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文化育人

合集下载

高校“以文化人”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实现路径

高校“以文化人”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实现路径

《长江丛刊》2018.08193高校“以文化人”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实现路径■毛 鸽/浙江财经大学摘 要:本文对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构建和实现路径进行探讨,包括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功能,问题与实现路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探索全方位的文化育人方略。

关键词:高校文化 “以文化人” 育人机制 构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

高校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头。

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文化育人在增强文化传承责任意识、提升育人实效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当前,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相互叠加、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不仅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为重要,更是高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人才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发展限制(一)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高校“以文化人”工作顶层设计须进一步完善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

只有学校从上而下共同认识到文化建设的意义,并深刻认识到每一位较之于昂举手投足间都承载着文化育人时,文化建设方才有茁壮成才的土壤。

目前,高校的文化建设“人人都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并没有树立,大多数将其仅仅看作是学校几个部门的内部事务。

当前,文化活动的主体主要停留在上级检活动中,因此在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上,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我们知道,大学是知识的共同体、学术的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道德的共同体,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科技贡献率,而这些标准的提升和增强,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和师生的思想文化素养。

因此,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以创新文化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为学校凝聚优质思想文化资源、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在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框架,营造育人文化氛围,要进一步以坚持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优先发展战略规划中去,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工作体制机制、创设工作载体、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和文化引领的使命,营造文化创新良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人的视角看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从“人的视角看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的本 质 就 是 人 与 文 化 的 双 向 建 构 , 即 教 育 “ 文 化 完 善 用
人 。又 通 过 人 来 丰 富 文 化 , 从 而 发 展 了 文 化 与 人 的 内
育 既 可 能 促 进 人 的 发 展 ,也 可 能 成 为 人 的 发 展 的异 己力 量 ,关 键 在 于 价 值 定 向 ,如 果 以 人 为 价 值 取 向 ,则 能 促
和 高 等 教 育 就 包 含 了 人 , 没 有 必 要 把 人 作 为 一 个 独 立 的 要 素 ,从 三 者 的关 系 来 谈 。 从 而 在 思 考 高 等 教 育 与 文 化


在 牛 津 英 语 词 典 中 , 教 育 是 指 系 统 的 训 练 或 教 导
( 指在学校 中进行) 尤 ,文 化 有 几 种 含 义 , 一 种 是 指 人 类 能力的高 度发 展 ,借 训练 与 经 验 而促 成 人 的身 心 发展 ,
当前 的 高 等 教 育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割 裂 了 三 者 的关 系 , 因 而 造 成 了下 面 的 一 些 问 题 。
意 义 上 的扩 展 ,它 又具 备 了 ‘ 过 良 好 的 教 育 ’ 的 意 受
义 ,如 ‘ 教 养 的 人 ’ (h ut ae rcl rdma ) 有 tec lv t o ut e n , i d u 即具 备 了 本 国本 民 族 传 统 文 学 、艺 术 和 文 化 知 识 的 人 ,
进 人 的 发 展 。 因 此 ,人 、文 化 、高 等 教 育 既 可 能 是 相 互
涵 。0如 果 我 们 进 一 步 从 高 等 教 育 来 看 , 教 育 是 人 与 文 ”
化 双 向 建 构 的 本 质 观 就 更 可 以 站 得 住 脚 。 高 等 教 育 通 过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新文档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新文档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在民族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重要课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成为高校之间形成有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大学校园文化是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高校的价值所在,只有具备优秀的人文环境,才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知识和道德是构成文化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需要整体把握和认知。

纵观我国现代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尽管领域不同,职业各异,但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集科学修养和道德品质于一身,融知和善为一体。

事实证明,个人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素养的养成离不开道德品质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崇高的审美素养激发着个人的求知欲,人文情怀指引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科学活动离不开道德情感、审美情趣、心理情绪的影响。

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知识的传授,德育教育较为薄弱,与“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相违背。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调文化育人,将“德育”和“智育”、“立德”和“求知”统一起来,倡导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特别要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中华美德引导、塑造、培养新时期的大学生。

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勤俭等优秀品质的时代价值,使当代大学生具有知识素养的同时,兼具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宽阔的眼界、高尚的人格,更好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培养,还包括共同教育,了解生活中某些共同的东西,仅仅学好专业知识无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文化育人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文化育人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引入企业的理念和管理规范用职业的行为约束规范实习行开展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职业氛围从而促进职业认同感身打造素质评价体系引用企业的管理文化理念作为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开展企业与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开展具有职业的特色校园活动用职业精神文化育充分挖掘高职专业特色以专业技能提高为平台开展具有职业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内涵职业理念精神作为高职学生素质发展的主将职业技能提高融入学生活动中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模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探索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打造精品校园活动
有 益的探索 , 以期起到抛砖 引玉的作用 。
1 .发挥课堂教学 主渠道作用 , 用职业理念文 化育人
在工科学 生 中开展 5 管 理训 练 , S 在文科 学生 中开展 诚 信教育与职场礼 仪训练 , 融人企业文化 内涵 , 出真实 、 营造 仿 真的职业环境 , 使学生 在实 习实 训 中养成 良好 的职业 习惯 。 引入企业 的理 念和管理规范 , 用职业 的行为 约束 规范实 习行 为, 开展组织 纪律性教育 , 明时 间观 念 , 严 严格按 照安全操作 规程和操作流程上 岗生 产 , 营造一 个 完整 的企业 文化 氛围 ,
明将来所从 事的职业是什 么 , 日常生活 中应遵守 的职业操 在
守, 应形成什么样 的职业 行为 与 习惯 , 并针对 专业 的特点 提
幢拔 地而起 , 越来越多 的校 园在计划和建设 中, 在这些“ 硬件 设施 ” 不断优化的同时 ,软件 设施 ” “ ——高 职的 校园文 化还 相对滞后 , 还存在 一 些与 高 职教 育 的 培养 目标 不 适 应 的 问

注重以文化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

注重以文化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

注重以文化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高校最主要的任务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以文化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思想的引领。

高等教育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中等教育的教育类型。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领思想。

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培养,使学生不单纯只知其词,更知其意,不仅能看见表象,更能看透本质。

在随大流的社会风气之中,教育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样,我们的高校才能够真正地锻造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对社会有所担当和贡献的优秀人才。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体现在助力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和文化气质。

高校不是仅仅传授知识,更是要引领和帮助学生塑造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为学生开拓视野和思维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不能忽视人性化的管理和关怀,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照顾学生的成长,尝试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感性、动感和思考的空间。

高校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了解人文知识和文化精华,使其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气质。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高校是教育机构,肩负着传承和发展社会文化成果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

高校应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一个机会去认识、探究社会现实和问题,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高校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自我觉悟,提升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对学生思想和文化的引领,助力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和文化气质,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之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档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档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在民族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重要课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成为高校之间形成有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大学校园文化是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高校的价值所在,只有具备优秀的人文环境,才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知识和道德是构成文化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需要整体把握和认知。

纵观我国现代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尽管领域不同,职业各异,但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集科学修养和道德品质于一身,融知和善为一体。

事实证明,个人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素养的养成离不开道德品质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崇高的审美素养激发着个人的求知欲,人文情怀指引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科学活动离不开道德情感、审美情趣、心理情绪的影响。

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知识的传授,德育教育较为薄弱,与“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相违背。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调文化育人,将“德育”和“智育”、“立德”和“求知”统一起来,倡导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特别要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中华美德引导、塑造、培养新时期的大学生。

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勤俭等优秀品质的时代价值,使当代大学生具有知识素养的同时,兼具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宽阔的眼界、高尚的人格,更好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培养,还包括共同教育,了解生活中某些共同的东西,仅仅学好专业知识无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大学“三全育人”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标准(高校)

大学“三全育人”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标准(高校)

大学“三全育人”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标准(高校)大学“三全育人”工作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需要建立完善的育人体系,从多个方面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

下面是我整理的大学“三全育人”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标准,旨在为高校打造更加完善的育人环境和条件提供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 建立健全的党委领导下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 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二、学科专业教育体系1. 建设一流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提供丰富的学科方向和专业选择,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专业发展空间。

2. 增强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习不同领域知识,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育体系1. 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项目,包括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育安排,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实践教育计划,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参与实践活动。

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 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

2. 与企业、社会资源建立紧密的联系,促进学生进行实际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业潜力。

五、素质教育体系1. 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活动,包括体育、艺术、人文等方面的培养,提供广泛的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交能力,使其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六、语言文化教育体系1. 发展多语种教育,提供多元的语言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2. 加强文化素养培养,开设丰富的文化课程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水平。

高校要自觉践行文化育人的教育思挂

高校要自觉践行文化育人的教育思挂

育 与管 理 中 , 高校 往 往 注重 以规 章制 度进 行 约束 , 尽
管这 对 高 校实 现规 范 化 、 度化 建 设很 有 益 处 , 这 制 但
种教 育管 理方式 过 于僵化 , 没有 把学 生 当做鲜 活 的生
命个 体 , 有 营造 出一种 和 谐奋 进 的育 人氛 围 , 没 只告 诉 学生 不该 做 什 么 , 引导 学 生 应该 如 何 做 , 不 也就 谈
念严 重缺 位 , 纳起 来 , 外乎 三个方 面 。 归 不
灵魂 和 血脉 支撑 。因此 , 文化 育人 的思想 深刻 揭示 了 教 育 的内在规 律 , 教 育尤其 是高 等教 育具有 普遍 的 对
指 导意义 。

其 一 , 知识 传播 , 重 轻人 文关 怀 。很 多 高校 把 智 育作 为高 等教育 的唯一价 值取 向 , 片面地 将专 业教 学 作 为衡量 教育质 量 的核心 标准 , 培养 学生 被狭 隘地 理 解 为专业 知识灌 输 , 掌握 知识 的多少 被 当做评 判人 才 的唯一 尺 度 。这种 情 况 下 , 对学 生 的人 文 精 神 、育人 的任 务 。另外 , 从高 校 目前 的办 学状 况 来看 , 强调 文化 育 人 , 其具 有 现 实 尤
针 对性 。 二 、 什 么要“ 化 育人 ” 为 文
上 个世 纪 9 年 代 中后 期 以来 , 于全 球 性 文 化 0 由 生态 危机 和市 场经 济 的负 面影 响 , 上普 遍性 的高 校 加
【 者简 介 】杨郧 生 , 作 湖北省郧 阳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 党委 书记 、 究 员。 研
在 庆 祝清 华大 学建 校 10 0 周年 大 会上 , 锦 涛总 胡 书 记 提 出 了“ 化 育人 ” 一 教育 思 想 。他说 : 要 积 文 这 “ 极 发挥 文化 育人作 用 , 加强社 会 主义核 心价值 体 系建 设 , 握 前人 积 累的文 化 成果 , 弃 旧义 , 立 新知 , 掌 扬 创 并 传播 到社会 、 续至后 代 , 延 不断 培育崇 尚科 学 、 求 追 真 理 的思想 观念 , 推动社 会 主义先 进文 化建设 。教 育 ” 与 文化 具 有 天然 的联 系 , 二者 之 间相 互包 涵 , 互 依 相 存 。 一方 面 , 育对 文 化 的发 展具 有 重 要作 用 , 不 教 它 仅 能够 传 递 与选 择 文化 , 还能 够创 造 与更 新 文 化 ; 另

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现路径

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现路径

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现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现路径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高校如何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路径,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构建立足文化底蕴的教育体系要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首先需要构建一个立足文化底蕴的教育体系。

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

建议高校加强人文课程的设置,增加通识教育的比重,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触到人文学科,增强综合能力、拓展视野。

高校还可以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审美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路径,需要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人文知识和文化传统的了解和认同,以及对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实践。

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通过开设人文课程、举办文化讲座、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

高校还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比如在宿舍、食堂等场所张贴一些人文知识的海报或者开展一些有关人文素养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要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校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建议高校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增加一些“软性指标”,比如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

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及育人功能探析

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及育人功能探析

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及育人功能探析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发展,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以及育人功能也是备受重视的,它不仅是高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等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本文将对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及育人功能进行探析,以期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校史文化精神内涵高校校史文化是高校的精神灵魂和文化基因,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是高校办学理念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承载着高校的传统与文化,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传承与创新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需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传承是基础,是对前人的尊重和珍视,更是对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而创新则是时代的需求和高校发展的需要,它是对传统的延续和扬弃,是对新时代特点的把握和应对。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可以使校史文化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服务。

2. 厚重与活力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既需要厚重的历史积淀,也需要充满活力的发展动力。

厚重的历史积淀是高校发展的底色和基础,它是高校文化传统的根基和支撑,也是高校根植社会的深厚基础。

而活力则是高校校史文化精神的生命力和活跃力,它是校史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的展现和发展,是高校精神文化的新动力和新活力。

3. 核心与辐射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需要有核心与辐射的力量。

核心是高校校史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高校文化的精神所在,它是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使命。

辐射则是高校校史文化精神的外延和扩展,它是高校文化传统的外部表现和内涵展开,是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对外传播和对内弘扬。

二、高校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史文化不仅是高校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符号,更是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和实践载体。

它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

1. 塑造人格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是高校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和形成因素。

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及育人功能探析

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及育人功能探析

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及育人功能探析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新时代,高校的校史文化精神内涵和育人功能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不仅需要传承和弘扬自身的校史文化,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综合素养。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及育人功能,以期为高校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二、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精神内涵1. 传承与创新高校的校史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和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精神灵魂。

传承自己的校史文化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使学校具有持续发展的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需求,推陈出新,注入活力。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是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的内涵所在。

2. 厚重与活力高校的校史文化既要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又要有活力的现代气息。

厚重的历史底蕴是学校文化的根基,是学校发展的源泉,通过对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让学校的发展更有力量和动力。

现代高校也需要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元素,使学校的校史文化更贴近当代学生的需求和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3. 开放与包容新时代高校的校史文化也需要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开放的校史文化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和交流,使学校更具国际化的视野和氛围。

包容的校史文化可以让学校的文化更具影响力和感召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和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

三、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1. 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史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传承学校的校史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学校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民主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时代高校校史文化也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学校的校史文化的学习和探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创新传统和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勇气,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研与创新实践,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文化育人是指高校通过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才培养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高校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需求,开展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育人工作。

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也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对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只有深入探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内涵与特点,才能更好地指导高校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校文化育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研究高校文化育人路径,可以加深对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认识,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育人路径。

研究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有助于为高校提供科学的育人指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的研究还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推动高等教育的优质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研究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分析其内涵与特点,明确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探讨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的途径,以及推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

通过研究,旨在为高校提供有效的文化育人策略和路径,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新文档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新文档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在民族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重要课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成为高校之间形成有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大学校园文化是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高校的价值所在,只有具备优秀的人文环境,才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知识和道德是构成文化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需要整体把握和认知。

纵观我国现代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尽管领域不同,职业各异,但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集科学修养和道德品质于一身,融知和善为一体。

事实证明,个人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素养的养成离不开道德品质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崇高的审美素养激发着个人的求知欲,人文情怀指引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科学活动离不开道德情感、审美情趣、心理情绪的影响。

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知识的传授,德育教育较为薄弱,与“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相违背。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调文化育人,将“德育”和“智育”、“立德”和“求知”统一起来,倡导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特别要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中华美德引导、塑造、培养新时期的大学生。

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勤俭等优秀品质的时代价值,使当代大学生具有知识素养的同时,兼具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宽阔的眼界、高尚的人格,更好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培养,还包括共同教育,了解生活中某些共同的东西,仅仅学好专业知识无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文化育人作用

文化育人作用

文化育人作用
文化育人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育人是指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或载体,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应的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个体从孤立、片面的状态过渡到完整、自由的状态,实现社会化与个人化的统一。

在高校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资源,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支撑。

高校通过文化课程、文化活动、课外阅读、比赛评选等多种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其品德、人格和思维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进而成为有道德、有担当、有文化的新时代青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智慧、精神、价值和伦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通过传承、弘扬、发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和社会知识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此外,文化育人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文化育人,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各种有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进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和全面的素质。

同时,文化育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文化育人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文化育人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旨在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才。

注重以文化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

注重以文化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

注重以文化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工作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校不仅要注重以文化人的方式,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而且要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方法,从而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原本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发挥高校在青年学生中更深层次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

这样可以在学生心灵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良好地进行社会适应和生活的实践,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高校应该将文化育人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重点。

这个工作应该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开学典礼、文化活动、课程设置、学生社交、宿舍管理,到组织语言、礼仪教育、种类,等等各个方面。

同时,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度,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能置皆可用。

此外,高校思政教育部门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传统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专业文化课程,在这些课程中,讲授学生如何欣赏文学作品、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同时,高校还可以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世界各地的文化名人和高薪文化人来高校交流并授课。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工作是当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需求,需要高校全体教师的尽心尽力。

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涵养、启迪、感召,凝聚人们共同信仰、共同情感的重要领域。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不容小视,应该全员参与。

以文化人的方式,培育高等教育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作出重要贡献,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时刻要牢记的目标。

“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doc

“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doc

“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doc“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三育人”工作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XX高校积极推进“三育人”工作,涌现出一批在“三育人”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先进集体。

本文以其中一个先进集体为例,介绍其事迹,以期为其他高校开展“三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该先进集体为XX高校的一个学生班级,班级共有30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2人。

该班级在“三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具体事迹如下:一、课堂育人该班级的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优异,班级的整体成绩在年级中名列前茅。

同时,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能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的内涵和意义。

在课堂外,同学们也积极自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实践育人该班级的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文艺比赛等。

其中,该班级的志愿服务队在校园内外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出色,多次受到学校和社区的表扬。

同时,同学们还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取得了多项奖项,展示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文化育人该班级的同学们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班级文化活动,如班级文艺晚会、野外拓展等,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学们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舞蹈比赛等,展示了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华。

综上所述,该班级在“三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是一个先进的集体。

其事迹可以为其他高校开展“三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该班级的同学们也表示,他们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学校和社会的育人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育人事迹材料三育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创立于上个世纪,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学生。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他叫张伟。

张伟老师是三育中学的数学老师,也是学校的学生处主任,他在这所学校工作了整整20年。

张伟老师的教育理念非常简单,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和才华,作为老师,他的职责是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能够在学习和成长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创新策略研究

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创新策略研究

210中国航班文化与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CHINA FLIGHTS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创新策略研究*张舒婷|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摘要: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下,该如何传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如何承担起文化育人的重任,已经成为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基于此,笔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出发,积极研究探索高校文化育人过程中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的创新策略,以肩负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任务,同时迎合新形势下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逐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新策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高校需要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1]。

这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每一个高校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高校应利用好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坚持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彰显文化育人的特殊作用。

同时,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文化育人工作策略,将文化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之中,着力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进而不断推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故此,本文将围绕教育活动中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并以教育实践为依据,探索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策略[2]。

1 以创新辅导员育人模式为手段,增强文化育人实效。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

因此,作为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高校辅导员,在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学生时,必须要对自身的职业能力与人文素养有准确的认知,同时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切实增强高校文化育人实效。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思考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思考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思考【摘要】高校“文化育人”模式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提升师生互动,加强实践教育,以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文章对总体目标设定进行了阐述,指出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接着,文章分析了文化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意义。

结合提升师生互动和加强实践教育的方法,提出了实施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发展,为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文化育人,优化,模式,师生互动,实践教育,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文化育人”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前社会中,高校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境界、文化修养等方面。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增加,高校文化育人的任务日益繁重。

传统的文化育人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亟需进行优化和改进。

只有不断完善高校“文化育人”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和学生发展。

1.2 问题阐述高校的“文化育人”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存在着单一化和僵化化的倾向,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色,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较单向,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实践教育环节不够充分,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提升其效果和影响力,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高等教育中的育人目标与实践

高等教育中的育人目标与实践

高等教育中的育人目标与实践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外,高等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目标与实践,并分析一些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2. 育人目标在高等教育中,育人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学术素养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

这包括掌握学科知识、熟练运用学科方法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2.2 社会责任感高等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他们对社会贡献的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社区项目以及强调公民道德,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2.3 文化素养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包括本国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

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和推广跨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包容性。

2.4 终身学习能力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时能够适应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促进自主学习、信息获取和批判性思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3. 育人实践3.1 优秀师资队伍建设高等教育机构需要重视培养优秀师资队伍,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卓越,而且具备良好的育人意识。

通过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以及进行定期评估,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

3.2 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应该倡导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即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实践性教学活动、实习和社会实践项目,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并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3.3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高等教育机构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志愿者工作、公益项目等。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在现实中应用所学知识。

3.4 多元评价体系高等教育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来评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十大育人体系

高校十大育人体系

高校十大育人体系
高校十大育人体系是指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普遍采用的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品德教育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育人模式。

这些育人体系是根据学校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特色总结而成的,可以帮助学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国内高校较为普遍采用的十大育人体系: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育人体系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育人体系
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育人体系
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育人体系
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育人体系
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育人体系
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育人体系
以国际化为核心的育人体系
以心理健康为核心的育人体系
以志愿服务为核心的育人体系
这些育人体系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而设立的,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和发展人才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与文化育人
对于大学来说,需要对24个字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括有深入的理解,使之贯串于高校整个工作中,同时有责任在社会上进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文化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这些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重要任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精神、思想、理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24个字的精炼表述:从国家层面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对于大学来说,需要对24个字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括有深入的理解,使之贯串于高校整个工作中,同时有责任在社会上进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缺一不可。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历史中,将自身的丰富经验凝聚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大体可归纳为: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这些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文化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没有创新,传承就会落空。

而文化传承与创新二者的紧密结合,要靠教育的世代相传,不断加以推进,才能生效,这是因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无穷尽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民族的命脉,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依托;教育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

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是人才培养中体现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精神,也是人类优秀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会通精神。

将大学文化育人推向社会和世界
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文化育人工作服务,将大学校园里的文化育人推向社会和世界,使更多人受益。

在这方面,美国大学的一些做法可以借鉴。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揭开网络公开课的序幕,以免费的方式将其教学资源传播到网络上。

接着,哈佛、耶鲁,还有英国的剑桥、牛津等名校也加入进来。

目前多所名校联合推出系统的网络课程,有些课程的影响很大,如哈佛大学桑德尔(Michael J.Sandel)讲授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内容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在国外公开视频课程中影响较大。

经过视频课程的传播,西方的话语体系影响到全世界。

李长春同志在今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这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借鉴西方大学录制视频课程的经验,经过周密准备,于今年年初开始落实开设视频课程计划,相信将对中国学者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阐述研究成果,扩大中国学术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大学文化要兼具世界视野和本土情感
这里所说的“世界视野”,就是将我国灿烂的文学艺术、思想文化、价值观等精神瑰宝向全世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并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在这方面,我国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揭幕,短短几年,世界上涌现出387所孔子学院和509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国已经和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议,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主题,在全球展开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巴黎、柏林、东京等多个城市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

国家还设立了中华学术成果翻译和对外出版基金项目。

这些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意义,应该得到更大的支持。

文化传播的世界视野不可缺少,但我们在文化育人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引导学生们通过文化渠道,培养、提升他们热爱乡土的感情。

我们在陕西办学,陕西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有一些文化具有唯一性、至高性和世界性。

陕西省的高等学校,应引导学生们理解、热爱乡土文化,保证他们在学习期间能有机会去领会陕西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及民族精神。

这对于培养青年学子们的爱国敬业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自信都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