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的社会放大(编辑稿)
技术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_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针对现代技术风险形成中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特点,1988年6月,克拉克大学和决策研究院的研究者们卡斯帕森和伦内等人提出一种称为“风险的社会放大”的新风险分析框架,用来分析技术、经济、社会、制度、文化以及心理等各种因素在风险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所谓风险的社会放大,是指“灾难事件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状态相互作用,其方式会加强或衰减对风险的感知并塑型风险行为。
反过来,行为上的反应造成新的社会或经济后果。
这些后果远远超过了对人类健康或环境的直接伤害,导致更严重的间接影响”[1]174。
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其实是一种人们认知到的风险与实际存在的风险水平发生偏离的过程,是一种客观风险形成与主观风险建构的过程。
并且,主观建构的风险态度与价值观等反过来又可能影响实际存在的风险水平。
本文以转基因技术为例,来探讨现代技术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
一、转基因技术风险及其社会放大转基因技术是21世纪生物技术研究的三大热点之一。
转基因技术又称基因重组技术、基因工程,是将某种生物体内控制其特定性状的基因作为外源基因(目标基因),按照人的意愿经过体外重组后再转入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并使之表达,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生物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从而产生出人们所期望的产物或达到某种目的[2]。
这种经过基因工程技术形成的生物体被称为“基因修饰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organisms ,GMO),也称“转基因生物”(transgenic organism)。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转基因技术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
1983年,第一种转基因植物开始种植,目前已有转基因棉花、番茄、番木瓜、矮牵牛、杨树、甜椒、水稻等多种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入商品化生产。
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日前在北京发布的《全球转基因作物概况报告》,转基因技术的大规模应基金项目:2010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技术风险的主观建构与文化规避研究”作者简介:毛明芳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哲学与技术风险理论技术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以转基因技术为例毛明芳(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摘要】在当代风险社会,技术风险是一种客观层面风险与主观层面风险的统一体。
社会风险对社会稳定与安全的影响分析
社会风险对社会稳定与安全的影响分析在当今社会,社会风险是无法回避的存在。
无论是经济危机、自然灾害,还是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都可能对社会稳定与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社会风险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社会风险对社会稳定产生直接影响。
当社会风险大幅增加时,人们的不安全感会进一步加剧,加剧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在经济低迷时期,失业率上升,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一些人可能会以非法手段维持生计,从而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此外,一些突发事件,如恐怖袭击、暴力事件,也会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进一步破坏社会的稳定。
因此,社会风险的增加往往伴随着社会稳定程度的下降。
其次,社会风险对社会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一些潜在的社会风险,如国际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容易跨越国界,对全社会的安全带来影响。
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面临着共同的安全挑战。
近年来,网络犯罪频发,不仅会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社会风险的增加需要全球合作,才能实现社会安全的维护。
此外,社会风险对社会稳定与安全还会产生多方面的间接影响。
例如,社会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可能导致社会动荡情绪的蔓延。
经济的不稳定会引发社会阶层间的矛盾,加剧社会的紧张氛围。
同时,社会风险的影响也会对社会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受制于风险因素的弱势群体。
他们可能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和谐。
因此,在处理社会风险问题时,不仅要关注物质层面的解决方案,还要注重社会心理健康的保障。
针对社会风险对社会稳定与安全的影响,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社会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社会风险演变为社会危机。
其次,要加强社会安全意识教育,提高社会大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社会风险的意识和行动。
此外,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风险,例如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打击跨国犯罪等。
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风险放大效应研究
、
新 媒 体 舆 论 监 督 失 衡 , 目放 大风 险 危 害 , 盲 引发
侵 害。如何在 网络言 论 自由与个 人权利保护之 间形成制
现 代社 会 的 “ 介化 风 险 ”主要 体现 在 两个 方 面 , 媒
一
方 面是媒 体本 身 的失 实报 道 , 引起社 会 恐慌 , 而 制 从
造 风险 : 另一 方面 传播 的事 实 是既 有 的 , 但人 为地 扩 大 或缩小 了风 险 的真 实程度 , 媒体 失 去预 警功 能 , 为风 转 险推 动者 。在这 一点上 , 媒体也 不例外 。新媒 体传播 新
的无尺 度化 和不 规范 化特 征使 它在 舆 论监 督过 程 中逐 渐 衍生 出一 种 “ 媒介 化风 险 ”, 直接 导致 了社会 风 险 的 次 级效 应 , 即社会 风 险的放 大 效应 。 因此 , 一定 程 度 在 上 可以说 , 新媒体 间接成为 了社会 风险放 大 的助推器 。
体性失 范。一方 面 , 此次 事件 中 的手 机短信 如果作 为一 种信息 的传播来 看 ,它对客观 事 实的编码 是不 完备 的。
“ 诉 家人和 同事 、 友 暂 时不 要 吃橘 子 , 告 朋 今年 广 元 的 橘子 在剥 了皮后 的白须 上发 现小蛆 状 的病 虫 , 四川埋 了
一
就新 媒体 环 境催 生舆 论 监督 的 社会 风 险放 大效 应 而言 , 它主要表 现为 以下三了曝光 , 的确促 进 了事 件 的澄清 , 挥 了舆 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风险的社会放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6
科研热词 风险管理 次贷危机 风险社会 风险的社会放大 风险 银行资本顺周期 金融网络 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结构 资本流动 财务信息 衍生金融工具 虚拟经济 虚拟价值 股指期货 美国 缓解机制 经济虚拟化 系统性风险 突发事件 社会放大效应 社会建构 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 对策建议 失信 外资银行 城市体系 国际金融危机 偏误 住房抵押贷款 优先股资本化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11年 科研热词 金融危机 风险社会放大 风险社会 金融风险 资金运行路线 理性市场 流动性风险 治理风险 污名化报道 次贷危机 微观剖析 信贷资产证券化 信息监管 不确定性 三方博弈模型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科研热词 风险放大 风险 连锁扩张 规模经济 股票市场 群体性事件 管理层薪酬 社会风险 社会稳定 社会放大 社会建构 盈余结构 放大效应 投资品市场 性别比失衡 性别失衡 公共安全 公允价值 供给锁定型市场 企业边界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社会管理学 第四讲 风险的社会
风险社会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风险社会(贝克)
阶级社会:我饿! 风险社会:我害怕!
风险社会
阶级社会:财富在上层聚集,风险在下层 聚集 风险社会:全球化(贫困是等级的,化学 烟雾是民主的)
中国社会的风险问题
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的风险社会放大
风险的社会放大途径
主流媒体的报道(汶川地震:校舍倒塌; 地震局预报;总理的表现;政府反应速度; 国际救援;信息公开等) 人际网络与谣言灾害传播
风险中的行为选择
信号阐释的社会“嵌入” 媒体的选择性报道,部门的相互责任推诿 社会动员式的风险衰减
国家主导的全民动员,主流媒体的舆论支持
风险波及与社会控制 汶川的灾后重建
无法抑制的风险放大;有组织的风险放大; 警示性的放大
风险的社会衰减 稳定人心衰减;掩盖危险衰减;被授意衰 减
被隐藏的风险
百年不遇;自然的隐藏
技术至上:人为的隐藏 治理的困境:制度的隐藏 应急管理制度的缺位,制度滞后
风险的社会放大反思
个体的关注:风险放大的必要条件
媒体的报道:风险放大的中间环节 制度参与:风险放大的组织化基础 应急管理效果与信任:风险放大的抑制因 素
安全生产风险
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放大机制
企业与政府的共谋与博弈 掩盖与隐藏;政绩与监管;大国责任与国际形象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杭州地铁工地塌陷事件 事发地点的恐慌与谣言 消息封锁,谣言盛行(风险信息模糊,谣言诱发 因素) 安全事故的风险感与社会恐慌行为
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放大机制
媒体的介入与风险话语权的争夺
嵌入在群体利益冲突中的内生风险
地方政府与民争利的不合理得不到释放 风险信号的属性 风险信息的量;信息的戏剧化程度;信息来 源于传播渠道;信息的象征性
社会治理与风险防范演讲稿
社会治理与风险防范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关社会治理与风险防范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和风险防范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是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
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只有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我们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
其次,风险防范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里,金融风险、自然灾害、网络安全等各种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来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只有通过科学的风险防范,我们才能够降低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社会治理和风险防范的密切联系。
社会治理和风险防范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我们才能够有效地规范社会行为,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而只有通过科学的风险防范,我们才能够保障社会治理的顺利进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在社会治理和风险防范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做出更大的努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社会治理和风险防范工作,不断完善相关体系和机制,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社会治理与风险防范演讲稿
社会治理与风险防范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社会治理与风险防范的话题。
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而风险防范则是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治理和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不断加强相关工作,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治理是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进行协调、调解和处理的过程。
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在当前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来解决。
只有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风险防范是指对各种可能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造成威胁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过程。
在当前社会,各种风险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网络安全等都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构成威胁。
只有加强风险防范,才能够有效地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
那么,如何加强社会治理和风险防范呢?首先,我们要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量,严格执法,保障社会秩序。
其次,我们要加强社会管理,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再次,我们要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社会治理和风险防范,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社会安全与风险防范演讲稿
社会安全与风险防范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社会安全与风险防范的话题。
社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因为它关乎着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然而,社会安全并非一成不变,它时刻都在受到各种风险的威胁。
比如,网络诈骗、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等,这些风险可能随时会降临到我们的身边。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安全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做好防范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首先,我们要提高风险意识,多一份警惕。
在网络时代,我们要小心防范各种网络诈骗,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
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酒后驾车,不疲劳驾驶。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自然灾害,加强环境保护,减少人为破坏,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其次,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比如,我们要学会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及时处理突发状况。
在遇到危险时,我们要冷静应对,不慌不乱,及时报警求助。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自我防卫,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避免危险的发生。
最后,我们要加强社会协作,共同维护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
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家庭要关爱家人,教育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每个人都要做到守望相助,互相帮助,共同维护社会安全。
总之,社会安全与风险防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
只有提高风险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加强社会协作,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社会安全与风险防范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风险的社会放大问题探因
风险的社会放大问题探因作者:钱亚梅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2期[摘要]人们对风险的主观体验、理解和评判,以及由此引发的趋避心理、态度情感和决策倾向很容易出现偏差,这种偏差被视为风险认知问题。
现实中,风险一经放大,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引发大规模的心理紧张和社会焦虑,超越实际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在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中,知识局限、信息掌控、信任机制、制度策应、群体-个体的行为选择共同型构着风险的社会形象。
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现代风险,包含着破坏性和创新性的双重特性,当代中国社会应当合理定位现代风险,既不夸大也不否认风险的存在形态。
[关键词]风险认知;社会放大;知识;信息;信任;责任[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7)02-0078-06如果说现代社会是某种意义上的风险社会,现代风险意味着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因素,那么,这种风险至少包括了主客观两个方面。
风险的客观方面,指向风险事件的性质和造成损害的程度;风险的主观方面,则指向人们在风险事件中的主观认知和决策心理。
其中,主观色彩颇重的风险认知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风险的客观方面的准确把握以及风险事件的化解。
正如Mary Douglas所认为的,在当代社会,风险实际上并没有增多也没有加剧,仅仅是“被察觉、被意识到的风险增多和加剧了”。
[1]风险认知(risk perception)是指人们对风险的主观体验、理解和评判,以及由此引发的趋避心理、态度情感和决策倾向。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颇多关注风险主观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对于风险事件的主观判断与客观实存的风险之间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形成偏差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风险事件的特殊性质、人类的认知局限、信息传递过程的梗阻与变异、社会团体的非理性行为、个体反应的差异,以及制度结构(信任机制、责任机制、决策机制)的问题,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的风险认知,使主客观方面实际背离。
技术风险传播的社 会放大机制和效应研究
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机制和效应研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改变。
然而,与此同时,技术风险也如影随形。
技术风险的传播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放大机制,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效应。
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层面的因素。
首先,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快速化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
一旦有关技术风险的信息被发布,便会迅速引起广泛关注。
例如,有关某种新型食品添加剂可能存在健康风险的消息,通过网络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无数人的视野中。
其次,公众的认知和情感反应对技术风险传播的放大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公众对科学技术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往往容易对技术风险产生过度的担忧和恐惧。
这种担忧和恐惧在社会中相互传染,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感知程度。
比如,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由于公众缺乏深入的科学了解,加上一些不实传闻的影响,导致很多人对转基因食品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
再者,社会信任的缺失也会放大技术风险。
当公众对政府、企业或专家的信任度较低时,对于技术风险的信息往往更容易持怀疑态度。
即使是相对较小的技术风险,也可能因为信任危机而被无限放大。
比如,在某些地区,如果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公信力不足,那么关于新上马的工业项目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传言,就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社会恐慌。
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效应是多方面的。
从经济层面来看,可能导致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比如,某款电子产品被传出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消费者可能会迅速放弃购买该产品,不仅影响该产品的销售,还可能波及整个品牌甚至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
在社会层面,技术风险的放大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大规模的公众恐慌和抗议活动可能随之而来,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例如,有关核能发电站可能发生泄漏的传闻,可能导致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和搬迁要求,从而引发社会矛盾。
特殊重大工程项目的风险社会放大效应及启示—以日本福岛核泄露事故为例
日本 近海在 2 1 年 3月 1 01 1日发生 9 0级强 烈 .
地震 , 引发 约 1 0米高海 啸 , 导致 福 岛核 电站泄 露 。 并
们 提 出了一 种 新 的风 险 分 析 理 论 ¨ , 为 “ 险 的 称 风
社会 放 大” 简称 S R ) ( A F 。该框 架认 为 , 险事件 本 风
摘
要 : 岛核 电站 泄 露 事 故 愈 演 愈 烈 , 技 术风 险 引发 的社 会 放 大效 应 不 断衍 伸 , 日本 及 世 界 各 地 蔓延 , 福 其 在
以致 引发 出世 界 范 围 内关 于核 电 站 未 来发 展 的 存 废 之 争 。 以 “ 险 社 会 放 大 框 架 ” 分 析 工 具 , 过 对 福 岛 风 为 通 核 泄 漏 风 险社 会放 大 效 应 的表 现 、 点 、 制 等 进 行 梳 理 和 剖 析 , 结 合 中国 国情 , 出保 证 风 险 信 息 公 开 、 特 机 并 提 鼓 励 风 险 中公 众 参 与 、 立 政 民心 理 契约 等 政 策 建 议 。 建
r ki p cf jrpoe t cn t cin i hn . i ns e icmao rjcs o sr t n C ia s i u o
Ke r s p c l a r r e t; o i m l i t no s ;F k s i u la la a e ywo d :se i j o c sca a pic i f i am op j s l fao r k u uh man cer e k g
to ” a he to , a ay e e o ma e,fa u e in s t o l n lz s p r r nc f e t r s,a d m e h ns ft e s ca mpl c to efc f “Fu us i n c a ims o h o ila i ai n fe to i f k h ma n c e rl a a e u l a e k g ”,a u g sst oiy i lc to b u te p r e to nd s g e t he p lc mp iains a o t h e c pi n, p e ci n nd cr u e to fs ca r dito a ic mv n in o o il
食品安全风险的社会放大及其法制因应之道
F r a me wo r k ) 为视角 ,分析 了 “ 鹿奶粉事件 ” ,阐述和分析食 品安 全风险 的社会放
大机制 ,并探索食品安全风险社会放大 的析框架之概述
“ 风险 的社会放大框架 ”最早 由风险理论研究者K a s p e r s o n 及其合作 者T2 0 世纪 8 0 年代后期 提 出。Ka s p e r s o n  ̄ 其合作 者通过大 量 的风 险研究提 出了这 样 的疑 问 :
9
科技与法律
2 0 1 4 年第 1 期
近年来 ,科学技术广泛运用 于农 业生产 、食 品加 工领域 ,极大地 丰富了老百姓
的 “ 菜 篮子” ,同时 ,与科学技 术相关的食 品安全 风险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前 ,许
多潜 在 的食 品安 全风 险逐 渐演变成 为食 品安 全事件 ,并 成为 社会公 众 、舆 论传 媒 关 注 的热 点 。引发笔 者思 考 的是 ,这 些引起 广泛关 注并 产生 重大社 会影 响 的食 品
后 果 ,次 级 的影 响则导致 额外 的制度反应 和保 护措施 ” 。 国际著名风 险理论 学者 S l o v i c  ̄ 这种风险 的社 会放 大现象 比喻成涟漪 效应( R i p p l e E f e c t s ) 。 “ 不幸事件可 以
类 比为 ‘ 投池之石 ’,涟漪 向外扩散 ,首先是直接影响受害者 ,然后是有责任 的公司
( 二 )放 大效应的表现
( 三 )分 析 与 启 示
0 m 0 ¨ 1 B 3 5 5 5 5 6 " 7 " 7 9 l
三、食 品安全风险社会放大的法制 因应 之道 ( 一 )构建 以多重食品安全风 险为对 象的风险评估 法律制度 ( 二 )构建灵活 多元 的食 品安全风 险管理 法律 制度
社会风险对社会安全的挑战
社会风险对社会安全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环境风险、健康风险等等。
这些风险给我们的社会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风险对社会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首先,经济风险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经济风险可能包括金融危机、经济衰退、贸易战争等。
这些风险不仅对个人的经济状况产生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当人们面临着失业、贫困等经济风险时,社会的不公平感会增加,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冲突的加剧。
因此,应对经济风险,保障社会的经济稳定和公平是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次,环境风险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环境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比如洪水、干旱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危害。
同时,环境污染也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风险对社会安全的危害。
此外,健康风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爆发的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突发的疾病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恐慌和紧张,对医疗资源、社会秩序等产生巨大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的防疫能力,以提前应对健康风险对社会安全带来的威胁。
最后,网络风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网络犯罪、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面对这些风险,我们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个人和机构的网络安全能力,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社会风险对社会安全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经济风险、环境风险、健康风险以及网络风险等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只有通过合作、创新和改革,我们才能够应对和克服这些挑战,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风险的社会放大(编辑稿)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简介“风险的社会放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对风险影响的分析理论具有其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美国罗杰·E·卡斯帕森为代表的学者,将风险的技术评估与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从文化视角看待的风险和风险相关行为,建立一个系统联系的概念框架。
主要的论点是:风险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进程互动,会强化公众对风险或风险事件的反映。
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风险放大模型(见附图),进而使“风险的社会放大”进行结构上的描述成为了可能。
研究结果明确了风险放大一般发生在:风险信息的传递过程和社会机制的响应过程两个阶段。
有关风险的信号被个体和“社会放大站”进行处理,“社会放大站”包括对风险评估进行沟通的科学家、新闻媒体、文化团体、人际网络等。
每个阶段的风险放大都可以区分出关键步骤。
被放大了的风险会导致人们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会导致风险的次级效应。
风险一般是以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项复合进行界定或度量。
因而绝大多数人对风险的概念有着更加广泛和综合的理解,风险的其他方面如:自愿性、影响风险的个人能力、对风险的熟悉程度、潜在的灾难性后果等塑造了公众反应。
但风险评估技术对这些社会因素的设计权重近乎于零。
鉴于这些原因,研究人员认为:风险评估的技术概念作为制定政策的关键准绳太过狭窄和含混。
公众的偏见和经济利益理念是直接导致风险放大的产物,更普遍地反应了公众群体文化价值观。
风险放大的理论主旨在于:风险事件与心理、社会及文化进程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削弱公众风险认知和风险相关行为。
反过来行为模式会产生次级社会或经济效应,也可能会增加或减少自身的实体风险。
次级效应会引发对额外制度回应和保护性措施的需求,或相反的(在风险被弱化的案例中),阻碍必要的保护性措施。
风险体验的社会结构和过程、对个体和团体理念产生的影响、还有社会、社区和经济对其作出的回应一起构成了一个被术语称作是:风险社会放大的整体形象。
原则上风险放大的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更加综合和有力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基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的大众媒介研究
基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的大众媒介研究风险是现代世界的核心,也是努力探索世界的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
科技等技术创新迅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使风险的隐患离我们更近。
从汶川地震到福岛核泄漏,从禽流感到转基因食品等,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和问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使我们深刻感受到风险无处不在。
风险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以大众传媒、个人经验、生活阅历等为依据建构起来的。
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成为风险制造模式中的一个部分,成为风险意识的核心,也是解释人的风险反应的核心。
本研究始于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大量风险和风险事件会引发强烈的公众关注,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在专业的风险分析中,这些风险和风险事件也许被政府和专家评估出相对较小的风险值。
例如,一些风险概率极低的危险,如疯牛病,在英国却被放大到引起了极大的政治关注。
相反,像吸烟这样潜在危害很大的风险,却并没有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在媒介的风险传播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许多由于媒介不适当报道而加剧甚至引发新风险的案例。
在国内,2012年7月发生甬温动车事故,媒体的报道经历了从“救援主题”到“诘难主题”,从“真相调查”到“情绪宣泄”的变化过程。
事后反思,媒体的过度“监督”给当时的风险管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政府部门信誉严重受损,高铁建设严重受挫,也引发中国铁路行业一次史无前例的风险。
在风险传播中,大众媒介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其如何呈现现代风险?路径和造成的后果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依据的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是试图解释大众媒介中风险形成的理论模型。
“风险放大”指的就是一个风险事件的最终影响超过了它的初始效应。
在这个放大的框架中,大众媒介参与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建构,它作为关键的符号制造机构对风险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放大了风险。
本论文着力于大众媒介在风险放大框架中的定位、表现、传播风险的进程以及传播后果的研究。
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_传播过程与风险社会放大_曾繁旭
这一过程中,信息过程 、制度结构 、 社会团体行为和 个体反应共同塑造风险的社会体验, 因而探究风险 放大的社会机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 ( 一) 信息过程 有关信息过程如何引发风险放大,Kasperson 等人认 为,信息流充当了风险放大主要原动力的角色。其中, 信息量、信息受争议程度、戏剧化程度以及信息的象征 意蕴作为信息流的主要属性,都会对风险是否被放大产 生影响。 例如,对技术专家而言,风险评估步骤会受到 复杂的解读模式的影响,从而在科学家中出现不同的风 险评估论断相互竞争的局面, 导致信息争议和风险放 大。此外,人际流言、利益群体的关注或是社会信任等 其他因素的加入,也会导致风险放大。 ( 二 ) 制度结构 涉及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通常与信息保密密切 相关 。对地方政府而言,具有争议性的环境政策 、 工 程信息如果公之于众,可能引发民众恐慌而影响地方 稳定,因此,此类项目的立项与实施进程通常是高度 神秘化、缺乏监督的暗箱操作 。 基层政府片面追求 政绩与放弃公共责任的体制性特征,则为这样的暗箱 操作提供了动力 。
四、信息过程 : 信息建构与风险放大 在 风 险 放 大 的 信 息 过 程 中, 媒 体 、 专 家 、 意 见领袖 、 社会团 体 等 “风 险 放 大 站 ” 对 特 定 风 险 事故或事 件 进 行 信 息 建 构, 并 以 信 息 流 的 方 式 向
瑣 瑐 公众传播风险信息 。 我们 通 过 对 媒 体 、 专 家 和 意
一、环境事件的技术风险与感知风险 1992 年,贝 克 将 后 现 代 社 会 诠 释 为 “风 险 社 ,指出科技发展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生 会” 态 、环境甚至人类自身造成了威胁 。 在风险社会中, 风险已经代替物质匮乏,成为社会和政治议题关注的 中心 。 在中国,社会转型 、 经济与技术发展引发的 环境风险密集出现,并造成民众恐慌与一定程度的社 会对抗这一事实,为风险社会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研 究提供了具体的实证对象 。具体而言,环境问题带来 的风险表现在: ( 1 ) 直接的环境与生态破坏 。 ( 2 ) 由潜在环境破坏引起的公众恐慌与抗争 。 ( 3 ) 环境 风险的传递,如 PX 项目选址在几个城市之间辗转 。 贝克曾论述风险的无处不在,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 的不确定性、民族国家社会管理的失败,以及全球化 的扩张带来的技术性风险,由于后果的严重性引发了 普遍的风险意识 。 然而,一个风险事件的实际风险与民众对风险的 感知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一致性 。 学者们认 , “风险 ” 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物理性的 、 更为 为 实际有形的 、可被量化的危险,即技术性的风险; 而 另一部分是由心理认知建构的危险,即感知的风险 ( perception of risk ) 。
风险的社会建构:过程机制与放大效应
风险的社会建构:过程机制与放大效应刘岩本文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摘要从建构论的视角来看,风险的社会建构存在着一种社会放大效应。
真实信息匮乏催生了无端的焦虑,社会信任缺失加强了“一坏百坏”的污名心理。
信息是风险放大的关键因素,找到放大的节点,将真实信息通过不同渠道频繁重复、详细而准确地描述,可有效地预警和化解风险。
关键词社会风险社会建构放大效应一风险是可能发生的危险,是指一种人们不希望出现的负面的现实后果可能会作为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的后果而发生①。
从技术学上看,风险被定义为事件的发生概率与特定后果的规模大小的乘积②。
在这里,人们假设社会对“后果轻微/高概率”的风险与“后果严重/低概率”的风险的主观认知和预期没有显著差异,从而忽视了风险的主观建构的层面。
事实上这是风险非常重要的方面。
风险的感知研究表明,现代风险并不是纯粹“客观性”的存在,影响风险扩散的一些主观方面———诸如自愿接受性、个人规避风险的能力、人们对危险的熟悉程度及对其毁灭性潜能的认知———形塑着人们对客观风险事件的主观反应,从而建构了一种新的主观风险,进一步影响人们应对风险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这就是风险的“建构性”,风险的社会建构强调社会因素在形成个人风险感知中的主导作用,进而强调社会结构与个人感知的交互作用引发新的风险。
风险的社会建构表明了一种普遍的风险现象,即信息处理、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的行为和个人的反应共同塑造了风险的社会建构,从而影响了风险事件的社会后果。
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微小的风险或风险事件有时会激起公众强烈的反应,进而导致一系列实质性的经济、社会后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本身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综合体,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真实的”(绝对的)或是“歪曲的”(社会决定的)风险③。
早期风险研究一直存在着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争论,即使在主观主义派别内部也是如此。
但他们都认为存在着或文化的或社会的或个人心理的因素在形塑公众的风险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简介
“风险的社会放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对风险影响的分析理论具有其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美国罗杰·E·卡斯帕森为代表的学者,将风险的技术评估与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从文化视角看待的风险和风险相关行为,建立一个系统联系的概念框架。
主要的论点是:风险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进程互动,会强化公众对风险或风险事件的反映。
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风险放大模型(见附图),进而使“风险的社会放大”进行结构上的描述成为了可能。
研究结果明确了风险放大一般发生在:风险信息的传递过程和社会机制的响应过程两个阶段。
有关风险的信号被个体和“社会放大站”进行处理,“社会放大站”包括对风险评估进行沟通的科学家、新闻媒体、文化团体、人际网络等。
每个阶段的风险放大都可以区分出关键步骤。
被放大了的风险会导致人们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会导致风险的次级效应。
风险一般是以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项复合进行界定或度量。
因而绝大多数人对风险的概念有着更加广泛和综合的理解,风险的其他方面如:自愿性、影响风险的个人能力、对风险的熟悉程度、潜在的灾难性后果等塑造了公众反应。
但风险评估技术对这些社会因素的设计权重近乎于零。
鉴于这些原因,研究人员认为:风险评估的技术概念作为制定政策的关键准绳太过狭窄和含混。
公众的偏见和经济利益理念是直接导致风险放大的产物,更普遍地反应了公众群体文化价值观。
风险放大的理论主旨在于:风险事件与心理、社会及文化进程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削弱公众风险认知和风险相关行为。
反过来行为模式会产生次级社会或经济效应,也可能会增加或减少自身的实体风险。
次级效应会引发对额外制度回应和保护性措施的需求,或相反的(在风险被弱化的案例中),阻碍必要的保护性措施。
风险体验的社会结构和过程、对个体和团体理念产生的影响、还有社会、社区和经济对其作出的回应一起构成了一个被术语称作是:风险社会放大的整体形象。
原则上风险放大的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更加综合和有力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研究中的风险社会放大理论构想了一个新体系,一个概念性的框架,用以指导目前发展、测试和应用这样一个理论的尝试,并在更广的范围促使风险问题的解决。
由于放大的理论是从传播理论中借鉴的,所以放大理论要理解传播理论中的信号放大。
在传播理论中,放大指的是信息由信息源向传播者传播,并最终到达接收者的阶段中,信号加强或减弱的过程。
(De Fleur,1966)一个信息源向传播者发出一簇信号(构成信息),或直接将信号向接接收者发送。
这些信号被传
输者或者接收者解码,使得信息被理解。
每一个传输者都改变了原来的信息,通过加强或者减弱,添加或删减所收到信号的方式,向下一个传输者或接收者发送出一簇新的信号,然后这些信号再被解码。
该理论认为:传播的过程实际上要比以上的比喻更加复杂。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信息才会对接收者有意义。
每条信息都可能包含事实的、推断的、价值相关的、象征性的意味。
研究人员将信息分为:事实信息和推断信息。
事实信息指信息的内容和来源;推断信息指可以从已经陈述的证据中得出结论,然后这些结论可能要被分成不同的类别进行评估。
对于传播的研究证明:信息中附带的象征是引起潜在接收者注意和塑造接收者解码过程的关键因素。
信号传输者会测定每个信息成分的放大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事实陈述被重复多次,尤其是被不同的的信息源重复,则会引发对该信息准确度的较大信任。
对推断过程的详尽描述可以转移对潜在猜测准确性的注意力。
提及受到高度认可的社会价值也可能会增加接收者对信息证据不充分的容忍度。
当然一个享有威望的传播源可以补偿无价值的事实信息。
从而传播中的信号放大在风险的社会放大整体结构中占据了一个有利的地位。
因此,在传播和接收两个过程中都会发生信号放大。
传输者对送往接收者的信息进行系统安排,反过来,接收者对信息进行解读、消化和评估。
但应该指出的是:一个传输者也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根据对制度规则、角色要求和预期接收者利益考虑,对原信息进行描述后可能被放大了两次——在接收信息时和信息重新编码时。
研究人员还对风险放大理论进行了结构性描述:风险的社会放大指的是信息过程、制度结构、社会团体行为和个体反应共同塑造风险的社会体验,从而促成风险结果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风险社会放大的信息系统和公众反应的特性是决定风险性质和重要程度的必要因素。
以我们现在的观念,风险的社会放大包含两个阶段:风险信息或风险事项的传播者,社会的响应机制。
风险放大案例:瑞士因为奶酪中含有细菌污染物,召回了200吨享有成盛名的蒙多瓦什酣奶酪,并将其销毁。
起初瑞士奶酪的竞争对手法国奶酪制造商开始庆幸他们的好运,直到他们发现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导致了全球奶酪消费陡然滑落了25%,不管哪个制造商都不能幸免于难。
简而言之:整个产业因为一个特定的风险事件遭受了经济上的逆转。
风险放大的信息机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放大的根源在于风险的社会体验,不管是直接的个人体验还是通过风险信息、风险事件和管理系统获得的间接、次级体验。
对于危险活动或事件的体验可以是令人愉悦的也可以是令人惊慌的。
总体上说对于巨大事故或风险事件
的体验增加了危险的记忆和可意向性,于是强化了风险认识。
但直接的体验也可以对风险的性质、范围和可控性有一个回馈,并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观察角度,增强了人们避免风险的能力。
这样鉴于直接的个人体验可以作为一个风险放大器,它理所当然也可以发挥弱化风险的作用。
有可能影响社会放大的信息属性是信息的量、信息的受争议程度如何、戏剧化程度如何,以及信息的象征意蕴。
2、信息渠道也十分重要。
风险和风险事件的信息通过两个主要的传播网络流通——新闻媒体和非正式的人际网络。
作为风险“发声器”的新闻媒体也因为他们在公众舆论和社区进程设置方面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受到了大量科学上的关注。
人际网络很大程度上会持有一种普遍的文化观和偏好,强化风险和弱化风险的两种可能性都会有。
因此可以预测,人际关系网会导致风险认知、管理偏好和关注度的分歧。
由于专家们也在他们对理论、方法、和数据的选择中表现出了文化偏好,这些多样的公从认知也将会以小组形式出现,以示专家理念的区别。
风险放大的反应机制说明:社会放大提供了一个纠正的机制,通过它,社会将使风险的技术评估更加贴近对风险的完整测定。
对信息流的解读和反应形成了风险社会放大的第二个主要阶段。
风险放大的社会反应机制包括社会的、制度的和文化的背景,在其中风险信息被解读,判定并附加价值。
1、启发式与价值:
2、社会团体关系
3、信号值:这是在风险认知的研究中产生的一个重在的概念,即一个风险事件
的严重性和所产生的高层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事件发生的信号和预兆。
一个风险事件的信息程度
4、污名化
李明摘自《风险的社会放大:一个概念框架》,作者:罗杰·E·卡斯帕森【美】奥特文·雷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