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我常选用这几首经方

合集下载

《伤寒论》5个方辨治阴证腹痛

《伤寒论》5个方辨治阴证腹痛

《伤寒论》5个方辨治阴证腹痛原创英石不淑青竹医社 2022-01-24 22:30第835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医社伤寒杂病论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论》中关于腹痛的论述散怖在六经每一辨治中,较为出名的有阳明证的三承气汤外,今期小编一文会介绍《伤寒论》里用以治疗阴证腹痛的另外五个汤证,附上辨证特点和医案,供大家临床参考,这五个方证分别是:桂枝加大黄汤证,四逆汤证,芍药甘草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理中汤证。

《伤寒论》治疗阴证腹痛的五个汤证&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o【辨证要点】:便秘,腹部胀满,腹肌挛急紧张疼痛,脐两旁腹直肌外缘拒压者。

•四逆汤证-《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o【辨证要点】:胃腹等处时痛,手足寒厥、全身疲劳乏力、或伴有嗜睡、萎靡不振、或阳虚发热、或呕吐。

o•芍药甘草汤证-《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o【辨证要点】:治痛第一方,腹痛,或胁肋脘腹挛急疼痛,或伴四肢拘挛作痛,内外诸般痛症之属寒、热、虚、实诸种病机于血虚津伤所致的疼痛,此方均堪选用。

•桂枝加芍药汤证-《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o【辨证要点】:便秘或鸭溏不畅,或腹软四肢,或食冷性饮食即疼痛、胃腹等处挛急疼痛者;属虚、属寒,症见腹满时痛,喜温喜压。

•理中汤证-《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o【辨证要点】:腹泻,腹时痛,喜温喜压,或食冷性饮食即疼痛。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前几天遇到一个病人,因为吃一种口服液引起右侧小腹疼痛,去诊所输液后不效,转求中医治疗。

病人恶寒汗出,小腹疼痛拒按,脉沉紧。

予大黄附子汤。

病人于晚十九点左右服药,服药后恶寒汗出消失,腹痛消失,但三十分钟左右出现呕吐,将药吐出。

继服一剂,仍三十分钟后吐出。

后未再服药,病人仍感觉胃中不适,但渐渐入睡。

至次日早五点半,病人醒来,排小便一次,喝温水三杯,胃气已和。

这个病例有三点启示:
1 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好,而且发挥作用很快。

2 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不一定要排出大便才有效。

3 病人腹痛消失后,胃气不和,出现呕吐,这时不宜继续服药,可待胃气自和。

肠胃经方合集: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

肠胃经方合集: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

方五:平胃散
总结词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详细描述
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和甘草组成,具 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功效。这个方剂适 用于治疗湿浊内阻引起的腹痛、腹胀、腹泻 等消化道症状。其中,苍术能够燥湿健脾, 厚朴能够行气消积,陈皮能够理气消食,甘 草能够调和诸药。
方六:五磨饮子
总结词
行气解郁、消食化积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和当归等组成,具有温中祛寒、涩肠止泻的功效。这个方剂适用于 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其中,乌梅能够收敛止泻,细辛能够温中祛寒,干姜 能够温中散寒,黄连能够清热燥湿,当归能够补血活血。
方四:柴胡疏肝散
总结词
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VS
详细描述
柴胡疏肝散由柴胡、芍药、陈皮、枳壳和 香附组成,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 效。这个方剂适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引起的 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其中, 柴胡能够疏肝解郁,芍药能够养血柔肝, 陈皮能够理气消食,枳壳能够破气消积, 香附能够行气止痛。
方四:丹参饮
总结词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详细描述
丹参饮由三种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的胃痛症状,如胃痛 、胁痛、胸闷等。
02
腹泻6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一:理中丸
总结词
温中健脾,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 泻。
VS
详细描述
理中丸是一种中成药,由人参、干姜、白 术、甘草等中药组成。它具有温中健脾、 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 起的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理中丸可 以口服,也可以用温开水送服。需要注意 的是,孕妇应慎用此药。
详细描述
一贯煎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和生地黄组成,具有疏肝 理气、养血柔肝的功效。这个方剂适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引 起的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其中,北沙参能够养阴清 热,麦冬能够养阴润燥,当归身能够补血活血,生地黄能 够滋阴凉血。

【名医效方:痛经方16首】

【名医效方:痛经方16首】

【名医效方:痛经方16首】田七痛经胶囊【方源】罗元恺效验方【组成用法】田七末醋炒五灵脂蒲黄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广木香冰片(药量临证酌定)每日3次,每次3~6粒。

【功效主治】本方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凝血瘀的痛经。

脱膜散加减方【方源】夏桂成效验方【组成用法】肉桂5g (后下)五灵脂10g 三棱10g 莪术10g 川续断10g 延胡索10g丹皮10g 杜仲10g 益母草30g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本方有补肾温阳,逐瘀脱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虚瘀浊证的膜样性痛经,症见经行腹痛,量多,色红,有大血块,块下则痛减,头昏耳鸣,胸闷,乳胀,腰俞或腰骶酸楚,小腹冷痛,脉象沉细,舌质淡红,苔白腻者。

【加减应用】若小腹冷痛明显者,加艾叶9g,吴萸3g;小腹胀痛明显者加制香附9g,台乌药6g;出血特多者加血竭6g (冲服),炒蒲黄8g (另包)。

痛经散【方源】徐志华效验方【组成用法】当归10g 白芍10g 丹皮10g 香附10g 郁金10g 乌药10g 川芎5g 莪术10g 元胡10g 红花10g 川楝子10g 水煎服。

【功效主治】本方有理气活血,逐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经行腹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块下痛减,舌紫黯,脉弦者。

【加减应用】若痛剧难忍者,加制乳没各5g。

温胞饮【方源】徐志华效验方【组成用法】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6g 生蒲黄(包)10g 玄胡10g 莪术10g 炒苍白术各10g 肉桂3g 白芥子10g 制香附10g 干姜6g 云苓10g 水煎服。

【功效主治】本方有温经散寒,化瘀利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因寒湿凝滞所致经行腹痛,得热痛减、畏寒、苔白腻、脉沉紧者。

【加减应用】若腰酸者,加川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方【方源】徐志华效验方【组成用法】当归15g 丹皮15g 白芍15g 黄芩10g 山栀子10g 白芥子10g 香附10g郁金10g 红花10g 莪术10g 三棱10g 玄胡10g 川楝子10g 制没药10g 八月札10g 徐长卿10g 水煎服。

经方学习——当归芍药散

经方学习——当归芍药散

经方学习——当归芍药散
古代的养胎方,有养血、调经、利水、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以腹痛、浮肿、头眩心悸、口渴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和女性血虚体质的调理。

【经典配方】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泽泻。

【经典方证】
妇人怀娠,腹中疞痛。

(二十)
妇人腹中诸疾,痛。

(二十二)
【体质要求】中年女性为多,面色黄,或有浮肿貌,或有眼袋,或有黄褐斑,皮肤干燥,缺乏光泽。

腹壁无力,但经常腹痛,大便先不成形后便秘,或有腰腹部重坠感。

常有浮肿、头痛头晕、心悸、肌肉痉挛跳动等。

常感下肢无力,或有抽筋或麻木等。

痛经、月经量少、周期紊乱或闭经。

【适用疾病】妊娠腹痛、胎位不正、慢性盆腔炎、子宫及附件炎、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痛经、闭经、不孕症、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硬皮病、黄褐斑、痤疮、过敏性紫癜、贫血、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亢、甲减、干燥综合征、肝炎、肝硬化、多囊肾、肾结石、胆囊结石、尿路结石、习惯性便秘、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加减法】
腹痛、下肢皮肤干燥、舌暗者,合桂枝茯苓丸;
口渴、小便不利、浮肿者,合五苓散;
四肢冷、腹痛者,合四逆散;
月经延期,容易疲惫,颈项强痛者,合葛根汤;
水肿伴有精神萎靡、脉沉微者,合真武汤;
免疫性疾病长期迁延不愈,伴有抑郁者,合小柴胡汤;
伴有严重的恶寒感或极度疲倦感、脉沉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浮肿伴有关节疼痛或多汗者,合桂枝加附子汤。

【注意事项】腹泻者,方中的白芍的用量可酌减。

腹痛绵绵,经久不愈,一首止痛经方,效如桴鼓

腹痛绵绵,经久不愈,一首止痛经方,效如桴鼓

腹痛绵绵,经久不愈,一首止痛经方,效如桴鼓医圣经方,源远流长,辨证准确,效如桴鼓,也是历代医家推崇膜拜的原因,在临证之中,开展使用,多能取得良好效果。

与朋友们浅谈止痛经方——当归芍药散。

一、先给朋友们分享一则病案:张XX,女,36岁,于2021年6月12日首诊。

•病史:一年前有盆腔炎病史,在3级医院妇科就诊,有下腹痛一周,妇科彩超示:子宫底有少量液体(3.4cmX4.2cm),诊断为急性盆腔炎。

经过抗炎治疗,疼痛消失。

•主症:右下腹隐痛反复发作,痛势绵绵,时有头晕、乳房胀痛,思虑过多,倦怠乏力,饮食少,脉细弱,舌淡苔薄白。

•就诊经历:在医院西医妇科就诊,妇科彩超显示:未见异常。

西医考虑慢性炎症,口服抗生素效果不好。

•症状分析:腹痛反复发作,痛势绵绵,时有头晕,倦怠乏力,舌淡苔白,左脉细弱,有气血不足,肝肾之阴亏虚之像;饮食少,主脾虚,日久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轻窍,轻窍失养,出现头晕;思虑过多,引起肝郁,肝郁气滞,肝经郁滞,乳房为肝经循行部位,肝经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乳房胀痛;气虚日久,病久必瘀,瘀则疼痛;气血不荣于腹部,不荣则痛。

肝郁气虚血瘀,瘀不去,虚不补,则久病不愈,反复发作。

•病机:思虑过多,肝郁气滞,横犯脾胃,不思饮食,脾气亏虚,日久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亏虚,不能上荣轻窍,则头晕,气血不能充养四肢,故倦怠乏力。

气虚日久,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故血瘀,瘀阻于腹部故腹痛,气血亏虚,不能荣养腹部,也出现隐痛。

不过腹痛是气血亏虚多,血瘀较少;肝郁气滞,故乳房胀痛。

•治则:疏(柔)肝健脾,活血止痛•方药:当归芍药散加减•组成:当归、芍药、茯苓、川芎、白术、炒香附、炙黄芪、元胡、丹参、红花、木香、生晒参、连翘、枸杞子、山茱萸、炙甘草。

•方义: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茯苓、川芎、白术)调血养肝,健脾生血为君;炒香附、木香、丹参、红花、元胡,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现代医学研究,运用活血药物,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枸杞子、山茱萸(一味丹参饮共同四物汤)滋补肝血;生晒参、炙黄芪补气,有与当归合用,又名当归补血汤,大补气血,为臣;连翘为疮疡圣药,现代医学研究具有抗炎作用,为佐药,加强治疗效果;炙甘草调和诸药,补气健脾,又与白芍酸甘化阴,滋补肝血,又名芍药甘草汤,具有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作用为使。

经方治疑症——30多年来顽固腹痛,柴胡桂枝汤合芍药甘草汤治愈

经方治疑症——30多年来顽固腹痛,柴胡桂枝汤合芍药甘草汤治愈

经方治疑症——30多年来顽固腹痛,柴胡桂枝汤合芍药甘草汤治愈经方,即经验方、经典方,狭义的经方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记载的方剂。

经方源自《神农本草经》和伊尹的《汤液经法》,自古经方派就是中医重要的医学流派之一。

经方以其结构严谨、疗效显著,从一诞生即深受历代医家的喜爱,纵观中医学史,研习经方的医家和著作可谓规模宏大,形成了强大的伤寒学派。

笔者临证30年来,喜用经方诊治疾病,积累了一定的心得与体会,兹将我在临床运用经方治疗疑症、难症、急症、重症的经验介绍如下:一、疑症1.柴胡桂枝汤合芍药甘草汤治顽固腹痛1987年首次治疗一例顽固性腹痛患者。

蔡某,男,65岁,漳州市龙海县港尾镇白坑村人。

主诉:顽固腹痛三十七年。

患者于1950年在部队时,有一日下河游泳,忽然在水中手足抽筋,腹痛难忍,经治疗后缓解。

后来腹痛频繁发作不停,三十多年来多方求治,或诊为“腹型癫痫”,或诊为“虫痛”,或诊为“癔病”。

累进各地大小医院住院治疗均未能治愈,甚至不能确诊。

该病发作时呈绞痛并持续不止,继而出现一小碗口大小的硬结。

按之硬,推之不移,时左时右不定。

用力按擦时可肿散痛止,否则需注射解痉止痛剂方可缓解。

双腓肠肌常于夜间痉挛抽痛。

观其形瘦,但神色未见虚象。

二便正常,食欲尚佳。

腹痛发作无规律,或一日数发,或数日一发,不发作时则如常人。

诊其腹,见腹肌拘急,心下支结。

舌淡红,少苔,脉浮紧有力。

因思《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载,《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痛者”。

又观其脉、证,证属肝阳太过,肝阳不足以濡养经脉,以致经脉拘急作痛。

治宜调理阴阳、濡养经脉,缓急解痉。

方用柴胡桂枝汤合芍药甘草汤。

处方:柴胡,黄芩,半夏,党参,桂枝,白芍,炙草,生姜,大枣,水煎二次,分三次温服,七帖,每日一帖。

柴胡药后告知腹痛未再发作,双足未再抽筋。

原方再进七帖。

停药后观察随访跟踪,从未再复发。

十三年后其死于肺癌。

经方辨证治疗腹痛(2)

经方辨证治疗腹痛(2)

经方辨证治疗腹痛(2)
01
气滞血瘀
症状: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

治法:以气滞为主,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以血瘀为主,宜活血化瘀。

方药:以气滞为主,柴胡疏肝散;以血瘀为主,少腹逐瘀汤。

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

若气滞较重,胁肋胀痛者,加川楝子、郁金;若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荔枝核。

少腹逐瘀汤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若腹部术后作痛,可加泽兰、红花;若跌仆损伤作痛,可加丹参、王不留行,或吞服三七粉、云南白药。

02
[注意事项]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为基本病机,以不通则痛为本。

腹痛病位在腹,有脐腹、胁腹、小腹、少腹之分,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等,在辨证时应全面考虑病位、病机、脏腑、病因、经络等。

腹痛的治疗原则总以“通”立法,并应根据寒热之轻重,虚实之多少,气血之浅深而辨证论治。

急性腹痛要排除外科急腹症,以防误治。

扫描下方二维码永久看回放。

2015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方歌整理:腹痛

2015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方歌整理:腹痛

2015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方歌整理:腹痛腹痛1.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正气天香散正气天香紫苏陈,香附乌药干姜攘;温中散寒行气滞,胎前产后此方安。

附子粳米汤<半夏,甘草,大枣>乌头桂枝汤<桂枝汤加乌头>暖肝煎暖肝煎中桂茴香,归杞乌沉茯加姜,温补肝肾散寒滞,肝肾虚寒疝痛康。

大黄附子汤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理中丸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温脾汤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2.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3. 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黄芪建中汤<黄芪加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大建中汤大建中汤蜀椒用,干姜人参饴糖共; 心胸大痛呕不食,温健中阳止寒痛。

附子理中汤4. 保和丸保和山楂莱菔曲,茯苓夏曲连翘取,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枳实导滞丸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泽术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效堪灵。

5.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6. 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官桂姜,归芎赤芍脂蒲黄,经暗腹痛快煎尝。

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少佐桂枝温通妙,下焦蓄血小腹胀,泻热破淤微利效。

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红花枳壳草赤芍,归芎香脂索乌药,行气活血阻膈消。

中域医考()搜集整理。

疼痛辨治的经方思路-腹痛

疼痛辨治的经方思路-腹痛

疼痛辨治的经方思路-腹痛属于太阴病虚寒证,出现腹中隐隐而痛者,用理中汤;拘急而痛者,用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者,用附子粳米汤;“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用大建中汤;“寒疝,绕脐痛”者,用大乌头煎;兼有表证,身疼痛者,用抵当乌头桂枝汤。

属于太阴病,寒实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

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属于阳明病实热证,出现腹部疼痛、胀满、大便秘结者,根据不同情况,用三物厚朴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属于少阳病的腹痛,偏于上腹部,用小柴胡汤;腹痛,“气上冲胸”、“往来寒热”者,为奔豚病,用奔豚汤。

腹痛偏于右下腹,为肠痈。

属于阳明病,实证者,“按之即痛如淋”,用大黄牡丹汤;属于太阴病,虚证者,“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用薏苡附子败酱散。

妇人、孕妇腹痛,属于太阴病,用当归芍药散;腹痛、漏下,用胶艾汤。

产后腹痛,属于虚证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内补当归建中汤;属于气滞者,用枳实芍药散;属于血瘀者,用下瘀血汤。

案例14:当归芍药散合奔豚汤加减治疗腹痛李某,女,54岁,2009年10月21日就诊。

患者腹中经常隐痛多年,剧烈发作时,则感到腹部紧缩疼痛,有股气从小腹上冲到喉咙,呕吐,坐立不安,西医诊断为神经性腹痛,面色晄白,精神欠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当归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白术30克茯神30克泽泻10克柴胡15克合欢皮10克法夏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代赭石30克七剂二诊:上方服后,症状消失,以当归芍药散合黄芪建中汤善后。

处方:当归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白术30克茯神30克泽泻10克桂枝10克饴糖60克炙甘草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桂圆肉15克黄芪30克十四剂按语:关于《金匮要略》中的奔豚病,当代医家很少有人提及,但我在临床遇到不少,男人有,女人更多,西医认为与神经活动有关。

经方验案(自汗、咳嗽、腹痛、失眠)

经方验案(自汗、咳嗽、腹痛、失眠)

经方验案(自汗、咳嗽、腹痛、失眠)1.桂枝加附子汤治自汗患者,女, 45 岁, 2002 年 7 月 23 日初诊。

时值酷暑,病人却身着厚毛衣,自诉仍觉周身寒气透骨,恶风,其背部尤甚,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却又汗出不止,经常感冒,诊见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属表阳不足,卫表不固。

治拟益气温阳固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炙桂枝 6g,炮附子 6g,炒白芍 12g,炙甘草 8g,红枣 30g,生姜 3 片,炙黄芪 15g,防风10g,炒白术 15g,五味子 10g,煅龙牡各 30g。

进 7 剂后即汗出止,四肢得温,衣减,精神好转,宗原法出入再服 14 剂,诸症皆除,至今未发。

按:本例患者乃素体阳虚,卫表不固,腠理失司而汗出如漏,恶风怕冷,又背为阳中之阳,故背部恶寒更甚。

其证与《伤寒论》第 20 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相符。

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助阳固表,庶阳气得复,肌表白固。

合以玉屏风散、煅龙牡、五味子以增益气固表敛汗之功。

2.麻杏石甘汤合麻子仁丸治咳嗽患者,女, 63 岁, 2002 年 8 月 26 日初诊。

自诉外感初愈,咽痒,咳嗽气急,咳吐黄脓痰,口干,便秘, 2 ~ 3 日一行,诊为舌红苔黄,脉浮数。

证属肺热肠燥,热壅迫肺,大肠失润,治拟清肺化痰,佐以润肠通便,方用麻杏石甘汤合麻子仁丸:炙麻黄 5g,杏仁 10g,生石膏 ( 先煎 ) 30g,生甘草 5g,麻仁 8g,厚朴 10g,炒枳实 15g,桑白皮 15g,鱼腥草 30g,炒黄芩 15g。

进7 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大便得下,咳嗽减轻,续进 3 剂而痊愈。

按:肺为娇脏,主清肃不耐邪侵。

本例乃因外感六淫,由寒化热,热壅于肺,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气急,咳吐脓痰,舌红苔黄。

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但肺之邪热也可以通过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络属关系,从肺下移至大肠,影响大肠传导致腑气不畅,形成大便秘结之症,浊气上逆,反碍肺气肃降,肺中之热无路可出而使咳嗽加剧,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关于“腹痛”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腹痛”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腹痛”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腹痛腹痛是以胃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肠道易激综合征、胃肠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粘连、不完全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以腹痛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腹痛”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内经》对腹痛的病因病机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指出了寒邪、湿邪、热邪等是导致腹痛发生的主要原因。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对腹痛已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指出腹痛虚实寒热的辨证方法。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强调下法的应用。

如对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以及寒邪攻冲证,分别用附子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开创腹痛辨证选方之先河。

3.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谓:“气血、痰水、食积、风冷诸症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唯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之可验。

”详论不同类型腹痛的特点。

4.金·李东垣《医学发明·泄可去闭苈大黄之属明确“痛则不通”的病机学说,并: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对后世影响很大。

5.明·秦景明《症因脉治·腹痛论》曰:“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毛乙上名日腹痛。

若痛在胁肋,曰胁痛。

痛在脐上,则日胃痛,而非腹痛。

”对腹痛与胃痛、胁进行鉴别。

6.龚信《古今医鉴》针对各种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疗法则:“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是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

”清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如《血证论》谓:“血家腹痛,多是瘀血。

疼痛良方——大黄附子汤

疼痛良方——大黄附子汤

疼痛良方——大黄附子汤作者简介:陈军帆,男,浙江温州人,中医学硕士,执业中医师,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方证学者,主要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对汉方及腹诊亦微有涉略。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病篇,方中附子用量颇大,为3枚,和治疗风湿痹痛的桂枝附子汤旗鼓相当,治疗腹部疼痛经常要用到的一张方子,其条文讲“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宜大黄附子汤”,点出此乃寒下之方。

在方药组成上,此方由大黄、附子和细辛三味药构成,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很想象,都属于人狠话不多,药少力不轻的凶悍角色。

一、使用技巧关于此方的使用要点,笔者曾有专文论述——无明显热象的疼痛+便秘,别忘了大黄附子汤,经过提炼,总结出了这么一条使用大黄附子汤的口诀,具体为:无明显热象的疼痛+便秘+脉沉≈大黄附子汤。

大家可以先把这个口诀背住,然后看看历代医家是不是这么使用的。

最后我会解释这个口诀为什么这么编排。

二、各种疼痛(1)腹痛门纯德医案:一52岁男子,因肠梗阻二次手术治疗,西医诊断为巨结肠症。

患者脘腹胀满,大便5日一行,横结肠部胀痛拒按,与大黄附子汤一剂,服后,肠鸣大便下,诸症若失。

(2)胸痛藤平健医案:一71岁男子,主诉右侧胸痛剧烈,面色不华,脉洪大,舌润无苔,腹部弹力中等,略软,腹直肌挛急,大便4-5天1次,用大黄附子汤25日痊愈。

(3)坐骨神经痛大塚敬节医案:一58岁男子,数月来苦于左侧坐骨神经痛,微胖,便秘严重,脉沉而有力。

用大黄附子汤,一天腹泻4-5次,疼痛明显减少,3周痊愈。

三、口诀解释无明显热象的疼痛+便秘+脉沉≈大黄附子汤,这条口诀有几个要点:(1)虽然大黄附子汤在原文里是治疗腹痛的,但我并没有用腹痛去限制它,而是用疼痛去统领。

从上述三个案例可以看到此方不单治疗腹痛,胸部、腰腿部还有一些头部的疼痛,亦可应用此方。

(2)虽然条文讲“此为寒实也”,但我修饰疼痛的形容词并不是寒象,而是无明显热象,这个范围就比寒象大多了。

症状为腹痛古方病案

症状为腹痛古方病案

腹痛丹溪治一人,六月投渊取鱼,至秋深雨凉,半夜小腹痛甚,大汗,脉沉弦细实,重取如循刀责责然。

与大承气汤加桂二服,微利痛止。

仍连日于申酉时复痛,坚硬不可近。

每与前药,得微利,痛暂止。

于前药加桃仁泥,下紫黑血升余,痛亦止。

脉虽稍减,而责责然犹在。

又以前药加川附子,下大便五行,有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有余。

又伤食,于酉时复痛,在脐腹间,脉和。

与小建中汤,一服而愈。

震按:小腹痛甚,大汗,脉如循刀责责,昧者必认为真脏脉矣。

否则认其病因是寒,惟用桂、附耳。

丹溪连以温药下之,殊不可及。

最难者痛止复作,不改前方,陡加桃仁,迨瘀下痛止,仍不改前方,又加附子。

至愈后伤食复痛,忽变前方而用建中。

总由指下认得真,故攻补毫无疑惑也。

下条虞案受寒为重,又误于寒下,故先投温补及艾灸,而后进温下之药,与前案稍别。

然皆确切不移,彼此难换,若认脉不清,必至两误。

虞天民治一人,壮年寒月,入水网鱼,饥食冷粥,腹大痛,二昼夜不止。

医用大黄丸、大承气,下粪水而痛愈甚。

诊其六脉沉伏而实,面青黑色。

虞曰:此大寒证,及下焦有燥矢作痛。

先与丁附治中汤一帖,又灸气海穴二十一壮,痛减半。

继以巴豆、沉香、木香作丸如绿豆大,生姜汁送下五粒,下五七次而愈。

又一妇年五十余,小腹有块作痛二月余。

一医作死血治,与四物加桃仁等药,不效。

又以五灵脂、延胡索、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丸服,又不效。

其六脉沉伏,两尺脉绝无。

虞曰:乃结粪在下焦作痛耳,非死血也。

用金城稻,烧灰淋浓汁一盏服之。

过一时许,与枳实导滞丸一百粒催之,下黑粪如梅核者碗许,痛遂止。

后以生血润肠之药十数帖,调理平安。

震按:尺脉沉实,则为下焦结粪,今两尺绝无而断结粪,又见取脉之巧,非出一途。

若死血则脉必涩,前已历载多案矣。

汪石山治一人,年五十余,瘦黑理疏。

忽腹痛,午后愈甚。

医治以快气之药,痛益加,乃曰:午后血行于阴分,加痛者,血滞于阴也。

四物加乳、没服之,亦不减。

汪诊之,脉浮细而结,或五七至一止,或十四五至一止。

中医治疗腹痛的7个经方

中医治疗腹痛的7个经方

中医治疗腹痛的7个经方大黄附子汤方证提要腹痛得寒加重、大便秘结,伴见恶寒或身痛,舌苔白、脉弦紧。

推荐处方大黄10 g,制附片30~50 g(先煎),北细辛10 g,以水1 000 mL,先煎制附片1 h,再放入细辛、大黄,文火再煎煮30~40 min,取汤液200 mL,分2次温服。

临床应用适用本方证者其人形体较壮实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腹痛以下腹痛或偏向一侧的多见,疼痛常较剧烈,多为阵发性。

一般均伴有大便数日不解,或大便干结难出,舌质暗、舌苔多厚或水滑。

本方证的腹痛有得寒加重、便畅得减的特点,其痛可有饮冷食寒,或暴受风寒引发或加重,且常伴自觉恶寒、手足厥冷等。

本方证临床可用于具有上述方证特点的腹痛疾病,如肠梗阻、胆囊炎、胆结石、胆蛔症、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腹股沟疝、肿瘤等。

常用加减伴有胆囊炎、胆石症发作者,合大柴胡汤;肾绞痛者合四逆散或芍药甘草汤。

注意事项方中的附子量比较大,应先煎>1 h更稳妥。

本方用药比较峻烈,多用于疼痛重症,普通的疼痛不宜轻易使用。

附子粳米汤方证提要腹痛肠鸣、呕吐,攻冲胸胁,身寒怕冷,苔白或滑。

推荐处方制附片10~15 g,姜半夏15 g,生甘草5 g,大枣25 g,粳米30 g。

常用加减临床常合用大建中汤去人参、胶饴,名《外台》解急蜀椒汤。

注意事项煎服法:以水1 000 mL,煮米熟汤成,去滓约200 mL。

分2~3次温服。

本方为仲景经典方,方中附片与半夏同用,并无配伍禁忌,可放心使用。

大建中汤方证提要腹部剧烈冷痛且可牵连及心胸部,呕吐频繁不能饮食,或可见肠型凸起而拒按,手脚冷,舌淡苔白。

推荐处方蜀椒10 g,干姜20 g,人参10 g,饴糖50 g(烊)。

前3味药用水600~800 mL,煮取150~200 mL,去滓,烊入饴糖。

分2次温服,服后喝热粥一小碗,并温覆避风寒、禁忌生冷。

临床应用本方证者常有进食生冷的诱因,且起病急剧,多为肠蛔虫症、肠梗阻、肠痉挛等病症。

常用加减方中饴糖可用红糖替代,常与附子粳米汤合用。

肠胃经方合集: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

肠胃经方合集: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

肠胃经方合集: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肠胃病17首经方,其中,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

几乎可以治疗常见的肠胃病,值得反复揣摩。

胃痛4方1、人参汤又名理中汤(丸)方药:党参10g 白术10g 干姜10g 甘草6g病症:胃寒。

献曝语:此方为我热爱和用于临床的第一经方,以后成为我治胃寒的专用方。

胃有寒性胃炎和热性胃炎两类。

所谓寒性胃炎,即简称胃寒。

什么是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以至于不敢吃水果或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

上述冷物,如果勉强饮食下去,出现的症状亦不一致,有的胃痛,有的腹泻,种种症状,都是胃寒所致,服此方可痊愈。

症轻者,三剂可愈。

症重者,约30剂可愈,或者说可服至痊愈为止。

一般症状,6剂左右可愈。

所谓痊愈,即患者冷饮冷食后,胃亦无不良反应。

读者注意,如服用日数过多,可能出现浮肿现象,这是甘草引起的钠潴留的副作用,停药后即可消除。

不能消除的话,服经方五苓散可消。

1、陆渊雷氏云:“人参汤为太阴病(即感冒的第四阶段)的主方,其症状为:心下痞硬,腹痛,上吐下泻。

心下痞硬,且有吐者,是胃的机能衰弱,用人参、干姜可治。

腹泻者,是小肠有卡他性炎症,肠内的容物未被吸收,反有炎性渗出物于肠管内流动,用白术可治。

上吐下泻,再加腹痛,其急迫状况可知,用甘草可治。

”又云:“太阴之症,腹内满,上吐下泻,食难下咽,有时腹自痛,说明其病为胃中虚寒,不能消化。

残余之食物,发酵为气体,故使腹满,按之则软。

上吐下泻,食难下咽,为胃肠病的是寒热通有之症,当于脉、舌、腹诊观察以辩其寒热。

”2、吉益南涯氏治胸痛云:“一位妇女,患胸痛已经一至二年。

如发病,则不能饮食。

强食后,则堵塞咽部,不能咽下,手足逆冷,心下痞硬,按之如石,脉沉紧。

服此方数十日后,诸症消散,胃痛亦愈。

”3、大塚敬节氏治右上腹部痛云:“50岁妇女,体胖色白,肌肉软弱。

主诉半年前右胁下疼痛,并有郁滞感。

一周前鸡尾处疼痛,痛时其处坚硬,不久,有声音下行则痛止变软。

《金匮悬解》腹痛——大黄附子汤、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

《金匮悬解》腹痛——大黄附子汤、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

《金匮悬解》腹痛——大黄附子汤、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腹满十三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是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下之,大黄附子汤,细辛附子,降逆驱寒,大黄下积而破结。

1肝胆脉循两胁,木气郁迫则胁痛,腹满一,若见两胁疼痛,此虚寒从下而上也;其脉紧弦,腹满八,其状如弓弦硬直,按之不能移动,是中气虚寒,木邪克土之诊。

弦紧之脉,未言数者,是省文之义,此见发热,则知脉数也;胃气不降,阳中有阴,阳气郁格,则见发热,以温药下其积阴。

大黄附子汤,寒热并用,温药下其停滞。

大黄下之停滞,以清胃腑之积阴,附子温阳遂寒,疏其本虚之弦紧,下其停滞之实不至伤紧弦之虚。

后医有语,标本兼治。

本条即为阳中有阴。

本条即是腹满八,脉数而紧乃弦,未言数而言发热者,胃气不降,则知脉数省略也2669页腹痛,若水谷停瘀,当以温药下之,仲景大黄附子汤,最善之治也。

下条若宿物停滞,而生郁热,则厚朴七物汤是良法也(下条)。

腹满十四腹满痛,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腹满痛,发热十日,脉浮而数者,外感伤寒而表不解,太阳之经郁阳明腑,经腑皆郁。

经气不泄,故发热脉浮,腑气不通,故腹满而痛。

而饮食如故,则内证非寒。

厚朴七物汤,姜、桂、甘、枣,解表而和中,枳、朴、大黄,泻满而攻里也。

以小承气而合姜、桂、甘、枣,重用生姜,亦温下法也。

1此外有表郁,表郁其里,经腑皆郁,经气不泄,故发热脉浮,腑气不通,故腹满而痛。

饮食如故,则内证非寒。

外闭内满,经郁其腑,故双解表里。

桂枝通经解肌,以解其外,厚朴大黄,破气泻热,以解其里。

论;本条无内寒之事,因表闭致内满也。

外寒导致内满,区别上条,内寒导致内满。

腹满痛者,伤内外之寒。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40篇原创内容公众号腹满十五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腹痛实用秘验方

腹痛实用秘验方

腹痛实用秘验方腹痛是指腹部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可出现于内、外、妇、儿各科多种疾患之中。

腹部包括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整个部位,其中又分大腹与小腹两个部位。

凡在此范围以内出现疼痛的症状,均称为腹痛。

【验方1】肉桂2克,香附6克。

研末,开水泡10分钟后,温热饮服。

用于腹部中寒。

【验方2】生姜、红糖、白糖各9克,大枣3枚,艾叶5克。

5味加水煎服。

用于腹部中寒。

【验方3】神曲10克,谷芽、麦芽各6克,枳实3克。

加水煎服。

用于食滞腹痛。

【验方4】小茴香6克,良姜3克,乌药3克,香附7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腹部中寒腹痛。

【验方5】萝卜子60克,加水煎汤,去渣取汁。

代茶饮,早、晚各1次。

用于食积腹痛。

【验方6】小茴香9克,加水煎汤,去渣取汁,代茶饮。

用于寒凝腹痛。

【验方7】焦山楂18克,厚朴10克,红糖15克。

将山楂、厚朴共煎,去渣取汁,加入红糖调化。

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数日。

用于食滞腹痛。

【验方8】芍药6克,陈皮2克,厚朴4克,柴胡4克。

加水煎服。

用于气滞腹胀腹痛。

【验方9】小茴香10克,胡椒12克。

二者共为细末,酒糊为丸。

每服3~6克,温酒送下。

用于小腹冷痛胀满。

【验方10】炒麦芽、炒谷芽、焦山楂(即焦三仙)各10克,白糖30克。

将前3味水煎15分钟取汁,用纱布过滤、调入白糖,趁热服。

每日2~3次。

用于小儿食滞腹痛。

【验方11】鸡内金、白糖各适量。

鸡内金焙干研末与白糖调服,每日3次,每次1~2克。

用于食积腹痛。

【验方12】干姜10克,大枣10枚,饴糖30克。

干姜、枣共煎,取汁去渣,再调入饴糖,稍煮片刻即可。

每日分2次服,饴糖分2次调。

用于脾肾虚寒腹痛。

【验方13】三七5克,香附3克,陈皮1克,黄酒适量。

将前3药研细末,调入黄酒并用温开水冲服。

每日分2次。

用于血瘀腹痛。

【验方14】制附片30克,羊肉1 000克,生姜、葱段各50克,胡椒6克,盐10克。

先煎附片1小时,再煮羊肉,加调味品,煮成汤,食肉喝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痛我常选用这几首经方
娄绍昆:腹痛我常选用这几首经方
经方学堂
11月4日· 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娄绍昆:腹痛我常选用这几首经方
来源中医书友会
I导读:腹痛在临床常见,原因有很多,有的时候可能会因这繁杂的病因造成选方困难。

这个时候不妨学习娄绍昆老师常用的治疗腹痛的几首经方,简便、实用,又易于操作。

(编辑/闫奇峰)
解构桂枝汤—桂枝汤的加减方证(节选)
编著/娄莘杉本文作者/娄绍昆
对于桂枝加芍药汤以及桂枝加大黄汤和黄芪建中汤的临床应用,我也有一点点的心得,不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我遇见肤色白净消瘦的腺病质的腹痛患者,若寒热病性模糊的,就用桂枝加芍药汤;
腹痛喜按喜温的,使用建中汤类方;
腹痛拒按或者大便闭结的,即投桂枝加大黄汤。

如果遇见体胖肤白、肌肉松软、短气易汗的肌肉质的腹痛喜按喜温的患者,一般使用黄芪建中汤,特别是腹肌如棉花一样的患者黄芪可以多用。

各种各样建中汤的患者,如果大便秘结,要加当归等,几十年来都是这样使用,临床颇有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