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公开课教案
《故乡》公开课活页教案
对人物的社会意义能初步总结,提升一定的思维能力。
抛出问题,把握主题:作者塑造闰土,杨二嫂的目的是什么?“我”在课文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交流,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归纳本课中涉及的写作方面的特色。
二、诊测:什么是小说?主要要素?故事的叙述线索?故事情节的展开思路。
作者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思路展开,那么,故乡留给我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哪一个更确切呢?(变)的确,故乡的变化太大了,不仅故乡的景致变了,而且更让我感到悲哀的是故乡的人的变化,作者是如何体现人物的变化,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又有何用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
(3)第一人称给人的真实感。
五.拓展延伸:谈感悟。
小结:鲁迅的文章可怕吗?套用文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一句话。用鲁迅的实践精神激励我们前进吧。
六.形成性测试:梯度训练,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布置预习:小说的三要素,我们分析了两个,还有一个是环境,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辨一下,你所找的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三:明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标:
有人总结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大家怕不怕?怕不怕我们要通过行动来证明。
四、达标新课: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朗读课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怎样的印象呢?将你的感受以人物小传的形式写出来,跟同学们交流,看谁理解的全面,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人物的塑造方法。.同学们之所以能把人物理解得这么深入,除了你们的理解感悟能力强之外,那就是作者的写作功底深厚,作者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将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呢?结合你导读单中的表格分析一下。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故乡》一文,使学生了解故乡的含义,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珍惜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表达对家乡的情感,使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故乡的美丽。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故乡》一文、笔记本、课件。
2.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
3. 教学环境:整洁、宽敞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的故乡,描述一下自己的故乡有哪些特点。
2. 预习导入(10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将《故乡》一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测故乡的特点。
3. 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在课本上阅读《故乡》一文,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乡》一文中描写的细节进行讨论,提问如下:(1) 文中的故乡有哪些自然景观?(2)文中的故乡有哪些美丽的乡村风光?(3)文中的故乡有哪些让人怀念的事物?(4)文中的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情感体验?5. 语言表达(15分钟)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利用所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描述出那个地方的美丽与特点。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写一篇短文,文中要包括自己对故乡的感受与描述。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故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板书设计《故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故乡的含义,感受故乡的美好。
2.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2篇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2篇第1篇: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一、教材说明、分析: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
该课书首先请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之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构成缘由。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三、程序设计说明: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
(幻灯展示)问题2:甚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甚么?(幻灯展示)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不请求学生背下来)重复:就是在写作进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进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故乡》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middot;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middot;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middot;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要求1middot;明确教学重点2middot;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middot;做好预习教学重点1middot;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middot;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1middot;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middot;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分析: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争、实践,就能创造出一条美好的生活道路。
这种富有哲理的议论,使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备少年闰土画像课时安排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讨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预习作业1middot;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2middot;小说的要素是: 、、。
3middot;故事情节分为、、、。
4middot;《故乡》选自《》,作者,写于,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革命。
5middot;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二.作者简介:1.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 正传》等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难点: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中,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互动两轮,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鲁镇。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结合所学小说谈谈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的意义。
(明确: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进展提供了空间。
)2.同桌讨论,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事的?(明确:插叙。
有关于主要人物的主次事件,在叙述主要事件中穿插次要事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独立思考,回顾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明确:与人物相关事件——从每一件事中提取人物的性格特征——整合)2.教师示范以此思路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
3.同桌合作,分析中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明确:生活贫苦、内心麻木,坚守封建礼教,没有主动改变自身状态的中年底层农民。
)4.小组合作:为什么闰土会从一个天真聪明机智果敢的少年变成一个麻木落魄的中年人?(明确:外部原因-动荡的时局,统治阶级的压迫;内部原因-闰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闰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镇在这篇文章中又有怎样的意义?(明确: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
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离开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弃旧社会旧制度的民主科学的路,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地区,在本文中,鲁镇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离开鲁镇再不回来,代表着与封建思想及制度的决裂。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鲁迅的生平介绍、小说创作的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把小说的标题定为《故乡》?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并说明推荐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故乡》,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一、教案基本信息《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领悟小说所表达的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4.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的把握。
2. 象征手法的分析。
3. 情感的领悟。
教学难点:1. 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 小说深层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析象征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语感,体会情感。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文本。
2. 课件:包含小说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手法的图片和图表。
3. 视频:与小说相关的影视片段(可选)。
4.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乡故事。
2. 导入小说:《故乡》是一篇描写故乡和人情的优秀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
环节二:小说情节梳理(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2. 讲解小说情节,提炼主要事件。
3. 分析人物形象,关注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环节三:象征手法分析(15分钟)1. 介绍象征手法的概念。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月亮”、“河流”等。
3. 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环节四: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环节五:深入分析与探讨(20分钟)1. 针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2. 探讨小说所表达的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3.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乡的感情。
环节六:情感领悟与表达(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故乡》教案 (公开课)2022年统编版语文教案
14故乡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讨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有远离故土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文章结尾离开故土时写道:“故土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阔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土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表达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土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土——在故土——离故土〞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描写了故土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土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目的。
第二局部:写“我〞在故土的见闻与感受。
其中包括“见到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第三局部:写“我〞离开故土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悲哀〞之源1.在故土,“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哪两个是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明确:闰土和杨二嫂。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课文分析: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20年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1840年鸦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故乡试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故乡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故乡的内涵及重要性,明确个体与故乡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阅读和理解有关故乡的文章。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故乡的概念与内涵。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其对故乡产生深刻的感情体验。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材《故乡》、笔、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故乡的了解与感受,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
2. 阅读课文(10分钟)教师让学生认真阅读《故乡》这篇文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对故乡的描写。
3. 分组合作(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文字表达故乡的感受,并用教材上的词汇或短语进行朗读。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4. 展示讨论成果(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感受和阅读表达,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交流。
教师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适度引导和纠正。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故乡的理解逐渐深入,加深学生对故乡情感的沉淀和产生。
6. 练习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写一篇短文,表达和描绘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情感。
要求学生用准确的词汇和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故乡的文章,准备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回答。
五、板书设计故乡试讲教案知识目标:理解故乡的内涵及重要性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对故乡的感情体验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故乡的概念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了个体与故乡的关系,培养了对故乡的情感。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故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对家乡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提问:“你们对鲁迅的哪些作品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
(二)课堂讲解1.让学生自由朗读《故乡》,感受作品的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3.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如“我”、“母亲”、“闰土”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
4.讲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等。
5.讨论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如“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兄弟”等,让学生体会鲁迅的语言魅力。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强调作品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四、课后作业2.搜集鲁迅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的设计要富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作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课堂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作品。
4.教师点评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5.课后作业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解析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主题思想:通过鲁迅《故乡》中“我”与闰土的童年回忆和现实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反映的城乡差异、时代变迁对人的影响。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大全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大全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故乡情结。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深沉的故乡情感。
2. 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谈论对故乡的印象和感受。
2. 展示故乡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三、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故乡情结。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3. 让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讨论其作用。
四、实践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故乡,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多关注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故乡、分析课文、实践写作等环节,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学生也学习到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实录《故乡》教案(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故乡》是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篇幅都比较长,而且《故乡》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方面都比较典型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我引导学生进行选点进行比对阅读分析,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不唯书、不从众,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对各类文体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了,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对长篇幅的文章如何能做到化繁为简,对内容进行整合,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在这节课上,我用选点比读的方法教会学生整合内容。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理解鉴赏的能力,但鼓励学生读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就需要在这篇课文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从多角度对人物进行品析。
三、教学目标:1、通过多角度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2、运用选点比读的阅读方法,对文章的其它人物作简要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多角度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运用选点比读的阅读方法,对文章的其它人物作简要分析。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月夜刺猹”、“雪地捕鸟”的图片,勾起学生们对小学阶段《少年闰土》的回忆。
少年时代的闰土淳朴天真、热情友好、见多识广,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二十多年后回乡,闰土已步入中年,这个时候的闰土他长什么样了,他生活得如何了。
今天老师就选择了小说主要人物——闰土这一个点,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带着大家品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12、15——30自然段,然后用“我从角度分析,我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人。
”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
提示:可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多个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故乡公开课教案
故乡公开课教案故乡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故乡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归属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故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描述自己的故乡。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故乡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对故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描述自己的故乡。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故乡的定义、故乡的特点和故乡的重要性。
2. 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不同地方的故乡特点。
3. 学生练习册和纸张,用于学生的书面表达。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故乡的兴趣。
让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并提出他们对故乡的定义和特点的想法。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主体:1. 教师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故乡的定义和特点。
解释故乡对人们情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不同方面,如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习俗传统等,并帮助学生扩展他们的思维和观察能力。
3.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观察自己的故乡,并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特点和感受。
学生可以拍照或绘画来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
展示:1. 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描述自己的故乡。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
2.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表达能力和扩展词汇。
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故乡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故乡的文化和传统。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采访家人或长辈,了解更多关于故乡的故事和传统。
2. 学生可以组织一个小型展览,展示他们对故乡的观察和描述。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表现。
2.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书面表达。
《故乡》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故乡》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故乡》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的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
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
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
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
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
《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
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
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冀教初中语文八上《 故乡》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 合作探究,分析形象: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故乡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美术
故乡教案美术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美术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自己所居住的故乡,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等元素,展现对故乡的热爱和感情表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对故乡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故乡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技法,展示和表达故乡的美景;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乡的归属感和亲近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4.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会运用绘画工具和技法描绘故乡的美景;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发现和展现故乡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案、画纸、水彩笔、铅笔、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2. 教学环境:课堂布置温馨整洁,留出足够的画画空间。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表达,可以先播放一段有关故乡的音乐,同时展示几幅描绘故乡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印象和情感。
2. 学习故乡的基本知识(10分钟)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故乡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故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观察和思考(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察故乡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等元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和记录。
4. 创作画面设计(15分钟)让学生回到教室,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头脑风暴,讨论并设计展示故乡的画面布局和重点表达的内容。
5. 绘画实践(4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画面布局和内容,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和技法进行绘画实践。
教师在辅导和指导学生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
6. 展示和分享(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作品中所表达的故乡意义。
鼓励学生参观和评论其他同学的作品,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马鞍山市阳光学校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语文组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2年10月29日下午第五节地点:九(4)班
授课人:杨洁授课对象:九(4)班全体学生
课题:《故乡》(鲁迅)版本:人教版
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小说知识,为解读课文做好铺垫;
2、检查预习:复习作者及其作品,了解本课写作背景,掌握本文字词;
3、整体感知,把握好人物出场顺序,把握文章线索,梳理情节结构;
4、精读课文,分析闰土的形象及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找出人物出场顺序,把握文章线索,梳理情节结构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分析闰土的形象及变化的原因
教具使用
多功能投影仪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复习小说知识
2、了解作者作品
3、写作背景介绍
4、整理生字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乡》中写到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2、结构分析
3、情节梳理(结合小说结构)
五、精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闰土的变化在文中提到了两个阶段,分别是少年时的闰土和中年时的闰土,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两个阶段闰土的外貌与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2、分析闰土变化的原因。
3、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和想法(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来分析)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