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

合集下载

孙氏太极拳传统套路97式(套路图解)

孙氏太极拳传统套路97式(套路图解)

动作 3:左足尖翘起向右扣约 120。,同时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左腿, 右足尖翘起外摆约 120。;左手向上划弧至前额;右手向前推出,高与肩平,手 心向前,塌腕:眼看右手(图 60)。
动作 4:左手从前额往前伸至与右手相齐,两手心相对,指尖向前;同时右足撤步 至左足正后方并斜着落地(图 61)。
动作 5:两手虚握拳往下划弧至腹前:同时左足撤步至右足前,足尖着 地;眼视前方(图 62)。
要点:上体要直,两肩要松,呼吸要自然,不可用拙力向丹田压气。 用法: ①单鞭是应付左右两侧对手。 两手虽是同时分开, 却要一虚一实。 何实何虚,要看对方来势的远近。若左手实击,重心须落在左腿,眼顾右方;同 时可走右脚踢右方之敌。 ②若两侧对手相距甚近,或已搏住我的两臂,我即用肘撞击或肩靠,同 时另一侧脚可踢击。 第6式 提手上式
动作 3:随即左足后撤;同时两手平着往后划一半圆至右肩前,手心向外;身体重 心后坐,右足尖翘起(图 36)。
动作 4:两手自右肩前一齐往前推出,两臂略弯曲,同时右足尖逐渐着 地,左足随即跟至右足后约 10 厘米处;眼看右手(图 37)。 第 19 式 开手
动作与第 3 式“开手”相同(图 38)
第 20 式
用法: 上右手击对方某部,赢嚣娄霧腕或肘,我则向后坐腰,左手从右 臂外截其腕,幢彼劲往右领,同时右手按其肘蕾因势而发。 第 14 式 抱虎推山
接前式,两手一齐往前推出,高与胸平,两臂略弯曲;同时左足往前迈步,右足 跟步,距左足约 10 厘米;眼看两手中间,稍停(图 28)。
用法:若对方手在内,我手在外,则我向里裹住对方的手而发;若对方 手在外,我手在内,则我用开劲撑住对方的手而发。总之须粘住对方的手使其不 能运动自如, 否则只知向前猛扑, 必为对方所乘。 此式以打在对方躯干部为最佳。 第 15 式 开手(右转)

孙式太极拳73式慢动作 孙式太极拳精解(上)

孙式太极拳73式慢动作 孙式太极拳精解(上)

孙式太极拳73式慢动作孙式太极拳精解(上)第一节起式动作要领(1)两脚呈90度,身体直立,如平地立竿,不偏不倚,头部百会穴上顶,项竖直,但不行紧急僵硬。

身体其余部分完全放松。

手自然下垂贴在两腿旁。

此时身体重心平均放在两脚上。

(2)重心移至左脚,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内旋转45度(向正前方),并随即向后拉至左脚后,以右脚的踝骨对着左脚的脚跟。

(3)重心移至右脚的同时,两手沿着左脚尖的方向向斜前上方缓缓抬起伸出,胳膊似直非直,不行过于弯曲,手指尖始终指向前方,抬至与肩平齐,稍停。

(4)重心仍在右脚,身体仍保持直立,腿渐渐弯曲下蹲(下蹲幅度视个人力量而定,初学者不宜过低,以下蹲5~10厘米即可),同时把手从原路拉回,收至小腹处。

轻轻贴住。

(5)左脚向脚尖方向轻缓迈出,脚跟先着地,随着右脚前蹬而逐次落满全脚掌,在右脚开蹬的同时,两手再向前伸出,回到原来的位置,一旦左脚踩实落上重心,即将右脚跟上(右脚跟步时脚尖要尽力向上钩起,而不要下垂),脚尖虚点在地放于左脚后,距离10厘米左右,两脚间的夹角仍是45度。

动作精解在孙禄堂老先生的著作中没有“起式”这一节,用的是“无极学”和“太极学”的名字。

而在孙剑云先生1997年版的新著中,把“无极学”和“太极学”合并为“起式”。

名称不同,而动作就是一个,即从两脚分开90度站立到右脚转45度止。

而据笔者的看法,以老先生的叫法似为更妥。

由于前者是如平地立竿,空空洞洞,没有动作,也没有动作的意念,当然是合于无极。

后者脚一转动,即是心念在动,有了意念和动作,从无到有,道自虚无生一气,便是太极了。

依笔者之见,应当保留“无极式”与“太极式”两节作为拳的起点,而不宜笼统地合二而一。

由于,虽然只是右脚转了45度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本质上的差别却极大。

依笔者之见,孙式太极拳的套路应起于“无极式”和“太极式”,在此之后应有“起式”为第三个动作。

在这里所说的“起式”跟孙剑云先生的又不一样,相当于他们二位的“懒扎衣”中的前三个动作。

解说孙氏太极拳有哪些作用

解说孙氏太极拳有哪些作用

解说孙氏太极拳有哪些作用孙式太极拳98式,是孙禄堂老先生老年学习太极拳后,融形意拳,八卦掌和自己毕生武术成果而创造的太极拳。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解说孙氏太极拳,希望你们喜欢。

解说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和其他门派太极拳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高架活步,进退跟随。

没有大弓大马的步法。

特别是在活步推手的练习里,更能体现出来孙门太极拳的这个特点。

孙式太极拳无论是从养生还是实战来看,都是孙门三拳最高级的拳术,是最能体现孙门拳术的技法的。

不过要是没有练习孙门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不练习活步推手和散打的,那是无法理解和体会孙式太极拳真正的内涵的。

孙老先生之所以保留形意拳和八卦掌,组成孙门三拳的完整体系,是有其深刻的含义的。

那就是没有形意拳和八卦掌的深厚基础,你没法体会孙式太极拳的真正内涵。

孙氏太极拳和其他门派的共同之处是比较多的,化劲和绷劲,绷捋挤按,采掠肘靠,这些都是一样的。

关键的不一样是底盘的不同。

也就是支撑的不一样。

陈杨等太极拳的支撑是弓马仆虚丁的少林武术的步法。

孙氏太极拳是行意拳的三体式为基础,鸡腿单脚支撑为主要技术体系。

在这样一种支撑的条件下,身体的活动范围更加增大。

详细分析可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身体重心不很低。

高架就是重心相对比较高。

不做弯腿膝90度的下蹲的动作。

重心相对高站踞。

是为了前后进退左右旋转更加快速灵活。

支撑腿的内夹角135度。

孙老先生技艺高超,因此在照片上看,比规定的还要高点。

第二,进步必跟,退步必随。

其实这是人身体移动最迅速的方法。

几乎就和拳击击剑的滑步是一个原理和动作。

这种步法启动迅速,移动迅速,最适合实战。

第三,其他的变化就是在活步高架的基础上的。

表面上看起来不能像大弓步大马步那么支撑稳固,其实是支撑面积更大,更加稳固了。

支撑不再是站立不动的,而是灵活变化的。

不停地运动的。

理论上就是无限大了。

第四,不仅仅是以静制动,而且是以动制静,以动制动静。

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主动。

这也符合太极拳的理论。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同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孙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禄堂孙禄堂(1861―1932),名福全,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今属望都县)。

生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并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

其蒙武禹襄传人郝为真传授太极拳学。

孙禄堂在总结比较各派拳术,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本为一理,三者在拳式理法上经改善可互补完备,构成所有拳术的技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三者的特点,形成了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

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

1918年,孙禄堂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禄堂先生的话讲,就是“一气之伸缩”。

也就是说,因为孙式太极拳从运动形式和心意状态而言,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种特征,故此名之为太极拳。

并于1918年前后,出版了《太极拳学》,使孙式太极拳有了统一详尽的理论体系。

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基弟子较著名者如: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均能传其父业,有力的推动了孙式太极拳的发展。

孙式太极拳自创立以来,颇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喜爱,现已列入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和套路,并且,新编了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向国内、外推广。

孙存周孙存周(1893-1963),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老先生的次子,号二可,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今属望都县)人。

他自幼秉承家教,又敏而好学,深得太极、形意、八卦诸拳之精髓,文武兼修,尤以武术击技闻名于世。

1926年,叶大密在上海成立武当太极拳社,聘请孙存周为顾问。

孙式太极拳内劲的特点

孙式太极拳内劲的特点

孙式太极拳内劲的特点推荐文章太极拳补肾功法及其特点的介绍热度:四十式太极拳祛病特点热度:孙式太极拳的形成和特点有哪些热度:太极拳的动作特点热度:太极拳的“内劲”与“内气” 热度:作为一切拳术运用的基础是内劲。

作为一切拳术修习的关窍是内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内劲的特点。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内劲的特点孙式太极拳之所以称为内家拳,就是因为讲究内劲。

“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读音同“气”,在实际使用中也常常写作“气”,但它和肺呼吸通过练功感觉到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于是就把这股潜在能量叫做“元气”、“正气”。

这股能量存在于人体的内部。

为了同肌肉外力相区别,传统武术界又把它叫做“内气”、“内劲”等。

传统孙式太极拳界认为:只有练到这股“内劲”出现,功夫才算正式入门,只有掌握并能使用这股“内劲”,功夫才算达到定的境界。

孙式太极内劲的第一个特点是流动性当孙式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叫候,内功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突破,实现了孙式太极拳功夫修炼的第次飞跃,在某一天的某一时间太极内劲豁然贯通。

内劲贯通后的第感觉是身体内部出现股新的力量,这股新的力量随着意念和动作在体内不停地涌动、流行,流到哪里哪呈都很舒畅,此时练功者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内劲出现了。

此时练功者心情豁然开朗,有一种拨云见目的感觉。

从内劲贯通后的体验看,流动性是它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前人把内劲的这个特点描述为“浑灏流行”。

孙式太极内劲的第二个特点是完整性内劲初步贯通后,再继续努力修炼段时日后,就会感觉到内劲在不断增加、质量在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中间以丹田为核心、上至双管双手、下至两腿两足的一股整劲,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节节贯穿。

发劲时,练功者能清楚地感觉到内劲“起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完整劲路。

正如经典拳论所讲“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由此可见,完整性是太极内劲的重要特点。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传统套路)第1式起式第34式合手第67式云手第2式懒扎衣第35式单鞭第68式云手和势第3式开手第36式云手第69式金鸡独立第4式合手第37式高探马第70式倒撵猴第5式单鞭第38式右起脚第71式手挥琵琶(右式)第6式提手上式第39式左起脚第72式白鹤亮翅第7式白鹤亮翅第40式转身蹬脚第73式开手第8式开手第41式践步打捶第74式合手第9式合手第42式翻身右起脚第75式搂膝拗步第10式搂膝拗步(左式)第43式披身伏虎第76式手挥琵琶第11式手挥琵琶(左式)第44式左起脚第77式三通背第12式进步搬拦捶第45式转身右蹬脚第78式懒扎衣第13式如封似闭第46式上步搬拦捶第79式开手第14式抱虎推山第47式如封似闭第80式合手第15式开手第48式抱虎推山第81式单鞭第16式合手第49式开手(右转)第82式云手第17式搂膝拗步(右式)第50式合手第83式高探马第18式懒扎衣第51式搂膝拗步(右式)第84式十字摆莲第19式开手第52式懒扎衣第85式进步指裆捶第20式合手第53式开手第86式退步懒扎衣第21式单鞭第54式合手第87式开手第22式肘下看捶第55式斜单鞭第88式合手第23式倒撵猴(左式)第56式野马分鬃第89式单鞭第24式倒撵猴(右式)第57式懒扎衣第90式单鞭下势第25式手挥琵琶(右式)第58式开手第91式上步七星第26式白鹤亮翅第59式合手第92式退步跨虎第27式开手第60式单鞭第93式转角摆莲第28式合手第61式右通背掌第94式弯弓射虎第29式搂膝拗步(左式)第62式玉女穿梭第95式双撞捶第30式手挥琵琶(左式)第63式懒扎衣第96式阴阳混一第31式 三通背第64式开手第97式收式第32式懒扎衣第65式合手第33式开手第66式单鞭All Right Reserved, Copyright日本孙氏太极拳研究会。

传统孙氏太极拳54式精简套路拳谱

传统孙氏太极拳54式精简套路拳谱
右起脚
19
左起脚
20
转身左蹬脚
21
践步打捶
22
翻身右踢脚
23
披身伏虎
24
左踢脚
25
转身右蹬脚
26
连续进步搬拦捶
27
如封似闭
28
抱虎推山
29
右转开合手
30
右搂膝拗步
31
活步懒扎衣
32
斜单鞭
33
野马分鬃
34
单鞭*
35
肘下看捶
36
左倒撵猴
37
右倒撵猴
38
右手挥琵琶
39
白鹤亮翅
40
云手下式
41
金鸡独立
42
右转高探马
原传统孙氏太极拳54式精简套路拳谱
传统孙氏太极拳54式精简套路拳谱
传统孙氏太极拳54式精简套路拳谱
序号
பைடு நூலகம்动作名称
1
无极式
2
太极式
3
特殊懒扎衣
4
左转开合手
5
单鞭
6
提手上式
7
上步白鹤亮翅
8
站定开合手
9
左搂膝拗步
10
左手挥琵琶
11
三通臂
12
挤步懒扎衣
13
单鞭*
14
右通背掌
15
玉女穿梭
16
云手
17
左转高探马
18
43
十字摆莲
44
进步指裆捶
45
退步懒扎衣
46
单鞭*
47
单鞭下势
48
上步七星
49
退步跨虎
50
转角摆莲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是清末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揭示武学的本质与基本规律,进而创立的武学思想及理论技术体系,具有柔顺中和、灵活巧变、整实猛烈三大特征,在武术界享有盛誉。

是现代流行着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

孙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孙婉容和孙宝亨,孙婉容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与姐姐孙叔容、弟弟孙保亨等合编《孙禄堂武学大全》、《孙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等书。

孙宝亨曾在《武魂》、《武林》、《体育与科技》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关拳术及运动医学方面的论文。

如今孙宝亨一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孙氏拳,正在制作自己的网站,并准备将孙氏太极的文献资料出版发行。

京派剪纸(申沛农)北京民间剪纸历史悠久,遍布城乡,质朴而率真,时代感强,近现代以来已形成以申沛农(已故)剪纸为代表的流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靳鹤年,1944年生于北京,学习剪纸技艺至今已有30余年。

靳鹤年自幼喜欢绘画和剪纸,1975年参加西城区文化馆素描色彩学习班、美术创作组的活动,经庄平老师引荐,1975年拜申沛农先生学习剪纸创作理论和技术,逐渐从业余爱好转变为专业创作。

靳鹤年创作的京派剪纸一方面继承了民间剪纸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紧密联系时代,增加作品的时代精神。

靳鹤年创作的剪纸作品曾先后参加各类国内外剪纸大赛、展览及文化交流活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业内享有盛誉。

泥塑彩绘脸谱脸谱的发展跟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不可分隔的。

而京剧脸谱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逐渐形成的。

经过几代著名演员和戏曲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改革,形成现在的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也是至今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辛亥革命以后,泥塑京剧脸谱作为北京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京剧泥塑脸谱迅速发展。

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的介绍

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的介绍

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的介绍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第一动1.双脚站立,双手手掌向两侧提起,尽可能伸展。

尤其是用肩膀慢慢向两侧伸展,深呼吸,尽可能伸展。

当你受不了的时候放松。

保持手臂平放。

两脚用脚尖脚跟转动向两侧同时开步,直到比肩宽一些停住。

两脚尖外展成外八形。

宽度与自己肩宽相等或稍宽即可。

两脚尖朝外成外八字。

两腿微曲不可过于下蹲。

2.抬起双臂,心朝上,双臂与双腿成同一角度。

形成一个X形。

身体由双臂驱动向后弯曲,头部向后倾斜看天空,然后向后看。

就像伸展一样。

尽量伸展。

回到原来的形状,只有当你不能再伸展时才站起来。

它可以重复进行。

所有的动作都应该是降气丹田式的腹式呼吸,舌尖的下颌应该闭合并扣上牙齿。

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第二动1.从沙滩上的杆子开始,双脚与脚趾和脚跟一起旋转,双脚形成一个外型。

膝盖微微弯曲,双手举在腹部前方,向内转,掌心向上,双手紧握成拳头,将双手拉到腰部两侧,形成拳击。

收紧两肋腹式丹田呼吸。

尽可能地向后伸展肩膀。

当你受不了的时候放松。

将拳头变成手掌,手掌站立,手腕弯曲,五指向上,手掌向前。

2.由上动开始,两手立掌自腰间缓缓向前推出,五指分开。

两臂高与肩平。

手心向前。

然后两臂向两侧分开,伸直后手心仍向两侧立掌,平直向两边抻拉。

尽力抻拉。

直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

抽紧两肋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颚闭口扣齿。

3.慢慢地将双臂放在双腿两侧,双手转向掌心,掌心向上,然后握紧拳头重复动作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第三动1.迈出第二步,双脚保持静止,握紧拳头,腰部向后伸展。

拉完后,手掌弯曲,五指向下,手掌向前,慢慢向外推。

尽可能地伸展。

2.向里曲腕,双手中指与大拇指捏紧成钩手。

双手钩尖朝上。

尽力抻拉。

3.向内旋转手臂,使双手的钩尖朝下,并尽可能用钩向前伸展。

4.分开两臂缓缓向身两边打开,钩尖朝下,至双臂在身两边平举时,尽力曲腕同时尽力抻拉双肩。

同时用腹式呼吸,抽紧双肋。

只至不能忍受为止再缓缓松下。

5.水平提起双钩,逆时针向后旋转反手。

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详解

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详解

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详解孙禄堂先生是近代武术家当中的顶级人物,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在功夫方面的造诣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下面我们学的就是他老人家留下的东西——抻筋拔骨功。

感兴趣的武痴们不要错过哦!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第一动1.两脚站立,两臂手心向下向两侧平举,尽量伸展。

特别是用肩部向两侧缓缓伸展,一边深呼吸,一边伸,尽可能伸去。

到受不了时再松下来。

两臂仍平举。

两脚用脚尖脚跟转动向两侧同时开步,直到比肩宽一些停住。

两脚尖外展成外八形。

宽度与自己肩宽相等或稍宽即可。

两脚尖朝外成外八字。

两腿微曲不可过于下蹲。

2.两臂上举手心向上朝天,上举之手臂和和两腿成一样的角度。

成X型。

身子由双臂带动向后弯腰,头向后仰看天再看身后。

形同伸懒腰。

尽量伸展。

只到完全不能再伸时再回复原形站立。

可反复做多次。

所有动作都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鄂闭口扣齿。

第二动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脚以脚尖和脚跟旋转而成开步,两脚向外成外八字。

两膝微曲,两手在小肚前提起内翻手心向上,紧握手成拳,向腰两侧拉到成抱拳。

抽紧两肋腹式丹田呼吸。

两肩尽力向后拉抻。

至不能忍受时再松下来。

两手变拳为掌,立掌曲腕,五指向上,掌心向前。

2. 由上动开始,两手立掌自腰间缓缓向前推出,五指分开。

两臂高与肩平。

手心向前。

然后两臂向两侧分开,伸直后手心仍向两侧立掌,平直向两边抻拉。

尽力抻拉。

直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

抽紧两肋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颚闭口扣齿。

3. 慢慢放下两臂至两腿两侧,翻手变掌,掌心向上,再握拳重复动作第三动1. 接第二动之开步,两脚不动,双手抱拳在腰间向后抻拉结束后,反曲两掌,五指向下,手心向前,缓缓向前推出。

尽力抻拉。

2. 向里曲腕,双手中指与大拇指捏紧成钩手。

双手钩尖朝上。

尽力抻拉。

3. 双臂内旋使双手钩尖朝下,向前用钩尽力抻拉。

4. 分开两臂缓缓向身两边打开,钩尖朝下,至双臂在身两边平举时,尽力曲腕同时尽力抻拉双肩。

同时用腹式呼吸,抽紧双肋。

只至不能忍受为止再缓缓松下。

孙氏太极简介

孙氏太极简介

深圳弘武武术俱乐部——孙氏太极辅导站一、孙氏拳的起源与传承孙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孙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所创,孙禄堂(1860,12—1933,12)讳福全,晚号涵斋。

河北省定县(今顺平县)。

孙禄堂先生自幼酷爱武术,曾拜李奎元为师,实从郭云深(李之师)习形意拳,后从程廷华习八卦掌。

孙禄堂先生年复一年,潜心研究,使拳合于道,五十岁时向郝为真学习太极拳,有所得后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创孙氏太极拳。

此拳练习时上下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则以开合相承接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该拳拳式至简易学,而每一拳式之内意至深,主张不求呼吸以致真息,式正气从,以形意拳三体式为整套全架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

以八卦拳之迈步必跟,退步必撤作为该拳基本运动形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化协调、混融周身的虚实、阴阳、求中和而达至灵,至空。

故孙氏太极拳既有形意拳的整实猛烈,又有八卦拳的灵活巧变,并将此融蓄在太极拳的柔顺中和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练习者逐渐产生极尽猛烈整实之能,极尽灵活巧变之能,极尽柔顺空化之能。

孙氏太极拳是采形意、和八卦、证太极混融升华后的结晶。

是近代武学发展的至高成就。

孙禄堂先生合毕生心力所创的《太极拳学》《拳意述真》等五部武学著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是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孙禄堂演练孙氏太极拳郭云深:孙禄堂的早年师傅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为孙存周(子)、孙剑云(女)深圳弘武武术俱乐部——孙氏太极辅导站孙存周先生(1893一1963年)是近代武术界具有极深造诣的实践家。

孙禄堂之子,在武学上深得其父之精髓,武林中亦负盛名只因未逢其时,中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中度过,孙剑云,(1914年-2003年)任北京武协副主席、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首届“全国武林百杰当代武林十大名师之一”、中国武术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孙氏太极拳的好处是非常多的,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练习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练习孙氏太极拳。

那么孙氏太极拳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欢迎阅读!孙氏太极拳练与用孙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孙氏太极拳也是许多人都非常喜爱的,不仅有着非常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有利心情开朗。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前辈综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之所长而创。

拳意述真中,孙先生曾引用郝为真、陈秀峰二人之言,谈及太极的体用之道。

下面我结合自己所学所悟谈一谈太极拳的基本练法。

孙式太极与其它门派太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身法的提高。

甚它太极要靠较大的步法、较低的身形来蓄劲、发劲。

一旦实用,招数全变。

而孙门弃大架不用,采取极为接近实战的高身法应敌,如此一来克服了历来太极体用不能兼备的弊病(也就是人前练一,套,人后练一套,套路与散手脱离)。

但是,身法提高了,劲力就会相应减少,于是孙先生首先在步法上加以改造,采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的活步,这是近百年来的创举,又与实战接近了一步;其次,孙门还特别讲究通过单练站桩来增加内力,做到脚下有跟,敌人一触即飞,克服架高难以发力的问题。

孙式太极的练法上有三层功夫(水下、水中、水面)之说,实际上是运用内劲之法,人之力产生于足底,通过腰脊,运行至手指。

孙式太极求劲,首先是将站桩所得之内劲,直接运用到周身,要将周身与空气的阻力感练到如同在水下行走一般;之后在求得整劲的前提下,着重练腰的中枢作用,也就是求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阴阳分合之感,最后练到身如行走水面,是身法上极轻灵、内劲的运行也无迹可寻,与人接手,别人找不到我的点,而我则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点重创对手。

这种练法,实际上就是形意的三层功夫。

孙式太极在练习时,要注意单式,而且要左右演习。

孙门武学重中和,重视人体的平衡发展,形意是左右单练,八卦左旋右转,惟独太极是一套拳。

它种太极是从左往右,手往左右运行,而身体基本上是朝前方,顶多是脸转一下。

孙氏太极拳26式拳谱

孙氏太极拳26式拳谱

孙氏太极拳26式拳谱孙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流派,由孙禄堂创立。

下面是孙氏太极拳的26式拳谱:1. 起势,起势是太极拳的开始动作,体现了拳法的基本姿势和身体的调整。

2. 左右野马分鬃,这一式动作模仿野马奔跑的形态,通过左右分开的手臂和腿部的动作来展现。

3. 白鹤亮翅,这一式动作模仿白鹤展翅的形态,通过身体的转动和上肢的展开来表现。

4. 搂膝拗步,这一式动作要求将身体重心向下,同时扭转腰部,以达到搂膝的姿势。

5. 手挥琵琶,这一式动作模仿琵琶演奏时的手臂动作,通过手臂的挥动和身体的转动来表现。

6. 左右摆莲,这一式动作要求身体左右摆动,同时手臂做出莲花盛开的动作。

7. 左右云手,这一式动作要求手臂做出云朵般的动作,同时身体做出左右的转动。

8. 单鞭,这一式动作要求将一只手臂伸直向前,另一只手臂下垂,以达到单鞭的姿势。

9. 高探马,这一式动作要求身体向上抬起,同时手臂做出探马的动作。

10. 左右穿梭,这一式动作要求身体左右穿梭,同时手臂做出相应的动作。

11. 左右摆莲,同第6式。

12. 左右云手,同第7式。

13. 单鞭,同第8式。

14. 高探马,同第9式。

15. 左右穿梭,同第10式。

16. 左右摆莲,同第6式。

17. 左右云手,同第7式。

18. 单鞭,同第8式。

19. 高探马,同第9式。

20. 左右穿梭,同第10式。

21. 左蹬脚,这一式动作要求将一只腿向前蹬出,同时手臂做出相应的动作。

22. 右蹬脚,这一式动作要求将另一只腿向前蹬出,同时手臂做出相应的动作。

23. 左右摆莲,同第6式。

24. 左右云手,同第7式。

25. 单鞭,同第8式。

26. 收势,收势是太极拳的结束动作,体现了拳法的收敛和身体的平衡。

以上就是孙氏太极拳26式拳谱的内容,每一式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意义,通过练习这些式子,可以提升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健康水平。

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详解

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详解

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详解孙禄堂先生是近代武术家当中的顶级人物,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在功夫方面的造诣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下面我们学的就是他老人家留下的东西——抻筋拔骨功。

感兴趣的武痴们不要错过哦!孙氏太极拳抻筋拔骨功第一动1.两脚站立,两臂手心向下向两侧平举,尽量伸展。

特别是用肩部向两侧缓缓伸展,一边深呼吸,一边伸,尽可能伸去。

到受不了时再松下来。

两臂仍平举。

两脚用脚尖脚跟转动向两侧同时开步,直到比肩宽一些停住。

两脚尖外展成外八形。

宽度与自己肩宽相等或稍宽即可。

两脚尖朝外成外八字。

两腿微曲不可过于下蹲。

2.两臂上举手心向上朝天,上举之手臂和和两腿成一样的角度。

成X型。

身子由双臂带动向后弯腰,头向后仰看天再看身后。

形同伸懒腰。

尽量伸展。

只到完全不能再伸时再回复原形站立。

可反复做多次。

所有动作都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鄂闭口扣齿。

第二动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脚以脚尖和脚跟旋转而成开步,两脚向外成外八字。

两膝微曲,两手在小肚前提起内翻手心向上,紧握手成拳,向腰两侧拉到成抱拳。

抽紧两肋腹式丹田呼吸。

两肩尽力向后拉抻。

至不能忍受时再松下来。

两手变拳为掌,立掌曲腕,五指向上,掌心向前。

2. 由上动开始,两手立掌自腰间缓缓向前推出,五指分开。

两臂高与肩平。

手心向前。

然后两臂向两侧分开,伸直后手心仍向两侧立掌,平直向两边抻拉。

尽力抻拉。

直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

抽紧两肋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颚闭口扣齿。

3. 慢慢放下两臂至两腿两侧,翻手变掌,掌心向上,再握拳重复动作第三动1. 接第二动之开步,两脚不动,双手抱拳在腰间向后抻拉结束后,反曲两掌,五指向下,手心向前,缓缓向前推出。

尽力抻拉。

2. 向里曲腕,双手中指与大拇指捏紧成钩手。

双手钩尖朝上。

尽力抻拉。

3. 双臂内旋使双手钩尖朝下,向前用钩尽力抻拉。

4. 分开两臂缓缓向身两边打开,钩尖朝下,至双臂在身两边平举时,尽力曲腕同时尽力抻拉双肩。

同时用腹式呼吸,抽紧双肋。

只至不能忍受为止再缓缓松下。

孙式太极拳要义——开合、进退、活步述要

孙式太极拳要义——开合、进退、活步述要

孙式太极拳要义——开合、进退、活步述要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所创,孙存周先生整编,故被称为孙氏太极拳。

从其学术特点的角度,又被称为“开合太极拳”。

其全称是“进退开合活步太极拳”。

这六个字,可谓是字字珠玑,无一字空言,所以本系列就从释名开篇。

开合孙氏太极,在圈中又被称为“开合太极”,以“开合手”为其标志性动作。

所以很多人认为此拳得名就在于这“开合手”,或是认为孙氏太极的核心奥秘就在于“开合手”这个动作。

这是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

其实孙氏太极的“开合”二字,指的是统领整套孙氏太极拳的“开合”心法,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外形上的开合动作。

说“开合”是心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开合”是个内家拳功的重要概念,练习者在行拳之前,便要在心里对这个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

二是“开合”是一种内家拳功的身体运动模式,练习者行拳之时要在身上将其切实体现出来。

“开合”这个名词,习武、好武的朋友们可能都不陌生。

无论哪个拳种,都应该接触过。

正因为开合概念比较普及,所以也比较容易被忽略,或者被简单粗暴地理解。

其实“开合”二字的含义很深,说它是传统武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不为过,所以禄堂祖师以'开合'概念统摄孙氏武学之太极一脉。

孙太的“开合”,不仅仅是外形动作上的一合一开,也不仅仅是肩背内型的一合一开。

开合包含着关节的争卯,重心之升降,内气之起落,内劲之鼓荡;开合体现了“一身五弓”的一束一展,“浑圆架构”的一涨一缩;开合之中,蕴藏着呼吸吐纳,气血运行,神意敛放的法门……“开合”这一概念,对中国传统内家拳法探索出的人类身心的高级运行模式进行了具象表达。

这是一种人的精神意识、器官肢体的各项功能高度协调统一的状态。

可以说,内家拳功所追求的人体整体运动模式,完全可以通过“开合”来展现。

所以,开合即是内功,是“太极劲”的根源。

进退孙太的“进退”不是字面上的进退,不是一步向前、一步后退就能叫“进退”了——虽然套路中有些动作中是这么编排的。

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分解教学

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分解教学

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分解教学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缓御急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由孙福全先生创立,其套路风格简洁流畅,动作舒展自然,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喜爱。

为了推广孙式太极拳,提高太极拳爱好者的技术水平,本文将对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进行分解教学,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孙式太极拳的技巧。

一、基本功的训练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站桩、单鞭、提手上势等,这些基本功是太极拳套路的基础,是练好太极拳的前提。

在练习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之前,需要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1.站桩:站桩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其目的是锻炼身体平衡能力和站立姿势。

站桩时,双脚并拢,身体放松,重心下沉,双手自然下垂,目视前方,保持5-10分钟。

2.单鞭:单鞭是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之一,其目的是练习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单鞭时,右脚向右迈一步,左脚跟随着右脚向右转,左手向左侧伸出,右手向右侧抬起,目视左手。

3.提手上势:提手上势是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之一,其目的是练习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提手上势时,左脚向左迈一步,右脚跟随着左脚向左转,右手向上抬起,左手向左侧伸出,目视右手。

二、套路分解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共有48个动作,包括起式、收势、闭势等。

为了更好地掌握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需要对每个动作进行分解教学。

1.起式:起式是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开头,其目的是调整呼吸和身体状态。

起式时,双脚并拢,双手握拳,放在两侧,慢慢吸气,慢慢呼气。

2.左右野马分鬃:左右野马分鬃是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第一式,其目的是练习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左右野马分鬃时,右脚向右侧迈一步,同时右手向右侧推出,左手向左侧回收。

3.白鹤亮翅:白鹤亮翅是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第二式,其目的是练习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白鹤亮翅时,左脚向左侧迈一步,同时左手向左侧推出,右手向右侧回收。

4.搂膝拗步:搂膝拗步是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第三式,其目的是练习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孙存周强调练基本功练要练的准确、坚实、明白。

孙存周把基本功浓缩为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单换掌、懒扎衣。

孙存周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

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

还不能称师。

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

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

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

如今能至是者极少。

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如家严也。

”孙存周根据自己的切身实践认为,传统武术若得真传是完全不需要添加拳击练习的。

也无需十年、八年才出门。

孙存周认为形意拳比拳击更精简实用。

孙存周自己的实践是仅随父亲苦练三年,便闯荡江湖,未遇敌手。

孙存周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对基本功的掌握,孙存周还认为,很多名家、大师所以练、用脱节,平时练的东西,对抗时大多用不上。

尤其是一些名家,把拳路都快练成杂技了,看起来很有功夫,但是一打起来,就全没了。

一是对基本功掌握的不准确。

二是实战练习少,距离感差,不知拍。

三是体力不足。

四是意不知毒。

五是志不能坚。

这些都与拳术练习的方法有关。

因此,从这时起孙存周已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拳术的教学教法问题。

提出“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

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

若二三其志,尤易误入歧途。

但既经选择之后,尤应继循正轨,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

坚持习练,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得,且其成功亦指日可待。

孙家拳的劲是各派拳术中最锐利的,渗透力极强,当你还没有什么感觉时,里面已经受伤。

孙存周教的拳架子更低,其鹰熊合演几乎是贴着地皮练,鹞子翻身的束身几乎是团成了一个球,但不能有低头、猫腰、撅屁股之嫌。

八卦掌走转起来行如奔马,劲力也非常浑厚。

若说孙式拳有明师,刘树林老师无疑是一位。

刘树林是孙存周先生的弟子,因为现在练拳,孙式拳的要领依然无法做到,依然是事倍功半。

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35式详细讲解

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35式详细讲解

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35式详细讲解先父禄堂公,以毕生精力,钻研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融汇三派于一体,自成一家,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敏捷。

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故又称活步太极拳。

为了推广武术的传统套路,我将孙氏太极拳进行了简化改编。

改编时,尽可能去掉原套路中一些重复的和难度较大的动作,但又使之毫不脱离原套路中的身、手、步法及动作承接转换的规则,务期完整地保留孙氏太极拳的特点。

改编后的孙氏太极拳,由原来的九十八式,简化为三十五式。

这样,便于初学者习练,同时为学习原套路打下基础。

改编、简化后,曾在小范围内试教试练,经反复研究初步定型,其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指正。

公众号: 随我慢慢学太极 ID:LearnTaiji太极拳是我国特有的武术项目。

实践证明,它具有强壮身体、祛病延年的功能,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而且还具有特殊的技击作用。

老幼青妇,体质强弱均可练习。

太极拳的姿势动作,都有一定的要领,也各有其一定的意义,学者务须按照要领练习。

现将身体各部位要领摘要介绍如下:头:要虚灵顶劲,竖顶,但不可用力。

说通俗点就象头上顶个球,稍一偏斜,就会使球落地似的。

因而,头顶正直,全神贯注。

口:要虚合,舌顶上腭,用鼻呼吸,并要匀细。

肩:两肩要松开,并往下垂。

切忌耸肩,如肩耸则气将上涌。

肘:两肘要坠,肘坠则肩垂,腹内之气就能下沉于丹田。

肘坠则两臂弯屈,即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手:五指自然伸开。

胸:胸要含虚不可挺出。

含胸拔背则气沉,挺胸则气涌。

气涌则上重下轻,脚跟漂浮,拳家所忌。

腰:须塌腰。

因腰为全身之主,左旋右转,前进、后退,全仗腰劲贯穿。

腿:两腿稍屈,两脚分清虚实(重心随着身体的移动,两腿和两脚变换虚实),否则动作不灵活。

气:初练时要纯任自然,逐渐调匀,进而气沉丹田(脐下三寸处),就是深呼吸的意思,但不可用力往下压气。

意与力:太极拳特点之一,是用意而不用拙力,这就是“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纯任自然,”意至气通力到,活力自生。

孙氏三十六式太极拳

孙氏三十六式太极拳

前言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又名“中正拳”,系号称“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先生晚年所创。

该拳以武氏太极为主体,融入形意、八卦乃至外家拳之精华,动作严整,丝丝入扣,内外双修、形神兼备,拳道合一。

这套太极拳,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太极拳有明显不同,卍字手是其特有的手法。

该拳以“平、直、圆”为要领,以螺旋劲为内核,“手不离肘,肘不离手,处处无不上弦”,行拳时“有力练无力,犹如风摆柳”,“手不离盘球,身形似水流”,“速度限而不停,如东方之日出”,劲气内蕴,生生不息。

对于这套拳,孙老先生从不轻易授人。

他在任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期间,结识了江南名医、“三学(佛学、易学、医学)博士”陈健侯先生。

陈健侯(1895—1969),清末民初史学家陈庆年次子,江南高等学堂本科毕业。

自幼就爱好武术,练少林拳,两腿绑铅锭,练习轻功,身手敏捷,能手擒过堂双燕。

因精通《易经》,受到孙禄堂宗师的赏识,后因为孙师看病而成知交,孙老先生遂收他为徒,秘授以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此拳在南方只传陈健侯一人。

新发现的线索表明,此拳在北方当另有传人。

“三十六手”即“三十六式”或“三十六势”。

三十六手太极拳共有115式,其中不计重复的主式共有三十六个。

孙老先生称之为“三十六手”是有他的道理的。

即在注重“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的同时,更强调了“掤、捋、挤、按,采、捌、肘、靠”等手法。

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

从档案馆查到的江苏省国术馆当时练武的照片,上面有“三体式”照片,文字说明是“三体手”。

“白鹤亮翅式”叫“白鹤亮翅手”。

故三十六势,称之为“三十六手”。

三十六在古代是一个神秘的数字,表示其数无穷、变化无穷的意思,它和《易经》三十六个连体象正好相吻合。

陈健侯先师,一生淡泊名利,以医为业,闭门修炼,授徒极少。

完整地学完这套“三十六手太极拳”的仅张祚玉一人而已。

孙氏26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一段

孙氏26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一段

孙氏26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一段孙氏26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一段一、主题介绍孙氏26式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太极拳中的一种,以其动作简洁、优美,适合中老年人学习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围绕孙氏26式太极拳的第一段展开分解教学,通过对每个动作的详细解读和演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太极拳的内涵和精髓。

二、基本动作解读1. 起势:身体挺直,双手下垂,一侧脚稍向外转,另一侧脚跟在原地旋转90度。

2. 云手:以右手为例,手臂自然伸直,手掌向下,手指分开、稍微向内收拢,手腕略微下垂。

3. 单鞭:右手侧身向前伸直,手心向下,与眼平齐,左手自然下垂。

4. 如封似闭:右手从左手侧下方往上抬至下巴位置,掌心向外,左手保持下垂。

5. 翻身势:全身向左转,同时双手交换位置,右手下垂,左手抬至下巴。

6. 上步搬拦捶:右手向前伸直,掌心向下,左手自然下垂。

7. 白鹤亮翅:双手交换位置,左手向前伸直,右手自然下垂。

三、内涵解读孙氏26式太极拳的第一段动作简洁流畅,既包含了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也表达了太极拳的核心精神。

在这些动作中,起势如同扬帆远航,展现出太极拳的开放与包容;云手和单鞭则展现了太极拳的缓慢与柔和,体现了太极拳的舒缓与平和;如封似闭、翻身势、上步搬拦捶和白鹤亮翅则表达了太极拳的阴阳转化,显示出太极拳的变化与融合。

通过这些动作的练习,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可以修身养性,领会太极拳的哲学内涵。

四、个人观点个人而言,孙氏26式太极拳的第一段动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需要细细打磨和体会。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我深刻体会到太极拳所追求的平和、融合和包容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我在日常生活中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我更加从容、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孙氏26式太极拳第一段的分解教学,我们深入了解了每个动作所蕴含的内涵,以及太极拳的核心精神。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到太极拳的美妙之处,并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是清末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揭示武学的本质与基本规律,进而创立的武学思想及理论技术体系,具有柔顺中和、灵活巧变、整实猛烈三大特征,在武术界享有盛誉。

是现代流行着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

孙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孙婉容和孙宝亨,孙婉容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与姐姐孙叔容、弟弟孙保亨等合编《孙禄堂武学大全》、《孙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等书。

孙宝亨曾在《武魂》、《武林》、《体育与科技》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关拳术及运动医学方面的论文。

如今孙宝亨一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孙氏拳,正在制作自己的网站,并准备将孙氏太极的文献资料出版发行。

京派剪纸(申沛农)北京民间剪纸历史悠久,遍布城乡,质朴而率真,时代感强,近现代以来已形成以申沛农(已故)剪纸为代表的流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靳鹤年,1944年生于北京,学习剪纸技艺至今已有30余年。

靳鹤年自幼喜欢绘画和剪纸,1975年参加西城区文化馆素描色彩学习班、美术创作组的活动,经庄平老师引荐,1975年拜申沛农先生学习剪纸创作理论和技术,逐渐从业余爱好转变为专业创作。

靳鹤年创作的京派剪纸一方面继承了民间剪纸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紧密联系时代,增加作品的时代精神。

靳鹤年创作的剪纸作品曾先后参加各类国内外剪纸大赛、展览及文化交流活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业内享有盛誉。

泥塑彩绘脸谱脸谱的发展跟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不可分隔的。

而京剧脸谱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逐渐形成的。

经过几代著名演员和戏曲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改革,形成现在的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也是至今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辛亥革命以后,泥塑京剧脸谱作为北京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京剧泥塑脸谱迅速发展。

北京泥塑彩绘脸谱从形象上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光头脸谱,没有胡须等附加装饰;第二类是泥须脸谱,胡须为泥制并施彩;第三类是绒须脸谱,泥帽为彩绘,上变装饰绒球小珠等,胡须用彩色丝绒制成。

佟秀芬,1956年出生,北京人。

于上世纪70年代拜唐景耀先生为师,学习脸谱艺术,成为其唯一的入室弟子。

在老师的悉心传授下,刻苦学习脸谱艺术。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传承与实践,脸谱勾画技艺日臻成熟。

近30年来,佟秀芬所画脸谱10万余件,自做模具百余套,能够熟练掌握四五百种谱式。

佟秀芬最大的愿望就是抓紧时间查阅资料,把能找到的脸谱谱式画在立体模具上尽可能地完整保留传统的手工技艺。

北京玉雕(一魔)北京玉器源远流长,与中国的石器、玉器共起始,然而其具体形成行业的年代,一般说产生于元,北京玉器历经元、明、清近千年。

北玉的基本特征是“量料取材,因材施艺”,“俏色巧用”工艺上精工细作,技术上高雅富丽,创作的器皿,给人以一种整齐,协和,安定的美感,造型庄重古朴,纹样装饰瑰丽清奇,注意材艺相辅相成,无论何种玉料,都尊重形象的完整,决不勉强为之。

刻画人物形象富于内蕴、有情、有神、有形、融为一体。

在玉器装饰器皿的风格上,华美中露清秀,细腻中藏简洁,古朴中含新意,注重作品静中有动,静中显动,动静相生,有致,有风采,有韵味,有感情,富于节奏和层次。

刘鹤年(1917—1998),河北新城县人,于1928年初到北京前门新胜永玉器行拜狄华挺为师,学习玉器加工制作,他在旧北京玉器行中颇有名气,玉器行业“四怪一魔”中的一魔便是刘鹤年。

刘春江,刘鹤年之子,在父亲的直接传授下使他很快掌握了琢玉技术,具备了对玉器的鉴赏能力,成为玉器行的业务骨干。

北京玉器的历史地位显然是和北京的历史分不开的,玉器是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载体,它的繁华似锦,反映着国之富强,人民生活的安康,北玉融汇了华夏民族精神,从而打破地域和地理界限而成为国之瑰宝。

裕氏草编草编是古人“结绳记事”编织手法的延续,是将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加工原料,编制为工艺品的一门民间手工技艺。

草编工艺伴随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的演变而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裕庸,满族,生于1939年,现已近花甲之年,满名为爱新觉罗〃毓雍,是清初努尔哈赤十五子豫亲王多铎之八子弗扬古之后,他自幼受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和熏陶,对美术、绘画、玉器、草编、雕塑等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1960年,从小就喜欢美术绘画的裕庸开始向老北京的草编艺人齐玉山学习草编艺术,经过四十多年对草编艺术的继承与追求,创作了大量的草编艺术珍品。

裕氏草编具有题材广泛、用料丰富、技法多样、工艺性强等特点,在草编工艺中具有较浓的地域特色,在秉承江南及北京草编工艺的基础上,尤其对各种小昆虫和小动物情有独钟,创作的龙、龟、蛇、蟹、蝴蝶、蝈蝈、蟋蟀等草编艺术品个个都栩栩如生、精致传神,可以以假乱真。

裕庸的草编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大展并获奖,有的草编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收藏,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

戏曲盔头制作技艺(李继宗)戏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的各种冠帽的统称,用以表示戏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等相关信息,是戏曲剧装的道具之一。

戏曲中的盔头,是以传统的中国古代服饰为渊源,是历经了长期的创造和发展而形成的。

北京戏曲盔头行业是清朝四大徽班进京以后,随着京剧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的,它起源于戏曲,成型于舞台。

主要的戏曲舞台盔头技艺技法有足刻、沥粉、拔丝过纸丝、组装等工序。

李继宗1939年出生于“戏曲盔头世家”,从小跟着爷爷李兆瑞、本家爷爷李有华以及父亲李洪昌学习制作盔头。

当时曾在本家爷爷李有华、李兆林、以及父亲李洪昌三人合开的“华林昌盔头铺”学徒,由此开始了与戏曲盔头的一生不解之缘。

由于多年来李继宗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结识了当时的一些戏曲盔头制作艺人与名家的认可与指导,如北京昆曲剧院的侯少奎,洪雪飛,丛兆洹,蔡謡铣,同万江和北京京剧院的张学津,安云武,王容容,裴艳玲等名家。

因此借鉴并吸收了众多艺人名家的精华,加上家族传承的独有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技艺。

柳泉居京味菜制作技艺柳泉居饭庄是开业于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的中华老字号。

据对北京餐饮老字号开业年谱考证,柳泉居是北京餐馆中资历最久的老字号。

柳泉居自明隆庆年间开业,经过清、民国时期的三百余年间,黄酒生意一直较好,历史上有黄酒“名三居”的说法。

后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改营菜馆,在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之中,柳泉居不断“集南北烹饪技艺之长,取京城人口味习俗之好”,创出了独具特色的京味菜,逐步发展成为一家经营北京风味菜肴的特色饭庄,其特色以鲜、嫩、酥、脆为主。

柳泉居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经营北京风味菜肴的特色饭庄,不少社会名流常常光顾,溥杰先生、老舍先生的夫人胡潔青等都为该店题写牌匾,使老字号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1994年10月,被原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2002年中国烹饪协会授牌“中华餐饮名店”,柳泉居京味菜在北京餐饮业的舞台上和老百姓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桂香村南味食品制作技艺桂香村原是稻香村从南方迁京后开设的一家分店,在一次开坛时,偶然发现在桂花中有十枚金戒指,于是在观音寺南2492号开设分店。

为纪念桂坛藏金,就在桂花盛开的中秋佳节,鸣炮开业,并命名为桂香村。

大约在1925年,朱有清将桂香村从稻香村买出,这才正式独家经营。

桂香村多年以来一直以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运营,其自产产品以“选料精细,做工考究”著称,作为主要产品的糕点类具有“料重甜咸,绵软松脆”的特点,体现出浓郁的江南食品特色。

桂香村糕点的制作以南味为主,集烘烤,蒸煮,油炸等工艺大全,充分体现出高超的技艺。

桂香村不仅有着风味独特的产品,还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自解放前以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甚至梨园名流都频频光顾并留下宝贵墨宝,解放后各级领导曾多次到桂香村视察指导,桂香村南味食品在北京饮食行业具有较高的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目前,桂香村的生产厂和主营门店主要集中在西城区护国寺地区。

宫廷奶制品制作技艺中国奶制品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

梅园经营的宫廷奶品是传统宫廷御膳的珍品,其制作技艺工艺复杂,口味独特,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与宫廷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密不可分,极具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北京奶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一八六零年。

据资料记载,一八六零年,有家金姓创办了“金氏奶牛场”,这是迄今知道的北京最早的奶牛场,所产牛奶用来制作酪干、奶卷等奶制品,供皇家食用和祭用。

在奶品中,还没有一种在香、腴、隽、爽上能够比得上酪的。

宫廷奶酪,成品为羹状,它定型在碗中,表面洁白如雪,平滑如镜,入口酥溶,奶香四溢,可以算得上冷食中之御品,有一种高洁绝俗之感,它代表了传统饮食工艺极高的制作水平。

三元梅园传统宫廷奶制品制作技艺历经百年,其奶品乃宫廷御膳之珍品,后传入民间,经不断改进、完善,产品在保持原有风味特色的基础上,更具有营养健康的新特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使这一美味珍馐源远流长,北京市牛奶公司当年聘请末代皇帝的胞弟溥杰先生、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为名誉顾问。

聘请御膳房传人指导、挖掘、整理了十几种宫廷秘方,将这特有的传统美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制作源于传统,同时结合现代工艺,确保了宫廷奶品品质,带给人们全新的饮食观念。

凤阳门正骨千手大法凤阳门正骨千手大法起源于明代,历经悠久,传承久远,其正骨手法细腻、灵活、快捷、实用,注重骨折及肌肉、皮肤创伤的治疗,已形成了独特严整的一脉学术思想,对临床治疗有着较高的实用医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凤阳门骨伤学派形成于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的重视,凤阳门骨伤学派成为明初至明代中后期宫廷正骨的主要流派。

凤阳门正骨流派传至清末光绪年间,有第23代传人唐山觉将凤阳门正骨手法带入台湾,为了将这个起源于大陆的骨伤学医术重新在祖国大陆生根发芽,唐山觉之徒郑福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将凤阳门正骨手法传播回大陆,并将他所掌握的正骨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同在北京的佟乐康。

1996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台湾凤阳门三方合作,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立项,佟乐康医生为科研课题负责人设立了“凤阳门骨伤流派学术思想暨郑福山正骨手法”研究课题,并于2001年10月16日经西城区科委批准获北京市西城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凤阳门师门秘传的《铜人簿*千手大法》记载了正骨手法及衍变手法,视骨折症状的差异灵活变化,组合运用。

其特点为手法实用性极强,稳健、准确、灵活、快捷。

并且要求医生的身体、步态站位、肩、肘、腕、腰、髋、腿、膝、足都要充分利用,配合施用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