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34页]
社会交换理论 ppt课件
16
交换冲突的六个命题
• 上下级之间的交换关系越是不平衡,与当权者对立概率则 越大
• 个人越是集体地发生与上级的不平街关系,则他们的剥夺 意识越强,与当权者的对立概率越大
• 当与上司发生交换关系时,部属越是能够集体地经历剥夺, 他们就越有可能在意识形态上统一其剥夺感,并且与当权 者对立就越强烈
• 部属的剥夺感越是得到意识形态的统一,他们的团结意识 就越强,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ppt课件
7
六个基本命题
• 成功命题 • 刺激命题 • 价值命题 • 剥夺——满足命题 • 攻击——赞同命题 • 理性命题
ppt课件
8
彼得·M·布劳(Peter M. Blau)
主要著作: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互动: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
ppt课件
9
• 人类行为成为社会交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 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才能达 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手 段。”
ppt课件
18
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 理论基础: —— 内驱力降低、博弈原理
图1 两人混合动力博弈模型
ppt课件
19
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 决策:由于满足需要而造成的强化行为
某人采取某一行为的概率是内部刺激(感 情)与外部刺激(环境力量)的函数,这些刺 激都与该行为以及以前采取该行为而得到 的强化事例有关。因此,采取的行为应该 是能取得最大限度结果的。
• 部属间的团结意识越强,他们就越能够把对立理解为种高 尚和正义的事业,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 意识形态团结的意识越强.部属就越可能把对立视为它自
身的结果,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2. 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 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 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3.价值命题: 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当然,社会资源的价值在每 个人的心中的评价是不同的。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
(二)关于社会交换的概念 1、布劳认为并非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交换行为,交换是 一种特定类型的交往,具有以下特征: (1)参与各方都期待着他人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了 所期待的回报,这一交换便会中止。
(2)社会交换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性 活动,并且交换只能以自愿为前提。 2、对交换概念的深化:
第十一章 社 会 交 换 理 论
主 要 内 容: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四、艾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五、简短的评价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源源
(一)美国社会学的发展简史
1、二战前属于引进欧洲社会学为主,形成芝加哥学 派的独领风骚局面。
1、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p,241)
2、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研究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关心的是描述人的行 为,而不是解释行为;只研究能观察到的行为,并试 图建立一种刺激-反应的函数关系。
◆“斯金纳箱”---习得律(p,241)--强化研究; ◆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因为它服从强化的概率,而且
(1)“经济人”理性选择的特点和“边际效益递减” 原理会出现或适用于社会交换领域,但在社会交换中, 人的目标是多重的,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 值是相对的、模糊的。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详解
(一)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活动报酬源自价值情感互动
规范
代价
资源
利润
公正性期待
(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
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 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2. 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
为,而不是解释行为;只研究能观察到的行为,并试 图建立一种刺激-反应的函数关系。
◆“斯金纳箱”---习得律(p,241)--强化研究; ◆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因为它服从强化的概率,而且
是可以控制的;
◆交换理论对行为主义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借鉴:(p,241)
社会交换论是对功利主义的经济学、功能主义的文 化人类学和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 理学的全面综合,其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 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 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 劳和R.埃默森。
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经济学上的边际递减规律;男孩追求女孩现象等。
Sociologist, born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He studied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and taught at Harvard (1946–1980). An authority on the social behaviour of small groups,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主 要 内 容: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四、艾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五、简短的评价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本章学习要点:早期交换理论霍曼斯的行为...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本章学习要点:●早期交换理论●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布劳的辩证交换论●埃默森的交换网络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命题;布劳社会交换的基本概念和交换的过程;埃默森结构、网络与交换课时安排:7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地调查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从一开始,社会学理论就将注意力放在改造了现代社会的市场力量之上。
当然,斯密(Adam sm-lh)是第一位明确阐明“供求法则’’的人,但是人们常常忘记斯密还提供给社会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整个19世纪的社会学理论具有指导意义:当现代社会彼此区分并且行动者追逐各自狭隘与特殊的利益之时.是什么或哪些社会力量把他们聚在了一起?他的答案是:当理性的行动者在公开和自由的市场里追逐自己的利益时出现了道德的和符号的力量与“秩序的看不见的手”。
早期的社会学表现出了一种力图详细阐明这一答案或者阐释替代理论的努力。
无论如何,19和20世纪的社会科学家们很快发现,他们自己发展了交换理论的思想。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要论述亚当。
斯密和其他19世纪不列颠岛的思想家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苏格兰人)对社会学的影响,或许最好从其思想的传统开始。
这些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自己是“道德家”,因此,也都关注于广泛的伦理问题,如公正、自由和公平。
’曾有人用功利主义的标签来标志这些早期道德家宽广的道德关怀,但是,正如在第23章中关于市场的经济模型怎样渗入社会理论之中的那些论述所言,这一词语现在易于与他们著作的狭隘视野联系起来。
现在,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把人看作是理性人,他们在自由和竞争性的市场里同他人进行交易或交换时,总是寻求物质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市场中的人们是自由的,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他们能够考虑所有的替代性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地选择能使其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行动进程。
讨论这些理性的考虑,就是盘算包括对各种替代品的购买在内的成本,然后对这些成本与物质收益进行权衡,努力决定哪种选择可以实现盈利或利润(收益减去成本)的最大化。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交换原则: several fundamental exchange principles:
第一,所有的交换关系都包括了个体所付出的代价, 但与经济学和心理学对交换的解释不同,列维一斯特 劳斯认为,这种代价应归因于社会——归因于使行为 付出代价的那些风俗、规则、法律和价值。个体本身 不承担这些代价,但把它归之于“社会秩序”; First, all exchange relations involve costs for individuals, but, in contrast with economic or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of exchange, such costs are attributed to society to those customs, rules, laws, and values that require behaviors incurring costs. Thus, individuals do not assign the costs to themselves, but to the “social order.”
②马林诺斯基和非物质交换论 Bronislaw Malinowski and Nonmaterial Exchange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The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在这本书中,马林诺斯基对物质性或经济性的交换同非 物质性或符号的交换进行了区别。 马林诺斯基认为,库拉圈不仅是经济的或物质的交换网,而且 是用来加强社会关系网络的符号交换。他指出:“一次交易并 未结束‘库拉圈(Kula ring )’的关系,规则是,‘一旦进 行库拉交易,永远进行库拉交易’,两个人之间的伙伴关系是 永久的、终生不变的事。”“尽管在库拉原则中的确存在着纯 经济性的交易,但马林诺斯基观察到,臂环和项链(armlets and necklaces)的仪式性交换才是库拉交换原则中的主要功 能。 库拉圈的交换关系具有“炫耀”、共享、给予的基本功能,并 且具有创造社会联系的深切愿望( the Kula to mean “the fundamental impulse to display, to share, to bestow and the deep tendency to create social ties.” )。马林 诺斯基认为,像库拉圈这样的永久性的社会模式具有积极的功 能性后果,可以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也可以满足社会整合和 社会团结的社会性需要。
外国社会学史笔记 12社会交换理论
第11章社会交换理论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11.1.1社会背景(一)、对帕森斯的批判。
二战后,功能主义一度占据主导。
50中后期,国内矛盾普遍激化,暴露不平衡,人们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
霍曼斯认为,功能理论只是描述而非解释。
如“内化”等命题,批判功能论抽象空洞,忽视对人的研究,把人简单看作是占据。
(二)、由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导致新的理论的出现。
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强调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霍曼斯和布劳倡导的强调个人行为的社会交换理论于50后期登上美国社会学舞台。
11.1.2思想根源:在社会学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两条线索,即源于迪尔凯姆的集体主义线索和韦伯的个体主义线索。
这两条线索的彼此冲突要远远大于其整合,霍曼斯的交换行为主义,从个体理性出发的社会学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对帕森斯的直接批评,交换行为主义是少数几种可以同时适用于宏微观过程的理论方法之一。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功利主义取向交换是人类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呈”是每个人都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正是人类的本性。
同时,人是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价,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20世纪上半叶,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一些基本思想。
1.如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著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的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相反就贫穷。
2.马林诺夫斯基发现“库拉圈”的交换机制,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而不是获得经济动机,强调心理需要,这对摆脱功利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布劳列举了三种社会交换的条件:
第一、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交换伙伴间关系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社会报酬的性质和提供报酬时付出的成本。 不能在交易中易手的社会报酬和能在交易中易手的报酬; 内在于个体间交往的报酬和外在报酬; 相互提供的报酬和单方面的报酬。 第三,发生交换的社会背景。 角色丛的影响; 群体整个交换中占压倒优势的交换率; 潜在联盟; 权力差异; 社会情境的微妙而重要的影响。
计量单位Biblioteka 货币交换双方的心理满足
2、报酬
报酬是每个参与交换的人力求得到的利益,按照 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报酬作不同的区分: 第一、报酬可不可以在交换中直接易手。 第二、通过报酬获得的满足是对关系本身的满足 还是对关系以外的利益的满足。 第三、报酬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
3、期望
期望是指人们对社会交换所能带给他们报酬的预先估计, 人们能否从社会交往中获得满足,取决于他们的期望大小 以及实际得到的利益多少之比较。期望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一般期望,指一个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总利益的 期望。(受流行的价值观、社会标准、先前经验的支配) 第二、特殊期望,指一个人对确定的交往对象的期望。 第三、比较期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得到的利润。
个体按约活动就是体现了群体的道德规范。 个体间的交 换就是按照群体规范进行的,同时也就巩固了这些规则 与规范。
④列维斯特劳斯-对“交换”的功能主义解释
1949年,列维一斯特劳斯在其经典著作《宗族的基本结构》一 书中分析了交表婚姻模式。认为,“重要的是交换关系本身而不 是用来交换的东西”。必须从其对更大社会整合功能的观点来看 待交换 。 同时,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了交换对等原则,即任何交换都必 须是得到的与提供的相等,这种对等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直接行 为,也可是通过许多人产生的间接行为,只有对等,交换关系才 能继续存在下去。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三、 思考题
1、试分析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和意义。 2、霍曼斯与布劳交换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3、如何评价交换理论在整个社会学理论中的 地位和作用? 4、交换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布劳的交换理论与霍曼斯的理论之间 在研究重点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布劳看 来,霍曼斯关于所有社会现象的解释都植 根于心理学原理的看法未免过于极端。
二、 关于社会交换的基本概念
与霍曼斯把一切社会活动都看成是交 换行为不同,布劳把交换理解为特定类型 的交往。
三、 基本交换过程
与霍曼斯集中分析抽象的交换原理的 做法不同,布劳在确立了交换概念之后, 马上把注意力集中于分析基本的交换过程, 即社会交换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形态上。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社会学和经济学一样都研究通过相互 行为而实现欲望满足的问题。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人类学家对初民社会经济行为的研究 也为当代交换理论提供了主题与范畴。
(三)行为心理学和交换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 为的自然科学,它以刺激—反应作为解释 行为的原则。
5、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布劳从社会结 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 过程。其理论目标是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 视研究人的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 局限于小群体范围的不足。布劳理论试图 从人际关系的最小单位推演到较大的研究 单位——社会结构,探讨权力、规范等社 会生活中的复杂结构问题。
6、布劳的宏观交换理论中的新概念。布劳在 分析宏观过程中,除了他的基本交换理论 外,还增添了诸如共享价值观、制度化这 样的新概念。共享价值观,是指参与交换 各方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社会标准或规范, 它为宏观交换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但要使交换成为稳定的模式,必须有一个 制度化的过程。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弗雷泽认为,土著人中妇女的交换行为至少在两种不 同的情况下导致了权力和特权的分化:第一,“由于 在澳洲土著中妇女具有较高的经济及商品价值,所以 拥有众多姐妹或女儿的男子就富有,而那些没有姐妹、 女儿的男子就贫穷,甚至可能得不到妻子”。第二, “老年男子可以利用这一交换体系,从年轻的女性中 得到几个妻子;而那些年轻的男子由于没有女性用来 交换,往往被迫独身或接受那些年长者遗弃的妻子”。
彼得·布劳 [Peter Michael Blau 1918.02.07- 2002.03.12],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维也纳, 后移居美国。
主要著作: 官僚制组织动力学:1955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 美国职业结构:1967,合著 不平等和异质性-社会结构的原始理论:1977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霍曼斯(1910-1989)
布劳(1918-2002)
霍曼斯与布劳
霍曼斯(1910~1989 )Homans,George Casper.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 物之一 .
著有《人类群体》、《情感和活动》 、《社 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 、《社会科学的本 质》等。
4.人经常在约束下行动,但他们仍然在交易中寻求获利时相互 竞争。
5.人们经常在交易中寻求获利,但当他们进入交换联系中时, 受到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限制。
除了这些对功利主义假设的改造之外,交换理论从在经济市场进 行的物质交易的限制中去除了人的互动。这需要对前面所列的清单再 增加两条:
6.在所有社会中,人们确实都在明确界定的市场中从事经济交 易,但这只是在所有社会脉络中发生于个体间的、更为一般意义上的 交换关系中的特例而已。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个体按约活动就是体现了群体旳道德规范。 (“It is groups, and not individuals, which carry on exchange, make contracts, and are bound by obligations. ” )个体间旳互换就是按照群 体规范进行旳,同步也就巩固了这些规则与 规范。因而,莫斯以为,既不能像功利主义 那样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也不能像马林诺斯 基那样过分强调个人旳心理需要,而应该以 为个人是社会群体旳代表。最终,互换关系 产生于群体道德,并巩固和服务于群体道德 这一自成一格(suigeneris)旳实体。
4.在互换过程中,人们根据其获取有价值商品旳难 易程度区别出多种群体,并造成权力、威望和特权旳 差别。
②马林诺斯基和非物质互换论
Bronislaw Malinowski and Nonmaterial Exchange
《西太平洋上旳航海者》(The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在这本书中,马林诺斯基对物质性或经济性旳互换同非 物质性或符号旳互换进行了区别(material or economic exchanges from nonmaterial or symbolic exchanges )。 马林诺斯基以为,库拉圈不但是经济旳或物质旳互换网,而且 是用来加强社会关系网络旳符号互换。他指出:“一次交易并 未结束‘库拉圈(Kula ring )’旳关系,规则是,‘一旦进 行库拉交易,永远进行库拉交易’,两个人之间旳伙伴关系是 永久旳、终身不变旳事。”“尽管在库拉原则中确实存在着纯 经济性旳交易,但马林诺斯基观察到,臂环和项链(armlets and necklaces)旳仪式性互换才是库拉互换原则中旳主要功 能。
《社会交换理论》课件
平等性
优势资源的交换需要平等的基础。
互惠性
有关系的人们彼此之间是互惠的。
社会交换的核心概念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由社会组织结构、信 任和合作形成的资源库,有助于 人们互动过程中的协调与支持。
交换关系
交换关系是指交换参与者之间的 互动,以交换为基础的关系性质 不同于单一的商业交易。
交换公平性
交换公平性指交换过程中所给予 的回报应当与所获得的回报相等。
社会交换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 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交理论可以应用于员工管理与激励。
2 组织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也对组织内部的协作、分工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3 社交关系建设
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同样需要依靠互惠与信任。
社会交换理论的优缺点评价
优点
作为一种理论模型,社会交换理论具备适用广 泛、假设完备、解释深刻,能够在各种实际应 用中发挥作用。
社会交换理论PPT课件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在不同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了解 这一理论,有助于提升人际关系和组织行为的效率。
社会交换概述
定义
社会交换是指人们在互相交往中,把自己的资源、时间、信息、快乐或痛苦等有价值的东西 互相转移,从而达到相互获得利益,提高彼此福利或维护现有福利的目的。
局限性
虽然有较广的解释能力,但是在面对一些特殊 情形时,社会交换理论也有可能解释上的漏洞 和缺乏解释力的情况。
社会交换理论的总结与讨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对人际关系有较为深刻解释的理论。它的基本假设和核心概念是建立在星型连接的交换网络模 型基础之上的,并且可以在多种情形中进行广泛应用。
演进历程
社会交换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之后,至今仍在发展。 最初的理论通过研究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等方面逐渐演进形成。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EXCHANGE THEORY IN CLASSICAl ECONOMICS
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把人看作是理性人,他 们在自由和竞争性的市场里同他人进行交 易或交换时,总是寻求物质利益或效用的 最大化。市场中的人们是自由的,可以得 到必要的信息;他们能够考虑所有的替代 性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地选择能使 其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行动进程。
地发现,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明显喜欢“交表联姻”而不喜欢“平行表 联姻”。是什么原因使得姑表联姻受到普遍欢迎,而姨表联姻却受到 普遍禁止呢? 弗雷泽引用了“经济动机”的“法则”:一位澳大利亚土著人如果没 有相应的财产去讨老婆,一般地,他就会被迫用自己的女性亲属(通 常是他的姐妹或女儿)进行交换以得到老婆。这样,社会中个人(缺少 财产而又想娶妻者)的物质的或经济的动机就能解释各种社会类型(交 表联姻)。 1.交换过程是人们为努力实现其基本需求而产生的。 2.当进行交换的人们觉得有利可图时,交换过程就产生了互动模式。 3.这种互动模式不仅满足了个人需求,而且限制了接着可能产生的 各种社会结构。
个体按约活动就是体现了群体的道德规范。 (“It is groups, and not individuals, which carry on exchange, make contracts, and are bound by obligations. ” )个体间的交换就是按照群 体规范进行的,同时也就巩固了这些规则与 规范。因而,莫斯认为,既不能像功利主义 那样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也不能像马林诺斯 基那样过分强调个人的心理需要,而应当认 为个人是社会群体的代表。最终,交换关系 产生于群体道德,并巩固和服务于群体道德 这一自成一格(suigeneris)的实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由于美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普遍激化, 暴露了
美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面。许多社会学家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并不
能解释日益激化的美国社会矛盾,认识到功能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在社
会生活 中,人们开始普遍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反对那种只把
人作为团体的 组成部分,而不把人作为社会个体行动者的理论观点。因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概要
第一节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2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 背景和思想渊源
3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学对人的社会地位这个古老问题的 新争论。
5
知识链接:
个人主义是—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的政治、伦理学说和 社会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 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这种理论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 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道义上是平等的。该同法文为individualism,源 于拉丁文individuum,意为“个体”、“不可分割的东西”。由法国社会学家 托克维尔最早使用,被形容为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随着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最后的最完备的社会形态,个人主义在资产阶级身上发展到了高峰。近 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使之 成为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判断善恶的主要标准,以此作为反对封建道德和宗教禁 欲主义的思想武器。个人主义的涵义甚广: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主张一切价 值以个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作为一种对于政治、经济、社会、宗 教行为的总的态度,它包括高度评价个人自信、个人私生活和对个人的尊重, 反对权威和对个人的各种支配。
9
二、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三)行为心理学和交换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它以刺激—反应作为解 释行为的原则。把人脑 视为一个 “黑箱”。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是无法直接 观察到的,它不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 象,这种强调个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决定 的,并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相信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可以 推断和解释人类行为 的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
6
二、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交换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所利用和修正的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假设有: ( 1)每个人都是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 2)个人所拥有的某类资源越多,那么,个人对这种资源的需要便越小; ( 3)物质市场上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 4)垄断、独占下的物质价格,必然高于自由竞争下的价格。 实际上,社会交换理论就是以经济学的方式解释非经济领域中的社会现象,
把经济学中的利润看做是社会学中的报酬,把亏本看做是惩罚。
7
知识链接: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 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主要成果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在不同程 度上探讨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如利润、利息和地租等问题。受历史条件的 限制,它把经济关系和各种经济范畴都看成是自然的、永恒的,不可避免地存 在着庸俗的因素。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中经亚当·斯密 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 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 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 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 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 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古典经济学,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 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 等。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经济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 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看作永恒的生产 方式,没有认识其局限性。
此,在理论研究与实 际生活的召唤下,由霍曼斯及后来布劳等人倡导的
强调个体行为的社会交换理 论于50年代后期登上美国社会学舞台。社
会交换理论所强调研究的个人动机 在功能主义者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在
理论研究方面没有更多的创新。正如斯基莫尔指出的,交换理论是针对
着功能学派而来的,它具有早期个人主义的基本 精神。因此,交换理论
8
二、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人类学家对初民社会经济行为的研究也为当代交换理论 提供了主题与范畴。 人们发现,在初民社会中,不存在 现代的市场竞争,商业贸易主要以一种实物交 换方式进 行。这种互惠的交换方式是初民社会整合的基础。持这 种观点的代表人 物主要有:弗雷泽、摩斯、马林诺夫斯 基和列维 斯特劳斯。但是,具体来说, 这些人类学家 对交换理论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
尽管斯金纳的论述都是行为主义的基本概念,但是他的研究几乎成了社会交 换理论的必要前提。交 换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行为主义的研究 成果: ( 1)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有机体的 行为总是趋向最大的报酬和最小的惩罚; ( 2)有机体所重复的那种行为方式,通常在过去是保 证报酬的有效方式; ( 3)有机体在与过去相似的情境下,会重复以往有效的行为方式; ( 4) 当前情境下的刺激,如果在过去是与报酬相联系,则它将唤起过去在相 应的情境下所采取过的行为; ( 5)重复某种行为方式是因为能够继续获得报酬; ( 6)如果某种行为以前在相似情境下得到 报酬,现在突然没有报酬了,有机 体就会产生一种情绪波动; ( 7)有机体从特定的行为方式中 获得的报酬越多,产生这种行为的有效性就 越小 (由于满足),并且,有机体就有可能转向寻求 其他报酬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