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上海)地理第一册专题10季风课程教学设计
《季风》教案
《季风》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明确季风的成因(2)学生能正确掌握夏季风和冬季风造成的气候特征(3)学生能正确评价季风对我国的有利和不利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多媒体课件、地图等事实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探究知识(2)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提问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知道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季风的成因三.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挂图四.教学流程五.教学过程教学技能教学行为导入各位同学,我是来自于进才中学的一名地理老师,我叫忻瑜,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度过快乐的四十分钟。
为了上这节课呢,我特意从网上搜索的几幅图片。
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
多媒体演示非洲“撒哈拉沙漠”图片讲解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在北回归线附近受到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撒哈拉沙漠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撒哈拉沙漠一片茫茫沙海,无边无际。
多媒体演示西亚“阿拉伯沙漠”图片讲解在同纬度的西亚地区,同样是受到副高的控制,也是沙漠的景象。
多媒体演示“水稻田”图片讲解那么同样也是在北回归线附近我国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大家看到的却是一片片的水稻田,满眼望去,都是绿色。
提问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从自然景观上有着那么大,截然不同的差异呢?这就是和我们国家的季风气候密不可分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专题十一季风,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60页。
多媒体演示专题11 季风讲述那么先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看看什么是季风,季风的概念是什么?多媒体演示一季风(一)季风的概念讲解季风是指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那么它又是怎么样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改变的呢?这里我们就要来分析一下季风的类型和成因。
多媒体演示(二)季风的类型及其成因讲述第一种类型的季风叫做东亚季风,它位于亚洲东部地区。
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10季风》说课稿
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10季风》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介绍本教材是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一个学习单元。
本教材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专题10季风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 教材特点和目标•系统性:本教材以季风为主题,围绕季风的形成、影响和变异等方面进行讲解,力求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
•实用性:本教材注重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性: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季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介绍季风的定义、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
•世界主要季风区:深入探讨世界主要季风区的划分和特点。
•中国季风:重点介绍中国的季风形成、影响和变异等方面的知识。
•季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季风对农业、渔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季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掌握世界主要季风区的划分和特点。
•理解中国季风的形成、影响和变异。
•了解季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通过对季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进行讲授,引导学生熟悉相关概念。
•多媒体辅助:使用投影仪和课件,展示世界主要季风区的划分和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讨论活动: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季风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实地体验: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感受季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季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的讲解。
•世界主要季风区的划分和特点的介绍。
2. 教学难点•描述季风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理解季风的变异原因及其对应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和内容第一步:引入季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5分钟)内容•季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季风形成的原因。
第二步:介绍世界主要季风区(15分钟)内容•世界主要季风区的划分和特点。
•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
季风气候教学设计
4.合作学习,共同进步: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a.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挥自身优势。
b.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3.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适当降低难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分析季风气候数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学生对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已有一定了解,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5.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表现积极,但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同伴,独立性思考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团队协作效果。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充分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6.情感表达: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季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季风气候的认识和感悟。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感情,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2.数据收集与分析:学生分组收集所在地区近几年的气候数据,包括温度、降水等,通过图表形式展示并分析季风气候特点。要求每组提交一份数据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据分析能力。
3.专题讨论:针对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要求学生提出具体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鼓励学生创新思考,为当地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季风”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徐 丰 郭梦婕(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00433)“季风”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摘要:本文以“季风”部分内容为例,对其教学目标、教材进行分析,再配合以具体的案例解析,对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并在教师课堂讲课表现、知识传输、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
关键词:季风;海陆热力差异;教学反思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高级中学课本《地理》(2007年8月第4版)第一册第三篇专题13“季风”。
“季风”是大气与天气、气候部分中原理性知识较多的一节,这部分知识既体现了较强的地理性,又与生活紧密相关,在教学中应兼顾知识的原理性与实用性。
因此笔者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将学生能够掌握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能够分析季风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作为重点内容。
为加强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教师补充“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和“上海地区小区垃圾桶的放置方位”两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知识构建“季风”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达到(上海)标准中的要求。
在上海市学业考试中的要求是理解“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冬夏季盛行风向及对气候的影响”,综合应用“联系实际评价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利弊”,对于“季风”教学的内容要求更为细致。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框架结构图三、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季风的含义;知道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地;区别季风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气候的不同点;分析季风对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亚洲季风图”,说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及特征的异同点;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认识气候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为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提出建议。
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第一册教案设计- 行星风系
行星风系【教学内容】气压与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压的概念,理解气温高低、大气升降运动和海拔高度对气压高低的影响;(2)理解风的形成原因,并能正确判断风向;(3)理解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并运用该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4)学会阅读1月和7月份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并能根据1月、7月等温线或等压线图判断海与陆、冬与夏以及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
2.过程与方法:(1)观看热力环流动画,分析近地面热量变化引起的空气运动过程,学会分步骤绘制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掌握运用示意图演示、说明抽象原理的方法。
(2)读“1月、7月份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绘制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冬夏盛行风向,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对影响气压高低和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的学习中,初步认识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发展辨证思维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养成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合作、交流的乐趣,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冬夏盛行风向。
【教学流程示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是一个灯笼,上面画了几匹马,里面有一支蜡烛,当蜡烛点燃后,它会自己转动,这叫什么灯?——走马灯。
你知道走马灯为什么会转呢?【设计思想】大部分学生对走马灯并不熟悉,希望通过转动的走马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同时也激起学生对传统习俗的重视。
【期望学生达到】期望学生能根据常识答出走马灯的转动是由于气流的运动。
预计学生回答:空气的流动。
教师概括:对,这是由于气流的运动。
气流为什么会运动?又是怎样运动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气压与风》。
季风 教案
专题10--季风教案教师:邵臻10101710302(地理师范2班)授课班级:XX中学高一(X)班课时:2节【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季风的主要分布区,了解季风区以地球上其他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2.说出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与气压带风带及季节性移动3.归纳夏季风和冬季风造成的气候特征4.知道季风对我国农业以及日常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在运用热力环流、海陆热力差以及风带移动等基础知识分析亚洲季风的成因过程中,学生掌握运用已有知识综合分析得出新知识的方法和过程2.通过阅读冬季、夏季季风示意图等图,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以及图文结合考虑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季风成因及对农业的影响等的学习,养成一种看待问题的全面辩证的思维模式,树立一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通过季风气候的学习,学生关注我国气候特点及气候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2、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形成3、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教学难点】1、季风的成因(东亚季风、南亚季风)2、季风对我国农业、日常生活的利弊【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板书笔记法等的方法综合运用【教学过程】①新课导入教师提问:首先,请大家观察两张图片多媒体运用:PPT上播放非洲北部地区沙漠图片,以及同纬度亚洲东部地区的图片,进行对比.教师提问:左边是位于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右边是亚洲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风光,我们看北非在世界地形图上位于我手指的位置,东亚在这个位置,两地的纬度位置指非常接近的,都在副高附近,北非撒哈拉地区在副高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空气难以上升凝结、成云制雨,产生干燥炎热的气候,成为一片沙漠容易理解,而同纬度的东亚地区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有谁能告诉我吗?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活动:学生讨论后,请一两位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因为东亚地区不仅受副高控制,还受季风的影响。
初二地理《季风》教案示例
初二地理《季风》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
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
通过阅读《北京1951~2019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
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重点: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
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
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
季风的成因上海版教案
季风的成因上海版教案【篇一:季风环流教案简易版】季风环流教学目标:1.说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热力作用。
2.说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纬向分布被海陆热力差异打破,以及1、7月气压中心。
3.绘制亚洲季风环流1、7月分布图,说出东亚、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1.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纬度纬向分布的破坏。
2.准确说出1、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的3个气压中心。
3.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1.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的差异。
2.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西南季风的成因。
如何突破:1. 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让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维度位置,通过对比的方法比较容易看出两者的区别。
2. 因为南亚季风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这一原因,所以在分析的时候采用带箭头的动态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形象生动。
教学思路设计:此部分内容属于高考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季风气候形成原因的具体应用的考察,结合很多同学读图分析能力欠缺和知识迁移能力欠佳的实情,在讲解时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是单一只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在区别中记忆相对要好。
教学过程首先,以我们生活的实际自然环境为背景导入,为什么我们夏天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首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找出课本36,37页三幅图中的两个气压带(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其次,指出这两个气压带所在位置的气压中心的变化,进而指出原因,理解陆地上的气压带被截断。
2.东亚季风和东南亚季风(1)东亚季风特点,形成原因(2)南亚季风特点,形成原因3.探讨课本38页活动题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是分析北半球东亚和南亚地区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其形成原因学生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一些,但是对于季风气候的相关应用分析,学生还不能熟练的应用,所以在后面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第一册教案设计-行星风系
行星风系【教学内容】气压与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压的概念,理解气温高低、大气升降运动和海拔高度对气压高低的影响;(2)理解风的形成原因,并能正确判断风向;(3)理解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并运用该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4)学会阅读1月和7月份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并能根据1月、7月等温线或等压线图判断海与陆、冬与夏以及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
2.过程与方法:(1)观看热力环流动画,分析近地面热量变化引起的空气运动过程,学会分步骤绘制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掌握运用示意图演示、说明抽象原理的方法。
(2)读“1月、7月份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绘制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冬夏盛行风向,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对影响气压高低和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的学习中,初步认识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发展辨证思维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养成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合作、交流的乐趣,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冬夏盛行风向。
【教学流程示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这是一个灯笼,上面画了几匹马,里面有一支蜡烛,当蜡烛点燃后,它会自己转动,这叫什么灯?一一走马灯。
你知道走马灯为什么会转呢?【设计思想】大部分学生对走马灯并不熟悉,希望通过转动的走马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同时也激起学生对传统习俗的重视。
【期望学生达到】期望学生能根据常识答出走马灯的转动是由于气流的运动。
预计学生回答:空气的流动。
教师概括:对,这是由于气流的运动。
气流为什么会运动?又是怎样运动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气压与风》。
中图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1.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运用示意图,记住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综合思维)2.结合图示,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区域认知)3.结合具体气候类型,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面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3.形成(1)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且不自转:形成单一的闭合环流。
(2)地球自转:形成三圈环流。
4.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气压带错误!(2)风带错误!(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南半球1特点: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
2原因: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
(2)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破碎。
2原因:陆地面积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区。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区。
(3)季风环流成因1海陆热力差异,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副热带高气压带终年炎热干燥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西风带终年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1)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
()(2)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北半球的气压带都成块状气压分布。
()(4)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5)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A B C D[提示] (1)×南、北半球的西风带的风向不同,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南风,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北风。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大气水平运动→风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 ,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2,不同力下的风向形成(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分析思路)
1,一个力(理想状态)→水平气压梯度力F1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如左下第一图图示:
2,两个力(高空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F1和地转偏向力F2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如下中图第二图图示:
3,三个力(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F1、地转偏向力F2和摩擦力F3
风向斜穿等压线(和等压线成一定夹角)。如右下第三图图示:
注意:1,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力大小也影响风向;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摩擦力只影响风向。
2,从近地面到高空,空气运动所受摩擦力逐渐减小,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也逐渐减少,到一定的高度,摩擦力接近于零,风向与等压线也接近于平行。
泾华学校教学设计案
任课教师:周刚学科:地理任课班级:高一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时:课时
课题
大气水平运动→风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设
计
教学
目标
1,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2,图示法理解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形成。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方法,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教学
重点
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形成及判断
学习方法
在理解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的基础上,思考形成风的原因,进而图示理解不同力下的风的形成。
教学目的
通过在不同力的作用下形成不同风向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地理的思维方法(特殊到一般),为以后的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打下学习思维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风》教学设计
上大附中李玉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季风的含义,知道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地,能区别季风区与同维度其他地区气候的不同点。
分析季风对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亚洲季风图”,说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及特征的异同点。
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形成亚洲季风的主要原因,季风影响下的气候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气候的差异。
难点: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上海冬季常吹什么风?夏季呢?一年风向变化有何特点?
估计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体验获得答案。
教师归纳:一年内随冬、夏季节不同而有规律地变换方向的风,叫季风。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
(二)新课教学
教师播放歌曲《黄土高坡》,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歌曲:在我国北方地区有没有季风现象?哪些地区每年的盛行风向与我们上海相似?
【设计意图】用一首歌曲作为教学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引导学生通过歌词获取地理知识。
归纳:我国南北方广大地区大多有季风现象,我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东亚季风区。
教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查找季风气候的分布情况。
教师设问:世界上有哪几种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从图上可知:三种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分布范围最大、最典型,主要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教师设问:东亚地区的季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这里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
教师利用“东亚季风形成原因示意图”解释: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导致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上的气压发生季节差异,由此产生了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图上获得信息,分析探究东亚季风的主要成因,逐步推断出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
教师设问:阅读“一月、七月亚洲季风图”,是不是亚洲的季风区都是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
估计学生通过查看“一月、七月亚洲季风图”中的风向,会发现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风向差异。
教师引导,可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后讨论:南亚季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利用地图归纳:除了海陆热力差异外,季风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如南亚西南季风(夏季风)的主要成因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这是形成南亚和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季风的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用地图说话,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教师设问: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有何异同?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亚洲季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和分类的能力,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
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景观对比图”,让学生比较西亚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差异(水分条件的差异)后,设问:与同纬度大陆的其他地区相比,亚洲的季风气候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教师利用“气候资料对比图”,比较同纬度地区的两座城市上海和开罗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同纬度地区,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上海,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而开罗夏季高温少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气候资料图表,学会运用图上信息判断两地的气候特点。
教师承转:季风对气候产生影响,而气温和降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
我国季风区面积广大,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
夏季风给农业生产带来丰沛的热量和雨水的同时,也带来了频繁的气象灾害。
师生共同探讨: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使我国南北频繁发生旱涝灾害。
教师播放录像:1998年我国抗洪救灾纪实。
教师提示:夏季风的强弱影响着雨带的移动。
夏季风强,易造成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易造成南涝北旱,都不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承转设问:夏季风的强弱不利于农业生产,那么冬季风的频频南下会不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呢?
教师展示“思考与实践”中的“巴黎的冬天”和“哈尔滨的冬天”图片,指导学生分析我国冬季气温与世界同纬度其他国家相比偏冷的特点。
这样的低温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灾害呢?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
(三)作业训练:练习册《季风》内容。
(四)板书设计
1.形成亚洲季风的主要原因
(1)东亚季风的成因
(2)南亚季风的成因
2. 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1)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2)季风对农业的利与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