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安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史料价值
中国家谱的价值
中国家谱的价值作者:王鹤鸣来源:《中华魂》2016年第06期根植于中国宗法封建社会的家谱,必然打着深深的封建主义的烙印,存在着许多封建糟粕,诸如家谱中宣扬封建的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纲常和封建的迷信思想等,不一而足。
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家族编修家谱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的考虑,因此在编修家谱时,不可避免的存在攀附假托、冒认帝王、名人为先祖的弊端,存在扬善隐恶、书善不书恶、为尊者讳等弊端。
尽管旧家谱存在诸多弊端,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对家谱这一历史文化现象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而不屑一顾。
家谱作为历史文献,有着多方面的价值。
近百年来,如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些名人对家谱的价值等曾作过诸多论述。
孙中山1905年在日本一次同盟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族谱》记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具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
”“依我看来,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有国家。
”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孙族恳亲会上讲:“四万万同胞,皆黄帝子孙,其始均无所谓氏族者,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见重,合无数之家族,而即成为国家。
”毛泽东年轻时在韶山东茅塘私塾读书时,即饶有兴趣地阅读了毛麓钟保存的《毛氏族谱》,了解了毛氏的渊源。
1958年在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时讲到:“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1959年6月27日,他在韶山向父母坟墓鞠躬致意,又来到毛震公祠堂,里面空空如也,但他鞠了三个躬,别人劝他,称祠堂里已经没有祖宗牌位,毛泽东说:管他三七二十一,鞠三个躬再说。
又讲“祖宗牌位是个纪念”。
以上孙中山、毛泽东等关于家谱的论述,给我们很大启迪。
邓小平同志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家谱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进行认真地整理、开发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提供各种资料、促进学术文化研究、为寻根认同提供依据、加强教化功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等均有着特殊作用,有着重要的价值。
浅述中国家谱的史料价值
浅述中国家谱的史料价值作者:曹丽来源:《卷宗》2015年第12期摘要:家谱是记录同宗共祖血亲集团的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家谱与方志、正史是构成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及其丰富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中国家谱;家谱起源;家谱体例;家谱史料价值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其内涵却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现在一般统称为家谱或族谱。
它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
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史料价值是其它任何文献所无法取代的。
1 家谱的起源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而来的。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
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明清时期更是家谱的成熟期和大发展时期。
现在传世的家谱大部分都产生于明清时期。
2 家谱的体例先秦至隋唐,谱牒多由官府主持修撰,内容以世系、谥号、年代为主。
官府修谱牒,是出于政府选官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为人们通婚中用作选择姻亲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资料。
这一时期的谱牒以通国和地方氏族谱居多,单一宗谱少。
宋明时,是私修谱牒的定型时期,或者说是成熟时期。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二)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二)八、谱论谱论,家谱中又称谱说、谱法、先儒谱说、先贤谱论、述古谱略、家谱引义、谱学论略等,主要辑录古代经典特别是历代文人学士论述修谱宗旨、意义、原理和方法的语录。
笔者手头搜集的有关资料有:《(安徽绩溪)汪氏世宗谱》(乾隆三十七年)卷之三"谱论"、《(安徽歙县)北岸吴慎德堂族谱》(民国10年)正编"先儒谱说"、《(安徽休宁)平阳郡汪氏宗谱》(光绪二十二年)卷首"谱说"、《(安徽祁门)祁西桃源陈氏通公家谱》(同治元年)卷一"谱说引"、《(江西婺源)清华胡氏文敏公宗谱》(嘉庆二十三年)卷首"先贤谱论"、《(安徽黟县)古黟环山余氏宗谱》(民国6年)卷之一"述古谱略"、《(江西婺源)槐溪王氏支谱》卷之六"谱学源流考"、《(安徽)新安黄氏大宗谱》(乾隆十七年)"三氏谱法"、《(安徽)新安徐氏宗谱》(乾隆三年)卷首之二"宗谱引义"、《(安徽歙县)歙西范川谢氏支谱》(民国14年)卷一"谱说"、《(安徽旌德)济阳汪氏统宗谱》(民国8年)卷一"儒先谱说"、《(江西婺源)官源洪氏总谱》(乾隆五十三年)卷之首"谱说"、《(安徽歙县)歙西汪氏重辑支谱》(民国8年)"谱论"等十余篇。
比较这十余篇谱论,发现一个特点,即所引述历代文人学士的谱论语录内容基本一致,不同的只是引用文人学士的数量有多有少而已。
以上家谱编纂时间为清代以及民国时期,想来这时编纂家谱引述文人学士的谱论语录也都是抄来抄去的吧!上述家谱大多将"谱论"置于家谱"卷一"、"卷首"等前列位置,表明家谱编纂者非常重视先贤先儒有关谱学的论述。
试论谱牒的史料价值
试论谱牒的史料价值中国历代留下的丰富的谱牒,包括家谱、族谱、年谱等等,在古代主要起着强化族人间的血缘观念,维护宗族和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等作用。
在今天,除了具有寻根问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等作用外,最突出的是它的史料价值。
对于谱牒的史料价值,历代的学者都是很重视的。
南北朝时期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魏收著《魏书》、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都曾大量地使用家谱资料。
近代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对谱牒的史料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族姓之谱,……实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我国乡乡家家冀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
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析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他还专列一章论述了“年谱及其做法”。
近代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也说,家谱是很有价值的资料,“材料至丰富,且甚翔实”,并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
当代的很多学者,对于谱牒的史料价值也是充分肯定的。
例如武新立在《中国的家谱及其学术价值》一文中说,收藏宏富的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遗传学诸学科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中寻找依据。
它为研究广泛的社会、历史问题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可靠的数据,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例如对于宗法思想、家族制度、经济史、人口问题、人物传记、科举与教育史、地方史志、少数民族史、重大历史事件等九个方面的研究,家谱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可靠的数据。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家谱,为我们研究多个学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献资源;是“传统文化的综合教科书”。
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有哪种档案资料比谱牒的历史更悠久,影响面更广。
谱牒文化|家谱的价值与弊端
谱牒文化|家谱的价值与弊端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可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历史上,家谱的编撰方式分为两个时期,功能作用不一:宋以前主要官修,主要是政治功能,修谱主要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务;宋以后主要是私修,修谱主要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维护族权,为宗族睦族服务。
当今时代,家谱作为历史文献,有多方面的价值。
我们以前受“左”的思潮影响,往往将家谱看作“四旧”,视为糟粕,有的烧毁。
即使保存在图书馆的家谱,也是堆放在角落里,听其尘封虫蛀,显然是不妥的。
开发家谱资源有以下几方面价值:首先是文物价值。
存世的中国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有些是钞本,都具有文物的价值。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该书善本的家谱就有635种,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字,这些家谱均属国家级的文物。
其次是资料价值。
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
如对称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即源于皖南徽商家谱。
再次,家谱具有教化功能。
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
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的统一,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
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也必将起重要的激励作用。
家谱的作用
家谱的作用家谱的作用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家谱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1、辨亲疏、明昭穆从家谱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其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明辨祖宗世系传承。
一部完整的家谱,都记载着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最基本的内容。
通过修谱、建谱来追根溯源,寻祖问宗,也使自己和家人受到一次很好的祖系传承的亲情教育。
如果没有家谱,别说后辈不明祖宗,可说三代之后便无人知晓我辈。
2、传文化、扬祖德当代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
另一方面,族谱详详细细地记录着一个家庭、家族的文化,艺术与科学等。
它不像专业那样筛选、精华,但它的数量之多、涉类之广、范围之大,是其它文化图籍难以比拟的。
3、教子孙、鞭后世家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所谓“尊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子孙后代的影响将会世代传承。
家谱中的祖训家范,治家格言,族规家诫,艺文著述等内容,都充满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4、纳典范、提素质对国家或家族做出重大贡献,或勤俭持家、教育有方、忠孝两全、和谐互爱的典范录入族谱,让宗亲学习,提升宗族素质。
5、斥腐败、倡清廉家谱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故专设家规家训篇。
其篇文辞优美,道理至明,哲理深厚,读之朗朗上口;多由本家耆宿所撰。
其家规家训,总按修身、齐家、治国三大类统属,止恶扬善,可起“春秋作,乱臣贼子惧”的警世作用。
修祖坟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家谱感悟与思考
家谱:历史与传承的感悟与思考
家谱,就是一种记录家族历史和传承的文献。
它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家族成员信息等,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家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领悟家谱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思想。
首先,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重要记录。
它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家族成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重要事件。
这些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其次,家谱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在家谱中,我们可以看到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家族成员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坚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这些文化内涵和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在家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家族成员所坚持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不仅是我们今天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原则,也是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参考。
最后,家谱对于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家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和文化传承,增强对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家谱也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他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总之,家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献。
通过研究家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领悟家谱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思想。
同时,家谱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其他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发扬家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从黔东南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内容
从黔东南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内容作者:刘秋美王芳刘光灿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对黔东南家谱进行考察、分析和总结,现存家谱皆为清代以来所修,可分为清代、民国、当代三个时期,这些家族继承了中原地区的修谱传统,所修家谱不仅体例完备,而且内容丰富,又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
关键词:黔东南地区家谱少数民族近代现代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5-0069-02家谱的产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一个家族的渊源、繁衍、传承、迁徙、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记载了家族成员世系辈分、长幼亲情等血缘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情况”[1]。
作为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的黔东南地区,历代纂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家谱文献。
然而对这一地区家谱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目前还很少,导致了这些家谱珍贵的文献价值及应用价值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为了进一步挖掘黔东南地区珍贵的家谱文献及其文化价值,笔者从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到贵州省图书馆搜集黔东南家谱,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收集散布于民间的家谱资源,全面查阅,细心确定谱籍,比较保存完整的近代和现代黔东南家谱,对黔东南家谱的考察、分析,得出这些家谱基本上为外来入迁的汉族家族所纂修的家谱。
现存家谱皆为清代以来所修,可分为清代、民国、当代三个时期,这些家族继承了中原地区的修谱传统,所修族谱不仅体例完备,而且内容丰富,又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
1 近代黔东南家谱的内容从我们搜集到的近代黔东南家谱的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简单的和详备的。
简单的类型,只包含家谱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如石更、太平村杨秀青公《杨氏宗谱》,主要包括家族的历史沿革祠堂、祖墓的座落位置及略图,家训,家族的世系图表等。
详备的家谱,如彭城堂《刘氏族谱》,除了包括上述几方面的内容外,凡与家族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如人物传记、艺文等等均可收集到家谱中来。
家谱收藏意义
家谱收藏意义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其内涵是同一的,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代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而家谱一开始也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是中华民族三大文献(国史、方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有人说——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根浮萍,无法感知时代传承的家族力量;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少孝文化教育的工具;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没有家风的家庭,缺乏延续家兴业旺的环境。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翻开家谱,我们可以找回那些遗失的记忆,也仿佛可以和我们的亲人,隔空相聚。
看家谱,就像是参加一场“穿越时空的家庭聚会”。
抚摸先人的名字,领略他们的往事,我们仿佛能透过他们的目光,看岁月变幻、世事沧桑、生命传奇...原来,那是我们遥远的过去。
正因为有家谱,也正因为先人的竭尽全力,我们后人在今天才不至于像无根的浮萍,才能在家族和历史的源流中,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生命的延续,除了子孙的繁衍,还需要智慧的传承。
所以,家谱上会记录着祖先的遗训和教诲,作为做人做事的规矩和标准,留给后人。
从宁安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史料价值
黄 旗第 四参领属 下 ,第 六佐领 比丁将瓜 尔佳 氏与傅 察 氏两姓设 为轮 管佐领 ,顺治年 间拨赴 宁古塔驻 防。道 光十七年 ( 8 7)经左 政那公 、松 公重修 ,其 后人分 13 别于 同治十一年 ( 8 2 1 7 )、光绪九年 ( 8 3)、伪满 18 洲 国康 德元年 ( 9 4)续修 族谱 。伪满洲 国康德年 间 13 修谱 的所有 资费 ,皆 由宁安 县西南 的关玉 圃承担 。至 满洲 国康德 年 间修谱 时上舍 哩关 氏已传 2 代 ,可 见其 1
( )《 一 京都 吉林宁 古塔三姓 等处 陈满洲 关姓 宗
谱书 》 瓜尔佳 氏 ,满语 为 “ u l ia h l” ,译为 关 g wagy aa
雍 睦” ,雍正皇帝进一步指 出 “ 凡系世 职官员, 令其预
先缮 造家谱 , 贮都统衙 门 ;其后若有 应行增入者 , 存 令
于岁底俱 保增入 ” ¨誊 。在统治 者 的倡 导下 ,为 了 ”
家 族是 以婚姻和 血缘 关系结成 的亲 属集 团 ,是 社 会 组织 的基本细胞 。受传 统宗 法制 的影 响 ,中国人 十 分重视血 缘和家族 观念 ,家乘谱 牒就是 最好 的证据 。 “ ‘ 乘谱牒 ’,就是 一个家 族或 宗族的世 系表谱 , 家 通 常称作 家谱 、族谱 ,又 称宗 谱 、支谱 、世谱 、世 系 录 、通谱 、总谱 、会 谱等 ” “ , 是记载家族世 系及 “ 相 关 内容 的文 书档册 ” 1P ) 2 7。家谱 “ 要包括谱序 、 ]7 ( 主 源流 考 、世系表 、辈字 、族规家训 、图像 等内容, 以 是
也因此成了旗人袭 爵 、出仕 的凭证 。康熙九年 ( 6 0) 17
,
谱 。满文 家谱 的年代较 为久远 ,完整保 存下来 的家谱
家谱的起源、价值、作用和内容(四)
家谱的起源、价值、作用和内容(四)二、家谱的价值和作用1.家谱的基本作用和价值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家谱,也不管是何时修的家谱,都具有也必须具有一个基本的原生的特征:记录一家或一姓或一族的血缘世系。
这个固有的基本特征,就决定家谱必然具有“明血统,辨昭穆”的原生的基本的功能。
这个基本功能,就是家谱最基本的价值和功用所在。
由此,就派生出家谱的三大基本价值和作用:第一,家谱是防止近亲通婚,实现并保证优生优育的唯一的最可靠的原始依据;第二,家谱是私人财产继承中排列继承人顺序、确定最合适继承人的最权威的依据;第三,家谱是家庭或家族祭祀、服丧、守孝时掌握分寸,不失礼数的指导和依据。
今天,虽然一般不讲祭祀、服丧、守孝的规制,但在一定场合,比如统战需要,家谱仍具有保持礼节周全又不落人笑柄的最好指导和依据作用。
2.家谱的引申作用由于家谱具有“明血统,辨昭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因此,它在奴隶社会就被奴隶主贵族所利用,使其成为奴隶主贵族推行大宗法制,以实现“家天下”政治统治的工具,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和对广大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此后,封建地主阶级更长期利用家谱来实行封建宗法制度,成为封建地主阶级巩固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的工具,以维护封建家长式统治。
考察中国历史上几次修纂家谱的高潮,无不与封建统治阶级对家谱的巧妙利用相关:汉代的“举孝廉”就是宗法制的变种;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互为表里,都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
从此,家谱被彻底政治化,作为推行、维护门阀制度和践行九品中正制的工具、手段和途径,从而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纂修家谱的高潮,并以官方编修家谱为主导。
唐代士庶矛盾尖锐,对唐王朝的统治不利,唐朝最高统治者就组织官方大修家谱,通过修家谱来打击士族的傲气,抬高庶族的“士气”,引导士庶合流,共同维护唐王朝的统治,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编修家谱的高潮,这同样是家谱的政治化,同样以官修家谱为主导。
宋元明时期,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与族权分离,政府除经营好皇家的家谱——玉牒——以外,不再过问私人家谱的兴修。
家谱在地方志中的资料价值
、
《 《迁 支派 分 布 图 》
被 称 为 贾 氏谱 学
。
梁 代 王 僧孺 改
。
《世 考 图 》
,
《 先 世 考 》以 及 一 些
口 流 迁 的原
,
写 成 《十八 州谱 》 《氏 族 志 》
号 称工 氏 谱 学
。 ,
唐代 有
,
《序 》等 部 分 中
、 、
记毛 不 家族 人
、
宋 代 司 马 光 有 《巨 像 家 谱 》
, 。
。
解 放后
,
广东
,
本家 族 成 员 的
_
;:
平 言行以 及 在 科
、
太 平 天 国研 究会 多方 努 力 谱 》完 璧 归 赵 说法 不 一
,
才 使 《洪 氏 宗
历米
贡 事迹
官 封 名 溢等政 治 注活 中 的 地 位
。
_
作用和
,
关 犷洪 秀 全 的 出 生 地
既 有 名声 显 赫 的 重 要 历 史 人 物
。
、
勋
、
著作
、
学 说或 行 状 墓 志祭 文
, ,
事 状
可 供 洪 秀 全 出 生 官录 饰 之 参 证
,
至于
,
文
贺序
年 谱 等等
方 志 中的
。
洪秀 全 致死 的 原 因 据宗 谱所 记 是
“ ,
历 也来 众 说纷 纭
,
现根
,
《 人 物 志 》往往 载 有上 述 丰富 的 资料 总之
, ,
系
,
`’
得 病 沉重
、
也有
家谱族谱的历史价值
家谱族谱的历史价值“哎呀,爷爷,这是什么呀?”我好奇地指着那本泛黄的大书问。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我在爷爷的书房里玩耍,无意间发现了这本被爷爷视若珍宝的书。
爷爷笑着走过来,坐在我旁边,说:“这呀,这是咱们家的家谱族谱呢。
”我眨巴着眼睛,一脸不解:“家谱族谱是干什么用的呀?”爷爷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开始给我讲起了关于家谱族谱的故事。
“孩子啊,这家谱族谱可有着了不起的历史价值呢。
它就像是咱们家族的历史书,记录着咱们家族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故事。
”爷爷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那些遥远的先辈们。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有了它有啥好处呀?”爷爷笑了笑,继续说:“它能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呀,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
就好比一棵树,家谱族谱就是那深深扎在地下的根,没有它,树怎么能长得高大挺拔呢?”我看着爷爷,心想,原来这就是根呀。
“而且呀,通过家谱族谱,我们还能看到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你看,你的太爷爷,爷爷我,还有你爸爸,咱们都是家族这条线上的一环,一环扣一环,这才让家族不断地发展壮大呀。
”爷爷越说越激动。
“哇,那它可真重要呀!”我惊叹道。
爷爷点点头,“可不是嘛,它还能让我们记住家族里那些优秀的先辈,学习他们的品德和精神呢。
你想想,要是没有家谱族谱,我们怎么能知道他们的故事呢?”我突然觉得这本家谱族谱好神奇,它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能带着我穿越到过去,去认识那些从未见过的亲人。
“爷爷,那我们也要好好保存它,让它一直传下去,对不对?”我认真地说。
爷爷欣慰地笑了,“对,孩子,这是我们的责任呀。
”从那以后,我对家谱族谱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
我常常缠着爷爷给我讲家族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着迷。
我也明白了,家谱族谱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我们家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根。
家谱族谱呀,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我们和先辈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它让我们知道,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群亲人在等着我们。
家谱的史料价值与整理
家谱的史料价值与整理家谱或称为族谐或谱牒,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家谱在我国起源很早,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为了婚丧嫁娶和财产权利的继承和分配而出现。
《史记·夏本纪》载,自禹至桀十四世,共十七帝。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帝王家谱。
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至于商代,不仅(史记·殷本纪》中,记述了商王的世系,而且从地下发掘的甲骨材料证明,商代已有干支表,祀谱和家谱。
可见,我国家谱起源很早。
为了加强家谱的管理,西汉时,封建王朝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家谱的机构——“宗正”。
随着门阀制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成为选官、联姻等的依据。
因而,造成“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出于谱牒”。
晋人贾弼之的《姓氏谱状》,就是研究谱学的代表作。
例如,太原王氏是西晋以来的显贵。
东晋末,王慧龙从江南出走,来到北方。
崔浩的弟弟羡慕王家的门第,想把女儿嫁给王慧龙,但有人说,王慧龙不一定是王家人。
可是,崔浩见到王慧龙以后,发现王慧龙的鼻子很大,赞叹地说:“是真正的王家人,是个贵种”。
因为,王家人世代都出齇鼻,即酒糟鼻,人们戏呼为“齇王”。
由于崔浩熟悉王氏家谱。
所以认定他是真正的王家人,于是王慧龙和崔家女结亲。
历代官僚和学者都十分重视家谱,欧阳修在编写《新唐书》时,即依据皇族家谱和裴氏、肖氏等宰相的家谱,撰修《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
所以,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夫比人斯有家,比家斯有国,比国斯有天下,家牒不修,则国国掌故何资而为之徵信耶”(《和州志·氏族表》)。
一、家谱的史料价值家谱可以补充国史或方志之不足,国史或方志对于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只能择要叙列,对于世系往往缺略,甚至由于记载传闻的歧异,而出现舛误,有的人够不上列入国史或方志的资格。
因此,要了解有关事迹,必须找查家谱。
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生于1864年,嵊县葛竹村(后划属奉化县)人。
青年丧夫,时蒋介石生父在溪口街上开盐铺的蒋肇聪丧妻。
伙计王贤东是王采玉的堂兄。
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卷第%期’()*+,-(./),01203(,-4+5)67*892,:;2*63(--2<2=(->%&?(>%%@@A 年&月#B;0-(6(C;8,+5D(:0,-D:02+:26$EC*>F %@@A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朱开忠#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合肥%A@@@"$摘要:文章回顾了家谱的历史,分析了家谱的价值,指出家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多,价值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家谱;家谱之历史;家谱之价值;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H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A —%"A&(%@@A )@%—@@!"—@%————————————————收稿日期:%@@%—@H —@%作者简介:朱开忠("HI@—),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
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艺文图志、风土人情等,家谱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及民俗史、地方史的资料。
正如史学家章学诚所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
”J "K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家谱之历史顺着历史的脉搏,追踪家谱的起源,我们可以把中国家谱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
”J %K“定系世,辨昭穆”是家谱最基本的作用。
这句话说明,早在周代,政府就设立“小史之官”,其职责是专管“定系世,辨昭穆”。
家谱的价值研究
家谱的价值研究作者:刘敏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1期摘要: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种特殊的产物,它记载了整个家族的兴衰发展,具有重要的保存文献的价值。
四川资州《王氏族谱》所记载的关于族规家法、人口迁徙、人口发展繁衍等情况,在教育学、人口学和研究移民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可供当代借鉴和开发的。
关键词:《王氏族谱》;家谱;研究价值家谱,又叫族谱、世谱、宗谱、谱牒、家谍等,它是记载本宗族世系和事迹的史类文献。
南宋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道:“所谓谱者,普也。
注序世统,事资周谱。
”[1]可见,“谱”有普遍的意思。
因而,家谱内容一般包括本宗族的姓氏起源、家族人口迁徙、人物事迹、嫁娶生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1 《王氏族谱》概述人皆有姓,姓即人之根。
寻根问姓,追本溯源,乃人之天性。
汉代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因此,王姓的王字,笔画简洁,含义丰富。
根据历史记载,太原王氏是帝王的后裔,因接受帝王给予的姓氏而姓王,这可以追溯到周灵王太子晋的时期。
数千年来,王氏后代子孙繁衍不息,出现过很多伟人贤哲,其中尤其以太原三槐堂王氏最甚,三槐堂的王氏族人,德政光耀青史。
至若半山业,阳明学,万古传贤;右军书,辋川画,千秋称圣。
乃至文韬武略,昭昭于二十五史,不计其数。
四川资州王氏支系,自正玉正魁公移居资州,至今已300余年。
所幸正魁公历经九个月,风餐露宿,步行回湖光抄录宗谱,后经太亨公续修,才使族谱得以保存延续,使后代子孙阅而知一己生命之来龙去脉,读而识众多族人之同气连枝。
续修宗谱是撰叙家族史、维系亲缘爱心之举。
家有德乃昌,人有德乃立,而尊祖敬宗,是人生之大德,长幼有序,则华夏之明。
倘若枝繁而无章,叶茂而无序,长此以往,必房份难分,尊卑难明,则上无以敬祖宗,下无以教子孙。
基于此,王氏族人合力合心,无分远近,或出力、或献计、或联络,云集响应,历经五载,终成此谱。
(8)【家谱】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
(8)【家谱】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
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艺文图志、风土人情等,家谱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及民俗史、地方史的资料。
正如史学家章学诚所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
”"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家谱之历史顺着历史的脉搏,追踪家谱的起源,我们可以把中国家谱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
”“定系世,辨昭穆”是家谱最基本的作用。
这句话说明,早在周代,政府就设立“小史之官”,其职责是专管“定系世,辨昭穆”。
秦统一天下,王侯将相失去原有的势力,社会格局重新划分,即“秦兼天下,划除旧迹,公侯子孙,失其本系。
”汉初问世的《世本》:“叙黄帝祖世所出”,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迁居、名号等,被认为是中国家谱的首创之作。
谱牒之名真正出现可以说是在汉朝,存世的有刘向撰《世本·王侯大夫谱》二卷等多部谱牒专著。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F谱牒为官方垄断。
“魏立九品,置中正。
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
各有簿状,以备选举。
晋宋齐梁因之。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
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
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祕阁,副在左右。
若私书有滥。
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
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
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
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谱牒得到充分的重视,国家专设“图谱局”(相当于现在的方志办),任用M郎令史M之官专门负责M谱事M。
浅谈家谱价值
浅谈家谱价值本篇新闻已被阅读448 次发表时间:2006-8-4 13:11:27 出自:《听潮网站》浅谈家谱价值摘要]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它不仅记录着某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词] 家谱、姓氏、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引言地方文献是反映某一地区的政治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交流、地理状况和风俗民情的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也就是指一切记录和反映某一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图书文献资料。
它是地方图书馆藏书建设和服务工作中最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部分之一。
地方文献除了具有永久性的史料保存价值,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外,对于研究、开发本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发挥地方优势,促进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文献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切实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无疑是图书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1]家谱作为地方文献中重要的一员,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一.家谱的产生与发展家谱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嬗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而士族而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
二.家谱的内容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1. 姓氏源流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
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家谱历史和谱籍
家谱历史和谱籍2009年1月13日包旭初家谱历史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
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
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
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
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
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
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
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
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蕴,是满族的祖居地。许多满族人曾经在这里生息、 繁衍,所以宁安地区保存有大量的满族家谱。兹通过 对宁安地区的上舍哩瓜尔佳氏(关姓)、墨尔哲勒氏 (孟姓)、阿克扎拉氏(雷姓)等家族家谱的介绍, 进而阐释家谱价值的多元性。
一、宁安地区的几部满族家谱概况
对于一个家族来讲,家谱不仅具有追本溯源的作 用,而且还具有团结和凝聚家族成员的作用。宁安地 区的多数家族都留存有家谱,其中有满文谱也有汉文 谱。满文家谱的年代较为久远,完整保存下来的家谱 数量也难于估计,且因家谱具有较强的私密性,调查 难度较大,故仅将上述几姓的家谱情况做一介绍。
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集团,是社 会组织的基本细胞。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中国人十 分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家乘谱牒就是最好的证据。 “‘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通常称作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 录、通谱、总谱、会谱等”[1](P70) ,“是记载家族世系及 相关内容的文书档册” [2](P77)。家谱“主要包括谱序、 源流考、世系表、辈字、族规家训、图像等内容, 是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历史的真实写照。” 可 [3](P121) 见,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档案。
来归,宁古塔地区的瓜尔佳氏则是顺治年间奉命到宁
记。
古塔驻防,宁古塔正蓝旗阿克扎拉氏和桥头村墨尔哲
由此可知,徐氏本是东海窝集部人,后来迁入宁
勒氏都是康熙年间奉命迁入宁古塔的,这些调防的记
古塔。徐氏满文谱修于康熙九年(1670),谱是用黄
载可以订补史书关于宁古塔地方驻防八旗的记载。桥
色的绢糊裱的,因年代久远,谱已经从中间断裂了。
(一)《京都吉林宁古塔三姓等处陈满洲关姓宗 谱书》
瓜尔佳氏,满语为“guwalgiya hala”,译为关 氏,是满族的八大姓之一。宁安地区的瓜尔佳氏乃京 都吉林宁古塔三姓等处镶黄旗陈满洲,原系长白山三 音讷殷地方人,自国初来归。太祖高皇帝编入满洲镶
2012.03 79
黄旗第四参领属下,第六佐领比丁将瓜尔佳氏与傅察 氏两姓设为轮管佐领,顺治年间拨赴宁古塔驻防。道 光十七年(1837)经左政那公、松公重修,其后人分 别于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九年(1883)、伪满 洲国康德元年(1934)续修族谱。伪满洲国康德年间 修谱的所有资费,皆由宁安县西南的关玉圃承担。至 满洲国康德年间修谱时上舍哩关氏已传21代,可见其 家族人口之繁盛。
清代实行八旗制度,给予旗人优厚的待遇,家谱 也因此成了旗人袭爵、出仕的凭证。康熙九年( 1670 ) ,颁行了“圣谕十六条”,其中之一就是“笃宗族以昭 雍睦”,雍正皇帝进一步指出“凡系世职官员, 令其预 先缮造家谱, 存贮都统衙门;其后若有应行增入者, 令 于岁底俱保增入”[4](卷37)。在统治者的倡导下,为了 “追本溯源”、承袭官爵,满族人十分重视家谱的修 撰。
族谱,以明末清初著名将领祖大寿为始祖,号称祖大
载了满族家族的兴衰过程,它所载的一些具体内容也
2012.03 81
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与信仰。 清代实行优待满族的政策,满族男丁自出生之日
就受到国家的补给。为了延续家族香火、继承家族爵 位和财产,满族人十分重视男丁。《宁古塔地方镶白 旗新满洲墨尔哲勒氏族家谱》中就详细记载了墨尔哲 勒氏家族曾因无子而从旗中买得异姓三人为子之事的 经过。在宁安新民村赵氏家谱中,就出现了一个男丁 同时作为兄弟三人继承人的现象,即满族人所说的 “一支三不绝”风俗。虽然已经无法辨别这个男丁究 竟是兄弟三人谁的孩子,但是他要支起这个家族的门 户,承袭三人的爵位,继承三人的遗产。汉族是人去 世后才将名字填到谱上,而满族人则出生就上谱,谱 上所书名字有的为其乳名,待到成人后有的满族人就 将自己的名字改了,所以就会出现上述所说的谱上名 字和实际名字不相符的现象。满族家谱中的这些记 载,都充分反映了满族人的某些习俗,而且对于民族 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80 山西档案
氏的祖先留下了两支,长支祖先名曰“gangji”,译为 汉语即“刚吉”,末支祖先名曰“gesihe”,译为汉 语即“格斯和”。
墨尔哲勒氏家族最后一次修谱是在中华民国九年 (1920)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孟氏人口繁盛,至民国 时已传至十八代。
(四)《宁古塔正蓝旗阿克扎拉氏族谱》 温春果树场雷氏本姓阿克扎拉,满语“akjala”。 其家族保存有满文谱和民国十五年修的汉文谱。满文 谱基本完好,汉文谱已经残破。在满文谱上明确写着 本姓akjala,即阿克扎拉,译为汉语乃正在打雷之意, 是正在进行时。姓动词“打雷”,这在满族姓氏中是 极为少见的现象。 据家谱记载,雷氏祖先起源于三江平原的乌苏 里江畔,游猎为生,康熙十三年(1674)来到宁 古塔地区。雷氏族谱最后一次续修是在民国十五年 (1926),至今已八十多年。清代一直到咸丰年间还 在宁古塔地区抽丁,可能是政府抽丁的缘故,雷氏家 族人口多有迁徙,现今留在宁古塔地区的人口较少。 (五)《宁古塔地方镶白旗新满洲墨尔哲勒氏族 家谱》 桥头村墨尔哲勒氏,据其家族康德九年(1942) 重抄谱单记载:“其始祖阴德恩,原系黑龙江依车苏 苏地方人,本姓墨尔哲勒,汉译为孟。国初奉上谕, 由原籍移至三姓下江布特雍肯地方,按年捕貂以皮进 献。迨至康熙十三年,复奉上谕移迁宁古塔地方,若 足一百零九丁者,赏一世管佐领。本十五户计四十五 丁,不及佐领之数。珠穆那喀随结同宗,异谱。富色 科各户实一百零九丁之数,疏上,准以佐领世袭罔 替。彼时,珠穆那喀老迈龙钟难以引见,让及前赏世 袭骁骑于族弟稻都仲承袭,即初次也。此宗谱本均系 译文,今日乃汉文普通,满文渐稀之际,是以此次修 谱除抄满文一份以备不失本来仍存旧制外,复改抄汉 谱四份备不识满文者一目了然,并由四十五代起拟 同、福、书、蓟、光、昌、贵、显、云、章十字编 名。虽无大裨,亦可为分辨辈次之一小补耳”。 由此 可知。墨尔哲勒氏家族的大概状况。此满文谱单,宽 有1.5米,长达30多米。此外,孟氏家族还存有汉文谱
区基层职官一一列出,并进行研究,则会解决许多历
度、反映民族价值观念、揭示家族管理与教育、展现
史问题。
地域文化等方面,试对家谱的史料价值进行阐释。
宁古塔满族族谱对于家族的籍贯、迁徙时间、迁
(一)记录历史人物及政治制度
徙地点记载非常清楚,这对于研究清代驻防八旗的旗
家谱不仅是记录一家族世系的档案,反映了家族
ARCHIVES & SOCIETY
档
书。
寿的后裔。祖氏族谱对于研究祖大寿其人及其后裔的
关于东和墨尔哲勒氏和桥头墨尔哲勒氏是否为同
分布、迁徙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祖氏汉文族谱
案
族,从谱书上尚找不到可靠的依据。
上载祖大寿满名为“爱戴拉齐”。祖大寿的这一称呼
与
(六)《宁古塔徐氏族谱》
在史籍上尚未发现,其究竟是否属实,是值得进一步
档
案
与
社 Historical Value of Genealogies from Several Genealogy Books in
Ning 'an Area
会
从宁安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史料价值
·
文/綦中明 Qi Zhong-ming
ARCHIVES & SOCIETY
摘要:家谱是记载家族世系及相关内容的文书档册,主要包括谱序、源流考、世系表、辈字、族规家训、图像等内容。作为 一种原始资料,家谱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它对于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宁安地区历史悠久,是满族的祖居地,满族 语言文化存留时间较长,留有较多的满族家谱。本文通过对宁安地区瓜尔佳氏、墨尔哲勒氏、阿克扎拉等家族家谱的介绍, 从记录历史人物及政治制度、反映民族价值观念、揭示家族管理与教育、展现地域文化等方面阐释家谱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宁安;满族;家谱;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25(2012)03—0079—05
谱时便写为“taktu”,即“塔克图”了。因为在满语中
政策的珍贵史料。家谱中对于家族中仕宦之人所任官
“du”和“tu”的区别,只是末笔是否出头,所以推
职皆有记述,将所任同一官职者进行搜集、整理,即
断是抄谱人的笔误所致。徐氏家族人口繁盛,谱上共
可看出当时此职官的来源及构成特点。正史中多不为
有二十七八代人,是宁安较大的家族。
头村《宁古塔地方镶白旗新满洲墨尔哲勒氏族家谱》
除满文老谱外,徐氏还保存有康德年间后续的汉文
清晰地记载了康熙十年(1671)在宁古塔地方,一个
谱。据谱所记,其祖先是镶红旗的世管佐领,其祖先
家族若男丁达到一百零九人,则赏一世管佐领官职,
的名字“takdu”,译成汉语为“塔克都”,第二次续
这些都是正史中所失载的,是了解当时国家治理边疆
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及地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在其族谱中皆有明确的记载。族谱中这些关于宁古塔
意义。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能尽集天下之家
地区基层职官的设置,正史有失记载,如以某一时间
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5](P361)兹以
为限,将宁古塔地区族谱中这一时间段出任宁古塔地
上述宁安地区的家谱为例,从记录历史人物及政治制
基层职官列传,所以家谱就成为研究基层职官的重要
史料来源。如桥头村墨尔哲勒氏族家谱就记载了其家
二、家谱的史料价值
家谱记载了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社会
族任宁古塔地方世管佐领,翻阅族谱,任过此职者则 一览便晓。宁古塔瓜尔佳氏为满族的八大姓氏之一,
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承载了大量的社会信息,对于历
其家族中也有许多人出任宁古塔地区的基层职官,这
籍、调防的时间、调防地点以及每一驻防八旗披甲的
的兴衰荣辱,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史料,对政治制度
构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反映民族风俗信仰
在历史上,声誉显赫的大家族的家谱对于当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