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

合集下载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目录摘要 (3)一、礼的特点 (4)(一)重实践 (4)(二)合道理 (7)(三)体人情 (8)二、仁为礼本 (10)三、礼的现代启示 (12)参考文献 (14)——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摘要】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

如果说仁是思想上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

本文主要依据《论语》中的相关阐述,从孔子礼学思想的三个特点,即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这三点入手,旨在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含义作出比较一个明确地阐述。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礼的根本——仁展开论述。

为了赋予本文以现实意义,本文还在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孔子礼学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在新形势下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带给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礼孔子论语实践道理人情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Abstract】Rites and Etiquette, which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enevolence, have been an inalienable part in Confucius’ doctrine. If benevolence is count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then Rites and Etiquette can be call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is essay focused on the three characters of Rites and Etiquette, that are practical, reasonable and sentimental, so as to give a clear account of the definition of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 By focusing on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examples of Confucius’struggle to guard the Rites and Etiquett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essay tried to explain why Confucius use Rites and Etiquette to carry his doctrine. In order to impart some practical sense to the essay, the limitations of Confucius’Rites and Etiquette theory were discussed in the last part, as well as its enormous influence in the new age and the inspiration brought by it.【Key Words】Rites and Etiquette Confucius Analects of Confucius practical reasonable sentimental——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一、礼的特点虽然论语中提到礼的次数多达75处,但对于礼的含义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李媛媛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西汉司马迁曾经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也,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可谓至圣也!”与圣人地位相适应,《论语》成了中国人的圣书。

汉代以来,《论语》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

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到元代被定为科举用书,《论语》更为学子所倚重。

在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北宋名将赵普原先读书不多,晚年常读《论语》,手不释卷,从中领悟理政决策的道理,因而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毋庸置疑,《论语》无论是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作为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必授的教科书,必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

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从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论语》一书,内蕴丰富,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或许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到意义。

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波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论语》的教育精华,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一、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道德之鼻祖。

道德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把立志、克己、笃行、改过、自省、迁善作为学生道德养成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孔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习惯、道德自觉、道德责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

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

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论语》曾提到,教育的四大板块分别为文化、行为、忠义以及诚信,其中文化指的是学生应掌握的文化典籍,例如《诗经》、《春秋》等,而行为、忠义、诚信则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言行处事,也就是德育,可见道德教育的地位。

本文以《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为主线,研究了教育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从《论语》看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上,相对于文化教学而言,孔子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在智育的教学中潜与默化的培养学生道德行为。

《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说的是做人在家应该尊敬父母(重孝道),出门应该尊敬兄长,为人处世应该谨慎谈吐,应该注重信用,与众人和睦相处,与仁德较高的人为友,如果以上都做到了,仍有余力就用来了解、掌握各种文化知识。

又如,•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这句话体现了对父母的尊敬,父母在世的时候,尽量不要岀远门求学、做官,即便要出远门,也应该制定远游的目标,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处。

在这句话中,孔子注重教导子女了解自己对父母的责任。

•不远游”需要在父母在在世的情况下遵守,也就是说父母健在时,陪伴父母并且赡养父母属于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子女应该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力所能及条件下,子女应该照顾父母的起居、通过农耕、家事、工作去赡养父母,避免远游造成父母担忧。

后半句说明,如果子女一定要出远门,但并没有合理的出行规划,势必会造成父母的牵挂,这与孝道是相违背的,因此要注重“游必有方”。

这里体现的是对父母的责任。

由此可见,孔子在教育内容上除了•诗、礼、乐”之外,更注重道德、品行的培养。

二、从《论语》看教育原则在教育原则上,孔子认为应有的•诗、礼、乐”不能少,道德教育也应强调,而在原则上需注重适当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举一反三,思想上不可停滞不前。

若在教育中发现学生思想停滞,需适时开导,不可一味嘲笑、放弃。

教育原则要求在最适合的时候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傅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doc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doc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尊崇的文化,也是我国礼文化的奠基石。

孔子的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克己复礼,要看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及所谓的家教,那就要观察他平时的行为交往,礼一般都是隐蕴其之中。

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

在自尊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懂礼用礼是必不可缺的,这是前提条件。

其次以和为贵,一个人有修养内涵还不都,在人人往来的社会环境中,以礼待人,以礼和人,特是极其重要的。

家庭、社会,上至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了,人人交往和谐相处,社会也会跟着和谐,国家就会达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境界。

最后是以礼治国,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他主张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

这一思想在他的种种行为中皆有体现。

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推崇的文化,礼从古存留至今,是一种摸不着看得到的文化。

它对我们生活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庄子》、《礼记》中都有记载,《庄子》的相关文字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这里记载孔子往南去到老子的隐居地沛地去求教学问。

老子见到孔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自己,很高兴的接待了孔子并与他彻夜长谈。

孔子在沛地求教了老子几日,深觉受益匪浅,临行归鲁之时。

老子相送,告诫孔子不讥人非,不扬人恶,孔子恭谨受教。

相送到黄河边,孔子望着滚滚黄河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感叹岁月的流逝不止,人生死后去往何方。

老子则以道家思想回应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贪婪的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迷失自己,徒生烦恼。

孔子向老子解释自己是忧虑国家不行仁义,百姓不能安乐,人生短暂,不能为国家万民做出贡献。

老子则说:天地运行自有规律,这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行仁义安天下,这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又何必劳烦人为自然担忧呢。

《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用
《论语》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
保障的作用。

《论语》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保障的作用。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论语》
中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人伦道德和人的情感都有密切联系,而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礼仪
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修养自身、与他人相处和在具体环境应用中都发挥了不可替
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礼学思想的分析,提取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部分,在大学生礼仪交往方面给以指导。

"礼"做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存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人伦道德和人的情感都存有密切联系,而这对于当代大
学生的礼仪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识自身、与他人相处和在具体内容环境应用领
域中都充分发挥了不容替代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礼学思想的分析,抽
取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部分,在大学生礼仪相处方面给以指导。

从电影《孔子》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从电影《孔子》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从电影《孔子》看孔子的礼学思想孔子对中华名族的影响可谓是无人能及,从孔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传播施以仁政,不要战争的思想到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书,再到当今人们随口所说的《论语》中的名言佳句,孔子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

2010年胡玫执导电影《孔子》更是将孔子的生平搬上了荧屏,周润发饰演的孔子仿佛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当时文武双全的孔子传奇蹉跎的一生。

这部电影再一次把孔子推向了公众的焦点,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不是专业研究者对历史的真实再现,作为一部商业片,更多考虑到的是影片的拍摄成本和所带来的实际价值,导致片中确实也有不少不符史实的地方,但是这些瑕疵远远遮盖不了孔子人格的光辉。

看完这部影片之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孔子的文武技艺,而是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整部影片中随处可见孔子对人行礼的场景,不论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是一视同仁,毕恭毕敬。

《礼记》一书开篇就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

《孝经》中还说:“礼,敬而已矣。

”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

可见,孔子对世间万物都保有敬畏之心。

电影中孔子对每个人,甚至每个场景都是如此重礼,究竟是繁琐无用的表面形式还是不可缺少的处世环节呢?《礼记仲尼燕居》中,孔子在答子张问政时也曾说道:“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

行而乐之,乐也。

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礼乐之道,不仅在于形式,而尤重精神,礼的精神,就是言而履之。

不仅限于空谈,尤其要实地地去做。

所以说,如果有心重视礼,就不能只说不做,只说不做,便不能算是礼。

影片中孔子的“礼”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祭祀活动中的“礼”,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礼”。

大家可能对于在日常生活中以个人的一言一行是“礼”并不感到意外,但或许会奇怪,何以像祭祀这样涉及到天地鬼神此等难以考证的事物,且具有浓厚的宗教仪式色彩的祭祀活动也可以是“礼”呢?电影中季氏身为人臣却用了天子祭祀之礼,让孔子颇为愤怒。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的礼浅析《论语》中的礼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第二节言行之礼 (3)第三节礼乐 (3)第四节典章制度 (4)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第一节名物之礼 (5)第二节言行之礼 (6)第三节为国以礼 (7)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第一节积极作用 (8)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第二节消极作用 (11)等级制度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

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

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

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

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

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本文试图从《论语》中,所映衬出来的孔子诸多的教育思想入手,对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自古官学少大师”的原因等予以分析,并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以期可以指出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对当今教育实践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论语》孔子中庸之道自古官学少大师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序言《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在此,我们避之其它不谈,单述孔子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思想。

虽然,《论语》不能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全部的反映,但也基本上可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核心予以简单的概括了。

在对《论语》中,孔子的相关思想予以概括与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本身进行梳理和概述。

一、《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当时,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政治上,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在思想意识上,一些传统观念已经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都有发展。

时代变化给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深刻的影响。

并且,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沾染之下,孔子的教育思想呈现出既要求革新又要求复古的两重性的特点。

二、《论语》及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一方面,以它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中不乏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的言论;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物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

而作为《论语》描述的中心的孔子,书中自然有着大量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及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如《文心雕龙征圣》中的“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等。

浅析孔子礼学思想

浅析孔子礼学思想

浅析孔子礼学思想作者:陈润贤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的国家,早在殷商时期,“礼”的观念便开始形成并出现,直至今天,“礼”的观念仍然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孔子一生以效仿“制礼作乐”的周公为目标,周礼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礼学思想,不仅丰富了“礼”的哲学含义,而且使“礼”的观念真正实现了其政治意义。

然而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直接明确的指出“礼”具体指的是什么,这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礼学思想,研究孔子思想体系带来了困难,本文从《论语》原文入手,通过分析孔子礼学思想的背景与起源、内容、作用这三个大的方面,力图从哲学角度对孔子礼学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礼仁正名名教第一章孔子礼学思想的背景与起源1.1孔子礼学思想的背景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在孔子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方面,由于铁质农具、牛耕等新的生产技术的投入生产,使得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进而造成井田制的逐步瓦解。

因此周天子对于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也随之逐步的瓦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也就逐步走向瓦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侯的强大与崛起,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发展,诸侯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实力强的诸侯希望兼并实力小的诸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实力小的诸侯强烈的寻求自保的途径,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混战随之展开,同时,周天子与诸侯之间不再是强有力的君与臣的关系,诸侯“僭礼”的行为越来越频繁的出现。

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乱世中生活,使得孔子无比向往从前由“周礼”所维系起来的“井然有序”的美好社会。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造成了人们精神的动荡与思想的混乱,社会的动荡、思想的混乱、统治阶级的式微,这些使得当时的人们陷入深深的迷茫,对未来充满了绝望与恐惧,这就使得当时的一些思想家不得不正视社会动荡、国家大乱的现象,不得不思考能使人们心灵的到解脱的途径,不得不试图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对周礼进行了“损益”,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礼学的思想。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的礼浅析《论语》中的礼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第二节言行之礼 (3)第三节礼乐 (3)第四节典章制度 (4)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第一节名物之礼 (5)第二节言行之礼 (6)第三节为国以礼 (7)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第一节积极作用 (8)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第二节消极作用 (11)等级制度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

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

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

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

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

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

“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

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

所谓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这一论断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刚出生时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

既然人的先天素质很接近,而教育在塑造理想人格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只要你具备了一个正常人的素质,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并通过自己努力和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有其相通之处。

应该说,“有教无类”的主张闪耀着朴素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光彩,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教育主张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很大。

宏观层面来讲,根据《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微观层面上讲: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育的权利,这里的教育不是停留在上学这一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不管学习好与坏,学生都应当接受平等的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要把目光着眼于每位学生身上,不要局限于部分优等生的身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材。

二、孔子的教育目标:君子儒、德才兼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家,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修的“君子”。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1. 引言1.1 概述《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进行解析,旨在深入探讨其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孔子的背景和受到的影响因素。

其次,我们将详细解析《论语》中体现出来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思想、礼制观念和中庸之道等。

然后,我们将探讨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对个人修养、家庭关系和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思想的剖析,深入理解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与人生智慧,并利用这些思想为当代读者提供启示和引导。

同时,探讨孔子思想在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应用,以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本文还将通过反思与对比,探究孔子思想在政治伦理和国家发展中的潜力及其对当代社会管理的启示作用。

2. 孔子的背景与影响因素2.1 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的一个贫穷贵族家庭,但并没有因为出身低微而放弃追求自己理想的机会。

孔子拥有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才能,在当时的社会上备受尊敬。

2.2 背景与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所处的时代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分裂割据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内乱,人民遭受着腐败和政治混乱带来的苦难。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孔子对于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自己独特而有深远意义的思考。

2.3 孔子思想受到的影响因素:孔子在形成自己思想体系过程中接触、吸收了众多前辈先贤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改进和发展。

他深受周代文化与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其他各种学派思想的冲击和启示。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doc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doc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20、《尧曰》这二十篇文字不管孔子弟子记孔子语言也好,孔子回答弟子的提问也好,或者时人相言,君臣对答也好,不外乎记载孔子和孔子少数学生的言语、行事。

所以,要研究孔子和孔门弟子,《论语》首先是应当阅读的书,也是比较可信的书。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基本思想主要是通过《论语》反映出来的。

在政治上,孔子是近乎保守主义者。

他相信周王朝是社会制度的最完美形式,从而以维护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和重建文武周公事业为己任。

但是,他又不是一个冥顽不灵、抱残守缺的人。

为了能使周王朝百世不替地延续下去,他主张改善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

他认为,对老百姓的统治不能只靠政和刑,也要注意德和礼。

为此,他要求统治者必须具备贤和德的素质,呼吁通过举贤才之类的措施来改善统治者的状况。

基于这些认识,他提出了礼和仁这两个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范畴。

礼是指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区别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

仁指最高的道德规范,主要是说人们之间应该相爱。

他认为这二者是互相补充、互相包含、互相制约的。

礼是外在的行为准则,仁是内在的行为状态。

礼必须以仁为思想基础,否则就流于形式;仁必须以礼为客观标准,相爱有所节制,否则便乱了伦次。

应该看到,这一学说的实质是为维护旧制度作论证的。

因为在阶级社会里,这样的人类之爱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孔子能提出爱人的口号,把它作为仁的一个定义,用以补充克己复礼的解释,这在思想发展史上说,应该算作一个进步。

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身分变化的事实。

在哲学上,孔子是唯心主义者。

他相信天命,认为人的死生富贵,事的兴衰成败,都由天命在冥冥中决定,人力是无可奈何的。

然而,他又肯定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下不是天生的,人的努力可以极大的克服天命的限制。

他也不相信鬼神。

他认为人当中,有的是生而知之的天才,有的是不可使知之的蠢才。

这是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先验论的错误,但多年的教育实践又使他相信,通过经验,运用思考,反复练习,勤于切磋,是一般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本文将以《论语》为依据,探索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伦道德、政治治理和教育等方面。

他强调个体修养和社会秩序,并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观点。

1. 仁爱之道孔子认为“仁”是至高无上的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爱和善行的记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禁止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2. 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倡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通过修身来管理家庭,通过治国来净化社会,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他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礼仪之道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礼仪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规范和秩序。

他强调在行为举止和言谈举止中遵循适当的礼仪,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礼仪的教导。

孔子的教育观孔子被尊为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慧。

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 教学相长孔子主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并不断努力追求更高水平,同时也需要理解学生,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2. 知行合一孔子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他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追求道德修养与学术知识的统一。

3. 个性化教育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进行。

他鼓励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结论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在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自我完善,注重礼仪之道规范人际关系。

孔子强调师生相长、知行合一和个性化教育等原则,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实用参考]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实用参考]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李国伟)[摘要]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

《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所以对《论语》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对我们的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

因此本文主要是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为原材料,以他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孔子对教师的要求这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关键词]论语教育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集中的体现在《论语》中。

因此,《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典籍。

它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所以对《论语》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对我们的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

因此本文主要是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为原材料,以他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如孔子对教师的要求这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论语》中的教育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既重视其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论语》中所见的孔子礼学思想

《论语》中所见的孔子礼学思想

《论语》中所见的孔子礼学思想
殷博
【期刊名称】《青年时代》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举止的重要典籍,集中反映了他的个人思想,流传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思考与行为方式。

本文结合这部文献,通过内证的方式,分析周礼的传承背景,论述孔子的“礼”的思想,讨论“礼”的现实价值,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寻求先哲的智慧。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殷博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 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语》中所见孔子人文关怀精神新论
2.《论语》中所见孔子法学思想特质
3.《论语》中所见孔子人文关怀精神新论
4.从《论语》《礼记》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5.《论语》与孔子的礼学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语录辑录,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作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许多自己的思想理念,其中礼学思想便是孔子一
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孔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这句话意味着,“礼”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建立社会秩序和个人家庭
规范的必要手段。

同样的,孔子对礼的意义也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礼”不仅是人类
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一种实现人际交往和社会规范的方式,它可以在社会中起到相互了解、依赖和信任的作用。

在这里,孔子认为礼不仅是个人君子修养的表现,更是共同文化
伦理道德的一种准则。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加强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在讲课时说:“礼,安三位而不立者,失其本也;立三位而不安者,失其道也。

”这里的“三位”指的是天子、诸侯和百姓。

孔子强调了“礼”的三大要素,即“上应天、
下养民、中负责”,意味着要建立完善的礼制来减少矛盾和冲突,加强三方之间的相互负
责和互动,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义之道”,是推行国家制度的关键。

孔子认为,国
家制度的核心可以从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得到体现,而“礼义之道”正是这种体现。

孔子强
调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共处和个体修养。

同时,他还认为
要用“礼义之道”来约束生命行为,体现各个方面的纪律和秩序。

总之,孔子的礼学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强调礼仪规范、人际交往和
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以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如果我们现在
能回顾并学习相关礼仪的思想,就会发现许多书中所倡导的正直、正直、忠诚、诚实等等
所有这些社会道德准则都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孔子的礼学思想有着极其重
要的意义,它引领我们思考、实践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