。
据成都市卫生局发布的消息,此事系成都一工矿医院处理报废血。
然而,浇花血浆袋上的信息显示,该血浆采血日期为2009年10月3日,失效日期为2014年10月3日。
可见,这不一定是废血。
此外,废弃的血液是医疗废物的一种,根据《献血法》规定,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因此,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让来自人体的血浆流入社会用于浇花,不但违反法律法规,也是对社会伦理和公众感情的伤害。
一袋一袋血浆的背后,是一份又一份火热的爱心。
无论是谁这么做,都是对无偿献血志愿者群体的亵渎,是对全社会爱心行动的粗暴践踏。
“血荒”问题关及生命,决不能成为周而复始、挥之不去的社会之痛。
血荒的产生及解决方案见解
血荒的产生及解决方案见解血荒现象在大陆并无多久的历史,这是在国家将医疗临床用血问题定为法律之后才随之产生的。
大陆政府在1998年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根据现行血液价格进行分析,医院对用血者200ml血液收费220元,血站针对献血者及其所献血液进行的七项检测仅试剂就要610元。
《献血法》规定,献血工作由当地政府组织和领导,也就是说,中间的差价还是要由政府专门拨款补齐的。
其中也规定血价有国家统一制定,这已经表明国家在制度和律法上对规范医疗临床用血的采集和使用进行了大力支持。
但是,血荒问题反而愈演愈烈,成为全国性的棘手问题。
献血对身体存在影响,这不仅是针对人民的不同体质,这是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包括成分献血对身体的影响。
仅仅只是像采血点和血站向人民百姓宣传的那样吗?不尽然,目前,并未有公开发布的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文章能够说明《献血法》中鼓励的献血量和鲜血频率对身体产生的任何不良影响。
大行其道的却是各种适量献血对身体有好处的宣传。
此处现在凭一己之力无法考证。
“信任危机”的出现,更令献血工作雪上加霜。
曾有一篇成都一血站工作人员用血浆浇花的报道,令不少献过血的中国公民为之气氛。
在血荒问题如此严重的现在居然还有这种现象的出现,血站的信任度急速下降,更是出现了荒上加荒的局面。
若不对此类问题给百姓一个交代并且积极悔改,实在很难再继续进行以后的采血工作,但这却关系到医院中那些急需用血的伤病人员的生命安全。
血液制品隐藏的流通利益链,血站和医院工作机制的不透明又会引人怀疑和抨击。
人命大如天,血站和医院工作人员实在是关系重大,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到位也是血荒加重的一大原因。
《献血法》中有明确规定,献血者可免费使用等额的献血量,配偶和直系亲属也可享受优惠政策。
这等同于义务献血是在为全家人储备血液,以防万一,是一项既保险又安全的政策。
可为何响应的人寥寥无几呢?问题在于,用血者需交完全款后,凭收据到献血地点报销,试问在以大学生为鲜血主体的今天,异地报销又是何等的繁琐?献血补偿机制的不健全大大降低了群众的献血积极性。
卫生法学--血荒
血荒现象及对策2010年空前严重的“血荒”牵动人心,在各方努力和各种措施实施后,一些城市的情况已有所缓解。
面对这一尴尬的“血荒”之痛,反思和应急同样重要。
只有找出现行制度中的深层缺失,形成保证血液供应的长效机制,才能让“血荒”渐行渐远。
有媒体分析称,出现血荒的主因是民众信任危机,担心染病是阻碍献血的主要原因。
但在我看来,这只是阻碍献血的其中一个原因,国内血荒的重要原因在于,献血者与人方便后,不仅自己不方便,而且家人也不方便,因而无偿献血已经难以为继。
我国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制度,这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
分析各地的“血荒”现象,除了受到公众对献血有误解,献血保障措施不到位,献血不够方便,有的医疗人员采血服务不好的影响之外,制度激励不完善,献出爱心后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与人方便后不能自己方便的现状更加打击献血者的积极性。
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联合建议和提倡公民自愿无偿献血和公民免费用血。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世界上很多国家如德国、日本、瑞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从过去的有偿献血,逐步向无偿献血过渡,最终实现了公民的无偿献血和免费用血。
“无偿献血,免费用血”的目标是符合社会伦理的,与人方便的同时自己也方便。
但是尽管我国的《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在需要输血时可以免费使用其献出血液量3倍的血液,但是,献血者及其家人在用血中的过程繁琐、操作不便,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最终还是有偿用血。
实现了公民的无偿献血,但不能做到公民的免费用血。
例如,公民献血后免费用血,需要先在医院交付血费,然后到医院办公室开证明,再找经治医生签字,最后还得拿上自己的身份证、病历、手术通知、无偿献血证等到卫生局盖章,最后到血站办理退款,过程繁杂,因此很多病人都放弃到血站退血费,自己付费。
问题的暴露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否及时、有针对性地逐一破解。
献血是免费的,用血的费用是高昂的,是否有人以此盈利?公众有这样的疑问是正常的,这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督促医疗机构和血液管理机构公开账目,公开流程,公开运行,还公众一个明白,消除“公民献血、医院卖血”的疑虑。
浅谈“血荒”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的探讨
浅谈 “ 血 荒 " 成 因及 其治 理 对 策 的探 讨
杨孝顺 查培金 李琳 华 李
1 .成都军区血液中心,云南 昆明
星
6 5 0 0 3 2
6 5 0 0 3 2 ; 2 .中共云南省委机关卫生所 ,云南 昆明
【 摘
要】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 “ 血荒” 治理的对策 与措益 分成 “ 责任 组” ( A
“ 混合体制 ”共八种对策与措施 ,并对上述内容进行 简单说
临床用血需 求的人 口献血率 应达到 1 0—3 0 % o ,保证 血液质 量和供 应要 建立低 风险 、相对 稳定 的重复 献血者 队伍 。 目 前 ,美 国、英 国、法 国等 西方发达 国家这 一 比例 达到 4 5 % o
组) 和 “ 利益组” ( B组 ) ,每组各 2 O人 , 采用 问答式或请教式进行专题访谈 ,访谈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后转化为数 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 理。 结果 : 在本次受访人员中 ,赞成 “ 官员带头” 、“ 强化教育” 、“ 公益互换 ” 、“ 明星效应” 、“ 公益宣传 ” 、“ 献 血服务” 前六种方法 的人数 显
荒 的对策与措施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1 对 象及 分 组
表1 4 0名 受 访 者对 有 效 化 解 “ 血荒 ” 的意 见 比较 ( n=4 0 )
将与血液管理责任密切相关的访谈对 象作 为 “ 责任组 ”
( A组 ) ,其 中包括卫生局分管领导 1 名 、医政处行政人 员 2
以上 ,我国香港 和澳 门的人 口献 血率分 别 为 3 0 % 0 和2 3 % o ,
明 ,采取访谈方式 ,征求 4 0名受访者对 “ 血荒” 治理对策 与措施 的看法 。 . 2 . 2 访谈方法 ①A组人员 主要采取 “ 请教式 ”访 谈。②
“血荒”背后:公共物品的滥用及其社会后果
夺 了其 他 病 人 的合 理 需 求 。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公 民 自愿 无 偿 提 供 的 血 液 属 于 公 共 物 品 范 畴 , 而 对 这 一 公 共 物 品 的 不 合 理 使 用 ,破 坏 了 与 自愿 献 血 密 切 相 关 的 志 愿 精 神 和 公 益 精 神 。
思 想 战 线
21年 期 第3卷№5 01 o3 01 第5 7 。1 V 2 l7
“ 血荒" 背后 : 公共物品的滥用及其社会后果
余成普 ,景
摘
军
要 : 中 国 内地 在 过 去 几 年 不 断 出现 所 谓 的 “ 荒 ” 引发 了媒 体 、 公 众 和 政 府 的 关 注 。 血
需 求 量 每 年 也 以平 均 1 % 的速 度 递 增 。 虽 然 从 5 ②
总 体 看 ,献 血 量 和 用 血 量 勉 强 持 平 ,但 局 部 地 区
必 会 出现求 大 于供 的 问题 。 考 虑 到 临 床 用 血 需 求 的 大 幅 度 上 升 ,我 们 必
为 例 ,其 机 构 的输 血 量 从 1 9 9 8年 的 2 80 0单 位 增 6 0 加 到 20 O 8年 的 7 00 0单 位 , 递 增 了 1 1 ,其 0 0 ③ 6%
临 床 用 血 大 多 来 自有 偿 供 血 和 单 位 计 划 献 血 指 标 。 例 如 , 19 9 8年 临 床 用 血 总 量 中 只 有 5 来 自 % 自愿 无 偿 献 血 。 而 由 于 《 血 法 》 的 颁 布 和 实 献
施 , 自愿 无 偿 献 血 占 临 床 用 血 的 比例 逐 年 增 加 , 到 2 0 年 已 经 升 到 了 9 % 以 上 。 官 方 数 据 显 09 9 示 , 19 9 8年 至 2 0 0 9年 其 间 , 中 国 公 民 的 自愿 献 血 量 年 均 增 长 近 l% 。但 与 此 同 时 ,临 床 用 血 5
“血荒”带来的思考
“血荒”带来的思考今年10月初,全国多个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荒”,且到目前为止,医院用血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在昆明,这次“血荒”被认为是十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有八成以上的手术因“缺血”被迫推迟,有的医院储血量甚至不够一次手术使用。
在实行无偿献血十年有余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血荒”,如何来避免“血荒”?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
“血荒”问题的产生可以从血液的采集和使用两个方面来分析。
先从血液的使用情况来看,如果社会没有出现大的事故和灾难,总的用血量应该说能维持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水平,变化不会很大。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今年10月份出现的这次“血荒”毫无疑问是由于采血量减少造成的。
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去献血呢?从相关调查资料来看,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献血怕感染疾病。
据央视报道,在不愿意献血的理由中,这个原因占到了被调查者的46%,媒体中出现的一些在献血后感染疾病的案例给潜在献血者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二是用血信息不公开。
有很多献血者有这样一种顾虑,就是献血的是无偿付出,而用血的却花大价钱去买,这中间的差额是不是给谁占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谁都不愿意替别人做嫁衣裳;最后一个原因则是献血结构不合理。
献血人群当中,在校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重较高,有些地区甚至超过了80%,而常驻人口的比重却很低,这就导致了采血量的极度不稳定。
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寒暑假时候出现的“血荒”。
相应地,要想解决和避免“血荒”就应该从以上三个原因入手。
首先,对于献血感染疾病的担忧,我们的媒体应当承担起宣传解释的工作,在报道事件中说明导致感染的原因,让献血者了解献血感染的途径,消除献血者的盲目顾虑。
其次,政府应该公开血液使用流程及费用,告知公众有偿用血的费用不是产生于血源本身,而是血液采集、储运、检验的成本,并将相关的费用明细在网上进行公布。
最后,针对常驻人口献血率低的问题,除了依靠宣传,提高居民献血意识外,还应当从制度上去激励他们。
“献血指标”是“血荒”责任的转嫁
“献血指标”是“血荒”责任的转嫁献血是一种无偿的奉献行为,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之一、献血不仅可以救助他人,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但是,最近几年来,由于献血指标的制定和实施,导致了一些地方出现了血荒的现象,给需要用血的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这种情况一方面表明了血库管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部分地区对于献血指标的滥用。
本文将就“献血指标”是将“血荒”责任转嫁给献血者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献血指标?献血指标是指根据献血者的体质、健康状况和血型等因素所制定的献血标准。
按照规定,每个献血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献血一次,而且献血的频率也有一定的要求。
这些指标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献血者的健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保献血的安全性。
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血荒的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制定了过于严格的献血指标,导致了献血者的数量不足。
由于数量不足,使得血库中的血液供不应求,导致了血荒的出现。
这种情况显然是献血指标的滥用,是将“血荒”责任转嫁给献血者。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献血指标的制定和实施。
其实,献血指标的制定不应该是一种形式化的过程,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献血情况和需求量来灵活地调整献血指标,确保献血者的权益和安全性的同时,也要确保血库中血液的足够供应。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血荒的现象,保障患者的用血需求。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献血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献血的意识和积极性。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大众传递献血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献血活动中来。
只有当献血者的数量得到提高,血库中储备的血液量才能得到保障,从而避免出现血荒的情况。
综上所述,献血指标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献血者的健康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也不应该成为责任转嫁的借口。
我们应该合理调整献血指标,确保献血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要加强对献血者的宣传教育,提高献血的意识和积极性。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血荒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血需求。
破解临床用血供求矛盾的思考与对策
破解临床用血供求矛盾的思考与对策摘要:近年来,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网络对于全国各地血液短缺的现象报道多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血液的供应紧张情况在我国局部地方仍然难以得到缓解,无偿献血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其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因此,有必要对临床用血供求矛盾的背后情况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用血供求成因建议【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314-01近年来,“血荒”这个话题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报道当中,“血荒”在部分大中城市成为常发事件,公众的献血意愿下降。
造成此现象有诸多原因引起,破解“血荒”难题也需要多方协力,综合应对。
1临床血液供求矛盾难以缓解的主要成因1.1临床血液供应量增长水平低于血液需求的快速增长。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血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然而,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临床用血需求逐年大幅增长,在血液供应量以年均12%的速度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研究不断创新和发展,对手术禁区的不断突破,加之,医疗保险范围扩大,使临床业务量不断攀升,促使临床用血量的大幅增加;二是部分医疗机构不能对临床用血进行合理的运用,对输血的指征掌握的太宽,自体输血工作管理较为薄弱。
1.2公众献血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目前,我国无偿献血基础薄弱,人口献血率只有8.7‰,与世界献血率最高国家——丹麦(67‰)相差58.3‰,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的平均水平相差36.7‰,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也有1.3‰的差距。
而且,近年来,部分地区采血量有下降趋势,据报道,2011年北京、浙江两地的采血量半年以来持续下降,献血人次比2010年同期分别下降5.59%和1.63%。
血液供求矛盾日渐突出。
1.3无偿献血基础薄弱,献血工作已进入瓶颈期。
“血荒”在制度而不在人心
“血荒”在制度而不在人心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1年第2期文/丁寅图/CFP无偿献血是文明社会的需要,但目的正确,并不等于我们的过程就一定正确,就可以板起面孔肆意索取。
而一旦得不到,就怪社会风气不好,良心坏了,却不愿从献血制度和机构本身寻找问题。
2010年下半年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大多出现采血困难情况,昆明更是出现十年来最严重血荒,不少手术推迟等血。
北京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值一半。
义务献血不仅是个纯粹的道德问题,人们出于救死扶伤、帮助他人的精神,捐献出一管热血,其实本质上是慈善。
血荒的困境跟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困境是一样的,都是一颗爱心,却因制度而变冷。
缺少透明和对知情权等权利的保障,导致类似慈善事业止步不前。
献血确实需要无偿,这是社会救济体系的一种表现,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无偿献血之后,高价用血让大多数献血者寒了心。
《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需要输血时,可免费使用其献出血液量3倍的血液。
但现实是,受血者必须先缴纳各种费用,然后再凭借有关手续办理费用减免,而我国各机构的办事效率一直不敢恭维。
面对繁琐和缺少可操作性的过程,一些人放弃,一些人疲惫奔波,这还怎么鼓励献血者再次伸出自己的手臂?对于高价用血,血站的解释是需要大量的检测费用和保管费用,而这些成本一直没有公开。
再说,公众献血都可以免费,检测和保管为何就不能一起免费?一些地方血液中心更是在血荒的时候,公然宣称没有献血证的患者,一律不提供手术用血。
这本意或许是想推广无偿献血,但这种要挟式的推广,带来的只能是更大层面的抵制。
目前的制度,也没有保障献血者的知情权。
作为无偿捐献者,他们有权知道,自己所献的血流向何方。
这和慈善捐赠者有权知道善款的去向和用途乃至使用细节,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只有过程和结果的具象化,才能激发更多人的爱心。
当前的献血人群中,大部分是大学生和农民工。
济南血站曾公布过一组数据,当地献血人群中,52%是大学生,20%是打工者,公务员仅占2%。
关于昆明“血荒”的伦理道德思考
关于昆明“血荒”的伦理道德思考昆明正在遭遇十年最严重的一次血荒,以至于住等待手术的病人要自己打电话,甚出院去联系血源。
全范围的“血荒”可以当成一种家关注的社会现象。
2010年10月26日播出的央视《新1+1》对此评论如是说到事实上全国范围内都存血液供应不足,以北京为例,血量以每年10%的度在上升,据血液中心统计,今1至9月,该市采血量幅为2.9%,与需求量10%的幅相比,还有7%的缺口。
去年全年采血量65单位估算,全年缺血在4万单位右,这并非孤例,近期全国面积凸显的“血荒”象,再次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1。
一、成全国医疗用血供应不的原因现在全国性的血液危机来越严重,造成血液危机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是一下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主要的原因是公众的信任危,不愿意自主献血。
今年昆明市使在采血旺季的血液采集量也往年少。
1-9月采供量同比增幅为2.9%,但临床用血增幅达到10%每年9、10月都是献“旺季”。
但今年十过后,街头献血者献血量均明显减少。
近10天来仅有557人献血,与去年同期比少了310人这是明首次在献血“旺季”出现用紧张[2]。
特是最近一段时间,网页上很多友发表的评论对献血的是否定态度,很多人的观点表示社会和医疗机构的信任不足在自主献血的人群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是主力军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农民工无偿血比例超90%,但以昆明为例,务员参与无偿献血的比率仅0.92%,医务人员的比率则1.2%。
政府和医疗机构是宣传献血无害,医务人员、公务员都不带头血。
这就让社会公信力大降低,而用血的人员大多是本市居民和公务人员,他们却很少血。
()国家对义务献血的励不足国家为了鼓励义务献,对义务献血的人给了用血的优惠政策,可是常不到实处。
有报道称,义务血者在异地因故发生事故,无钱输血,且向当地医院出示献血证”时,当地医拖延和推卸,输血费用要当时付清。
要带着院的输血记录证明,回到原务献血地才能给予适当的补贴报销献血费用,后又手续繁琐而不得不放弃,这又让义献血这个激励政策大打折扣()医疗机制的不健全和生知识的缺乏我国的医疗机制度现在还不健全,括血液的采集和供应方面存在着手续繁杂,保管也产生大量费用,公民偿献的血,到了患者用的时候,是比较昂贵的。
血荒的杂想讲解
“血荒”引发的思考前一阵,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北京、南京、昆明、长春等地都出现了血液库存告急情况,有些城市医院病人不得不自行找血甚至择期做手术,经过广大媒体单位的努力宣传下,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用血告急情况有所好转。
因而“血荒“一词便在各大期刊杂志以及网络上盛传,咋一看血荒一词,总觉得有些惊悚感觉,也有些专家指出对媒体用“血荒”一词表示遗憾,应称作“用血紧张”,因为这种情况还只是在部分城市出现,且在自愿献血制度下,出现血液库存告急情况很正常,世界各国也都普遍存在。
由于本人还未曾献过血,也不是什么医学专家,因此对于一些献血是否有损健康、献血过程中的暗中操作以及我国献血制度是否存在漏洞等问题所发表的言论只是个人根据网上报道及资料查阅,仅代表个人观点。
我国自1998年10月1日就开始实施《献血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无偿献血制度,该制度实施后,我国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从1998年的5%上升到2009年的99%以上。
但是近年来,我国临床用血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而我国人均献血率仅为0.84%,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很多人说这是中国人无偿献血认识不高,道德水平不行,我认为这是不能等同的,只能说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还存在很大缺陷。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当今社会媒体舆论的力量之大,自“血荒”事件的报道一出,各大论坛以及新闻报道便出现了质疑我国无偿献血制度的公开和公平性,一系列有关血液中心管理腐败、用捐献的血另作他用或倒卖黑市和药厂,医院不正规为病人输血等等负面新闻铺天盖地,引发了大量“爱国人士”表示:听了这些黑暗报道,自己以及家属和亲戚朋友绝不再无偿献血。
为什么政府机关单位和人们总是在新闻媒体报道后就疯狂的搜集其负面新闻?而不是在事件报道前去关注?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我国的慈善事业,每当某地发生地震或者水灾的时候,就会涌现一大批慈善人士纷纷捐款、献爱心,甚至媒体在网上晒捐款数额,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你们捐献的那些钱真的能解决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吗?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灾区的孩子在拿到慈善家捐献的食物后,随便咬几口就扔掉;青海干旱受灾的人们平均每人拿到的也仅是很少的数额。
“血荒”危机给社会带来的思考
“血荒”危机给社会带来的思考摘要】近年来,“血荒”一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其实医疗用血量的快速增长和血液采集量的不足,导致采血和用血的矛盾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围绕当前采供血的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关键词】无偿献血者献血法血液采集对策采血量公务员【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284-02近年来,“血荒”常常见诸于各类媒体,其实医疗用血量的快速增长和血液采集量的不足,导致采血和用血的矛盾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围绕当前采供血的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思考如下。
1、无偿献血现状:《献血法》是献血者招募实践中的指导思想,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用血也在逐年增长。
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血需求,成为血站工作者的中心问题。
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使临床用血量出现一个新的高峰。
“血荒”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依次蔓延。
2、“血荒”形成原因分析图1 某地市2009-2013年献血职业结构图分析:(1)公务员献血非常少据了解,当前献血人群的结构中,大部分都是农民和工人,缺血的时候,血站就会延长工作时间,根据市中心血站的统计,公务员占的比例少之又少。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都不太愿意组织到政府部门献血,程序太多。
”市内一个区红十字协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到政府部门组织公务员献血,要经过领导审批,又要考虑大家的积极性,不如到企业和学校号召献血有效果,这种对接上的缺失也是公务员献血少的原因之一。
“有时单位组织献血,要是领导带头我们也会献,不献也不好。
”一名公务员介绍,在政府组织献血时他也会参与,有时就当任务去完成。
“其实公务员也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他们只有在完全了解整个过程后才愿意考虑献血。
”对公务员进行的义务献血宣传太少,而公务员等群体的缺失也导致了血源结构的失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血荒”发表时间:2012-03-31T13:58:21.2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8月总第197期供稿作者:陈白云袁婧张琳钰[导读] 社会交换也存在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礼节制度、心理思想等。
陈白云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330022袁婧河北承德医学院心理学系 067000张琳钰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330022摘要:社会交换论作为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在古典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思想的影响下,把互惠、交换等经济学概念引入了社会学当中,对于解释人们的互动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社会交换理论,对近期无偿献血中的“血荒”现象进行探讨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社会交换理论血荒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社会交换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流派,它主张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结成一种交换关系。
早期国外的研究大都通过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婚姻关系、商务洽谈等社会经济领域。
近年来,在我国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我国社会人际关系、企业组织管理及国际商务谈判等方面领域进行研究已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1]社会交换也存在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礼节制度、心理思想等。
中国古代的“礼”、“报”、“让”、“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交换思想。
前期,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血荒”现象,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排除季节性“血荒”和需血病人增多等客观因素,我们从献血者角度进行思索,用社会交换理论探讨献血者的不愿献血的原因,这有助于我们在“献血”等类似亲社会行为领域中提出实践上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思路。
1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1.1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换即是个体以已有的某种资源为代价,从其他个体或团体组织那里换取某种报酬的社会互动过程。
个体在采取行动或选择交换对象时,首先会对他人所能给予自己的回报做估价,即预期的回报期望值,按优胜劣汰的原则选择最佳的交换对象。
[2] 其创始人霍曼斯提出了理论的五个基本命题:①成功命题,个体的行为会因为得到奖赏而重复出现。
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情境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符合其有利于自己的意愿,则会出现赞同行为,反之则出现攻击行为。
1.2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包括:①资源吸引,即个人期待报酬或奖励而被吸引到交换中去,这里的报酬或奖励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报酬或内在奖励,包括满足感、爱、荣誉、社会地位、归属感、乐趣等;一种是外在报酬或外在奖励,包括金钱、特殊的服务待遇、纪念品等。
当个体或组织发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时,就形成了吸引。
②竞争,在这种供需交换关系中,各方都会尽可能的表现出自己的优势,以此在竞争中占的有利位置,同时也会选择最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或报酬的合作伙伴,成功地换取自己所需的资源。
③分化,由于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是不均等的,其结果必然造成分化,占有资源优势的人就可以顺利的换取到自己所需的资源,更顺利的完成交换。
而那些缺乏有效资源的人则不能如愿换取所需资源,当这些人愿意通过服从来回报资源给予者时,就形成了权力的分化。
④整合,当缺乏优势资源的人愿意用服从来获得自己所需资源,而拥有着稀有资源的人愿意提供资源来换取别人的服从时,就确立了权力结构的合法性,整合作用就是权力向权威转化的过程。
2.社会交换与无偿献血行为2.1成功命题与无偿献血行为成功命题是指个体的行为会因为得到奖赏而重复出现。
我国于199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对无偿献血的行为进行奖励,共有三种,①无偿献血奉献奖:分为金、银、铜奖,分别奖励自愿无偿献血达四十次、三十次、二十次的无偿献血者。
②无偿献血促进奖:用以奖励为无偿献血事业捐赠款项人民币50万元以上或捐赠采血车、采血设备价值人民币50万元以上的单位;捐款30万元以上或捐赠采血设备价值人民币30万元以上的个人;长年为无偿献血事业提供公益性服务和宣传的单位及个人;以其它形式为推动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及部门。
③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奖励临床供血达到100%由无偿献血者提供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市)。
[3]对于无偿献血的集体和个人而言,这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无疑都是很好的奖励刺激机制,如果有效的实行可以促进并强化人们的献血行为。
但是近几年来,社会中出现政策实行时伴随的不良事件。
尤其是无偿献血促进奖和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产生了副作用,有报道称,北京市每年都要根据当年医疗用血的供求状况,制定下一年度献血计划,并将计划下分到区县等单位。
而且,献血指标的完成与否还直接关系着单位的政绩和利益。
未完成任务的单位,职工还要交纳献血补偿金。
因此,一些单位年年都要搞献血动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个别高校甚至出台了“不献血不发学位证、取消保送资格”等政策;还有一些单位规定,不献血者不能评先进、扣发奖金等。
[4]这些都使无偿献血带上了“指令性”色彩,使资源无偿献血变成了强迫性社会交换。
一些单位给献血者“高补贴”、“长休假”等经济补偿,这不仅对真正的自愿无偿献血者不公平,而且让“血头”、“血霸”钻了空子,给血液安全带来隐患。
不仅如此,单位的高额补贴还使公众对献血产生了误解,认为交换有所付出才会有所得,献血有害身体。
许多单位不得不提高献血者“待遇”,以努力完成指标,使“有偿献血”陷入恶性循环。
2.2刺激命题与无偿献血行为刺激命题是指相同的刺激情境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在目前的献血队伍中,大学生一直是献血的主力。
据不完全统计,因为事实上的压力和宣传利好的诱导,士兵们、大学生们和农民工们在无偿献血中,一直处于领军者的位置,他们将献血作为进步的一种表示,这种内在报酬会对志愿者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
但是近年来,大家开始不断的质疑国家公务员和医护人员献血少的问题,举例,分析往年昆明市无偿献血的统计报表就能发现,目前,大学生、农民工无偿献血的比例超过了90%,而昆明市公务员参与无偿献血的比率仅占全年无偿献血人数的0.92%,医务人员的比率则仅仅有1.2%。
[5]这无疑造成了普通民众对无偿献血的怀疑,对无偿献血的谨慎态度有不断的影响了周围的人。
2.3价值命题与无偿献血行为价值命题是指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许多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本着崇高的意愿,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他们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志愿者服务本身对他们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地方出现了血站服务人员威逼利诱要求献血者达到400cc的献血量,再加上当今时代的网络媒体的发达,许多人对于这一行为很反感,“被强迫”现象大大降低了血站的良好形象,这无疑变相增加了不愿献血的动机,另外,与献血的无偿变成医院售出血袋的高价格,虽然进行血液的测试、保存会花费一些成本,但其中巨大的价格差,让人不断的怀疑,血站利用公共资源的垄断地位来进行敛财,使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初衷蒙上了阴影。
也有一些无偿献血的志愿者,为了索取对等的社会回报,在自己或者家属需要血液时能够享有优先使用或者报销的奖励,但现实情况又让不少人心寒,血袋的费用必须先在医院交付,而费用报销的过程复杂又要求严苛,使不少人不得已自愿放弃报销,这种结果往往强化了对无偿献血的不良印象,也对自身的价值是否得以实现产生怀疑。
2.4攻击、赞同命题与献血行为攻击与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符合其有利于自己的意愿,则会出现赞同行为,反之则出现攻击行为。
志愿者认为无偿献血制度,可以坚决制止买血卖血行为,才能保证医疗用血的质量,才能遏制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传播,并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最大限度地保护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体健康。
如果现实结果可以符合志愿者的期望值,就会更加激励强化志愿者持久的无偿献血观念。
[6]但是如果出现了相关机构以权谋私,或无偿献血被滥用甚至是不负责任的丢弃,这无疑大大低于志愿者的期许值,无偿献血这一行为会遭到群众的质疑甚至是攻击,从而使部分人停止无偿献血的行为。
3.建议我国无偿献血事业正在不断的发展推进,这是人民爱心奉献的体现,这也是病员解除病痛甚至抢救他们的生命的保障,但是其中伴随产生的问题是不容忽略的,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反思。
①国家无偿献血的奖励政策,伴随产生了“计划献血”、“有偿献血”。
国家应该贯彻无偿献血的“自愿原则”,严厉禁止单位,企业为了争取好的业绩而强迫组织职员献血的行为,更要严厉打击“血霸”“血头”组织卖血的行为。
②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医院和政府单位的宣传,消除有关献血的误区,提高思想觉悟,但不能强迫其进行献血。
③加强血站的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献血者,不能强迫规定献血者的献血容量,其献血的流程和血液的最终去向要公之于众,为了避免大家误认为血站以权谋私,血站工作人员的工资要实现透明化。
④尽快完善用血返还费用的制度,尽可能的减少无偿献血者费用报销的步骤,献血证实现全国统一认可,也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实现网络上的报销转账,提高无偿献血者对这一制度的认可,解决实际问题。
[7]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也是医疗急救的重要保障。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说,交换顺利完成的基础是双方在付出自己的资源后都获得了预期的回报。
无偿献血者义无反顾、积极的参与献血行动,而国家相关机构和医院会也积极的接待、并全面快速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政策,社会也给予高度的赞扬和宣传。
国家、社会与无偿献血者之间的资源互换,确保了我国献血事业发展的总方向。
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价值命题,即某一种行为的后果给人带来的价值越大,人们就越会去重复这一行为,其对个体的吸引力就越大。
可以认为,如果无偿献血者的特殊性与它所带来的丰厚内在报酬越多,就会使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地投身到无偿献血的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1]黄秀兰.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论析—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俞弘强.社会交换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之比较研究―以布劳和科尔曼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7,12,29.[4] 李珊珊. 为何出现“血荒”[J]. 南方人物周刊, 2010,(40)[5] 俞评. 从制度上缓解“血荒”和“血慌”[J]. 观察与思考, 2004,(17) .[6] 余成普. 作为组织问题的“血荒”:一项社会学的探究[J]. 开放时代, 2010,(01).[7] 吕尧. 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性政府[J]. 改革与开放,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