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孔子的为学之道-最新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论孔子的为学之道_郭蓓

论孔子的为学之道_郭蓓

决策探索2009.11下┃┃科教园地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其次要将学校的相关情况、教学要求等告诉他们。

再次还应带领外籍教师熟悉校园和当地主要的购物场所和外出交通情况,熟悉本校其他外籍人员和有关的本校教师。

制度化的管理虽然是外籍教师管理的关键,但人文关怀、精神因素的激励作用对最大限度地发挥外教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

外籍教师来自不同国家,必然会遇到语言、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冲突,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外事管理人员应努力消除由于文化等差异带来的不利因素,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教学质量评估,规范教学管理聘请外籍教师的效益如何,最终都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上。

为此,学校应提前制定外籍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样才能有效地引进优质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方法。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外籍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学校应建立外籍教师工作质量评价制度,定期检查外籍教师的教学情况,给予合理的阶段性评估,并使外籍教师获得综合、全面的反馈信息,引导、激励外籍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制度,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不同侧面反映外教的工作情况。

如可以采取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评估表,领导、同事听课、检查等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情况逐一评分;领导、同事根据听课、检查情况评分;在向外教反馈评价信息后,可采取召开外教和学生、同事座谈会的方式,互相沟通,相互理解,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教学效果好的外籍教师,应给予表扬和奖励。

随着高校外籍教师的增多,请外籍教师参与教学管理既对外籍教师有益,也对学校的综合管理有益。

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外籍老师的教研组让一位经验丰富、愿意负责的人做组长,也可组成由中国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组成的教研组,请一位外籍教师担任副组长,即负责外籍教师管理,也负责整个教研组的管理,参与教学管理和督导工作。

请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请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请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摘要:
1.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2.解析语录中的关键信息
3.总结孔子的为人为学原则
正文: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上述语录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首先,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关于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这句话意味着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

这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其次,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习惯,不断学习新知识,温故知新,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一原则也体现了孔子对求知的热忱和对个人成长的关注。

最后,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强调对待知识的诚实和谦虚态度。

在他看来,一个人应该对自己所知和所不知的事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妄言、不妄行。

这一原则有助于培养我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综上所述,从上述语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为人为学为政之我见

孔子为人为学为政之我见

孔子为人为学为政之我见
孔子作为历史上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人学为
政的原则有:
一、仁者无敌。

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做人,体现着一种温和的态度,他主张要以仁义为根本,以礼智信为表达,以素质修养为准则,以忠
诚为榜样,以君子之道为路径,从而做到“仁者无敌”。

二、学无止境。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他着重强调学
习的一贯性和内在价值。

这他所强调的内在价值,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和
实践来掌握,而不是依赖别人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断成长。

三、举贤而任能。

孔子主张君王要重用有功的人,官员要把有恒性的
贤者放在高位,重用能干的人,就是好君王的表现。

孔子还主张官员要根
据具体的能力,才可以担任职责,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有好的表现。

为学之道释义

为学之道释义

为学之道释义
(最新版)
目录
1.为学之道释义的背景和意义
2.为学之道的核心理念
3.为学之道的具体方法和实践
4.为学之道的现代价值和应用
正文
为学之道释义
“为学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的一种关于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这一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因此,为学之道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发展。

为学之道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对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孔子看来,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造福社会和他人。

因此,为学之道强调将知识与道德相结合,通过学习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培养出真正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才。

为学之道的具体方法和实践包括以下几点:
1.勤学好问:学习首先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勇于提问,不断地追求知识。

2.学思结合: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背诵,更要理解和思考。

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以运用和发挥。

3.修身养性:学习应当从自我修养做起,要注重自身品德的培养,克服各种恶劣习气,成为有道德的人。

4.知行合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实现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造福社会。

为学之道的现代价值和应用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秉承为学之道的精神,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道德品质和才能的人才。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发挥知识的实际价值,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为学之道”作为一种关于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既强调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个体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浅谈孔子的为学之道

浅谈孔子的为学之道

浅谈孔子的为学之道作者:张琛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1期[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文化巨人,他创立了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体系。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以自己的为学经验为弟子树立了旗帜,“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内外兼修,以到达圣人之境。

[关键词]为学儒家之道德仁六艺[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63-0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朱熹曰:“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忽不自如其于圣贤之域矣。

”[1]一、志于道:志,心之所之;道,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学习当先立志,孔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子罕第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在儒家思想中,“志”是一个普通人的立身之本。

在孔子的教学中,也多次与弟子谈论志的问题,在《侍坐章》里,孔子询问众弟子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论的都是邦国之志,惟有曾点“异乎三子者之撰”“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夫子对曾点的话表示赞同,孔子在《论语》中也曾明确谈到过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由此窥见,儒家虽然主张出世,但还是有回归自然之志。

孔子之志在于顺乎天理,安于所处之境,与天地万物混同一体,悠然自处。

儒家和道家都讲求“道”,此道非彼道,道家之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专有名词,意指构成宇宙的实体和动力,即世界的本体,是一种混沌、不可言说的状态,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2]孔子提倡道,即所谓的人道,此道本则在心。

人道必本于人心,如有孝悌之心,始可有孝悌之道,有仁心者,方可有仁道。

“道”这个字眼第一次在《论语》中出现,是在《学而第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里,译为:“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孔子为学之道及其启示

孔子为学之道及其启示

孔子为学之道及其启示摘要:孔子乃儒家创始人,其为学思想博大精深。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孔子为学之道仍有许多可取之处。

因此,努力挖掘孔子为学之道,对于纠正当今学界的不良学风,端正为学态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为学之道启示[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6-0085-02孔子把为学放在为人、为政的视角下进行阐述,强调为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提出了一系列为学之道,虽然时代几经变迁,但这些为学之道仍然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孔子为学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学之目的;为学之态度;为学之方法;为学之过程与境界等几个方面。

一、孔子为学之目的孔子把为学之道放在为人和为政的视角下进行阐述,他提出,为学之目的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换言之,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在学。

孔子把为学、修身、为人、为政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为学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1](p96)对于圣人则是生而知之,对于一般人来讲则要学而知之,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p72)。

可见,学习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要实现天下平,则首先要学会修身。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p154)意识是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从而把为学、为人、为政联系了起来,赋予了学习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子夏说:“士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士。

”意识是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反对那种狭隘的为学之目的,即为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学”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学”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学”之道作者:刘秀科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3期摘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

他的主要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生致力于“为学”。

本文从好学、会学、博学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为学”之道。

关键词:《论语》孔子“为学”之道《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备受后世知识分子的重视。

但关于它的成书过程,历来都有争论。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得到众学者的认同,即《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战国前期。

这部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

虽然“仁”的思想学说是贯穿本书的核心主题,但它字字句句、事事处处,无一不是在教人如何学习,学从政、学知识、学修身、学交友、学理财、学经商等,所以宋相赵普不禁发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感慨。

孔子一生躬身“好学、讲学、办学”,可谓“为学”不息。

他依据人“性相近,习相远”(《阳货》)的特点,提出“有教无类”(《卫灵公》)的教学主张,以其一贯倡行的“诲人不倦”的精神,以“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的态度教育学生,“自行束脩以上,未尝无诲焉”(《述而》)。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众多弟子,素质及天资存在差别,孔子意识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于是在讲学过程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一也。

故君子惟之为贵。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学习胜过一切。

孔子不认为“生而知之者”,只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并且极力称赞“学而知之者”,以此策励孔门弟子。

浅谈孔子的为学之道

浅谈孔子的为学之道

家 思想 中, “ ”是一个普通人 的立身之本 。在孔 子的教学 志 中 , 也 多 次 与 弟 子谈 论 志 的 问题 , 在 《 坐 章 》里 , 孔 子 询 侍 问众 弟子的志 向,子路、冉有 、公西华所谈 论的都 是邦 国之 志 ,惟 有 曾 点 “ 乎 三 子 者 之 撰 ” “ 春 者 ,春 服 既 成 。冠 异 暮 者 五六人 ,童 子六七人 ,浴 乎沂 ,风乎舞 雩,咏而 归。 ”… 夫 子对 曾点 的话表 示赞 同,孔子在 《 论语》 中也 曾明确 谈到 过 自 己 的志 向 “ 者 安 之 ,朋 友 信 之 ,少 者 怀 之 ” , … 由此 老
浅谈孔子的为学之道
张 琛
( 中南 民族大学 文学 与新 闻传 播学 院
湖北 武汉
40 7 ) 30 4
【 摘要】孔子是 中 国历 史上一位 文化 巨人 ,他创立 了以弘扬 中 国传统文化 为宗 旨、 以 “ 仁” 为本的 儒 家思想体 系。孔子弟子三千 ,贤人 七十二 ,他 以 自己的为 学经验为弟子树立 了旗 帜, “ 志于道 ,据 于 德 ,依于仁 ,游于艺”,内外 兼修 ,以到达圣人之境 。 【 关键词 ]为 学 儒 家之 道 德 仁 六 艺 【 中图分类号 】B 2 . 【 222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编号 】10 -5 4 (0 2 0 —0 6 一O 9 39 2 1志 ,孔 子 曾说 过 “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 … 吾 《 罕 第 九 》 “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 夫 不 可 夺 志 也 ” , …在 儒 子 三
提 出 “ 学 ” 的 四 个 标 准 , “ 无 求饱 , 居 无 求 安 ”是 强 调 好 食 不要过于重视物 质生活 的享受 , “ 于事” “ 敏 慎于言 ”是在 行 言 方 面 的 要 求 , 即 现 在 所 说 的 “ 言 敏 行 ”, 不 止 于 此 , 纳 “ 就有道而 正焉 ”才是好学 的主方 向,惟 有这个条件才能将 上述 四个标准 统一起 来 。朱熹注 : “ 言道者, 皆谓事物 当 凡 然 之 理 ,人 之 所 共 由者 也 。 ” 尹 氏 日 : “ 子 之 学 ,能 是 四 君 者 ,可谓笃志力行者矣 。然不取于有道,未免有差……”…

乐学为舟,知识为海:孔 子的学习之道

乐学为舟,知识为海:孔 子的学习之道

乐学为舟,知识为海:孔子的学习之道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关于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更是影响深远,为后人照亮了求知的道路。

孔子强调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意味着,仅仅知道知识是不够的,真正热爱学习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以学习为乐则是最高境界。

当我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被迫去完成的任务时,内心就会充满热情和动力。

这种乐学的精神,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会轻易放弃,而是怀着积极的心态去探索、去克服。

孔子还注重学思结合。

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如果只是盲目地接受知识,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思考所学的内容,将其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

同时,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又能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

只有学思并重,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孔子提倡“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广泛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同时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告诉我们,学习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学科,而应广泛涉猎,开阔视野。

无论是历史、文学、哲学,还是天文、地理、音乐,都能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抓住重点和核心,做到融会贯通。

而“礼”的约束,则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谦逊、恭敬的态度,遵循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孔子重视“温故而知新”。

他认为,温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和体会。

这是因为,随着我们阅历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再次回顾曾经学过的东西,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反复温习,我们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加深记忆,同时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问题。

而且,在温习的过程中,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对比和联系,还能够激发创新的思维,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方法。

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

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

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伦理学家之一,他对于学习方法论的贡献和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深信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学习方法和教育原则,这些原则在当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意味着在面对自己的无知时,应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并不断努力学习。

其次,孔子注重实践。

他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理论上的完美。

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鼓励人们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也为他人教授所学知识,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

此外,孔子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德行和人格的培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与其学习成就密切相关。

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他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培养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从而成为一个有德行的君子,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此外,孔子主张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他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从每一个人身上都能学到一些东西。

这种思想植根于孔子的天人合一观念中,他认为个体的发展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学习来实现。

总的来说,孔子的学习方法论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提供了启示。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和有意义的人。

从《论语》中论孔子的「学习之道」

从《论语》中论孔子的「学习之道」

從《論語》中論孔子的「學習之道」陸雙成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專班研究生shuangchen@.tw摘要《論語》是一部記述孔子及少數弟子的言論行事之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匯編,此典籍匯編了孔子的言論和行事,是了解孔子思想的必讀讀本,也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本源的重要史料。

本文欲從《論語》中探索孔子的學習觀,藉由瞭解研讀《論語》此典籍的重要性與目的,進而探究孔子的學習精神與學習之道,他的學習之道與精神具有深遠的內涵,他以身教的方式,展現了學習對人生的價值性與主動性。

然而,孔子的學習之道也提供了現代人學習很大的省思與模範。

現代教育學已經證明,學過的東西如果不經常復習,很快就會被遺忘,孔子在二千多年前能力倡「學而時習之」,十分難能可貴。

現代人把學和習聯成一個詞,其實也是包含著“學過的東西要經常“習”的意思。

透過各家對論語中學習相關之論述的統整,研究者將孔子的學習之道歸納出七大方向,可做為學習者之明燈,讓學習者不只「樂學」,更能「活到老,學到老」。

所以,人生的學習必須是不斷精進用心的,如此也才能顯現人生珍貴的天賦學習權。

而孔子的一生就是這種精神的具體呈現!關鍵詞:論語、學習觀、學而時習之、學習之道、樂學壹、前言《論語》的哲理博大精深,裡面有很多智慧,所闡述的內容包羅萬象,富含著先哲睿智的光芒,現今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加豐富了《論語》的思想寶庫,大至治國,小至日常生活起居,無不深含著精闢的啟迪,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份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人省思,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请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请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请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摘要:
1.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2.解析语录,提炼原则
3.总结孔子的为人为学观念
正文: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名人中,孔子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他的学说和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他的语录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提升自我。

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这个观念在今天同样适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其次,孔子提出了“诚实守信”的原则。

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应该一致,说到做到。

他说:“言必行,行必果。

”这就是说,说话一定要算数,行动一定要有结果。

这个原则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非常重要,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最后,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对待他人,我们应该充满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是说,我们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去做给别人。

这个观念在今天也被广泛接受,仁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道德。

总的来说,孔子的为人为学观念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诚实守信的原则和仁爱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论语》中的为学之道孔子是先秦时代的大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体现孔子思想的主要文本。

在《论语》的诸多思想中,为学之道的思想极为突出,如学习的作用、目的、内容、精神、途径等,其优秀思想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标签:论语;为学思想孔子的思想在古代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哲学简史》中这样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学老儒’;他开战国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亦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非商非官僚之士之阶级……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之影响,与苏格拉底之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之影响相仿佛。

”宋代宰相赵普称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人将《论语》中的思想加以分类研究,如钱穆先生将《论语》分为德行类、言语类、政事类、为学类等。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为学之道的记录值得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加以借鉴与学习。

一、学习的目的1.获得知识太宰问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论语·子罕篇》),子贡回答:“固天纵之将圣,有多能者也。

”孔子非常谦虚地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多才多艺完全在于后天的学习,学习使其拥有丰富的知识,从而游刃有余地讲学。

2.修养身心“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之前的古代学者为学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道德,现在学者为学则是装饰自己而给别人看,其学习的动机并不单纯,看到的更多的是其功利性。

孔子主张学习动机一定要单纯,要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学。

3.实现政治理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持积极入世的态度,“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篇》),君子通过学习获得“道”——规律、政治主张,通过学习而实现其政治抱负。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为官时,如有富余时间就学习,达至一定程度则可做官,学习是入仕的必要条件;仕与学相互促进,不间断学习可以使为官更有效率,更易出政绩,实现其政治理想。

论孔子的为学之道

论孔子的为学之道
本 文只 对 孔 子 为 学 类 的 思 想 从 学 习科 目、 学 习方 法 、 学 习精 神 和 审 美 教 育 几个 方面 进 行 梳 理 , 以 期 对 现 代 人 的 为 学 有 所 借 鉴。 .
修身和道德开始 变革。他认 为学 习的科 目 应该是古代 的典籍 , 主张 “ 信而好古 ”可见 ,
以做 的 , 么是 不 可 以做 的 。 其 次 要 将 学 什
纲 , 样 才 能有 效 地 引 进 优质 的教 育 理 念 、 这
师参 与 教 学 管理 既对 外 籍 教 师有 益 ,也 对
校 的相 关情 况 、 学 要 求 等 告 诉 他 们 。 再 教 次 还 应 带 领 外 籍 教 师 熟 悉 校 园 和 当 地 主 其 他 外 籍 人 员和 有 关 的本 校 教 师 。 制 度 化 的 管 理 虽 然 是 外 籍 教 师 管 理 的 关 键 , 人 文 关 怀 、 神 因 素 的 激 励 作 但 精 也 很 重 要 。 外 籍 教 师 来 自不 同 国家 , 然 必
则 , 不 同侧 面 反 映 外 教 的 工 作 情 况 。 如 从 可 以采 取 学 生 填 写 课 堂 教 学评 估 表 , 导 、 领
同 事 听 课 、 查 等 相 结 合 的 方 式 。 学 生 根 检
事 先 与 外籍 教 师组 长 讨 论 ,再 由其 与 其 他 外 籍 教 师 沟 通 。 这样 既架 起 了 外事 工 作 者
古 代 的 典籍 才是 他 教 育 的 范 本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这 些古 代 的典 籍 并 非原 样 原 貌地 教 给 学 生 , 是 经 过 孔子 删 过 的 , 么 这 些典 都 那 籍 肯 定打 上 了孔 子 思 想 的烙 印。
詈 盖 毒 主

孔子的为学观

孔子的为学观

孔子的为学观孔子的为学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为学观贯穿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在孔子看来,为学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观点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孔子的为学观,以及它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以学习为基础,不断提升自我。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无论年龄和地位如何,人们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孔子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他鼓励人们虚心向他人学习,不论对方的地位高低。

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使得个人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我,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孔子看来,为学不仅仅是个人修养,也涉及到家庭的和谐。

孔子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他提倡孝道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首先要在家庭中做到尽职尽责,关心家人的福祉,维护家庭的和谐。

孔子的为学观还涉及到治国和平天下的问题。

他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是社会稳定的关键。

孔子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权力和暴力来维护统治。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行和智慧来影响和引导人民。

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他强调通过和谐共处和互相尊重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孔子的为学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依然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孔子的为学观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在个人层面,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足。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谦虚和虚心,不断向他人学习,不断改进自己。

其次,在家庭层面,我们要注重家庭和睦。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关心家人的福祉,维护家庭的和谐,为家人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

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

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孔子是我国圣贤的典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欢迎参考阅读!【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很多关于做人的道理,影响深远,本文从君子之道、孝道、交友之道、修养之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论语》君子孝道交友修养《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

它不仅是在讲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在讲做人之道。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孔子主张恢复天下有道的局面,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此,他提出要正名,恢复天下正常秩序,而正名的关键在正人,正人的关键又在正己,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因此《论语》思想的核心就是“正人”,教导人们如何做人。

一君子之道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一书中出现多达107次,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身居高位的'贤者,二是道德高尚的人。

了解君子内涵,对于我们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是君子的基本要求,是君子人格的核心所在,子曰:“仁者,爱人。

”就是强调要爱护别人,对人有爱心,能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

孔子把仁爱看作君子一生的追求,君子要处处体现出仁善之心,为此,孔子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但同时强调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乃仁爱之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不过,儒家所讲的爱不仅仅是爱家人,儒家有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所以“爱人”又要求“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博爱。

“义”是君子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所谓“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在对待“利”时,不会因为物质的诱惑,而迷失自我。

儒家并不一味地反对追求利欲,但更注重的是,在获取物质利益时,要“见利思义”,对物质的追求要符合道义,不按照道义而取得的利益对孔子而言是不屑一顾的。

做勤学善思之人——孔子的为学之道

做勤学善思之人——孔子的为学之道

做勤学善思之人——孔子的为学之道刘强教授在自己的一本书的自序中这样写道:我素所敬仰的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

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诚哉是言也!我因读《论语》而受益,久而久之,不免技痒心动,必欲加入“劝人读《论语》”的行列而后快。

在授课及讲座之余,刘强教授发起成立了上海国学会,组织中国民间书院高峰论坛,并利用新媒体建立论语公益讲师群。

在同济大学校内,刘强为教师子女开设亲子公益国学班,前来上课的学生及家长有两三百人;他在同济大学开的《论语导读》通识课,也“打开大门”,欢迎所有人进来旁听。

那么,为何刘强教授要如此推崇《论语》?孔子在《论语》中究竟讲了什么为学之道呢?今天的海上畅谈,为您一一剖析。

学习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他所提倡和践行的关于学习的一系列思想对于我们当下这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比如我们为什么学?是为人还是为己呢?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意思是:古时候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没有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哪里。

所以,学习的真义应该是为己!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内的品质得到提高,为己的学习完全是自己内心的要求,是为了求自己心安。

勤学、好学、乐学《论语》这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著作以“学”字开头,并且“学”字出现64次之多,足见孔子对为学之重视。

观《论语》全篇,知道孔子为学最为难得的是既勤且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喜欢学,愿意学,才会把大把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则会受骗,徒学章句而不思考,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终难获真知。

如果仅停留于思考而不深入探究,不了解他人思想,则会画地为牢。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思考才会更加深刻。

学是思的基础,只有不断充实新知识,才能使思考有所所凭借;思是学的灵魂,思考的过程是查漏补缺的过程,也是形成独立见解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增强学习力。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等,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念等.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行,其内容纷纭复杂,包括许多方面如:哲学方面的“未知生,焉知死";政治方面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德方面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学习方面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为人处世方面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他的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仁”和“礼”,以这两个字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格心理都深深打着它的烙印,以至世界上很多人把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随着国际的交流,孔子的思想走出中国,影响邻国和遥远的欧美国家。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 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力如此大,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和学说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曼汉姆曾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礼记·学记》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意思是玉不加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做首要的事情。

”清初大才子金圣叹回答别人问他不做官的原因时,曾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

”金圣叹用为政做官来与学习比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儒家学派重视个体的自身修养,他们的人生发展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自身素质,把修身排在第一位,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学习对于个人素质的重要性.另外,桑哲在《孔子学习思想类解-以〈</SPAN>论语〉为例》一文中提到:“《论语》共11705字,由1352个不同汉字排列组成,其中有15章,66次提到“学”字.”这个数据也是充分显示孔子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孔子的为学之道《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材料。

其书内容丰富,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学而时习”、“学思并重”的为学之道,也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为教之道;既有以“仁”为核心的忠恕之道,也有行“仁”践“礼”的君子之道;此外,还有“为政以德”、“敬事爱民”的为政之道。

关于为学之道,大致从为学的目的、为学的方法、为学的态度、为学的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一讨论。

一、为学的目的――为己之学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首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程子的话来解释此句:“为己,欲得之于己也。

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此句可以理解为,孔子说的“为己”是出于自己的内在要求,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修身养性。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今之学者的“为人”之学,是浮于表面的肤浅的做给外人看的。

当然对比之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因此,朱熹又通过引用程子的话说:“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

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由此可见,孔子的为学目的应当理解为“为己”。

此章内涵丰富,隐含了古与今的对比、为人与为己的对比等。

就古今而言,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中“古”代表王道、法度、礼乐、君子等,与“今”相反。

但孔子并非盲目好古,他所要复的是礼,是道。

他也承认“古”有其自身的弊病,但不掩其光芒,我们要以古为鉴,隐含对当时天下无道、礼坏乐崩的严正批判。

就为人与为己来说,一个是外在的人我相与之道,一个是内在的修己成己之道。

显然这里所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己成己之道。

表面上看来,似乎“为人”比“为己”更符合道德要求,实则不然。

孔子所谓“为己”并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是个己学养之成就、人格之圆满。

“为人”也并不是帮助别人谋福祉,而仅仅为了让别人羡慕,求得别人的赞誉。

正因“为学”最容易陷入此种“为人”的困境,于是就会偏离正道。

《礼记?大学》中讲:“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我们应当学习孔子的纯粹的“为己”而学的目的,孔子之学实乃君子的修身成德之学。

二、为学的态度――诚肯的向学之心态度决定高度,为学亦是如此。

《论语》中表明学习态度的有很多,总结起来大致分为几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自我反省的态度、谨言慎行的态度等。

这些都表现为诚恳的向学之心。

首先,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表现在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虚夸,不装懂的行为。

《论语?为政》中讲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此句是说,学习应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自欺欺人,不懂装懂,那么最终只会糊弄到自己,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论语?子罕》中也提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意为不要刻意去做,不要固执己见,想到必须去做。

也就是说,为学还是要思量周全,多听建议之后再去行动,坚决不能主观臆测,固执己见。

如此,才是为学的正确态度。

其次,自我反省的态度在《论语》里很常见。

其中学而篇中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此章主要讲勇于自我反省是为学的基本态度。

只有经过不断省察的人生才是不断进步的人生。

我们每天面对自己,要不断反省自身。

在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上,自己是否做到了忠信,为人做事尽其全力,与朋友交往当诚实有信,传道授业当本于深究习行有得,是曾子日三省身的为学境界,足见其学以修身行道至诚无息。

夫子之学真谛就在于仁德道义上的自我反省。

正是由于夫子的自我反省,才使得中国儒学在哲学上有了本体论上的意义和根基。

因此,夫子的为学之道重在反思。

第三,谨言慎行的态度在《论语》中则视为好学的表现。

《论语?学而》篇中讲,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君子之志在于学,其安饱问题已经无暇顾及,做到这些只是为学的基本态度。

敏于事,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能够敏锐觉察,并不断调整方向,改正自身的不足。

慎于言,则凡事留有余地,是贯彻敏于事原则的措施保证。

此言德行的发用和践行。

“道”即是事物所当然之理,人人都应该遵循之理。

好学之人必当取于正道,做一个终身向学、自由洒脱的君子。

总之,实事求是、反省自身、谨言慎行最终都变现出了孔子诚恳的向学之心,也即是孔子为学之态度。

三、为学的方法――稳步前进《论语》中讲为学的方法的篇章有不少,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温习内化、博采众长、学思并重、循序渐进。

首先,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使之内化为自己本身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的智慧,是学习中最为有效的方法。

《论语?学而》篇中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对此,朱熹注解道:“学之为言效也。

”学习就是根据语言去效仿、练习。

又说:“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首先肯定了儒家普遍的人性善的基本前提。

其次,在性善的基础上,提出觉有先后,解决了恶的存在乃是因为觉的程度、时间不同而引发的,并且可以通过学习,以先觉觉后觉的方式来“明善”,甚至“复其初”,让生命始终处在“觉”的状态。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朱子把学习比喻为鸟儿反复起飞,又引用程子的话说:“学者,将以行之也。

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因此,学习必须与行动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才算是真正的学习。

在此,与学习的目的联系起来,更加印证了儒家是为己之学,突出了儒家强调的学而时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达到自我圆满的目的,而非得到别人赞誉的目的。

学习的过程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存在的,除此之外还要端正态度,坐如尸、立如齐,带着一颗诚敬的心去学习。

另外,《论语?为政》篇中也讲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朱子对此注解为:“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而每有新得……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

”这里朱子强调两点,一是要有所学,二是所学要得于心。

在有所学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已学的知识加强巩固,反思之后能从中领悟到以前领悟不到的新的知识,这种启发性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方法。

其次,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在孔子那里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论语?述而》篇中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此章朱子引用尹氏的话对此做了注解:“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可见,孔子不但学习别人的优点,更重要的是能够看到别人的不善之处,并能以不善为师,惊醒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学习之道正是在与周围人的相互看齐和反省中得到进步的。

因此,择善从之,不善者改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

另外还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朱子解释说:“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

”以内在的善为依据,从而可以反求诸己。

见别人的贤的地方希望自己也能够做到。

相反,看到别人不贤的地方还是要反观自己,唯恐自己也有恶的行为。

第三,学思并重的方法。

《论语?为政》篇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朱子对此注解:“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

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反过来,想太多而不踏实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学习和思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孔子在此强调学思并重,不可偏废其一,就是要我们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抬头看风景的同时也别忘了看看脚下的路;埋头走路时别忘了抬头看看前进的方向,既要内求诸于心,又要外习诸于事,如此才能获得真学问、大学问。

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第四,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论语?为政》篇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此章夫子自述一生为学正己的经历,以及进学的次第。

朱子引程子之言:“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在于他不以圣人自居,始终谦虚好学。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连圣人都要分阶段次第习之,何况普通人呢?因此,学习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总之,孔子的为学方法主要有四个,其一是“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其二要是“学无常师”、“见贤思齐”;其三是“学思并重”;其四是循序渐进。

四、为学的内容――仁孝为主,包罗万象孔子的为学内容广博,孝、悌、仁、义、道、德、忠、信、文、艺等内容在《论语》里都有所反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此章先讲行仁的一个次第,由家人到朋友,再到众人,是从孝悌,到诚信,再到泛爱的一个层次,体现出了儒家有差等的爱,以及行仁的次第。

当有能力做到这些,有能力行仁之后,才开始学习六艺之文。

这体现了力行与学文的先后关系问题。

学文,究竟学哪些内容?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说:“文,谓诗、书六艺之文。

”又引程子的话说:“德行,本也。

文艺,末也。

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

”学习要有一个本末、主次之分,德行的学习和修养是主要的,六艺之文是末节,要分清主次。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此章意在德行的践行,也可以说是德行与学习的关系。

朱子解释道:“贤贤”、“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诗书六艺之学,当从人伦日用中践行而成。

点出儒家之“学”的核心内容乃是孝悌、忠信等日常人伦之用。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此章直接点出夫子教学的内容,即文献、古籍的学习,社会实践方面的学习以及与他人交往中的忠诚信实的道德修养。

当然只是学习的部分内容,并不是全部。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此章朱子引程子之语:“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

”由此而知,程子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并称四科,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概言之,孔门教学以“道”、“德”、“仁”、“艺”为主旨,以“文”“行”“忠”“信”为纲要,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为科目。

以上是对于《论语》中关于学习之道的总结,从这些内容中也可以看出《论语》中为学之道的博大、丰富之处。

这也正是《论语》的魅力所在。

千古文人对其爱不释手,古今学者对其皓首穷经。

《论语》的研究还在继续,《论语》学势必会成为一门显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