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道德_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

合集下载

道德教育对人生的意义

道德教育对人生的意义

道德教育对人生的意义道德教育对人生的意义道德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引言:道德是人长期形成的、靠内心善恶观做标准来约束行为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

关键词:道德、人生观、意义正文:一、道德的意义道德是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构成人们价值观念的对人类具体行为进行是非判定、评价的行为规范体系。

人生是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前者在人类文明前进的路上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人类从野蛮粗暴走向文明,从纯粹发自本能的行动变为有社会性意义的行动。

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廉洁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

现在社会倡导的是德才兼备,我们才学智慧已具有,道德修养需完备,而是人所勾连着的对象或环境,与人的内在尺度相符合的状态与过程,它具有超越性、单元性、分维性、差异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等特点。

就道德规范与人的幸福一致的具体情况来看,它是人幸福的必要条件,是人获得幸福的公共资源。

虽然就特殊情况来看,道德规范与人的幸福之间存在着不和谐的音符,但总的.趋势来看,它与人的幸福是一致的,这种一致与道德规范的可普遍化程度正相关。

所以,道德教育对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人生的意义1:1、有助于人们的幸福生活从道德修养的产生来看,道德修养是人类幸福的必要条件。

道德规范的存在与人们的追求幸福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可以说道德的存在本身就是以人们在追求幸福的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冲突为前提,如果人们所追求幸福的活动本身之间不存在任何冲突,彼此天然地相安无事,那么,道德的存在就是无意义的。

对于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道德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他追求幸福的活动的环境的构成部分。

社会成员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规范等制约因素之中从事自己追求幸福的活动,他如果要追求不合于道德、不合于法律的幸福,往往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与阻挠,这对于他自己来说就已经是一种痛苦了,因此他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

邵雍·《渔樵问对》原文,译文

邵雍·《渔樵问对》原文,译文

邵雍·《渔樵问对》原文,译文《渔樵问对》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

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

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

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

《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

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

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出生衡漳(今河南林州邵康庄),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百泉)。

邵雍“祖父置家苏门山下,康节独筑室于百源之上”。

百泉湖畔的苏门山上,至今还有他的旧居“安乐窝”基址。

晚年隐居在洛阳。

邵雍,虽然不象三国的诸葛孔明那样家喻户晓,但是,无论从才干和品德来讲,他都不亚于诸葛亮。

只不过,因为长期隐居,名字不被后人知道而已。

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邵雍·《渔樵问对》原文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

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曰:“鱼可钓取乎?”曰:“然。

”曰:“钓非饵可乎?”曰:“否。

”曰:“非钩也,饵也。

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

其利同也,其害异也。

敢问何故?”渔者曰:“子樵者也,与语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

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

子知其小,未知其大。

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

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

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不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

以鱼之一身,当人之一食,则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立德树人”,这是一句深刻的教育理念。

它呼吁我们应该以人的生命为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人格,成就优秀的人才。

“以生为本”,意味着尊重生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权利、尊严和发展空间。

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学生的生命视为最宝贵的财富,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成长成才。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和心理健康。

只有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意味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尚人才。

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关键在于以生为本,重视每个学生的生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又要立德树人,重视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人才。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个人应该共同践行的理念。

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把孩子的生命看作最宝贵的财富,关心他们的成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品德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只有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才能真正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重在培养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道德教育,注重品德培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我们应该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从教育实践中积极践行,“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命意识 思政

生命意识 思政

生命意识思政
生命意识在思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致力于构建一种“敬畏生命”的课堂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生命觉醒意识。

这意味着学生应该认识到生命诞生的神圣性和珍贵性,从而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并扩展到敬畏他人的生命,甚至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生命,以及自然界的生命。

这样的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一个共生共存的共同体。

此外,中华文化中的“和”的理念也与生命意识紧密相连。

这一理念强调了和谐共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通过敬畏生命,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天地人和”的深层含义,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将能够提升生命的质量,拓展生命的内涵,更加珍爱生命,并为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小学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

小学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

小学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生命的方方面面。

将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还可以为他们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小学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德育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而生命教育正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品格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命教育为德育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支撑。

通过生命教育,学生能够了解生命的宝贵和珍贵,懂得珍惜生命,发扬人道精神,这就为德育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应该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1. 课程整合。

学校可以设计和开设一些德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既能传授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又能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生命事务的能力和品质。

在政治与生命教育课程中,教师们可以通过课文、故事、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正确看待生命,如何理解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为社会、为他人、为家庭做出积极贡献。

2. 校本课程建设。

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资源优势,推进小学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校可以结合所在地的文化传统、社会风貌以及校园环境等资源,开展各类德育与生命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对道德和生命重要性的感受和认识。

3. 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理念,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发挥好自己在学生德育与生命教育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要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努力做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使自己成为学生在品德和生命教育方面的良师益友。

4. 家校联动。

学校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

德育是学校的生命-德育

德育是学校的生命-德育

德育是学校的生命-德育第一篇:德育是学校的生命-德育德育是学校的生命学校德育教育应从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入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知是非,明耻辱,美化人格。

要成才,必先成人,要成人,先必须有德。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教育人,培养人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放在工作的首位,我认为学校德教育先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主要是规范学生的生活行为,学习行为,道德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是,学校要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使学生做到有章可依;二是,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区活动和团队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开展适合校情的紧急演练活动,规范学生行为。

二、加强对学生的“美好”教育。

“美好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乐趣,感知人生的价值,得到人对生活,对学习,对事业,对前途与命运的最大价值的取向。

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美好世界、美好未来、美好人生、美好生活、美好环境等的认识教育来创建人的美好心境,提升他们对美好愿望的憧憬,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对实现美好愿望的期盼。

学校要通过社区活动,团队活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来扩大教育渠道。

三、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主要是要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一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倾注:极力捕足学生亮点,关照学生点滴,关注个体差异,搭建互信平台,提供沟通机会。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情感的熏陶;二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培植: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爱校之情,爱师之情,爱亲之情。

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的德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十年磨一剑就能达成目标的,学校只是培植学生良好德行的起步,真正的大课堂在社会,从社会中吸取经验,从社会中磨厉自己,完善自己,找准人生最崇高的取向。

使自己能真正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有用的人才。

第二篇:什么是德育什么是德育?什么是德育?一、《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

包含生命论人道论美德论道义功利轮论和公益论的案例

包含生命论人道论美德论道义功利轮论和公益论的案例

包含生命论人道论美德论道义功利轮论和公益论的案例故事梗概背景:美国迈阿密市,女孩爱琳,出生时其背部有个红色肿瘤,若不采取手术,脊髓液体到脑中将造成致命感染或畸形发育。

即便实施手术,其膝关节以下仍将麻痹。

人物:爱琳的父母、医院观点:爱琳父母:拒绝手术,要想到孩子的前途,将受到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以及对家庭的负担等。

医院:坚持手术,手术有成功的可能,爱琳可能长大成人,但也可能导致终身残疾。

决定:爱琳父母:不进行手术,让孩子自生自灭。

医院:坚持要为孩子实施手术。

结果:她的父母和医院方面请求法官公断。

生命论:医院:从生命神圣的角度出发,保存生命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反对死亡是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

所以,他们选择手术治疗来争取保存爱琳的生命。

尽管他们明知,与此同时爱琳将会终生残疾,但他们也要坚持实施手术来保存终生雄疾的生命。

父母:更多的是考虑爱琳存活后的生存质量,作为医院来说更多的是考虑保存爱琳的生命。

从生存质量的角度出发,爱琳的父母不忍心让自己的女儿送去接受无穷无尽的外科手术而活着,所以选择放弃手术治疗,让其自生自灭。

爱琳:人生而平等,不能因为先天性的因素而剥夺其健康生活、健康成长的权利美德论:医学伦理学是关于医学道德的理论体系优良医学道德的实现-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医学美德无疑是医学伦理学的归宿和目的,医学美德伦理无疑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美德论有利于医务人员塑造完美人格医务人员的完美人格,除了具有健康的体格外,无疑是德才兼备:一方面,具有精湛的医术,另一方面,具有高尚的医德。

医学美德论为医学界提出的优良美德的德目,就成为医务人员医德修养的目标和方向。

道义论:倡导促进医务人员追求高尚的医德,是使医务人员自身的高尚医德符合医学道德本性要求的一种必要手段,更是使医务人员的行医理性与医学服务于人类健康的终极目的相契合的一种必然方法。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他们接受道德与法治教学及其在现代社会
中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方面,要求学生崇尚德行,尊重法律,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道德行为、法治意识及责任感等素质。

因此,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要注重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倡导良好的道德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有效地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增强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识。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道德原则
和道德准则,并让他们找出思路、提出建议判断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客观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了解道德对自身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是启发学生视法律保护为义务。

让学生理解守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加强法
律意识,使学生明白法律不仅是合法权利的保障,也是不可能放弃的义务,以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要注重学生体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对
个人行为、发展和其他社会问题的重视,激发学生的社会热情与责任感,使学生学会踏实肩负起自己的尊严和责任。

总之,在生命教育中,要重视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增强学生对道德观念和法
律义务的认识,以及加强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以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法治意识。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正确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关系,领会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德育的本质,德育功能的概念,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个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德育的本质和功能问题是德育理论的根本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构成了不同德育观的内核。

第一节德育的本质一、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称之为“德性〞;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称之为“德行〞。

〔或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德性生活〕。

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就是道德在人性、德行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

关于人性,在中国古代就有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性三品说等不同的解释,矛盾的焦点在于对善与恶两个端点的认识上。

西方人那么有另一种解释“人是半人半兽的动物〔即神性与兽性的统一〕。

德性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水平:这个人的人格中多大程度上赋有人的精神含量,他多大程度上领会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本质,多大程度上通过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实现其价值目标。

因而,德性既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综合,又可理解为基于生物性求索精神人格的中介环节。

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所以,有三种人性存在:①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本原性的人性〕②与兽性相联系的人性〔本质性的人性〕③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人性表现于人的生活。

人性中既有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性质,人的生活亦可分为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意义生活〕。

人追求物欲的满足,但又不甘于物欲的满足;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有意义地活着;活得有质量。

人为活着而生活,同时人更为有质量或更有价值的生存而活着。

着正反映了人类及其生活的本质,因此,人的生活也是二重的,即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的二重性。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命教育”的渗透《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教材之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而在这个过程中,“生命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生命教育”的概念、教育意义以及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渗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生命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生命教育包括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人的生命价值观念、人的生命行为规范,以及对生命的保护与延续。

二、“生命教育”的教育意义1. 提高学生的生命尊重意识。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学校应当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珍视生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生命的态度。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尊重和保护生命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学会关怀他人,关爱社会,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生命教育”,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渗透1. 物质生活与心灵生活的平衡。

在生活中,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追求。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通过各种故事、案例等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鼓励学生在平衡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所追求。

2. 尊重与关怀生命。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通过一些启发性的文章和实例,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每个人的存在,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3. 弘扬正能量。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通过真实的人物或事件,鼓励学生从正面事例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4.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风险行为。

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余姚市实验学校校长余如玉访谈录

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余姚市实验学校校长余如玉访谈录
首 屈 一 指 的现 代 化 学校 余 如 玉 矢 志 创 新 , “ 慧 教 书 ” 理 念 , 造 出一 支 高素 质 的 教 师 队伍 ; 如 玉 爱 生如 子 , “ 学 质 以 智 的 打 余 把 教
量、 服务质量 、 安全质 量” 为 办学的 生命线 , 视 学校连 续八年 中考成绩名列余姚 市第一。0 2 , 2 0 年 余如 玉被 宁
又是 一个 意识形态 色彩浓 、 对德 育理解 不全面 的计 心教育” 爱我余姚 ”爱我实验 ”等主题教 育活动 , “ “ 从 人人 参 与 , 个个 小 划经济时代 留下的名称 。 现实的问题 是德育好像越 从计 划 到实施 , 检查 到 总结 , 来越受重视 设置 的机构 、 专职 的人员也 越来 越多 , 结 , 还延伸 到 了家庭 和社 区 , 到 了家 长的广泛 支 受
评为市大 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 我们 学校学生 的身影总是不断 出现在福利院 、敬老 院 、
工厂 、 区 、 社 民工子弟 学校 、 困难学生 家庭 中 , 如办 我 德 与“ 的统一 的说
法, 觉得 挺 新 鲜 的 , 您 详 细介 绍一 下 。 请
甍 i
访
谈 : 聱… 焉 蒋 囊 ~
关注学生生命发展 ,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 ・余姚市实验 学校校长余如 玉访 谈录 。 . ≥
口 本 刊特 约 记 者 李 更 生
余 如 玉 , 于 16 生 9 0年 。3岁 就 担 任 中 学 2
的 中层 正职 ,8岁开始任 中学校 长 兼书记 , 2
在办学之 始 ,就加 强 了对全体 教职工 的德 育工作 ,
如每年暑假 1 天 的教师集训 , 0 在观念更新 、 专业 发 制 , 他管理 人员 分工 协作 。 其 因为“ 三处 ” 老 均负有

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提案

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提案

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提案根据全国近几年的统计数字,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且年龄也逐渐呈下降趋势,这已清楚地表明,当代青少年的素质的确成了一个普遍的严重问题。

究其缘由,“生命教育的缺失”是一大要因,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

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

让青少年如何学会善用“生命”,怎样更好地“生活”和获得身、心、灵的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多元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因素,使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青少年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所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不平衡现象;此外,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理念与方法等使青少年中出现心理障碍和异常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都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推动生命教育的全面展开刻不容缓!一、家庭教育:家长普遍忽略生命教育,他们把对孩子的爱极大地物质化、金钱化,尽其所能地单向性给予,从而使孩子把被给予当作天经地义的必然,觉得一切都轻而易举,不被给予反倒使孩子下意识地感觉是不正常的了,因而不懂得珍惜敬重与感恩回报,渐渐地不把父母、物质、金钱甚至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当回事,更谈不上关怀他人、或在乎他人的感受与生命,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一切,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父母对孩子过度关爱、过度保护,使之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随心所欲的心理状态。

这种孩子的适应环境能力、独立生存能力都比较差,遇到困难与挫折,会产生无力无助感而导致轻易放弃,有时包括自己的生命。

二、社会教育: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不良教育环境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不良影视、文学和广告作品,以及一些非法出版物、电子游戏及网络产品等对青少年的危害,它不但败坏社会道德风尚,污染社会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严重危害青少年的成长,妨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教育的演讲稿800字

道德教育的演讲稿800字

道德教育的演讲稿800字道德教育的演讲稿800字1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使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

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

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

有时道德是一种感恩。

道德有时是一种爱心。

道德,是春天的花儿,是植物的肥料。

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

做人要讲道德,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高尚的人。

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

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

否则,社会和谐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倡议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在思想上积极追求上进,明辨是非;在学习上刻苦努力,精益求精;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节约水电,不攀比;在平时热心为同学服务,大胆创新;在行动上坚决反对有损民族形象的丑恶行为,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是我们拥抱在怀中的一道绚丽的彩虹,只要它一现身,便会带给我们雨过天晴的喜悦与欢欣不是吗?当我们和别人闹矛盾时,道德会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主动和对方言和;当我们自暴自弃时,道德会帮助我们找回自我;当我们悲观失望时,道德会使我们振作,从而走出那愁云密布的黑暗;当我们受到挫折、失败时,道德会促使我们奋勇前行,坚信“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当时代的使命降临时,道德又会使我们抱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勇敢地、毫不畏惧地承担起一切……可以说,道德是我们生活的立足点,也是我们生命的支撑点。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感悟生命 珍爱生命 第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感悟生命 珍爱生命 第
教学过程
学与教活动设计
学与教活动设计
引导阶段:
复习上节知识点引入主题。
发展阶段:
第三节创造生命的价值(板书)
欣赏歌曲
伴随《童年》的歌声,说说你的感受。
一、珍惜时间
(一)材料: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提出这样一
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飘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人说“把石头掏空”,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有人说“石头
想要体会「一毫秒」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错失金牌的运动员。
请珍视你所拥有的美好时光,特别是你可以和一些值得付出的人来分享这些时光。别忘了时间不等人。昨天以成为历史,明天则遥不可知,而今天是一个礼物。请珍惜这份礼物!
(三)读一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俗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想要体会「一年」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失败重修的学生。
想要体会「一月」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不幸早产的母亲。
想要体会「一周」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定期周刊的编辑。
想要体会「一小时」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对等待相聚的恋人。
想要体会「一分钟」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错过火车的旅人。
想要体会「一秒钟」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死里逃生的幸运儿。
﹙3﹚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去享受学习的乐趣,去体验运动的快乐,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4﹚让时间在我们身上体现出它最大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在时间里寻找到成长和追求的坚实足迹。
(二)美文欣赏:
想象有一家银行每天早上都在你的帐户里存入86400元钱。可是每天的帐户余额都不能结转到明天,一到结算时间,银行就会把你当日未用尽的款项全数删除。这种情况下你会怎幺做?当然,每天不留分文地全数提领是最佳选择。你可能不晓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银行,它的名字是「时间」。

三年级上册品德道德与法治教案《生命最宝贵》人教

三年级上册品德道德与法治教案《生命最宝贵》人教

三年级上册品德道德与法治教案《生命最宝贵》人教生命最宝贵》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懂得母亲怀孕的辛苦与不易,发展对生命的可贵与美好感受体验的能力,提高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领悟生命的珍贵,学会珍爱生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激发对父母、他人及社会的感恩之心,增强责任感。

3、行为与惯:通过探寻自己的成长历程,了解生命来之不易,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了家人的爱和期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4、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命诞生的奥秘、体验母亲怀孕的辛苦,体会父母为自己生命的诞生和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们的成长历程,懂得生命来之不易。

难点:学会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母亲讲述孕育自己时的经历与感受;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反映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照片若干张;写出父母关爱自己、令自己感动的两件事及感受。

讲授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诗歌《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师:同学们,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生:这首诗歌表达了不畏艰难险阻,积极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一个生命从诞生到长大成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要珍爱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生命的宝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欣赏诗歌,更好地融入课堂,体会生命的宝贵。

】二、讲授新课活动一: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看一看”的四幅图片)师:妈妈是孕育我们的大元勋,怀孕时的妈妈很辛劳,让我们来看看怀孕妈妈的糊口吧!生1:妈妈需要做家务。

生2:妈妈行动十分不方便。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辛劳。

小学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小学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小学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研究作者:张海霞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36期摘要: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对中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能够使其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文在充分理解生命教育内涵和分析学校、学生现有生命教育问题和需求的基础上,明确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提出了以《心灵有约》为主进行校本课程教学的课程设置,并进一步阐释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践的方法。

关键词: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一、思考生命教育内涵,明确课题研究意义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培养起对他人的爱心,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生命观、价值观、人格观等方面获得相应的发展。

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1]二、开发《心灵有约》课程,探索生命教育之路身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者的我,迫切感到需要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期待它能给我们一方晴空、一树绿荫、一缕阳光、一线希望,期待着它能给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生命跳动的节奏,让我们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

我希望这个校本课程洋溢着灵动的思想,闪光的智慧,生命的气息,于是我憧憬着这样美好的理想走上了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之路。

1.《心灵有约》校本课程之定位(1)求学的情景场和开放的建构空间:我把这个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命名为《心灵有约》,是希望能成为学生为了自身的成长而在心灵上主动地从中去获得启示、获得帮助,希望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课程。

德育类的校本课程是学生求学的情景场,让学生由受教育者转变为“求学者”。

(2)洋溢强烈的生命气息:生命的气息来自与生活。

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

要是老师能分享学生成长的快乐、共同面对生活的烦恼,与他们同欣喜,共患难,那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实践研究——以生命教育视角为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实践研究——以生命教育视角为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实践研究——以生命教育视角为例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推进,基于课程教学开展德育教育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也有着新的要求。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同时还需要融入有关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并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基于此,本文围绕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实践研究展开探讨,以期为教师提供有效教学思路。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生命教育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指导明确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命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符合现阶段背景下的教育需求。

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活动时结合生命教育,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加重视生命,实现生命的积极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生命的态度,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了解生命的重要价值,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价值观念的认识较为模糊,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不足,易于受到外界因素所影响,从而产生焦躁、紧张、忧虑等情绪问题,或是做出不正确的冲动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文化信息更加便利,在获取文化信息时易于接触到不良文化与思想,进而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等轻视生命的情况、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便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而生命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符合课程教育目标与德育教育目标,其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并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充分提升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与判断能力,让学生在遇到不良影响因素时能够通过理性思维进行判断,从而形成积极的心态与情绪。

生与死的认识和理解道德与法治

生与死的认识和理解道德与法治

生与死的认识和理解道德与法治“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确实每一个人都有一死。

从尘土来,最终将归与尘土。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

就好比一次旅游一样。

可当真正死亡来临时又有谁能坦然面对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是李清照对项羽的写照。

当阵阵秋风从项羽吹过,这位曾经雄霸一方的霸主就这样死了,仅仅样死了,仅仅是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可他曾想过,他这一死是解脱了,一了百了,但那江东的父老可怎么办?拥有雄心壮志的他可曾听说过“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他想过可他放不下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

他没有勇气缅对自己的失败。

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由他嘴中说出来。

“无颜见江东父老”他无颜见的是自己的失败。

过高的要求自己使他走向了那万劫不复的深渊。

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

为人走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甫志高就是一个从狗洞中爬出的人。

他为了自己能苟延残喘几载,他选择了从狗洞中爬出来生存。

他可曾想过他的几栽是他拿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自古中国有句话“士可杀,可辱”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失去了他的尊严失去了,他的信仰,失去了他的理想。

为了自己的生他选择了别人的死,以别人的死来换取他的生。

还不知悔改的说,人不为天诛地灭。

可笑的理由。

他将被万人所唾弃,被后人所憎恨。

冤屈之屈原兮,如今汝之安否汨罗江江面上有你的诗歌,黔中郡的山中有你的身影,陵阳的大地上有你叹息。

你的一生是那么的悲屈,一生为江山社稷操劳换来的却是满腔的悲屈。

无力回天的你怀着满腔的悲屈跳下了汨罗江中。

也许你的死是对你对楚国的一种解脱。

楚国的人们记住了你的好,忘却你的不得志,如今的端午节就是因你而来的。

如果当初你不悲愤的.投江而去如今的人们可能不你是谁。

如今的你在得知也许会含笑轨泉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当我读文天祥的这句诗时,我才明白什么才是生与死的选择一生要无愧于心,死要无愧于地。

这才是正真的生死之道。

死要死的其所,生要生的无愧心。

基于生命成长的德育活动实践研究

基于生命成长的德育活动实践研究

基于生命成长的德育活动实践研究作者:徐伶伶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03期【内容摘要】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德育活动的有效性决定于德育活动的本质把握,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从他们成长的角度出发,提出“生命成长”的理念并以之促进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是以此为主题展开实践研究的重要思路。

【关键词】生命成长德育活动实践研究学科渗透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这种生命成长具有两重意义:一是自然生命的成长,这种成长带有显著的自然意味,但作为自然界最高智慧动物的成长,其对成长环境的感受,是成长者以及关注其成长者(教师)都需要考虑的内容;二是德育生命的成长,高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很多此时段形成的认识最终都会成为学生的最终生命指向,因此德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德育生命的成长水平。

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成长过程更多的在于课堂,因此结合学科教学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就成为高中德育活动实践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生命成長是德育活动实践研究的主要方向高中阶段进行德育实践活动,所追求的一个重要境界是实效性,这是许多高中一线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的共识。

但对于实效性的理解却常常有所不同,笔者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一个人的生命成长的全过程来看,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从知识积累角度来看对人极为重要的高中三年,实际上更是生命个体成长的重要的三年,这三年中学生的生命成长有着丰富的含义,比如说:当前高中学生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他们对生命成长的理解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虚拟特征,这种基于网络世界的人生意义理解,显然是不能较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的,因此某种程度上引导学生回归自然,就成为德育活动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又比如说,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对人类智慧的深度挖掘,让高中学生总有一种信息技术信仰或向往,这种信仰与向往是学生对未来人生的一种描述,也是生命过程中一种态度,对于这种态度的科学引导与建立,也应当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精神生命和社会道德

精神生命和社会道德

精神生命和社会道德人类是一种有着思考能力的生物,我们除了拥有身体之外,还有着精神。

精神生命是人类的一种独特存在,它与我们的肉体一样重要,这种生命的存在让我们有了感悟、思考和独立的思想。

而社会道德则是社会对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保证社会有序、和谐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精神生命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并探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精神生命的意义精神生命是指人的精神层面的生命,是人的思维、意志、情感、信仰等综合体现。

精神生命可以使人生活得更加丰富、有意义,从而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我们的精神生命贯穿我们的一生,无论是在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精神生命的存在。

精神生命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通过精神生命来超越自我,得到灵魂上的满足。

以信仰为例,信仰是精神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面临人生困境时,信仰更是如同拯救的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

此外,积极的精神生活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预防各类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益于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二、社会道德的作用社会道德是为了维护社会有序、和谐的基础,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标准。

社会道德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推动了我们的行为,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具体来说,社会道德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约束人们的行为社会道德是一个文明社会行为的规范,其内涵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标准,譬如守法、诚信、尊重、自律等。

社会道德的存在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形成合理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2. 增强人们的责任感社会道德是对一定行为的道德评价,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规范性。

在推广社会道德的同时,可以增强每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人们明白自己应有的职责和义务,促使人们更加有爱心和责任心。

3. 公正公平的来源社会道德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构筑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社会道德可以让人们坚定自己的理念,合理地看待不同的观点、意见和文化,从而增加互信、团结和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是有意识的反思和无意识的自发本能的统一。多数 哲学家只看到了有意识的生命,殊不知行为的动力 扎根于无意识的生命。 必须从生命本身中理解, 我们 “从这种绝非神秘的观 才可以正确地理解道德责任。 点看, 道德责任可归结为这样一条伟大的自然法则:
〔& 〕 ” 生命只有在扩散自身中才能维持自身。 可见道德
第 ++ 卷 * +%%+ 年 , 第 ( 期 第 -’ —’% 页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9:;4<= >?@ 8<>ABCA; 4D E@FA>BC4?
3456 ++ * +%%+ , 746 ( 8-’ & 8’%
生命与道德 —— — 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
# 程红艳
摘 要: 生命与道德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哲学家认为道德的源头是自爱, 道德的原则是生殖的原则, 而生
〔" 〕 我们进入。 ” 这段话中, 我们可以重新看到乐观的
二、 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
上述理论的探讨,实际上说明道德与生命是息 息相关的。可是,这种相关在道德教育中却很少体 现。 要使道德教育不沦为空洞的道德说教, 要提高道 德教育的实效性, 就必须在道德教育中关注生命, 使 道德遵循生命的原则,并使生命意义能得到进—步 的提升。 从生命的视角关注德育, 德育的目标和方法 都会相应地改变。这为我们的德育应教给学生什么 样的价值观, 如何教导学生, 定下了基本的调子。也 使我们在转型期面对各种代表不同思想的价值观做 出选择时, 不致误入歧途。 % 一 & 道德教育的目的 德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指导个体的生命获得意 义。生命一开始是一个虚空和无,这使教育有了可 能。 生命由 无到有的 过程正 是生命 获得意义 的过 程。我们说德育问题是一个价值观获得的问题,其 实, 它正是生命意义获得的过程。 生命的意义获得伴 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是个体的生命与个性所能达 到的深度。当然,生命意义不仅是指个体生命的意 义,同时也是指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以及对 “类生命” 人类 本质的思索, 两者是相统一的。 不仅是 个体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也是个体与他人生命交融 的过程。 生命的意义是一个逐渐获得的过程,心理学家 阿德勒认为儿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领悟早在童年 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那时, 意义是具体可感的。而抽 象的 生命意 义是随着 个体情 感和思 维的发展 进行 的。 儿童渐渐认识到生命具有其潜在的意义, 这个意
命的热望是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动力。学校德育的失效, 正是道德教育忽视了生命的结果。道德教育应从 个体的生命出发, 引导生命获得意义。 关键词: 生命; 道德; 自爱; 意义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人的比较,牵涉到因此而产生的不健康的 * 偏执嫉 妒 , 情感和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自爱则不然, 它只 涉及到人的自身, 是关注自己、 保全自己的愿望和情 感。 自爱是道德的源头, 爱人与自爱最终是一致的, 同情 心由未 受扭曲的 自爱发 展而来 ,美德据 此产 “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 生。 我们就可以把 自爱变成美德, 这种美德, 在任何一个人心中都是可
自然的, 不会戕害人的需要和感情, 只有这样才能免 受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危害,养成个体的、发自内心 的、 真正的道德品质。 同时, 这一过程, 几乎存在于每 个人的心中, 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他们也可以越 过理性和知识的屏障,以生命的情感来对抗理性的 偏见 ,直接 在心底深 处把握 了正义 与美德的 本源 —— — 这就是良心的作用—— — 良心是生命最深刻的感 情: 良心啊 0 良心0 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 国的声音。是你在妥妥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是蒙昧 无知而是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错地判断 善恶, 使人形同上帝0 是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合 乎道德。没有你, 我就感觉不到我身上有优于禽兽的 地方; 没有你, 我就只能按照我没有条理的见解和没
居友认为, 从生物学出发可知, 生命不仅是营养 和吸收,而且是生产和繁殖。旺盛的生命力自然洋 溢、 迸射和挥洒, 产生行动与创造的欲望, 或者向他 “道德生殖” 人扩散, 这便构成了 。 生命不会因生产而 枯竭,因为生命还有一种维持自身并在所有方面增 强自身的趋向。 生命如火, 代代相传, 永不熄灭。 生命 本身不是自私自利的, 它要牺牲、 要奉献, 是我们道 德行为的动力。 年轻人热情奔放, 准备随时做任何牺 牲, 是因为他生命旺盛, 不能只是为自己而活。这样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可以毫无困难地结合起来。 居友论述道,生命是意志、智力和情感的协调,
!(







பைடு நூலகம்
#$$# 年
“前者旨在造就保守的社会, 力。 后者则包含进步的 观念, 其负荷者是人类的伟大导师和预言家; 前者可 以用社会的自然需要来解释,后者则涉及社会自身
〔! 〕 和宇宙即本源的神圣能的原则。” 与两种社会相对
命的活力、 能量, 不断前进, 从自爱发展到爱人, 将封 闭的道德发展为开放的道德。这种道德不是固定的 规范, 而是生命的需求, 它对种种戕害生命的律条具 有打破和重建的作用。它也使生命保留了发展的可 能性, 体现了生命之间的爱与关怀, 以及生命之间原 始的自然的平等。 同时, 这种道德会扩展到自然界中 的生命, 因为自然界的主人不再仅仅是人。 这种道德 “懂得尊重不同的他人,不同的文 要达到的至境是: 化和民族,以一种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一切差异性 “逐步发展 和多样性; 具有关心他人, 关心社会……” 起一种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 小我之中有大我 % 社会、 世界 & , 大我之中有小我的个体—— — 个人正在走向世 界历史性的存在, 也即是走向类的存在, 类主体的发
〔# 〕 以找到它的根柢的。” 由自爱发展为爱人的过程是
道德规范并不是客观精神的体现,也不是从卑 微的人性发展到祟高的神性。 道德无论就其起源, 还 是发展的动力而言, 都是来自于生命。 这种认识使人 们开始从生命的源头找寻道德的意义,实现道德向 人的生命的回归。
一、 生命与道德
* 一 , 道德的源头—— — 自爱 “我只要现世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喊道: 的幸福0 ”现实的喜怒哀乐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这成 了一个无须论证的命题。#1 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 承袭了这一思想, 他们多从人的自然状态入手, 论述 人的自由与权利的合理性, 以及国家、 社会和道德的 起源。以卢梭和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思想家将自爱看 成是道德的源头。 卢梭认为, 当考察自然人时, 我们无疑会发现人 的欲念的存在, 欲念是不可消除的, 人的自然的欲念 是善的, 是保持人生存的必要手段。 人最根本的欲念 是自爱。自爱是什么 2 自爱即对自己负有特殊的责 任, 不断关心自己的生命, 满足自己的欲望, 如饿的 时候要吃, 渴的时候要喝, 关注自己总比别人多。这 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本能。人自爱的欲念是纯洁 的、 有限的。自爱不同于自私, 因为自私牵涉到和别
〔& 〕 获取道德的原则 ” 。
责任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的强制,而是生命的 “应该如此, 本能需求使然。道德义务不是 所以我能 “我能如此, 如此 ” , 而是 所以我必须如此。” 可见居 友强 调的 道德 是一 种乐 观而 理想 的道 德。这种道德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来源于旺盛洋 溢的生命力。 这种道德境界非常诱人, 它似乎认为每 个人都可以不费力气地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可是, 另 一个结论却是不太理想的,即生命力弱的人或是身 体差的人道德状况也不会太好。 或者, 当一个人从年 轻走向衰老时, 道德状况是不断滑坡的。 这一结论体 现了居友的伦理学受生物学的影响太甚。 但是,居友强调培养生命力旺盛的强者的思想 与卢梭是一脉相承的。 卢梭认为强者不会做恶, 作恶 的往往是弱者。于是,从生命的原则来推演道德原 则,最终可导致一种培养强者的伦理学。力量是德 性, 强即善。 这导致了尼采的思想出现—— — 尼采讨厌 弱者的伦理学, 讨厌怜悯的道德情感。 他认为生命是 一种强力意志,而道德被分为主人的道德和奴隶的 道德。 道德沦为强权是危险的。弗洛姆从其人道主义 伦理学出发, 也竭力证明自爱与爱人是一致的, 所谓 善就是实现生命的潜能, 成为自己, 恶则相反。 但是, 他又试图用人与人之间的爱来抵消这种理论的负面 作用。弗洛姆强调人与人之间真正的、非依附性的 爱, 这种爱在所爱的对象上发现人类的本质, 通过爱 人来爱整个人类。 没有关爱的润泽, 道德只会剩下毫 无意义的、 空洞的教条, 人类也不会得到解放。 " 三 # 开放社会—— — 生命的功效 柏格森认为, 道德和宗教的来源是相同的, 都是 源于社会的压力和个人的热望 " 抱负 # 。社会的压力 占主导的社会较完善一些, 但这种社会是封闭社会, 习惯与本能居于首位。如蜜蜂社会和蚂蚁社会都组 织得很好, 它们非常自觉地遵守自己的角色分工; 原 始时期的人则负担着社会习俗赋予自己的职责,或 觅食, 或守卫等等。 个人热望占主导的社会则源于宗 教, 源于神秘而热烈的情感, 生命的热望占主导的社 会将发展为开放的社会。 这种社会突破了本能、 习俗 与物质的限制,具有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能量和潜
〔’ 〕 展阶段。 ”
应的两种道德是开放道德和封闭道德。柏格森解释 两种道德的对立正如解释生命与物质的对立和冲突 是一致的, 生命带着原始的活力, 不断攀升, 而物质 则不断消耗和下坠, 生命和物质的冲突触目皆是, 这 正如开放道德与封闭道德的冲突一样。 封闭道德服从习俗与权威,而开放道德则不再 局限于应尽给定的义务, 它是创造的道德。 柏格森认 为, 开放社会和开放道德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开放 道德也是来自于生命的热望、 神秘的直觉, 来自于伟 “那些在历史上打下印记的伟大道 人和天才的指引。 德人物, 却手挽手穿越千年万代, 在我们人类的一些 城市上空走过; 他们集结成为一个无上的城市, 召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