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第3期2006年9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 Huaihai Institute o f T echno log 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 l.4 N o.3

Sep.2006

文章编号:1008 3499(2006)03 0020 03

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

李智会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天人观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命题,孟子和庄子在这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孟子和庄子的天人观,既有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同一性在于都认可 天的主宰性,并且认为天与人之间最终能达到 天人合一。其差异性则有三:一是对 天的意义有不同的阐释;二是对 天人合一的理解有不同;三是达到 天人合一的方法不同。

关键词:孟子;庄子;天人观

中图分类号:B222 5;B223 5 文献标识码:A

天人之学是贯穿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一条主线。早在颛顼之前,就出现了这种思想的萌芽。到了战国中期,天人观已经发展得非常系统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学派的孟子和道家学派的庄子。孟、庄的天人观都承认 天的主宰性,并且都认同 天人合一,但对 天的阐释则存在着很大差异,且各自对 天人合一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至于达到 天人合一的方法就更不一样了。

一、孟子和庄子天人观的同一性

首先,在对待天人的关系上,孟子和庄子都承认 天的主宰性。在孟子那里, 天或 天命是决定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孟子认为, 天是 主宰之天和 命运之天,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说: 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孟子∀滕文公上#)所以 天的意志是不可违抗的,人则是受 天支配的,人必须按照 天的意志行事。 天是成败的关键,所以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离娄上#)。人类社会的统治者也是禀受 天命来统治人民的,其更替让位、传贤或传子都是由 天的意志决定的,人无法干涉。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梁惠王上#引!尚书∀太誓#) 此乃天也。天与之而勿取,必有天殃而祸之。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万章上#)人类社会的兴亡也由 天直接决定,非人力所能改变。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可见,天下平治与否完全取决于 天的意志。另外,人事的行止顺逆亦决定于 天。孟子在鲁国的时候,鲁平公原本有起用他的打算,但由于听信臧仓的谗言而打消了这个想法。对此,孟子说: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梁惠王下#)不仅如此,孟子还认为,人之 心也是 天之所予,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告子上#)。总之,有意志的天是世界万物、人类社会乃至于人的道德和聪明才智的本原。因此,在天人关系中,无论是外在人事变化,还是内在道德修养, 天都是起主宰作用的,人的一切都由 天来决定。

同样,在庄子笔下, 天、 天命、 天道也是万物之主宰。 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在庄子看来, 天道是至高无上的,它是人道的主宰。因而,人所拥有的一切乃 天之所予,人的一切皆得之于天地自然。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达生#)作为人之父母的 天,既赋予人以性命、子孙,还赋予人德行,所谓 吾身是 天地之委形, 生是 天地之委和, 性命是 天地之委顺, 子孙是 天地之委蜕。所以,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总是将人的遭遇与 天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右师向公文轩解释自己的丑陋容貌时说: 天也,非人也。(!养生主#)子舆在面对自己的病痛

*收稿日期:2006 3 14;修订日期:2006 06 12

作者简介:李智会(1979-),女,湖北仙桃人,湖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文学与先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

时说: 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大宗师#)子桑在思考自己的穷困时说: 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大宗师#)在这里,庄子将人们种种不同的遭遇都归之于 天。在庄子看来, 天是主宰万物的,人的一切则是 天所赋予的。由此可见,孟子和庄子在天人关系上都同样认可 天的主宰性,正如钱穆先生所言: 庄之与孟,其学皆尊天。[1]237

其次,孟子和庄子都认为天与人之间能最终达到 天人合一。 从中国哲学史来看,∃天人合一%发端于孟子。[2]177 178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的相通相融的整体。人中有 天, 天中有人;人是 天的缩影, 天是人的放大。人性与天性是相通的,人性之所以具有道德意义,正是因为人禀受天道。可见,人之性善既是源于天、受于天,又是同于天、通于天、合于天的。基于此,孟子提出了 尽心、知性、知天和 存心、养性、事天的天人合一公式,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在这里, 知天和 事天统一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与人的合一。因此,孟子认为只要人心尽量保持、培养、发挥自己的心性,也就是不断加强道德上的修养,即可沟通人道与天道,并最终达到 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孟子不仅肯定了 天人合一的可能性,而且还描绘了 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这正是天与人达到相通、相融之后其乐融融的和谐境界。

庄子也是主张 天人合一的。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体的。 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逍遥游#)、 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既然万物一体,那么天与人自然也是一体的,它们总是紧紧连在一起,未始有一刻相离, 人之与天,无一间之离者也(!徐无鬼#)。在庄子看来,天与人皆一气所生,皆禀承气化之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为一的。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齐物论#)正因为如此, 天人合一是可行的,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为真人(!大宗师#), 真人就是 天人合一的实现者。由此可知,孟子和庄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的境界都是 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都认为这是可以达到的。

二、孟子与庄子天人观的差异性

首先,对 天的意义有不同的阐释。孟子的 天除了有意志、有人格的主宰的 天,即上帝之外,还有道德的、义理的 天,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最终通过道德的修养达到与 天的相通。孟子把 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把人的道德义理外化为 天的性质,赋予 天以 诚的本性, 诚者,天之道也(!离娄上#)。尔后又自 天反观人,把 天作为人的道德观念的萌芽,即 四端,这 四端为人心所固有,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而人心却是 天之所予我者(!告子上#),所以,人的一切道德观念最终来自于 天。在这里,孟子对 天作出的两种阐释并不矛盾。因为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强调仁义,所以,在他看来,作为最高主宰的 天,在道德上也必然会是十全十美的。

庄子言 天则不带有道德和义理色彩。庄子眼中的 天首先是 自然。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在这里,庄子强调自然生成的则是 天,非自然的则是人为了。在此基础上,庄子进一步对 天进行引申,认为 天既超越于万物之上,又内化于万物之中,因而 天的内涵还包括 天理、 天道。 道的作用就是在于让生命真性自然地呈现,其精神就是真诚无伪和自然而然。 道是生长万物万形的最为本源的存在。[3]所以, 自然和 自然之理&&& 道,共同构成了庄子笔下的 天。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 天是极力排斥所谓人为的道德和义理的,这是与孟子的 天最大的不同。

其次,对 天人合一理解的不同。孟子的 天人合一实际上是天与人在道德上相合。 天具有 诚的道德属性,并以此作为人的楷模,人通过主观努力在道德上不断向 天靠拢,从而最终达到 天人合一,这便是孟子所谓的道德意义上的 天人合一。这种 天人合一是一种强调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达到的天与人在道德上的统一,是天道与人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基础在于人间道德而非天道,天道寓于人心。因而, 天与其说是完全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存在,倒不如说是内在于主体的道德存在, 天人合一与其说是由天的权威自外而内加以强制规定的结果,倒不如说是主体通过自我修养从而自内而外的实现过程。可见,孟子的 天人合一是通过人为去实现的道德的最高境界。

庄子的 天人合一则是天与人在 道上的相合。天与人自然地以 道为本,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是不需要任何人为主观努力的自然本真的 天人合一。庄子认为,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渔父#)、 道通为一(!齐物论#),只要顺其自然,遵循 道的规律,天与人就自然地成为一体。因而,庄子的 天人合一是一种强调自然、反对人为的天与人在 道上的自然统一。在庄子看来,正是人后天的

21

第3期李智会: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