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合集下载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观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应以德为先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在德行方面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这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石。

他说:“君子以德行为先,而以才能为次。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德行方面达到高尚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将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修养,那么他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德行、才能、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曾对颜回、子贡等弟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应当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教育,认为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

在现代社会,实践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条孔子的主要教育理念

三条孔子的主要教育理念

三条孔子的主要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教无类。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

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

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

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

(《论语*学而》)。

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

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

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

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

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

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

在学习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二,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

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

”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三、全面教育。

即现在的“素质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

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在孔子看来,教育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

孔子学习观资料整理及读后反思

孔子学习观资料整理及读后反思

孔子学习观资料整理及读后反思120422010005 何云霞 10级电子商务司马迁则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一、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以及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一)孔子学习观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政》)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3、孔子说:“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荀子·法行》)强烈的求知求识、寻道寻理欲,支撑着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

4、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二)治学态度1、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意即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修己,践行道德;而今学习的人,是为了卖弄学问,沽名钓誉,给别人看的。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3、《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结合孔子谈谈你的学习观

结合孔子谈谈你的学习观

结合孔子谈谈你的学习观在端正好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好学的人还要“敏于事慎于言”。

即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要在事上敏感果决,在言上谨慎平实。

将事与言的表现纳入衡量好学者的范畴是孔子好学观的一大特色,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

我们习惯将读书学习与工作实践看成两个环节。

在孔子看来,这恰恰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一般而言,学习者往往容易从书到书,对待事情并不积极,甚至认为事情与学习无关,是学习之外或者学成之后的事,这是孔子反对的。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实践能力的锻造,要从对待事情上勘磨检验。

所谓“敏于事”是指对待事情果决明快。

现在社会的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学习与实践脱离,办事能力极低。

古人认为,学习的'效果与功夫反映在事情的应对与办理上。

《易经》云:“君子伺机而作,不俟终日。

”就是指要抓住事情办理的尺度与火候,不要等,马上办。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敏于事的人也是一个有效率的人。

同时,孔子指出,一个不好学者必须慎于言。

儒家指出,人总是说道出来难,搞出来未必。

同时说道比较难泛泛,所以言语上慎重一些,就不能把话说小了。

朱熹说道,言常碍于有余,行常碍于严重不足。

即话难说道冒著,处事难于努力做到位。

而一个擅于自学的人,常常须要考虑到事泥泞,故需敏;言易出来,故需嘱。

慎于言,就不能不懂装懂,也不能固步自封。

如果语言上沾沾自喜,难自己构成表明,不能与时俱进。

从而难以把自学当做日常的功夫。

儒家主张“尊德性而道问学”,意即德性再低也必须在日常中不舍问学。

慎于言,建议一个擅于自学的人必须随时维持谦逊。

宋人存有句云,“辩道不如平气”,即为与其口沫横飞之争高下,不如心平气和,慎言和义。

二者可鉴武学之高下。

所以,学习一定与实践结合,要防止唯实践而功利;如求学只为事功,就很容易抛弃和忽略学习,一味在事功上求成。

孔子说敏于事,是指对事的反应要敏捷而非事功要强大。

同时,也要防止唯口头而轻实践。

孔子说慎于言,则指不能以言带行,言甚于行。

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

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

文史纵横丨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张琴诗(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摘 要】 本文阐释了孔子《论语》中的学习观:乐学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重道德实践的原则——行有余力,则有学文;时习总结的原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思结合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虚心向学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不知,是知也;终身学习的原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先立己再立人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键词】 孔子;《论语》;学习观后人常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这一句话可窥知其价值之大。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一生的言行及其思想,而孔子作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论语一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学习以及教育方面的思想,单是这个“学”字,出现的次数高达64次,而“好学”这个词出现了15次。

因此,在本书中关于学习和教育方面的讨论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当今时代,探讨论语中的学习观,对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要。

本文试从《论语》一书入手,简要探讨其书中蕴含的学习原则,兼及论述对当代中学生教育的启示。

一、乐学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篇”,而开篇的第一句话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对于古人来说,确实如此。

因为古人对于学习,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喜爱,他们的读书并不以取得任何功名为目的,是一种脱离功利性目的的学习。

而且他们的学习不单单仅是指课本上的道德学问,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学习实践,他们的学至少包含了这两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学习与古人的学习已经有大大的不同了,并不是说今天的学习富含功利性目的,而是我们的学习已经被逼着向功利性目的进发。

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面临升学压力,小升初、初升高,高中考大学,每一个阶段,但凡你考不上,没学上,家长们都会问:“考不上学,不读书,你能干什么呢?”为什么不上学,就没有出路呢?因为我们已经被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我们成为了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除了读书,一直读下去,没有任何别的出路。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摘要: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关于“学习”的思想对我们至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对孔子的学习观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孔子学习观指导意义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人立身立世之本,而学会学习又是人的核心素养之一。

我们在学习《论语》时,深深感到至圣先师孔子的学习观,对我们学会学习,提升学习力,促进自主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领意义。

孔子的学习观,其主要之点是:一、立志于学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人生历程,是孔子的人生总结。

十五立志于学,人生有了方向,也有了动力,因学而立,因学而不惑,因学而知天命,因学而耳顺,因学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立志于学,从学习出发,演绎着人生的极致。

孔子一生有三大追求,第一是立志于学,第二是立志于行仁,第三是立志于求道。

三大追求,学是基点,行仁是着力点,求道是归结点。

“学”之所获所得,为行仁奠定了理论基石,“学”之所向所指,为求道支撑起了思想大厦。

学习,铸造了孔子的伟大;学习,成就了孔子的辉煌。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智力迸发、思想井喷的时代,为不负时代重托,不辱时代使命,为大有作为的时代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我们更应该立志于学。

二、全面学习孔子学习有两大特点:一是学习知识与学习技能齐头并进,二是书本学习和社会学习水乳交融。

他学“五经”,诗、书、礼、易、乐,即文学、历史、社会规范、哲学、艺术。

他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

学习知识使之睿智深通,学习技能使之能广力强。

孔子三十而立,收徒传学,名声高涨,五十以后周游列国,传道应对,显示了出类拔萃的才智和超乎寻常的能力。

孔子远足洛阳,向老聃问礼询道;他入太庙,每事问;他向师襄学乐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他带学生在游学路上,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且把学习融会贯通在对时势的观察分析中,对事理的辨识判定中,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术主张。

孔子的读书观点

孔子的读书观点

孔子的读书观点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读书观点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孔子读书观点的总结: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非常重视好学、谦虚、诚恳的品质,认为这些品质是学习的基础。

他教导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勤奋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也要愿意不断探索和学习。

他还教导学生要诲人不倦,即要有耐心、恒心和热情去教导他人,不厌其烦地传授知识。

3. 博学多才,由博返约。

孔子鼓励学生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以便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学问。

同时,他也强调要由博返约,即通过广泛的学习,最终回归到简单、精炼的本质上。

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主张博学多才、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

4.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应该相互结合,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进行思考和总结。

同时,他也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实践应该相互结合,学习的成果应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回顾和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同时,他也强调要举一反三,即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能够引申出其他相关的知识点,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总之,孔子的读书观点强调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实践和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注重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些观点对于后世的教育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孔子的学习观

论孔子的学习观

论孔子的学习观孔子学习观有两种,一种是正确地认识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终生学习;另一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应试教育下的功利主义学习观。

第一种是理论上的:活到老,学到老。

其实这种观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对于自己人生的角度,它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为自己学习的观点;另一个是从社会的角度,它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学习理念。

从前者来看,孔子对于社会和人生是非常负责任的态度。

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是各种竞争、变化,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并且学习。

他们往往非常有远见,也很珍惜时间,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热情与信念。

但是,这种对于学习的热情与信念是否可以转化成行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话,显然,他们是无法成功的。

所以,对于人生的态度必须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样才能算是对于人生负责,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于人生的负责。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只是一种态度。

或许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经历,那就是小时候喜欢学习,长大后反而没有兴趣了,有时甚至讨厌学习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因为周围的环境影响了,因为当你的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的时候,你就无法很好地去学习。

比如,你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或者是出国深造,或者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等等,定位不准确,学习起来也没有动力。

所以,我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学习都是重要的,我们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每天只睡5个小时的人就会发胖。

”而美国专家认为每晚睡眠不足4小时,新陈代谢会紊乱,吃进体内的食物难以被分解吸收,脂肪就会在腹部囤积。

睡眠不足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研究显示,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女性,她们的体重增加得更快,这是因为她们缺乏能让脂肪充分燃烧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

“睡眠不足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人们每晚需要至少7-8小时睡眠。

睡眠不足容易产生疲劳、烦躁和抑郁,降低工作效率,增加心脏病风险。

”中国睡眠研究会会长、南方医科大学睡眠医学中心名誉主任张海波教授指出。

敏而好学学以致用_谈_论语_的学习观

敏而好学学以致用_谈_论语_的学习观
20
问的关键在于爱学,只有真正热爱 学 习 、以 学 习 为 乐 的 人 才 能 学 有 所 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赞扬的 颜渊就有这种好学乐学的精神。
其 次 ,学 习 应 该“ 默 而 识 之 ,学 而不厌”,要踏实学习并且不轻易满 足。
第三,学习还应专心致志,知难 而进。读书人应立志于追求道义、真 理,专心致志,不为世俗所累。所以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同 时 ,孔 子 提 倡“ 不 耻 下 问 ”的 学习精神。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这说明学无常师,应随时随地向 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学习的方法:勤于复习、学 思结合、精益求精
孔子在与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
及学习的方法,最著名的莫过于“学 而 时 习 之 ,不 亦 说 乎 ”和“ 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为 师 矣 ”,强 调 复 习 对 于 学 习的重要性。同时,孔子提倡学思 结合,勇于实践。“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应将学习积累和钻 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 子还非 常 重 视 精 益 求 精 ,“ 如 切 如 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
女画。”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以上《论语》选段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学习观? 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
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 何常师之有?”
从材料看,孔子的学问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则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学 习精神?
辄止,这也是驱除浮躁学风的良方。 三、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

孔子学习观及影响

孔子学习观及影响

PPT标题:孔子的学习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通过事例来引入孔子的学习观:1. 以孔子为例子: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教育成就,让学生了解孔子的背景和影响。

例如,可以用“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等词语来形容孔子,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以学习经历为例子: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学习经历和学习困难,比如有的学生可能曾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感到沮丧,或者某位同学可能在学习上遇到过什么困难。

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关于学习的话题中。

3. 以名言警句为例子:介绍与学习相关的名人名言或警句,例如“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4. 以学习案例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一些成功的学习案例,例如某位学霸的学习方法和心理,或者某个成功人士的学习历程和经验,让学生从中汲取启示和借鉴。

5. 以现实问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学习问题,例如成绩至上、应试教育等,引导学生反思和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怎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

第一部分:孔子及其学习观简介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不乏关于学习观的宝贵思想。

学习观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学习观强调“学而时习之”,即学习不仅要有恒心,还要善于实践和反复总结。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学得越多就会越开心;交友需要广泛,与远方的朋友相遇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别人不理解自己的付出也不应该怨恨,因为这正是君子的胸怀。

注重实践孔子提倡学习要注重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在《为政篇》中,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第一是多读多悟,孔子晚年好《易》,读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后来有人说孔子能预测上下五百年,看来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里也说明孔子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能在两千年前就达到这种学习精神,很不简单啊。

第二是能专能深,孔子曾跟师襄学琴,一首曲子自己练了十来天,师襄让他换首曲子练练,孔子说只熟悉它的曲调,但没摸到规律。

又过一段时间,师襄又让他换首曲子练练,孔子说还没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

到最后孔子自己就听出了这首曲子是《文王操》。

从一个初学者到一个专业人士花了也不过一个月左右,看来学习非专不能快啊。

第三,学以致用。

孔子曾说过“六合之外存而不论”,“鬼神敬而远之”。

虽然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但认为没必要研究他们。

研究一些现实世界的问题更有意义。

可以说孔子是两千年前的实用主义者。

第四,学会放松自己。

孔子曾对子路说过“你为什么不学诗呢,不学诗生活就像面对着墙一样无味”。

当时的诗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是可以唱的,看来孔子在当时还是很时尚的。

第五,锻炼身体。

孔子是个射箭爱好者,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射箭。

据说孔子给大家表演射箭的时候,观者如堵墙,而且他是百发百中的。

学习方法和态度上的主张有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⑹择其上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孔子取得的效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关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体会:根据人类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来讲,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对事物进行反复的研究,把感性认识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个过程就会窢粻促救讵嚼存楔担盲使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因为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在深化。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

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孔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的启示
孔子的思想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具体表现为:
一、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孔子曾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他强调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获得更高的成就。

二、要积极主动,勇于探索新领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表明,要学习新知识,积极主动,勇于探索新领域,以获得更大的成就。

三、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孔子曾说:“君子于其所不疚,民之将焉。

”这句话提醒大学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干扰,专心致志地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

四、要不断思考,努力发展自身潜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提醒大学生要不断思考,努力发展自身的潜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1.立志有恒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

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2.克已内省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间积极提倡,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学生以社会规范为准,对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避免继续在行为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一种监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这种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3,改过迁善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孔子学习观

孔子学习观

孔子学习观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那是一个动荡不安、人才辈出的年代。

其实他本人并没有经过什么系统的教育,而是依靠自己对事物独特的见解,加上平时孜孜不倦地学习,最终获得了成功。

学习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差异。

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都知道要努力学好数理化等科目,但却忽视了语文这门基础课程;只注重考试分数高低,却忘记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可以看出,每位学生的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因此所取得的结果也就大相径庭。

古往今来,凡是有建树者无不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正确的学习方法。

孔子便是一位极富智慧且善于总结学习规律的老师。

他曾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意思是说,我整天吃饭睡觉都想着问题,既然毫无用处,还不如去学习呢!由此可见,孔子从未停止过学习。

当然,他更明白,仅凭脑袋里空想是绝对行不通的,必须付诸实践。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即学习后再温习巩固,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温故而知新”,反复练习旧知识,会使你变得越发聪明起来。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广泛,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军事、伦理、美学、艺术等许多领域。

它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怎样交友,怎样立身,怎样待人,怎样进行社会活动,怎样掌握工作技巧,怎样辨别是非曲折,怎样审察情况,怎样判断形势,怎样制定策略,怎样选择职业,怎样培养品德修养,怎样进行礼仪,怎样观赏音乐舞蹈,怎样游览名山大川,怎样探索宇宙奥秘…讲述真是滔滔不绝,深入浅出。

其中蕴含着太多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思想,闪耀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累的火花。

下列哪些属于儒家创始人——孔丘的学习范畴?①提倡“仁爱”,强调克已复礼②勇敢坚毅③谦虚谨慎④学以致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另外,早期西汉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赋予神权性质,称之谓“君权神授”。

尊奉孔子为“素王”。

宋代朱熹则穿凿附会,标榜信仰为万世之至归。

谈谈对孔子论学的理解

谈谈对孔子论学的理解

谈谈对孔子论学的理解孔子论学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仍然深远而持久。

孔子提出的“学而第一”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明确推崇学习的背景下,孔子把学习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行为。

他不仅提出了认识和忠实的价值观念,而且对于人们实施文化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也有着重要贡献。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学习的作用不仅是让人们知道真理,而且也是一种修养和智慧。

他强调“以学为本”,认为学习是人们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唯一途径。

在他看来,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得到智慧,掌握社会发展的秘密。

因此,他认为,学习不仅要勤奋而且还要有严谨的作风,以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

孔子不仅提倡勤奋学习,而且还提倡崇尚知识,他尊重知识分子,认为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他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表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勤奋学习的必要性。

孔子经常强调“敬业”,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知识,用心去学习,不仅要学习有用的知识,还要关注当前的社会动态,保持学术自由,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孔子强调学习的均衡性,他认为学习要实践和理论结合,以使人们得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因此,他主张在学习方面“以学为先”,先进行积极思考,以便将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

总之,孔子的论学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的理念以及论学的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真正把孔子的论学理念付诸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我们有更宏观的视角,更有效地从事社会文化活动,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谈孔子的学习的态度

谈孔子的学习的态度

谈孔子的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一个好的学习态度是很重要的,这在论语这本书中被多次提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学和思都是缺一不可的。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学习不要感到厌烦,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次,在学习的时候,不能不懂装懂。

学习的态度要诚实。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三,学习态度要谦虚,自己总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取长补短。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在对以前知识的复习中,还可以领悟到新的知识。

在论语的第一页,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说明孔子认为,学习是很有趣的,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学习,才能考出好成绩。

同学们不要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其实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我们要学习。

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有的话就努力改正。

这表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这是爱迪生的一句名言,而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的言论自己虽然聪慧,但也要去努力学习,在求学的过程中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些都是孔子的学习态度,我们需要向他学习刘有亮。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直接谈到学习问题。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意思是说,君子吃饭不贪求过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从来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过错(《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正因为这样,孔子进一步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可见,孔子把学习主要定位在做人方面,定位在道德修养方面,定位在现实行为方面。

在孔子看来,书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学习与实践。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就是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显然,孔子更强调的是品德的学习,即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

孔子的学生子夏对这一思想理解得颇为透彻,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意思是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专门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孔子在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他认为“学”是修身之本,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自己是通过“学”才不断成长的。

所以,“学”就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把自己从无知蒙昧、低级趣味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

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

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对如何搞好学习有深切的体会,对学习的规律有较为科学的把握,对学习的辩*法也有相当精到的总结。

认真清理和研究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对我们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而时习孔子主张把“学”和“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方法。

“学”就是接受教育,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习”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反复地学,如鸟之反复练翅。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学的同时及时地、时常地进行温习、练习,是令人高兴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学而时习”,才能对所学内容不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产生“说”的效果。

这是孔子从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二、学思并重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二者不可偏废。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如果只是一味地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惘不解。

但思考又不能是离开学的冥思空想,而要以学为基础。

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只是冥思空想而不学习,那是“无益”的。

只有把学与思辩*地结合起来,在学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内容。

所以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倡导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地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做到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

三、博约相济孔子主张博学,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学习。

即:学习文献、书本知识,善于“温故而知新”;多闻多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问,有疑则“疑思问”,不懂则“每事问”,还要“不耻下问”;多行,则“敏于行”或“敏于事”是“好学”的表现,并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总之,要多方面求知以达到博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发表时间:2017-07-20T11:45:04.570Z 来源:《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作者:李亦峰
[导读] 本文对孔子的学习观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湖南省娄底市第五中学417000
摘要: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关于“学习”的思想对我们至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对孔子的学习观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孔子学习观指导意义
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人立身立世之本,而学会学习又是人的核心素养之一。

我们在学习《论语》时,深深感到至圣先师孔子的学习观,对我们学会学习,提升学习力,促进自主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领意义。

孔子的学习观,其主要之点是:
一、立志于学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人生历程,是孔子的人生总结。

十五立志于学,人生有了方向,也有了动力,因学而立,因学而不惑,因学而知天命,因学而耳顺,因学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立志于学,从学习出发,演绎着人生的极致。

孔子一生有三大追求,第一是立志于学,第二是立志于行仁,第三是立志于求道。

三大追求,学是基点,行仁是着力点,求道是归结点。

“学”之所获所得,为行仁奠定了理论基石,“学”之所向所指,为求道支撑起了思想大厦。

学习,铸造了孔子的伟大;学习,成就了孔子的辉煌。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智力迸发、思想井喷的时代,为不负时代重托,不辱时代使命,为大有作为的时代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我们更应该立志于学。

二、全面学习
孔子学习有两大特点:一是学习知识与学习技能齐头并进,二是书本学习和社会学习水乳交融。

他学“五经”,诗、书、礼、易、乐,即文学、历史、社会规范、哲学、艺术。

他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

学习知识使之睿智深通,学习技能使之能广力强。

孔子三十而立,收徒传学,名声高涨,五十以后周游列国,传道应对,显示了出类拔萃的才智和超乎寻常的能力。

孔子远足洛阳,向老聃问礼询道;他入太庙,每事问;他向师襄学乐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他带学生在游学路上,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且把学习融会贯通在对时势的观察分析中,对事理的辨识判定中,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术主张。

孔子全面学习,使之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全能型的孔子。

孔子办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孔子为政,有能力有决断,政绩斐然。

孔子晚年游历各国,生命力旺盛,即使在凄风苦雨的生命暮年,他编《诗经》,修《春秋》。

孔子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和壮举,但由平凡走向了伟大,由平常走向了永恒,这应归功于孔子的学习。

三、终身学习
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佰》)孔子认为: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啊!学习要抓住时机,抓住时间,尽心尽力,紧追不舍,即使追赶上了,还要担心失去,还须殚精竭虑,乘胜前行,到了知行统一业已内化高度,还须不断地丰富和强化提升。

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学习心理力量,这是一种多么自觉的学习远见,故孔子学习永远在路上。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默默地存思所见所闻,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对于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孔子在学习上通五经贯六艺,但他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离自己立志于学的要求还差得远,这表现了孔子的学习胸襟,反映了孔子的学习追求。

他心中永远有学习的高处,永远有学习的远方,永远充满了学习激情。

孔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是因为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圣与仁”,“圣”是在追求自我超越,“仁”是想构建完美社会。

学习的价值导向决定了孔子的学习成就,也确定了孔子的生命情调。

四、重视方法
1.学而时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与“习”是学习的两个方面,也是两个层次。

“学”指学知识,知识有书本知识、社会知识,为人处世的各种道理,“习”指的是实践练习。

“学”是第一步,“习”是第二步,“习”是“学”的内化与提升,是更重要的一步。

两步结合,良性上升,学习才会赏心怡情,令人高兴。

现在,我们的学习重学轻习,特别是学校教学,更是只学去习,学习的单向运动把学习糟蹋成了一件苦不堪言的事。

当我们在吟诵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我为孔子而骄傲,为今人而羞颜。

2.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光学而不思那么就白学了,只思而不去学就会陷入迷惑,学离不开思,思离不开学,学思是水乳交融的。

当下学校教育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其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无疑是要打开“思”的闸门,让“思”奔腾。

3.学行统一。

孔子崇尚学贵修身养德,学重行仁求道,强调的是学行统一(《论语·述而》)。

君子要降低生活物质享受,在言行上磨练自己,请益良教,走上正道,这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从人的行动层面,精神层面,人生价值层面来说好学,这正是孔子的睿智和深通之处。

反思我们今天的学习,学归学,行归行,学行分割,叫人心痛不已。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学习者,是后世学习者的光辉榜样。

他的学习观理应成为我们学习行动的指南,然而,现实的学习状况堪忧。

我探讨孔子的学习观,其意在给今天的学习者提个醒,让学习回归本源,让学习重现本色,让过去的太阳照亮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