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脾气虚,寒湿下注
什么中成药补脾胃和阴阳两虚
什么中成药补脾胃和阴阳两虚什么中成药补脾胃和阴阳两虚作为经验丰富的养生专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出现脾胃虚弱和阴阳两虚的情况,这些不仅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导致人的精神状态受到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通过中医养生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调理身体。
这篇文章将从六个方面来介绍什么中成药可以帮助我们补脾胃和阴阳两虚。
一、当归补血饮当归补血饮是一种可以有效补充血液的中药补品,同时也有很好的补脾胃的作用。
准备当归、炙甘草、白术、茯苓、白芍、桂枝、大枣等药材,每日服用两剂即可。
制作步骤如下:将当归、炙甘草、白术、茯苓、白芍、桂枝、大枣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
注意事项:服用过程中避免食用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二、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成药,可以有效补脾胃,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便秘等情况。
准备白术、茯苓、人参、炙甘草等药材,每日服用两剂即可。
制作步骤如下:将白术、茯苓、人参、炙甘草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
注意事项:服用过程中避免过食生冷和刺激性食品。
三、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成药,可以有效补充肾阴不足,适用于荷尔蒙失调、脾肾双虚等情况。
准备首乌、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牛膝等药材,每日服用两剂即可。
制作步骤如下:将首乌、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牛膝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
注意事项:服用过程中避免过食生冷和刺激性食品。
四、党参枸杞煲鸡汤党参枸杞煲鸡汤是一种可以有效补充气血和肝肾阴阳的中药汤品。
准备党参、枸杞子、炙甘草、鸡肉等材料,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制作步骤如下:将党参、枸杞子、炙甘草、鸡肉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2小时即可。
注意事项:煲制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火候,避免煮过头。
五、黄精炖瘦肉黄精炖瘦肉是一种可以有效补充肝肾阴阳的中药汤品。
准备黄精、瘦肉等材料,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制作步骤如下:将黄精、瘦肉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2小时即可。
医学知识之脾气虚
脾气虚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气虚弱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脾虚证的变化较多,不同病人表现差异很大。
但作为气虚证,不难与心和肾相鉴别,后者各有独特的定位症状。
比较相关的是胃、肠两腑。
由于气虚多归于脾,胃肠气虚故多从脾治。
因此,确定气虚,排除心脏、肾脏气虚,则大多为脾气虚。
另外便是与下面介绍的几个湿证相区别,详述于后。
辨证注意点首先是气虚。
其次脾所主的功能减弱。
如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可见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或见腹泻(腹痛不甚,无秽臭),再发展下去可见消瘦,面色不华,或虚浮等气虚。
再次,排除湿、痰之证,如苔腻舌胖,形丰等。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补脾胃虚寒的中药有哪些药方
补脾胃虚寒的中药有哪些药方补脾胃虚寒是中医常见的病症,指的是由于饮食不当、情绪压力过大、体质较弱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阳气不足、畏寒肢冷等症状。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中医养生师经常会给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中药配方。
一、经典中药配方1、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补脾胃虚寒的经典方剂之一,由四味药物组成:白术、炙甘草、陈皮、生姜。
其中白术可以补脾益气,陈皮可以调理胃气,炙甘草有益气养血的作用,而生姜则可以温中散寒。
这个方剂可以无刺激性地安稳地调理胃肠和脾补气。
2、八珍汤八珍汤由八味中药组成: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炙草、山药、茯苓、枸杞子。
此方剂强调调理全身气血,头部和肢末的血和经络,由此强调脾土生肌、土生金,以调理脾阳。
这个方体现了中医的同治归元思想,即根据整体情况来调理。
3、黄耆建中汤黄耆建中汤主要是由黄耆、白术、干姜、甘草等五味药组成,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调理方剂,可调理脾胃、益气生津,平以温阳。
这个方是适合所有年龄段人群的。
二、食疗配方及偏方1、红糖姜汤红糖姜汤是一道简单又实用的食疗祛寒方,适合于生活中一些日常症状的调理,如手脚冰凉、腰酸腹泻等。
做法也比较简单,只需把一些生姜片和红糖加入开水中煮沸,即可供用。
而注意事项则是,孕妇和月经期女性不应过多喝此汤。
2、山药粥山药粥是一种味道比较好的粥,可配上同样的材料和适量的糯米,简单地加入开水煮沸,然后煮成粥后,早上喝是比较好的。
除此之外,也可加入葡萄干等果脯进行烹饪,增加其美味质感,来激励脾胃助消化。
三、注意事项做中药烹调时,最好要注重用药的品质,具有明显的界线和标志。
研磨时适量研磨,不要磨成粉,用量不要太大或太小。
中药再好的效果也要懂得用量适当。
做食物烹调时,注意要选择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如质量好的蔬菜,好的海产品等等。
而在烹饪的时候禁忌过量,应根据个体情况用量适当。
四、养生建议为了保持好的身体状况,我们应该加强进食时的调理,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制定饮食方案,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适应力。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转运水液、运化物质、
提供能量和维持血液的重要作用。
但是,脾脏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变。
本文将介绍中医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
脾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影响了这些功能,出现口淡、乏力、饮食不香、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在调补脾气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枣、山药、黄芪等。
潮热汗出证:脾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出现潮热和出汗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当调补脾肾阳气,使用温补的药物,如干姜、桂枝、黄精等。
湿热痰饮证:由于长时间不当的饮食、环境、情绪的刺激导致体内湿气、痰饮、火毒的聚积,引起胸闷、胸痛、咳痰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用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车前草等。
二、论治
中医治疗脾病主要从调养脾气、益气和滋阴等方面入手。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脾病的中医药方:
健脾汤:治疗元气不足,脾虚拒食、便泄的病症,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用于脾气不足,脾虚肢体倦怠、食欲不佳,由人参、白术、大枣、陈皮组成。
三峡消积散:治疗脾胃气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由荷叶、茯苓、车前草、草果组成。
辨脾病证候
脾胃功能 失调
运化失司 胃气上逆
土壅木郁
脘痞或痛,纳少便溏 泛恶欲呕
面目肌肤发黄
寒湿 困扰
阳气被遏,温化失司 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妇女白带量多
寒湿重浊,阻遏清阳
头身困重
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滑或白腻 脉缓弱或沉细为寒湿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
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失职所
气虚机 体功能 低下
不能充养机体 面部失荣 宗气亦虚
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虚弱脾气虚弱之征
辨证要点:纳呆,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并见
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脾虚 升举无力
内脏失于固托 清气下陷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
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 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
寒邪伤阳 津血凝滞
恶寒肢冷,口淡不渴,面白 或青,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辨证要点:脘腹冷痛,发病急剧与实寒症状并见。
类证鉴别:胃阳虚证与寒滞胃肠证
食滞胃肠证
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
症的证候。
食滞胃肠 气失和降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食阻气机,通 降、传导失职
食积于内 拒于受纳 食滞肠道 阻塞气机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与实热见症并见。
类证鉴别: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
寒饮停胃证
寒饮停胃证:是指寒饮停积于胃,胃失和降,以脘腹痞 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寒饮停胃 胃失和降
气机阻滞 胃气上逆
脘腹痞胀
脾阳虚的症状有哪些如何调理
脾阳虚的症状有哪些如何调理在中医理论中,脾阳虚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脾阳虚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了解脾阳虚的症状以及掌握正确的调理方法,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脾阳虚的症状表现较为多样。
首先,在消化方面,患者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总觉得吃什么都不香,稍微吃一点就觉得肚子胀胀的,难以消化。
这是因为脾阳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食物无法被有效地消化和吸收。
而且,还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的情况,尤其是在进食油腻或生冷食物后更为明显。
大便方面,脾阳虚的人通常会有大便溏稀的问题,大便不成形,容易粘在马桶上,难以冲干净。
这是由于脾阳不足,无法运化水湿,水湿下注肠道所致。
同时,还可能会出现腹泻的症状,一天可能要上好几次厕所。
在身体的感觉上,脾阳虚的人往往会感到四肢沉重、乏力,总觉得身体很疲惫,懒得动弹。
这是因为阳气不足,无法推动气血运行,肢体得不到足够的滋养。
而且,还特别怕冷,手脚总是冰凉的,即便是在温暖的环境中也难以暖和起来。
在面色和舌象上,脾阳虚的人面色通常比较苍白或萎黄,没有光泽。
舌头看起来比较胖大,边上可能会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
对于脾阳虚的调理,饮食调理是关键的一环。
应该多吃一些温热、健脾的食物,比如羊肉、鸡肉、猪肚、桂圆、大枣等。
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像冰淇淋、冷饮、西瓜、苦瓜等。
吃饭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在生活习惯方面,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和脚部的保暖。
随着季节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
适量运动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以免损伤阳气。
情志调节也不容忽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愤怒。
不良的情绪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脾阳虚的症状加重。
中医调理方法中,艾灸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每次艾灸 15 20 分钟,以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可以补充阳气,温通经络,改善脾阳虚的症状。
脾气虚致五脏气虚浅识+脾肾阳虚的症状与治疗
脾气虚致五脏气虚浅识+脾肾阳虚的症状与治疗来源:网络提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具升降气机之功,是心、肺、肝、肾生理活动的基础,脾病可波及其它各脏,因此脾气虚则五脏之气皆虚;反之,五脏气虚亦可致脾气虚。
在脾气虚的前提下,心气随之而虚则心阳不振,继之气阴两虚则内生阴火;致肺气虚则出现脾肺两虚之候;致肝气不足则气机不疏而见肝郁之证;致肾气虚则先后天失调而病。
关键词:脾枢脾气虚五脏气虚1. 脾为五脏生理病理之枢脾位居中焦,主运化,升清和统血,有经络与胃腑相连,互为表里,生理上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如脾升胃降共奏升降之功),所以常脾胃并称。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血证论》亦云:“食气入胃,脾经化水,下输于肾”。
由此可知,滋养濡润五脏的气血津液皆有赖于脾胃的化生与输布,五脏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且以脾为中心。
《医宗必读》明言:“盖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液所化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皆属于脾。
”充分说明了脾在五脏生理中的枢纽作用。
另一方面,脾胃具有升降气机的功能,能升肝肾之阴精、脾胃之清阳,上济心肺;能降肺胃之糟粕浊气,下归六腑以排出体外。
脾胃通过其升降作用保证五脏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
因脾为五脏生理功能中心,心、肺、肝、肾四脏生理活动的基础,其病必波及其余四脏,脾胃之气病则四脏皆受气而病,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所言:“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
故脾胃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
”脾病则各脏受累而病,脾气虚则五脏俱无气所充而虚,因此,通过对脾的治养可以使其余四脏得安。
2. 脾气虚致五脏气虚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脏病变均可导致脾气虚衰,并继而导致心、肺、肾气虚。
脾虚有哪些症状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脾虚有哪些症状整理脾虚有哪些症状脾虚,中医术语。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下面是pincai我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临床症状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分类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楚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病因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诞生后,各脏腑组织器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官皆依靠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缘由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汲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全部的胃肠道疾病都可消失或伴有脾虚。
分类病因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反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进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
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消失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缘由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头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渐渐变薄,消化腺也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削减,对食物的分解力量降低。
什么是脾阳虚
什么是脾阳虚文章目录*一、什么是脾阳虚*二、脾阳虚的饮食注意事项*三、脾阳虚食疗方什么是脾阳虚1、什么是脾阳虚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称脾虚寒证。
脾阳虚病名。
又称脾胃虚寒。
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2、脾阳虚的症状2.1、夜间多尿:一般夜尿次数在2次以上,或尿量超过全日的1/4,严重者夜尿一小时一次,尿量接近或超过白天尿量,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属于“夜间多尿”。
2.2、畏寒肢冷:“畏寒”指有怕冷而且怕风吹的感觉。
“肢冷”指四肢手足冰冷,甚至冷至肘、膝关节的症状。
往往伴随腰膝酸痛、神疲倦卧、少气懒言、口淡不渴等肾虚病症。
2.3、头晕无力,失眠多梦:肾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滋养和温煦着其他脏腑,若其他器官久病不愈,就容易伤及肾脏。
许多慢性病如慢性肝炎、冠心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等病人,往往伴随有肾虚症状。
要想根治肾虚,彻底治好其他器官的疾病是根本之道,否则都是“治标不治本”之举。
2.4、腰痛:腰痛根本在于肾虚,可分为内伤和劳损。
内伤肾虚一般指先天不足、久病体虚或疲劳过度所致。
劳损指体力负担过重,或长期从事同一固定姿势的工作(使用电脑、开车等),久之会损伤肾气,导致肾精不足。
3、脾阳虚的病因本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来,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过用误用寒凉药物,或肾阳虚衰所导致。
主要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
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白带多质稀。
舌质淡胖,苔由滑。
脉沉迟无力。
病机分析:脾阳虚衰,运化失职,故腹胀纳少;阳虚则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阳虚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阳虚不温四末,故形寒肢冷;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至肢体浮肿,渗注于下则妇女白带量多质稀。
脾虚分4个等级: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
脾虚分4个等级: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很多人说,以前精力充沛,和男朋友吵架能不停歇吵上一整天。
而现在,到了周末哪里都不想去,只想窝在家里不想动……这就是脾虚最典型的表现:懒。
因为现代大多数人由于饮食不节,缺乏运动,工作压力大、思虑太过等,造成了脾虚;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虚后,会导致气血不足,脾虚湿困,中气下陷,生命活动也“懈怠”下来。
脾虚——从气虚到气陷脾虚第一证: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脾气虚,是大家多少都会有的症状,比较普遍,症状也比较轻微,经常被大家忽视。
它其实就是「脾气」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退。
方用四君子汤来治疗,这是补气健脾第一名方!脾虚第二证:脾阳脾阴虚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针对脾阳虚,可选方药理中丸!脾阴虚:阴液不足,阴液不够的结果就是体内有热。
中医学家蒲辅周曾经总结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是不错的选择!脾虚第三证: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也就是「脾不统血」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鼻子、牙齿、皮肤出血、尿血、便血、女性月经过多、崩漏等血不循经的症状。
脾不统血以补气摄血为法,服用归脾丸有很好的疗效!脾虚第四证:中气下陷脾气不上升,中气会下陷(又称脾气下陷),是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脘腹重坠作胀、久泻、便意频数、脱肛、子宫脱垂等。
推荐食用补中益气丸。
针对以上脾虚四证,小安想着重讲解中气下陷的情况,因为很多人从气虚发展到轻度中气下陷,容易腹胀、腹泻的情况了。
对于中气下陷,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治疗。
升补中气——穴位按摩①气海穴是任脉穴位名称,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
气海是针灸保健要穴。
②足三里穴可以帮助生发胃气,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
③百会穴百会穴是各个经络交汇的地方,可以通畅百脉,调和气血,帮助脾气运行。
脾胃虚寒的症状及治疗主要有哪些
脾胃虚寒的症状及治疗主要有哪些脾胃出现问题时多数人会选择中医的方式调理,按照其性质可划分五类,其医治的方式与用药均有区别。
以脾胃虚寒来看,此时是出现了寒的性质,从而出现脾胃有虚弱的现象。
但是也与其它四种脾胃虚有相似的症状,患者得按照其症状进行分析诊断,其医治则会更合理。
那么脾胃虚寒的症状及治疗主要有哪些呢?脾胃虚寒,为中医名词术语。
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亦有认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胃阳虚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胃阳虚证以胃失和降症状及阳虚证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虚证则以脾虚失运见症和虚寒证表现为辨证要点。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脾阳虚寒症。
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
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
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
脾胃虚寒食疗方:1、胡椒猪肚汤〖原料〗:胡椒12克,猪肚1个(约600克),蜜枣5枚。
〖做法〗:猪肚用生粉、盐擦洗内外,洗净。
脾胃虚弱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胃虚弱的中医辨证治疗脾对于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脾气虚则会导致身体出现很多问题,可能有很多朋友不知道中医是如何治疗脾气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中医治疗脾气虚的方法都有哪些。
中医治疗脾气虚的方法1、脾虚生热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
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
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
主方:人参健脾丸+知柏地黄丸。
2、脾虚呕吐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治则:健脾和胃止呕。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3、脾虚泄泻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治则:健脾渗湿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4、脾虚水肿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治则:温脾利水消肿。
主方:实脾饮加减。
中成药:归脾丸5、脾虚出血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
治则:健脾益气摄血。
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中成药:生脉饮+人参附子丸6、脾虚经闭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
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治则:补脾胃、养气血。
主方:八珍汤加减。
中成药:十全大补丸7、脾虚多涎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寒湿下注的治疗方法
寒湿下注的治疗方法湿证:湿为夏月之主气,故长夏多湿病。
外湿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居雾露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业等均易感受湿邪。
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液运化障碍,湿自内生,一般外湿引起肌表经络之病,内湿易引起脏腑之病。
湿的性质和特点:(1)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引起脾胃气机不畅,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
(2)湿性重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秽浊不清的白带、白浊、湿疹、疮疡流水等均属湿证。
(3)湿性粘滞:湿邪致病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留着不易除去,病程较长。
常见的湿证:(1)外湿:伤湿:湿邪致伤表,即表湿证。
恶寒发热,头重身重,因倦乏力,胸闷,口不渴,苔白滑,脉浮缓,治宜解表胜湿。
湿痹:也称着痹。
湿犯经络,关节酸痛沉重,甚则难以转侧或肿胀,治宜祛湿通络。
(2)内湿:多由脾失健运引起,湿阻气机。
在上焦胸闷,恶心,口淡、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渴而不欲饮,治宜芳香化湿;在中焦脘腹痞闷,饮食不化,肢体困重,尿少,苔厚腻,治宜苦温燥温;在下焦则足肿、淋浊、带下、尿少,便糖,治宜淡渗利湿。
湿热的一般表现: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它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型体质的鉴定:1、型体特征:形体偏胖或消瘦;2、常有表现:面垢油光、多有痤疮粉刺、常感口干口苦、眼睛红赤、心烦懈怠、身重困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带下增多。
病时上述征象加重;3、舌象检测:舌质偏红怠黄腻;4、脉象检测:脉象多见滑数;5、心理特征:性情急燥、容易发怒;什么是痰湿体质。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脾虚分为3度)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管是脾阳虚还是脾阴虚,都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出现血虚表现。
所以清末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脾阳不足,水谷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也不熟。
,所以气血不足是脾阳虚和脾阴虚共同的特点,但表现又有所不一样。
脾阳不足的症状及治疗、饮食注意脾阳主要负责运化水谷,所以脾阳不足,运化水谷无力,容易生湿、生痰,腹泻拉肚子,一片虚寒的表现。
容易怕冷,尤其是腹部。
气血无所化,水湿泛滥,容易表现为皮肤泛白,或有浮肿,尤其是下眼睑明显,水湿上泛,眼睑颜色晦暗。
嘴唇颜色较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者白厚。
手脚冰凉,四肢肌肉也容易浮肿,尿多,颜色清亮。
对于脾阳虚的治疗方法,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立了“补气、升阳”之法,针对脾阳不足、脾气下陷的补中益气汤或升阳除湿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也可适当的选择理中丸或者参苓白术散等,都是可以的。
不过脾阳虚往往还有脾气虚,或者脾阳虚日久容易出现肾阳虚,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佐以补气,或者温肾阳的药物一起。
平时的饮食应该注意多摄入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比如羊肉、鸡肉、南瓜、韭菜等,少吃寒凉冰冻的食物,尤其是生冷瓜果,如果水湿明显或者水肿,可以适当多吃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玉米须,慧米等,但要配伍,尤其是慧米要炒黄,以免更伤脾阳。
脾阴不足的症状及治疗、饮食注意脾阴主要是指营血,所有脾阴不足,缺乏营血,水谷也无法化生,容易虚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一片虚热的表现。
面无色泽,晦暗或发黄,容易口唇干燥,唇裂脱皮,手足心烦,口干但不欲饮,虽有饥饿感,但不想吃,吃了容易腹胀、烦闷,四肢消瘦,容易便秘。
对于脾阴虚的治疗方法,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有一个治疗脾阴虚的经典方剂"麻子仁丸",主要治疗脾阴不足引起的便秘。
那么对于脾阴虚,我们应该怎么治疗呢?一般选择"甘淡药物",甘淡柔润的药物能够养阴生津,同时佐以酸的药物,能生津敛阴,再适当配伍一些能够升提的药物,比如升麻、葛根、桔梗、柴胡等,有助于脾的运化。
温补脾肾的中药方剂
温补脾肾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寒湿内滞等病症。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温补脾肾的中药方剂:
1. 四神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能:温补脾肾,益气健脾,除湿化痰。
适应症:脾肾阳虚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等症状。
2. 八味丸: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肉桂、干姜、茯苓、枸杞子、牡丹皮。
功能:温补脾肾,益精补血,固涩止泻。
适应症:脾肾阳虚引起的腹泻、尿频、遗精、盗汗等症状。
3.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耆、白术、党参、茯苓、甘草。
功能:温补脾肾阳气,益气健脾。
适应症:脾肾阳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等症状。
4. 金匮肾气丸:
组成:肉桂、附子、干姜、大枣、茯苓、牡丹皮、山药、山茱萸、砂仁、丁香、五味子、杜仲、巴戟天、枸杞子。
功能:温补脾肾阳气,益精固肾。
适应症:脾肾阳虚引起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遗精、阳痿等症状。
请注意,中药方剂的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由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并且遵循医嘱使用。
在使用中药方剂之前,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以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
湿热下注,脾胃不和,肝肾两虚,阴阳两虚
湿热下注,脾胃不和,肝肾两虚,阴阳两虚一,首先了解一下这几个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1)、湿热下注湿热下注是一个中医的术语。
中医认为,膀胱系津液之府,湿热蕴结于下焦,下注膀胱,湿热阻于肾与膀胱,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则水道、小便不利,泄时涩痛,尿赤,尿浑浊,小便频数,淋沥不畅(即尿频、尿急、尿短少、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临床可以根据辨证用五淋散、萆解分清饮、黄连解毒汤等等加减治疗。
表现湿热下注,病证名。
指湿热流注于下焦。
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黄腻、脉濡数等。
症见小便淋涩赤痛,少腹拘急,会阴部胀痛,尿道口摘白浊,舌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多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白带、下肢关节肿痛、湿脚气感染等症。
2)、脾胃失和脾胃不和的症状:1、食欲减退、烦躁哭闹,易感冒发烧。
2、脾系症状,有口气、腹胀、大便或干或稀。
3、面色萎黄发花、眼白有蓝斑。
4、夜眠欠安、脑袋出汗,爱趴着睡、睡时眼睛漏缝。
5、舌质偏红、舌苔白厚或厚腻,还可长时间地表现为地图舌。
6、皮肤粗糙、干燥、黯淡、皱纹、色素沉积甚至出现斑丘疹。
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以食欲减退,食后腹胀为主要表现的证。
常见于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泄泻、便秘,以及西医的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胃共同主持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性能上各有特点。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
这种纳与化、升与降、润与燥,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脾胃不和,即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失调。
临床凡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如饮食不节(洁)、思虑太过、劳累过度、误吐误下等均可导致脾胃不和证。
3)、肝肾亏虚:主要有肝肾阴虚,肝阳虚,肾阳虚1、肝阴虚与肾阴虚并举则为肝肾阴虚,常因肾阴虚而影响肝阴不足,火由肝阴耗伤及肾阴也形成肝肾阴虚,肝肾虚常表现为目花、目干、易疲劳、肢麻、胁隐痛等证;肾阴虚则腰膝酸痛、遗精、耳鸣、不孕等证。
脾阳虚症状有哪些
脾阳虚症状有哪些文章目录*一、脾阳虚症状有哪些*二、脾阳虚的中药调理*三、脾阳虚的适宜食物脾阳虚症状有哪些1、脾阳虚症状有哪些四肢不温常年手脚凉,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手感也是凉凉的,对于体热的人来讲都热的非常难受,脾阳虚的人会感觉夏天过的很舒服。
冬天晚上暖不热被窝。
四肢浮肿小腿和脚踝的浮肿比较明显,尤其是晚上睡觉前,脚踝一按一个坑,皮肤的回弹速度很慢,同时平常感觉腿沉走不动路,总是感觉累。
食欲减退到了吃饭的点总是感觉不饿,吃啥都没有胃口。
饭量总是小,吃完就腹胀老是感觉不消化。
胃痛,胃喜温喜按经常会胃痛,按着就会舒服些或者喝些热水也会缓解些,这就是阳虚引起的胃痛和别的胃痛明显的症状。
大便溏稀大便不成型,或者是先干后稀,这个也是明显的特点,正常的大便应该是润润的,形状是圆的,排便速度非常快,但是脾虚的人可能时间比较长,常年都是大便溏稀,自己反而觉得这个是正常的,所以这个也是需要注意的。
舌淡胖嫩舌边周围有齿痕。
这个一般有专业的中医来判断。
不过舌边齿痕自己也能很好的认出来。
舌头两侧的边缘有小坑一样。
2、脾阳虚的病因病机脾阳虚,中医证候名,又称脾虚寒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久之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证候鉴别与脾气虚鉴别,本证可由脾气虚发展而来,同时有畏寒肢冷、脘腹隐痛喜温等寒象。
3、脾阳虚的辩证施治水肿水肿以腰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由于脾阳不足,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
治应温运脾阳,以利水湿,方用实脾饮。
腹泻脘腹疼痛绵绵,得温痛减,遇冷更甚,或兼呕吐不能食。
治宜温中散寒,方用附子粳米汤,甚者用大建中汤。
泄泻由于暴注水泻,短时间内即导致脾阳大虚;更多见于慢性腹泻,病程日久,饮食不化,缠绵不愈,时轻时重,腹痛隐隐,得温则舒,多由素体脾胃虚弱,阴寒内生所致,治当调理元气,温中健脾,元气充足,脾阳来复,其泻即止。
中医脾系病证证治
中医脾系病证证治一、脾系虚证证治1、脾气虚弱面萎黄,肌肉消瘦或便溏。
少气懒言纳食少,参苓白术保安康。
2、脾胃虚寒舌嫩淡,腹痛吐泻手足寒。
温中散寒配健脾,理中良附吴萸关。
虚寒泻痢久滑脱,温补固涩养脏赞。
3、脾气下陷泻崩垂,补中益气升阳最。
脾虚湿甚带下多,如涕如唾完带豁。
4、脾不统血归脾汤,大剂独参急煎尝。
脾气虚寒不统血,便吐衄崩黄土汤。
脾虚水肿食少胀,温脾行气实脾壮。
二、脾系实证证治1、寒湿困脾脘腹胀,泛恶呕吐食不香。
身重便溏苔白腻,燥湿运脾胃苓汤。
2、湿热蕴脾为阳黄,胁痛尿赤脘腹胀,纳呆厌油苔黄腻,五苓散合茵陈汤。
芩连二陈枳朴蔻,胆囊胰腺湿疹康。
三、脾系兼证证治1、脾肾阳虚肢冷寒,腹水肢肿消化难。
神倦无力五更泻,附子理中四神丸。
(内寒)2、肝脾不和胁胀满,腹痛泻后痛不减。
食少屁多易发怒,痛泻要方逍遥散。
胃病实证1、胃热胃脘烧灼感,口渴口臭牙龈烂。
嘈杂易饥口鼻疮,舌红苔黄清胃散。
2、胃寒脘腹痛胀满,得热则舒苔滑淡。
泛吐清水大便溏,厚朴温中良附丸。
寒邪客胃痛喜暖,呕泻霍香正气丸。
(外寒)3、食滞胃脘痞胀满,嗳腐吞酸泻痛减。
暴食脉滑苔黄腻,保和健脾寒热辨。
胃阴不足食量减,舌红少津益胃选。
4、瘀血停胃刺痛验,痛有定处且拒按。
吐血便血食痛剧,丹参饮合失笑散。
胃病虚证1、胃阴不足痛嘈杂,口干咽燥纳食差。
舌红少津大便结,清养胃阴益胃佳。
2、胃虚有热呃逆吐,橘皮竹茹半夏助。
虚寒呃逆舌淡白,丁香柿蒂二陈裁。
汗吐下后胃气虚,嗳痞旋覆代赭需。
脾系病证证治。
脾肾阳虚寒湿怎么调理
脾肾阳虚寒湿怎么调理肾阳虚脾虚如何调理?肾阳虚脾虚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生活调理、中药调理等。
肾阳虚脾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肾阳虚脾阳虚,即脾肾阳虚。
另一种是肾阳虚脾气虚。
脾气虚属于脾虚相对轻的阶段,因此后者较前者症状相对轻,但是脾气虚如果不及时调理,也会发展为脾阳虚。
平时调理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温肾或健脾食物,如牛羊肉、狗肉、驴肉、鸽子肉、鹌鹑肉、韭菜、黑豆、枸杞、山药、白扁豆等。
生活上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劳累。
适度进行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
还要保持心情舒畅。
药物调理最好在可以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服用一些补肾或健脾药物。
比如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附子理中丸、四阳虚脾虚如何调理阳虚脾虚即脾阳虚,可以通过食疗、艾灸、遵医嘱内服药物等方法调理。
脾阳虚就是人们所说的脾虚寒。
主要是由于长期食用生冷的食物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导致的。
临床表现为饮食减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四肢发凉,面白不华,口淡不渴,女性可伴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日常生活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调理身体,适当多食羊肉、狗肉,山药,或者菟丝子等熬粥的方法进行食疗,调整脾阳虚的症状。
也可以通过艾灸或按压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振奋脾胃阳气。
脾阳虚严重者,可以配合温补脾阳的药物调理身体,典型方剂如附子理中丸等。
以上内容仅为举例介绍,不作为治疗建议。
寻肾阳虚脾胃虚寒湿气重的调理方法有哪些?肾阳虚脾胃虚寒湿气重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生活调理、中药调理等。
肾阳虚脾胃虚寒湿气重,往往可以同时存在,中医来讲属于脾肾阳虚水泛。
肾阳虚、脾胃虚寒日久都会导致湿气重,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脾阳、肾阳不足,不能蒸腾气化体内水液,或不能令体内水液正常通过尿液排出,则会出现湿气重。
而脾和肾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往往互相影响,脾阳虚日久可引起肾阳虚,肾阳虚日久也可引起脾阳虚,最终脾肾阳虚,湿气重的现象会日益加重。
补脾胃阳虚的中药有哪些比较好
补脾胃阳虚的中药有哪些比较好补脾胃阳虚是指脾胃健运的能量不足,主要表现为食欲不佳、腹泻或便秘、肢体乏力、面色无华等症状,长期未得到治疗,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
中药在补脾胃阳虚方面有着卓越的疗效,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
本文将介绍一些补脾胃阳虚的中药,以及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治疗补脾胃阳虚1.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它具有补气益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阳虚等症。
黄芪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常用的制剂有黄芪片、黄芪粉、黄芪汁等。
2. 当归当归是一种补血的中药,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症。
当归能够调节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女性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帮助。
3. 熟地黄熟地黄是一种补肾的中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促进血液循环。
它具有滋阴润燥、补血养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阳虚、阴虚等症。
4. 党参党参是一种常见的补益药材,它具有补气益阳、健脾补脾的功效,能增强身体免疫能力,提高健康水平。
党参常用于治疗气虚、阳虚等症,如缺氧、疲乏无力、食欲不佳等。
5. 陈皮陈皮是一种常用的化湿药材,具有行气化湿、健脾开胃的功效。
陈皮常用于治疗脘腹胀满、消化不良等症,能够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二、偏方治疗补脾胃阳虚1. 生姜蜜水生姜中含有较多的姜辣素和挥发油,能够刺激人体消化系统,促进食欲。
加上蜂蜜,生姜汁会更容易吸收,而且蜂蜜还具有滋润肠胃、消炎抗菌的功效。
制作方法:将生姜切成片,加水煮沸,加适量的蜂蜜调味即可。
2. 枸杞粥枸杞是一种很好的滋补药材,对于强化脾胃功能、调节人体免疫有很好的作用。
制作方法:将适量的枸杞和大米混合煮粥,加适量的红糖调味即可。
三、相关注意事项1. 中药治疗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2. 在挑选中药时应选择优质正规的药材,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3. 用中药煲汤或煮粥时,建议先用热水泡发,然后再放入锅中煮熟,这样有助于释放药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阳虚,脾气虚,寒湿下注脾阳虚脾阳虚又称脾胃虚寒,病症名。
脾阳不足,功能减退,温煦无力,运化失职,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症见食欲减退、腹胀、胃痛而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中文名:脾阳虚别名:脾虚寒证季节分布:四季临床表现: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就诊科室:内科病症分析脾阳虚脾阳虚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过用误用寒凉药物,或肾阳虚衰所导致。
主要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
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白带多质稀。
舌质淡胖,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
病机分析:脾阳虚衰,运化失职,故腹胀纳少;阳虚则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阳虚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阳虚不温四肢,故形寒肢冷;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至肢体浮肿,渗注于下则妇女白带量多质稀。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气亏虚、寒湿内停之症。
相似证候的辨别:脾阳虚即脾气虚加上寒象,所以不难与脾气虚鉴别。
但脾阳虚有许多兼证,如可出现腹泻,或水肿,或白带清稀。
这里均要排除邪实存在才能成立脾阳虚的诊断。
这里的邪实主要指湿。
辨证注意点脾阳虚脾阳虚相关药物此证往往亦有着较长的病史,逐步发展而来,再抓住三条:①脾的病位指征,如胃口、消化能力、肌肉等表现情况;②阳虚指征;③排除邪实,主要是湿邪。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称脾虚寒证。
临床表现脾阳虚食补脾阳虚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白不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见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机理分析脾阳虚食补脾阳虚本证常因饮食不节, 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或久病失养等,致脾阳亏虚,运化及温煦无权而成。
其病位在脾,属虚证、里寒证。
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脾阳虚衰,运化失权,故纳少腹胀,大便稀溏;阳虚阴盛,寒从内升,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
体征脾阳虚脾阳虚表征纳减腹胀,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胃中有振水音,时时泛恶,呕吐清水痰涎;或白带清稀而量多,少腹绵绵作痛,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或边有齿印,舌苔白滑,脉沉弱。
方药中医根治脾阳虚中医根治脾阳虚小建中汤加减:本方能甘温补中,益气散寒。
白芍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饴糖30克(兑服)、甘草10克。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
苓桂术甘汤加减:本方能健肿益气,温阳化饮。
茯苓20克、桂枝12克、白术15克、法半夏10克、干姜6克、黄芪12克、甘草10克。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
实脾饮加减:本方能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茯苓15克、白术12克、大腹皮10克、干姜10克、草果10克、附片6克、厚朴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牛膝l0克。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
加减: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者:小建中汤加减 + 蜀椒6克、广木香10克(温中散寒行气化湿)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伴气短乏力者:实脾饮加减 + 黄芪15克、党参10克(益气温中)若呕吐清水痰涎,伴脘腹胀满者:苓桂术甘汤加减 + 厚朴10克、砂仁8克、大腹皮10克(理气温胃)施治要点: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者不宜选用胖大海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者不宜选用胖大海1、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弱发展而来。
脾阳虚必并脾气不足,因此,脾阳虚与脾气虚常相互参见。
故临床治疗用温中运脾之治时,常与健脾补气药如人参、饴糖、白术、炙甘草等配合使用。
2、脾阳虚引起的水肿病,原则上忌用峻下逐水之法。
因为此法运用峻烈的泻下药物,使水湿从大便出,水肿虽一时消减,但亦伤正,且水肿常可复起,故忌用。
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补脾益胃的药物,方可使得脾气康复,水湿得以运化,中焦斡旋得力,水律湿浊各归其道,加之中阳日旺,虽不去泻水,而水湿自消。
针灸: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取脾俞、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
久病体虚加关元。
灸法: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用艾条或隔姜灸,每日一次。
食补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脾阳虚等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 ,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令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
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并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中行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不论是采用药补还是食补,均是为了补虚扶正,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谨可补虚祛邪,并可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故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的进补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阿胶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麦冬、鳖甲等补阴药食物,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反了中医辨证说辨体施补的原则。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体虚的食补食品和药膳食疗方:红枣山药猪肚汤-脾胃虚寒的食疗方红枣山药猪肚汤-脾胃虚寒的食疗方1 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1.1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可经常交替选服。
1.2补气虚药膳食疗方举例:玉珍鸡:母鸡一只洗净,鸡肚内放人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
黄芪蒸鹌鹑:黄芪6~9g,鹌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2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2.1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2.2补血虚药膳食疗方举例:当归乌骨鸡:当归、黄芪各15g放入纱布袋中与乌骨鸡一只共蒸煮,吃鸡肉喝汤,可补血虚。
阿胶糯米粥:阿胶9g(打碎)与黑糯米60g共煮粥服食,可补血虚。
3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
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3.1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3.2补阴虚药膳食疗方举例:银耳红枣羹(或百合莲子羹):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适量共煮羹当点心服食,可补阴虚。
甲鱼二子汤:甲鱼1只与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食甲鱼饮汤,连食数剂,可补阴虚和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遗精、头晕、目花等症。
石斛河鱼;石斛6g,河鱼1条共蒸食,可滋阴。
虫草老雄鸭:虫草9g与三年老雄鸭1只共煮,吃鸭肉喝汤,可补阴虚。
4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
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脾阳虚多注意饮食脾阳虚多注意饮食4.1补阳虚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4.2补阳虚药膳食疗方举例:海马童子鸡:海马9g,童子鸡1只,共蒸食,可补阳虚。
韭菜白米虾:韭菜200g,白米虾(或虾仁)100g,共炒,加调味,常服食,可补阳虚。
5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5.1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5.2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5.3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对两虚之体的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通过进补待虚弱的表现消失,恢复健康后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真正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无虚不须补,避免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进补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反而对健康不利。
福龙口服液以灵芝和蛇和其他几味上品中药为主要原料,经科学加工提炼精制而成,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
灵芝所含成分的种类和相互配合的比率几乎天衣无缝,可以从整体上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蛇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两者结合经科学加工,使福龙口服液对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中老年人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本产品还具有预防白细胞降低的保健作用。
福龙口服液中含有丰富的功效因子——腺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