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艺术家的孤独体验
绘画创作中的孤独感和归属感
绘画创作中的孤独感和归属感作者:付妍姝来源:《大观》2018年第01期一、孤独感和归属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情感是绘画创作中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情感在绘画中对画面的影响,着重强调了在绘画中一个绘画者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性,情感是一个创作人在其艺术作品中必须具备的艺术价值。
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构思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赋予一幅创作新的活力,无论从艺术鉴赏或者是审美角度出发,其艺术创作想体现的核心都是审美情感。
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产生的孤独感和归属感。
我相信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看到的不仅是一幅画作,更是画家凝聚在作品中的思考和情感,在尊重创作者劳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尊重画家的感受,从而体现画面新的意义。
(一)绘画创作与现实孤独感的关系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现实性与必然性有其内在联系。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应。
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道:“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
”人们通过线条色彩体面关系来传达自己对于生活社会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让别人体验到,这就解释了情感艺术的意义。
然而,在久远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所赋予的情感都能被人理解和接受。
情感在艺术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消极的心理反应,如恐惧、厌恶、悲伤等情感都是艺术创作者对于现实赋予的情感产生的孤独感。
《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
梵高对于向日葵的喜爱,就像是对阳光色的向往,以黄色为主,加上叶子的绿色,使得画面色彩十分明亮。
他对画面独特的构图安排,让画面有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梵高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画他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感受理解大自然,从而表现他强烈的思想感情。
向日葵是太阳一样的颜色,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强烈情感的写照,也是他苦难生活的缩影。
画面中体现的美来自于梵高强烈的情感和画面中孤独的忧伤感,将梵高苦难的一生刻画得特别深刻。
艺术是浪漫者的孤独旅程
艺术是浪漫者的孤独旅程——《海上钢琴师》艺术鉴赏世界上总是有那样一些人,他们充满思想、智慧,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却很难与俗世和谐共生。
我们称他们为艺术家。
奥斯卡•王尔德可以说其中的代表。
王尔德有言:“我们都处在沟中,但有些人在仰望天上的星星。
”我想,他不仅是那在沟里仰望星星的人,更是那被人少数人仰望的星星。
尼采也说:“在这儿,我的孤独在于个人与世界无法达成共识。
”我想,也许这句话几乎概括了所有艺术家孤独的原因——个人与世界无法达成共识。
《海上钢琴师》就是赞颂艺术家的孤独的一部伟大的影片。
《海上钢琴师》描述了一位被抛弃在一艘往返于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大型客轮“弗吉尼亚”号的弃婴的奇妙一生。
他在头等舱的钢琴上被一好心船工发现并抚养,被取名为1900。
后船工因意外身亡,1900从此在船上生长,一生未下船,并因其无意中发现自己的钢琴天赋而成为船上的钢琴演奏师,他以即兴的演奏风格和高超的演奏技巧而极为受欢迎,他为了不让自己迷失在无尽的城市中,在“弗吉尼亚”号即将被炸毁的最后一瞬都没有下船,最后葬身在船上,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想表达的,远比观众看到的要多得多。
而那些多出来的韵味与深意,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地回味和思考得到的。
影片以一位钢琴师作为艺术家与天才的代表,本身就是意味深长的。
音乐是与物质世界最无关的艺术,而且它与平庸的现实生活离得最远,因此它是最理想的艺术。
所以,1900不仅是所有艺术家与天才的浓缩,更是他们的精华。
他所体现出的那一群人的共性,恰恰是将他们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最鲜明的个性。
这也注定了艺术家永远都是孤独的,他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
影片开头就说,“每艘船上都有一个人最先看到美国。
不要以为这是偶然或是视觉幻想,这是命运。
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你看他们的眼睛,就能清楚地看见她——美国。
”美国,是1900所在的“弗吉尼亚”号的目的地,也是许多人心中的圣地——美国意味着财富和荣誉。
2.3 艺术家的体验类型(华北科技学院)
B. 崇高体验-成就动机发生的条件:崇高指向
例:李白、雪莱(P106-107)
崇高体验
(三)崇高体验的表现方式与接受特征
1.艺术家祟高体验有两种情况:直与隐
直:夺口而出,势不能遏。
隐:通过某一意味深长的叙述。 (P108) 2.两种祟高体验的接受特征: 直:了解、体验。 隐:知人论世,体味时代、哲思。
崇高主体的焦虑与超越 祟高体验vs.高峰体验
崇高体验
(二)崇高体验与成就动机
1.艺术家崇高体验与成就动机的特征
A.艺术家崇高体验:对象化与形式化 B.成就动机:卑鄙和高尚两种。高尚的动机才能萌 生崇高体验。
(P105)
崇高体验
(二)崇高体验与成就动机
2. 成就动机萌生 A.成就动机萌生:社会刺激、人事纠葛。
It was popularised in the 1960s with the release of Letraset sheets containing Lorem Ipsum passages, and more recently with desktop publishing.
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s standard dummy text ever since the 1500s, when an unknown printer took a galley of type and scrambled it to make a type specimen book. It has survived not only five centuries, but also the leap into electronic typesetting. It was popularised in the 1960s with the release of Letraset sheets containing Lorem Ipsum passages, and more recently with desktop publishing software Ipsum.
浅述艺术家的孤独体验
浅述艺术家的孤独体验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有着深刻而持久的独孤体验。
艺术家的孤独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们人格特征的必然性。
所谓孤独体验就是“一种深刻而强烈的智慧内省,是个体生命和与广泛联系的外部世界暂时中断联系而潜心考虑生命个体、生命意义问题时所意识到的与他人无法重合的个别感、特殊感,是人的自我意识深化的一种心理反应。
艺术一般是反传统、反世俗的。
艺术家常常与世俗传统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紧张。
因此,在世俗的世界里,艺术家是孤独的,是独立于世的。
他们在世俗的传统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又以传统世俗作为基础。
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以自己的价值作为指导去感受去体会,他们是孤独的。
俞伯牙摔琴,因为再也不会有像子期这样的人来欣赏自己的音乐了。
正所谓“曲高和寡”。
孤独是不被理解的,当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是圆的的时候,人们都认为他不可理喻。
越是超前的东西就越难被理解,而艺术家又不会为了得到世人的理解而降格以求。
所以他们在创造新世界中常常感到孤独,很少有人能够与他交谈,分享创造的欢欣.如梵高、卡夫卡以及现代西方的伟大作家、艺术家生前都十分孤独。
孤独体验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家人格特征的独创性和超前意识.任何有创造性的艺术都带有探索的性质,探索前人未尝涉足的领域,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真理,因此,艺术家的创造性又和超前意识结台在一起。
这样,艺术家在一个崭新的世界里进行着开创性的工作,因无人理解而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
人类的艺术史表明,越是具有独创性和超前意识的艺术家往往越孤独,而平庸的艺术家没有或较少孤独体验。
另一方面,艺术家孤独体验的产生与其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也直接相关。
艺术创作的根本要求是独创性,离开独创性就无真正的艺术创作可言。
艺术家如果缺少自身的独立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表现出过分的从众倾向,就会导致丧失独创性,而丧失独创性等于自绝于艺术创作事业.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都自觉地维护自身的独立性,保持强烈的自我意识,忠实干自己内心的情感.“荷戟独彷徨”,是鲁迅的一个心理自画像。
第15讲艺术家的孤独体验
(李白《独坐敬亭山》)
例6
秋月仍满夜, 江村独老身。 卷廉还照客, 倚仗更随人。
(杜甫《十五夜对月》)
例7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尤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杜甫《汉江》)
例8
移舟泊烟渚,夜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移情现象发挥的是心理补偿的功能与 机制。不能获得同类的理解,就与自然对话。 在与人类的交往中失去的心理平衡,通过与 自然的交往而重新获得了。人之所以那么强 烈地投向自然的怀抱,也是因为人间缺少爱 与理解的缘故。 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往往写羁旅穷途,寂寞 的情怀使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爱恋更深,自然 山水的人情味也更浓。
自然不见得总是能够使艺术家彻底摆脱孤 独,相反还可能使艺术家领悟到了一种更抽 象、更永恒的孤独,这种孤独超越了社会功 利与世俗情感,也比古代隐逸诗人的闲情逸 致更加深沉、深厚。这是艺术家在彻底了悟 了天地宇宙的无穷以后产生的一种渺小感与 迷茫感,这是本体性、宇宙性的孤独,可称 之为人的根本孤独。 一切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大约都有这种根 本孤独。
第15讲
艺术家的 孤独体验
导学
○本讲心、自然的 人情化、宇宙意识等内容。 其中案例涉及托尔斯泰、卡夫卡、梵高、 尤内斯库、李白、杜甫等。 天空之下,大地之上,夜深人静,细细回 味,孤独感袭上心来。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以至科 学的杰出天才创造,往往都是在孤独中进行 并结出硕果。文学家更是如此。西方现代派 文学则更成了一个孤独的世界。
孤独与超前意识:作为 第一个人发现者所进入的 那个新世界是孤独的。越 是超前的东西越难被理解。 孤独是杰出艺术家的独 立个性、创新精神与超前 意识的产物。
绘画中的孤独情节及主观色彩表达
绘画中的孤独情节及主观色彩表达绘画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图像表现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在绘画中,孤独是一种经常被表现出来的情节,因为它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
通过绘画中的孤独情景可以深刻地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受,同时也能通过主观色彩表达来传达出画家的感受和思考。
孤独是一种常见的情感,它可以被看作是人类的情感基因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感受。
在绘画中表现孤独情节可以通过描绘一些比较寂静的画面,比如人物独处的场景,空旷的景象等。
例如,画家科尔索斯基的《独身者》中,画面中的人物坐在一张椅子上,身旁没有任何其他的事物,这样的构图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孤独感。
对于孤独情结的表达,艺术家可以通过主观色彩表达来传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在绘画中孤独情节通常使用黑色、蓝色等冷色调来表达。
黑色是一种比较沉重的颜色,常被用来表现压抑、孤独等负面情绪。
例如,画家埃德华·霍普的《夜餐》中,画面中的人物坐在一张餐桌前,他们面无表情,身体姿态生硬,整个画面使用了黑色等冷色调,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和冷漠。
在一些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中,孤独情节也被表现为一种自我反省和思考。
在这些画作中,艺术家通过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例如,画家弗朗西斯·埃克南的《落寞的儒雅》中,画面中的人物面向一面大镜子,镜子中反射出来的是自己孤独的身影。
整个画面通过表达人物对于自己孤独的反思,透露出画家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总之,在绘画中孤独情节的表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艺术家通过冷色调、构图手法等方式表达人物内心的孤独感受,并用自己的感受来传达出自己对世界、人生的哲学思考。
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灵遁者我忘了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艺术创作是个体的,群体创作是一个伪命题。
就好像一个人做梦和一群人一起做一个梦的区别。
”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家确实需要有一颗敏感而孤独的心。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孤独,因为这个时代说自己孤独的人街上一抓一大把。
大家都孤独,谁才是真正的孤独者?。
孤独是一个被“同化”了的词,人的矛盾性让我相信这种“同化”是可信的。
也就是人能感到孤独是可信的,群体能感到孤独也是可信的。
我说自己孤独,不如说自己孤单。
因为说自己孤单是在陈述事实。
我很小的时候放羊,我只放一只羊。
我特别满足只放一只羊。
每当有一个羊群经过的时候,我总是护着我的羊。
而它总是去挑战哪些长着长角的山羊,我感到骄傲,也为它担心。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意识到艺术就跟放羊一样。
艺术不在殿堂,而在泥泞的土里。
而每一个初次拿起画笔的人,是不会意识到这点的。
因为没有谁一开始就是“艺术家”。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成为一个靠写字,靠画画吃饭的人。
生活中有很多深深爱你的人会杀死你深深爱的东西。
我放养的羊,就倒在了我父亲刀下,最终成为一锅肉。
我的哭泣,在他们看来是可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童年吧。
那时候我觉得“一只羊”比艺术品可重要多了。
我依稀记得我爸笑着对我说:“你爸死的时候,你能这么哭,也算孝顺了。
”然后把我关在屋里,他们在外面杀羊。
而我能做什么?除了大骂大哭别无方法。
你现在懂我说的了吗?你心中的“艺术”或“理想”是怎么被杀死的。
再去回头看看我上面写的那句话:生活中有很多深深爱你的人会杀死你深深爱的东西。
责任是一种爱的表现,而爱是一种选择。
,你为了对某人的“责任”,很多时候会杀死自己养大的东西。
我说这句话的时候,不带有褒贬的语气,我只是在陈述事实。
无论你是不是艺术家,你其实都是“艺术家”。
生活本来就是不带彩排的电影。
你以为你是配角,其实你一直都是主角。
你没有看到自己而已。
很多人的状态大概就像一幅油画。
远看完美无缺,近看凌乱不堪。
《黑暗中的舞者》:艺术、孤独与狂热的追求
黑暗中的舞者:艺术、孤独与狂热的追求1. 引言"黑暗中的舞者"是一个关于艺术家和他们孤独与狂热追求的故事。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将探讨艺术家内心深处的世界,他们面临的挑战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执着。
2. 艺术家与孤独2.1 孤立感艺术家通常被认为是不拘一格、具有创造力和敏感性的人。
然而,正是这种特质使得他们在与外界沟通时常常感到孤独和隔阂。
本节将深入探讨艺术家如何在创作过程中经历孤立感,并对此进行分析。
2.2 创造力与内省艺术家必须在内心深处寻找灵感和创意,而这往往需要他们保持一种内省思考的状态。
本节将讨论创造力与内省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为什么这种内省可能会导致孤立感。
2.3 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孤独许多艺术作品描绘了孤独的主题,这反映了艺术家自身对孤立感的体验。
我们将通过分析几个例子,探索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孤独和内心世界。
3. 艺术家与狂热追求3.1 对完美的追求艺术家往往对于他们作品的追求是毫不妥协的。
他们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本节将深入探讨艺术家对完美的执着,并分析这种追求对他们追求成功带来的影响。
3.2 牺牲与奉献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目标,艺术家常常需要做出许多牺牲,并付出巨大的努力与奉献。
本节将讨论这些牺牲和奉献意味着什么,并探索这种精神如何推动艺术家的追求。
3.3 狂热与激情在追逐梦想和创造时,艺术家通常会被激情所驱使。
他们充满狂热,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表达。
本节将探讨艺术家的狂热追求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作和生活。
4. 结论"黑暗中的舞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关于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故事。
通过对孤独与狂热追求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的执着以及他们不计后果追逐梦想的精神。
无论是在黑暗中还是光明中,艺术家都会用他们的作品来寻找安慰、传递情感和诉说他们内心世界的故事。
参考文献:•Smith, J. (2015). The Lonely Path: The Isolation of Artists and Its Impact on Creativity. Journal of Arts and Creativity, 10(2), 45-62. •Brown, A. (2017).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The Obsession with Excellence in the Work of Artists. Journal of Artistic Studies, 15(3), 87-104.•Taylor, L. (2018). Passion and Madness: Exploring the Creative Impulse in Artists' L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e Arts, 22(4), 67-83.注:本文档纯属虚构,仅供参考。
“孤独的艺术”林清玄读后感
“孤独的艺术”林清玄读后感
看了林清玄老师的《孤独的艺术》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很多人的孤独感来自不知该如何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一个渺小个体飞奔起来也追不上庞杂大千世界的脚步,那么我们该如何平衡?
林清玄老师在《孤独的艺术》这本书中为我们解读了个人与外部世界的相处关系:其实孤独也是个“独乐”和“独醒”的过程。
所谓“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就是一个下午静静坐着,也能安然;所谓“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
众人都认为应该过得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
在这个信息高速飞快的年代,我们应保持独立思考的个性,才能活得更从容自在。
外部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林清玄老师的人生智慧是: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游、欢娱、忧伤甚至忏悔的地方,应该完全不受到干扰,如此,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才有意义。
我们面对孤独时,会有三种层次,而这三种层次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不喜欢独处的人,孤独时,会感到痛苦;习惯了孤独的人,能够跟孤独和平共处。
而真正懂得孤独的人,能够玩味孤独,欣赏孤独,并在孤独中获得更自在的人生,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那么就正如书的封面上的那句话:“一个人的心只要澄静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
宵。
”以上我看了林清玄老师的《孤独的艺术》这本书后体会到的。
奇特的一生弗朗索瓦拉伯雷的艺术家灵魂与孤独
奇特的一生弗朗索瓦拉伯雷的艺术家灵魂与孤独奇特的一生弗朗索瓦·拉伯雷的艺术家灵魂与孤独当我们回顾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时,总会发现其中有一些人物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作品风格而脱颖而出。
法国画家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他的艺术家灵魂与孤独也成为他的创作源泉和命运共鸣。
弗朗索瓦·拉伯雷,生于19世纪初的法国,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个人追求的艰辛。
他并没有接受正规的艺术训练,却以其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手法闻名于世。
在创作中,拉伯雷注重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个人风格,主题涉及自然、人物和社会。
他喜欢运用艳丽的色彩,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痛苦表露无遗。
他使用的颜料和绘画技巧与传统大相径庭,充满了创新和突破。
然而,尽管拉伯雷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在生活中却经历了巨大的孤独和挫折。
他身处艺术家的世界,却被社会的偏见和贫困所束缚。
他的作品很少得到认可和赏识,经济上的困难也让他深陷绝望的境地。
孤独是拉伯雷一生的主题之一。
他独自生活,几乎与世隔绝,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
他对人际关系的淡漠和追求内心自由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一个极端孤独的人。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孤独的人物形象,例如独自行走的人、独自看书的人等等,这些形象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追求。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孤独和内心的追求,拉伯雷的作品才具有如此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他不追求时尚和潮流,不被外界的评判左右,而是坚持自己内心真实的表达。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独特理解,使观者在细腻的观察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
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家灵魂和孤独,使得拉伯雷成为了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的作品虽然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如今却被后人所珍视和推崇。
他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寻求内心自由和表达的象征。
9年级语文第15课笔记
9年级语文第15课笔记
1、课文解析:这课的文章主要讲的是"孤独之旅"的过程。
在杜小康的视角下,描述了他从恐惧、孤独、迷茫到勇敢、坚强、成熟的心路历程。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和挫折。
2、主题思想: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的孤独之旅,表现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勇敢,以及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同时,也揭示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
3、重点词汇:包括孤独、恐惧、迷茫、勇敢、坚强、成熟等词语,以及文章中相关的形容词和动词。
4、重点句子:例如,“他站在船头,望着茫茫的水面,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
”这句话表现了杜小康初离家的惶恐和不安。
“他已经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坚定地走向未知的旅程。
”这句话表现了杜小康的成长和坚强。
5、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法,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杜小康的内心世界。
同时,大量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6、个人感悟: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如对主人公的同情和理解,或者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思考等。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笔记内容,具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教师的要求来调整和补充。
艺术家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
艺术家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创作灵感和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艺术家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疏导研究的体会。
1.创作焦虑创作过程中的焦虑是艺术家常见的问题之一。
艺术家可能担心自己的作品不被接受或评价,导致创作动力下降。
应对创作焦虑的方法包括:确定目标:明确创作目标,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达成目标上,而不是过分担心他人的评价。
接受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作品可能有缺陷或不完美,将其视为创作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从中研究和成长。
2.自我怀疑艺术家常常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产生怀疑,担心自己不够优秀。
应对自我怀疑的方法包括:建立自信:的优势和潜力,并相信自己的创作能力。
寻求支持:与其他艺术家或导师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获得支持和建议。
3.艺术创作的孤独感艺术创作通常是一个孤独的过程,艺术家可能感到寂寞和孤立。
解决艺术创作的孤独感的方法包括:寻找社群:加入艺术家社群或参加艺术事件,与其他艺术家建立联系和交流。
寻找支持网络:与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寻求理解和支持。
4.创作灵感的枯竭艺术家有时会遇到创作灵感枯竭的情况,无法找到灵感和创意。
应对创作灵感枯竭的方法包括:放松和休息:给自己放松的时间和空间,让思绪得到休息和恢复。
寻找灵感来源:尝试通过观察自然、阅读、旅行等方式寻找灵感的来源。
尝试新的创作技巧:尝试使用新的创作技巧或媒介,激发创作灵感。
以上是艺术家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的体会。
希望能帮助艺术家们更好地面对心理问题,并提升创作的质量和效果。
孤独的创造的赏析
孤独的创造的赏析孤独是一种常常被忽略的情感,然而,在艺术创作中,孤独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创造是一种富有个体特色的行为,艺术家往往需要与自己独处,与内心的孤独对话,才能够创作出深邃而动人的作品。
本文将对孤独的创造进行赏析,探讨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一、孤独与自省孤独与自省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在孤独中,艺术家可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思考人生、思考存在的意义。
正是通过这种孤独与自省,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得以深化,从而使得创作更加真实、独特。
一个艺术家若不能接受孤独,无法独处,那么他的创作很难有独特的深度,很难达到触动人心的效果。
二、孤独与情感表达孤独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之一,也是造就了众多美妙作品的源泉。
让我们回顾一下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如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都表达了对孤独的深思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痛苦反思。
艺术家通过创作将内心的孤独与情感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三、孤独与创新在孤独中,艺术家可以独立思考,追求个性与独特性,进而实现创新。
孤独给予了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思想空间,创造力也因此得到充分的发挥。
许多历史上的艺术创新,都是源于孤独思考中的点点滴滴,并最终淬炼成独一无二的作品。
正因为有了孤独,我们才能看到世界上如此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四、孤独与共鸣虽然艺术家在创作时常常需要孤独,但艺术作品却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
艺术作品通过表达艺术家的孤独,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对孤独的共鸣与思考。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阅读一首诗歌或者聆听一首音乐时,艺术家的孤独与观众的心灵相碰撞,产生了互通的情感,这种共鸣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艺术的魅力。
总之,虽然孤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被贬低,被视为一种负面的情感状态,然而在艺术创作这个特殊的领域,孤独却是一种对艺术家来说不可或缺的情感状态。
艺术家通过孤独与自省、孤独与情感表达、孤独与创新以及孤独与共鸣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塑造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的体验类型
成就动机的萌生
成就动机的萌生,往往是社会 与自然给艺术家以种种难以忍 受的刺激开始的。 李白的经历
成就动机萌生以后
艺术家在直觉中所获得的对于人生、社会的感悟成 果,及其随之而来的一切心理能量都可能被倾注进 去,在满足成就动机的过程中,他们会不知不觉的 将崇高体验的内容显露在艺术品中。 杨炯《从军行》 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崇高体验借悲剧或悲壮且直抒胸臆的 作品表现时
外部形象:恶战胜善,丑战胜美,老战胜少,
腐朽战胜新生。 深层意蕴:失败者象征着人类的正义、人类 未来的前进方向。 接受者心理的变化:恐惧---怜悯---崇高境界--狂喜
(二)优美体验则是带有欢悦成
分的相对幽雅的平和体验。
三、超越体验与愧疚体验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 白《独坐敬亭山) 秋月仍满夜,江村独老身。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杜 甫《十五夜对月》)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落 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杜甫《江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孟浩然《宿建德江》)
崇高体验与高峰体验的异同: 高峰体验是宁静温婉的情绪浓雾,包裹人,使人 陷溺而不自觉;崇高体验则是骚动不安的激情瀚 海,波涛汹涌,使人振奋,使人清醒并迸击。 高峰体验是幸福的情感河流,麻醉人,使人如沐 春风,身心荡漾在无名的快乐中;崇高体验是带 有痛苦成分的情感激流,人类命运的十字架被沉 重地负在肩上,以寻求救赎的曙光和突破点。
在得到爱的同时,以感激之情对待自己的亲人,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 其信念和价值观念。 2、艺术家的丰富体验对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也有着重要影响。 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欢乐情绪有利于艺术创作 勃朗宁夫人 左拉 雪莱 普希金
孤独的艺术家
孤独的艺术家艺术家,一直以来都是被认为是一群充满灵感与创造力的特殊存在。
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需要面对的是孤独与寂寞。
艺术家的孤独,并不仅仅是指生活上的独居,更多的是创作过程中内心的孤独。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独自面对自己的思绪、情感和灵感,这种孤独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境界,也是创作灵感迸发的源泉。
孤独的艺术家往往在寂寞中迸发出最耀眼的创作火花。
他们用画笔、音乐、文字等形式表达内心的世界,将情感融入作品之中。
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独特的视角和对世界的理解,这种孤独给予了他们超然的创作力量。
然而,艺术家的孤独也常常让人感到心疼。
他们常常面对着外界的不理解和孤立,需要忍受被孤立在创作世界里的寂寞。
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上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找到知己往往比普通人更加困难。
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理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更难以体会他们身上承载的孤独与压力。
因此,很多艺术家选择独自面对这份孤独,让创作成为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然而,正因为孤独,艺术家的作品才显得更加珍贵和真挚。
他们在孤独中探索、成长,最终创造出让世人震撼的力作。
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也让艺术家们在艺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孤独的艺术家,他们犹如创作中的孤独探险家,穿越内心的荒野,最终找到心灵的归宿。
他们奉行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与世隔绝却又与世相通。
他们的孤独成就了艺术,也成就了自己。
因此,让我们尊重孤独的艺术家,感受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力量与情感。
他们或许身处孤寂,但他们的作品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情感世界的真挚和深邃。
艺术家们,因为孤独,与众不同,与众相通。
让我们在赏识他们作品的同时,也体会到他们创作背后那份特殊的孤独。
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文艺心理学
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第一节艺术体验体验的文艺心理学:核心观念。
讨论体验,特别是艺术体验与一般经验区别体验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体验在艺术活动中的美学功能,是文艺心理上的重要课题。
一、经验与体验区别1、经验作为人的生物与社会阅历的个人的见闻和经历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2、体验所有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认识,它指向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即前科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评判和领悟,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2、体验情感性与艺术活动的意蕴性与第一点相联系,由体验直接指向人的生命,以生命为根基,所以体验与带有认识色彩的经验不同,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可以说,情感是体验的核心。
3、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
4、体验的反刍与艺术的深意。
三、体验在文学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是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①获得对对象本身超越②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即定成见实现超越。
第二节艺术家体验生成一、体验生成性特征1、体验生成的互渗性2、体验生成的意向性3、回忆,体验生成重要形式二、童年经验与艺术家的体验生成1、童年的经验及其不体验生成中的作用“童年经验”即指“童年体验”。
由于学术界一般都习惯于用“童年经验”一词,故沿用。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学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目标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
2、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及其创作的意叉。
第三节艺术家体验类型一、艺术家缺失性体验与丰富性的体验1、缺失性体验:概念指主体对某种缺失(精神和物质)的体验。
2、艺术家丰富性体验,指的是艺术家获得爱、友谊、信任、尊重和成就时的内心感受。
二、艺术家的崇高体验与优美体验1、崇高体验特征崇高体验是艺术家在经由自然或某种外在剌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
优美体验则是带有欢悦成分的相对幽雅的平和体验。
艺术家与体验
四、艺术家的孤独体验与同情体 验
• 孤独体验:是超前意识而引起的十分寂寞, 孤独体验: 知音难寻的心境体验。是指内在的情感, 而不是外在生活方式(孤单)。
五、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与归依体 验
• 1、神秘体验:当主体通过神秘的感悟与 “最高的存在”达到契合时,而产生一种 迷狂的同一性体验。
• 神秘体验的三维结构 神秘体验的三维结构: (1)在神秘体验中必定有一个超越日常 ) 经验与智性逻辑的对象,主体在它面前充 满了敬畏、震惊、信赖、臣服、归依之感。 (2)神秘体验作为通向这个对象的超常心 理能力,既不是普通经验或日常感觉,也 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理性。 (3)一旦通过顿悟,启示等超常心理能力 与最高的美(即终极的现实)契合为一, 主体将会体验一种心醉神迷的同一性体验。
2、艺术家归依体验三种类型
• 向宗教的归依: • 这里说的“宗教”与“宗教”精神是广义 的,是一种在现象世界以外追求超越本体 与终极意义的精神。 • 艺术家的宗教性回归不一定是回归到一个 有具体名称、形象的人格化的神,而是回 归一种具有神圣性的价值。
宗教性归依体验的作用: 使艺术家超越世俗的,暂时的利益得失的考 虑,使心灵升华,思考一些无限与永恒的 问题 对人的本质的思考。人只是出于思考 自己的本质才会思考上帝。任何关于上帝 的思考,实际上都从一个特定角度表现了 对于人的理解,而且由于这种思考超越了 世俗视野,常常能更深入的切入一些根本 性的人性问题。
三、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 能
•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第一层意思是,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 第二层意思是,获得“童心”,对传统 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实现超越。
第二节 艺术家体验的形成
绘画中的孤独情节及主观色彩表达
绘画中的孤独情节及主观色彩表达孤独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孤独感在许多人中日益增长。
艺术家经常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转化为绘画作品,通过视觉形象的呈现来传达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受。
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运用多种手法和表现方式来表达孤独情节。
主观色彩的运用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式。
艺术家可以通过色彩的选择、运用和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在表现孤独情节时,艺术家通常会采用一些较为冷暗的色彩,如灰色、黑色、蓝色等。
这些颜色代表着孤独、无助、冷漠等情感状态。
艺术家也会适时地运用一些明亮的色彩,以增加画面的亮度和活力,从而突出孤独情节的对比效果。
艺术家可以在画面中加入一些鲜艳的红色,来烘托出孤独的存在感。
除了色彩的选择和运用,绘画中的构图和形状也可以用来表达孤独情节。
艺术家可以利用线条的走势和形状的安排,在画面中表现出孤独感受。
孤独的人物常常被一个人独立出来,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对比。
线条可以用来突出人物的孤独感受,形状可以用来表达孤独的状态。
通过线条和形状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引导观众感受到画面中的孤独情节。
绘画中的光影效果也是表达孤独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光影可以营造出一种暗淡的氛围,增加画面的阴郁感。
艺术家可以利用光线的照射和阴影的投射,来强调画面中的孤独感受。
光线可以照亮人物的形象,同时也可以暗示着孤独感受的存在。
阴影可以创造出一种神秘和沉寂的氛围,使人感受到孤独情节的隐蔽和压抑。
在绘画中,艺术家通过表达孤独情节,不仅可以向观众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引发观众共鸣和思考。
孤独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感受。
通过观看孤独情节的绘画作品,观众可以从中找到共鸣,体验到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并思考自己在孤独中的生存状态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2 梵高、卡夫卡以及 现代西方的伟大作家、 艺术家生前都十分寂寞、 知音难觅。
例3 荒诞派作家尤内斯库的名家《秃头歌女》于 1950年在巴黎初演时,有时甚至只有三个人,作家、 艺术家这种精神深处的孤独才是作家最痛苦的心理 体验。
二艺术家的孤独与同情心
1)孤独:作 2)两种错 为一个描述心理 位情况:离群 体验的概念,主 索居却怡然自 要是指内在的情 得,跻身人群 感,而不是外在 反寂寞难耐。 生活方式(孤 单)。
例10苏轼: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沦海之一粟。”
拓展学习
[参见 孤独体验研究论文]
谢谢同学们!
移舟泊烟渚,夜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移情现象发挥的是心理补偿的功能与 机制。不能获得同类的理解,就与自然对话。 在与人类的交往中失去的心理平衡,通过与 自然的交往而重新获得了。人之所以那么强 烈地投向自然的怀抱,也是因为人间缺少爱 与理解的缘故。 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往往写羁旅穷途,寂寞 的情怀使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爱恋更深,自然 山水的人情味也更浓。
孤独与超前意识:作为 第一个人发现者所进入的 那个新世界是孤独的。越 是超前的东西越难被理解。 孤独是杰出艺术家的独 立个性、创新精神与超前 意识的产物。
当然也有一些艺术家的孤 独,并非超前意识,而是思想 意识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与新生事物格格不入,以至陷 入极端痛苦和绝望之中。孤独 不仅会消磨其创造精神,甚至 会毁灭其艺术才华。
一
艺术家的孤独体验与同情体验
孤独体验又与作家、艺术家的另一种体验类型—— 同情体验相互依存、相互强化。 例1:托尔斯泰晚年的孤独 茨威格谈到托尔斯泰晚年的孤独时说得多么沉痛: “这个英雄主义的斗争,正同贝多芬与米开朗琪罗 的一样,是在绝望的孤独中进行或者说是在没有大 气的空间进行的。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 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唐· 吉诃德… … 谁也不能安慰 他,谁也不能帮助他。为了能够独自死去,他不得 不在一个凛冽的严冬逃离自己的富有的家庭,而像 乞丐一样倒闭在路旁… … 正是那些为大家进行创作 的人,反而离群索居,其中每一个都是钉在十字架 上的救世主,都为自己的信仰同时也为全人类受 苦。”
1 孤独体验与作家、艺术家的人格特征
艺术家最突出的人格特征是他的独 创性,是他的精神劳动的自由性质。 艺术家常常选择独立特行的生活方 式与人生准则。与流行的思维和行 为方式保持距离乃至对立。易受某 些阶层的排斥。艺术家的独创性、 创新意识与独立精神常常是他们陷 入孤独的首要原因。
艺术家是自我实现的 人,是与众不同的人, 有反传统倾向,有叛逆 精神,有自主的、独立 于环境和文化的倾向性, 是有独立意识和自我意 识的人。
3孤独体Biblioteka 与自然的人情化1)孤独与移情。当艺术家
博大精深的情感在同类中暂 时得不到理解与呼应时,往 往会产生移情现象。爱山、 爱水、爱花鸟鱼虫、爱蓝天 白云… … 自然生命化了,宇 宙人情化了。
2)也许是因为有众多孤独的诗人, 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自然界在艺术中呈 现出来:
例5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第15讲
艺术家的 孤独体验
导学
○本讲含艺术家的孤独体验与同情体验、 孤独体验与艺术家的人格、同情心、自然的 人情化、宇宙意识等内容。 其中案例涉及托尔斯泰、卡夫卡、梵高、 尤内斯库、李白、杜甫等。 天空之下,大地之上,夜深人静,细细回 味,孤独感袭上心来。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以至科 学的杰出天才创造,往往都是在孤独中进行 并结出硕果。文学家更是如此。西方现代派 文学则更成了一个孤独的世界。
4)自然的人情化和移情还使艺术家得以超 越孤独。走向自然,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游 心太玄”、“物我两忘”,这是中国古代 隐 逸诗人解脱了孤独的典型方法。中国山水诗 发达,而山水诗又多出自隐逸诗人之手。诗 人见弃于朝廷后,往往遁迹山林,把自己溶 入大自然中,王维、林逋可谓这方面的代表。 虽然逃脱孤独的方法自有其消磨人的社会性 本质的消极一面,但也导致了诗人对自然美 的深刻感受。
自然不见得总是能够使艺术家彻底摆脱孤 独,相反还可能使艺术家领悟到了一种更抽 象、更永恒的孤独,这种孤独超越了社会功 利与世俗情感,也比古代隐逸诗人的闲情逸 致更加深沉、深厚。这是艺术家在彻底了悟 了天地宇宙的无穷以后产生的一种渺小感与 迷茫感,这是本体性、宇宙性的孤独,可称 之为人的根本孤独。 一切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大约都有这种根 本孤独。
4
孤独与宇宙意识
如果说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中摆脱出来只 是对人的社会性孤独的超越,那么,人还有一种孤 独体验,即宇宙性的确孤独体验。 人生活在世界上似乎有两个根或家。一个是社会, 一个是自然宇宙。 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家中,如果被社会所遗弃, 就会感到孤独。如果在自然中感觉到爱和温暖,他 的心会平静下来。他会在与宇宙大自然的亲密关系 中,忘却社会性的孤独体验。在宇宙不尽的时间中, 个体的生命是那么短暂,这种渺小和短暂的内心体 验,就是宇宙性的孤独感,它集中反映在个体的时 空意识上。
例4 拜伦成名之 后频频出入贵族沙 龙,他的诗才与气 度使大量的贵族妇 女拜倒在他的脚下。 但他还是咀嚼着内 心的孤独。表面上 与群体保持联系, 但骨子里却坚持并 时时体验到自己与 他人的不同。
3)爱人类为什么反而无人理解,为什么太爱
人类的人有时反而不被人类理解? 首先,罗曼· 罗兰认为,谁热爱人类,谁 在必要的时候就一定要同人类作斗争。 “与人类作斗争”,是指特定时期、特 定阶段,而不是整体的人类。 艺术家以及其他具有超前意识的伟人, 常常比特定时期特定范围的人看得更远,觉 悟得更早,更理解人类的真正需要——而这 个需要恰好是特定时期人类所尚未认识到的。 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为孤独而孤独,而 是为人类的自由、解放与幸福而孤独。
例9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已不是陈子昂个人的得失升沉 的感叹,也不只是具体肤浅的政治遭 际的反映,而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 (即抽象化、普遍化了的)对整个宇 宙的哲理性感受,是对永恒的人生之 谜的探索。它正是最为深沉的孤独意 识,这种孤独意识是孤独者面对永恒 的宇宙时引发的。
(李白《独坐敬亭山》)
例6
秋月仍满夜, 江村独老身。 卷廉还照客, 倚仗更随人。
(杜甫《十五夜对月》)
例7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尤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杜甫《汉江》)
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