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月色》答案
高中语文 专题01 荷塘月色(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笑声中的雅俗之辨蒋慧明①最近重读朱自清先生写于1947年的文章《论雅俗共赏》,颇有感触。
文中提到:“中唐的时候,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
”这其实讲的就是曲艺史中的古代说唱形式——俗讲。
文章的主旨其实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雅俗共赏”体现的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②回顾整个文艺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是遵循了雅俗共赏的原则。
而雅俗共赏也早已成为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
“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
”即内容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
③作为通俗文艺(又叫大众文艺)的代表形式之一,传统的曲艺艺术,无疑是被列入俗文化阵营中的。
一方面,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部分自我标榜为雅文化之代表人士的偏见、歧视与冷落。
事实上,传统曲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恰恰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许多杰出的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
譬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便毕生致力于此,他令相声艺术的整体品格得以不断提升。
另如,被誉为“一代滑稽戏宗师”的周柏春先生,也曾说过“有文化的滑稽是幽默,没文化的幽默是滑稽”,他同样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为观众奉献了众多高质量的笑声。
④所谓“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真正优秀的经典的曲艺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正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和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曲艺之“俗”,当取其通俗、民俗、俚俗之意,而绝非为人所不齿的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
文艺的雅俗之间,似乎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一旦越界,则很容易滑入无视艺术品格、匮乏审美价值的泥沼。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word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
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法指导】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1课 荷塘月色(含答案)
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本文,欣赏景物描写的技巧。
2.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热烈赞扬他“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
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他曾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走》)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荷塘月色》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荷塘月色》含答案(2021春·贵州·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猗猗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②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要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高二语文荷塘月色测试题(有答案)
高二语文荷塘月色测试题(有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眸(móu)倩影(qiàn) 独处(chù) �o首徐回(yì) B.宁静(nín��) 悄悄(qiāo) 曲折(qǔ) 妖童媛女(yuán) C.脉脉(mò) 霎时(chà) 乍看(zhà) 缕缕清香(lǚ) D.羞涩(sè) 煤屑(xiè) 踱步(duó) 参差斑驳(cī) 【解析】A项“处”读chǔ;B项“曲”读qū;C项“霎”读shà。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久负盛名没精打采各行其是察言观色 B.虚无飘缈叶嫩花初迷迷糊糊春华秋实 C.荡舟心许无福消受哀声叹气世外桃园 D.蓊蓊郁郁行迹可疑隐隐约约轻描淡写【解析】B项“飘渺”或写成“缥缈”;C项“哀”应为“唉”,“园”应为“源”;D项的“行”应为“形”。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________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3)这令我到底________江南了。
A.泻升开着惦着 B.照浮开着思念 C.照升点缀思念 D.泻浮点缀惦着【解析】“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答案】D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政府在救灾上的迅速反应、积极投入和公共信息的即时公开,让国际________;中国人民在巨大灾难面前闪现的人性光辉,令世人赞叹。
②2008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履行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既不会因局势的一时波动而有任何动摇,也不会因少数人的________干扰而有任何改变。
高中语文小题狂刷01荷塘月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1.请选出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A.倩影(qiàn)霎时(shà)参差(cēn)脉脉(mò)B.袅娜(niǎo)独处(chù)幽僻(pì)煤屑(xiè)C.颤动(chàn)纤腰(xiān)弥望(mí)踱步(duó)D.酣眠(hān)乍看(zhà)敛裾(jū)宛然(wǎn)【答案】B【解析】B项,独处chù—独处ch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倩影幽辟凝碧没精打采B.缈茫风致歧韵轻歌曼舞C.嘻游葱茏镶嵌急不暇择D.嫩绿攀缘峻峭恍然大悟【答案】D【解析】A项,幽辟—幽僻。
B项,缈茫—渺茫。
C项,嘻游—嬉游。
3.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弥(遍满)望蓊蓊(草木茂盛)郁郁B.袅(轻飘飘的)娜咨(跟别人商量)询C.船棹(船桨)嬉(游戏,玩耍)戏D.媛(美女)女颤(发抖)栗【答案】B【解析】袅:细长柔软。
4.下列画线的词语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答案】C【解析】“总”在这里表揣测语气。
5.下列对句中画线叠词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点明了妻子半睡半醒的状态。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木多而密且茂盛的样子。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高二语文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课后巩固梯级演练检查我的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曲折(qū)名曲(qǔ)独处(chǔ)妙处(chù) B.参差(cī)出差(chāi)六朝(cháo)朝阳(zhāo) C.颤动(zhàn)颤栗(chàn)敛裾(jū)宛然(wǎn) D.纤腰(xiān)纤绳(qiàn)单薄(bó)薄衫(báo)解析:C项,“颤动”的“颤”应读“chàn”,“颤栗”的“颤”应读“zhàn”。
答案:C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踱步袅娜脉脉斑驳 B.倩影寂漠风流消受 C.嬉游旋律和谐分辨 D.采莲彩练霎时刹那解析:B项“寂漠”应为“寂寞”。
答案:B 3.下面对加点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脉脉: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它们人情味。
) 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
) D.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点缀:写出了满塘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
) 解析:D项应为“与叶相映成趣”。
答案:D 4.(2006苏、锡、常、镇四市模拟,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昆曲的缘起和本性,原本不属于那种大剧场商业演出的艺术形态,与园林艺术一样,更多地体现出文人的情怀和诗人的气质。
B.“激流”三部曲等作品,不但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人物的命运沉浮,更激励无数青年反抗封建压迫,追求自由与人性解放,甚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C.体制上的弊端、法制上的漏洞和政策本身的不完善等导致收入差距迅速拉大,这些方面近几年来政府做了很大努力,情况有所改善。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后练习及答案
《荷塘月色》课后练习及答案一、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mo)颤(zhan)动乘(cheng)凉独处(chu)的妙处(chu))B.酣(han)睡参差(cen)袅娜(na)蓊蓊郁郁(yu))C.点缀(zhui)倩(qian)影皱缬(xie)揪(jiu)着草D.一绺(luo)羞涩(se)踱(duo)着步明眸善睐(lai)2.选出加粗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指美好的姿态)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突然看去)D.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形容水波荡漾时那种忽离忽合的神奇的光)3.“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句中“颜色”的含义是()A.显示给人看的脸色B.色彩C.颜料或染料的色D.情态、样子4.指出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同类的一项()A.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B.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
E.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下面一段话应依次填入一项标点最合适()《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给S君的⑦一封信⑧A.①,②。
③“④;⑤。
”⑥《⑦无⑧》B.①。
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C.①,②。
③“④,⑤”⑥(⑦《⑧》)D.①。
②,③“④,⑤。
”⑥无⑦《⑧》)6.对《荷塘月色》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荷花的色、香、形的特点B.月色的和谐、柔和的美C.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的美D.荷塘四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7.“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A.任何事情B.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C.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D.高兴的事;令人烦恼的事8.上句中“自由的人”指的是()A.不受任何世事纠缠的人B.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压迫的人C.从“颇不宁静”的心绪中暂时解脱,偷得片刻逍遥的人D.享受到月夜美景的人9.“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体是()A.绝句B.古风C.乐府D.散曲10.用不同的事物反复比喻同一对象的各个方面,这种修辞方法叫()A.博喻B.明喻C.暗喻D.排比二、阅读题(50分)(一)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1—13题。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的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的课后习题答案一、荷塘月下的美景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这一点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
文章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文章第4、5、6段紧扣标题,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4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从密密层层的荷叶推出各色各样零星点缀着的荷花,这是实写,写荷塘中的静态。
这时候微风来了,风带来了动,于是淡淡的荷香沁入了人的心脾,叶子与花也出现了闪电般的颤动,颤动以后荷塘则出现了短暂的变化。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的叶子和花,淡淡的云,小睡的风情,树影和月影,处处显示着幽雅宁静,而这幽雅宁静的感受,只能在月夜独处荷塘的环境中才能拥有。
在这里,荷塘与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
荷塘之美还要有周围环境的衬托,所以第6段接下来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各种各样的树,树间漏下的月光,隐隐约约的远山,无精打采的一两点路灯光,似乎使作者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三段写荷塘,写塘中的月色,写月下荷塘的周围景致,营造出一种朦胧、幽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二、美景中蕴含的情思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
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
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是记游,又是抒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写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
在这里,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则认为是作者形象的自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荷塘月色朱自清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1)把握思路,体会情感;(2)鉴赏本文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激趣导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他在极为贫困、自己一身重病的情况下,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文情并茂的美文——《荷塘月色》。
下面是本文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两个问题。
(1)最能揭示散文主题、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被称为“文眼”,请将本文文眼填入图中间的小圆环内。
(2)在图中的③、⑤、⑦~⑨处分别填上表示作者独步所见所感的四字短语。
答案(1)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③感受独处⑤塘上月色⑦~⑨联想采莲微任务活动一把握思路,体会情感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写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心里“颇不宁静”才要漫步来排遣烦乱心绪,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章第二、三段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环境的特点是“幽静”。
作者的心情恰好与环境吻合,从容、安闲、超脱,在没有人事纷扰的“另一世界”里自由自在,获得了暂时的宁静。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业分层测评12 慢慢走欣赏啊 荷塘月色 Word版含解析.doc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荷塘月色[语言运用层]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文人能从一根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根枯藤具有不经修饰的自在雅逸的________,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②这部电影,借助电脑特技,人物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与那些蹩脚的港台片毫无二致,一点也吊不起人________的胃口。
③他的声音,仿佛带你进入了一个辽远________的境界,就像我们的生活,不可预知,难以把握,却那么值得期待。
A.风致消受苍茫B.风韵受用渺茫C.风致受用苍茫D.风韵消受渺茫【解析】风致: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风韵: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
受用:享受、得益。
消受:享受、享用(多用于否定)。
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强调大而边界模糊不清。
渺茫:相距很远而模糊不清。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导学号:68440109】A.学校乳白色大楼的后面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杨树林,林内光线阴暗,阳光穿过枝叶间的缝隙洒下零零碎碎的光。
B.前些年,国际羽毛球世锦赛冠军奖杯不断易主,近几年我国国羽队却能兼传羽杯....,创下了五连冠的好成绩。
C.年近八旬的王老太太,腿脚极不灵便,手持拐杖,走起路来迁延顾步....,晃晃歪歪,看上去真让人担心。
D.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美国已是自顾不暇,却还要慷慨陈词去救欧洲,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一副微言大义....的样子,实在可笑。
【解析】A项,“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B项,“兼传羽杯”是双方互相传递着酒杯。
此处使用属望文生义。
C项,“迁延顾步”是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的样子。
此处使用属望文生义。
D项,“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此处使用不合语境。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导学号:68440110】A.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必须加大,否则,投入不加大,教育产业化就一定会“泛滥成灾”。
高中语文必修二1荷塘月色新高考练习(带参考答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一、基础知识1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弥望(mí充满)倩影(qiàn美丽)风姿(zī姿态)B、温馨(xīng芳香)宛然(wān仿佛)惊诧(chà惊奇)C、蓊郁(wěng茂盛)厄梦(è可怕的)恩泽(zè恩惠)D、袅娜(liǎo luó柔美的样子)风致(zhì美的姿态)倏地(shù极快的)2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3. 填空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二、课文阅读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四)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业分层测评12 慢慢走欣赏啊 荷塘月色 Word版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荷塘月色[语言运用层]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文人能从一根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根枯藤具有不经修饰的自在雅逸的________,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②这部电影,借助电脑特技,人物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与那些蹩脚的港台片毫无二致,一点也吊不起人________的胃口。
③他的声音,仿佛带你进入了一个辽远________的境界,就像我们的生活,不可预知,难以把握,却那么值得期待。
A.风致消受苍茫B.风韵受用渺茫C.风致受用苍茫D.风韵消受渺茫【解析】风致: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风韵: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
受用:享受、得益。
消受:享受、享用(多用于否定)。
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强调大而边界模糊不清。
渺茫:相距很远而模糊不清。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导学号:68440109】A.学校乳白色大楼的后面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杨树林,林内光线阴暗,阳光穿过枝叶间的缝隙洒下零零碎碎的光。
B.前些年,国际羽毛球世锦赛冠军奖杯不断易主,近几年我国国羽队却能兼传羽杯....,创下了五连冠的好成绩。
C.年近八旬的王老太太,腿脚极不灵便,手持拐杖,走起路来迁延顾步....,晃晃歪歪,看上去真让人担心。
D.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美国已是自顾不暇,却还要慷慨陈词去救欧洲,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一副微言大义....的样子,实在可笑。
【解析】A项,“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B项,“兼传羽杯”是双方互相传递着酒杯。
此处使用属望文生义。
C项,“迁延顾步”是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的样子。
此处使用属望文生义。
D项,“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此处使用不合语境。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导学号:68440110】A.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必须加大,否则,投入不加大,教育产业化就一定会“泛滥成灾”。
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色》答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月色》一、课文知识梳理(一)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
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
《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正音字形煤屑( )霎时( )弥望( )蓊蓊郁郁( ) 羞涩( ) 酣眠( )踱着( ) 妖童媛女( ) 乍看( )敛裾( ) 梵婀玲( ) 鹢首徐回(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ó( )学(四)分析文本1、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2、《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这8个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1-3 夜赏缘起“心里颇不宁静”(文眼)4-6 漫步荷塘“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月色下的荷塘水墨荷叶图荷塘月色图荷塘上的月色光影素淡图荷塘四周月色蝉唱蛙鼓图7-8 联想回到现实“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全文层次结构(游踪):想荷塘去荷塘赏荷塘离荷塘一、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 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12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荷塘月色[语言运用层]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国文人能从一根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养,由于一根枯藤具有不经修饰的拘束雅逸的________,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②这部电影,借助电脑绝技,人物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与那些蹩脚的港台片毫无二致,一点也吊不起人________的胃口。
③他的声音,仿佛带你进入了一个辽远________的境界,就像我们的生活,不行预知,难以把握,却那么值得期盼。
A.风致消受苍茫B.风韵受用渺茫C.风致受用苍茫D.风韵消受渺茫【解析】风致:①奇特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风韵:美丽的姿势(多用于女子)。
受用:享受、得益。
消受:享受、享用(多用于否定)。
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强调大而边界模糊不清。
渺茫:相距很远而模糊不清。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16702094】①学校乳白色大楼的后面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杨树林,林内光线阴暗,阳光穿过枝叶间的缝隙洒下零零碎碎的光。
②前些年,国际羽毛球世锦赛冠军奖杯不断易主,近几年我国国羽队却能兼传羽杯....,创下了五连冠的好成果。
③年近八旬的王老太太,腿脚极不机敏,手持拐杖,走起路来迁延顾步....,晃晃歪歪,看上去真让人担忧。
④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美国已是自顾不暇,却还要慷慨陈词去救欧洲,把自己装扮成救世主,一副微言大义....的样子,实在可笑。
⑤一些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评委水平委实有限,不能从专业角度点评比手的优缺点,话语虽多却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⑥英国《金融时报》指出,2022年的中国经济增速超过了预定目标,中国经济在主动调控的背景下取得了增长,这样的成果可圈可点....。
A.①②⑤ 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解析】①“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密的样子。
②“兼传羽杯”是双方相互传递着酒杯。
此处使用属望文生义。
③“迁延顾步”是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的样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文档: 第1单元 1 荷塘月色 含答案 精品
1 荷塘月色本课话题——超然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现实中的作者郁闷哀愁,月下的作者借荷塘美景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作者感到暂时得以解脱,心境变得超然起来,自己也仿佛进入了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苏轼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艰,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屡遭贬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时候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生活极端孤独与寂寞,曾经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深深感叹,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风归去”。
但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对生活充满炽热的爱,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面对加诸其身的种种迫害,他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态度来接受这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诗文中处处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热情乐观、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弘一法师4.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洪应明[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煤屑.(xiè) 蓊.郁(wěnɡ) 弥.望(mí) 羞涩.(sè) 袅.娜(niǎo) 酣.眠(hān) 霎.(shà)时 嬉.游(xī) 媛.女(yuàn) 峭楞楞.(lén ɡ) 鹢.首(yì) 敛裾.(jū) 梵.婀玲(fàn) 踱.(duó)着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荷⎩⎨⎧荷.塘(hé)荷.枪实弹(hè) (2)曲⎩⎨⎧曲.折(qū)曲.调(qǔ) (3)处⎩⎨⎧独处.(chǔ)妙处.(chù) (4)颤⎩⎨⎧颤.动(chàn )颤.栗(zhàn ) (5)挨⎩⎨⎧挨.着(āi )挨.打(ái ) (6)脉⎩⎨⎧脉.脉(mò)血脉.(mài )(7)差⎩⎨⎧参差.(cī)差.距(chā)差.得远(chà)出差.(chāi ) (8)纤⎩⎨⎧纤.腰(xiān )纤.夫(qiàn ) 2.语境辨析法 (9)迎着暖暖的太阳,拂着和煦的春风,这朵娇嫩的花儿悄.(qiǎo)无声息地绽放着,它悄悄.(qiāo)地吐放着鹅黄,伸展着缠绵与浪漫,给了我跳跃的惊喜。
高中语文探究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探究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题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1. 请分析文中“月光如流水”这一比喻的妙处。
2. 作者为什么认为“满月”和“淡淡的云”的组合是“到了好处”?3.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哪些情感态度?二、古文阅读题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 范仲淹在文中对岳阳楼的描写,体现了哪些特点?2. 作者通过“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达了什么情感?3. 请分析文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深层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题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鲁迅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但这两棵树并不相同,一棵结枣子,另一棵也结枣子,却结的是不同的枣子。
我常常想,这是不是意味着,即使是同一种树,也可以有不同的果实?1. 鲁迅在这段文字中,通过枣树的比喻,想要表达什么主题?2. 作者对“不同的枣子”这一现象有何看法?3. 请结合全文,分析鲁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教育的看法。
四、作文题请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内容贴近生活,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参考答案:一、阅读理解题1. “月光如流水”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柔和和流动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月光的温柔和宁静。
2. 作者认为“满月”和“淡淡的云”的组合是“到了好处”,因为这样的月色既有明亮的光辉,又有云层的朦胧,给人以既清晰又朦胧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学考复习之《荷塘月色》一、课文知识梳理(一)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
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
《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正音字形煤屑( )霎时( )弥望( )蓊蓊郁郁( ) 羞涩( ) 酣眠( )踱着( ) 妖童媛女( ) 乍看( )敛裾( ) 梵婀玲( ) 鹢首徐回( )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â()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â()千里 xiāo( )雄 chuó( )学(四)分析文本1、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2、《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这8个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1-3 夜赏缘起“心里颇不宁静”(文眼)4-6 漫步荷塘“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月色下的荷塘水墨荷叶图荷塘月色图荷塘上的月色光影素淡图荷塘四周月色蝉唱蛙鼓图7-8 联想回到现实“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全文层次结构(游踪):想荷塘去荷塘赏荷塘离荷塘一、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1. 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2. 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二、阅读2-3段,回答问题。
1. 写荷塘边的小路,着重描绘了它怎样的特点?2.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为什么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3. 说说作者领略到的“独处的妙处”指什么?4.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三、阅读4-6段,回答问题。
1. 第4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2. 第5段的景物描绘,观察角度与第4段相比有什么变化?3. 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
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4. 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四、“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忽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绪?五、阅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几句话,回答问题。
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 你认为这样开头和结尾有哪些作用?2. 作者对“妻”着墨不多,却集中在开头和结尾。
作者为什么要写“妻”,为什么要这样写“妻”呢?谈谈你的看法。
6.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描写的对象文中的例句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又如()又如()颤动的叶和花像()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又像()灌木的黑影如()杨柳的倩影又像是()阴阴的树色像()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塘中的月色如()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优化训练一一、基础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2、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脉脉:拟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宛然:仿佛倩影:美丽的影子B.袅娜:轻盈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弥望:满眼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C.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尔其:那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羽杯:酒杯D.迁延顾步: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斑驳:明暗不一敛裾:提一提衣裳消受:享受。
多用于否定3、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A.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④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A.⑤③②①④ B. ①④③②⑤ C. ①④②③⑤ D.⑤②③①④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离村三、四里外有一条小河。
B.这才叫做“试着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C.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到底种什么?与会者议论纷纷。
D.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6下列各组词语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济世救济济济一堂无济于事 B.否定否则否极泰来矢口否认C.发胶须发间不容发令人发指 D.便饭便览便宜行事大腹便便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狼改弦更张读书札记一幅楹联B.象样心心相印竭泽而渔纵横捭阖C.通谍绿荫蔽日和盘托出无耻谰言D.修葺绵里藏针别出心裁焦头烂额8.对《西洲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A.首句交待了采莲的地点和时间B.第二句是说莲花出水很高,超过了船上人的头C.第三句是说莲蓬成熟了,压弯了莲茎,因而要低头采摘D.最后一句,是说莲子像刚出水一样清亮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B.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C.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
D.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的与外商签定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议。
10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虽然最终结果只是平局,但国安足球队的目的地达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捍卫了榜首的荣誉。
B、中东局势依然动荡,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C、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实现了关键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工作,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D、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盈利,一味地让利,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消费者得到实惠也是暂时的。
文段阅读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①虽然是满月,②天上却有一层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标有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A.轻轻薄薄淡淡弯弯B.静静淡淡薄薄柔柔C.轻轻淡淡薄薄柔柔D.静静薄薄淡淡弯弯2.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B.不能朗照C.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3.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理由最恰当的一项是:()A、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对美好的向往心情吻合B、和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C、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D、朦的月色能赋予景物新奇、甜美、温和的韵味,令人神经过敏。
4.文中划横线的“酣眠”“小睡”分别指(3分)()A、满月、残月B、浓云、淡云C、残月、满月D、朗照、淡照5.对“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描写月下灌木和柳树之美B、描写灌木和柳树的影子美C、正面描写月色朦胧美D、用反衬法写月光轻盈荡漾6.“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是什么修辞方法?答:7.能不能用括号里的字代替“泻”和“浮”,为什么?(4分)【课文梳理】一、1. 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二、1. 曲折、幽僻。
2. 今晚却很好,不仅仅指或主要不是指“淡淡的”月光,而是指这淡淡月光下的宁静给了作者一些抚慰。
3. 可以不按照别人的意志做事、说话、想问题,身心获得了自由。
4. 暂得宽余,希望借陶醉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的心绪。
三、1. 荷叶→荷花→荷香→微风吹拂下荷塘的颤动。
2. 角度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3. 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4. 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
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