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优秀公开课教案共53页文档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鲁迅在文中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文学语言,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故乡的热爱与批判,理解作者的故土情怀。
(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2. 教学难点:(1)鲁迅笔下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将文学作品中的元素运用到创意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实例,提高审美能力。
4. 实践法:进行创意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文本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5.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实例,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
6.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
7.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让学生阅读鲁迅其他描写故乡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分析其对故乡的不同描绘手法和主题。
鲁迅《故乡》教案
鲁迅《故乡》教案鲁迅《故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小说的创作特色,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2、品味理解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
3、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一、导入鲁迅创作谈材料一: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推文艺——鲁迅(《〈呐喊〉》自序)材料二:为什么做小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地称小说为“闲书”。
——鲁迅(《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那么《故乡》的写作为的又是什么呢?引出《故乡》问:《故乡》的主要人物是哪几个?——“我”、闰土、杨二嫂。
问: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三个人的生存状态。
——辛苦。
问:引列夫·托尔斯泰话语“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文中三个人虽然不幸是一样的,但他们的不幸又有什么不同?——我:辛苦展转;闰土: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
二、课文研读1、闰土的辛苦①找出文中的语段集中体现闰土的“辛苦”听该部分录音,简单思考a、文章是通过那些描写手段来展现闰土的辛苦的?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
——神态、语言、外貌b、用文中的一个名词概括闰土的整体形象特征——木偶②在这部分文字中,这个“木偶”是否曾经生动过?——第59、60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找出生动的词语:欢喜、凄凉;动着嘴唇、没有作声。
③是什么使闰土变成这样的“木偶”的?从文中找出两处文字来说明。
——71节和74节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故乡》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middot;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middot;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middot;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要求1middot;明确教学重点2middot;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middot;做好预习教学重点1middot;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middot;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1middot;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middot;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分析: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争、实践,就能创造出一条美好的生活道路。
这种富有哲理的议论,使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备少年闰土画像课时安排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讨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预习作业1middot;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2middot;小说的要素是: 、、。
3middot;故事情节分为、、、。
4middot;《故乡》选自《》,作者,写于,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革命。
5middot;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乡》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分析《故乡》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故乡》的背景介绍–作者介绍:鲁迅,现代文学大师。
–作品背景:描写了鲁迅自幼生长的故乡之痛与思考。
2.《故乡》的情感与思想分析–情感体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思想内涵:反映了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3.文学鉴赏与写作训练–阅读分析《故乡》中的典型段落,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分组讨论并撰写对《故乡》的个人感受和评论。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准备教材:课本、鲁迅相关的文献资料等。
–准备学生分组讨论和撰写评论的活动安排。
2.导入与引导–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定义是什么?故乡对于个人的意义是什么?3.知识讲解–介绍《故乡》的背景与作者鲁迅的重要作品。
–分析《故乡》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4.阅读与分析–选取《故乡》中的典型段落,鼓励学生朗读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分组讨论,梳理故乡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5.写作训练–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组织学生撰写对《故乡》的个人感受和评论。
–老师提供写作指导和批改意见,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6.总结与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阅读理解评估:评价学生对于《故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写作评估:评价学生对于《故乡》的个人感受和评论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1.深入学习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拓宽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2.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比赛或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六、课后作业1.撰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故乡的文章,要求结合《故乡》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鲁迅《故乡》教案
鲁迅《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能够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2)认识鲁迅先生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精神;(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3)掌握文本分析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故乡的复杂情感;(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现实与理想、传统与变革的矛盾;(3)如何欣赏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故乡》;(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分析:(1)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2)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2)认识鲁迅先生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精神;(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故乡》的内容,谈谈你对鲁迅先生文学地位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的认识;2. 请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3. 推荐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简要介绍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了解小说三要素。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huì)萧索(xi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鲁迅的《故乡》,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1.2.2 《故乡》情节梳理1.2.3 人物分析1.2.4 主题探讨1.2.5 写作技巧分析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材准备准备《故乡》原文文本,及相关评论、研究文章。
2.2 器材准备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播放鲁迅生平介绍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3.2 文本阅读学生自读《故乡》,教师辅导生字词,解释难点。
3.3 情节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乡》的情节,分析故事的发展。
3.4 人物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探讨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等方面探讨《故乡》的主题。
4.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4.3 教师总结,对各组的观点进行点评。
第五章:写作技巧分析5.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写作技巧,如象征、讽刺等。
5.2 学生举例分析,分享自己的发现。
5.3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观看《故乡》改编的电影或戏剧,对比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差异。
6.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场景,增强对作品的理解。
6.3 开展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以《故乡》为主题,进行创作。
第七章:作业布置7.3 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资料,进行整理,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记录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8.2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8.3 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第九章:教学评价9.1 学生自评: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9.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全文5篇]
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一、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2、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步骤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第5课《故乡》教案 1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及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式: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堂形式: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三、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第5课《故乡》教案 2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故乡》的主题思想,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讨论等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部分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故乡》。
2.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故乡,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印象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预测课文内容。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三)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辅导。
2.学生朗读生字词,教师纠正发音。
(四)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2.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理解。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1.复习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复习生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2.搜集关于故乡的诗歌、散文,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故乡的景点,了解故乡的历史文化。
2.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自己的故乡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故乡》,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讨论等阅读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文深入分析1.写作手法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发现了哪些对比的地方?”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比如,‘我’与‘闰土’的对比,‘我’的期望与现实故乡的对比,这些对比揭示了什么?”2.修辞手法分析教师指出:“鲁迅先生在课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我的心却像被线穿了似的,一天比一天地紧迫’这句中用了什么修辞?”学生回答“比喻”,教师继续引导:“这个比喻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四)课堂讨论1.难点讨论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你们觉得难以理解?”学生提出难点后,教师引导:“比如说‘我所记得的故乡,不是这样的’这句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2.疑问解答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作者会对故乡的变化感到失望?”(五)课后作业1.作文作业教师提示:“在写作关于故乡的作文时,注意运用我们在课文中学习到的对比和修辞手法,让你们的作文更加生动。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的《故乡》,位于教材第七章第二单元。
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到久别的故乡,却感受到与记忆中完全不同的景象,描绘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纯真岁月的怀念。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背景、人物、情节及主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故乡》的背景,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重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个主题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背景介绍:介绍鲁迅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 情节分析: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人物分析的例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一道关于情节分析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人物形象:主人公、杨二嫂、母亲等3. 情节结构:回到故乡、遇见故人、感慨时光、怀念往昔4. 主题思想: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怀念纯真岁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主人公心理变化的理解。
答案:主人公从期待、激动到失望、悲伤,反映了他在时光流逝中体会到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往昔纯真岁月的怀念。
2. 拓展作业:以“时光流逝,我怀念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分析《故乡》的人物、情节和主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鲁迅《故乡》教案设计
鲁迅《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3)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乡》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对现实的关注与反思。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3)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故乡》的主题思想。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故乡》的创作背景。
(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鉴赏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乡》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要点。
4. 文学鉴赏:(1)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故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故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推荐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故乡》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是否能积极发言,提出有见地的观点?3. 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如何?4.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鲁迅《故乡》教案设计
鲁迅《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表达和创意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思考故乡与个人的关系,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3)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培养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小说《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分析。
3.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鲁迅《故乡》文本。
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作品介绍、文学鉴赏指南、相关学术论文等。
3. 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鲁迅先生产生敬意和兴趣。
(2)提问:“故乡”对个人意味着什么?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回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故乡》文本,理解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3. 人物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故乡的人等。
4. 主题探讨:(1)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讨论小说对故乡、现实与理想的描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5. 象征意义解读:(1)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故乡”、“火车”等。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象征意义,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鲁迅《故乡》优秀教案「篇一」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回顾、复习了解巩固文体知识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2.简介背景听介绍了解背景及文常二、整体感知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阅读、讨论交流理清课文脉络结构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三、熟读课文四、作业抄写生字词鲁迅《故乡》优秀教案「篇二」一、教学目的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
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
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
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
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
《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
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
《故乡》公开课教案
《故乡》公开课教案14故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研究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XXX的这篇文章,XXX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XXX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2、生了解研究目标二、整体感知(一)检测预(二)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理想,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凄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三)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请速读课文(读过的也可以跳读课文),用本人话叙说基本情节(或印象深刻的情节)2.请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找出相关的词句)?以什么为线索?请根据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根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田园——在田园——离田园”三个部分。
二、阐发人物形象,感受“悲哀”之源师: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你会想到哪个字?――――变在田园,“我”见到了许多人,个中哪两个是重点描画的人物形象?明确:XXX和XXX。
鲁迅《故乡》教案2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鲁迅在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写作特色;(3)能够鉴赏鲁迅的语言艺术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故乡的热爱和忧虑,理解作者对社会的关注;(2)认识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生活,关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鲁迅在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写作特色;(3)鉴赏鲁迅的语言艺术和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鲁迅在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写作特色的理解;(2)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和评价;(3)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讨论分析: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和作者意图;3. 案例讲解:通过讲解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4. 实践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课文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鲁迅的讽刺手法和写作特色;4. 案例讲解:讲解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故乡的认识和感受;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注现实生活和家乡。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总结鲁迅的讽刺手法和写作特色;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谈谈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和感受;3. 推荐一篇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
课文《故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创新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精神。
(3)引导学生思考故乡与个人身份、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课文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分析。
3. 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主题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2)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手法。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口语表达:通过模仿、创新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手法。
3.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口语表达:通过模仿、创新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的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4. 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小说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它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去感受他笔下的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 背景介绍《故乡》选自《呐喊》,写于1921 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鲁迅看到故乡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痛心,于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阴晦(huì) 苍黄刺猹(chá) 五行(xíng) 竹匾(biǎn) 胯(kuà) 下髀(bì) 骨愕( è) 然嗤(chī) 笑廿(niàn) 年心绪(xù) 谋(móu) 食瓦楞(léng) 寓(yù) 所缚(fù) 住鹑(bó) 鸪(gū) 伶(líng) 俐(lì) 瑟(sè) 索秕(bǐ) 谷隔膜(mó) 深黛(dài) 獾(huān) 猪鄙(bǐ) 夷(yí) 大抵(dǐ)2. 思考: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我"回故乡的活动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