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评价的效应分析从一则学习故事说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励性评价的效应分析----从一则学习故事说起
————————————————————————————————作者:————————————————————————————————日期:

激励性评价的效应分析
----从一则学习故事说起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总离不开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评价。

这些评价应当主要是激励性评价。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其按激励者所期望的轨道和方向前进。

通过陪同孩子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学习,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并感受到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那是去年暑假,数学一直很好的儿子在校内的一次六年级数学兴趣小组选拔中落选了。

儿子不敢去插班听课。

我作为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这位数学教师对我孩子的帮助,这些帮助实际上就是一些评价。

老师对孩子说:“根据你的能力,应该争取这个学习机会。

”孩子承认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挫折的,一次小小的失利算什么?关键是跌倒后能很快站起来。

”孩子受挫的阴影淡化了,自信心开始恢复,但又怕掉得太多跟不上。

“你先听一堂课,然后再决定上不上。

好吗?”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接着老师又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经历作了肯定性的评价,让孩子放下思想包袱。

不巧的是,孩子第一次去就碰上阶段性检测,第Ⅰ卷他没敢考。

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做了第Ⅱ卷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老师说:“只要你解出第Ⅰ卷中的一道题,总分就够进A班了(兴趣小组采取滚动制,每次阶段性检测取年级前30名进A班。

)。

”儿子兴奋地告诉我,他的成绩在B班是前几名呢,他觉得自己能冲进A班。

孩子有了强烈的自信心和求胜欲望。

不久,学校从年级选取四十名学生进行一个月的“小数报”预赛前集训。

第一天摸底考试,儿子只考了39分,倒数第三名。

孩子很沮丧,从没考过这么低的分数。

我心里想:得奖的毕竟是极少数同学,孩子是否有这个能力,是否值得付出。

“这个分数只供参考,不能说明以后。

去年我校一个在预赛时差点被淘汰的同学,决赛就取得了省一等奖,不但获得九千元的奖金,还被重点中学提前录取。

他在比赛前和父母一起研究的报纸上的一道难题,恰好就是第二天试卷上的压轴题。

”“从卷面上看,你的数学思维不错,解题能力还要培养。

只要你从现在开始,上课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将报纸上的题目抄在本子上,一道题做一遍,然后再一条条讲给家长听,大家密切配合,你在这一个月里会发生质的飞跃的。

”教练很自信地说。

半个月了,13岁的儿子几乎每天学到11点,太累了。

加上进步不是很明显,孩子又心怯了。

超强度的训练,对孩子的精神和肉体都是严峻的考验,我有种“揠苗助长”的感觉。

“从量变到质变得有个过程,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孩子起码能得到三等奖。

奖可不是那么容易拿的。

”“你家孩子学习很认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班上难得的思维比较独特的学生之一。

”老师介绍说有一道难题全班只有他想出了解法并讲给大家听。

还有一次有一道题老师解了一黑板,他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几句话就解决了,被老师当众表扬。

老师抓住这个机会,特地要求他和其他同学把各自的学习心得或解题技巧等写成小论文,以锻炼他们的文
字表达能力。

后来老师每讲一种题目,他就考虑有没有其他方法,有时竟将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老师又告诉他“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解题的方法就会不一样,但解决问题应当力求简洁、方便、明了”。

那时小测验时不时地能冲进前几名,不过有时仍然是后几名,老师说这跟他知识系统不完整有关,又过了一个月,在比赛前的最后一次考试中,儿子是第二名。

尽管集训期间耽误了很多课程,尽管决赛因为种种原因取消了,期中考试孩子还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进入了年级前五名。

孩子的学习经历,使我体会到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在参加“小数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使孩子形成了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态、强烈的自信心与求胜欲望、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升入初中后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孩子无论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情感上都成熟了很多。

所有老师都说我的孩子变了:学习态度更加踏实,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思维更加敏捷,思维的发散性得到了培养,同时他还学会了听取不同的意见,博采众家之长,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力求简洁、方便、明了。

他是屡败屡战,越战越勇,遭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尽管没有决赛的结果,但孩子得到的远远超过我们所预料的。

在这期间,我与孩子的老师频频接触,深切地感受到了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如果不是他们的鼓励,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一是孩子没学过“小数报”;二是每天下午停课集训,影响正常学习;三是超强度的训练对孩子的精神和肉体都是严峻的考验),我就不可能支持孩子拼搏到最后一刻,也不可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挖掘出孩子的潜能。

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

西方的教育谚语也认为:“孩子是朝着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的。

”我以为正是教师发现并利用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利用评价的激励机制,才使孩子一步步前进、发展的。

期望X价值的动机理论认为,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必须帮助学生评价学习活动的结果,并且使学生确信,只要做出适当的努力,他们就能获得成功。

分析上述故事中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效应,我认为教师所采取的教育策略是符合这个理论的观点的。

(一)必要的先决条件:
1、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优美流畅的文韵,且不说它那些竞赛题的难度,单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枯燥的数字,抽象的规律,
刻板的公式和反反复复的计算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疲倦。

为此学校曾特地开家长会,要求家长从物质上到精神上全力支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几方面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所以从学校到家庭形成了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2、“小数报”的题目具有适当的挑战性,学生必须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较高的成功水平,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一旦获奖就会被重点中学提前录取,这是每个六年级小学生梦寐以求的事,
所以这个学习目标是富有意义的。

(二)通过保持成功的期望激发动机
1、保持学生成功期望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确保他们不断地达到成功。

“只要你解出第Ⅰ卷中的一道题,总分就够进A班了。

”“小测验时不时地能冲进前几名。

”“儿子是第二名。

”教师确定了适应学生水平的教学起点,小步前进,教学目标比较明确、贴近学生的实际。

教师还提供了明确详尽的反馈,并恰当地帮助学生运用绝对标准衡量他们取得的进步,目的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并继续努力。

2、通过树立典型,帮助学生认识努力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
付出努力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他们能得到什么。

“去年我校一个在预赛时差点被淘汰的同学,决赛就取得了省一等奖,不但获得九千元的奖金,还被重点中学提前录取。


3、提供矫正背景:“这跟他以前知识系统不完整有关。

”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
缺乏知识,胜过归因于缺乏能力。

(三)通过利用外部动机激励学习
1、为好成绩(或进步)给予奖励。

除分数外,它们还包括:物质奖励----由家长
提供;精神奖励----比如当众表扬学生的能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视。

2、测试、模拟竞赛和外部刺激与引导思考和强调学习质量相比,能更有效地刺激
努力的强度。

“小测验时不时地能冲进前几名”;“在比赛前的最后一次考试中,儿子是第二名。


3、表明课堂学习的实用价值,让学生注意到,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将会符合
他们的现实需要,课堂学习是今后生活和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准备。

(四)通过利用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励学习
1、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允许选择和自主决定。

在教学目标限定的范围内,向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和机会。

“你先听一堂课,然后再决定上不上。

好吗?”“有一道题老师解了一黑板,他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几句话就解决了。


2、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的反馈。

“老师抓住这个机会,特地要求他和其他同学把各自的学习心得或解题技巧等写成小论文.”学生特别欢迎这样的教学方式,即不仅允许他们积极活动,而且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来指导随后的反应。

3、允许学生创造最终产品,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有一道难题全班只有他想出了解法讲给大家听”;“他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几句话就解决了。

”学生们愿意由自己来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而不仅仅是做部分工作。

当他们完成这样的任务时会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在这则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教育者对学生的激励遵循了以下五个原则:(一)目的性原则。

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有明确的目标,更多的是为实现“比赛得奖”某一近期的具体的目标而激励学生。

无论正激励“根据你的能力,应该争取这个学习机会。

”,还是负激励“被淘汰”,都是有目的的。

(二)针对性原则。

激励的对象十分明确,因人因事而异。

有时激励是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挫折的,一次小小的失利算什么?关键是跌倒后能很快站起来。

”有时激励是针对某一种学习方法的,“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解题的方法就会不一样,但解决问题应当力求简洁、方便、明了。

”有时则是为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的,“把各自的学习心得或解题技巧等写成小论文,锻炼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及时性原则。

运用教育激励一定要及时,越及时效果越好。

“根据你的能力,应该争取这个学习机会。

”“只要你解出第Ⅰ卷中的一道题,总分就够进A班了.”及时的程度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例关系,即年龄越小激励越要及时。

学生课堂回答得好,老师应随口赞扬,考试进步了,应马上表扬鼓励他;家长承诺小孩子某件事情完成得好就给奖励,也应及时兑现。

否则以后的激励就不灵了。

(四)有效性原则。

实施激励应注意收集反馈的信息。

某种激励实施后,到底效果如何,一定要关心实际效果,要关注、重视激励的有效性,不该表扬的表扬了,不该批评的批评了,都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负激励,一定要慎用。

(五)整体性原则。

从全局出发,整个激励活动协调一致,认识统一,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尤其不能相互矛盾。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需要(高层次需要,如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等)的满足(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使评价对象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动机,调动个体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促进评价对象自我发展、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积极有效的激励性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评出自信心,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的
动机、态度、情感、人格等因素处于并保持积极、活跃、协调的状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步的学习创新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新课程理论后,我深切体会并感受到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成功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索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功是发展之母。

有人说,平庸的教师传授知识,合格的教师解释知识,优秀的教师演示知识,而伟大的教师是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研究告诉我们,一般学生只需发挥其自身智力的20%-30%,即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

由此可见,激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那些成绩优秀、经常成功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极其可贵的自我激励。

但是更多的学生遭受的是学业的失败。

对于那些失败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指责。

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解题的错误中正确的成份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启发学生发现、纠正错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果能真正做到,我想,我们就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在实施教学。

实际上,当学生提出一种解题设想,或取得一定进展时,那怕这一设想、这种进展微不足道,甚至带有某种偶然因素,优秀的教师仍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予以激励。

教师的信任和激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这一事实早已被马卡连柯的实践所证实。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表扬、奖励、鼓励、评比、示范、引导等不同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恰当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内化人格,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激励》李祖超
2、《激励学生学习的二十四条教学策略》江苏省太湖高中新课程资源网
3、《关于激励性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赵学勤
4、《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初探》北方交大附中姜慧邵先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