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孔子的为学之道-最新文档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孔子的为学之道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材料。其书内容丰富,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学而时习”、“学思并重”的为学之道,也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为教之道;既有以“仁”为核心的忠恕之道,也有行“仁”践“礼”的君子之道;此外,还有“为政以德”、“敬事爱民”的为政之道。关于为学之道,大致从为学的目的、为学的方法、为学的态度、为学的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一讨论。

一、为学的目的――为己之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首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程子的话来解释此句:“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此句可以理解为,孔子说的“为己”是出于自己的内在要求,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修身养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今之学者的“为人”之学,是浮于表面的肤浅的做给外人看的。当然对比之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因此,朱熹又通过引用程子的话说:“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由此可见,孔子的为学目的应当理解为“为己”。

此章内涵丰富,隐含了古与今的对比、为人与为己的对比等。就古今而言,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中“古”代表王

道、法度、礼乐、君子等,与“今”相反。但孔子并非盲目好古,他所要复的是礼,是道。他也承认“古”有其自身的弊病,但不掩其光芒,我们要以古为鉴,隐含对当时天下无道、礼坏乐崩的严正批判。就为人与为己来说,一个是外在的人我相与之道,一个是内在的修己成己之道。显然这里所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己成己之道。表面上看来,似乎“为人”比“为己”更符合道德要求,实则不然。孔子所谓“为己”并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是个己学养之成就、人格之圆满。“为人”也并不是帮助别人谋福祉,而仅仅为了让别人羡慕,求得别人的赞誉。正因“为学”最容易陷入此种“为人”的困境,于是就会偏离正道。《礼记?大学》中讲:“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的纯粹的“为己”而学的目的,孔子之学实乃君子的修身成德之学。

二、为学的态度――诚肯的向学之心

态度决定高度,为学亦是如此。《论语》中表明学习态度的有很多,总结起来大致分为几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自我反省的态度、谨言慎行的态度等。这些都表现为诚恳的向学之心。

首先,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表现在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虚夸,不装懂的行为。《论语?为政》中讲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此句是说,学习应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如果自欺欺人,不懂装懂,那么最终只会糊弄到自己,

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论语?子罕》中也提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意为不要刻意去做,不要固执己见,想到必须去做。也就是说,为学还是要思量周全,多听建议之后再去行动,坚决不能主观臆测,固执己见。如此,才是为学的正确态度。

其次,自我反省的态度在《论语》里很常见。其中学而篇中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此章主要讲勇于自我反省是为学的基本态度。只有经过不断省察的人生才是不断进步的人生。我们每天面对自己,要不断反省自身。在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上,自己是否做到了忠信,为人做事尽其全力,与朋友交往当诚实有信,传道授业当本于深究习行有得,是曾子日三省身的为学境界,足见其学以修身行道至诚无息。夫子之学真谛就在于仁德道义上的自我反省。正是由于夫子的自我反省,才使得中国儒学在哲学上有了本体论上的意义和根基。因此,夫子的为学之道重在反思。

第三,谨言慎行的态度在《论语》中则视为好学的表现。《论语?学而》篇中讲,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君子之志在于学,其安饱问题已经无暇顾及,做到这些只是为学的基本态度。敏于事,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能够敏锐觉察,并不断调整方向,改正自身的不足。慎于言,则凡事留有余地,是贯

彻敏于事原则的措施保证。此言德行的发用和践行。“道”即是事物所当然之理,人人都应该遵循之理。好学之人必当取于正道,做一个终身向学、自由洒脱的君子。

总之,实事求是、反省自身、谨言慎行最终都变现出了孔子诚恳的向学之心,也即是孔子为学之态度。

三、为学的方法――稳步前进

《论语》中讲为学的方法的篇章有不少,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温习内化、博采众长、学思并重、循序渐进。

首先,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使之内化为自己本身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的智慧,是学习中最为有效的方法。《论语?学而》篇中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对此,朱熹注解道:“学之为言效也。”学习就是根据语言去效仿、练习。又说:“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首先肯定了儒家普遍的人性善的基本前提。其次,在性善的基础上,提出觉有先后,解决了恶的存在乃是因为觉的程度、时间不同而引发的,并且可以通过学习,以先觉觉后觉的方式来“明善”,甚至“复其初”,让生命始终处在“觉”的状态。“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朱子把学习比喻为鸟儿反复起飞,又引用程子的话说:“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因此,学习必须与行动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在此,与学习的目的联系起来,更加印证了儒家是为己之学,突出了儒家强调

的学而时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达到自我圆满的目的,而非得到别人赞誉的目的。学习的过程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存在的,除此之外还要端正态度,坐如尸、立如齐,带着一颗诚敬的心去学习。另外,《论语?为政》篇中也讲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朱子对此注解为:“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而每有新得……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这里朱子强调两点,一是要有所学,二是所学要得于心。在有所学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已学的知识加强巩固,反思之后能从中领悟到以前领悟不到的新的知识,这种启发性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方法。其次,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在孔子那里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论语?述而》篇中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此章朱子引用尹氏的话对此做了注解:“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可见,孔子不但学习别人的优点,更重要的是能够看到别人的不善之处,并能以不善为师,惊醒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学习之道正是在与周围人的相互看齐和反省中得到进步的。因此,择善从之,不善者改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朱子解释说:“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以内在的善为依据,从而可以反求诸己。见别人的贤的地方希望自己也能够做到。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