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
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谈谈你的感悟

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谈谈你的感悟优质范文
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我深感震撼。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这段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波折,但也充满了希望与梦想。
我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勇气和决心深感敬佩。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抵抗。
他们勇敢地拿起武器,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这种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们今天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智慧和创新感到钦佩。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革新。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五四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始终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这些探索虽然有时曲折,但它们为中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成果感到自豪。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们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先辈们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
我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发扬先辈们的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我深感敬意和自豪。
我们要珍惜先烈们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

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
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是中国人民在以清朝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长时期的努力和探索的结果。
在探索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特点时,首先必须提出一点: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是在封建发展时期基础上,在新起阶段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从空白开始的。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可以分成3个方面:(1)从社会结构的改革来看,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主要目的是从封建社会的传统等级制度转变为更加科学的社会结构,以满足当时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
(2)从政治制度上看,封建政治制度大部分保持原样,但具体做法也有所变化,采取了改革和开放的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政策,以复兴国力和改善民生;(3)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是把经济自然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建立和发展公民经济,形成全新的战略和市场经济系统,并推行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使国家经济取得可观的成就。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而且大大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文化方面,中国人民普遍拥有了新的观念,加强了向外学习的意识,强调求实、科学,提倡脱俗、实学、有文化的生活,并突破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接受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从经济上看,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目的是解决封建社会的经济危机,转变为市场经济,推行新技术、新设备,实行科学计划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农业,培育发展工业,并以此促
进新贸易发展,扩大国内市场,从而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上便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它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今,中国正迈步走向现代化,正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所积累下来的成果。
中国近代史心得感悟

中国近代史心得感悟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挫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奋斗的时代。
在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困惑,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和奋进。
首先,近代中国的艰辛历程使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是不容忽视的。
在近代史的开端,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使得中国人民意识到,只有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因此,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民族抗争运动,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奠定了基础。
其次,近代中国的历史也让我明白了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在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曾一度陷入困境和停滞不前的局面。
这时,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反思传统的封建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方案。
他们积极推动新的思想和科技的引进,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变法”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再次,中国近代史也告诉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中国人民从不放弃希望和努力。
无论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国人民都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推动历史的前进。
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中的光辉篇章。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的重要性,坚持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的价值。
这些感悟将伴随我一生,激励我为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认识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认识1. 简要说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历程:①起步阶段(1840~1895):主要是洋务运动。
②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③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近代化进程被打断;解放战争时期,近代化被推入绝境。
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
启示:(1)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 谈一下对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历程:①起步阶段(1840~1895):主要是洋务运动。
②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③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近代化进程被打断;解放战争时期,近代化被推入绝境。
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
启示:(1)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3. 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具有怎么样的特点特点(一)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二)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三)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这些百度上有了。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感受和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感受和启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各种挑战和变革。
从晚清时期开始,中国面临着外来侵略、内部动荡、经济落后等多重问题。
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中国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
以下是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感受和启示:1.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自主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意识到依赖他国的技术和经济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自主发展,努力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自主创新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教育的重要性: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教育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通过推广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中国得以培养出大批有能力的人才,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是培养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 政府的引导作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引导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发展。
政府不仅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还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等。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应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支持。
4. 开放与合作的态度: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积极开放与国际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不断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合作。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开放与合作可以带来更多机遇和资源,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自主创新、教育发展、政府引导和开放合作都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通过总结中国近代化的经验,我们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近代化三阶段的演变与启示

中国近代化三阶段的演变与启示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步步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梦想,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们在做着不同的尝试。
这些尝试大多涉及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因此,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时期(1840—1919年)可以包括这四个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从其内容和特点来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对西方经济技术方面的学习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开始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购置外国的机器设备,第一次实现了大机器生产,使中国古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工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办者——地主阶级洋务派,其发动这一运动的最根本目的不是使中国走上西方式的富强道路,而是维护清王朝即将崩溃的封建统治。
因此,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只是停留在对西方经济技术的学习上,而没有改变,也不愿意改变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封建制度。
而恰恰正是这一做法,使洋务运动注定最终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了这场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的破产。
但洋务运动毕竟走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并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第二阶段:政治制度的变革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先后上演了气势恢弘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也进入了第二阶段——政治制度的变革,开始在政治上进行民主化的尝试。
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和欧美式的民主共和制成为先进中国人的一个梦想。
然而,戊戌变法不过短短的103天就宣告失败了。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袁世凯却窃取了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统治。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终结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答: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启示: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②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
⑤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会向帝国主义低头。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根本原因: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专制统治和对外出卖国家主权,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3)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游行示威。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4)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5)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6)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生为主,运动中心在北京,斗争方式是集会讲演、游行示威、罢课等;第二阶段是6月3日以后,斗争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斗争方式是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
(7)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8)历史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
(9)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⑴历史条件:①阶级条件:工人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⑵诞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十三人。
中考备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考备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
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2.经济工业化3.思想科学化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
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拓展延伸】1.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对此你有何感悟?特点:(1)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在西方侵略的刺激下被迫进行的,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思考

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思考1.洋务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启动于19 世纪60 年代的洋务运动,中经90 年代的维新变法,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
孙中山是在回顾或者说是在“反思”上述近代化运动,总结上述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建构自己的近代化理论和逐步完善自己的近代化思想的。
2.维新运动。
19 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他们不仅提出了维新变法和革新政治制度的主张,而且还大胆、勇敢地提出了深层思维方式变革或“精神革命”的课题。
他们借用西方的思想武器,介绍进化论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使近代中国形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浪潮。
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新运动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全面启动。
然而,对君主与清政府的看法脱离实际。
维新派企图采用保留皇帝宝座来推行自上而下的体制内变革,实现君主立宪政体,走英国和日本模式的近代化道路。
可是,他们过于天真,他们不了解中国的皇帝毕竟与英、日的国王不同,中国的民众也与英、日有别。
因此,维新派要维新,但不明确如何维新,更不明白维新不行该如何变革中国。
正如孙中山所指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是不可能的,“观于昏昧之清朝,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可也。
”“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治理众人之事的总统”,而不需要把国家变为个人私产的封建皇帝。
3.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向西方学制度的,学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政体是关键,政体不改变,一切都无从谈起。
所以,孙中山认为要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迅速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必然要有一个负责任的、代表民意的民主政府。
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不仅是中国改朝换代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振兴中华、追求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先驱。
尽管他未能扫除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两大近代化的障碍,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实现复兴中华的目的,但他的近代化主张无疑是他那个时代中各种方案中最优秀的构想。
中国近代发展变化的感悟

中国近代发展变化的感悟(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国近代发展的概述2.近代中国的主要变革3.近代中国的发展成果4.总结: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现代中国的启示正文一、中国近代发展的概述近代,通常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 年)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逐渐走向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民众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二、近代中国的主要变革1.鸦片战争后的觉醒: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
自此,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认识到国家的危亡,并寻求改革之道。
2.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政府发起了一场“自强”和“求富”的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科技来振兴国家。
尽管洋务运动并未实现其预期的目标,但它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3.戊戌变法:1898 年,光绪帝颁布“戊戌变法”诏书,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试图振兴国家。
但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仅历时百日便告失败。
尽管如此,戊戌变法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4.辛亥革命: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树立了里程碑。
5.新民主主义革命:自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在 1949 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近代中国的发展成果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政治上,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国家政治制度逐步走向现代化;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开始崛起;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众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和结果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和结果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由百年封建思想到维新思想的蜕变,这一探索的结果也无疑在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是,应当不断的超越封建的思维定式,勇于探索新的思想,学会接受先进的思想,使自己处在一个不断超越的状态;要相信自己的实力,积极主动地改革创新,实现中国发展的新奇变化;要采用科学的发展观,秉持进步主义精神,实实在在发展效益经济,合理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要意识到,改革开放要有步调,遵循国情,深入到每一个小城市,适当的做出革命性改革,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鼓励市场的有效发挥,增强往届市民的社会福祉,实现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

思想(理性化) :近代化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 方学习已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 化。表现
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与论战:
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传 播与论战
③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一股思想 解放的潮流。
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社会 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二、中国近代化的特征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 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 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 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
3、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制 度的变化。
考查点:新中国新气象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 30题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 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 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 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中国近代化的类型
史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但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 有区别。
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 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 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
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 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 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后一种 类型。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一、历史认识及启示(初三历史组)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的主题线索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化所经历的的艰辛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结论?①实现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
②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贫穷落后,因此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吸取和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③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学和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近代化过程贯穿了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科技兴国是实现国家真正强大的、正确的科学决策。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
论述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论述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国近代化是一个历程,它不仅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更是中国人民摆脱封建社会、追求自由、繁荣昌盛的精神奋斗之路,更是中华民族发展新时期的发端。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包括:一、启蒙运动这是打破封建社会秩序的起点,大踏步走向现代化的开端。
它最早始于19世纪初洋务运动,同时也受到传播英法文化、思想的影响,更替了中国封建时代传统的社会思想,标志着中国发展的新起点。
二、改良派运动主要是以改革现实制度,开拓时代,创造新生活为目的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事衣食住行到学术思想,从反抗宋元政治腐敗到义务教育普及,从文学创作到新闻自由宣传,都有改良派运动体现。
三、开明时代是从1840年的洋务运动的瓶颈产生,到1860年“太平天国”的灭亡,在“坚守尊严”与“顺应国情”政策中形成的一个阶段,使得中国山河拨乱,一切返老还童,国家财力严重恶化,却井然也,是现代化转折点之前的一段重要时期。
四、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转折点,它象征着中国从共和政体走向帝制君主主义政体的变革,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变化,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五、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人民革命的政治力量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更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格局,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实行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是沿本中国近代化发展最完结的一步。
它是中国社会制度上的根本性变革,是中国从共和主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转抩,使中国进入到市场经济,从而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总之,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是一段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历史进程,在洋务动派的开明、改革派的改良、辛亥革命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实施等历史使命的任务完成下,中国从“旧中国”走向“新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跨越,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始于19世纪,当时中国正处在封闭和思想上的僵局之中。
一位英国传教士马克思·毛斯说:“中国人以前没有任何概念,也没有对自己和外界的认识,而是一种被动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文明的强势扩张成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一种动力。
19世纪初,随着外国企业的进入,西方文明开始侵入中国,并把外来文明带入中国,中国近代化探索就此开始。
同时,西方宗教和政治思想也开始影响中国社会,使得许多中国人意识到西方文明的优势,并开始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化、科学和技术。
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及大清政府的改革给中国近代化探索增添了新的力量。
1860年,洋务运动正式启动,目的是通过改革和创新的政策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改革。
随着新的政策的实施,西方文明的影响加深了,中国开始尝试现代化,并开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加强科技教育,开展现代农业,实施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建立行政机构,改善道路交通,建设火车等。
继洋务运动后,清朝末期的改革也为中国近代化探索提供了机会。
1911年,清朝宣告灭亡,民族解放运动也开始了,革命党人开始推行民主政治,尊重人权,改善民
生,推进社会进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而确立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基本框架。
从18世纪到21世纪,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最根本的特征没有改变。
中国始终坚持将西方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和拓展,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
这一历程,也让中国探索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和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和给我们的启示考察中国近代化的演变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波澜壮阔,但却一波三折,举步维艰。
中国的近代化固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但它遗留的经验教训无疑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一,必须清醒地认识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改革,近代化才不致被延误。
近代中国从闭关走向开放,不是由于意识到开放的必要,而是在一次次惨痛的打击之后被迫接受的。
世界文明已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中国要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就必须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
只有进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近代化改革,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才能与列强抗衡。
失败了而不知其所以败,这是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第二,改革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存在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变的过程。
近代化的实质就是通过由低级向高级的改革,实现由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这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
它不是短期内所能解决的。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西长期隔绝、社会的主流反对改革的情形下开始的,从一开始就缺少一个总体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案,任何一个方案的出台都带有强烈的急功近利色彩。
在人们的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已成为社会规范的环境下,根植于小农经济土壤之中的政治制度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三,稳定的权力核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对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由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化不是由于其社会本身逻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外力打击下,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提出并实施的,因此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化更多的是一项集体意志的活动。
而国家作为一个代表社会整体的机构,不仅可以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如资源的分配、利率、税率等的调整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可以通过对各派政治力量的整合,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而加速近代化的实现。
也就是说,让新兴势力和政治派别参与到政权中来,结束清廷在权力上的垄断地位,共同推动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不仅已成为时代潮流,而且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1)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的特点;(2)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3)道路曲折: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先后都以失败告终;(4)各阶级的探
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第一、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资产阶级应当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中国资产阶级也确曾为此努力过、奋斗过。
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历史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担负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
中国革命客观上要有新的领导阶级,走新的道路,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第二、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这也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自身优点决定的。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集中,容易团结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与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三大特点,这些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第三、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是坚持无产阶级对于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这条马克思主义原则的要求。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实质就是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能了解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能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始终站在革命运动的最前头,把革命一步、一步引向胜利。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着波折和曲折的历史时期,这段历史对于我个人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对大时代的思考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的奋斗精神。
以下是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感悟。
首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苦难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民国的建立,这段近代史的背后充满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和牺牲。
在列强的侵略面前,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和伤痛。
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并且要以此作为反面教材,警醒我们不能再次走上被压迫和奴役的道路。
同时,这段历史也教会了我们坚韧不拔和团结奋斗的精神,让我们明白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摆脱苦难和束缚。
其次,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索的历史。
在面对列强的进攻和国家危机的时刻,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着救国之路。
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是中国人民为找到真正的救国之策而进行的尝试。
这段历史让我明白,探索和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和强大。
再次,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振兴的历史。
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长期的奋斗。
这段历史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要时刻记得这段历史,铭记先烈的牺牲和付出,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只有振兴,才能让中华民族重新站立在世界的东方。
最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启示的历史。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和失败的教训。
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制度和方法。
只有在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着痛苦和艰辛的历史时期,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历史时期。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我相信,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和看法

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和看法1. 中国近代化就像是一场艰难的攀登啊!想想看,从古老的传统社会迈向现代,那得经历多少坎坷啊!就好比一个人要从山底爬到山顶,一路上荆棘密布。
就说洋务运动吧,那可是迈出的重要一步,虽然有局限,但不也推动了发展嘛!2. 中国近代化不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嘛!那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呀!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一点一点试探。
比如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可那种探索的精神多可贵啊!3. 中国近代化这一路走来,那真是不容易啊!简直就像在沙漠中前行,极度渴望着绿洲。
辛亥革命不就是那带来希望的一股清泉吗?它打破了那么多束缚。
4. 中国近代化难道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吗?里面充满了奋斗与拼搏!好比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有时会遇到风浪。
新文化运动不就是那鼓起的风帆,助力前行!5. 中国近代化,哎呀,那是多少人的心血铸就的呀!如同建造一座宏伟的大厦,一砖一瓦都饱含汗水。
五四运动中那些青年们的激情,不就是坚实的基石嘛!6. 中国近代化这过程,哇,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啊!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坚持不懈。
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就是那一步步坚实的脚印吗?7. 中国近代化不就是一次伟大的蜕变吗?从一只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
抗日战争时期的坚韧不屈,不正是那破茧而出的力量吗?8. 中国近代化,这是多么厚重的四个字啊!简直就像一部传奇故事。
那些先驱们的努力,好比故事中的英雄。
詹天佑修铁路,不就是那精彩的篇章吗?9. 中国近代化的道路,那可真是充满曲折啊!如同在迷雾中前行。
教育近代化的推进,不就是那点亮迷雾的火把吗?10. 中国近代化呀,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思考的呀!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书。
每一个阶段都是精彩的一页。
而我们,要从中学到智慧和勇气!我的观点结论:中国近代化是一段极其艰难但又充满希望和成就的历程,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奋斗和牺牲,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并不断努力向前。
谈谈近现代探索史有什么感想

谈谈近现代探索史有什么感想历史是我们进入初中新增的科目之一,怎样学好历史呢?下面小编就同大家聊聊近现代探索史有什么感想,希望有所帮助!1.你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段探索的结果是失败,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我们要学习长征中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我们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困难不低头,团结互助的精神。
3.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崇尚民主、科学,爱国主义精神等4.巴黎和会上对中国问题的规定反映(说明)了什么?反映出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这一实质,同时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5.学习完中国近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1)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2)认识抗击外国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6.学习完世界近代史,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思想认识?(1)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具有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2)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从此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7.从近代日本发展的史实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1)坚持不懈地狠抓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科学技术实力竞争。
(2)要加强同外国的科技合作,大胆地引进海外人才,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动态。
同时要花大力气消化吸收外来的先进科技。
在吸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特色。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8.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的经济发展的变化中,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一、历史认识及启示(初三历史组)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的主题线索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化所经历的的艰辛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结论?①实现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
②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贫穷落后,因此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吸取和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③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学和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近代化过程贯穿了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科技兴国是实现国家真正强大的、正确的科学决策。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
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
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
(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二、中国工业化进程(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起步(1840-1895)19世纪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主要原因: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实业救国”成为与民主共和并存的两大进步社会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板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后者是主要原因。
4、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推动下缓慢、艰难地向前发展。
5、进行改造(1953---1956):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成就1、1953—1956(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表现: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化的合理布局。
2、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成就: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
但急于求成,期间出现了全民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给工业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灾难。
3、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主要成就: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当前,我国正稳步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
4、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党的正确领导;科技人员的创新;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等。
5、出现挫折的原因及其教训建国后工业化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
二、中国工业化进程(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起步(1840-1895)19世纪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主要原因: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实业救国”成为与民主共和并存的两大进步社会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板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后者是主要原因。
4、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推动下缓慢、艰难地向前发展。
5、进行改造(1953---1956):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成就1、1953—1956(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表现: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化的合理布局。
2、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成就: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
但急于求成,期间出现了全民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给工业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灾难。
3、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主要成就: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当前,我国正稳步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
4、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党的正确领导;科技人员的创新;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等。
5、出现挫折的原因及其教训建国后工业化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