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八法即太极拳的八大功法

合集下载

太极拳八法详解

太极拳八法详解

太极拳八法详解1、掤法。

泛指横向用力,使对手身体扭转失重的技法。

掤法是利用离心力向上,向外,与对方劲力迎合之劲。

它是通过长期认真对太极拳架和推手的练习,练成的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灵活而又沉重、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劲,具有粘化逼捆作用的劲,也称作内劲。

掤劲在推手中甚为重要。

拳论讲“挥身上下处处有掤劲”,不管对方抓、拿、打、按、推等方法,都应用掤结合丹田之气,来化空对方的来力。

例如,对方右手用力推我时,我左臂外旋,以手掌虚拢其右臂下沉,缓解其推劲,同时右手横推其左胸,就能使其右转向后仰倒。

我右手的横推即为“掤”法。

运用掤法时,我力应与彼力方向相反,而且两力不能在一直线上,即对方左侧用力,我应掤其右侧。

2、捋法。

泛指一手虚拢对方腕部,另一手黏其肘部引进的技法。

采用向心力,顺对方劲力来向,以腰旋转催力,气贯于双手,将对方劲接过来,双手牵引,变换重心,利用合力,把对方抛送出去(即顺手牵羊势)。

运用捋法时要有掤劲,先以掤劲承其劲而直引至接近我身,再坐胯转腰,让出对方劲力继续延伸的方向,同时由掤变为捋,顺其力向用力,促其继续前伸落空。

捋是由防转为攻的重动,运用时身体重心要稳住。

这一技法利用惯性原理迫使对方下静而上动,向前倾倒。

捋是克掤之法,借以听劲,随对方之力,用沾粘之功,双手抓握而捋之。

捋劲根据方位可分为上中下捋,根据方向可分为左右捋,根据路线可分内外捋。

内捋是牵引对方劲力走圆的内弧线。

这种捋法威力很大,可配合叠劲而进击对方。

3、挤法。

泛指一臂掤圆在前,另一手扶其腕合力向前、向外推挤的技法。

一般对方近身或被对方捋时用挤法应之。

运用时,应以沉劲稳住身体重心,同时臂不失掤劲,以转腰之力带动臂挤出,有将对方挤至失势之意,也可由挤变为掤转按,将对方发出。

挤时,上体不可前倾,一般以前臂挤至与自己膝部对齐为度。

挤劲是趁对方抽身的空隙,我在上肢不失重心的原则上用掤劲伸长来威胁对方的逼法。

双手、单手、膊、肩、身都可用挤。

“挤在手背”的说法,是指单手向前掤劲弹性不够,采用另一手帮助,将后手贴在前手内侧来增加压强,合力而挤之。

太极拳的八门五步

太极拳的八门五步

太极拳的八门五步太极拳的八门五步一、太极八门太极拳的的八门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掤、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捋、按、采、挒四手为化解手,即捋破掤、按破挤、采破肘,挒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捋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夹脊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挒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又名揽雀尾。

其歌诀如下:揽雀尾式是精华,掤挤肘靠进攻法。

捋按采挒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封名是乾、坤、离、坎、震、艮、兑、巽,其卦象符号是:(三) () ()()()()()()其歌诀如下: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如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覆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对乾、挒对坤、捋对离、掤对坎、挤对震,肘对艮,按对兑,靠对巽。

其歌诀如下:采求乾三连,挒行坤六段。

捋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覆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如下:一、采求乾三连(三)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太极拳八法五步点评

太极拳八法五步点评

太极拳八法五步点评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其八法五步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技法,也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下面是我对太极拳八法五步的点评:
太极拳的八法五步是太极拳的基本技法,其中八法指的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太极拳中的基本招式;五步指的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是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

这八法五步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学习太极拳的必修课。

在学习和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八法五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八法可以帮助初学者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招式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其次,五步可以帮助初学者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步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和技巧。

最后,通过练习八法五步,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从而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免疫力。

虽然八法五步是太极拳中的基本技法,但其实它们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

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才能够逐渐掌握其中的技巧和精髓。

因此,建议初学者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练习,以确保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总之,太极拳的八法五步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技法,也是学习太极拳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练习八法五步,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技巧和精髓,从而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免疫力。

因此,建议初学者要重视八法五步的学习和实践。

太极拳的八法五步之欧阳学文创编

太极拳的八法五步之欧阳学文创编

太极拳的八法五步欧阳学文太极拳的八法五步八法指的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而五步呢,就是左顾、右盼、进、退和中定。

八法五步合起来就是太极所说之十三式也。

不管是陈式也好,杨式也好,里边的不同招式的基本成分都是由十三式出来的。

就比如,单鞭:勾手-上步(进)-推掌(挤),吴式的斜飞式:向左(右)开步(左顾、右盼)-两手打开。

在上边的手就含掤和靠;虽是这样说但也有部分如分脚,蹬脚,就比较难看的出来,杨式分脚,蹬脚先成十字手(掤),分脚,蹬脚两手打开(挤),陈式的野马分鬃,先上步,一手前穿(靠),另一手回收(捋)。

不同八法,强调有不同的劲,不同的感觉,不是光作动作而已,而五步就没那么讲究。

我将八法强调的不同的劲与感觉分别排列:棚:相弹簧一样,相有一股能量向外张开,向外展,如水负舟行。

相似想抵抗水的力量一样。

“掤”也有化解按劲。

“棚”不代表只有向前,“棚”也有向上的,如起势,两手向上向前平举就是含“棚”劲。

捋:如顺着力引进落空,舍己从人。

随波逐流。

将敌之来劲,顺着他力,加上转腰动作,并且保持“虚灵顶劲”的要求。

看虽容易但用者需要董劲,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

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必须练习推手,则练成听劲(用皮肤触碰而知其劲的方向)。

而且敌之虚实变化要注意。

挤:似将一物挤出去,若敌“捋”,则以“挤”破解,似球撞必还的感觉,劲向前而进中寓后坐之意。

按:主要与化解挤,肘,靠。

以阻截敌功,向下引而化为无形。

就如水下瀑布一样。

必须有下沉的感觉,如起势中的下按动作一样,有往下沉的感觉。

采:一种变守为攻的方法,配合沾粘(tie1)劲,综合运用刁,拿,切,缠等技法,引其失式,逼其跌倒。

须直中求曲,点中含面,以顺为主,随曲就伸。

采多数运用在敌的关节部位。

挒:有带一点缠劲。

旋转手臂,注意旋转时须以肩带臂,将对方缠住后,侧向内或外横向前牵动,逼其就范。

牵动时以腰发力。

旋转之劲,先松后紧,迅猛快脆,如飞轮扬水。

肘:集中力于肘部,包括挤,撞,点,压等法。

太极八法五步口令

太极八法五步口令

太极八法五步口令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吸引着无数爱好者。

其中,太极八法五步是一套精简而基础的套路,而口令则在练习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太极八法,指的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种技法;五步,则是进、退、顾、盼、定这五种步法。

在练习太极八法五步时,清晰准确的口令能够帮助习练者更好地掌握动作的节奏、方向和要领。

首先是掤法。

口令为“掤起双手,前掤撑开”。

习练者双手抬起,微微向前伸展,仿佛在推开前方的阻力,动作要缓慢而有力,保持身体的中正和平衡。

接着是捋法,口令是“捋回手臂,顺劲牵引”。

双手顺势回收,引导对方的力量,如同牵引丝线一般,动作要柔顺自然。

挤法的口令为“前挤发力,短促刚猛”。

双手向前推送,力量瞬间爆发,但要注意保持身体的稳定。

按法的口令是“下按沉劲,稳固扎实”。

双手向下按压,犹如将重物稳稳地压在地上。

采法,口令为“采拿旋转,灵活巧妙”。

通过手法的变化,巧妙地控制对方。

挒法的口令是“挒开分劲,快速敏捷”。

动作迅速,将力量分散出去。

肘法,口令为“肘击发力,近身攻击”。

在近身时运用肘部的力量进行攻击。

靠法的口令是“贴身靠打,整体发力”。

借助身体的整体力量进行靠打。

在步法方面,进步的口令是“前脚迈进,重心前移”。

动作要平稳,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

退步的口令是“后脚回撤,重心后移”。

顾法的口令是“转头顾盼,眼观六路”。

头部转动,观察周围的情况。

盼法的口令是“远望前瞻,心有所向”。

目光注视前方,有目标感。

定法的口令是“立身中正,稳如泰山”。

保持身体的稳定和静止。

在实际练习中,口令的节奏要适中,既要给习练者足够的时间完成动作,又要保持一定的连贯性。

比如,在进行一个完整的动作组合时,如“掤捋挤按”,可以口令为“掤起双手,前掤撑开;捋回手臂,顺劲牵引;前挤发力,短促刚猛;下按沉劲,稳固扎实”,每个动作之间有短暂的停顿,让习练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动作的转换和力量的变化。

对于初学者来说,跟随口令练习太极八法五步是非常重要的。

太极八法的用法

太极八法的用法

太极八法的用法
太极八法是指太极拳中的八个基本动作和原则,它们是:
1. 掤 (Peng):防守的推离动作,以手臂向前推出,形成一个无形的屏障。

2. 捋 (Lu):旋转的手和前臂向内螺旋,用于防守和发力。

3. 挤 (Ji):在捋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对方,用于配合攻击。

4. 按 (An):用手掌或手指向下按压对方,用于制止对方的攻击,或将对方推倒。

5. 採 (Cai):以手臂向内侧拨开对方的攻击,用于概括对方的
势力。

6. 连 (Lie):用于连续攻击对方,通过身体的旋转和进退来实现。

7. 还(Zhou):按动对方的手臂,制造出对方失去平衡的机会,进行攻击。

8. 随 (Sui):灵活地随着对方的动作进行反应,保持连贯的动
作和力量。

太极八法的用法是通过不同的动作和原则,实现防守和攻击,同时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这些动作和原则在太极拳练习中被反复运用,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战斗力。

太极八法还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帮助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平衡。

太极基本八法

太极基本八法

太极基本八法太极拳也称十三势,因为它掌运八方,即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足行五步,即进、退、顾、盼、定。

十三势也就是太极拳术在技击中的基本方法。

其中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和中定是步法,步随身换,步法要与身法协调一致,灵活稳重。

而手法也称为推手八法,即:1.棚:在太极拳法中,将向上向外之力称为棚。

双方搭手,对方进身做攻势,以手前进;我则逆敌方向,承其劲力而含有向上向外的劲力,使对方的劲力既不能到达我的胸部,有不能随其意而下降,即所谓棚劲。

棚劲在太极拳法中极为重要,无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棚劲都不可丢失。

这里应注意之处有三:第一,棚劲使沾住对方,而不是与对方向对抗;第二,棚劲要保持自己臂肘有一定的弧度,而不使自己的小臂靠近腹部;第三,棚劲要贯彻敌进我退的原则,而此处的进退都是腰腿的运动。

这样,使对方直来的劲力成为我动作弧线上的切线,如果对方继续加力,其极力将失去着力点,影响身体的平衡的稳定,并将受到我的支配。

2.捋:在太极拳法中,将向旁侧的横力成为捋。

对方向我进攻时,我沾住其腕肘,顺其前进之势而领向我身体的左侧或右侧,即在对方劲力之上在略加向旁侧的小力,使对方身体受到更大的旁侧方向的合力。

关键:首先,要顺对方的劲力而动,略微改变其感想;其次,要转腰坐胯,含胸拔背而不得僵滞;再次,须连着对方腕肘,并防止对方受捋肩击胯打。

这样,只要将自己先安排好,对敌人的劲力采取顺应而施力的原则,就能使对方失去平衡陷入被动。

3.挤:挤是压迫,有向外之意。

在太极拳法中,将挤住对方,使其失去运化的外推之立称为挤,即以手、臂、肩、背粘住对方,从而向前推掷。

挤劲是进攻,其目的在于排挤对方失去平衡而离开原来的位置。

因此,在挤法中,手臂要用力,而更重要的劲力却要来自腰腿,脚趾抓地,前腿弓,后脚蹬,腰部发力,直向对方中心,威力很大。

4.按:将劲力向下称为按。

在太极拳法中,用手下按,以抑制对方前进的攻击。

其实,按劲表现形式是以手向下,但是仍要贯以全身的劲力。

太极八法

太极八法

“四击”——踢打摔拿。

“八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

“十二形”——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入鹊,站如松,立入鸡,转入轮,折入弓,快如风,缓入鹰,轻如叶,重如铁。

太极八法即太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

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杨澄甫先生口述的太极拳十要领:1 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 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 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 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 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太极拳基本八法五步

太极拳基本八法五步

太极拳基本八法五步很多人都知道太极拳的基本,便是八法五步。

八法指的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而五步呢,就是左顾、右盼、进、退和中定。

八法五步合起来就是太极所说之十三式也。

不管是陈式也好,杨式也好,里边的不同招式的基本成分都是由十三式出来的。

就比如,单鞭:勾手-上步(进)-推掌(挤),吴式的斜飞式:向左(右)开步(左顾、右盼)-两手打开。

在上边的手就含掤和靠;虽是这样说但也有部分如分脚,蹬脚,就比较难看的出来,杨式分脚,蹬脚先成十字手(掤),分脚,蹬脚两手打开(挤),陈式的野马分鬃,先上步,一手前穿(靠),另一手回收(捋)。

不同八法,强调有不同的劲,不同的感觉,不是光作动作而已,而五步就没那么讲究。

我将八法强调的不同的劲与感觉分别排列:棚:相弹簧一样,相有一股能量向外张开,向外展,如水负舟行。

相似想抵抗水的力量一样。

“掤”也有化解按劲。

“棚”不代表只有向前,“棚”也有向上的,如起势,两手向上向前平举就是含“棚”劲。

捋:如顺着力引进落空,舍己从人。

随波逐流。

将敌之来劲,顺着他力,加上转腰动作,并且保持“虚灵顶劲”的要求。

看虽容易但用者需要董劲,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

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必须练习推手,则练成听劲(用皮肤触碰而知其劲的方向)。

而且敌之虚实变化要注意。

挤:似将一物挤出去,若敌“捋”,则以“挤”破解,似球撞必还的感觉,劲向前而进中寓后坐之意。

按:主要与化解挤,肘,靠。

以阻截敌功,向下引而化为无形。

就如水下瀑布一样。

必须有下沉的感觉,如起势中的下按动作一样,有往下沉的感觉。

采:一种变守为攻的方法,配合沾粘(tie1)劲,综合运用刁,拿,切,缠等技法,引其失式,逼其跌倒。

须直中求曲,点中含面,以顺为主,随曲就伸。

采多数运用在敌的关节部位。

挒:有带一点缠劲。

旋转手臂,注意旋转时须以肩带臂,将对方缠住后,侧向内或外横向前牵动,逼其就范。

牵动时以腰发力。

旋转之劲,先松后紧,迅猛快脆,如飞轮扬水。

太极八法的用法

太极八法的用法

太极八法的用法太极八法,是指太极拳中的八种基本运动方法,它们分别是"進 , 退,顾,盼,定,恰,亢,承"。

这八种方法是根据太极拳的理念和原则而形成的,它们贯穿在整个太极拳的动作中。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太极八法的用法。

1. 進:"進"是指前进的动作,它是指要向对方进攻的意思。

進时要保持身体稳定,手臂柔软,向前推进,脚步要稳健,整个身体要协调一致。

進的动作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动作,它能够有效地向对方施加压力,从而取得主动权。

2. 退:"退"是指后退的动作,它是指要躲避对方的攻击。

退时要保持身体平衡,脚步要灵活,身体要保持柔韧,以便快速的躲避对方的攻击。

退的动作是太极拳中很有技巧的一种动作,它能够有效地躲避对方的攻击,同时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3. 顾:"顾"是指向一侧看的动作,它是指要观察对方的动作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顾时要保持平衡,眼睛要保持专注,全身要保持柔韧。

顾的动作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动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对方的动作并作出及时的反应。

4. 盼:"盼"是指向前看的动作,它是指要观察对方的动作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盼时要保持平衡,眼睛要保持专注,全身要保持柔韧。

盼的动作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动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对方的动作并作出及时的反应。

5. 定:"定"是指身体保持平衡稳定的动作。

定时要保持身体的重心稳定,双脚要紧贴地面,使身体保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

定的动作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动作,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剧烈的动作中保持身体的稳定,从而更好地应对对手的攻击。

6. 恰:"恰"是指身体的旋转和移动。

恰时要保持身体的柔韧,手臂的灵活,脚步的稳定,以便灵活地应对对方的动作。

恰的动作是太极拳中非常有技巧的一种动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灵活地应对对手的攻击,并出其不意。

太极拳八法与八卦

太极拳八法与八卦

太极拳八法与八卦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掤、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捋、按、采、捌四手为化解手,即捋破掤、按破挤、采破肘,捌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捋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捌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又名揽雀尾。

其歌诀如下:揽雀尾式是精华,掤挤肘靠进攻法。

捋按采捌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封名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卦象符号如下: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如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筷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与乾、捌与坤、据与离、掤与坎、挤与震,肘与艮,按与兑,靠与巽两两相对。

其歌诀如下:采求乾三连,挒行坤六段。

捋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如下:一、采求乾三连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上丹田位于两眼两眉当中的玄关窍水平往里、头顶囱门穴垂直往下,两者相交的90度角处;中丹田在肚脐往里、命门往前的前十分之三处;下丹田在二便当中的会阴穴。

太极拳的八法五步

太极拳的八法五步

太极拳的八法五步太极拳的八法五步八法指的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而五步呢,就是左顾、右盼、进、退和中定。

八法五步合起来就是太极所说之十三式也。

不管是陈式也好,杨式也好,里边的不同招式的基本成分都是由十三式出来的。

就比如,单鞭:勾手-上步(进)-推掌(挤),吴式的斜飞式:向左(右)开步(左顾、右盼)-两手打开。

在上边的手就含掤和靠;虽是这样说但也有部分如分脚,蹬脚,就比较难看的出来,杨式分脚,蹬脚先成十字手(掤),分脚,蹬脚两手打开(挤),陈式的野马分鬃,先上步,一手前穿(靠),另一手回收(捋)。

不同八法,强调有不同的劲,不同的感觉,不是光作动作而已,而五步就没那么讲究。

我将八法强调的不同的劲与感觉分别排列:棚:相弹簧一样,相有一股能量向外张开,向外展,如水负舟行。

相似想抵抗水的力量一样。

“掤”也有化解按劲。

“棚”不代表只有向前,“棚”也有向上的,如起势,两手向上向前平举就是含“棚”劲。

捋:如顺着力引进落空,舍己从人。

随波逐流。

将敌之来劲,顺着他力,加上转腰动作,并且保持“虚灵顶劲”的要求。

看虽容易但用者需要董劲,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

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必须练习推手,则练成听劲(用皮肤触碰而知其劲的方向)。

而且敌之虚实变化要注意。

挤:似将一物挤出去,若敌“捋”,则以“挤”破解,似球撞必还的感觉,劲向前而进中寓后坐之意。

按:主要与化解挤,肘,靠。

以阻截敌功,向下引而化为无形。

就如水下瀑布一样。

必须有下沉的感觉,如起势中的下按动作一样,有往下沉的感觉。

采: 一种变守为攻的方法,配合沾粘(tie1)劲,综合运用刁, 拿,切,缠等技法,弓I其失式,逼其跌倒。

须直中求曲,点中含面,以顺为主,随曲就伸。

采多数运用在敌的关节部位。

挒:有带一点缠劲。

旋转手臂,注意旋转时须以肩带臂,将对方缠住后,侧向内或外横向前牵动,逼其就范。

牵动时以腰发力。

旋转之劲,先松后紧,迅猛快脆,如飞轮扬水。

肘:集中力于肘部,包括挤,撞,点,压等法。

太极拳八法释义

太极拳八法释义

1111
太极拳八法是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力的功能和应用,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

掤劲,乃八劲之本,手臂向外、向上掤托,掌心由内向外缠丝,屈肘要大于直角,呈弧度撑开、撑圆,不仅用臂力,而且要与肩、肘、胯、腰、腿和意气配合,要富有弹性,不可硬顶,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犹如棉里裹铁,具有粘随的灵活之劲,用于听劲。

太极拳八法是在长期的太极拳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练习方法,对于深入理解太极拳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意义。

太极八法教学示范

太极八法教学示范

太极八法教学示范太极八法是太极拳的基本功法,通过训练这些功法,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下面是太极八法的教学示范。

1. 开合:站立直立,双手自然下垂。

慢慢提起双手,臂部向两侧打开,同时脚步略宽,脚尖向外。

待手臂和脚部打开到一定位置后,慢慢收回肩臂并抬起双手,双手掌心向前推出,脚步回到原位。

2. 摇摆:两手向前平伸,手掌心向下。

然后缓慢地将右手转向上方,同时将身体向右侧转。

待身体转到一定角度后,再慢慢将身体转向左侧,同时将左手转向上方。

身体和手臂的动作应协调流畅。

3. 按压:双手自然下垂,手掌心向内。

慢慢将双手提起至肩膀高度,然后将手臂向前延伸并轻轻按压下去。

手臂下压时,呼气,放松整个身体。

然后再慢慢将手臂抬起,回到原位。

4. 引拉:两手向前平伸,并将手掌心向下。

然后缓慢地将右手提起至肩膀高度,同时将左手由下方转向上方。

身体向右侧扭转,然后再向左侧扭转,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肩膀高度,右手转向上方。

手臂的转动应有力协调。

5. 赵州桥:站立直立,双手自然下垂。

慢慢将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同时将两手平伸向前。

然后再慢慢将左脚回到原位,同时将两手收回。

6. 面相:双手自然下垂,手掌心向内。

慢慢将右手向前伸出,手心向上,左手在胸前稍微按压一下,然后放松。

再抬起左手至前额高度,手心向外,右手稍微下压。

手臂的转动应流畅自然。

7. 搂膝拗步:站立直立,脚步略宽。

慢慢将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将双手自然垂下至膝盖附近,并尽量贴近身体。

然后回到站立姿势。

8. 十字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伸出双手向前。

慢慢将两臂向两侧展开,形成一个十字字型。

然后再慢慢将双手回到前方。

这些太极八法的示范仅供参考,实际练习时请结合正规的太极拳教练进行指导。

记住,练习时要保持放松,呼吸自然,不要用力过度,以免伤害身体。

太极拳的八法五步

太极拳的八法五步

太极拳的八法五步太极拳基本八法五步很多人都知道太极拳的基本,便是八法五步。

很多人都知道太极拳的基本,便是八法五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八法五步。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八法五步八法指的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而五步呢,就是左顾、右盼、进、退和中定。

八法五步合起来就是太极所说之十三式也。

不管是陈式也好,杨式也好,里边的不同招式的基本成分都是由十三式出来的。

就比如,单鞭:勾手-上步(进)-推掌(挤),吴式的斜飞式:向左(右)开步(左顾、右盼)-两手打开。

在上边的手就含掤和靠;虽是这样说但也有部分如分脚,蹬脚,就比较难看的出来,杨式分脚,蹬脚先成十字手(掤),分脚,蹬脚两手打开(挤),陈式的野马分鬃,先上步,一手前穿(靠),另一手回收(捋)。

不同八法,强调有不同的劲,不同的感觉,不是光作动作而已,而五步就没那么讲究。

我将八法强调的不同的劲与感觉分别排列:棚:相弹簧一样,相有一股能量向外张开,向外展,如水负舟行。

相似想抵抗水的力量一样。

“掤”也有化解按劲。

“棚”不代表只有向前,“棚”也有向上的,如起势,两手向上向前平举就是含“棚”劲。

捋:如顺着力引进落空,舍己从人。

随波逐流。

将敌之来劲,顺着他力,加上转腰动作,并且保持“虚灵顶劲”的要求。

看虽容易但用者需要董劲,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

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必须练习推手,则练成听劲(用皮肤触碰而知其劲的方向)。

而且敌之虚实变化要注意。

挤:似将一物挤出去,若敌“捋”,则以“挤”破解,似球撞必还的感觉,劲向前而进中寓后坐之意。

按:主要与化解挤,肘,靠。

以阻截敌功,向下引而化为无形。

就如水下瀑布一样。

必须有下沉的感觉,如起势中的下按动作一样,有往下沉的感觉。

采:一种变守为攻的方法,配合沾粘(tie1)劲,综合运用刁,拿,切,缠等技法,引其失式,逼其跌倒。

须直中求曲,点中含面,以顺为主,随曲就伸。

采多数运用在敌的关节部位。

挒:有带一点缠劲。

旋转手臂,注意旋转时须以肩带臂,将对方缠住后,侧向内或外横向前牵动,逼其就范。

国家竞赛太极八法五步套路简介

国家竞赛太极八法五步套路简介

国家竞赛太极八法五步套路简介太极八法五步是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普及太极拳,在现有各流派太极拳的基础上,从最为核心的八法五步技术入手,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手法,以及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进行了系统的提炼和整理而成。

它动作结构简单,数量合理,内涵丰富,易学易练,是较为理想的太极拳入门套路。

八法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五步是:进、退、顾、盼、定。

一、八法(即八种劲法)掤劲掤劲是向上向前之劲。

掤劲如围墙,意御敌于门外。

用于攻防和走化。

是太极拳中的主劲,有人称太极拳为掤拳,也就是说太极拳处处要有掤意,要求两臂具有一种圆撑力,这种圆撑力是由内向外的膨胀力,在任何情况下均有一定的弹性,故曰:“掤在双臂”。

也正如拳诀所说:“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诀云: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漂浮亦自然。

在应用掤劲时需注意如下几点:1、沾住对方而不是对抗对方。

2、掤劲之手臂与自己身体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3、掤劲在使用中应贯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原则并要粘着对方。

捋劲在太极拳中为化劲。

根据对方的来劲,进行走化。

“捋在掌中”是指捋时前面一个手,劲点在近腕部的尺骨处,轻贴在对方的肘部,后面一个手劲点在掌心或掌背,接触在对方的腕部处,两手相距对方一小臂间距离。

它可以根据对方外力的变化情况,向自身侧面斜线走化。

因势利导,化开对方之劲。

然后可变着进击。

诀云: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

引之使延长,力尽自然空。

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

在应用捋劲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顺对方的劲而动,略改变其方向。

2、要转腰、坐胯、圆裆、含胸拔背而不僵滞。

3、需沾粘着对方腕肘,防止对方受捋而采取攻势。

4、捋时一定要轻,起牵引作用,改变其方向时,不易使敌方发觉。

挤劲挤为进攻劲。

在捋开对方来劲之后,可随时以挤手进而攻之,把对方击出。

太极八法的用法

太极八法的用法

太极八法的用法太极八法,是太极拳中的基本招式和动作,也是太极拳练习者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太极八法包括:掤、捋、擠、按、採、挒、肘、靠。

以下是关于太极八法的用法的详细介绍:一、掤掤,是指用手掌从外向内轻轻推挤对方的拳脚肘膝等部位。

掤的运用要灵活自如,以柔克刚,借助对方的力量反制对方,使对方力竭而败。

掤的应用:在太极拳中,常用掤来应对对方的推挤或打击,同时利用掤的动作将对方的力量引导到一边,使其失去平衡,从而占据有利位置。

二、捋捋,是指用手臂向外勾转的动作,以捋掉对方身上的攻击动作或用力。

捋的运用是利用柔的力量去化解对方的进攻,以柔克刚。

捋的应用:在太极拳中,捋常用于化解对方的打击,同时配合身体的转动,将对方的力量引导到一边,使其失去平衡。

三、擠擠,是指用手臂或身体的力量向对方的身体前面推挤。

擠的运用是通过力量的推挤,形成对方的包围,压制对方。

擠的应用:在太极拳中,擠常用于压制对方的攻击,或通过擠的动作把对方限制在一个小范围内,使其难以发挥力量。

四、按按,是指用手臂或身体的力量向下按压对方的攻击动作。

按的运用是通过力量的按压,限制对方的攻击动作,使其难以变化。

按的应用:在太极拳中,按常用于限制对方的拳脚动作,同时通过按的动作将对方的力量引导到一边,限制其动作的变化。

五、採採,是指用手臂向上收取对方的攻击,同时利用柔的力量去化解对方的进攻,以柔克刚。

採的应用:在太极拳中,採常用于接近对方的攻击,同时利用採的动作将对方的力量引导到一边,使其失去平衡。

六、挒挒,是指用手臂向外挑起对方的攻击动作,同时利用柔的力量去化解对方的进攻,以柔克刚。

挒的应用:在太极拳中,挒常用于挑起对方的攻击,同时利用身体的转动,将对方的力量引导到一边,使其失去平衡。

七、肘肘,是指用手臂的肘部向对方的身体部位施加力量。

肘的运用是通过肘部的力量打击对方的身体部位,使其受到重击。

肘的应用:在太极拳中,肘常用于近身搏斗时的攻击手段,同时利用肘的力量使对方受到重击。

太极拳的八门五步

太极拳的八门五步

太极拳的八门五步一、太极八门太极拳的的八门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掤、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捋、按、采、挒四手为化解手,即捋破掤、按破挤、采破肘,挒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捋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夹脊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挒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又名揽雀尾。

其歌诀如下:揽雀尾式是精华,掤挤肘靠进攻法。

捋按采挒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封名是乾、坤、离、坎、震、艮、兑、巽,其卦象符号是:(三) ( ) ( )( )( )( )( )( )其歌诀如下: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如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覆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对乾、挒对坤、捋对离、掤对坎、挤对震,肘对艮,按对兑,靠对巽。

其歌诀如下:采求乾三连,挒行坤六段。

捋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覆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如下:一、采求乾三连(三)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太极拳八种基本技法,简称八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

太极拳八种基本技法,简称八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

太极拳八种基本技法,简称八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太极拳八种基本技法(简称“八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

这里以杨式传统套路八十五式太极拳动作为例进行说明。

例一,揽雀尾这个动作中包含太极八法中的四项:棚、捋、挤、按,在推手中我们把这称为四正推手法。

首先大家要记住:棚要圆撑,捋要轻灵,挤要惊,按要冲。

要掌握好揽雀尾,就必须懂得它的含义,而且在大部分太极拳套路中都是以揽雀尾作为开头。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如果开头开好了,后边也就随之揣摩理解,也就感到容易一些了。

1.棚式:注意做棚式时,背部向后撑,臂向左或向右棚,而另一手撑开下捋,棚时两臂的力要与身法劲力合在一起,四面撑圆,就好象一个吹圆了的气球一样向外撑圆,使动作饱满混元。

2.捋势:注意捋时手旋臂向前伸,腰微向右转,既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道理,旋臂完结后,腰部顺势再向左转,这时两手随之向左斜后方捋去,而且要轻灵,自然。

随对方力化解,没有僵劲。

3.挤势:挤势就好比汽车刹车时的冲击力。

同样,在做这个动作时,背部后撑,两手掌相合挤出去的方向相交,用交叉的合力挤出,形成惊力。

4.按势:注意做这个动作时肘尖不能向外,应向下,两掌按出,掌心不要正面向前,而是要有一定的弧度,因为在技击中,你针对的是人体,而人体本身就是弧形,也是太极拳处处都是圆和弧的理论依据。

掌心相合击中对方,这样按出的力才能整。

肘下垂,按时掌跟要抱圆向前按冲,背部后撑,就如同你在推墙或推车时的感觉,用腰攻。

5.用途:这个动作包含有太极拳的重要技击法,就是推手中要应用以上四种方法,要保卫自己进攻别人,所以叫四正手,其劲点:棚式劲点在两臂,捋式劲点在掌中。

挤式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

例二:采、挒、肘、靠为四斜角。

在套路中,手挥琵琶动作中就可以体现采和挒的作用;提手上势体现靠;斜飞势体现采、挒、肘、靠;野马分鬃是四斜角打法的代表,因此大家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野马分鬃在套路中单独提出来练习,从而更好的掌握四正手的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八法即太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

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八法秘诀掤peng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lǚ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jǐ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àn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一.掤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

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

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

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

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

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

“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

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

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

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

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

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

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

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

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

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初学者用力练太极拳,有的资深练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贤“用意,不用劲”的教诲,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说:“你用意打我一次。

”或者撰文立说,提到:“不用劲打不出人去。

”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掤打过来,手上不挂力,松空手掌,对方以力接,瞬间接手方脚下飘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摆动,脚下重心丢失没有了根基。

通常说,“拨根”,拨对方的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这是二人较技太极松空高手的揉手艺术展现。

掤法中阐述的“飘浮亦不难”,就是这个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重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

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

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诀》的“掤”法所说的拳理无可争辩的是太极拳妙法,绝招。

顶头悬,弹簧力都是准确的真理性拳法。

唯有“先实丹田气”,我们要研讨研讨。

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

“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

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

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

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

在二人较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

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

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

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

“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这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以上虚实定义,是澄甫大师的绝学立论。

同道应细心揣磨,潜心体验。

以上太极八法秘诀简单注释,非用功之久不能融会贯通焉。

限于对传统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全面处,请同道补遗。

关于劲的说法,在文中延用传统和习惯说法,八法为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等四正四隅八种劲。

此劲的说法是太极拳术语,不是说八种劲。

对劲的说法,在以后的篇章中有专题论述。

二.捋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二人在揉手习练或较技中,遇到对方进攻首当其冲者为掤。

对方的打手从正面向胸、脸攻来,有自打在后脑、后背上再往后有打在脚后跟的威胁。

揉手的化解来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

对方以右手打来,我将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对方以左手打来,我将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后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实战中,二人较技四只手进退曲伸,千变万化没有规律可循,动静之机随机应变。

我们打手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对方从任何方向掤来,我以化、拿、打、发化解对方攻势,引进落空,顺其来势以静待动,后发先制,打击对方。

在运用捋法时,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势,牢记先贤大师的告诫,“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此时不可忘记太极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挂力,手上要松不挂力,像陈鑫大师说的“妙手空空”是绝佳的手势,我说“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击的第一要素。

这是捋法的“力尽自然空”太极内功,空是威力无穷的。

周身松空,你便成为松体,重心当然稳重,重心的稳重,功夫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杨氏“八法秘诀”中将捋劲,提到全身“重心自维持”。

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

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大师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说的是重心,道:“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主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氏的“重心自维持”的拳理被杨澄甫诠释后,京城吴式太极拳家杨禹廷大师在研习教学实践中明确太极拳重心,又进一步详解拳的重心。

以虚实分,左腿实,实足,右腿虚,虚净,右腿实,实足,左腿虚,虚净,确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

从以上二位杨氏对稳定重心的重视和研究,并加以开拓重心理论发扬开去传播国内外,令后人们扶额庆幸。

太极拳极为关要的重心理论,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里我们要试解南北两代二杨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

杨澄甫先师1936年在沪逝世,此时青年杨禹廷刚出道。

当时中国印刷和通讯仍处在落后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极拳的技艺也不可能传播很快。

先师的重心虚实法也不会很快传到北京。

杨禹廷在研习教学实践中,在恩师的指点下强调虚实重心,以后发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维持,此法百年实验已成为经典。

一种上佳的技艺在实践中被传播运用,应该认为南北二杨在相隔半个多世纪研习安舒中正理法心灵是相通的。

研习太极拳求的是自然。

捋法解义中,有两处提到自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

太极拳本应自然,这是无可争论的。

千百年来太极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

本来太极拳很自然,很简单,被后学者给搞成刻板和复杂了。

其实练太极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练炼,欲求得到什么。

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以上种种修炼者在操作中循规蹈矩,人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不是随意练炼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诀”强调顶头悬和不丢顶。

这个“顶”可解义为头顶的顶和二人较枝在接触点上的不丢顶。

关于顶头悬的顶,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的第八节“修炼阴阳顶”中有诠释,不再多笔墨。

捋义解,有“轻灵不丢顶”之要求。

要求太极拳修炼者要“不丢顶”是习练太极拳的严格规范,练拳修内功要守规矩。

绝对不可以有随意性,不尊师教。

在接触点上不丢顶,首先,身形坚持三不动: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关于三不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第十一节有诠释)。

杨澄甫的“八法秘诀”讲的是推手要义,在推手较技中双方接手“不丢顶”尤为关要。

不丢顶属于中定劲,中定在“八门五步十三势”拳法中,是进、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点的位置,当然不应该乱动的。

杨露禅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导(吴图南口传)。

我多年对太极拳的研习体验到,如果“太极十年不出门”,中定功的修炼要在五年后小有成就,再进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这是多年修为太极拳综合功夫的显现。

二人相接,或对方的手已经进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样是接触点,仍应不动、不丢、不顶。

当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体的修养,心意松,周身肢体松。

要具备中定内功不是一件易事。

奉劝同道拳友,不通太极八法,关节不松又不熟节节贯串的松功,不可轻意与人较技,否则十次要有十次失败,除非对方是用力者。

中定内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炼“九松十要一虚灵”。

此功法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有诠释。

九松:即从下往上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

十要:即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展胸、吸左右胸窝、圆背、驰颈。

关于顶,王宗岳公提到“虚领顶劲”,我习练中体验,认为资深拳家对“虚领顶劲”不难把握,这一拳艺对初学者有难度,脊柱和后脖梗易僵紧,不好操作。

我认为“虚灵神灵”即将精神置于顶上,此法便于把握也易操作。

虚灵神顶,在操作时,顶上不要放意念,虚虚灵灵就可以了,将神气,精神放在顶上一寸,便是虚灵神顶。

脚下松,经脚、踝、膝、腰、膝椎到顶。

练拳时每动都松一次脚,松脚意思往上到顶,日久形成虚灵神顶。

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从实脚下的重心点到顶,上下一条线,安舒中正的中定内功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