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快哉而不浩然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全诗词意思及赏析《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五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致,对欧阳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见得亲切;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抒情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
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了快哉亭周围的壮丽景色。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描绘了夕阳西下,绣帘卷起,亭下水天相接的画面,展现出广阔的视野和壮丽的景色。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则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为他新作的亭子的感激之情,同时也点明了亭子的新面貌。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回忆起在平山堂上的生活,作者倚靠在枕上,欣赏着江南的烟雨,遥望着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展现出一种闲适、惬意的心境。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引用欧阳修的词句,进一步烘托出平山堂的景色之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之情。
词的下片主要描写了江面的波涛汹涌和作者的人生感慨。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江面的平静和清澈,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忽然江面上波涛汹涌,一位白头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展现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情感。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对宋玉的《风赋》进行了调侃,认为宋玉不理解庄子的天籁之说,将风分为雌雄是可笑的。
最后三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只要心中有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享受到千里快哉风的快意。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论苏轼的“超然”摘要:在中国⽂化史上,苏轼是⼀个传奇式的⼈物。
苏轼的⼀⽣是很曲折的,⽽这艰难的⼈⽣经历使得苏轼早早体会到⽣命的⽆常,在现实⽣活中实现超越,他有儒家的忠义,有道家的洒脱,有佛家的空灵,超然于物外,真正地发掘到⼈⽣的真谛,形成了他的超然的⼈⽣态度。
他的“⼀蓑烟⾬任平⽣”道出了他的⼈格超然之美和他独特的审美风格。
苏轼超然的⼈⽣态度是在参透世间表象之后仍保持着对⽣命热情的思想超越。
苏轼的超然,是⼀种对现实⽣活苦难的超越,是⼀种对现实困顿的升华。
关键词:苏轼;超然;审美;⼈⽣态度⽼⼦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①这句话是说即使有繁华景观,也要超然独处。
意思也就是说⼈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获得。
超然是什么呢?超然就是⼀种洒脱,不拘于名利,将个⼈得失置于度外的宽⼴⼤⽓之感,是⼀种极⾼的思想境界。
苏轼便是这类。
苏轼⼀⽣仕途坎坷,屡受贬谪,⾯对这世间⼀切的挫折,他以全新的⼈⽣态度对待接踵⽽来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态对待⼀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他随遇⽽安,乐观旷达,他的这种执着于⼈⽣⽽⼜超然于物外的⽣命范式蕴涵这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影响着⼀代⼜⼀代的⼈去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纷扰,去探寻永恒的⽣命价值。
⼀、苏轼的“超然”表现(⼀)苏轼“超然”的审美⼈⽣苏轼的⼀⽣坎坷不平。
屡次遭受多次打击,后半⽣的连续被贬以⾄于⽣活极其困窘,但他却并未被苦难困境打倒,⼆是⾯对这些不幸,从容对待,随缘⾃适,随遇⽽安,不为世俗的苦乐所影响,不因得失⽽烦闷,表现出坚定沉着的、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态度。
苏轼被贬⾄黄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但他的创作艺术却进⼊了⼀个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这贬谪的不幸却使苏轼更深刻的理解了⼈⽣,他能乐天知命,在这种⼀般⼈很难忍受的贬谪⽣活中寻得了闲适之趣,做到了胸⽆芥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死⽽悲观,正如他在《前⾚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间之明⽉,⽿得之⽽为声,⽬遇之⽽成⾊,取之⽆尽,⽤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吾与⼦之所共适。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传》读后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传》读后感——论苏东坡的人格(转载自百度文库)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
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
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下简称《苏》)中写道:“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冲突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
”王安石变法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他过于自负了。
他的很多新法,如青苗法,免疫法,保甲法等,实际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
与此同时,王安石把反对他的许多贤臣都变贬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无学识的小人。
苏东坡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弹劾下被贬到了杭州。
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
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
苏轼在黄州快哉亭写下一首很有哲理的词,词人在写景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读来启迪人心
苏轼在黄州快哉亭写下一首很有哲理的词,词人在写景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读来启迪人心亭台楼阁是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它们大多修建于风景名胜和交通要塞之处。
古代文人与亭台楼阁有着很深的交集,他们来到这里,要么凭吊古人,要么游子怀乡,要么送别亲友,要么抒发内心世界。
正是因为这诸多的交集,亭台楼阁自然也就成为古代文人们抒发感情的主要场所了。
宋代欧阳修在滁州醉翁亭写下了优美的游记《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两句名言让多少人放下了牵绊,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情山水,欣赏山水相映的美好;李白在劳劳亭写下了伤感的送别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折柳送别让多少人为离别而伤怀。
唐代诗人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唱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李白在南京凤凰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律诗《登金陵凤凰台》。
岳阳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提起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人们脑海中会很自然地浮现出北宋范仲淹的古名文《岳阳楼记》,以及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王勃登临江西南昌滕王阁,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诗和序。
说了这么多古代文人与著名建筑的交集,似乎漏掉了一位。
哦,对了,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
苏轼一生仕途沉浮,经历过许多世事,他担任过礼部尚书也当过太守,也曾仕途跌宕,因言获罪,九死一生。
苏轼一生步履不停,走过许多地方,从密州、定州、杭州走到徐州、黄州,最后又走到海南儋州。
苏轼画像苏轼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总结了自己一生,他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恰恰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六月,苏轼来到黄州。
在黄州,苏轼度过了将近五年的时光,黄州早已成为他生命里的第二故乡。
在黄州,苏轼没有职务,也没有收入来源。
他为了养家糊口,就找了一块坡地开垦,苏轼还给这块地起了一个叫“东坡”的名字,这就是苏轼被人们称为“苏东坡”的来历。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原文及翻译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原文及翻译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1,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2,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3,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4,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5,周瑜、陆逊之所驰骛6,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7,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风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乌睹其为快哉也哉!【注释】1汉沔(miǎn):汉水和沔水。
汉水上游称漾水;至陕西沔县一段又称沔水;东经褒城,纳褒水,始称汉水。
2齐安:旧郡名,即黄州。
3一舍:三十里。
4指数:指点计算。
5睥睨:斜视的样子。
此指傲视对方,相互争雄。
6驰骛:逐战。
7宋玉、景差:楚国以辞赋见长的文学家。
兰台:楚国宫苑,故址在今湖北钟祥。
【译文】长江流出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坦的旷野,江流变得奔放宽阔起来。
在南汇合了沅水、湘江,在北接纳了汉江、沔水(汉江的北源称沔水,西源称汉水),水势更加盛大。
体现苏轼精神品质的诗句
体现苏轼精神品质的诗句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才华横溢、雄心豪气,但一生坎坷异常,多次遭贬谪,还曾蹲过大牢,险些丢了性命。
尽管厄运不断,但这世间的风雨却没有击垮东坡,他用从容乐观、豁达自适织成一件精神蓑衣,抵御人生的狂风骤雨,等待“苦雨终风也解晴”的那一天。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艰难困苦转化为笔下的感悟哲思,写下《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望江南·超然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给无数身处逆境的后人带来慰藉和力量。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看东坡坦荡浩然、乐观应变“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出自《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东坡正谪居黄州。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东坡一生的重大转折。
当时的黄州,十分贫穷落后。
一般人被贬至此大多会心灰意冷,在自怨自艾中了却残生,但一代文豪终非凡人,他以“一点浩然气”为精神武器对抗人生的磨难。
词中“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写照。
而后,作者由在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期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看法。
在他看来,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精神境界之高低。
最后两句的抒情由此生发,展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
苏东坡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话语告诉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坦荡浩然、乐观应变,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他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同样是写风,东坡从海南北归前写下的“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意蕴有所不同,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初获赦免、憧憬前程的欣喜之情。
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
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豪放表示雄豪奔放,也指气魄大而不拘小节,也指处理事情果断有魄力.本文为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11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4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5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宋代: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古诗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
古诗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苏轼写的水调歌头诗词较为有名的共有三首,分别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三首诗词赏析如下:第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言】《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翻译】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苏轼雅人深致,富于文人气质,其诗文,豪迈奔放,犹如天马行空。
他写的散文也不错。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轼散文赏析,供大家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著名文学家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而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在狱中四个多月,后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是挂名的地方军事副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它好像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下面分小段进行分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一○八三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军。
夏历十月十二日,正当秋末冬初,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
“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还不如解衣就寝,在睡梦中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吧!“欲睡”是想睡而还没有睡着。
这当儿,“月色入户”,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来与他作伴,有意地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是诗人的反应。
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诗人的兴奋和喜悦都已高度地概括在“欣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
这一句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样心情,两种节奏。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苏轼【原词】:水调歌头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
①作:建造。
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
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鲜润清新。
②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市,欧阳修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宋玉,他曾任兰台令,相传兰台故址在湖北钟祥县境内。
④天籁:万物发出的自然之声音,这里指风声。
⑤刚道:硬要说,偏说。
【翻译】落日时分,我卷起锦绣窗帘,快哉亭下,亭连水,水连空,(水天一色)。
我知道你是为了我才新建造的这座亭子,窗户上青红油漆都还没干呢。
我经常记起在平山堂上,倚靠着枕头躺着欣赏烟雨迷蒙中的江南,看见一只孤单的鸿雁越飞越远,直至隐没在遥远迷蒙之中。
(在这快哉亭上),我体会到了醉翁说的话:“山光水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宽达一千顷的广阔江面,全都像镜子似的洁净澄澈,水面倒影着碧绿的山峰。
忽然波浪涌起,掀动激荡着一只小船上的白头老人。
可笑兰台公子,不理解庄生所说的天籁的美妙之处,硬说风分为雌雄。
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
【赏析】:此词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五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致,对欧阳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见得亲切;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抒情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这是作者寻找的内在超越之路。
【名师讲题】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苏轼《快哉此风赋》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文本一: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北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文本二:时与吴彦律、舒尧文、郑彦能各赋两韵,子瞻作第一第五韵,占“风”字为韵。
余皆不录。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
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
穆如①其来,既偃②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
若夫鹢③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
寥寥南郭,怒号于万窍:飒飒东海,鼓舞于四维。
固以陋晋人一吷④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
野马相吹,抟羽毛於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
(选自北宋·苏轼《快哉此风赋》)注释:①穆如:清和,指风初起微而缓。
处逆境养浩然气登新亭享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赏析
77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 黄冈)。全词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 色,抒发了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是苏轼豪 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 下及其远处景色。开头四句,先用实笔, 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 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 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 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两句,交代新亭 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 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 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 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 征。以下几句,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 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 《风赋》的议论。宋玉曾将风分为“雄风” 和“雌风”,在作者看来,是十分可笑的, 是未解庄子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 击风浪的壮观景象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 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 神境界的高下。诗人以“一点浩然气,千里 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 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 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 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 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在逆境中 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 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以虚托实,以
76
诗词赏析
想象对眼前景象进行侧面描写。“长记”二 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 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 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并 以此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使 之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 特的意境。
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 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 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 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 胜的欣喜之情。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 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拼音版
水shu ǐ调di ào 歌ɡē头t óu ·黄hu án ɡ州zh ōu 快ku ài 哉z āi 亭t ín ɡ赠z èn ɡ张zh ān ɡ偓佺【宋s òn ɡ】苏s ū轼sh ì落lu ò日r ì绣xi ù帘li án 卷ju àn ,亭t ín ɡ下xi à水shu ǐ连li án 空k ōn ɡ。
知zh ī君j ūn 为w éi 我w ǒ新x īn 作zu ò,窗chu ān ɡ户h ù湿sh ī青q īn ɡ红h ón ɡ。
长zh ǎn ɡ记j ì平p ín ɡ山sh ān 堂t án ɡ上sh àn ɡ,欹q ī枕zh ěn 江ji ān ɡ南n án 烟y ān 雨y ǔ,杳y ǎo 杳y ǎo 没m éi 孤ɡū鸿h ón ɡ。
认r èn 得de 醉zu ì翁w ēn ɡ语y ǔ,山sh ān 色s è有y ǒu 无w ú中zh ōn ɡ。
一y ì千qi ān 顷q ǐn ɡ,都d ōu 镜j ìn ɡ净j ìn ɡ,倒d ǎo 碧b ì峰f ēn ɡ。
忽h ū然r án 浪l àn ɡ起q ǐ,掀xi ān 舞w ǔ一y ì叶y è白b ái 头t óu 翁w ēn ɡ。
堪k ān 笑xi ào 兰l án 台t ái 公ɡōn ɡ子z ǐ,未w èi 解ji ě庄zhu ān ɡ生sh ēn ɡ天ti ān 籁l ài ,刚ɡān ɡ道d ào 有y ǒu 雌c í雄xi ón ɡ。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研读笔记作者:刘正军《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
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
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
《黄州快哉亭记》文言文鉴赏及译文注释
《黄州快哉亭记》文言文鉴赏及译文注释《黄州快哉亭记》是由苏辙所创作的,文章表面上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州快哉亭记》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黄州快哉亭记》宋朝: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黄州快哉亭记》古诗简介《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来加以发挥的。
前二段重在描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说透“快哉”的涵义;第三段重在议论,是以推理笔法,印证“快哉”的确切无误;或含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
宋词名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
这篇《宋词名句:⼀点浩然⽓,千⾥快哉风(苏轼)》是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点浩然⽓,千⾥快哉风。
[译⽂]⼀个⼈只要具备了⾄⼤⾄刚的浩然之⽓,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感到⽆穷快意的千⾥雄风。
[出典]苏轼《⽔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 注: 1、《⽔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苏轼 落⽇绣帘卷,亭下⽔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堂上,欹枕江南烟⾬,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有⽆中。
” ⼀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叶⽩头翁。
堪笑兰台公⼦,未解庄⽣天籁,刚道有雌雄。
⼀点浩然⽓,千⾥快哉风。
2、注释: 此词于公元1082年(元丰六年)六⽉作。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余兄⼦瞻名之⽈‘快哉’。
” 湿青红:谓漆⾊鲜润。
平⼭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醉翁:欧阳修别号。
“⼭⾊”句:出⾃欧阳修《朝中措》(平⼭栏槛倚晴空)。
倒碧峰:碧峰倒影⽔中。
⼀叶:指⼩⾈。
⽩头翁:指⽼船夫。
“堪笑”三句:兰台公⼦,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相传曾作兰台令。
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景差侍,有风飒然⽽⾄王乃披襟⽽当之,⽈:‘快哉此风,寡⼈所与庶⼈共者邪。
’”宋⽟因回答说“⼤王之雄风”与“庶⼈之雌风”截然不同。
庄⽣: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
《庄⼦·齐物论》说,“⼈籁”是吹奏箫笛等⽵器的声⾳,“天籁”是发于⾃然的⾳响,即指风吹声。
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风赋》“快哉此风”句。
但他认为风是⾃然之物,本⾝不应有雌、雄之别,⼤家都可享受。
“⼀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就会感受“快哉此风”。
《孟⼦·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其为⽓也⾄⼤⾄刚,以直养⽽⽆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指的是⼀种主观精神修养。
【觅苏记】黄州快哉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觅苏记】黄州快哉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徐州节度使李邦直在唐代徐州刺史薛能所建的阳春亭旧址之上重建新亭,为此,他请苏轼写了篇《快哉此风赋》,自此之后,阳春亭改名为快哉亭。
元丰六年(1083),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观赏长江景致,在其住宅西南建造了一座小亭,他请苏轼为此亭起名,也许是苏轼对快哉最为喜爱,于是他仍将该亭命名为快哉亭,为此天下竟有了两座同名之亭,且均与苏轼有关。
苏轼为此亭起名后,又填了一首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沿此路登山苏轼此词写得既诙谐,又有一股浩然之气,张怀民为自己建造此亭,苏轼却说张怀民是为他建的,亦可见其对此亭的喜爱程度。
苏轼想起了恩师欧阳修在扬州所建平山堂,号称“壮丽为淮南第一”(叶梦得《避暑录话》)。
而今看到快哉亭景,让他忆起了平山堂,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说:“快哉亭与平山堂皆擅登临之胜,故联想及之。
转头处五句及上阕'欹枕’四句想见江湖豪兴,其语气清快,如以并刀削哀梨也。
“通过平山堂,苏轼又想到了欧阳修的名句“山色有无中”。
其实此语前人已点明这并非欧阳修原创,宋方勺在《泊宅编》卷六中说:“'山色有无中’,王维诗也。
欧公《平山堂》词用此一句,东坡爱之,作《水调歌头》,乃云:'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关于欧阳修为什么喜爱“山色有无中”一句,宋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有另外的说法:“欧阳永叔送刘贡父守维扬。
作长短句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平山堂望江左诸山甚近,或以谓永叔短视,故云'山色有无中’。
东坡笑之,因赋快哉亭,道其事云:'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描写苏轼的优美段落
描写苏轼的优美段落描写苏轼的优美段落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描写苏轼的优美段落,希望大家喜欢!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
”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风光霁月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
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
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
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命途多舛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
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
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
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
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
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
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
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贡献,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他的思想,他的政见,他的诗词,他的文章,他的学术,他的养生技法,千年以来,一直受到无数自命闲雅的高人懒货的追捧,对他加以全方位的倒头膜拜。
此间虽有一些批评之声,架不住闲人无穷,苏粉无数,苏轼的大名,也因此而飘扬不倒。
粗略看过去,很难说得清苏轼有什么系统的明确的思想。
他也就是到处乱看,胡思乱想,想到什么就写点什么,有时忘记前面说过的话,后面又自打耳光自我否定,这一点在反对王安石变法时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反复不定投机取巧的特点是赖不掉的。
没有几个古人是能入苏轼法眼的,无论皇帝还是平民,他基本上是见一个嘲笑一个:“武帝无道,无足观者”,卫青只不过是个奴才,“柳宗元敢为诞妄”,“武王非圣人”,“孟子乱儒家”,而扬雄的观点“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连杜甫的诗也有的被他刺为“村陋”。
黄庭坚承认:“东坡文字妙一世,其短处在好骂尔”。
看谁都不顺眼,就是喜欢骂,而且骂的水平很高。
他曾一边指责老庄思想,对所谓“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超然无著而不可绝”不屑一顾,同时自己又大摆什么超然物外,凌虚于尘世之上的神仙姿态,连迎面吹来的风都是“一点浩然气”带来的“千里快哉风”。
纵观苏轼一生,没见他“浩然”是放在什么地方的,“快哉”却是不比别人少。
倒是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给他下的一个评语比较得当,不但在写诗作文时常出史料错误,“用事多误”,而且“其谩骂玩侮亦其常事”。
哪里还能容得下多少“浩然之气”?
他一生都大谈要超然物外,要猛学陶渊明归隐山林。
一边又极度看重功名富贵,并用其一生执著地追求。
在《议学校贡举状》中,苏轼明确提出,“轻富贵,安贫贱”的清高思想是非常要不得的,因为那样一来,“人主之名器利禄”就没有什么用了,就没有“砺世磨钝者”的工具了。
当然他也就没有什么奋斗的目标了。
在政治上,他的见解基本上可以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仁”。
他到各地工作都对老百姓卖好心肠,利用自己的大名,不停的向朝廷要钱要物要政策,殊不知这些钱物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是其他地方老百姓辛辛苦苦交上去的。
对此,苏轼不管,他只图在自己的地盘上能博一个“仁政爱民”的好名声。
提倡“清静无为”的苏轼,从来不认为法度建设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对于王安石变法当然也就看不顺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