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职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学作业

家校矛盾研究案例之一

2012级教育管理专业张锐

案例

背景:

我正在办公室坐着,一位老师匆忙进来说:有家长进校,说孩子被高年级学生打了,要找那个打人的孩子。正是学生放学的时候,我感觉事态有些严重,就赶紧出去。

出门正好看到一对年轻家长领着孩子。爸爸气势汹汹,半推半搂着孩子,言语强硬的引导着让孩子去找“凶手”;妈妈泪水涟涟,满脸的心疼状;孩子则脸上有些茫然(第一时间没看出被打后的委屈与惊恐之类的内容来)。

我赶紧过去了解情况,重点放在了爸爸和孩子身上。爸爸很是“冲动嚣张”,几乎不听我说,只自顾自的行动。

过程记录:

“这位家长,怎么回事儿呀?”我尽量放缓语气。

“我家娃让人打啦,打掉了两颗门牙”爸爸满脸激愤,“儿子,你记得那个打你的人嘛,别怕,爸在这哩,走找去”孩子爸爸应付我似的,回了一句,就我行我素了。

“你好,我是咱学校的。咱先别急,有事儿到我办公室坐一会儿,把情况了解清楚了,再处理不迟。”我尽量以校方身份提醒家长不要担心。

“调查啥哩,我家娃两颗门牙被打掉啦,我现在要找打的人哩。”说完,就带着孩子向校门口集合的学生队伍走去,边走边说,“别怕,爸在这哩,你认识那个打你的人吗?”

“这位家长,你别急,咱先坐下,把情况了解下,再找人也不迟!”其实我这时已经有些生气,因为家长竟然忽视我的存在。可能情绪影响,在同家长说话的时候,声音就有些提高,并加上了手势。

虽然并无一点恶意,但家长在气头上,马上就有些误解。

“你啥态度哩,我家娃被人打了,我找下有错呀,一会儿人走喽,怎么办?”不

容我多说,家长就连珠炮似的接着说,“你用手指过来指过去滴,什么意思呢,咋呢,让我给*局长打电话呀?”边说边掏手机。

“你找人要咋呢,这是学校,学校答应处理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我觉得自己义正言辞,“在学校,就是这会儿找不着,事情了解清楚喽,那学生还能因为这事不上学喽?你给局长打电话,局长不得还让学校处理这事儿?”我没给家长说话的空儿,“孩子间发生的事情,家长不要直接面对孩子,了解了情况,该通知家长,通知家长,家长双方见面。毕竟见了孩子,也得家长解决问题,不是!?”

其实我一直不同意家长找学生,就是担心家长一时愤怒,做出不当行为,激化更多的矛盾。听了我的话,在同事的解说下,家长的怒气有些缓解。

我趁机拉着孩子,到集合站队准备放学的班级辨认学生。这是给家长看的态度,主要是想缓解家长的怒气。孩子是一年级的学生。也记不清“打”他的学生模样。等学生全都放完学之后,我把孩子领到家长面前。

这时,我才与家长交流了解整个事情的真相。“咋回事儿呢?”我问孩子爸。“今天放学回家,我家娃说被人打啦,两颗门牙都掉啦,我家娃在幼儿园的时候,就经常被人欺负,我和他妈马上就过来啦。”孩子爸一提到“事情原委”就义愤填膺。这时孩子妈妈也心疼的让孩子把嘴张开,“门牙掉啦,不是换牙的牙,门牙还没松哩。这要影响喽,咋……”心疼得没法说下去,满眼含泪。

我问孩子:“你当时在哪呀?他怎么‘打’的呢?”一开始孩子表达不清,爸爸在边上还引导:“没事儿,爸在哩,他咋打滴呢?你说”。

我提醒:“没事儿,你就当我是你,你是那个打你的人,你表演一下。”孩子双臂张开,转了一圈儿,说:“他就这样打的。打完就跑了。”这时基本上整个事情就比较明了了。家长一听也明白了真实的经过。就是孩子们活动的时候,不小心给碰到了。

孩子爸爸一听,心情大好,态度也随之改变:“哦,只要不是故意欺负滴,咱也能理解学校的难处。这么多孩子,孩子有个磕磕碰碰,难免。”

我说:“只要学校发生的事情,学校肯定会处理。如果是恶劣事件,故意欺负,不要说你,我们就不会姑息纵容。”

这时,家长也少了气愤,虽然妈妈还是双眼有泪,但也很理解得劝孩子爸回家。孩子则孩子气的“没心没肺”的跟着蹦跳离去(其实一开始和整个过程,孩子并没有痛哭或者委屈等表现)。

案例分析

(一)家长情况分析:

1.生气,过激。家长第一时间看到孩子掉了门牙,而且孩子说是被打,肯定生气。其实谁的孩子这样,谁也生气。所以家长言语过激,冲动很正常。换位思考之,即使我们理智的同志,第一时间也会怒发冲冠,或者会因为修养好,而采取理智的方式。但一般家长都是性情俗人,所以,我们要理解家长的第一情况:生气,过激。

2.处理方式简单。

(1)处理程序简单。家长来校后没有根据我们设想的理解途径解决问题:找班主任,班主任解决最好;如果不行,由班主任老师带着找政教处负责人(除了重大事故以外,一般问题都可以此步骤解决);如果不行,由政教处负责人带着找相关领导。但一般家长看到孩子现实情况,会很气愤,所以因气或者本身就处理方式简单一些,如案例中家长直接找”打”的人。我们也要理解。因为家长素质参差不齐。我们不要奢望家长一刀切似的都非常理智,非常规范,那绝对是空想主义。

(2)了解事情过于主观化。从事件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家长在亲情的影响下,会失去理智的判断,会被担心的想法或先入为主的理由引入歧途。案例中的爸爸一直在以一种假定前提(孩子被打)下的情况,对孩子进行情况了解。而孩子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从思维从情感从表达等方面都不足以具备对自己的监护能力。所以,才会出现家长对孩子事件的误判。

(二)老师情况分析:

1.理解家长的心疼及气愤,要能从对方的感受进行劝解。这是成功的前提。第一时间表达谁的孩子谁都心疼,从家长的角度,站在家长的一面,给整个事情奠定了感情一致的基调,接近了家长同学校的距离。虽然因为家长的情绪影响,多次出现家长的反复激愤行为,但基调对家长的潜在影响很大。如果不从家长角度出发,很可能推到学校的对立面,使情况复杂化。

2.不推托责任是劝解成功的基础。勇于承担责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不论什么原因,在学校出的问题,要勇于承担。只有勇于承担,家长才会有信任感,有安全感。当然不是盲目承担,需要客观了解的情况下。

3.客观了解情况分析情况,不被家长误导,不被孩子误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