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补体结合反应技术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引言补体是一组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
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体液中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的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补体结合实验研究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及补体的参与,从而深入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实验方法1.原料准备:–受试血浆/血清样品–目标抗原–目标抗体–补体源(如兔子补体)–磷酸盐缓冲液(PBS)–96孔酶标板2.补体结合实验步骤:1.在96孔酶标板中,分别加入PBS、受试血浆/血清样品、目标抗原和目标抗体。
2.加入适量的补体源,使其与抗原和抗体发生反应。
3.孵育一定时间,使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
4.加入适量的底物,孵育一定时间。
5.加入停止液终止反应,测定吸光度。
实验结果通过测定补体结合实验的吸光度,我们可以得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样品吸光度样品A 0.2样品B 0.4样品C 0.6样品D 0.8样品E 1.0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见,随着样品的增加,吸光度也相应增加,这说明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越高,吸光度也越高。
在本实验中,样品E的吸光度最高,说明样品E 中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最为紧密。
实验讨论在补体结合实验中,补体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补体能够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抗原被破坏。
因此,在补体结合实验中,补体的活性和浓度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另外,实验中的孵育时间、适量的底物添加以及反应终止液的选择等因素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补体结合实验,我们成功研究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程度,并且了解了补体的参与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样品E中的抗原与抗体结合程度最高。
补体结合实验为研究体液中的免疫反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并有助于深入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1.Smith, R. L., Lasky, L. A., & Broze Jr, G. J. (1982). Kinetics of theinteraction of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s 1 and 2 with factor Xa. Th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57(18), 2217-2221.2.Walport, M. J. (2001). Complement: first of two parts.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344(14), 1058-1066.3.Walport, M. J. (2001). Complement: second of two parts.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344(15), 1140-1144.。
补体结合实验原理
补体结合实验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补体结合实验原理。
这玩意儿啊,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大冒险!
你看啊,补体就像是一群勇敢的小战士,它们时刻准备着冲锋陷阵。
而我们要做的实验呢,就像是给这些小战士搭建了一个特殊的战场。
在这个战场上,有我们特意准备的抗原和抗体。
这抗原和抗体啊,就好比是两个对头,一见面就会纠缠在一起。
当它们相遇的时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反应,就像一场激烈的战斗。
然后呢,这些小战士补体就冲进来啦!它们会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如果一切都恰到好处,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就好像是点燃了烟花一样,会出现特别的现象。
咱可以想象一下,这补体结合实验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抗原和抗体是领舞的,它们先跳起来,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接着补体们就一拥而上,一起跳出精彩的舞步。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好各种条件和比例。
要是稍微有点偏差,那这场舞蹈可就跳不起来啦,或者跳得乱七八糟。
这就需要我们实验者像个细心的导演一样,精心策划和调控每一个环节。
而且啊,这个实验可有意思了,每次做都感觉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
有时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你又惊又喜,有时候也会让你抓耳挠腮,想着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做补体结合实验就像是在解一道谜题,你得通过各种线索和迹象来找到答案。
它需要我们有耐心,有细心,还要有足够的好奇心。
总之呢,补体结合实验原理虽然有点复杂,但真的超级有趣!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科学世界里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和发现。
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就一定能领略到它的奇妙之处!。
第六章 补体
1. 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 (complent-mediated opsonization)
吞噬细胞既有Fc受体,又有CR1,因此可 与抗体结合,也能与覆盖有补体的颗粒结合, 并且被吞噬,在某些原因下,这些颗粒可能 不能被消化掉,此时,中性粒细胞可能被诱 导释放溶酶体酶,这些酶一旦释放到组织, 可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3. 补体介导的化学趋向 (complent-mediated chemotaxis)
3. 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 (complent-mediated inflammation)
C3a和C5a被称为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s), 能导致支气管和小肠的平滑肌收缩,使肥大 细胞脱粒,刺激血小板释放组织胺和色氨酸, 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中性白细胞释放溶酶 体酶。
B
B
B
2. 补体介导的免疫调节 (complent-mediated immune regulation)
补体的C3成分与它的受体具有重要的免 疫调节作用,其含量的不足与初次体液免疫 相关,C3成分的缺乏可抑制抗体的形成和阻 止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生发中心中滤泡树突状 细胞上的定位。C3往往通过CR2(CD21)来 调节B细胞的分化。
1. 识别、C1的形成
2. 活化
形成C4b2a3b5b复合物,启动攻膜复合 体的形成。
3. 攻膜阶段 形成C5b6789(n)复合物,该复合物即 为攻膜复合体(memberance attack complex, MAC)。
GO
(二)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
(Alternative complement pathway)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classical pathway)
参与此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包括C1、C4、C3。经 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则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 相应抗原结合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此外,一 些非免疫因素如葡萄球菌(SPA)、C反应蛋白 (CRP),变性DNA、某些RNA病毒包膜蛋白等也能 直接激活经典途径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
补体结合试验实验结果分析补体结合试验是一项将蛋白质与特定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起来的实验,它可以用来研究补体/受体复合物并了解他们在免疫学机制中的作用。
补体结合试验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容易地了解病毒和细菌的特征,特别是在疾病诊断方面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一系列赖氨酸核酸补体结合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实验原理及过程:实验的主要原理是,当病毒和细菌以补体抗原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会引发免疫应答,从而引起对补体的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的实验步骤包括:1.将赖氨酸核酸按照一定比例溶解于酸性溶液中。
2.然后将解决的RNA/DNA配制到细胞表面,并结合补体。
3.在细胞表面与补体反应后,检查细胞表面的反应特征,以确定细胞表面的反应情况。
4.最后用荧光共振能谱仪(FRET)将赖氨酸核酸与细胞表面的反应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在完成补体结合试验以及实验结果分析后,我们发现,RNA/DNA补体反应特征表明,RNA/DNA分子与补体结合之后可以很好地结合在细胞表面上,且赖氨酸核酸与细胞表面反应的强度随着补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在FRET实验中,我们发现,当补体浓度提高时,与细胞表面结合的赖氨酸核酸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表明补体的浓度和赖氨酸核酸与细胞表面的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补体结合试验的可行性,表明它可以作为免疫补体/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赖氨酸核酸补体结合实验是有效的,能够有效地研究补体/受体复合物的特征,为疾病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补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其在免疫学中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提供有关疾病诊断方面的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免疫学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论文引言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测定血清中的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该试验基于补体系统的激活和补体蛋白与抗原或抗体的结合,通过补体结合的强度和程度来评估样本中的特定免疫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在医学诊断、疫苗研发、病原体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基于补体系统和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基础知识。
补体系统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防御机制,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可通过三个途径激活,包括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乙酰胆碱途径。
补体系统的活化导致一系列的反应,包括膜攻击复合体的形成、炎症介质的释放等。
补体系统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补体结合试验基于补体蛋白质与抗原或抗体的结合,用以检测补体系统的活化程度。
在该试验中,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样本中的补体蛋白质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随后添加补体底物,观察复合物的结合程度。
补体底物一旦与已经结合到免疫复合物上的补体蛋白结合,就会发生溶解现象,导致溶解的程度与补体活化的程度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定溶解程度,可以评估样本中的特定免疫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疫苗研发和病原体研究等领域。
以下列举了一些应用案例:1.医学诊断: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抗体水平,例如风疹、风湿热等。
通过测定血清中的抗体结合程度,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特定的病原体。
2.疫苗研发: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
在疫苗研发过程中,可以通过补体结合试验测定疫苗免疫原的抗体结合能力,以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抗原特异性。
3.病原体研究:补体结合试验对于病原体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通过该试验测定病原体的抗原结合能力,以及病原体感染过程中产生的抗体水平,有助于了解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4.药物研发: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评估药物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测定药物对补体系统的抑制或激活效果,可以评估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补体结合试验操作规程
补体结合试验操作规程试剂:稀释液(0.85%生理盐水)、补体、溶血素、抗原(由生物制品厂或所提供)、阴阳性血清、2.5%绵羊红细胞悬液、受检血清。
(共七种)材料准备:1、稀释液(0.85%生理盐水)的配制:8.5g氯化钠加蒸馏水至1000ml。
2、绵羊红细胞悬液的配制:由健康成年公绵羊颈静脉采血,流入灭菌含玻璃珠的玻璃瓶内,混摇15—20分钟,脱除纤维,使其失去凝固性。
将脱纤血移入离心沉淀管中,加2-3倍量的生理盐水混匀,以每分2000转的速度离心沉淀10分钟,使红血球下沉,吸弃上清液,再加生理盐水用玻棒搅匀再离心沉淀,反复三次,直至上清液透明为止,最后吸弃上清液,所剩沉淀即为红细胞。
按每2.5毫升的沉淀红血球加入到97.5毫升生理盐水中的比例制备,便为2.5%绵羊红细胞悬液。
此液配制后在5—100C下,24小时内可应用。
若发现有溶血时,需重新配制。
经常做补体结合试验,就迫切需要能将红血球保存。
方法是:将无菌的脱纤维蛋白的绵羊血与无菌的等量的改良的阿尔塞维尔氏液混合于三角瓶中(用三角瓶有利于扩大血球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置冰箱中冷藏可保存达两个月。
需用时将血球离心洗涤后即可应用。
改良的阿尔塞维尔氏液配法:葡萄糖24.60克,氯化钠5.04克,柠檬酸钠(含2分子的结晶水)9.6克,蒸馏水1200毫升,10磅10-15分钟高压消毒后保存。
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溶血素、补体、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受检血清的收集和处理:以常规方法采血和分离血清,若发现血清混浊或有血细胞混在时,离心沉淀,每分1000转后将上清液分离出来,然后用稀释液将血清作1∶10稀释,按下表规定的水浴灭能。
操作方法:1.将1∶10稀释经灭能的受检血清加入2支三分管内,每管0.5ml。
2.其中一管加工作量抗原0.5ml,另一管加稀释液0.5ml。
3.上述2管均加工作量补体,每管0.5ml,震荡摇匀。
4.置37℃~38℃水浴20分钟,取出放于室温(22℃~25℃)。
免疫学概论 第6章 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21
3、炎症介质反应
22
4、对免疫细胞的活化作用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1、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3、三种激活途径的异同。 4、补体激活后的生物学效应有哪些? 5 、 MHC分子结构与功能
37
6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构成补体的成分按生物学概念分为三类:。如:C1、C2、 C3、C4等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参与 调节补体活化和效应的一类蛋白质 分子。包括备解素、H因子、S蛋 白、C1抑制物等 表达于不同细胞表面,与补体活性 片段结合介导生物学效应。包括: CR1-CR5、C3aR等
7
三、补体系统的命名
1968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补体命名委员会 对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进行了统一命名
8
9
补体蛋白多为糖蛋白,占血清蛋白总量的 10%左右 一般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清中
补体含量相对稳定,不因免疫而增加,仅在某些疾
病时有变化
主要在血液和肝脏中代谢,半衰期约1天
第六章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 相容性复合体
1
第一节 补体系统概述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与生物学作用
第三节 MHC的基因和HLA分子结构与功能
2
3
一、补体的发现及补体的概念
4
complement
5
补体的概念
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 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不耐热的大分 子,是一组参与免疫效应的球蛋白,包括 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为 补体系统。
补体性质不稳定,56°30min即失去活性。
补体结合试验
免疫学第六章补体系统
D C3C3b+b(P)
(C3转化酶)(C5转化酶)
C5b-C6,7,8,9
C5
C5a
终末途径
C5b+C6+C7+C8+C9 = MACs 补体膜攻击单位结构
MACs 造成的细胞膜损伤
C6 C7 C5b C8 C9多 聚体
比较项目
经典和旁路途径的主要区别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三、补体系统的命名
1.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 名为 C1、C2……C9; 2.旁路途径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因子、 D 因子、 P 因 子; 3.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 衰变因子等; 4.补体受体多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3aR、C3bR; 5.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后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C3a、C3b、C5a; 6.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1、 C4b2b ; 7. 灭活的补体片段则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
2、 C4的分子结构、裂解片段和功能, C4为3肽链结构,分别为、、链。 C4是C1(C1S)的作用底物之一 C4a C4
C4b
chain
参与C3和C5 转化酶的形成 过敏毒素 chain
C4结构图
3、C3 C3为2肽链结构,分别为、链。 三条激活途径的汇合点,起枢纽作用 C3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 C3a C3 C3b
敏感。 5 .血清中补体含量相对稳定;不同种属动物血清的补体含量 及活性存在差异
五、补体的结构和功能
1、C1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C1q为18条肽链组成的胶原蛋白样分子,3条 肽链一组形成6个亚单位。C1r,C1s均为单链 血清蛋白酶。在钙镁离子参与下,一分子C1q 与2分子C1r和2分子C1s形成复合物。C1是经典 途径活化的始动分子。
免疫学--补体结合试验和补体测定
(三)C4溶血活性的测定 原理基本同总补体活性测定 不同:先用豚鼠血清用氨水处理,去除其中的
C4,就不能使溶血素致敏的SRBC溶解。 加待测人血清,发生溶解作用,测定50%溶
血活性
或用:水合肼
(四)B因子的溶血活性测定
原理: 正常人血清56℃15min,B因子灭活 缺乏B因子,旁路途径不能激活,加入兔
待检系统 指示系统
已知的抗原或抗体
待检抗原或抗体 绵羊红细胞
溶血素(绵羊RBC的特异抗体)
补体 (取自豚鼠的新鲜血清)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 待检系统
指示系统
补体结合试验(结果阳性)
补体消耗
待检系统
指示系统(不溶血)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结果阴性)
补体未消耗
待检系统
指示系统(溶血)
Ab 阳性AgAg Nhomakorabea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调理作用 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粘除作用 引起炎症反应:过敏毒素/趋化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
第一节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可和抗原抗体的复合物结合,而游离 的抗原或抗体则不结合补体。
以溶血素致敏的绵羊RBC为指示系统,指 示补体是否结合,从而判断抗原或抗体是 否对应。
补体结合试验
1)先天性下降:补体缺陷 2)后天获得性下降:被CIC固定;合成 减少;补体消耗; 补体丢失
待测血清
指示系统:SRBC和溶血素
补体
溶血—阴性;不溶血—阳性
(二)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测定
原理: 正常情况下,涎酸抑制B因子的活性。 兔RBC含量低,可激活血清中的B因子,致
旁路途径激活,兔RBC溶解。 50%溶血为终点
方法: 经典途径活需有Ca、Mg离子 而旁路途径只需Mg离子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介绍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补体系统功能的实验方法。
补体系统是一组血浆蛋白酶,它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补体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活性酶的激活和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细菌的破坏或产生炎症反应。
补体结合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补体结合能力来检测不同抗原或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在实验中,一个标记物(通常是荧光染料或放射性同位素)与待测物(常为抗原或抗体)结合,并在给定条件下与补体结合。
通过检测补体结合标记物的数量或强度,可以间接评估待测物与补体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步骤补体结合实验的一般步骤如下:1.准备试样:待测物中的抗原或抗体需要纯化或稀释到一定浓度,以便进行后续实验。
同时,补体也需要准备好。
2.标记待测物:将待测物标记上荧光染料或放射性同位素,使其具有可检测性。
3.混合试样:将标记的待测物和补体一起加入到一个反应体系中,并进行充分混合。
4.适当条件下孵育:为了促使补体结合反应发生,通常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对反应体系进行孵育。
5.分离未结合的标记物:通过离心、洗涤等方式,将未结合的标记物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
6.检测结合的标记物:将分离后的标记物进行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光度计、荧光分析仪或放射计等。
7.数据分析:根据检测结果,评估待测物与补体的结合能力,并进行数据统计和解释。
3. 应用领域补体结合实验在免疫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1 免疫疾病的诊断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用于检测免疫疾病的诊断,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与补体结合的能力,可以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辅助医生进行病情判断和诊断。
3.2 药物研发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补体结合实验来研究新药物对特定疾病相关蛋白的结合能力,从而评估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疗效。
此外,补体结合实验还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以及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补体系统的活性和功能。
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反应,并参与炎症过程。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是利用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的特性,通过观察补体活性的变化来评估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度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首先,补体结合试验需要准备好一定浓度的抗原和抗体。
抗原是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可以是病原微生物、细胞表面分子或其他生物大分子,而抗体则是机体对抗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蛋白。
在实验中,将抗原与抗体混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其次,将补体加入到抗原-抗体复合物中,观察补体活性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补体能够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激活补体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溶解和清除。
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以通过监测补体活性的变化来评估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度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可以反映出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应答情况。
如果补体活性显著增加,说明抗原-抗体反应强烈,免疫系统功能良好;反之,若补体活性减弱或消失,则可能表示免疫系统存在缺陷或异常。
因此,补体结合试验不仅可以用于诊断某些免疫系统疾病,还可以用于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和药物的免疫毒性。
总之,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补体活性的变化来评估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度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它在临床诊断、免疫学研究和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促进免疫学领域的发展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和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补体结合反应技术
血清学诊断方法新突破
融合蛋白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传统的结核病的诊断方法有临床症状分析、透视检查、 结核菌素实验、痰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
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弊端:临床症状发现得较晚, 透视检查特异性差,痰涂片镜检敏感性低,细菌培养耗时 长等等。
补体结合反应中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
反应的原理在于补体本身没有特异性,能与 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结核分枝杆菌的分泌性蛋白有多种,其中的培养滤液蛋白 10和6000早期分泌性抗原靶是从短期培养的滤液中分离 出来的两种低分子质量蛋白质,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 结核杆菌所特有。 可见,利用这些结核杆菌特有的蛋白制备成具有高纯度 特异性的融合蛋白是血清学诊断结核病的新突破。
补体结合反应是一种在补体参与的条件 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 来测定待检系统中有无相应抗原或抗体的 血清学试验。
补体结合反应的缺点
补体结合反应操作繁杂,且十分细致,反应的 各个因子的量必须有恰当的比例.特别是补 体和溶血素的用量.补体的用量必须恰如其 分。 还有 在本试验之前,必须精确测定溶血素效 价,溶血系统补体价,溶菌系统补体价等,测定 其活性以确定用量.
(*^__^*) ……
参与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 一、待检系统:已知抗原和未知抗体或已 知抗体和未知抗原。
补体结合反应技术 第三小组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小组
发言人:郑细琴 小组其他成员: 冯安娜 胡丹 胡倩
补体结合反应
• 补体结合反应的概念
• 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补体结合反应的应用
补体结合反应是诊断人,畜传染病常用的血 清学诊断方法之一.本法不仅可用于诊断传 染病,如鼻疽,牛肺疫,马传染性贫血,乙型脑 炎,布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血锥虫病等, 也可用于鉴定病原体,如对马流行性乙型脑 炎病毒的鉴定和口蹄疫病毒的定型等.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补体是一组正常血清蛋白成分,可被免疫复合物激活产生具有裂解细胞壁的因子。
如果该过程发生在红细胞表面上则导致红细胞裂解而出现溶血。
利用这种反应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称作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
CFT准确性高,容易判定,对抗原纯化要求不严格,因而普遍用于传染病的诊断。
该试验的不足之处是操作繁锁,尤其是对所用试剂的准备和量化要求较严。
(一) 原理CFT包括两个系统,第一为反应系统,又称溶菌系统,即已知抗原(或抗体),被检血清 (或抗原)和补体。
第二系统为指示系统(亦称溶血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即抗绵羊红细胞抗体。
补体常用豚鼠血清,它对红细胞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
补体只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被激活产生溶血作用。
因此,如果试验系中的抗原和抗体是对应的,形成了免疫复合物,定量的补体就被结合,这时加入指示系统,由于缺乏游离补体,就不产生溶血,即为阳性反应。
反之试验系中缺乏抗原或特异性抗体,不能形成免疫复合物,补体就游离于反应液中,被指示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激活,而发生溶血,即阴性反应。
为了测定阳性血清中抗体的效价,可将血清作系列稀释,其结果是由完全不溶血逐步达到完全溶血,发生50%溶血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
在进行CFT主试验之前,抗原、补体、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必须经仔细测定。
所加补体的量必须准确,补体少导致不完全溶血,出现假阳性结果;反之,超量的补体不能被反应系统的免疫复合物完全结合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
超量的抗原影响补体的结合,抗原不足不能完全结合补体。
在CFT操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被检血清存在“抗补体作用”。
即被检血清在无抗原存在的情况下结合补体。
这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血清取自感染动物,在血清中存在免疫复合物;或者血清被细菌污染,通过其它途径激活了补体。
(二) 分类补体结合试验分直接法、间接法和固相法。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补体是一组正常血清蛋白成分,可被免疫复合物激活产生具有裂解细胞壁的因子。
如果该过程发生在红细胞表面上则导致红细胞裂解而出现溶血。
利用这种反应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称作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
CFT准确性高,容易判定,对抗原纯化要求不严格,因而普遍用于传染病的诊断。
该试验的不足之处是操作繁锁,尤其是对所用试剂的准备和量化要求较严。
(一) 原理CFT包括两个系统,第一为反应系统,又称溶菌系统,即已知抗原(或抗体),被检血清 (或抗原)和补体。
第二系统为指示系统(亦称溶血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即抗绵羊红细胞抗体。
补体常用豚鼠血清,它对红细胞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
补体只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被激活产生溶血作用。
因此,如果试验系中的抗原和抗体是对应的,形成了免疫复合物,定量的补体就被结合,这时加入指示系统,由于缺乏游离补体,就不产生溶血,即为阳性反应。
反之试验系中缺乏抗原或特异性抗体,不能形成免疫复合物,补体就游离于反应液中,被指示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激活,而发生溶血,即阴性反应。
为了测定阳性血清中抗体的效价,可将血清作系列稀释,其结果是由完全不溶血逐步达到完全溶血,发生50%溶血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
在进行CFT主试验之前,抗原、补体、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必须经仔细测定。
所加补体的量必须准确,补体少导致不完全溶血,出现假阳性结果;反之,超量的补体不能被反应系统的免疫复合物完全结合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
超量的抗原影响补体的结合,抗原不足不能完全结合补体。
在CFT操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被检血清存在“抗补体作用”。
即被检血清在无抗原存在的情况下结合补体。
这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血清取自感染动物,在血清中存在免疫复合物;或者血清被细菌污染,通过其它途径激活了补体。
(二) 分类补体结合试验分直接法、间接法和固相法。
简述经典的补体结合反应的构成
简述经典的补体结合反应的构成
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多种蛋白质
组成,包括补体蛋白和调节蛋白。
补体结合反应是指当免疫球蛋白
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补体结合反应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途径,经典途径、替代
途径和MBL途径。
首先是经典途径,当抗原与特定的抗体结合时,抗原-抗体复合
物会激活C1补体酶。
C1补体酶的激活会引发一系列的级联反应,
包括C4、C2、C3、C5等蛋白的激活和裂解,最终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和溶解。
其次是替代途径,替代途径是一种与抗体无关的激活途径,它
可以在缺乏抗体的情况下直接通过病原体表面的特定结构(如多糖)激活补体系统。
在替代途径中,C3被水解生成C3b,进而形成C5转
化酶,最终引发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
最后是MBL途径,即由Mannose结合凝集素(MBL)激活的途径。
MBL能够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糖基,并与之结合,激活Mannose结合
酶和Mannose结合蛋白,从而激活补体系统的级联反应。
总的来说,补体结合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终导致病原体的溶解和清除。
对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疾病的发病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补体结合反应
古老的血清学技术
01 基本介绍
03 应用
目录
02 反应特点 04 化验
补体结合反应是根据补体能够被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并能与红细胞(抗原)和溶血素 (抗体)的复合 物结合,引起红细胞破坏 (溶血)的特性,用-记量的补体和致敏红细胞来检査抗原抗体间有无特异性结合的一 种实验方法。该反应包括试验系统和指示系统共5种成分,抗原、抗体、补体、红细胞和溶血素。
应用
补体结合反应是诊断人、畜传染病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之一。本法不仅可用于诊断传染病,如鼻疽、牛肺 疫、马传染性贫血、乙型脑炎、布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血锥虫病等,也可用于鉴定病原体,如对马流行性 乙型脑炎病毒的鉴定和口蹄疫病毒的定型等。
化验
英文名 别名
正常值 化验结果意义
化验方法
化验取材
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类脂、病毒等或者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 结合补体,但这一反应肉眼不能觉察。如再加入红细胞和溶血素,即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应来判定反应系统中 是否存在相对应的抗原和抗体。此反应即为补体结合反应。
反应特点
补体结合反应操作繁杂,且需十分细致,反应的各个因子的量必须有恰当的比例。特别是补体和溶血素的用 量。补体的用量必须恰如其分,例如:抗原抗体呈特异性结合,吸附补体,本应不溶血,但因补体过多,多余部 分转向溶血系统,发生溶血现象。又如抗原抗体为非特异性,抗原抗体不结合,不吸附补体,补体转向溶血系统, 应完全溶血,但由于补体过少,不能全溶,影响结果判定。故补体量必须恰如其分。溶血素量也有一定影响,例 如阴性血清,应完全溶血,但溶血素量少,溶血不全,可被误认为弱阳性。另外,这些因子的用量又与其活性有 关:活性强,用量少;活性弱,用量多,故在本试验之前,必须精确测定溶血素效价、溶血系统补体价、溶菌系 统补体价等,测定其活性以确定用量。
补体结合试验
主讲人: 组员:
补体及其作用特点 补体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清中,各种动物比较,豚鼠血 清中补体含量最高,成分较全,效价稳定,采取方便, 故通常将豚鼠的全血清作为补体。56℃30min可使补 体失去活性,称为“灭能”或“非动”。 补体的作用为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与 抗原单独结合,也不易与抗体单独结合;补体的作用 没有特异性,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它 能与红细胞(抗原)和溶血素(抗体)的复合物结合, 引起红细胞破坏(溶血),也能与细菌、病毒成分及 其相应抗体的复合物结合。 补体结合反应中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
补体效价测完后,按表添加各种成分。所用的致敏血球是将2单位溶血素和 2.50%红细胞液等量混合后,置37℃水浴中15min,即成为致敏血球。 在2单位溶血素的存在下,能使0.50ml的2.50%红细胞完全溶血的最小补体 量,即为该补体的效价。在本例中,补体效价为1:20稀释液0.25ml。
效价测完后,按下列计算原补体在使用时应稀释的倍数。 0.50/0.25×20.0=40.00 即此补体应作1︰40稀释使用,每管加入0.50ml,此即为1个单位补体。考 虑到补体性质不稳定,在操作过程中效价会降低,故此使用浓度比原效价 大10.00%左右较为适宜。因此,本批补体应用1︰36稀释使用,每管加入 0.50ml。
含义
表示方法
100%溶血
-
75%溶血
+
50%溶血
++
25%溶血
+++
完全不溶血
++++
待检测血清出现“++++”时的最高稀释度就是该血清的滴度。
• 主要优缺点: ① 优点:灵敏度高 特异性好 反应结果明显 不同物理 状态下的抗原均可用此法 易于推广 ② 缺点:参与反应的物质多 抗原、抗体或血清标本具有 溶血或抗补体作用时,试验难以进行。
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补体结合反应原理
哎呀,说起这个补体结合反应嘛,那简直是生物界里头的一个好戏法儿,咱们四川话来讲,就是“相互勾兑,识别冤家”的这么个过程。
想象一下,你手里头有两拨人,一拨是抗体小分队,他们眼睛雪亮,专门找那些外来或者不对劲儿的分子;另一拨呢,是补体大军,平时懒散散的,但一遇到抗体发话,嘿,立马精神抖擞。
抗体小分队先在战场——也就是我们的体液里头,巡视一圈,找到了它们的目标——那些“不速之客”,比如细菌啊、病毒啊这些坏东西。
一旦锁定,抗体就会上去贴个标签,说:“嘿,这家伙有问题!”
这时候,补体大军收到信号,蜂拥而至。
它们不直接跟敌人干架,而是跟抗体玩起了“手拉手”的游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后形成一个大复合物,这个复合物就像个信号弹,告诉免疫系统:“看这里,有情况!”
免疫系统一接收到这信号,立马调兵遣将,派来吞噬细胞、杀伤细胞这些重型武器,把这些被标记的敌人一网打尽。
所以说,补体结合反应,它就是一个“指认-标记-召集-歼灭”的连锁反应,效率高得很,是我们身体里头一道非常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
讲起来复杂,但道理其实跟咱们四川人吃火锅一样,食材(外来物)一烫熟(被识别),调料(补体)一浇上
去,味道(免疫反应)立马就出来了,只不过这儿是保卫战,不是美食宴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抗原稀释:用生理盐水将抗原原液作成 9 种稀释液,方法如表 6-4。 表 6-4 抗原稀释表
盐水或缓冲盐水稀释的比较透明的液体,所以补体不论是否被结合,都不能直接看
到,故无法判定。
因此,在反应系统的三种成分作用一定时间之后,再向其中添加指示系统—绵
羊红细胞和特异性抗体溶血素。如果抗原和病马血清中抗体特异性结合,吸附补体,
没有游离补体存在,加入指示系统,因无补体参加,不发生溶血,这种情况称为补
第六章 补体结合反应技术
(Complement fixation reaction technique)
一、 概况
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类脂质和病毒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抗原抗 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但这一反应肉眼不能察觉,如再加入红细胞和溶血素,即 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应来判定反应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或抗体。这个反应 就是补体结合反应。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
稀 释 血 清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ml)
补体(ml)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37℃水浴 20min
致敏血
1.00
1.00 1.00
表 6-1 溶血素稀释表
稀释倍数 1︰100 溶血素 生理盐水 全量
1 000 0.10 0.90 1.00
1 200 0.10 1.10 1.20
1 500 0.10 1.40 1.50
1 800 0.10 1.70 1.80
2 000 0.10 1.90 2.00
2 500 0.10 2.40 2.50
部分溶血
不溶血
试验中发生全部溶血的溶血素最大稀释倍数(即 1︰2 000),微溶血素的效价, 亦称一个溶血单位。做正式试验时,溶血素按二个单位稀释使用。在本例中,其使 用浓度应为 1︰1 000。
3.补体的效价测定 取健康豚鼠 3 只以上,饲喂前,每只从心脏取血 8ml~15ml, 注入培养皿内,放入 37℃温箱内 30min,取出置 4℃冰箱内,待血清析出后,吸入 离心管中,3 000r/min 离心 15min,取上清趁新鲜稀释使用。如一次采取大量补体, 可定量(1ml~2ml)分装于青霉素瓶内,置低温冰箱冻结保存。避免反复冻融。也 可从兽药厂购买冻干补体,在冰箱内可保存三年。
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稀释倍数
10
50
75
100
150
200
300
400
500
生理盐水(ml)
9.00
4.00
6.50
13.5
1.50
2.00
3.00
3.00
4.00
抗原(ml)
1.00
1.00
1.00
1.50
3.00
2.00
1.50
1.00
1.00
实存量(ml)
6.50
5.00
7.50
6.50
4.50
体结合反应阳性,即该马患有鼻疽病;反之,则该马未患鼻疽病。
(四) 补体结合反应的特点
补体结合反应操作繁杂,且需十分细致,反应的各个因子的量必须有恰当的
待测系统
溶血系统
比例。特别是补体和溶血素的用
量。补体的用量必须恰如其分,
红细
例如:抗原抗体呈特异性结合,
补体 胞
溶血
吸附补体,本应不溶血,但因补
(阴性)
4.00
4.50
4.00
5.00
⑵血清稀释:取鼻疽强阳性血清和弱阳性血清各一份,用生理盐水按表 6-5 做成 5 种稀释液,在 60℃水浴中灭能 30min。
表 6-5 鼻疽阳性血清稀释表
稀释倍数
10
25
50
75
100
生理盐水
9.00
9.60
9.80
7.40
9.90
(ml)
血清(ml)
1.00
0.40
效价测完后,按下列计算原补体在使用时应稀释的倍数。 0.50/0.25×20.0=40.00
即此补体应作 1︰40 稀释使用,每管加入 0.50ml,此即为 1 个单位补体。考虑 到补体性质不稳定,在操作过程中效价会降低,故此使用浓度比原效价大 10.00%左 右较为适宜。因此,本批补体应用 1︰36 稀释使用,每管加入 0.50ml。
3 000 0.10 2.90 3.00
3 500 0.10 3.40 3.50
4 000 0.10 3.90 4.00
•3•
另取小反应管一列,按次序从每一稀释液取 0.50ml 分别加入各管中,添加时应 由稀释度大的稀释液加起,这样可不必更换吸管。然后再加入生理盐水 1.00ml,1 ︰20 补体和 2.50%红细胞悬液各 0.50ml。在 37℃水浴槽中放 20min 后判定结果。详 细操作程序见表 6-2。
•1•
清(抗体)和豚鼠血清(补体),这三种成分称为反应系统或溶菌系统。如果该马是
鼻疽病马,则血清中有抗鼻疽杆菌的抗体。抗原和抗体发生结合,吸附补体。如果
该马没有鼻疽病,血清中没有抗鼻疽菌的抗体,则不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不能
吸附补体,则补体游离存在。
由于许多抗原是非细胞性的,而且上述抗原、抗体和补体三种成分都是用生理
补体结合反应是一种古老的血清学技术,Bordet 和 Gengou 在 1901 年设计这一 试验,由于有敏感性高和适应性广的优点,尽管操作繁杂,目前仍被有效地应用。
(一)补体及其作用特点 补体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清中,各种动物比较,豚鼠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成分 较全,效价稳定,采取方便,故通常将豚鼠的全血清作为补体。56℃30min 可使补 体失去活性,称为“灭能”或“非动”。 补体的作用为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与抗原单独结合,也不易与 抗体单独结合;补体的作用没有特异性,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它能 与红细胞(抗原)和溶血素(抗体)的复合物结合,引起红细胞破坏(溶血),也能 与细菌、病毒成分及其相应抗体的复合物结合。 (二)溶血反应 将红细胞多次注射于动物(如将绵羊红细胞多次免疫家兔)可使之产生相应的 抗体(溶血 素),这种抗体与红细胞结合,若有补体存在时,则红细胞被溶解,这种现象称为溶 血反应。红细胞和溶血素被称为溶血系统,常在补体结合反应中用作测定有无补体 游离存在的指示剂。 (三)补体结合反应及其原理 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类脂、病毒等或者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 合后,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但这一反应肉眼不能觉察。如再加入红细 胞和溶血素,即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应来判定反应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对应的抗原 和抗体。此反应即为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中的抗体主要是 IgG 和 IgM。 反应的原理在于补体本身没有特异性,能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以检查 鼻疽病为例,先向试管中加入已知的抗原(鼻疽菌的浸出液),再加入被检马匹的血
一个工作量抗原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致敏血球 结果
37℃水浴 20min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部分溶血
全部溶血
1.00 不溶
另外,这些因子的用量又与其活
抗原 抗体
补体
红细 胞
溶血 素
不溶血 (阳性)
性有关:活性强,用量少;活性 弱,用量多,故在本试验之前, 必须精确测定溶血素效价、溶血 系统补体价、溶菌系统补体价 等,测定其活性以确定用量。
图 6-1 补体结合反应原理示意图
•2•
(五)补体结合反应的应用 补体结合反应是诊断人、畜传染病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之一。本法不仅可用 于诊断传染病,如鼻疽、牛肺疫、马传染性贫血、乙型脑炎、布氏杆菌病、钩端螺 旋体病、血锥虫病等,也可用于鉴定病原体,如对马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鉴定和 口蹄疫病毒的定型等。
•4•
补体效价测完后,按表添加各种成分。所用的致敏血球是将 2 单位溶血素和 2.50 %红细胞液等量混合后,置 37℃水浴中 15min,即成为致敏血球。
在 2 单位溶血素的存在下,能使 0.50ml 的 2.50%红细胞完全溶血的最小补体量, 即为该补体的效价。在本例中,补体效价为 1:20 稀释液 0.25ml。
0.20
0.10
0.10
⑶操作法:按表 6-6 进行。摆 12 排反应管,由左向右加入不同稀释度的抗原 0.50ml。然后再由上向下,第一排的 9 个试管各加入 1∶10 灭能的阴性马血清 0.50ml。 第二排的 9 个试管各加入生理盐水 0.50ml。第三排至第七排试管分别加入不同稀释 度的强阳性血清 0.50ml。第八排到第十三排再分别加入不同的稀释度弱阳性血清
体过多,多余部分转向溶血系
抗体
溶血
统,发生溶血现象。又如抗原抗
素
体为非特异性,抗原抗体不结
合,不吸附补体,补体转向溶血
补体
红细 胞
溶血 素
溶血 (阴性)
系统,应完全溶血,但由于补体 过少,不能全溶,影响结果判定。 故补体量必须恰如其分。溶血素 量也有一定影响,例如阴性血 清,应完全溶血,但溶血素量少, 溶血不全,可被误认为弱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