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_方向前

表面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_方向前
表面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_方向前

·骨骼肌肉系统放射学·

作者单位:310016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方向前、范顺武),放射科(章士正);浙江省余杭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胡丰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杨迪生)

表面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

方向前 范顺武 胡丰根 章士正 杨迪生

【摘要】 目的 结合临床病理表现,重点探讨表面骨肉瘤各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表面骨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典型皮质旁骨肉瘤8例,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1例,骨膜骨肉瘤5例和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4例。重点描述各亚型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8例经典型皮质旁骨肉瘤均未见骨膜反应,其中5例X 线呈均一致密的骨性肿块,6例肿瘤围绕骨表面生长,肿瘤与骨皮质间形成2~3mm 透亮的间隙;7例CT 扫描示肿瘤呈高密度肿块。1例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X 线示其内密度不均。5例骨膜骨肉瘤X 线表现为放射状透亮软组织肿块,CT 见肿瘤内骨小梁呈放射状垂直于骨皮质排列。4例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X 线呈密度不均一的团块状影,CT 示肿瘤内有散在不同程度的骨化;2例血管造影示区域性血管增多。结论 表面骨肉瘤4种亚型的各自鲜明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尤其是血管造影可以反映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和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的高度恶性特征。

【关键词】 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The distinct roentgenographic features of surface osteosarcom as FANG Xiangqian *,FA N Shunwu ,H U

Fenggen ,et al . *Dep artment o f Or tho paedics ,The A ffiliated Sir Run Run Sha w Hos pital ,The Medical Center of Zhejiang Univers ity ,Hangzhou 310016,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distinct roentgenographic features of four subtypes of osteosarcoma arising on the surface of bon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on 18patients of osteosarcoma aris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bone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8cases of conventional parosteal osteosarcoma (c -POS ),1case of dedifferentiated parosteal osteosarcoma (dd -POS ),5periosteal osteosarcoma (PERI )and 4high -grade surface osteosarcoma (HG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s ystem developed at the Mayo Clinic .Results Periosteal new bone formation was noticeably absent in all 8patients of c -POS .On plain roentgenogram ,5of 8c -POS presented as an uniformly dense mass .Six cases had a peculiar tendency to encircle the involved bone with a thin (2~3mm )lucent zone between the tumor and the underlying cortex .The CT of 7c -POS showed high density osteoid mass .There was largely radioopaque mass with frequent areas of radiolucency on conventional film and CT scan in 1patient of dd -POS .The roentgenographic features of 5PERI were mixed radiolucent mass on the cortical .The sunburst appearance of radiating spicules of mineralized tumor osteoid at right angles to the cortical bone was seen with CT in all 5cases of PERI .Four HGS appeared as inhomogeneous mass on roentgenogram .CT detected scattering calcification in the 4masses and angiography found focal hypervascularity in 2H GS .Conclusion Four subtypes of surface osteosarcomas have distinct roentgenographic features respectively ,which is helpful for diagnosing ,treating and predictin g outcome of the lesion .

【Key words 】 Osteosarcoma ; Tomography ,X -ray computed ; Radiography

表面骨肉瘤(surface osteosarcoma ,简称SO )特指起源于骨膜组织和骨表面、临床和病理表现迥异、预后相差甚远的1组骨肉瘤,其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

类型骨肉瘤的4%[1]

。有关SO 的命名和分类迄今

已基本达成共识,多数学者采用Mayo 肿瘤中心提出的4种亚型分类法

[2]

。国内不乏皮质旁骨肉瘤的报

道[3],但缺少其他亚型的报道。笔者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SO 病例,着重探讨各亚型的影像学特征。

材料与方法

1988年至1999年期间,笔者采用Mayo 肿瘤中心提出的分类法[2],即在确立SO 的前提下,再根据其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和生物学的特点分为经典型皮质旁骨肉瘤(conventional parosteal osteosarcoma ,简

称c-POS)(8例)、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dedifferentiated”par osteal osteosarcoma,简称dd-POS)(1例)、骨膜骨肉瘤(periosteal osteosarcoma,简称PERI)(5例)和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high-grade surface osteosarcoma,简称HGS)(4例)等4种亚型,共18例,对其进行回顾分析。

1.临床资料:8例c-POS中,男4例,女4例;年龄28~42岁。肿瘤位于股骨下段4例,股骨上段2例,胫骨上段和肱骨上段各1例。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邻近关节活动受限,病程10~19个月。治疗均采用广泛切除,未予以辅助化疗,7例无瘤生存1.5~11年,1例因复发行截肢,仍存活。

1例dd-POS,女,32岁,肿瘤位于桡骨,疼痛性肿块3个月。行截肢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无瘤生存1年。

5例PERI,男1例,女4例;年龄28~42岁。肿瘤位于胫骨上段4例,股骨下段1例。临床表现为缓慢增大肿块,伴疼痛,病程13~20个月。治疗均采用广泛切除,2例术后辅助化疗,4例无瘤生存3~9年,1例因复发行截肢,仍存活。

4例H GS,男3例,女1例,年龄17~23岁。肿瘤均位于股骨下段,临床表现有疼痛性肿块、局部皮温升高及浅表静脉扩张,病程2~4个月。2例行保肢手术和术前、术后化疗,1例无瘤生存7年,另1例2年后复发再截肢,仍存活;1例截肢和辅助化疗, 2年后死于肺转移;1例活检后3个月死亡。

2.检查设备:GE Advantx1000mA X线机, GE9800CT机,西门子Somatom HQ CT机。

3.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除1例c-POS未行CT检查,余17例均行CT平扫;2例c-POS和2例HGS行血管造影。

4.病理学检查:每例均常规取材病理切片。

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

1.c-P OS:8例,X线片上5例呈均一致密的骨性肿块,3例密度略不均一,瘤骨内有小的低密度影;6例肿瘤围绕骨表面生长,肿瘤与其下皮质骨间形成2~3mm宽的透亮缝隙(string sign or lucent line)(图1),而另2例肿瘤较大,未能见到透亮带; 8例均未见到骨膜反应。7例行CT扫描,示肿瘤呈均匀高密度骨性肿块,其密度与皮质骨相同,皮质骨及髓腔未受侵犯(图2)。2例行血管造影,为富血供肿瘤,但血管纹理清晰,缺乏血管池等高度恶性征象。大体病理见肿瘤均位于骨表面,呈象牙质样、骨质致密、无骨小梁结构;肿瘤表面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与皮质骨间则有间隙,3例在肿瘤周围软组织中见到游离卫星灶;镜下见肿瘤由分化相对正常的纺锤形细胞增生及其所产生的成熟骨组织组成,相当于低度恶性的骨肉瘤(符合Broders′Ⅰ或Ⅱ级)。

2.dd-POS:1例。X线片上呈附着于骨表面并围绕其生长的、较大的、分界清晰的高密度肿块影,大小为11c m×7.5cm×4.5cm,肿块密度不一,其内有较多边界清楚、大小不一的透亮区域(图3)。CT 示肿块边界清楚,其内密度不均匀,有高密度骨化影和低密度软组织影混杂,低密度影直径>1cm(图4)。病理学上可见典型的低度恶性c-POS结构(符合BrodersⅠ或Ⅱ级)中夹杂高度恶性肉瘤组织成分(符合BrodersⅢ或Ⅳ级)。

3.PERI:5例。X线表现为骨表面的放射状透亮软组织肿块,进展相对缓慢,本组1例就诊前1年,肿瘤较小,仅在切线位上可见骨表面的肿块,1年后随病变进展,肿块增大,可见丛毛状、点状、环形或半环形钙化,边界不清,肿块内可见与其下皮质骨呈垂直状分布的“日光线”样骨化(图5);CT示病灶内垂直的骨小梁向外呈放射状排列,肿瘤软组织部分的密度也高于周围正常软组织,肿块与其下皮质骨广泛接触,未见透亮带(图6)。5例病理和影像学均未见髓腔内侵犯,镜下为相对低度至中度恶性的成软骨细胞型骨肉瘤(符合BrodersⅡ~Ⅲ级)。

4.H GS:4例,均发生于股骨。X线示肿瘤呈位于骨表面的、密度不均一的团块状阴影,肿瘤与其下皮质骨接触广泛,无透亮带;受累皮质骨可见破坏(1例)和皮质骨增厚(3例),但无Codman三角等骨膜反应(图7)。CT示病灶内存在散在、孤立等不规则分布的不同程度骨化,呈内有针状或绒毛状的不成熟骨化的肿块,与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图8)。经术前化疗后,肿瘤边界变清,并出现钙化。2例行血管造影,可见肿瘤血供丰富,肿块内富有血管池等高度恶性的特征(图9)。病理学上除部位与髓内的经典骨肉瘤不同外,其余表现完全类同于后者。

讨论

SO各亚型中以c-P OS最常见(54.35%),其他依次为PERI(26.4%)、dd-POS(10.35%)和H GS (8.9%)[4];好发年龄c-POS和dd-POS为30~50岁, PERI为20~30岁,H GS为10~30岁,与经典髓内骨肉瘤一样;除HGS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

图1,2 左股骨下端经典皮质旁骨肉瘤。X线片示骨表面均一致密的高密度阴影(图1)。CT示骨表面均一致密的高密度阴影与软组织间分界清晰,包绕骨表面生长,与其形成典型的环状间隙(图2) 图3,4 右桡骨干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X线片示高密度肿块影内有较多透亮区(图3)。CT示肿块内密度不均,有高密度骨化影和低密度软组织影混杂 图5,6 女,42岁,发现右小腿中上段前内侧无痛性肿块1个月。切线位X片示胫骨表面有一高密度阴影,当时未做处理,1年后肿块增大,肿块与皮质骨接触广泛,瘤骨与其下皮质骨呈垂直状(图5)。CT示病灶内瘤骨垂直于受累骨长轴,髓内无侵犯 图7~9 男,17岁,发现左大腿中下段前内侧疼痛性肿块1个月。X线片示股骨表面密度不均的团块状阴影(图7)。CT示骨表面边界欠清的软组织内肿块,骨髓腔内无侵犯(图8)。血管造影示骨表面富含新生血管的新生物(图9)

2~4∶1)外,其余3亚型均女性略多;而好发部位亦有区别,c-POS和dd-POS为股骨远端的后方(60%以上),PERI为胫骨近端[2],HGS则为股骨干。本组18例资料基本与之相符,具有一定代表性。

SO各亚型除了邻近皮质骨的起源部位和骨源性特点外,各亚型间临床特征、影像学、生物学特点和预后截然不同,虽然各亚型的诊断应遵循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相结合的原则,但认识各亚型各自的影像学特征,有利于对SO的正确和及时的诊治,以避免对c-POS和PERI造成过度治疗,延误dd-POS和

H GS的综合治疗。

1.c-POS:本组5例发生于股骨远端的后方,肿瘤多呈类圆形,肿块质地坚硬,边界清。X线平片上c-POS呈位于骨表面的均一致密的骨性肿块,在大体病理上呈象牙状致密均匀的质地;部分病例密度可略不均一,瘤骨内有小的低密度影,多见于瘤骨的

周边区域;肿瘤有蒂与其下皮质骨接触,一般基底较宽,常呈蘑菇形,病变区皮质可见不规则硬化,但大多不侵犯其下骨质[5];肿块倾向于围绕骨表面生长,这一般与瘤期呈正相关;多数病例肿瘤与其下皮质骨间有一2~3m m宽的透亮缝隙的特征性改变[6],但若肿瘤较大,则透亮带可消失,本组2例未见透亮缝隙。肿瘤生长呈“推挤”方式,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楚。C T扫描显示均匀高密度骨性肿块,其密度与皮质骨相同,无骨小梁结构,肿块与皮质骨间有透亮带;少数病例在肿瘤周围软组织中见到游离卫星灶(本组3例),呈与主瘤完全游离的骨性或软组织性小结节;多数病例不侵犯其下的骨皮质和髓腔,侵犯范围大的,经影像学检查即可发现,而侵犯范围小的,则只能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本组病例皮质骨及髓腔均未受侵犯。本组2例行血管造影,发现肿瘤富血供,但血管纹理清晰,且缺乏血管池等高度恶性征象。文献报道MRI检查,肿瘤在T1WI、T2WI呈均一低信号,在T2WI病灶边缘可见一较窄(<1cm)的高信号带,可与高度恶性肿瘤相鉴别[1]。可惜本组病例均未行MRI检查。既往有学者提及将皮质旁骨肉瘤的X线表现归纳为硬化型、发团型、骨块型和混合型等4型[2,3],但此种分类易将c-POS与dd-POS相混淆,笔者认为不宜采用。

镜下肿瘤相当于低度恶性的骨肉瘤(符合Br odersⅠ或Ⅱ级),在3例瘤骨内小的低密度影区域,病理亦证实为低度恶性的骨肉瘤。

2.dd-POS:1983年才被描述的1种变异骨肉瘤[7],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但总体报道较少。dd-POS的临床特征与c-POS相似,流行病学的资料提示c-POS与dd-POS之间可能潜在相关性。

X线检查dd-P OS的发病部位和高密度肿块与c-POS相似,唯前者的肿块内有直径>1cm的低密度透亮影,边界清晰,居中心,这在CT扫描上表现更清晰。血管造影见到病灶内区域性的血管增多[8],MR检查病灶内软组织成分T2WI呈高信号,提示dd-POS的可能[1]。尽管部分c-POS中也可存在低密度区,但一般直径<1c m,且在血管造影中无明显肿瘤染色,可与dd-POS初步鉴别。本组1例未作MRI和血管造影,但CT和病理证实肿瘤内透亮区域为高度恶性肉瘤成分(符合BrodersⅢ~Ⅳ级)。

3.PERI:由Unni等[9]于1976年首先描述。PERI病程进展缓慢,出现患肢肿痛时病变已明显。本组1例有幸保留了1年临床过程的X线平片,有助于对该亚型的认识。X线平片上PERI为骨表面的放射状透亮软组织肿块,肿块在各亚型中相对较小,大小从2.5cm×2.0cm×1.5cm~5.5c m×5.0 cm×3.0cm不等,肿块内可见钙化或软骨内骨化,及与其下皮质骨呈垂直状分布的“日光线”样骨化,病变区皮质常是完整的,由于骨膜和骨内反应骨形成,可导致病变区皮质骨增厚,而受肿瘤压迫时皮质骨则变薄;肿瘤基底部钙化明显,在肿瘤外周逐渐减少;部分病例可存在Codman三角。CT示病灶内与骨干垂直的骨小梁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偶见点状、丛状或环形钙化;肿瘤软组织部分的密度高于周围正常软组织,肿块与其下皮质骨广泛接触,未见透亮带。

肉眼见肿瘤呈灰蓝色,与骨表面接触广泛,但较少侵犯髓腔;镜下PERI为相对低度至中度恶性的成软骨细胞型骨肉瘤(符合BrodersⅡ~Ⅲ级)[9]。

4.HGS:最早由Francis等于1964年描述[2]。病程较短的患肢肿痛为最常见症状。H GS除起源于骨表面外,其病理、生物学等特性与经典型髓内骨肉瘤完全相似。本组病例的X线表现、血管造影中肿瘤染色和对化疗的敏感等均反映其高度恶性的特征。X线可见在骨表面和其上软组织内形成堆云状包块影,钙化程度不均,以肿块基部钙化明显,骨膜反应可有可无,偶可见Codman三角;CT示病灶内有不规则分布的不同程度的钙化及(或)骨化,边界不清楚。为了与dd-POS鉴别,必须对肿瘤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对于有广泛高度间变,仅有极少部分低、中度恶性成软骨性组织者,仍应诊为HGS;而一旦较明显地混杂有分化较好、低度恶性的骨肉瘤细胞,则应考虑为dd-POS[4]。HGS为高度恶性肿瘤,本组采用与经典髓内骨肉瘤相似的综合治疗,但其预后仍不佳。

参考文献

1Jel inek J S,Murphy MD,Kransdorf MJ,et al.Paros teal osteosarcoma: value of M R imaging and CT in the predicti on of histol ogic grade.

R adiology,1996,201:837-842.

2R aymond AK.Surface os teosarcoma.Clin Ort hop,1991,270:140-148.

3王家瑚,徐维邦,许新复,等.皮质旁骨肉瘤的X线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77-79.

4Okada K,Unni KK,Swee R G,et al.High grade surface osteosarcoma:

a clinic opat hol ogic study of46cases.Cancer,1999,85:1044-1054. 5Unni KK,Dahlin DC,Beabout JW,et al.Paros teal osteogenic sarcoma.Cancer,1976,37:2466-2475.

6Okada K,Frass ica FJ,Sim FH,et al.Parosteal osteosarcoma:a clinic opat hol ogical study.J Bone Joint Surg(Am),1994,76:366-378. 7Wold LE,Unni KK,Beabout J W,et al.Dedi fferentiated parosteal os teos arcoma.J Bone Joint Surg(A m),1984,66:53-59.

8Sheth DS,Yas ko AW,R aymond AK,et al.Conventional and dedifferentiated parosteal osteosarcoma:diagnosis,treatment,and

outcome.Cancer,1996,78:2136-2145.

9Unni KK,Dahl in DC,Beabout JW.Peri os teal os teogenic s arcoma.

Cancer,1976,37:2476-2485.(收稿日期:2000-12-29) (本文编辑:隋行芳

)

图1 站立正位胸片,示右肺门区内带半圆形影,阴影内支气管血管纹理扭曲交叉 图2

站立侧位胸片,示尖端位于肺门的三角形密实影,边缘清楚 图3 仰卧正位胸片,示右

肺上叶三角形不张,外下缘光滑,呈倒“S”状 图4 仰卧位CT扫描,示右肺上叶呈蜂窝

状,内有一液气空洞

作者单位:272200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病例报告·中心型肺癌并肺扭转一例

刘怀民 张明杰 马龙广

患者 男,55岁。咳嗽,憋喘,咯少

量脓痰,时有发热1年,以支气管炎并感

染在院外治疗不见好转,收住我院治疗。

体检及血常规未见异常,血沉

25mm/1h。

影像学检查:站立正位胸片示右肺

门区内带较均匀的半圆形密度增高影,

阴影背景支气管血管纹理紊乱,扭曲,周

围肺野纹理稀疏,肺门影上移,右膈肌升

高(图1);侧位示病变呈尖端位于肺门

的三角形密实影,边缘清楚(图2)。仰

卧正位胸片:右肺上叶不张,尖端位于肺

门,外下缘光整,呈倒“S”状,其他肺野清

晰(图3)。胸部透视动态观察:站立时

右肺病变同立位胸片,当患者由站立位

转变为仰卧位时,右肺中内带密实影突

然从肺门区移至上肺野且出现形态改

变。CT仰卧位扫描;右肺上叶不张,呈

峰窝状,内有一液气空洞,上叶支气管开

口处被肿物完全阻塞,呈“杯口”状。右

主支气管前有肿大淋巴结(图4)。综合

上述影像学改变,诊断为中心型肺癌,阻

塞性肺不张并肺扭转。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右上叶支气管

开口内侧近中间段支气管嵴部见一肿

物,右上叶支气管闭塞。

手术所见:右肺门蒂较常人细长且

游离,右肺上叶实变,中下叶膨胀良好,

少量胸腔积液,叶间裂完整,无粘连,纵

隔内见肿大淋巴结,完整切除右上肺叶,

清扫纵隔肺门淋巴结。病理诊断:鳞状

上皮癌(Ⅱ)并纵隔淋巴结转移,肺硬变。

讨论 肺扭转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两侧均可发病,多为单叶,也可双叶或一

侧肺扭转,自发性少见[1]。本例肺扭转

因中心型肺癌引起,由于不张肺叶的单

位体积重量增加,加之完全的叶间裂及

发育较长的肺门蒂,为其发生扭转提供

了充分和必要的条件,因此不张肺叶在

立位时因重力关系由上向前下方扭转

180°,达肺门下方,形成立位影像改变,

而仰卧位时,由于旋转肺门蒂的扭力作

用,使不张肺叶又回复至固有位置,从而

形成仰卧位影像改变。

对于此类肺扭转的诊断,应注意观

察立位胸片病变区支气管血管纹理的交

叉扭曲征象,同时结合仰卧位动态观察,

确诊不难。

参考文献

1阳正星.肺扭转有哪些X线征象.中华放

射学杂志,1991,25:123.

(收稿日期:2000-11-08)

(本文编辑:任晓黎)

【传染病】总结2

一.思考题 1.常见发疹性传染病的皮疹特点是什么? 2.病毒感染的发疹性传染病有哪些(请举出 4种病)? 3.儿童常见的发疹性传染病有哪些(请举出3种病)? 4.请叙述麻疹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临床体征和皮疹特点。 1.胃肠炎型食物中毒的致病细菌有哪几种? 2.试述神经型食物中毒的抗毒素治疗。 1.目前引起霍乱的主要病原体及归类如何? 2.典型霍乱分哪几期?霍乱诊断标准如何? 3.霍乱粪便病原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4.霍乱补液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1.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2.各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3.重型肝炎临床表现 4.HBV血清学标志及其意义 5.HBV基因组与蛋白表达 1.菌痢的临床分型及典型病人的临床表现 2.中毒型菌痢脑型的抢救治疗原则及如何与乙脑鉴别。 3.中毒型菌痢休克型抢救治疗原则及如何选择抗生素。 4.急慢菌痢的肠道病理特点是什么,急性菌痢如何与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 1.乙脑极期主要症状和主要致死原因 2.乙脑与中毒性菌痢鉴别 3.乙脑治疗原则 二.名解简答 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2.麻疹(mea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科氏斑(特殊的口腔麻疹黏膜斑)、皮肤斑丘疹,传染性极强。 3.科氏斑(Koplic spots,麻疹黏膜斑):常于发热第2-3d出现,先出现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初仅数个,1-2d 内迅速增多融合,可遍布唇、颊、龈粘膜,2-3d内消失。0.5-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微隆起,周围有红晕。前驱体特征性体征,具早诊价值。 4.水痘/带状疱疹:水痘和带状疱疹都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所导致的表现不同的两种急性传染病。 5.流行性腮腺炎(mumps,流腮):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机型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病毒还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心、肝、肾、关节等,引起睾丸炎、胰腺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6.口周苍白圈(circumoral Pallor):猩红热病人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周因口轮匝肌处血管分布稀少而呈苍白色。 7.草莓舌(strawberry tongue):猩红热病人出疹同时,舌充血红肿、乳头肿大,舌被白苔。 8.杨梅舌(raspberry tongue):猩红热病人第2-3天起,舌苔开始剥落,舌面光滑呈深红色,表面浸润发亮干燥,有裂纹,乳头粗大突起。 9.神经性食物中毒(肉毒中毒):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临床以眼肌/咽肌瘫痪等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为主,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10%-50%。 三.病例分析 4.流脑

标准菌株的鉴定及其特点

埃希菌属(Escherichia) 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多数有周鞭毛,能运动。有菌毛、荚膜及微荚膜。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浑浊生长。普通营养琼脂上呈灰白色的光滑型菌落。血琼脂平板上,少数菌株产生溶血环。麦康凯和SS琼脂中的胆盐对其有抑制作用,耐受菌株能生长并形成粉红色菌落。 3、生化反应: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柠檬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肠杆菌属多为--++)。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上斜面和底层均产酸产气,H2S阴性。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的生化反应为++-. 4、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下列五个病原群。 (1)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引起儿童腹泻和旅行者腹泻(水样泻)。 (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 (3)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志贺样腹泻(能产生粘液脓血便)。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菌(SLTEC或UT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5)肠粘附(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与世界各地慢性腹泻有关。 5、CDC将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 沙门菌属(salmonella)

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直杆菌,无芽胞,无荚膜。除鸡沙门菌外都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多数有菌毛。?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上即能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在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5℃~37℃24h可形成直径约2~4mm的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对胆盐耐受。产H2S者在SS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 3.生化反应:除亚利桑那菌外均不能发酵乳糖,大多数IMViC试验为-+-+,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尿素酶-。 4.致病因素有侵袭力、内毒素和肠毒素3种。临床上可引起胃肠炎、肠热症、菌血症或败血症等。其中肠热症属法定传染病。? (1)肠热症:即伤寒与副伤寒病。由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所引起的慢性发热症状。为法定传染病之一。? (2)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菌以鼠伤寒、肠炎、汤卜逊、猪霍乱、乙型及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为常见。? (3)慢性肠炎:沙门菌可引起老人和儿童的慢性肠炎。? (4)败血症:多由猪霍乱沙门菌引起。? (5)沙门菌的局部感染如颈部、腰部等。 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0、H抗原,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稀释后与被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含量,来判断机体是否受沙门菌感染而导致肠热症并判别沙门菌的种类。 志贺菌属(shigella) 1.形态与染色: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无鞭毛,有菌毛.? 2.培养特性: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形成无色,半透明的菌落.均能分解葡萄糖只产酸不产气,

兽医传染病总结

名词解释: 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 封锁: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就是切断或限制疫区与周围地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往来,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非典型性感染:属于显性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称此种感染为非典型感染。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它可能是生物,也可能是无生命的物体。 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 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疾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一过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抗感染免疫:指病原微生物不适合机体繁殖或侵入机体后,机体立即动员全身防御系统,将病原排出体外,因而不产生任何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疫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检疫: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的发生,以及疾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4.垂直传播:指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传染病能在家畜之间直接接触传染或间接地能过媒介物互相传染构成流行。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疫病预防,这通常包括采取隔离、检疫等措施不让传染源进入目前尚未发生该病的地区,采取集体免疫、集体药物预防以及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保障一定的畜群不受已存在于该地区的疫病传染。 水平传播:病原体通过饲料饮水空气等途径在同群动物之间的传播。 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并将疾病传给人类,这样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随时性消毒:发生传染病时,为了消灭随时从动物机体内排除的病原体而进行反复不断的消毒。 特异性疗法:针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应用抗血清或卵黄抗体对某种疾病治疗,因只对某种特定病原体有效,所以称为特异疗法。~ 预防性消毒:为消灭环境中病原体平时有计划的进行的消毒。 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至有临床症状为止这一段时间。 内源性感染:病原体寄居在动物体内动物不表现临床症状,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或病原体毒力增强而表现致病力使动物发病。毒血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停留复制,而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传染性法氏囊病:由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肾脏的病变和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是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传染性喉气管炎:由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部和气管粘膜肿

表面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_方向前

·骨骼肌肉系统放射学· 作者单位:310016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方向前、范顺武),放射科(章士正);浙江省余杭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胡丰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杨迪生) 表面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 方向前 范顺武 胡丰根 章士正 杨迪生 【摘要】 目的 结合临床病理表现,重点探讨表面骨肉瘤各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表面骨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典型皮质旁骨肉瘤8例,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1例,骨膜骨肉瘤5例和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4例。重点描述各亚型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8例经典型皮质旁骨肉瘤均未见骨膜反应,其中5例X 线呈均一致密的骨性肿块,6例肿瘤围绕骨表面生长,肿瘤与骨皮质间形成2~3mm 透亮的间隙;7例CT 扫描示肿瘤呈高密度肿块。1例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X 线示其内密度不均。5例骨膜骨肉瘤X 线表现为放射状透亮软组织肿块,CT 见肿瘤内骨小梁呈放射状垂直于骨皮质排列。4例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X 线呈密度不均一的团块状影,CT 示肿瘤内有散在不同程度的骨化;2例血管造影示区域性血管增多。结论 表面骨肉瘤4种亚型的各自鲜明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尤其是血管造影可以反映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和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的高度恶性特征。 【关键词】 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The distinct roentgenographic features of surface osteosarcom as FANG Xiangqian *,FA N Shunwu ,H U Fenggen ,et al . *Dep artment o f Or tho paedics ,The A ffiliated Sir Run Run Sha w Hos pital ,The Medical Center of Zhejiang Univers ity ,Hangzhou 310016,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distinct roentgenographic features of four subtypes of osteosarcoma arising on the surface of bon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on 18patients of osteosarcoma aris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bone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8cases of conventional parosteal osteosarcoma (c -POS ),1case of dedifferentiated parosteal osteosarcoma (dd -POS ),5periosteal osteosarcoma (PERI )and 4high -grade surface osteosarcoma (HG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s ystem developed at the Mayo Clinic .Results Periosteal new bone formation was noticeably absent in all 8patients of c -POS .On plain roentgenogram ,5of 8c -POS presented as an uniformly dense mass .Six cases had a peculiar tendency to encircle the involved bone with a thin (2~3mm )lucent zone between the tumor and the underlying cortex .The CT of 7c -POS showed high density osteoid mass .There was largely radioopaque mass with frequent areas of radiolucency on conventional film and CT scan in 1patient of dd -POS .The roentgenographic features of 5PERI were mixed radiolucent mass on the cortical .The sunburst appearance of radiating spicules of mineralized tumor osteoid at right angles to the cortical bone was seen with CT in all 5cases of PERI .Four HGS appeared as inhomogeneous mass on roentgenogram .CT detected scattering calcification in the 4masses and angiography found focal hypervascularity in 2H GS .Conclusion Four subtypes of surface osteosarcomas have distinct roentgenographic features respectively ,which is helpful for diagnosing ,treating and predictin g outcome of the lesion . 【Key words 】 Osteosarcoma ; Tomography ,X -ray computed ; Radiography 表面骨肉瘤(surface osteosarcoma ,简称SO )特指起源于骨膜组织和骨表面、临床和病理表现迥异、预后相差甚远的1组骨肉瘤,其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 类型骨肉瘤的4%[1] 。有关SO 的命名和分类迄今 已基本达成共识,多数学者采用Mayo 肿瘤中心提出的4种亚型分类法 [2] 。国内不乏皮质旁骨肉瘤的报 道[3],但缺少其他亚型的报道。笔者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SO 病例,着重探讨各亚型的影像学特征。 材料与方法 1988年至1999年期间,笔者采用Mayo 肿瘤中心提出的分类法[2],即在确立SO 的前提下,再根据其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和生物学的特点分为经典型皮质旁骨肉瘤(conventional parosteal osteosarcoma ,简

骨肉瘤的比较影像学

骨肉瘤的比较影像学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骨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行X线平片检查患者中有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其中5例可见Codman三角。8例行CT检查患者均发现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形成,软组织内见弧线样钙化、骨化影。6例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患者中均可见信号各异的骨质破坏,T1WI病变区骨松质内呈低、等混杂信号,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高信号都有。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并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利于早期诊断,X线平片加MRI检查应该是“黄金搭档”。 关键词骨肉瘤;影像学;价值 骨肉瘤又称成骨肉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绝大部分为原发,也可以继发于骨纤维结构不良、畸形性骨炎、受射线辐射的骨、成骨不全等,绝大部分为单发灶。病变好发于青少年,恶性度高,发展快。多见于四肢长骨,病变起源于未分化的骨的间叶组织,肿瘤组织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它可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也能形成纤维组织和软组织,这就是影像表现上肿瘤内可同时出现骨、软骨、纤维组织的病理学基础。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对骨肉瘤的影像学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6年诊治的12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穿刺活检或随访证实。本研究中患者皆为原发、单发病灶,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6~62岁,平均年龄23.6岁;病程2周~6个月。患者多以疼痛或软组织肿胀来院就诊。 1. 2 方法12例患者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12例患者均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查。CT检查常规行5 mm薄层扫描后分别用骨窗和软组织窗重建图像,并行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观察。MRI检查常规行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加做抑脂序列,多采用5 mm层厚及间隔,必要时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2. 1 X线平片表现12例患者中1例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肌间隙模糊,1例仅见少许骨膜反应及相邻部位的软组织肿胀,1例为成骨型骨肉瘤,见有不规则形致密影,伴放射樣骨膜反应,2例为溶骨型骨肉瘤,见不规则形骨密度减低区,境界不清,7例为混合型骨肉瘤,以骨质不破坏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瘤骨形成,有棉絮状,象牙质样、针样。12例中有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其中5例可见Codman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 (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的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 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1、病机: 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DIC致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 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 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 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 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 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通病情反而加重 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检查: 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最新资料推荐------------------------------------------------------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医学检验工工口日口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徐光勇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普洱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表现, 探讨有关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方法搜集年本院例经病理及手术证实原发性骨肉瘤。 回顾分析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表现。 结果原发性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包括广泛骨质破坏、骨膜反应, 软组织肿块、肿瘤骨和肿瘤钙化。 线平片诊断最佳, 扫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结论原发骨肉瘤骨质破坏范围大, 应与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关键词骨肉瘤; 影像学诊断【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一骨肉瘤是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好发于青少年延, 骺软骨板及关节软骨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肿瘤的发展。 长管状骨的干骺端 , 。 搜集本院年经手术及病理证 . . 骨质破坏骨肉瘤的肿瘤性骨样组织为透线的组织, 故实的例骨肉瘤, 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资料, 以提高对骨肉瘤的影像肿瘤的线基本象是溶骨性改变。 表现为筛孑状、斑片状、虫学认识。 1 / 4

蚀状或大片状不规则破坏。 但在肿瘤发展过程中骨破坏和肿瘤骨形成是相互交替进行的, 瘤细胞可以在原有骨质结构间形成肿瘤临床资料骨, 也可以破坏原有骨结构之后形成肿瘤骨。 已形成的肿瘤骨又可例骨肉瘤, 男例, 女例, 年龄 ~ 岁, 平均 . 岁。 其巾股被周围新生的瘤细胞破坏。 骨例, 胫骨例, 肱骨例。 均行线平片及检查。 . . 瘤骨瘤骨是肿瘤组织形成的骨组织, 表现为针状骨刺、结果棉絮状、象牙质样瘤骨。 针状骨刺与骨皮质相垂直生长, 基底与 . 线表现骨皮质相衔接, 是肿瘤组织直接向软组织生长的肿瘤性成骨部骨质破坏: 溶骨性破坏表现为筛孑状、斑片状、虫蚀状或大片不规则骨质破坏, 常并发病理性骨折。 成骨性破坏线平片表现为份。 棉絮状瘤骨呈棉絮状, 密度高于正常骨密度, 分布于软组织肿块内。 象牙质样瘤骨密度高呈象牙质样, 边清楚分布于髓腔内或团块状或棉絮状致密影图、、。 肿瘤的中央部位。 少数软组织肿块及肿瘤内可见钙化。

常见微生物菌种的形态学特征

1、乳酸菌 菌体常排列成链。乳酸链球菌族,菌体球状,通常成对或成链。乳酸杆菌族,菌体杆状,单个或成链,有时成丝状、产生假分枝。 2、微球菌 微球菌属拉丁学名(Micrococcus Cohn,1872) 细胞球形,直径0.5~2.0μm,成对、四联或成簇出现,但不成链。革兰氏阳性。罕见运动,不生芽孢。严格好氧。菌落常有黄或红的色调。具呼吸的化能异养菌,从糖常产少量酸或不产酸。通常生长在简单的培养基上。接触酶阳性,氧化酶常常是阳性的,但往往是很弱的。通常耐盐,可在5%NaCl中生长。含细胞色素,抗溶菌酶(Schleifer&Kloos,J Clin Microbiol 337~338,1975)。最适温度25~37℃。最初出现在脊椎动物皮肤和土壤,但从食品和空气中也常常能分离到

3、酵母菌 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菌落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

4、霉菌 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的名词,在分类上属于真菌门的各个亚门。构成霉菌体的基本单位称为菌丝,呈长管状,宽度2~10微米,可不断自前端生长并分枝。在固体基质上生长时,部分菌丝深入基质吸收养料,称为基质菌丝或营养菌丝;向空中伸展的称气生菌丝,可进一步发育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大量菌丝交织成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称为菌丝体。菌丝体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鲜艳的颜色(菌落为白色毛状的是毛霉,绿色的为青霉,黄色的为黄曲霉),有的可产生色素使基质着色。霉菌繁殖迅速,常造成食品、用具大量霉腐变质,但许多有益种类已被广泛应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和认识的一类微生物。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1.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 。 2.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2-3)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48h才能形成直径1-2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的无色小菌落;二是尽管爱德华氏菌的生化特性都是以37℃培养为明显,但鲇鱼爱德华氏菌则更喜欢较低的温度其最适一般为25-30℃,在37℃时生长缓慢或完全不能生长,尤其是运动力只有在约28℃时才能表现出来且是微弱的。 弧菌属 特征:河流弧菌属于弧菌属,菌体大小为(0.5-0.8)μm×(1.8-2.5 )μm,为革 。 24h) 1.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具有呼吸和发酵代谢类型;能利用葡萄糖和其它糖类产酸,常产气无芽孢,不产生荚膜,散在或成双排列,端生单鞭毛(有运动性)的短杆菌,两端钝圆,大小多在(0.6-0.7)μm×1.4μm。菌落特征为圆形光滑、边缘整齐、较隆起、不透明的浅灰黄白色。 嗜水气单胞菌寄主广泛,可引起大宗淡水鱼等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损失最大。

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2000 Vol.20 No.1 P.40-43 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姚健孙鼎元王林森 【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1980~1998年14例原发性骨干骨肉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男6例,女8例,平均年龄23.5岁。其中股骨干9例,腓骨干2例,肱骨干2例,胫骨干1例。回顾性分析14例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X线、CT和MRI的表现及相对应的病理学表现。结果原发性骨干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包括广泛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可见肿瘤骨和瘤样钙化。病理证实影像学确定病变范围不准确。同时原发性骨干骨肉瘤具有发病年龄大、病变范围广泛的临床特点。X 线的诊断最佳,CT检查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原发性骨干骨肉瘤是一种特殊部位的骨肉瘤,发病率低,骨破坏范围大,无病理性骨折。成骨型骨干骨肉瘤较易诊断,溶骨型应与Ewing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关键词】骨肉瘤;骨干;诊断显像;病理学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 YAO Jian SUN Dingyuan WANG Linse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ianjin Hospital, Tianjin 3002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the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 and discuss its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Methods From 1980 to 1998, fourteen cases of osteosarcoma prov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there are six males and eight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23.5 years. The pathological types of these lesions were classic in 6, telangiectatic in 2, small cell in 1, parosteal in 1, and osteoblastic in 2. Nine tumors were located in the femur, two fibula, two humerus and one tibia. All of the patients had roentgenography, five were evaluated by computer tomography, and one had MRI examination.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X ray,CT scan and MRI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imaging features with the pathological types of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 was also observed. Results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 were

实验室常用菌株及特性

一、实验室常见菌株简介 Xl1-Blue菌株 基因型:endA1 gyrA96(nalR) thi-1 recA1 relA1 lac glnV44 F?[Tn10 proAB+ lacIq Δ(lacZ)M15] hsdR17(rK- mK+)。 特点:具有卡那抗性、四环素抗性和氯霉素抗性。 用途:分子克隆和质粒提取。 BL21(DE3)菌株 基因型:F– ompT gal dcm lon hsdSB(rB- mB-) λ(DE3 [lacI lacUV5-T7 gene 1 ind1 sam7 nin5])。 特点:该菌株用于以T7 RNA聚合酶为表达系统的高效外源基因的蛋白表达宿主。T7噬菌体RNA聚合酶基因的表达受控于λ噬菌体DE3区的lacUV5启动子,该区整合于BL21的染色体上。该菌适合于非毒性蛋白的表达。 用途:蛋白质表达。 BL21(DE3)ply菌株 基因型:F- ompT gal dcm lon hsdSB(rB- mB-) λ(DE3) pLysS(cm R)。 特点:该菌株带有pLysS,具有氯霉素抗性。此质粒还有表达T7溶菌酶的基因,T7溶菌酶能够降低目的基因的背景表达水平,但不干扰IPTG诱导的表达。适合于毒性蛋白和非毒性蛋白的表达。 用途:蛋白质表达 DH5α菌株 基因型:F- endA1 glnV44 thi-1 recA1 relA1 gyrA96 deoR nupG Φ80dlacZΔM15 Δ(lacZYA-argF)U169, hsdR17(rK-, λ– 特点:一种常用于质粒克隆的菌株。其Φ80dlacZΔM15基因的表达产物与pUC 载体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氨基端实现α互补,可用于蓝白斑筛选。recA1和endA1的突变有利于克隆DNA的稳定和高纯度质粒DNA的提取。 用途:分子克隆、质粒提取和蛋白质表达。 JM109菌株 基因型:endA1 glnV44 thi-1 relA1 gyrA96 recA1 mcrB+ Δ(lac-proAB) e14- [F? traD36 proAB+ lacIq lacZΔM15]hsdR17(rK-mK+)。 特点:部分抗性缺陷,适合重复基因表达, 可用于M13克隆序列测定和蓝白斑 筛选。 用途:分子克隆、质粒提取和蛋白质表达。 DH10B菌株 基因型: F- mcrA Δ(mrr-hsdRMS-mcrBC) Φ80dlacZΔM15 ΔlacX74 endA1 recA1 deoR Δ(ara,leu)7697 araD139 galU galK nupG rpsL λ- The most widely used E. coli strain for BAC cloning is DH10B 。 host for pUC and other α-complementation vectors; pBR322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流行特点(教师)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流行特点(一)极易发生 1.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集中在几十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校,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2.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到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四)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传染病觉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卢,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到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 (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以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柯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 形态分4种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 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 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常见细菌及图片

肺炎克雷伯菌 1.形态结构: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为革兰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孢,标本直接涂片 或在营养丰富培养基上的营养物可见菌体外有明显的荚膜。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初次分离培养基可形成较大、凸起灰白色黏 液型的菌落。菌落大而厚实、光亮,相邻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蘸取时可挑出长丝状细丝。在麦康凯琼脂(MAC)培养基上形成较大的黏液型、红色的菌落,红色可扩散至菌落周围的培养基中。在伊红美蓝琼脂(EMB)上为大、粘稠、红色、易融合成一片的菌落。在血琼脂上为灰白色、大而黏、光亮且形成菌丝的菌落。 3.生化特性:氧化酶阴性,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阴性,吲哚阴性,脲酶阳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型,直径0.8μm左右,显微镜下排列成葡萄串状。金黄色葡萄球菌无芽胞、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C,最适生长pH 7.4。平板上菌

落厚、有光泽、圆形凸起,直径1-2mm。血平板菌落周围形成透明的溶血环。在EMB培养基上基本不生长。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高度的耐盐性,可在10-15%NaCl肉汤中生长。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甲基红反应阳性,VP反应弱阳性。许多菌株可分解精氨酸,水解尿素,还原硝酸盐,液化明胶。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但对青霉素、红霉素等高度敏感。 大肠埃希氏菌 1.形态与染色特性 菌体两端钝圆、中等大小,杆状(有时呈卵圆形)、1—3um X 0.6um、周生鞭毛,能运动,不产生荚膜,革兰氏阴性,而且一般是对碱性染料着色较好,但有时两端着色较浓,要与巴氏杆菌区分开来。 2.培养特性 1)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2)对营养的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上就生长良好,在15C-45℃范围内均可生长,但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4。

传染病特点及预防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一、了解传染病的定义 二、熟悉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 三、掌握预防传染病措施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肝炎、蛔虫等。 二、传染病的特点: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4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以细菌和病毒最常见。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最主要的区别。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过一定途径侵入另一个宿主体内,这一特征称为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可表现出以下各种特征。

(1)流行性: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病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蔓延的特性称为流行性。 (2)季节性: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季节的影响,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3)地方性:由于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传染病仅局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血吸虫病。 此外,传染病在不同人群(年龄、性病、职业)中的分布,也属于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二)、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可分为4个阶段,尤其以急性传染病为最明显。 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之后,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这一阶段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但每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自起病至开始出现该病明显症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前驱期。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表现。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2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习题 A部分 一、选择题 1. 青霉(Penicillium)和曲霉(Aspergillus)的无性繁殖产生()。 A.外生的孢囊孢子 B.外生的分生孢子 C.外生的节孢子 D.外生的游动孢子 2. 酵母菌的菌落类似于()。 A.霉菌菌落 B.链霉菌菌落 C.细菌菌落 3. 指出错误的回答,真菌的无性孢子有:()。 A.分生孢子 B.接合孢子 C.游动孢子 D.节孢子 4.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无性繁殖是:()。 A.裂殖 B.芽殖 C.假菌丝繁殖 D.子囊孢子繁殖 5. 指出错误的回答,根霉菌的孢子囊具有:()。 A.囊轴 B.囊托 C.囊领 D.囊梗 6. 酿酒酵母的无性繁殖是:()。 A.一端出芽 B.二端出芽 C.多边出芽 D.三端出芽 7. 指出错误的回答,真核微生物包括有:()。 A.真菌 B.粘菌 C.枝原体 D.原生动物 8. 木耳(Auricularia)的有性孢子是:()。 A.担孢子 B.子囊孢子 C.接合孢子 D.卵孢子 9. 子囊孢子总是:()。 A.单倍体 B.二倍体 C.a或b兼有 10. 某些酵母菌上下两细胞连接处呈细腰状,通常称为:()。 A.有隔菌丝 B.无隔菌丝 C.假菌丝 11. 寄生真菌靠吸器吸收养料,吸器存在于:()。 A.寄主体外表上 B.寄主细胞外表上 C.寄主细胞间隙中 D.寄主细胞里面 12. 根霉菌的假根是长在:()。 A.基内菌丝上 B.气生菌丝上 C.匍匐菌丝上 D.附属菌丝上 13. 指出错误的回答,青霉菌的无性结构有:()。 A.足细胞 B.分生孢子梗 C.梗基 D.副枝 14. 指出错误的回答,曲霉菌的形态结构有:()。 A.足细胞 B.分生孢子梗 C.小梗 D.副枝 15. 酵母菌细胞壁中含有:()。 A.甘露聚糖 B.葡聚糖 C.A和B D.几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