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胃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
中医内科学记忆歌诀
中医内科学记忆歌诀一:胃病分类及治疗1. 脾虚型:健脾益气,消食导滞。
2. 阳明亢实型:清利肠道,降火解毒。
3. 气血两虚型:养阴生津,调理营养。
二:心脏病的辨证施治1. 心阳不足类型:- 行经络活血化淤坎;- 温通冲任暖宫寒。
2. 灼伤神志类别:- 安抑安眠镇静定;- 开窍醒脑散迷恋。
三:呼吸系统常见疾患处理方法1. 太白湿浊邪入肺,寓温开郁逐水分。
2.金刚木棱喉部堵,甜苦润泛止干喘。
四:急性传染性非特异性下呼吸道感染(URTI)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均戴口罩保持个人卫生;- 手卫生和正确使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打喷嚏;- 加强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避免人群密集场所。
五: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 肝郁脾虚型:舒肝解郁,健脾和胃。
2. 湿热壅盛型:清利湿火,祛除湿邪。
3. 血淤化饮型:活血化淤,消散积聚。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行经络活血化淤坎: 通过调理身体经络系统来促进血液循环,并分解或排出堆积在其中的阻塞物质。
2.温通冲任暖宫寒: 使用草药等方式提高子宫部位温度以改善寒凉引起的不适感。
3.安抑安眠镇静定: 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并帮助入睡,在心理上产生平静与放松状态。
4.开窍醒脑散迷恋: 刺激大脑功能以增强警觉性和认知能力, 解除意识模糊状态.5. 寓温开郁逐水分 : 运用具有辛温性质的草药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滞,并排出体内多余水分。
6. 甜苦润泛止干喘: 使用具有清热化湿、宣肺平喘作用的中药以缓解喉部不适和呼吸困难。
7.舒肝解郁健脾和胃:通过调理身体气机,改善情绪压力引起的脏器功能紊乱并增强消化系统能力。
8.清利湿火祛除湿邪:使用寒凉或辛散类别中医治疗方法以去除潮湿与积聚在人体内部导致发炎等问题9. 活血化淤消散积聚 : 运用活络通经法配合行气活血之品, 分解阻塞物质及驱动毒素.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考相关文件。
辨证3
三、脾与胃病的辨证
6、脾 胃 湿 热
脾胃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
证候 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口粘而甜,肢体困重, 便溏尿黄,身目发黄或皮肤发痒,或身热不扬,汗出 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辨证要点】以脾运化失调与湿热内阻为辨证要点 。
肝郁气滞犯胃致胃腑气滞——胃脘胀满,疼痛连胁 胃气郁滞生热——食少嘈杂吞酸 胃气上逆——嗳气,呃逆,呕吐 肝气不舒——郁闷不舒,烦躁易怒 气郁生热——苔薄黄
病案分析
• 乔 X ,男, 37 岁.一周前出现恶寒发热, 倦怠乏力,脘闷不饥,厌油腻,经某医院 按“感冒”治疗,恶寒发热减轻,前天面 目发黄,且尿黄如浓茶,今日来诊。症见 面目发黄,其色鲜明,脘腹痞闷,呕恶纳 呆,厌食油腻,便溏不爽.肢体困重,身 热不扬,口微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 黄腻,脉濡数。
身热不扬:病人自觉发热,按其肌肤却不甚热 的症象,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 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表现·分析
湿热蕴结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受阻,升降失常——脘腹痞闷,呕恶 纳呆 脾主肌肉,湿性重着 ——肢体困重 湿热下注 —— 小便黄短,大便溏泄不爽 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致胆汁外溢——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如橘, 皮肤发痒 湿遏热伏,热处湿中——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内盛之征。
表现·分析
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 络脉失养,虚火内灼 —— 胁肋隐隐灼痛 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 手足蠕动 阴亏津不上承 —— 口燥咽干,舌干少津 阴虚不能制阳,虚火上炎 ——面部烘热或颧红 虚热内蒸 —— 五心烦热、潮热 虚火内灼营阴 —— 盗汗 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 肝阴不足,虚热内扰
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
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
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是一种学习中医内科的记忆方法。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
"亥为胆血养肝庚为胃脾为中戊为肺太阴肾清三焦别忘心"
这个歌诀的含义是:
- 亥为胆:亥是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个,代表胆;
- 血养肝:血液的功能是养生和运行,对应养肝的中医理论;- 庚为胃:庚是天干的第七个,对应胃的中医理论;
- 脾为中:脾是中医中心脏器官,对应中的功能;
- 戊为肺:戊是天干的第五个,对应肺的中医理论;
- 太阴肾:太阴是五行之一,对应肾的中医理论;
- 清三焦:清指的是清除不良物质,三焦是中医中关于气的运行通路的概念;
- 别忘心:心是中医中心脏器官,对应心的中医理论。
这个歌诀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记住中医内科基础内容的概念和关联关系。
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速记(医考、考研无忧)
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速记(医考、考研无忧)【一】肺系病症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功能失调,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常见外感病症。
【歌诀:感冒风寒用荆防,风热葱桔银翘安。
暑湿新香气参苏,阴虚加减葳蕤汤。
平素易感玉屏风,阳虚再麻血物葱。
】咳嗽: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歌诀:咳嗽七证需分明,风寒三拗止嗽平。
风热犯肺桑菊饮,风燥桑杏杏苏灵。
痰湿二平三子养,痰热清金化痰轻。
肝火加泻黛蛤散,肺阴沙参麦冬宁。
】哮病:哮病是因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伏痰,以致痰阻气逆,痰气搏击,壅塞气道,肺失宣降。
临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者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歌诀:冷哮射干小青龙,热哮定喘越半功。
寒包热哮青龙石,风痰哮证三子从。
虚哮平喘固本用,喘脱回阳生脉逢。
缓解脾虚六君子,肺肾生地金六中。
】喘证:喘证是指由外感或内伤,导致肺气升降出纳失常,以呼吸困难、气息迫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歌诀:喘证风寒麻黄盖,表寒肺热麻石赛。
痰热郁肺桑白下,痰浊阻肺二三裁。
肺气郁痹五磨饮,肺虚生脉补肺衰。
肾虚金肾参蛤散,喘脱参附锡蛤来。
】肺痈:肺痈是因感受外邪或痰热素盛,导致热毒壅盛,热壅血瘀,血败肉腐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病症,属于内痈之一。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浓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歌诀:肺痈初期银翘散,成痈苇茎如解还。
溃脓加味桔梗白,恢复沙清桔杏安。
】肺痨:肺痨是因正气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
【歌诀:肺痨肺阴用月华,虚火百固秦鳖加。
气阴保真或参白,阴阳补天大造茶。
】肺胀: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气短喘促,咳嗽,痰多,甚则面色晦暗,唇甲发绀,脘腹胀满,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肺系疾病。
(中医)脾胃病辨证
(中医)脾胃病辨证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方面。
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升降失常等方面。
1.脾气虚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四肢倦怠,食少纳呆,头目昏花,甚则小腹坠胀、阴挺、脱肛,大便稀溏,或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
舌淡苔薄,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思虑、吐泻太过伤脾;或劳累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年老体衰、病后失养,耗伤脾气所致。
辨证要点:以脘腹坠胀,久泻久痢,肛门坠胀,内脏下垂,伴气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2.脾胃虚寒证临床表现:面色萎黄,脘腹隐痛,喜按喜温,腹胀纳呆,形寒肢冷,大便稀溏,或尿少,浮肿。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也可因外寒直中,或过食生冷或苦寒药物用之太过伤损脾阳,或肾阳虚衰累及脾阳所致。
辨证要点:以脘腹胀满,冷痛绵绵,喜温喜按,伴脾胃气虚之症为辨证要点。
3.脾不统血证临床表现:鼻衄、齿衄、肌衄、吐血、尿血、便血,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伴见面色萎黄苍白,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久病脾虚,过劳伤脾,损伤脾气而致统血无权所致。
辨证要点:以各种慢性出血症,伴气血两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4.食滞胃脘证临床表现:脘腹胀痛,厌食呕吐,或嗳腐吞酸,或兼肠鸣矢气,泻下不爽,泻下物酸腐臭秽。
舌苔垢腻,脉滑。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也可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等原因导致。
辨证要点:以胃脘胀痛拒按,厌食,呕吐或泻下酸腐为辨证要点。
5.胃阴虚证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咽干燥,或干呕呃逆,胃痛嘈杂,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外感热病后期津液受损,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伤津耗液,或温燥药物用之太过,或胃病迁延不愈所致。
辨证要点:以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伴阴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脾与胃病辨证
胃火炽盛
▪ [基本概念]是指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所表现 的证候。
▪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口臭,渴喜冷饮, 吞酸嘈杂,便秘尿黄,或食入即吐,或消谷善饥, 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鼻衄,齿衄 运化失常——食少纳呆,便溏,面白无华, 脉细弱
治法: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
脾气下陷
概念:是指脾气虚、主升的功能失常所表现的 证候。
病因: 脾气虚 久泄久痢 劳倦伤脾
证候:脘腹有坠胀感,食后益甚,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 久痢不止,脱肛或内脏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 头晕目眩,少气无力,肢体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 白,脉虚弱。
平胃散 五苓散
脾胃湿热
概念:是指湿热蕴结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感受湿热外邪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品
证候:脘腹痞满,恶心欲呕,口粘而甜,肢体困重,大便溏泄, 小便黄,或面目肌肤发黄,或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 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胃湿热
病机分析:
湿热之邪 脾胃升降失常——脘腹痞满,恶心欲呕 蕴结脾胃 湿热上泛——口粘而甜,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理中汤
党参 干姜 白术 甘草
寒湿困脾
▪ [基本概念]是由于寒湿内盛,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口淡不渴,纳呆便溏,头身
困重;或身目发黄,其色泽晦暗如烟薰;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或妇女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 [辨证要点]以脘腹胀痛,呕恶便溏与寒湿内停见症为辨证要点。 ▪ [治法]温中化湿,胃苓汤
中医技能病证速记口诀
中医技能病证速记口诀中医技能病证速记口诀是中医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记忆口诀来快速了解病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技能病证速记口诀。
1. 三焦有积水,用温阳扶正法。
三焦积水是指三焦湿热聚积引起的病证,治疗时应以温阳扶正的方法为主。
2. 肝胆郁滞症,柴胡解表法。
肝胆郁滞是指肝胆气滞引起的病证,治疗时应以柴胡解表的方法为主。
3. 脾胃虚弱症,四君子养胃法。
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低下引起的病证,治疗时应以四君子养胃的方法为主。
4. 肺热咳嗽症,清肺润燥法。
肺热咳嗽是指肺部热气上升导致的病证,治疗时应以清肺润燥的方法为主。
5. 肾阳虚症,补肾温阳法。
肾阳虚是指肾阳功能低下引起的病证,治疗时应以补肾温阳的方法为主。
6. 肝火旺盛症,疏肝清热法。
肝火旺盛是指肝部火气过盛引起的病证,治疗时应以疏肝清热的方法为主。
7. 心神不宁症,养心安神法。
心神不宁是指心脏功能紊乱引起的病证,治疗时应以养心安神的方法为主。
8. 血瘀症状明,活血化瘀法。
血瘀是指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病证,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的方法为主。
9. 湿热蕴结症,清热利湿法。
湿热蕴结是指湿气和热气相互作用引起的病证,治疗时应以清热利湿的方法为主。
10. 风热感冒症,解表清热法。
风热感冒是指风热侵袭引起的病证,治疗时应以解表清热的方法为主。
以上是一些中医技能病证速记口诀,通过记忆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病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提高中医学习的效率。
当然,这只是初级的口诀,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治疗。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善于总结和运用口诀,提高学习效果,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方歌
脾胃系疾病一、胃痛1. 寒邪客胃香苏散4:香附紫苏叶陈皮甘草,理气解表。
良附丸2:高良姜、香附半夏泻心汤7:半夏黄连黄芩枣,人参干姜炙甘草。
2. 饮食伤胃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枳实导滞丸8:枳实导滞神曲黄连黄芩,大黄白术泽泻与茯苓。
大承气汤4: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 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化肝煎7:陈皮青皮与丹皮,芍药山栀泽泻贝母成。
丹栀逍遥散10:逍遥散8(逍遥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煨姜)+牡丹皮、山栀4. 湿热中阻清中汤7:清中汤中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豆蔻施,陈皮甘草和胃气,理气清热又化湿。
5. 瘀血停胃失笑散2:蒲黄、五灵脂丹参饮3:丹参、檀香、砂仁6. 胃阴亏耗一贯煎6:一贯麦冬生地,北沙参当归身川楝子枸杞子。
芍药甘草汤2:芍药、甘草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7.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7:小建中汤(桂枝汤5: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饴糖)+黄芪理中丸4:理中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方。
附子理中汤5: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香砂六君子汤8:六君子汤6(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皮)+香附、砂仁二、痞满(一)实痞1. 饮食内停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2. 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散6:二陈平胃用厚朴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甘草六味齐。
半夏厚朴汤5:半夏厚朴生姜紫苏茯苓。
黄连温胆汤9:温胆汤6(温胆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竹茹)+黄连、生姜、大枣3. 湿热阻胃泻心汤3:三黄:大黄、黄连、黄芩连朴饮7:黄连制厚朴饮焦山栀,菖蒲芦根制半夏香豉。
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4. 肝胃不和越鞠丸5:越鞠香附神曲,苍术川芎栀子宜。
枳术丸2:枳实、白术五磨饮子5:五磨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存。
(四磨沉香槟榔,乌药人参。
六磨沉香槟榔,乌药草枳壳大黄。
)(二)虚痞1. 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8:补中益气黄芪人参,当归陈皮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
中医内科学总结记忆歌诀
中医内科学总结记忆歌诀一、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及其与整体平衡的关系,以及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医内科学的知识,我们总结了一首记忆歌诀,以助于学习和应用。
二、记忆歌诀中医内科学总结歌诀如下:阳气升发阳补木,内有神农;阴精为重,依水而安。
五藏六腑各司其职,疾病多源,具体辨治。
三、详解1.阳气升发阳补木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的温热能量,具有向上升发的趋势。
阳补木指的是补益肝脏的功能。
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对于阳气的升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2.内有神农;阴精为重神农指的是中医创始人神农氏,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和草药研究者,同时也是中医的奠基人之一。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阴精的充盈和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3.依水而安中医将肾脏比喻为水,肾脏主要负责蓄藏精气、控制水液代谢等功能。
水具有滋润、安抚的特性,说明肾脏对于维护人体内部环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4.五藏六腑各司其职中医将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五脏分别是心、肝、脾、肺、肾,六腑分别是胃、大肠、小肠、胆、膀胱、胞宫。
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作用,相互协调工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5.疾病多源,具体辨治中医内科学研究的是各种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疾病因素复杂多样,来源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准确辨识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结语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治疗方法。
通过记忆歌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医内科学的知识,帮助学习者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深化对中医内科学的理解和掌握,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做出贡献。
脏腑辨证之脾与胃辩证用方歌诀
脏腑辨证之脾与胃辩证用方歌诀1、脾气虚证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四肢拘,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喜温喜按四肢冷。
便溏水肿或白带,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3、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脾胃湿热证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四苓散。
5、胃阴虚证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7、胃阴阳两虚证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8、胃热亢盛证胃实热证胃火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9、寒邪犯胃证胃实寒证胃寒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11、肝气犯胃肝气不和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12、食滞胃脘伤食证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九版《中医内科学》方歌集之5脾胃病证
九版《中医内科学》方歌集之5脾胃病证本方歌集按照九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体例编写,所有章节、证型、代表方的选择均严格按照教材体例,为便于记忆和归纳,我们在编写时做如下处理:1.所有“某方加减”均按原方处理,具体加减需结合具体病症进行;2.所有在九版《方剂学》教材中出现的方歌均以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习参考》(2013年2月修订版)为准,体现编写的一致性;3.所有本方歌集中的内容已安排人员负责校对,方歌与各味药物的对应性明确;第三章脾胃病症第一节胃痛1.寒邪克胃证:良附丸良附丸用醋香附,良姜酒洗加盐服,米饮姜汁同调下,心脘胁痛一齐除。
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香附芎,枳壳陈皮芍草从,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胀痛可收工。
4.湿热中阻证:清中汤清中汤中黄连栀,半夏茯苓豆蔻施,陈皮甘草和胃气,理气清热又化湿。
5.痰热瘀结证:癫狂梦醒汤桃仁赤芍通香附,苏子半夏柴草疏,大腹青陈白皮桑,痰热瘀结梦醒乎?第七节癎证(一)发作期1.阳癎:黄连解毒汤(见本章第五节)定癎丸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
2.阴癎:五生饮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二)休止期1.肝火痰热证:龙胆泻肝汤(见本章第四节)涤痰汤(见本章第一节)2.脾虚痰盛证:六君子汤(见本章“多寐”)3.肝肾阴虚证:大补元煎大补元煎景岳方,怀山杜仲熟地黄,人参当归枸杞子,枣仁甘草共煎尝。
4.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见本章“多寐”)5.淤血停胃证:失笑散失笑灵脂蒲黄同,等量为散酽醋冲, 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丹参饮丹参饮治人腹痛,砂仁丹参与檀香,血淤气滞共相结,气顺淤散保安康。
6.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100首(歌诀与趣记)
清营凉血
17清营汤
《温病条辨》
【君】犀角(水牛角代)(30g)
【臣】生地黄(15g)麦冬(9g)元参三钱(9g)
【佐】竹叶心(3g)丹参(6g)黄连(5g)银花(9g)连翘连心用,(6g)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人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歌诀】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生姜枣,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速记】秦大将只要半壶枣酱。
黄芩、大黄、生姜、枳实、芍药、
半夏、柴胡、大枣、生姜
【歌诀】小柴胡汤和解功,人参半夏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痫此方宗。
【速记】生芹菜炒大虾仁。
生姜、黄芩、柴胡、炙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12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君】柴胡(15g)
【臣】黄芩(9g)大黄(6g)枳实炙,(9g)
【佐】柴胡(15g)芍药(9g)半夏洗,(9s)生姜切,(15g)
【使】大枣挚,(4枚)
《伤寒论》
【君】麻黄去节,(9g)石膏碎,绵裹,(18g)
【臣】杏仁去皮尖,(9g)
【佐使】甘草炙,(6g)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歌诀】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中医内科学歌诀之脾胃病证
中医内科学歌诀之脾胃病证一、胃痛病证歌诀胃痛寒良食伤保,肝柴湿清瘀失笑,虚寒建中阴贯芍。
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味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加减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加减4.湿热中阻证——清中汤加减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加减二、胃痞病证歌诀胃痞食停保和丸,痰湿二陈平胃办,热阻连朴通胃满,越枳疏肝和胃宽,脾虚胃弱补中气,胃阴不足益胃安。
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加减2.痰湿中阻证——二陈平胃汤加减3.湿热阻胃证——连朴饮加减4.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5.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加减6.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加减三、呕吐病证歌诀呕食保和邪香气,痰饮夏苓肝四七,气虚君子阳虚理,胃阴不足麦门滋。
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加减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加减3.痰饮中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朮甘汤加减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加减5.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减6.脾胃阳虚证——理中汤加减7.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加减四、噎膈病证歌诀噎即噎塞膈为拒,启膈化阻利痰气。
沙参麦冬润津亏,通幽瘀血最相宜,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运脾延生机。
1.痰气交阻证——启膈散加减2.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汤加减3.瘀血内结证——通幽汤加减4.气虚阳微证——补气运脾汤加减五、呃逆病证歌诀呃逆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石膏多。
若属气机郁滞型,五磨顺气勿蹉跎,更有阳虚理中施,阴虚益胃功效卓。
1.胃寒气逆证——丁香散加减2.胃火上逆证——竹叶石膏汤加减3.气机郁滞证——五磨饮子加减4.脾胃阳虚证——理中丸加减5.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加减六、腹痛病证歌诀腹痛寒良食导滞,肝郁柴胡热承气,瘀停少腹逐痛止,中虚脏寒小建理。
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加减4.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加减5.瘀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加减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加减七、泄泻病证歌诀泄寒藿香热芩连,食保脾虚参苓散,肝气乘脾痛泻安,肾阳虚衰四神健。
内科口诀(脾胃病)
内科口诀(脾胃病)1、胃痛寒食瘀肝犯,湿热阴亏脾胃寒。
方药:寒邪良附半夏心,饮食伤胃保和丸,失笑丹参瘀血停,肝气犯胃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丹栀逍遥左金弦,湿热中阻清中汤,一贯芍甘胃阴伤,脾胃虚寒芪建中,形寒肢冷附理中。
歌括:景岳全书化肝煎,二皮芍药栀子丹。
再加泽泻土贝母,泄热和胃又疏肝。
清中二陈连栀子蔻(草)。
2、痞满虚实寒热辨。
肝胃饮食痰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亏。
方药:肝胃越鞠枳术丸,饮食内停保和减,脾虚消痞热导滞。
痰湿中阻二平胃,湿热泻心连朴清。
脾胃虚弱补中益,胃阴不足益胃添。
歌括: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清热益胃养阴津。
3、呕吐虚实胃脾肝。
实证肝犯外食饮,脾胃虚寒气阴亏。
方药:肝郁犯胃四七汤,外邪藿香浊玉枢,伤食保和大黄茹,痰饮小夏合苓桂,痰郁化热温胆属。
脾胃阳虚用理中,气虚香砂(六君)阴麦冬。
歌括:紫金锭(玉枢丹)用山慈菇,五倍千金雄黄朱,大戟麝香共为末,霍乱痧胀米汤服。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齐,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4、呃逆胃火寒气郁,脾胃阳虚阴不足。
方药: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小承气,胸烦便秘凉膈选;若属气机郁滞证,五磨旋覆二陈管,气滞成瘀血府逐。
更有阳虚理中施,阴虚益胃橘皮茹。
歌括:丁香散方能暖胃,可将虚寒呃逆退,炙甘草与高良姜,柿蒂降气功为最。
5、噎膈标实痰气瘀,本虚津亏阳气微。
方药:痰气交阻启膈散,瘀血通幽玉枢逢。
津亏沙麦竹叶汁,气虚阳微运脾汤。
歌括:启膈散中用郁金,沙参丹参贝荷苓,杵头糠与砂仁壳,噎膈痰结劳可饮。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五汁安中五般汁,韭姜梨藕牛乳汁。
养阴和胃降逆气,津亏热结此方适。
补气运脾六君相,黄芪砂仁大枣姜。
培补中州扶正气,和胃降逆疗效彰。
6、腹痛寒热虚实通。
寒邪湿热食积滞,气滞血瘀中藏寒。
方药:良附正气寒邪除,脐痛难忍通四逆,少腹冷痛暖肝煎,内外皆寒乌桂枝,雷鸣切痛附粳米,冷积腹痛大黄附。
中医临证歌诀脾病辨证二
中医临证歌诀脾病辨证二实证:(一)牌胃气滞脾胃滞,食不入,大腹满痛脘不舒,二便不利喜呕吐,舌苔白腻脉沉濡。
其病机以脾胃气滞,不能运化水谷为主。
醒脾气,芳香药,苏叶豆蔻花与壳,藿香砂仁绿萼梅,佩兰玫瑰建菖蒲。
行脾滞,用乌药、青藤木香与枳壳,香椽佛手青陈皮,藿梗香附炒白术。
降胃气,用厚朴,枳实槟榔是下药,莱菔消胀真不错,杏仁蒌仁半夏曲。
(二)寒湿困脾湿困脾、体沉重,食少脘闷腹胀痛,呕恶便溏或身肿,脉濡舌腻头如蒙。
其病机以湿困脾阳,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水湿停聚为主。
除脾湿,苍术宜,扁豆除湿又健脾,苡仁瓜瓣豆黄卷,消胀利水大腹皮。
(三)脾胃湿热若脾胃,蕴湿热,呕恶脘痞便溏泄,小便短赤全身黄,舌苔黄腻濡数脉。
其病机以湿热蕴积,脾胃气滞为主。
所用药物可参照“除脾湿”“清胃热”“醒脾气”“行脾气”“降胃气”诸条以及肝病辨证中“除湿热”条下。
(四)食滞胃脘饮食滞,胃不安,厌食嗳腐又吞酸,大便不调腹胀满,脉滑苔厚易生痰。
其病机以食滞胃脘,受纳失司为主。
消食积,谷麦芽,鸡金神曲阳春砂,酒积葛花积棋子,欲消肉积用山楂。
(五)脾胃虫积有虫积,腹胀满,腹痛时剧时又缓,食腥更痛腹梗起,面部唇膜有白点。
脉乍大,又乍缓,口吐清水舌红点,皮肤黄萎巩膜兰,消瘦错齿饥饿感。
其病机以虫积腹中,吸食水谷,逆乱气机为主。
欲驱虫,使君子,芜荑雷丸与榧子,鹤虱乌梅苦楝皮,贯众槟榔南瓜子。
寒证:胃寒证胃寒证,脉迟弦,重者剧痛轻绵绵,遇寒加剧得温减,肠鸣舌淡吐清涎。
其病机以寒伤胃阳,阳气被遏,水饮内聚为主。
选用药物参照“欲温脾”条下。
每日二药一方菊花(《神农本草经》)【药性】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蔓荆子(《神农本草经》)【药性】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应用】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齿龈肿痛,头晕目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与胃病辨证要点速记及歌诀
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与胃的生理病理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
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液。
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又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喜润恶燥。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而致使水谷、水液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胃病主要病理为受纳,和降,腐熟功能障碍。
二、常见证型(一)脾气虚证1.含义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纳少或纳呆,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吐泻太过,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4.辨证要点以腹胀便溏、食少及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脾胃气虚纳谷呆,腹胀时作运化乖;大便溏薄水渗肠,面黄消瘦或浮肿;少言倦怠气虚象,脉缓而弱舌色淡。
(二)脾虚气陷证1.含义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亏虚,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频,肛门重坠,或久泻不止甚或脱肛,或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脏器下垂,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3.证候分析本证多由脾气虚进
一步发展而来,或因久泻久利,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损伤脾气,清阳下陷所致。
4.辨证要点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脾气虚甚成气陷,气短神疲面白眩,食少便溏脘腹坠,脱肛阴挺胃下垂,小便混浊如米泔,久泻久痢而舌淡。
(三)脾阳虚证1.含义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2.临床表现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溏稀,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以致脾阳虚衰,温运失职,寒从内生,水谷失运,水湿不化。
4.辨证要点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与虚寒证候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脾阳虚证中寒生,脘腹胀痛最喜温,食少纳呆口味淡,便溏完谷四肢冷。
或有水肿小便少,带下量多颜色清,脉沉而迟又无力,舌淡苔白胖齿痕。
(四)脾不统血证1.含义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与气血亏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久病气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统血无权所致。
4.辨证要点以脾气虚证的表现与各种慢性出血共见为辨证要点。
(五)寒湿困脾证1.含义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
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与寒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重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由于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
外湿内湿,互为因果,以致寒湿困阻,脾阳失运。
4.辨证要点以脾失健运与寒湿内盛共见为辨证要点。
(六)湿热蕴脾证1.含义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与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吐,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证候分析因外感湿热之邪;或本为脾气虚弱,湿邪中阻,湿郁化热;或嗜食肥甘厚腻,饮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4.辨证要点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与湿热症状并见为辨证要点。
(七)胃气虚证1.含义胃气虚证是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隐痛或痞胀、喜按,食少与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证的影响等,损伤胃气所致。
4.辨证要点以胃隐痛或痞胀,喜按,食少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胃气虚弱失和降,胃脘隐痛或痞胀,进食或按则痛缓,纳呆食胀嗳气倦,口淡面黄气短懒,舌淡苔白脉弱见。
(八)胃阳虚证1.含义胃阳虚证是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2.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苦寒、泻下之品,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或他脏腑病变的影响,伤及胃阳所致。
4.辨证要点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阳气不足胃失煦,胃痛绵绵时发止,喜温喜按食后缓,畏寒肢冷不化食,纳呆脘痞口淡倦,舌淡吐清脉沉迟。
(九)胃阴虚证1.含义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以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胀、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过用温燥药物,耗伤胃阴所致。
4.辨证要点以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胀,灼痛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胃阴虚证口咽干,饥不欲食大便难;胃脘灼痛干呕逆,舌红少苔脉细数。
(十)胃热炽盛证1.含义胃热炽盛证是指火热壅滞于胃,胃失和降,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2.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内侵,以致胃火过旺。
4.辨证要点以胃脘灼痛、消谷
善饥与实热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十一)寒滞胃脘证1.含义寒滞胃肠证是指寒邪侵袭胃脘,阻滞气机,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2.临床表现脘腹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恶寒肢冷,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冷,寒凝胃肠所致。
4.辨证要点多有寒冷刺激诱因,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等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寒滞面青急暴痛,遇寒则甚得温减,畏寒肢冷口不渴,苔白脉弦或沉紧,恶心呕吐后痛缓,泛清泻稀或胀秘。
(十二)食滞胃脘证1.含义食滞胃脘证是指饮食停积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肠鸣腹痛,泻下不爽,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3.证候分析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所致;或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可成滞。
4.辨证要点以胃脘胀痛,呕泻酸馊,厌食与气滞见症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暴饮暴食滞胃脘,胀满疼痛又拒按,恶心呕吐厌拒食,舌苔厚腻脉滑行,嗳腐吞酸食不化,肠鸣矢气泻败卵。
编辑:栀子核对:百会
▶【本文由培医教育整理发表,摘自《中医诊断学速学素记》,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
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