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格兰诺维特

柯达-格兰诺维特
柯达-格兰诺维特

用格兰诺维特的理论看柯达为何走向衰败

——社会网络互动关系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社科1A 李姝慧2011012601

1888年,乔治·伊斯曼创立了伊士曼柯达公司,使照相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柯达”也几乎成为摄影的代名词。此后的100年间,柯达公司曾占据过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拥有超过14.5万名员工。柯达记录了无数形式各样的美国梦,更成为罗切斯特人民心中的“黄色父亲”。然而面对数码时代的到来,柯达的市值竟在15年间从300亿美元蒸发至1.75亿美元。在2011年,柯达股价跌幅超80%。2012年,纽交所向柯达发出退市警告。在2013年5月,伊士曼-柯达公司正式提交退出破产保护的计划。柯达这个曾经声名大噪的黄色胶片巨人的形象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然而当人们谈论到“柯达公司为什么会从鼎盛走向衰败”时,最广大的回答说是因为柯达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创新,决策失败,骄傲自大,固步自封等。诚然,这些都是导致柯达走向破产的原因。但是,当我们聚焦到微观层面,去仔细探究这一系列主流原因背后的深层机制时,会发现每一项推动企业改革或是影响柯达走向的决定都是由“人”(主要为管理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做出的。不论是在早期管理上的创新,还是在“二战”中迅速崛起,再到数字时代的变革和转型,都基于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人的决策和选择。因此对于“柯达为什么会走向衰败”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回归到“人”,去考察人的主观能动性,

寻找人们做出某种的抉择,或产生特定的行为的机制。

著名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是具体的社会关系”。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才能理解具体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内容和形式。如果我们不了解社会关系,就无法解释人们的行为。

“镶嵌理论”是格兰诺维特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他认为已有的经济社会研究都陷入“过度社会化”或“低度社会化”的研究极端中。这两种模式下的人都是是孤立化的、原子化的。即使研究中有考虑社会关系的部分,也都是流于机械的分析,没有成为研究的重点。在“镶嵌”的理论中“过度社会化”表示人们只是按照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来行动,这样人便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变成了由社会角色所决定的人。“低度社会化”则是经济学家眼中的人,他们根据价格型号在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做出选择,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样的研究对象便成了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特点的个体。这两者都将个体的差异性回避了,因此他提出另一个解释逻辑,即从人们所出的具体社会关系角度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

格兰诺维特强调互动关系的影响,强调关系中的信任。因此,从格兰诺维特的角度来看“柯达公司从兴盛走向衰败”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个重要解释维度。

(一)柯达较其早期时公司内部及对外的“信任感”的逐步缺失

格兰诺维特认为,社会过程是人际互动过程,人际互动产生的信任是组织从事交易必要的基础,也是决定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从某种程度而言,我认为以信任为基础可以产生多种积极的经济行为如行动主体之间的合作、管理层的招贤纳士等。在充分的人际互动中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以有效地解决组织内部的失序现象。柯达公司最被人称道的是其著名的“六大核心价值观”,即尊重个人、刚正不阿、相互信任、信誉至上、论绩嘉奖。这样的价值观在早期成功地培育了柯达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沃土,聚拢了全球的优秀人才。我们可以看到“相互信任”是柯达的价值观之一。

在初期1890年,伊士曼为了与员工建立良好关系,鼓励工人创新思考,决定与员工共同分享他的私人利润,分发给3000名员工总共17.8美元的红利*。这就是一种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在人际关系互动中彼此信任的表现,尤其凸显由上而下的信任感。若从经济学家的激励机制来解释的话,由于分享利润并不一定保证可以员工能够有创新和灵感,因为这是一项非单纯体力输出的活动,而是具有脑力技巧在内的事情,因此从这个角度很难解释为什么伊士曼要与他的员工分享利润。从格兰诺维特的理论来说,这样的经济行为产生的机制源于互动中的领导层与员工的相互信任与尊重。

然而,在1932年伊士曼去世之后,柯达内部的这种“信任感”消失了,反而其因自己的辉煌成绩开始盲目自大,对内部对外界都不予以理会,不信任、不合作、不接纳。在20世纪40年代当发明家兰德发明出即拍即现的技术,想与柯达进行交易合作时遭到了柯达的拒

绝。而后来宝丽来公司购买了他的技术,制成了轰动一时的拍立得相机。其实这样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的表现也是一种缺乏网络互动的结果,即高层管理人员仅仅基于自己特定的人际网络做判断做选择。这种互动网络范围的缩小,加上信任感的消失让柯达在后续的与Adobe 或微软的合作过程中都出现了问题,资料显示柯达人总认为别人的方案行不通,从而没有办法顺利完成一项合作或研发。这种信任感的缺失让柯达走上了一条固步自封的道路。

(二)柯达和其成员所处的关系网络位置为其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格兰诺维特在《找工作》一书中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关系与强关系能够提供怎样的信息进行了研究。而这一研究成立的基础理论就是要看到网络与信息的关系,网络可以限制一个人的信息,而信息决定了人的思考和行为。其实早在1976年柯达的科学家就已经研制出第一部数码相机,柯达是从胶卷到数码的技术领先者,但是据资料显示当时数码相机并没有得到管理层的重视,他们害怕新技术会损害到传统胶卷行业的利润。这一现象当然可以被归结为管理者没有长远目光,但是我们探寻一下他们为什么没有长远目光的话可以发现这与他们所处的网络位置有很大关联。管理者们与基层技术人员相比更加关注公司的宏观情况,他们内部之间的交流也更多倾向于谈论“这个月我们的业绩是多少”而不是“设备某个零件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以便更好的使用”。由于当时柯达的主要利润来源是胶卷,所以管理者们的网络位置为他们提供的信息往往是对宏观的收益关注。尤其,管理

层对新的技术的了解程度肯定不如基层技术人员清楚,因此他们也不会像技术人员一样清楚某项技术的意义与潜力。就像两个在同一网络中的人因为网络位置不同,所处的关系联接也不同,他们的信息流通就会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也相应不同。因此①不同的网络地位给管理层与基层人员提供不同信息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维判断产生了不同的限制和影响。

除了上述在柯达内部由于关系网络带来的个体之间信息差异之外,若将柯达视为一个行为主体,②它在整个市场上的关系网络位置也对它所获得的的信息有影响。比如有观点认为柯达公司虽然发展壮大,但是一直安坐在罗切斯特,没有搬迁到纽约、硅谷或其他大城市。假如柯达在硅谷设立一个单独的实验室也许可以利用该地区的科技文化和专业知识更快地更新、了解市场动向。这是说明在柯达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网络互动中,如果把这些公司都看作是个人的话,柯达后来就是一个远离核心人群,具有较少人际互动的人。因此柯达由于互动得少,所能得到的信息也就相应减少,而这一点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再有一点就是柯达不相信美国公众会不向着本土的柯达而去购买其他产品(比如富士),这样是由于关系互动导致的信息输入成为思维定式。如果将柯达看做一个个体,美国民众看成多个个体,由于在鼎盛时期美国民众与柯达之间的互动都是民众们购买柯达产品,将其产品视为地方骄傲,对其产品充分认同,久而久之这样的信息变成为了柯达的固有理念,使柯达因此不懂得居安思危,酿成了悲剧。

(三)关系互动对柯达内部成员行为的限制及(不利于公司发展的)影响

在第二点中,我们主要阐述了关系网络互动可以带来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决定了行动者的不同行为。与这一点并列的可以用来解释“导致不同网络中的人的不同行为的机制”的是关系网络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导致不同的行为。有时候网络关系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不同的行为,网络位置、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内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景下产生某种行为。当柯达的股价节节退败,行情一日不如一日的时候,2011年12月柯达独立董事亚当·克拉默和陈志轩辞职,紧接着独立董事劳拉·泰森向董事会递交辞职。2012年1月柯达公司首席通信管杰拉德·穆切纳也表示因个人原因离开柯达。假如从经济学家的理性角度分析,那这些高管都是在全面详细地分析了收支之后做出的选择,而格兰诺维特会认为这样是一种“低度社会化”的理解模式。因为这些高管们之间存在着关系互动,他们所做出的选择是基于他们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当管理层有人离开时,从经济利益角度说剩下的人可以分得更多的“蛋糕”才是,但是他们却也纷纷“辞职”或“离开”,其背后的原因很难用经济学角度解释,因此当我们考虑人际关系互动模式便可以理解高官们纷纷拍屁股走人定是内部彼此影响下或者进行过讨论得出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带给柯达的就是在2012年后期,其因为股价低于1美元而被纽交所发

出警告。

除了在高层存在网络互动形成的消极结果外,在普通的员工层内也存在关系互动影响行为的现象。在2003年柯达内部业务部门重组,将数码产品与胶片业务放在同一个部门,希望借助传统业务的力量和资源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新数码业务。然后不到两年,这个部门就被迫分裂,据资料介绍这两个传统核心业务与新兴业务一直针锋相对格格不入,互相看不顺眼,无法合作或互帮互助。其实这就体现了矛盾的关系互动对行为的影响。一个完整的、积极的关系互动网络往往形成具有效益的某项结果,姑且不论这项结果的是否有利于整体(比如上述高层之间的互动产生的结果并不利于整体,仅利于个人);但如果在最初的关系互动层面就发生了矛盾,则连有效益的结果都难以形成,更不用讨论时有利于整体还是有利于个人。因而用格兰诺维特的观点来说就是具体的社会关系影响人们的行为。哪怕在结构上处在相同位置,也会存在行为上的差异,这就是由于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互动所导致的。

因此,基于上述三方面维度的思考,当我们在看待柯达破产并走向衰败的原因时,会发现经济行为都是如格兰诺维特所说,嵌套在人们的互动关系中。信息的重要性、相互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决定了柯达的存亡。一切社会事实都是由人们不同的行动所构成的,而正如开篇时所说,要研究“人”的问题,互动的视角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明白

人们做出某种行动的情景和机制,才能理解行动所导致的结果。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

伊士曼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时间 : 报告目录 1.引言

2.公司背景介绍 3.公司发展历史 4.公司海外业务 5.柯达危机分析 6.案例评价和启示 7.结束语 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案例分析报告 1.引言 10年前,靠一盒盒胶卷,柯达全球营业额一度高达128亿美元,员工总数约7万人,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

的相机市场份额。 时光流转,10年后的今天,这家百年老店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股票或许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黯然退市,昔日的王者风范如同风吹雨打去,号召力不再,正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 变革潮流汹涌时,柯达没有做出积极有效的转变迎合市场,最终的没落令人感概之时,却也只能被评成“咎由自取”技术的发展犹如一艘高速航行的巨轮,跟不上潮流的落伍者终究被一一抛弃。只是当我们抬起头凝视百年老字号柯达黯然离去的背影时,就像凝望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本文从公司背景,发展历史,公司业务和破产保护等方面剖析,并得到本案例分析的启示。 2. 公司背景介绍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 n Kod ak C om pany ,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公司名称: 伊士曼柯达公司 外文名称: Eastman Kodak Company 总部地点: 美国纽约罗彻斯特 成立时间: 1881年 经营范围: 摄影/图像 公司口号: 分享此刻,分享生活 员工数: 26,900人(2008年)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报告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

撰写人:陈艳方 专业:08市场营销 学号:0811020373 指导老师:胡礼文 前言 在瞬息万变的产品竞技场上,我们的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注重品牌效应。然而,市场的变幻莫测又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对品牌危机的处理。本文主要介绍了品牌危机的概念、成因和应对危机的措施,以及对危机的利用等。 品牌危机是品牌生命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大都经历过。危机并不可怕,关键的是如何利用危机,化“危”为“机”。总之,“创品牌难,保品牌更难。谁不珍惜品牌,最后只能倒牌”。品牌危机管理的本质就是品牌信任的重新恢复,希望企业能在危机中抓住契机,实现涅磐。 品牌危机是品牌生命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大都经历过。成功的品牌危机管理,不仅能使品牌度过危机,甚至还能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展示品牌对消费者的承诺,使品牌声誉更

隆 目录 一、什么是品牌危机..................................................................... 4 二、品牌危机的成因..................................................................... 5 三、品牌危机的内容..................................................................... 5

(一)危机预防 (5) (二)危机处理 (5) (三)危机利用 (6) 四、危机总结................................................................................. 9 五、案例分析................................................................................. 9 (一)案例一:失败的危机处理——SK—II(官司虽胜,市场犹败) (7) (二)案例二:成功的危机处理—创维勇闯”虎山行” (10) 一、什么是品牌危机 品牌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失职、失误,或者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缺漏等等,从而引发的突发性品牌被市场吞噬、毁掉直至销声匿迹,公众对该品牌的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问题1: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 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 外部因素: 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②外部市场竞争激烈。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管理方面过度专注于传统技术,固守传统胶片市场,忽略了市场的需求营销战略技术无法及时转成生产力,成为阻碍转型的重要因素 公共关系公司整体业绩下降 内部因素: ①盲目自信。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②缺乏创新。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③管理失误。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 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当摄影技术从“胶卷时代”大踏步进入“数字时代”之时,柯达表现得犹豫、踌躇、迟钝,而对手却已经开始狂奔。等到苹果等高端智能手机登上舞台的时候,柯达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 其次,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将创新的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柯达拥有一系列高价值的数字技术专利,在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部分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是个十足的专利巨人。尽管柯达是数码相机技术的鼻祖,并在过去十年间陆续推出了一些创新数字技术产品,但却始终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 最后,所谓“相关产业”并非真的那么“相关”,可以轻而易举地触类旁通,而贸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更多时候不是个好主意。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胶卷业务的迅速萎缩,柯达扩张进入了化工、浴室清洁用品以及医疗检验设备等多个领域,结果证明完全是在烧钱。 数码影像的诞生,没能唤醒柯达及早转型。作为第一个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应该说具备占据未来影像“数码”制高点的绝对优势。然而自 1975 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后,没能抓住“先手”,抢占先机,却将其束之高阁。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指望老本行,一味的依靠夕阳产业,注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问题4: 市场的竞争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很多企业家对于技术和专利很是看重,然而对于第三个阶段;制度和标准的竞争则知之甚少。

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

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 【美】边燕杰 【摘要】格兰诺维特关于“弱关系力量”论点引发了关于市场经济中个人如何找到与之相配的工作的富有成效的研究,在分析中国的工作分配制度时,我区分了(1)在求职期间通过网络流动的信息和影响与(2)求职者使用的直接和间接关系。我发现:中国的个人网络习惯于影响那些转过来把分配工作当作与他们联系的一种恩惠的实权人物,这种不被认可的行为易为基于信任和义务的强关系所运用。我在1988年于天津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1)更经常地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寻找工作渠道,(2)直接和间接关系都用来获取来自分配工作的实权人物的帮助,(3)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通过中介者建立了间接的关系,中介者与他们是密切的而非弱的关系,(4)求职者使用间接关系比直接关系更可能得到较好的工作。 格兰诺维特关于“弱关系力量”*的假设引发了市场经济中职业获得过程领域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格兰诺维特和其他人发现:当个人运用他们的个人网络找工作时,他们更经常或更有效地通过弱关系而非强关系得到与之相配的工作。我超出了市场经济的范围去考察密切和弱关系在中国求职时的相对有效性。当工作通过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官僚制来分配时,不同力量的关系如何影响职业获得过程呢? 格兰诺维特论点的中心思路是,社会行动者的机会受制于他们与其他行动者的关系。他的弱关系假设依赖于下列观点:弱关系(以不经常互动或不太密切为特征)分布范围很广,比强关系更可能充当跨越社会界限的桥梁。格兰诺维特认为,虽然并非所有的弱关系都是桥梁,但弱关系桥梁“为人们提供了接近超越其所属社会圈子可以利用的信息和资源的通道”,因此,在与其他人的联系中,弱关系可以创造例外的社会流动机会如工作变动。在《获得一份工作》中,格兰诺维特研究了在提供非过剩的工作信息方面强关系之于弱关系的优势。后来,林南强调了包括在弱关系中的其他资源---其他人拥有的权力、财富和声望---可以通过接近弱关系把不同地位的人连接起来。格兰诺维特和林南的系统阐述暗指:在促使地位获得过程中强关系不太有效,因为它们一般不能把(不同的)社会界限或等级层次连接起来。 经验研究提供了关于劳动力市场中密切和弱关系相对有效性的混合发现。格兰诺维特关于波士顿郊区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的专业劳动者更经常地通过弱关系而非强关系获得工作信息。然而,沃特那比在东京地区的一项研究中则发现,相反的情况对日本专业和技术工人来说却是真实的。此外,在纽约州北部地区的一个代表性抽样表明:在寻找高声望工作时,人们更经常地通过弱关系而非强关系获得帮助。虽然该发现在荷兰的一项研究中被重复,但关系力量和社会交往者的地位之间没有联系的现象也在底特律地区的一项调查中被发现,这暗指密切和弱关系在运用社会资源时可能同样重要。韦格纳将此问题向前推进一步,他认为社会网络是异质性的:低地位的人可以从很大的地位范围内选择与其有强关系的交往者以获得社会资源。但是,靠近地位等级制顶端的人必须依赖弱关系来接触自己网络范围之外某个地位更高的人。在德国的一项研究中,韦格纳发现:一个工人的最初工作地位和关系力量的互动对社会资源的影响是显著的和正向的。1 *原文中的‘weak’,可译为“弱”、“微弱”、“一般”或“弱”;‘strong’可译为“强”、“密切”。考虑到中文的习惯,‘weak ties’译为“弱关系”,‘strong ties’译为“强关系”。译者注。 1关于关系力量和工资获得的相关文献,受到格兰诺维特和林南著作的启发。

社会网络分析法

第十三章社会网络分析法 近几十年来社会网络分析法有了迅速的发展,它已被“泛应用到了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社会政策研究等多个领域。本章我们将侧重介绍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历史、主要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指的是各种关联,而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即可简单地称为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结构。故从这一方面来说,社会网络代表着一种结构关系,它可反映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网络的主要要素有: 行动者(actor):这里的行动者不但指具体的个人,还可指一个群体、公司或其他集体性的社会单位。每个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被称为“结点(node)”。 关系纽带(relational tie):行动者之间相互的关联即称关系纽带。人们之间的关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亲属关系、合作关系、交换关系、对抗关系等,这些都构成了不同的关系纽带。 二人组(dyad):由两个行动者所构成的关系。这是社会网络的最简单或最基本的形式,是我们分析各种关系纽带的基础。 二人组(triad):由三个行动者所构成的关系。 子群(subgroup):指行动者之间的任何形式关系的子集。 群体(group):其关系得到测量的所有行动者的集合。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网络的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又被称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因为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对关系或结构加以分析的一套技术,还是一种理论方法——结构分析思想。因为在社会网络分析学者看来,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即表现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社会网络分析家B·韦尔曼(Barry Wellman)指出:“网络分析探究的是深层结构——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的网络模式。”例如,网络分析者特别关注特定网络中的关联模式如何通过提供不同的机会或限制,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动。 韦尔曼指出,作为一种研究社会结构的基本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具有如下基本原理: 1.关系纽带经常是不对称地相互作用着的,在内容和强度上都有所不同。 2.关系纽带间接或直接地把网络成员连接在一起;故必须在更大的网络结构背景中对其加以分析。 3.社会纽带结构产生了非随机的网络,因而形成了网络群(network clusters)、网络界限和交叉关联。

成功的宝洁失败的润妍案例分析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

目录 一、宝洁简介 (3) 二、中国洗发水市场的发展历程 (3) 三、润妍推出背景 (4) 四、波士顿矩阵图和SWOT分析润妍产品……………4-7 (一)波士顿矩阵分析润妍 (4) (二)SWOT分析润妍…………………………………4-7 五、一家公司在产品的不同的生命周期过渡期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7-10 (一) 导入期注意事项………………………………7-8 (二) 增长期注意事项………………………………8-9 (三) 成熟期注意事项……………………………9-10 (四) 衰退期注意事项 (10) 六、研发上市之前的调研为润研的品牌运作究竟起到什么作用?……………………………………………10-11 (一)润妍调研的信息反馈作用…………………10-11 (二)润妍调研的促进提高作用 (11) (三)润妍调研的检查监督作用 (11) (四)润妍调研对其的不良作用 (11) 七、对于润妍的失败,你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请在此基础上,为伊卡璐提些建议…………………………12-15 (一) 润妍失败的原因 (12)

(二) 因何润妍不能成为宝洁的第五大品牌 (12) (三) 营销策略的失败……………………………………12-14 (四) 对宝洁关于润洁的市场预测的误差进行分析 (14) (五) 从宝洁新产品运作实践中,可以借鉴的经验 (14) (六) 对伊卡璐的建议……………………………………14-15 八、润研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新产品开发、上市的成功因素……………………………………………15-16

一、宝洁简介: 二、中国洗发水市场的发展历程: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目录一.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2.内部环境分析· 二.市场营销分析································································ 1 .前期数据调查· 2.市场营销手段· 三.战略分析· 1.1993年前后对比·· 2. 利用SWTO模型分析·· 3. 利用IFE矩阵分析·· 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 四.总结· 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 2.启示· 五.人员安排·

一.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1.1世界经济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自此以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经济发展不景气。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柯达公司造成今日的申请破产保护,不得不说,有一部分是由世界经济形势造成的。柯达公司的悲剧充分说明,如果一家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这个公司是十分不利的。 1.2需求环境 21世纪以来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社会增加了对数字产品的需求,很多企业也纷纷开辟了新的市场和新的经营范围。数码技术的进步为数码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原来的胶片产业却造成一定的威胁。 柯达公司一直是一个注重技术的公司,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一个注重时尚生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对拍照的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回忆而是社交网络上的共享,数码拍照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大部分人都更加倾向

柯达-格兰诺维特

用格兰诺维特的理论看柯达为何走向衰败 ——社会网络互动关系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社科1A 李姝慧2011012601 1888年,乔治·伊斯曼创立了伊士曼柯达公司,使照相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柯达”也几乎成为摄影的代名词。此后的100年间,柯达公司曾占据过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拥有超过14.5万名员工。柯达记录了无数形式各样的美国梦,更成为罗切斯特人民心中的“黄色父亲”。然而面对数码时代的到来,柯达的市值竟在15年间从300亿美元蒸发至1.75亿美元。在2011年,柯达股价跌幅超80%。2012年,纽交所向柯达发出退市警告。在2013年5月,伊士曼-柯达公司正式提交退出破产保护的计划。柯达这个曾经声名大噪的黄色胶片巨人的形象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然而当人们谈论到“柯达公司为什么会从鼎盛走向衰败”时,最广大的回答说是因为柯达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创新,决策失败,骄傲自大,固步自封等。诚然,这些都是导致柯达走向破产的原因。但是,当我们聚焦到微观层面,去仔细探究这一系列主流原因背后的深层机制时,会发现每一项推动企业改革或是影响柯达走向的决定都是由“人”(主要为管理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做出的。不论是在早期管理上的创新,还是在“二战”中迅速崛起,再到数字时代的变革和转型,都基于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人的决策和选择。因此对于“柯达为什么会走向衰败”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回归到“人”,去考察人的主观能动性,

寻找人们做出某种的抉择,或产生特定的行为的机制。 著名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是具体的社会关系”。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才能理解具体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内容和形式。如果我们不了解社会关系,就无法解释人们的行为。 “镶嵌理论”是格兰诺维特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他认为已有的经济社会研究都陷入“过度社会化”或“低度社会化”的研究极端中。这两种模式下的人都是是孤立化的、原子化的。即使研究中有考虑社会关系的部分,也都是流于机械的分析,没有成为研究的重点。在“镶嵌”的理论中“过度社会化”表示人们只是按照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来行动,这样人便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变成了由社会角色所决定的人。“低度社会化”则是经济学家眼中的人,他们根据价格型号在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做出选择,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样的研究对象便成了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特点的个体。这两者都将个体的差异性回避了,因此他提出另一个解释逻辑,即从人们所出的具体社会关系角度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 格兰诺维特强调互动关系的影响,强调关系中的信任。因此,从格兰诺维特的角度来看“柯达公司从兴盛走向衰败”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个重要解释维度。 (一)柯达较其早期时公司内部及对外的“信任感”的逐步缺失

市场调研-“润妍”的没落——宝洁市场调研失败案例分析

“润妍”的没落——宝洁市场调研失败案例分析 调研背景 润妍是宝洁旗下唯一针对中国市场原创的洗发水品牌,也是宝洁利用中国本土植物资源的唯一的系列产品。润妍曾经被宝洁寄予厚望,无数业内、外人士对它的广告与形象赞不绝口;但2002年润妍已经全面停产,退出市场。 “润妍”上市前后两三年里,中国洗发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宝洁公司为了能照顾好到新的增长点,开始在市场中寻找机会,进行市场调查。真正坚定调查员信心的是被访者不经意的话——总是希望自己“有一头乌黑的秀发,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这不正是传统东方美女的模型吗?至此,宝洁公司的“让秀发更黑更亮,内在美丽尽释放”的润妍洗发水就此诞生。 下面是宝洁在润妍上市前做的市场调查工作。 调查过程 1、“蛔虫”调查——零距离贴身观察消费者 包括时任“润妍”品牌经理黄长青在内的十几个人分头到北京、大连、杭州、上海、广州等地选择符合条件的目标消费者,和他们48小时一起生活,进行“蛔虫”式调查。从被访者早上穿着睡衣睡眼朦胧地走到洗手间,开始洗脸梳头,到晚上洗发卸妆,女士们生活起居、饮食、化妆、洗护发习惯尽收眼底。黄长青甚至会细心揣摩被访者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调查结果表明,使用专门的润发露可以减小头发断裂指数,而国内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认识到专门润发步骤的必要性。宝洁推出润妍一方面是借黑发概念打造属于自己的一个新品牌,另外就是把润发概念迅速普及。 2、使用测试——根据消费者意见改进产品 根据消费者的普遍需求,宝洁的日本技术中心随即研制出了冲洗型和免洗型两款“润妍”润发产品。产品研制出来后并没有马上投放市场,而是继续请消费者做使用测试,并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再进行产品改进。

门槛模型与集体行为

门槛模型与集体行为 ——读《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社会121 22112114 陈培坤 在《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这本书的第二章中,格兰诺维特提出了著名的“门槛模型”。这一模型适用于行动者有两个以上行动选择而他的成本效益又取决于其他人如何让选择之时。所以这一模型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首先,是“门槛”的定义:一个人会看到多少人或多大比例的人采取一个决定时,才会采取相同的决定;这一点是此人净效益超过净成本的门槛。其次,门槛模型多用于分析社会上的集体行为。 门槛模型研究两者择一的情况——行动者有不同且互斥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中,行动者可以被认为一个正面、一个负面的决定——决定去做一件事或不去做,比如是否要加入一个暴动。更进一步,一个人决定采取一项行为的效益成本比较部分取决于有多少人采取相同的决定。以参加暴动为例,一个人参加暴动的成本会因为暴动规模的扩大而逐步降低,因为参加的人愈多,被逮捕的机会愈小。 所以作者还是从一个理性人的角度看这一模型的。在后续的论述中,他研究了门槛模型的适用情况,从新发明的传播中,看出韩国村庄的妇女在是否采用家庭计划生育时要等到一定比例的妇女使用了才放心,而且不同妇女会因为不同的教育、年龄、丈夫意见、村中非正式地位以及个人品味而有不同的门槛;每个人对于谣言与疾病、罢工的门槛都有所不同,既受到事件本身和参与者多少的影响,也有自身的因素。还有就是“锦上添花”现象,一个人是否参与某起事件,会受到不想浪费自身拥有的资源的影响,就比如在投票中,一个人决定投给那个候选人,部分是因为社会影响力,部分是因为人们不想浪费他的一票。因此,从格兰诺维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门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身份、受教育程度、个人偏好、年龄等。 通过对上述几个例子的分析,指出了门槛模型目的:从起始的门槛分配均衡去预测最终多少比例或多少人采取了哪一个决定。在简单门槛模型的均衡结果中,提出了一个假设:试想在一个范围内有100人——一个可能发生暴动的情景,假如他们发生暴动的门槛几率分配如下:一个人的门槛是0,一个人的门槛是1,一个人的门槛是2,如此顺序加上去直到最后一个门槛是99.这是一个门槛的一致性分配。结果就是“锦上添花”或“骨牌”效果:那个门槛是0的人就是“煽风点火”者,首先采取了暴动行为——打破一扇窗子。这个行为激励了那个门槛是1的人;这两个人的行为又激励了门槛是2的人......直到100个人都假如暴动。均衡结构就是100。但是如果把第二个人即门槛为1的人改为门槛为2,在我们一般性的描述中,这两个群体几乎没有差别。但是结果却会截然不同——点火者暴动了却没有门槛为1的人跟上,所以暴动到此为止,均衡点是1人参加暴动。因此个人偏好平均起来相同的两群人也许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结果。门槛模型在了解个人偏好平均起来应该采取某一行动,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是会十分有用。其他的社会学模型在这一点上不大有贡献。作为一个“新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这一方面还是做了挺大的贡献的。 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出现群体性事件,也就是集体行为。但是参加集体行为

十大营销失利案例分析

2002年十大营销失利案例 2002年中国市场上出现的不仅仅是成功案例,为数众多的不成功案例具有更强的警戒意义。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证明中国市场并不完全是“流着牛奶与蜜的迦南地”。 一.爱立信手机:反应迟缓,屡失良机 2001年10月,索尼手机和爱立信手机合并的时候,双方高层为这个合资公司制定了高远目标——5年内成为移动多媒体产品业界全球第一。 爱立信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前柯德川在合并时表示:“爱立信和索尼强强联手、互有所长。这家合资公司在世界通信业向移动互联网迈进的发展中将处于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 然而互补性在合资公司成立的前一年半时间内并没有显现出来。倒是2003年2月传出消息,曾为索尼爱立信手机的合并描下美好蓝图的柯德川黯然下课,间接证明索尼爱立信的合并,并未达到理想效果。 市场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更是证实索尼爱立信手机市场表现异常糟糕。2002年3季度,索尼爱立信全球销量比2001年同期两公司的销量下降约40%,而同期却成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丰收之期。 在全球最大的中国手机市场上,2002年国产手机迅速崛起。相比迅速崛起的波导、TCL、厦新等本土新贵,曾经占据中国市场30%份额的爱立信手机表现惨不忍睹——研究数据显示,爱立信的市场占有率自去年年底的11%降至6月底的2%不到。 索尼爱立信怎么了?反应速度慢、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明确的市场应对措施是其糟糕表现的主要原因。 在手机已经完全成为时尚产品的今天,新机型和新概念产品必须不断推出,才能保持住市场领先地位。而索尼爱立信2002年推出的新机型数量偏少;其推出换代概念产品的速度也严重滞后。以拍照手机为例,曾被爱立信寄以厚望的T800已成业界笑柄,其上市日期一推再推,直到今天还没能在中国正式上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甚至国内的一些二线手机厂商都已经推出了同类产品。 在中国市场上,面对急速崛起的本土新贵,处于磨合期的索尼爱立信不但没有采取应对措施,更几乎停止了其市场宣传工作,销量急速下滑并不奇怪。 效率低下、反应迟缓,也许正是是索尼爱立信手机在2002年败走麦城的原因。2003年索尼爱立信已把占据10%全球市场占有率当作了目标,能否实现,似乎不容乐观。

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柯达破产分析 目录 案例概述 3 一.简介 1.公司介绍 3 2.发展历史 3 3.销售领域 4 4.柯达现状 4 二.宏观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 5 2.技术环境 5 3.社会文化环境 6 4.政治法律环境 7 三.微观环境分析 1.行业背景 7 2.竞争者状况分析 7 3.企业内部分析 8 四.柯达swot 分析 团队成员:迟雅璐 杨舒涵 郝梦笔 田赛 2020年5月26日

1.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 9 2.企业内部劣势(Weaknesses) 9 3. 企业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 10 4.企业外部环境威胁(Threats)11 五.柯达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10 案例概述 北京时间1月19日午间消息,柯达周四宣布,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加强其在美国和海外的资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善解决遗留的负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分析: 一.简介 1.公司介绍 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 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 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宝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宝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综述 宝洁公司创始于1837年,是向杂货零售商和批发商供货的最大的制造商之一,并且在品牌消费品制造商如何进行市场定位的策略设计方面是一个领先者。在1993年,宝洁公司的300亿美元的销售额在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各占一半。公司的产品系列包括了许多种类的产品,公司组织成了5大产品部:保健/美容、食品/饮料、纸类、肥皂、特殊产品(如化学品)。 宝洁公司的大多数产品类别的竞争比较及集中,在每一个产品类别中,2个或3个品牌产品生产商控制了总品牌产品销后额度额的50%以上的份额。宝洁公司的产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销售,其中在产品销售数量发面最重要的几个渠道是杂货零售商、批发商、超级市场、和俱乐部商店。尽管公司于零售商和批发商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那么的和谐,但是宝洁公司的管理层认识到,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要满足渠道的需要。保洁工产品的需求主要是由最终消费者的拉动通过渠道的,而不是通过贸易推动的。消费者对宝洁产品的强有力的需求拉动为公司在与零售商和批发商交易过程中提供了优势。 在150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宝洁公司已经在积极和成功地进行高质量消费品的“世界级”的开发和营销方面建立了声誉。在公司发展的历史中,宝洁公司强调给消费者提供能带来良好的价值的出色的品牌产品。并且将公司定位于:为忠于品牌的消费者提供根据价值定价的产品的基础上构造公司的未来。

20世界70年代,产品促销显着发展。伴随大量的促销活动,使提前购买成为行业的惯例,而且导致了制造商很难准确的预测需求的变化。各个环节的库存不断扩大来满足消费者的提前购买需求。它不仅提高了库存成本,同时也导致了更高的制造成本和服务成本,也导致了品牌价值和供应链渠道的无效率。 90年代的渠道转变的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开发与渠道中的合作伙伴更加合作和相互有力的关系,用合作来替代谈判,从而有效率地、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通过将消费者的忠诚于改进的渠道效率和关系相结合,宝洁公司认为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将会增长,而渠道和消费者的服务成本将会下降,使渠道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够受益。 二问题分析 (1)分销渠道的改革 在20世纪90年代,宝洁对渠道进行了改革。它希望开发与渠道中的合作伙伴更加合作和相互互利的关系,用合作来代替谈判。它的目的是提高渠道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此,它有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集中于通过连续补充计划(CRP)来提高供应物流和降低渠道库存。第二个项目是通过订货和开票系统的修改来改善对渠道客户的总订货周期和服务质量。 CRP的实施对各个零售商来说解决了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断扩大的顾客需求和有限的仓库容量的矛盾,使零售商不得不通过零担运输的方式来满足需求。零担运输无疑增加了零售商的物流成本,这就会导致价格的上涨。而价格对零售商来说是争取顾客的有利武器。宝洁的这种做法解决了零售商的后顾之忧,使零售商只需要关心他的前台运作了。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由于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战略管理 【达破产之谜的思考】 **大学MBA 2012-9-15

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 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 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 未来:数码影像天下 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 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 外部因素: 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②外部市场竞争激烈。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 ①盲目自信。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②缺乏创新。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③管理失误。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 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当摄影技术从“胶卷时代”大踏步进入“数字时代”之时,柯达表现得犹豫、踌躇、迟钝,而对手却已经开始狂奔。等到苹果等高端智能手机登上舞台的时候,柯达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 其次,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将创新的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柯达拥有一系列高价值的数字技术专利,在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部分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是个十足的专利巨人。尽管柯达是数码相机技术的鼻祖,并在过去十年间陆续推出了一些创新数字技术产品,但却始终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 最后,所谓“相关产业”并非真的那么“相关”,可以轻而易举地触类旁通,而贸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更多时候不是个好主意。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胶卷业务的迅速萎缩,柯达扩张进入了化工、浴室清洁用品以及医疗检验设备等多个领域,结果证明完全是在烧钱。 数码影像的诞生,没能唤醒柯达及早转型。作为第一个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应该说具备占据未来影像“数码”制高点的绝对优势。然而自 1975 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后,没能抓住“先手”,抢占先机,却将其束之高阁。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指望老本行,一味的依靠夕阳产业,注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问题4: 市场的竞争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很多企业家对于技术和专利很是看重,然而对于第三个阶段;制度和标准的竞争则知之甚少。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背景: 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O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从3O年代到60年代,“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他的研究比较简单,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

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o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actor)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合单位,如家庭、部门、组织。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 (一)怀特的市场即网络思想 美国哈里森#怀特(HarrisonWhite)在其1981年的著名论文5市场从何而来6中指出,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而来的。提出/社会网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0。怀特认为,市场是社会网,首先是社会关系。怀特对作为角色结构的市场的分析,这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一种开拓性的研究。(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0概念 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最主要创立者,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73年在5美国社会学杂志6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0

基于柯达破产事件的案例分析

基于柯达破产事件的案例分析 CPA126 1223629 王鑫 摘要: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2012年一月,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 关键字:柯达破产 一、事件阐述 1、公司简介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2012年一月,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 公司有以下几大业务领域:摄影—为大众消费者、专业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提供数码和传统产品及服务;医疗影像—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传统和数字影像获取、存储和输出产品及服务;商业影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影像获取、输出和存储产品及服务;元器件—为原始设备生产商(OEM)提供光学元件和感光芯片;以及显示器—设计和制造世界领先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屏以及其它特殊材料。 2、柯达危机 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 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但是到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 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这与100年前伊士曼果断抛弃玻璃干板转向胶片技术的速

度,形成莫大反差。 2000-2003年柯达各部门销售利润报告,尽管柯达各部门从2000-2003年的销售业绩只是微小波动,但销售利润下降却十分明显,尤其是影像部门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46%!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昔日影像王国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的失宠,而不复存在 二、原因分析 首先,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 其次,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1、投资方向单一,船大难掉头 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数量达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这些店铺在不能提供足够利润的情况下,正在成为柯达战略转型的包袱。 2、决策层迷恋既有优势 过去柯达的管理层都是传统行业出身,例如:现任运营系统副总裁Charles Barrentine 是学化学的,数字影像系统美国区总经理Cohen是学土木工程的等等。在现任的4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名出身化学,而只有3位出自电子专业。特别是在市场应用和保持领先地位方面,传统产业领导忽视了替代技术的持续开发,从而失掉了新产品市场应有的领导份额。 从传统胶片与数字影像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可以看出,柯达对传统胶片技术和产品的眷恋,以及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影响产品的冲击

宝洁公司案例分析

宝洁公司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简称P&G,始创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是一家美国消费日用品生产商,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堤,全球员工近110,000人。2003-2004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为514亿美元。在《财富》杂志最新评选出的全球500家最大工业/服务业企业中,排名第86位。宝洁公司全球雇员近10万,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七,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七十四。 1.开端 1837年4月,英格兰移民威廉·波克特(WILLIAM PROCTER)与爱尔兰移民詹姆斯·甘保(JAMES GAMBLE) 开始共同生产销售肥皂和蜡烛。8月22日,两方各出资3,596.47美元,正式确立合作关系,并于10月31日签订合伙契约。首间生产厂兼办公室位于辛辛那提市。 “星月争辉”标志在19世纪50年代成为公司非正式的商标。到了60年代,星月标志出现在所有公司产品以及来往文件上。由于电灯的发明和使用,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终止生产蜡烛。 2.第一次产品创新 1879 年,创始人的儿子:JAMES NORRIS GAMBLE和一位化剂师,共同开发出一种质量与进口的橄榄香皂一样,而价格适中,颜色洁白的香皂。另一位创始人的儿子:HARLEY PROCTER为这种香皂取名为“象牙”皂。这个名字很能体现这种香皂纯白,温和以及耐用的特性。 1882 年,宝洁公司首次投资11,000美金以印刷广告在全国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