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_传播过程与风险社会放大_曾繁旭

合集下载

风险的社会放大(编辑稿)

风险的社会放大(编辑稿)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简介“风险的社会放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对风险影响的分析理论具有其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美国罗杰·E·卡斯帕森为代表的学者,将风险的技术评估与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从文化视角看待的风险和风险相关行为,建立一个系统联系的概念框架。

主要的论点是:风险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进程互动,会强化公众对风险或风险事件的反映。

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风险放大模型(见附图),进而使“风险的社会放大”进行结构上的描述成为了可能。

研究结果明确了风险放大一般发生在:风险信息的传递过程和社会机制的响应过程两个阶段。

有关风险的信号被个体和“社会放大站”进行处理,“社会放大站”包括对风险评估进行沟通的科学家、新闻媒体、文化团体、人际网络等。

每个阶段的风险放大都可以区分出关键步骤。

被放大了的风险会导致人们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会导致风险的次级效应。

风险一般是以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项复合进行界定或度量。

因而绝大多数人对风险的概念有着更加广泛和综合的理解,风险的其他方面如:自愿性、影响风险的个人能力、对风险的熟悉程度、潜在的灾难性后果等塑造了公众反应。

但风险评估技术对这些社会因素的设计权重近乎于零。

鉴于这些原因,研究人员认为:风险评估的技术概念作为制定政策的关键准绳太过狭窄和含混。

公众的偏见和经济利益理念是直接导致风险放大的产物,更普遍地反应了公众群体文化价值观。

风险放大的理论主旨在于:风险事件与心理、社会及文化进程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削弱公众风险认知和风险相关行为。

反过来行为模式会产生次级社会或经济效应,也可能会增加或减少自身的实体风险。

次级效应会引发对额外制度回应和保护性措施的需求,或相反的(在风险被弱化的案例中),阻碍必要的保护性措施。

风险体验的社会结构和过程、对个体和团体理念产生的影响、还有社会、社区和经济对其作出的回应一起构成了一个被术语称作是:风险社会放大的整体形象。

原则上风险放大的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更加综合和有力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框架 ................................................................................................. 2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3
论文对现有定性风险识别方法进行介绍和评价,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改进的风险识别方法,通过建立技术转让价格模型,对 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动态变化加以量化,给出综合风险系数的确 定方法。
最后,论文描绘了风险与收益配置结构图,揭示了风险与技术转移定价方 式的关系,从收益和技术定价两个方面探讨了技术转移过程中风险与价值的关 系。
4.2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博弈研究 ....................................................................................... 24 4.2.1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逆向选择 ....................................................................................... 24 4.2.2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研究 ............................................................................... 28

加强与衰减: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探析

加强与衰减: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探析

加强与衰减: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探析作者:张乐童星来源:《人文杂志》2008年第05期内容提要本文以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为例,阐述了社会性风险事件在新闻媒体、政府、企业等风险放大站的作用下被加强或者衰减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放大效应所导致的新的经济与社会后果的过程,理解这一机制与过程对于风险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风险的社会放大风险事件风险治理社会风险〔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5-0178-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都在10万人左右。

以2004年为例,国内发生交通事故567753起,造成9921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7亿元。

①同样是在2004年,安徽阜阳因被喂食劣质奶粉出现营养不良症状的患儿共171例,其中死亡13例。

②单纯从数字比较来看,多数人都会觉得交通事故带来的风险远大于营养不良造成的危害。

但是,2004年关于阜阳劣质奶粉的许多事实却被国人铭记为历史,劣质奶粉毒害婴儿的黑幕被披露之后,一石惊起千层浪,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检风暴迅速掀起。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每天造成上百人死亡的交通事故没有像阜阳劣质奶粉事件那样引起广泛关注,为何死亡风险比营养不良大得多的交通事故问题不能引起大众、媒体、政府的“焦点凝视”?什么样的事件才是风险事件,风险是如何在社会语境中形成的,又是怎么样被社会中的个人、组织“放大”的?本文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框架入手对此进行解答。

一、风险及其社会放大风险(risk)从广义上加以界定的时候,是指“一种遭受伤害的可能性”,作为政策性的定义,风险被看作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严重后果的乘积。

这种科学化的定义却不能解释那些伤害性不是太大、发生的概率不是很高的社会性事件为什么会最终演变成举世瞩目的风险事件。

例如,交通事故按照“科学”的风险定义来评估的话,其危害性大于社会性事件。

但是每天造成上百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却不“引人注目”,其原因就在风险本身既是对人们造成伤害的客观威胁,又是文化、心理选择的结果,是社会文化过程和经历的产物。

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研究

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研究

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研究社会风险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和负面的事件或情境,可能对个体或整个社会带来重要的影响。

风险感知是指人们对于社会风险的认知和理解,而风险应对是指人们对社会风险做出的行动和应对策略。

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和负面事件,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和韧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风险感知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过程。

首先,个体的风险感知受到其主观认知的影响。

个体往往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信息评价等步骤来形成风险的认知。

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风险感知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社会风险感知还受到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风险的评估和感知会有所差异。

例如,一个人生活在安全稳定的社区中,可能对犯罪风险的感知较低,而一个居住在高犯罪率社区的人则对此风险感知更加敏感。

社会风险感知对于个体的风险决策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的风险感知水平会影响其对风险事件的评估和反应。

当个体感知到一个风险事件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采取逃避、规避或积极应对的策略。

大多数人倾向于避免风险,他们会选择尽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或者通过购买保险等方式来分散风险。

而少部分人则偏好冒险,他们可能会选择更具挑战性和高回报的投资或行为方式。

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的研究也与社会变革和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面临的风险事件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例如,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风险、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网络风险以及自然灾害等环境风险。

在这些风险事件中,个体和社会都需要更好地辨识和评估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因此,研究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心理和群体行为的因素。

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常常受到群体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群体行为对于风险事件的感知和应对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叠加,还可能出现集体性的风险感知和集体性行动。

家政服务综述

家政服务综述

1家政行业现状1.1产业化演变过程家政行业的产业化演变是指该行业从传统的小规模、非标准化的家政服务模式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模式转变的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对于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政行业的产业化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传统家政服务的初级阶段,即以雇佣家庭雇佣佣工为主要形式,服务内容简单、范围有限。

随后是企业化发展阶段,一些企业开始涉足家政服务领域,引入标准化管理、培训体系和品牌推广。

进一步发展后,家政行业逐渐形成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包括保姆、月嫂、家庭护理、清洁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

王秀兰和刘海清研究了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

他们指出,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政府对家政服务业的政策支持是推动产业化演变的重要因素。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注重引导和规范家政服务市场,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1]。

张志杰和张鑫提出了家政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他们认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家政服务业产业化的动力。

家政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服务,提高行业的竞争力[2]。

刘文婷和曾彦凤分析了家政服务业的产业化路径和发展对策。

他们指出,政府引导、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是影响家政行业产业化演变的关键因素。

政府应加大对家政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身发展能力,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和改进服务[3]。

高勇和孙宇认为,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扩大和企业的自身发展是推动产业化演变的关键。

政府应制定有利于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4]。

王思宇和张宁认为,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增加和企业的自身发展是推动产业化演变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家政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推动行业的规范发展[5]。

1.2职能定位发展历程在家政服务业的职能定位发展过程中,照料病人、分担家务、提升生活质量以及满足高质量育儿需求是关键的阶段。

科技风险冲突中的公众感知与专家评估及其信任问题

科技风险冲突中的公众感知与专家评估及其信任问题
科技风险冲突中的公众感知与专家评估及其信任问题摘要科技风险引发的争论和冲突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热门议题公众的风险感知与专家的风险评估总是存在差异这使得风险的管理和沟通更加重要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就在于信任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信任在科技风险中的积极作用接着指出了风险冲突导致信任问题的凸显并剖析了一个重要原因然后说明了信任在风险感知中的双面效应最后解释了信任的特点和科技民主化未来道路的方向
学 术 研 讨
柬工案 技术
2 4 9
科 技风险冲突 中的公众感知 与专家评估及其信任 问题
刘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 7 1 0 1 8)
【 摘 要 】科技风 险引发 的争论 和冲突是 当代社会的一个热 门议题 ,公众 的风 险感知 与专家的风险评估总是存在差异 ,这使得风 险的管理 和 沟通 更加 重要 ,其 中的一个关键 性的原 因就在于信任 因素的影响 ,本 文首先 阐述 了信任在 科技 风险 中的积极作用 ,接着指 出了风 险冲突导致 信任 问题 的凸显 并剖析 了一个重要原 因,然后说明 了信任在风险感知 中的双面效应,最后解释 了 信 任的特点和科技民主化未来道路的方向。 【 关键词 】科技风 险;风险感知;公众;信任 风 险在近 些年骤 然成为了一个理论研究和社会应 用的热 门议题 , 尤其是 由科技 带来的风险更是引发 了公众 的关注和广 泛的讨论 ,由此 形成 了激 烈地风险争论。公众的风险感知与专家 的风 险评估并非始终 是一致 的,不 同的群体 根据不同的标准给 出不 同的风 险评价 ,风险冲 突于是变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当然 , 影响风险判断的原 因除了经济、 心理和伦理等 因素外 ,文化 因素也对风险 的感知与评估 、沟 通与管理 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信任 就是这样一个文化 因素 ,社会 学家卢曼指 出,信任和风 险在本 质上都是指向未来的 ,风险是未来 世界可能出现 的危险 ,而信任 是针 对风险问题的一种解决办法 。当代 风险往往是科 技与社会 的交锋 所在 ,传统上 ,科技一个重要 的社会 功能就 是应付风 险 的,但 是,风险冲突使公众的信任陷入两难 困境,一方面 ,科技的 权威性 曾经赢得过公众的信任 ,使它成为公众应对风 险的一种手段 ; 而另一方面 ,当代风险 问题又挑战着公众对科学的信任 。 观规律 、风 险发 生的原 因及特点等 。风险感 知指的是普通公众对 存在 于外界环境 中的各种风险的感受和判 断。一直以来 ,公众风险感 知的 主要信息来源是 专家基于科学专业知 识的风险评估 ,而风险冲突 的出 现说 明了公众不再 无条件地接受专家 的风 险评估 ,这其中的一个主要 原 因在于公众对 风险评估专家的不信任 。当然 ,风险冲突的原 因并不 能完全排 除公众在 某种程度上对相关科学知 识可 靠性的怀疑 。比如 , 即使是他们所信 赖的科 研机构宣布 “ 研究结果表 明手机的 电磁辐射对 人的身体健康并 无影响 ,他们也可 能仍将产 生疑 问——确定 吗?毕 竟这是一个存在 着诸多不确定性的新 的技术 研究领域。而 除此之 外 , 我们在这里重点 强调的是 :公众对风险评估专 家及机构的不信任是造 成风险冲突的更为根本的原 因。 风险评估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政治色彩 。自 古 以来 凡大权在握者 , 都需要有专 人为他们评估风险 。对未来活 动可能带来的好处 ( 收 益) 和可 能付 出的代 价 ( 成本) ,如果不进行某 种粗 略的计算 ,就很难做 出重大 的决策。在历史上 ,巫师 、牧师 、宫廷顾问、 问 者等等 ,都 曾做过统治者 的这类角色。而 当代越来越 多的风险来 自于科学技 术 , 于是 ,科技 专家成为政府的顾 问。他们所要 做的不仅是提供各种 风险 和收益 的分 析报 告和咨询意见 ,而且还要论 证为什么值得承担 风险 , 论证政府和 企业所做抉择的合理性 , 从而 让公众安心 。为政府进 行风 险评估 的科 技专家于是就蒙上 了一层政 治色彩 ,其后果就是导致 了公 众对他们 的怀疑 。对这 种怀疑的性质 , 英 国皇家学会在 《 科 学与社 会》 的报告给 予了正确地评价 : “ 公众对新技 术的怀疑态度并不是反 科学 文化 的体 现 , 不 应误认为是彻底拒绝 。相反 ,它反映出更具识别 能力 的公众要求更多信息和更 多辩论 的机会 。” 公众 的这种态度使得他们对于风 险信 息的回应依据来源 的不 同而 大 相径庭。比如 ,调查发现 ,政府和 企业 科学家获得的公众信任 度通 常得 分很低 ,而 “ 独立 的科学 家”和 “ 为环境组织工作 的科学家 则 得 到较高的评分 。在欧盟对公 众的一次调查 中,认为独立 科学家 ( 例 如大学教授)最有可能把污 染带来的危险信息通知给他 们的有 6 0 %, 而认为是 政府科 学家的得 分只有 2 3 %。 这说明 ,同样的风险信息 ,如 果让独立科学家告知公众 ,公众对 信息的可靠性就会产 生较高程度的 信任 ;而如果让政府科学 家或企业科学家告知公众 ,公众 对信息的可 靠性则会 产生较低程度的信任 ,风险冲突也因此而发生。

疫苗事件中风险放大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及其交互作用

疫苗事件中风险放大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及其交互作用

疫苗事件中风险放大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及其交互作用刘冰【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6【摘要】现代风险研究表明,主观感知的风险和客观存在的风险很不一致,风险常常被放大或者缩小,但造成这种差异的内在机理仍不清晰.本研究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在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下,利用社交网络的大数据再现了疫苗事件从持续发酵到舆情爆发的全过程,分析了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心理机制包括情感启发式、锚定效应和选择性关注,放大了个体风险感知,社会机制则是通过自媒体信息加工、情绪传染和社会争议等过程放大了社会整体对问题疫苗风险的感知.疫苗事件中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的交互作用为舆情演化提供了强大驱动力.分析表明,自媒体环境中公众和社会的风险感知极易出现偏差,且较难形成自我纠偏机制,规范自媒体信息加工行为、监测和引导公众情绪是危机中风险沟通的关键,而现实中快速有效地处置风险事件是阻断风险持续扩大的根本途径.【总页数】12页(P120-131)【作者】刘冰【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北京100875;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C912.63;G206.3【相关文献】1.自媒体环境下风险放大的信息机制研究——以2016山东疫苗事件为例 [J], 戴烽;朱清2.风险社会语境下“疫苗事件”报道研究--以“康泰乙肝疫苗事件”报道为例 [J], 张一弛3.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机制—\r—基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的分析 [J], 刘碧玉4.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机制—基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的分析 [J], 刘碧玉5.突发事件社会风险放大的信息作用机制研究 [J], 黄仕靖;陈国华;袁勤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和对策

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和对策

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和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概念及重要性 (3)1.2 发展现状与趋势 (5)二、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 (6)2.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7)2.1.1 数据泄露风险 (8)2.1.2 隐私侵犯风险 (9)2.2 技术失控与伦理困境 (10)2.2.1 算法偏见与歧视 (12)2.2.2 人工智能决策的不可预测性 (13)2.3 经济冲击与社会影响 (14)2.3.1 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16)2.3.2 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问题 (17)三、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18)3.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与政策引导 (20)3.1.1 完善数据保护法规 (21)3.1.2 制定伦理规范和指导原则 (22)3.2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数据安全防护 (24)3.2.1 加强算法安全研究 (25)3.2.2 提升数据安全防护水平 (26)3.3 推动多元化合作与跨界融合 (27)3.3.1 加强产学研合作 (29)3.3.2 推动跨界融合创新 (30)四、结论与展望 (31)4.1 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总体评价 (33)4.2 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述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型预训练模型(大模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认知能力为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技术进步也伴随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对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就业市场、伦理道德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构成了潜在威胁。

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增加,这些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进行训练,而这些数据往往包含用户的个人信息,如浏览历史、购买记录等敏感数据。

一旦这些数据被滥用或泄露,将对个人权益造成严重损害。

数据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大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这通常意味着需要通过互联网传输大量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可能会遭受黑客攻击或窃取,导致数据泄露和经济损失。

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探析

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探析

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探析吉登斯是社会学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技术风险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探索吉登斯技术风险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吉登斯的技术风险思想最早出现在他于1986年出版的著作《风险社会:对现代性的反思》中。

他认为,新时代的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风险,这种风险与过去不同,是一种无法预测和控制的风险。

这种技术风险并不是源自于自然灾害或社会变革,而是由先进技术所带来的风险。

吉登斯的技术风险思想主要围绕着两个核心概念:风险和先进技术。

对于风险,吉登斯认为,风险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

它不是自然状态,而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先进技术的概念则涵盖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吉登斯的技术风险思想在社会学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技术风险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

他认为,技术风险更加影响弱势群体,而那些拥有更多资源和权力的群体则可以更好地应对技术风险。

其次,技术风险研究可以构建一个新型的知识体系。

吉登斯认为,技术风险的研究需要涵盖多个领域,需要开创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还需要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

最后,技术风险研究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吉登斯认为,公共政策需要更好地理解技术风险的本质,以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政策。

在环境学上的应用方面,吉登斯的技术风险思想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环境问题常常与新技术密切相关,例如核能、基因工程等领域的技术可能对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

吉登斯认为,环境问题需要建立在技术风险的基础上,以此作为制定环境政策的重要依据。

总之,吉登斯的技术风险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洞见,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这种思想还为社会学、环境学、经济学等领域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不同的社会问题。

技术风险传播的社 会放大机制和效应研究

技术风险传播的社 会放大机制和效应研究

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机制和效应研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改变。

然而,与此同时,技术风险也如影随形。

技术风险的传播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放大机制,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效应。

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层面的因素。

首先,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快速化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

一旦有关技术风险的信息被发布,便会迅速引起广泛关注。

例如,有关某种新型食品添加剂可能存在健康风险的消息,通过网络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无数人的视野中。

其次,公众的认知和情感反应对技术风险传播的放大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公众对科学技术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往往容易对技术风险产生过度的担忧和恐惧。

这种担忧和恐惧在社会中相互传染,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感知程度。

比如,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由于公众缺乏深入的科学了解,加上一些不实传闻的影响,导致很多人对转基因食品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

再者,社会信任的缺失也会放大技术风险。

当公众对政府、企业或专家的信任度较低时,对于技术风险的信息往往更容易持怀疑态度。

即使是相对较小的技术风险,也可能因为信任危机而被无限放大。

比如,在某些地区,如果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公信力不足,那么关于新上马的工业项目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传言,就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社会恐慌。

技术风险传播的社会放大效应是多方面的。

从经济层面来看,可能导致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比如,某款电子产品被传出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消费者可能会迅速放弃购买该产品,不仅影响该产品的销售,还可能波及整个品牌甚至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

在社会层面,技术风险的放大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大规模的公众恐慌和抗议活动可能随之而来,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例如,有关核能发电站可能发生泄漏的传闻,可能导致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和搬迁要求,从而引发社会矛盾。

风险感知研究中的心理测量范式

风险感知研究中的心理测量范式

风险感知研究中的心理测量范式伍麟张璇2012-9-19 14:20:37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期【内容提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风险因素空前增加,风险类型不断变化,风险危害程度激增。

人们生存意识空前自我反省,在不断博弈、挣扎和冲突过程中修正发展的路线和方向。

心理测量范式是风险感知的心理学探索中最有影响的方法论技术和研究取向。

它倡导通过表达性偏好的风险研究方法,描述风险的主观属性,解释风险感知的各类差异。

在几十年发展中,心理测量范式进行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技术拓展以及相关研究主题内容的深化。

心理测量范式的理论空间仍有待加强,应该在更加全面理解风险感知性质的基础之上,充分实现有效的风险沟通。

【关键词】风险风险感知心理测量范式风险是现代社会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大到人类命运,小至个人事务,风险无时无刻地不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联。

学术界、社会各方对风险问题高度关注,“风险”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

玛丽·道格拉斯认为风险是现代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集合。

(Douglas,1985)詹姆斯·梭特则提出风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管理的基本方面。

(Short,1987)风险研究的迅速发展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又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随着保罗·斯洛维克(Paul Slovic)和他同事们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开拓性研究,近几十年来,关于风险感知的研究快速增长。

”(Gillian Hawkes& Gene Rowe,2008)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是风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又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从宏观的政府决策到微观的个体行为都与风险感知息息相关。

英国皇家学会1992年提出风险感知的经典定义,把风险感知定义为涉及“人们对危险和收益的信念、态度、判断和情绪,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和社会倾向。

”(Pidgeon et al.,1992)心理学并不是最早进行风险领域研究的学科,它延续和改造了自然科学风险分析研究的传统和路线。

风险分析课件

风险分析课件

风险分析课件目录一、风险分析基础 (2)1.1 风险定义与要素 (3)1.2 风险分析模型 (4)1.3 风险分析流程 (6)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7)2.1 风险识别方法 (8)2.2 风险评估标准 (10)2.3 风险评级与分类 (11)三、风险量化与分析 (12)3.1 定量风险分析方法 (13)3.2 定性风险分析方法 (14)3.3 风险矩阵与风险评估报告 (16)四、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 (17)4.1 风险规避策略 (18)4.2 风险减轻策略 (19)4.3 风险转移策略 (20)4.4 风险接受策略 (22)五、风险监控与报告 (23)5.1 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24)5.2 风险监控流程 (25)5.3 风险报告制度 (26)六、风险应对与处置 (28)6.1 应急预案制定 (30)6.2 应急资源准备 (31)6.3 应急响应与处置 (32)七、风险文化与培训 (33)7.1 风险意识培养 (34)7.2 风险管理培训 (36)7.3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38)八、案例分析 (39)8.1 风险分析成功案例 (40)8.2 风险分析失败案例 (41)8.3 案例分析与启示 (42)一、风险分析基础风险分析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对项目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制定。

在进行风险分析时,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目标、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等关键要素,以便更好地理解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第一步,它要求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历史数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找出可能影响项目成功的所有潜在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包括技术难题、资源不足、人员流动、市场变化等。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的过程。

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风险矩阵、敏感性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对风险进行排序和优先级划分。

这有助于项目团队了解哪些风险需要优先处理,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风险的社会放大(编辑稿)

风险的社会放大(编辑稿)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简介“风险的社会放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对风险影响的分析理论具有其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美国罗杰·E·卡斯帕森为代表的学者,将风险的技术评估与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从文化视角看待的风险和风险相关行为,建立一个系统联系的概念框架。

主要的论点是:风险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进程互动,会强化公众对风险或风险事件的反映。

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风险放大模型(见附图),进而使“风险的社会放大”进行结构上的描述成为了可能。

研究结果明确了风险放大一般发生在:风险信息的传递过程和社会机制的响应过程两个阶段。

有关风险的信号被个体和“社会放大站”进行处理,“社会放大站”包括对风险评估进行沟通的科学家、新闻媒体、文化团体、人际网络等。

每个阶段的风险放大都可以区分出关键步骤。

被放大了的风险会导致人们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会导致风险的次级效应。

风险一般是以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项复合进行界定或度量。

因而绝大多数人对风险的概念有着更加广泛和综合的理解,风险的其他方面如:自愿性、影响风险的个人能力、对风险的熟悉程度、潜在的灾难性后果等塑造了公众反应。

但风险评估技术对这些社会因素的设计权重近乎于零。

鉴于这些原因,研究人员认为:风险评估的技术概念作为制定政策的关键准绳太过狭窄和含混。

公众的偏见和经济利益理念是直接导致风险放大的产物,更普遍地反应了公众群体文化价值观。

风险放大的理论主旨在于:风险事件与心理、社会及文化进程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削弱公众风险认知和风险相关行为。

反过来行为模式会产生次级社会或经济效应,也可能会增加或减少自身的实体风险。

次级效应会引发对额外制度回应和保护性措施的需求,或相反的(在风险被弱化的案例中),阻碍必要的保护性措施。

风险体验的社会结构和过程、对个体和团体理念产生的影响、还有社会、社区和经济对其作出的回应一起构成了一个被术语称作是:风险社会放大的整体形象。

原则上风险放大的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更加综合和有力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风险的社会放大文献综述

风险的社会放大文献综述

风险的社会放大文献综述作者:丁俊梅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3期摘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以风险放大为核心的研究,在发文走势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在发文领域上主要集中在管理学、经济学及新闻传播学等,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风险社会放大理论探讨、风险社会放大溯因、风险社会放大过程机制诠释以及风险社会放大防治对策四个方面,在方法上常用典型案例或作单独描述或作对比。

据此总结出相关研究在理论适用、关注焦点、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存在不足,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可以在加强理论解释力、关注次级影响以及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展开探索。

关键词:风险;社会放大;综述一、引言以风险放大为关键词在知网跨库检索,共得到70篇文献,其中发文最早在2003年,随着时间推移文献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2003年以“非典疫情”为契机,我国对于社会风险及应急管理的关注逐渐增多,研究者开始借用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来分析放大现象,开始探索风险放大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此外,从学科分布角度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分布于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及管理学等领域。

对文献进行进一步阅读发现,在内容上集中在风险社会放大理论探讨、风险社会放大溯因、风险社会放大过程机制诠释以及风险社会放大防治对策四个方面,在方法上常用典型案例或作单独描述或作对比。

二、风险社会放大理论探讨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风险和风险事件如何以放大或弱化风险认知及关切的方式与心理的、社会的、制度的和文化的过程互动,并由此塑造风险行为,影响制度过程,从而影响风险后果。

風险是指一切对人及人所关心的事务带来损害的事件与行为的可能性,风险的实质是损失的不确定性[1]。

这一不确定性既源于风险事件与行为本身的随机性,也源于我们对风险影响理解与把握的不确定性。

卡帕森夫妇等研究者创立了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SARF),该理论认为风险的社会放大包含关于信息机制和社会的反应机制。

信息系统和风险信号放大站放大风险产生行为反应,行为反应导致超出事件直接影响范围的次级影响,如心理感知、经济损失、政治压力等,次级影响被社会群体和个体感知,产生第三级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传播或“波及”到其他方面、遥远的地方或未来世代,形成“涟漪效应”。

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涌现,如何进行风险分析

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涌现,如何进行风险分析

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涌现,如何进行风险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指对不确定的事件进行综合研究,并给出评估结果的过程。

风险分析按照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分为事件风险分析、事故风险分析、灾害风险分析等。

而在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涌现中,风险分析主要是针对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展开。

对于技术风险,主要涉及新技术的可靠性、成本和安全性等。

我们需要对新技术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评估其实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此外,需要仔细考虑新技术可能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例如数据安全和技术安全。

我们需要考虑如何避免和减少这些风险,例如采取多重备份、加密、防火墙等措施。

而对于市场风险,主要涉及新技术在市场上的商品化和落地。

因为,如果新技术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应用,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我们需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了解新技术需要满足的市场需求和潜在市场规模。

除此之外,需要考虑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合规性,避免出现投资风险和违法违规的问题。

同时,在新业态的涌现中,风险分析也很重要,例如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等。

这些业态的生态环境比较复杂,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比较多。

我们需要对这些业态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评估其商业模式、风险和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与相关部门和企业沟通,了解政策和市场的情况,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随着新技术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风险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们需要了解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避免风险,抓住机遇,走在时代的前沿。

同时,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标准制定,保障市场的公平和稳定,使新技术和新业态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风险特征——以雾霾天气的社会涟漪效应为例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风险特征——以雾霾天气的社会涟漪效应为例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风险特征——以雾霾天气的社会涟漪
效应为例
邓滢;汪明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基于风险社会放大理论框架,分析以PM2.5为焦点的环境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总结其中的二维三级推进机制,阐述风险放大的内在和外在原因.网络新媒体作为新型的重要放大站,对新时期的风险管理和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但同时,其内在特性缺乏本质的社会驱动力,其形成的社会放大效果和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
【总页数】9页(P61-69)
【作者】邓滢;汪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3
【相关文献】
1.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风险特征分析 [J], 唐悦;李傲;杨胜蓝
2.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风险特征分析 [J], 唐悦; 李傲; 杨胜蓝
3.新媒体时代三级公立医院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研究——基于八例医疗舆情案例 [J], 赵波
4.网络舆情涟漪效应生成特性、演进难点及治理机制研究
——以永城女司机醉驾玛莎拉蒂事件为例 [J], 杨斌斌
5.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风险特征与防范措施 [J], 马学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大学生科技风险感知与行为反应矛盾性实证解读

当代大学生科技风险感知与行为反应矛盾性实证解读

当代大学生科技风险感知与行为反应矛盾性实证解读
孙壮珍;宋伟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当前国内有关科技风险的公共争论频发,每年因此引发的群体事件不在少数,在科学和技术风险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特征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科技风险的感知水平与其科学素养的水平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实证调查,解读其对科技风险的感知及行为反应中存在的矛盾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促进未来科技风险沟通模式的转变,有助于社会良好参与氛围的形成,促进未来科技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总页数】6页(P112-116,129)
【作者】孙壮珍;宋伟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相关文献】
1.科技型小微企业股权激励:一个实证解读 [J], 余澳
2.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矛盾性的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大学生为例 [J], 魏彤
儒;赵冬鸣;;
3.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矛盾性的理性解读 [J], 刘金文;陈腾
4.科技奥运的实证解读——以奥运技术相关专利为例 [J], 王琪
5.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矛盾性的理性解读 [J], 陈腾;刘金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瑡 瑐
这一过程中,信息过程 、制度结构 、 社会团体行为和 个体反应共同塑造风险的社会体验, 因而探究风险 放大的社会机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 ( 一) 信息过程 有关信息过程如何引发风险放大,Kasperson 等人认 为,信息流充当了风险放大主要原动力的角色。其中, 信息量、信息受争议程度、戏剧化程度以及信息的象征 意蕴作为信息流的主要属性,都会对风险是否被放大产 生影响。 例如,对技术专家而言,风险评估步骤会受到 复杂的解读模式的影响,从而在科学家中出现不同的风 险评估论断相互竞争的局面, 导致信息争议和风险放 大。此外,人际流言、利益群体的关注或是社会信任等 其他因素的加入,也会导致风险放大。 ( 二 ) 制度结构 涉及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通常与信息保密密切 相关 。对地方政府而言,具有争议性的环境政策 、 工 程信息如果公之于众,可能引发民众恐慌而影响地方 稳定,因此,此类项目的立项与实施进程通常是高度 神秘化、缺乏监督的暗箱操作 。 基层政府片面追求 政绩与放弃公共责任的体制性特征,则为这样的暗箱 操作提供了动力 。
本文主要采用半结构化 “深度访谈 ” 和 “内容 分析 ” 的研究方法 。对参与抗争的主要行动者以及与 核电议题相关的主要意见领袖进行深度访谈,以便还 原他们的行动逻辑 。每次访谈时间约为两个小时,并 在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 。 主要访谈对象信
表1
受访者 车宾 ( @ 我的威海) 吴慧军 ( @ 花石头 e) Wolfman 三叶草 津鸣 服务单位或职业 缘也广告有限公司 ( 微博意见领袖) 山东坤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微博意见领袖) 银滩反核业主 银滩反核业主 银滩反核业主
深度访谈对象说明
访谈方式 面对面 面对面 面对面 面对面 面对面 访问日期 2013 年 7 月 26 日 2013 年 7 月 26 日 2013 年 7 月 28 日 2013 年 7 月 28 日 2013 年 7 月 28 日 访问地点 山东威海 山东威海 山东威海 山东威海 山东威海
表2
风险放大的影响因素 研究问题 传统媒体的核电议题建构 信息过程 新媒体的核电议题建构 制度结构 个体反应 民众对风险信息的信任度 “核污名” 形成过程
一、环境事件的技术风险与感知风险 1992 年,贝 克 将 后 现 代 社 会 诠 释 为 “风 险 社 ,指出科技发展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生 会” 态 、环境甚至人类自身造成了威胁 。 在风险社会中, 风险已经代替物质匮乏,成为社会和政治议题关注的 中心 。 在中国,社会转型 、 经济与技术发展引发的 环境风险密集出现,并造成民众恐慌与一定程度的社 会对抗这一事实,为风险社会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研 究提供了具体的实证对象 。具体而言,环境问题带来 的风险表现在: ( 1 ) 直接的环境与生态破坏 。 ( 2 ) 由潜在环境破坏引起的公众恐慌与抗争 。 ( 3 ) 环境 风险的传递,如 PX 项目选址在几个城市之间辗转 。 贝克曾论述风险的无处不在,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 的不确定性、民族国家社会管理的失败,以及全球化 的扩张带来的技术性风险,由于后果的严重性引发了 普遍的风险意识 。 然而,一个风险事件的实际风险与民众对风险的 感知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一致性 。 学者们认 , “风险 ” 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物理性的 、 更为 为 实际有形的 、可被量化的危险,即技术性的风险; 而 另一部分是由心理认知建构的危险,即感知的风险 ( perception of risk ) 。
⑥ 险的主要决定因素 。 因此,公众的愤怒会造成对实
际风险的认知放大 。换言之,技术风险相对较低的项 目或事件,如果遇上愤怒的人群,则会被理解成高危 险性的项目或事件 。 风险的认知放大,无疑对风险沟通与社会稳定构 成挑战 。转型阶段的中国由于各种矛盾冲突加剧,使 得缓冲与减少风险显得极其重要 。对于技术风险相对 较低的项目或事件,政府与企业更应该通过各种沟通 机制实事求是地引导感知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最低 限度 。 与此同时,在感知风险与事实风险日益脱节的当 下,较少有学者利用风险社会放大框架,来探讨民众 感知风险与事实技术风险存在差异的原因和内在 机 制 。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风险放大的信息过程,比如 考察人际传 播 或 是 传 统 媒 体 、 网 络 论 坛 等 大 众 媒 体 在风险放大中的作用 。
41
现代传播 2015 年第 3 期( 总第 224 期)
新闻学与传播学
借鉴。
曾繁旭 戴 佳 王宇琦: 技术风险 VS 感知风险: 传播过程与风险社会放大
息见表 1 。 同时,通过对于新媒体 、 传统媒体 的 内 容 进 行 分析,我们尝试把握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媒体实践方 式及其影响 。 针对不同阶段中的风险放大机制,本 研究也提出了不同的研究问题与设计 。 具体内 容 见 表 2。
风体) “天下第一滩” 论坛
瑐 瑢 “天下第一滩” 论坛
抽样关键词 乳山核电间段 2007. 12. 1 - 2007. 12. 31 议题生成至今 议题生成至今 议题生成至今
样本数 250 67 238 104 216
瑧 瑏 慎行 。其角色的缺失使得信息与决策过程主要由政 瑏 瑦
府和企业把持,鲜有来自第三方的声音 。 以上提及的 制度安排,极大地影响了关于风险的公众舆论 。 ( 三) 个体反应 对于公众而言,专业技术知识的缺乏 、 利益诉求 的迥异,以及风险信息评估和解读框架与情境 的 差 异,会导致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被放大,由此产 生恐慌情绪 。 这种恐慌会导致民众对风险信息的污 名化解读,进而引发风险放大可能 。
⑩ 险认知是一个公众学习 、 解读风险信息的过程 。 在 ⑨
新闻学与传播学
在西方社会中,社会团体往往充当着对风险管理 进行后续解读的中流砥柱的角色, 政策的制定也需 要纳入这些团体的意见 。然而在中国,现存制度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政府组织 ( NGO ) 等社会 团 体独立发声和参与,因此环保 NGO 或其他民间团体 为了保持自身合法性,不得不在面对公共政策时谨言
④ ③ ② ①
) 、 “核电不可能是清洁的,核电 安宁” ( @ 北京大丽 不可能是安全的” ( @ 吾语若) 。公众对核电项目技术 风险评估没有认同,这其中既有对政府评估的不信任, 也有个人知识架构,以及 “我反正不信” 这样一种情 绪化的抵触。感知风险显然超越了技术风险。 关于技术风险与感知风险的差异来源,风险沟通 专家 Sandman 引入了 “愤怒 ” 这一概念加以解释 。具 体而言,危险 ( hazard ) 是风险的技术性构成部分, 衡量风险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而愤怒 ( outrage ) 是风 险的非技 术 性 构 成 部 分,是 意 愿 、 控 制 、 响 应 、 信 任、恐惧等情感因素的综合 。其中,愤怒是感知性风
新闻学与传播学
曾繁旭 戴 佳 王宇琦: 技术风险 VS 感知风险: 传播过程与风险社会放大
技术风险 VS 感知风险 :传播过程与风险社会放大
■ 曾繁旭 戴 佳 王宇琦
【内容摘要】
当下中国已经处于风险社会 。 在一些环境风险议题中, 出现了民众的感知风险高于技
术风险的现象。本研究以西方 “风险的社会放大” 框架为理论出发点, 以山东民众反对建设荣成石岛 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事件为案例 ,探讨在中国语境下环境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公众认知与舆论 特征。通过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 ,发现环境风险主要经由信息过程 、制度结构和个体反应等三重机制 的影响而得到放大。具体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专家和意见领袖的意见争夺决定了风险的信 息过程。利益相关方的暗箱操作 、信息控制和社会团体缺失等制度结构因素 , 导致民众对信息缺乏信 。另外,民众接收信息时的愤怒情绪及对风险项目的 “污名化 ” 过程, 也促 任而进行 “对抗性解读” 进了风险放大。 【关键词】 环境风险; 风险社会放大; 信息争夺; 对抗性解读; 污名化标签
四、信息过程 : 信息建构与风险放大 在 风 险 放 大 的 信 息 过 程 中, 媒 体 、 专 家 、 意 见领袖 、 社会团 体 等 “风 险 放 大 站 ” 对 特 定 风 险 事故或事 件 进 行 信 息 建 构, 并 以 信 息 流 的 方 式 向
瑣 瑐 公众传播风险信息 。 我们 通 过 对 媒 体 、 专 家 和 意
瑥 瑏 瑏 瑤 瑏 瑣 瑢 瑏 瑏 瑡
三、个案选择与方法说明 本研究选取山东民众反对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 山红石顶核电站的两个个案,考察中国语境下环境风 险的社会放大机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山 东省在 120 公里海岸线上,规划了荣成 、海阳 、 乳山 三座核电站,其中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 电站均在威海市中心 100 公里的范围内 。 密集的核电 建设规划和核电站距离民区较近的事实,备受市民争 议,也使 “反核 ” 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 这为我 们考 察民众对核电项目的风险感知提供了便利 。 其次,在 乳山核电和荣成核电这两个案例中,前文文献中提及 的导致风险放大的原因如信息过程 、 制度结构 、 社会 团体行为和个体反应等都有所体现 。虽然我们重点在 于理解信息过程中媒体在风险放大中的角色和意义, 关于制度 、 社会及个体的因素的考量仍将被纳 入 进 来,以丰富对于风险放大机制的理解 。 再次,乳山红 石顶项目作为中国第一个因民众反对而被搁置的核电 项目,在反核运动中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 。 仔细研 究该案例,或许可以为如何消弭风险放大提供 一 些
瑩 瑏 瑨 瑏
关于哪些因素在影响民众对于风险的判断, Cov 瑠 ello 和 Sandman 用 “愤怒因子 ” ( outrage factors ) 瑐 这
一概念加以解释 。愤怒因子不仅仅是指导致民众 “愤 怒” 的因素,而更多是指影响民众风险感知的因素 。 其中不仅涉及民众风险信息接收过程的心理机制,如 是否关乎个人利益 、是否受个人自身控制 、 是否熟悉 包括事故历史 、 媒体报道量大小等社会因素 。 此外, 公众关于风险的直接经验及对风险的熟悉度是影响风 险放大的重要因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