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皮肤的中医辩证论治,真的是超详细!

皮肤的中医辩证论治,真的是超详细!

皮肤的中医辩证论治,真的是超详细!皮肤病的症状是皮肤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其又可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本节我们将皮肤病的症状及其症状的中医辨证一并讨论。

一、自觉症状及其辨证自觉症状系指患者自己主观感觉到的症状。

其主要有瘙痒、疼痛、麻木、灼热等。

自觉症状常因致病因素或诱发原因、病情、个体敏感性不同而有差异。

某些皮肤病仅有瘙痒症状,而另一些则以疼痛为主,如带状疱疹。

(一)瘙痒瘙痒(itching pruritus 简称痒)系一种引人欲搔抓或摩擦的不愉快的感觉,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症状。

其见于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多种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痒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与多种因素有关。

机械性刺激、植物的细刺、动物纤毛及毒刺、变态反应以及机体的代谢异常均可引起瘙痒。

某些化学介质,如组胺、内肽酶(endopeptidase)、木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及血源性酶等均可为致痒介质。

其中组胺仍居中心地位,内肽酶似可直接引起瘙痒。

中医对瘙痒的辨证分为风痒、热痒、湿痒、虫痒及血虚痒。

⒈ 风痒表现为痒无定处,流窜不定,遍身作痒。

因风性上行,故尤以头面为多,皮损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脉浮。

如瘙痒症、荨麻疹等。

⒉ 热痒临床特点为皮疹色红、肿胀、焮热作痒,遇热加重,痒痛相间,舌红、苔黄,脉数。

如毛囊炎、脓疱疮、疖及丹毒等化脓性皮肤病。

⒊ 湿痒特点为丘疹、水疱、糜烂、渗液、浸淫成片,缠绵难愈;其因为湿性趋下,故以会阴、下肢多见;舌淡红或红、苔腻或黄腻、脉濡,如坠积性皮炎、湿疹及接触性皮炎。

⒋ 虫痒表现为痒若虫行,部位不定,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如疥疮。

⒌ 血虚痒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日轻夜重。

其因气血不足,肝失所养,肌肤失润、血虚生风所致,舌淡或有齿痕、苔净,脉沉细,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二)疼痛疼痛(pain)系因疾病或创伤所致的感觉苦楚,为辨别伤害机体刺激强度的感觉。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皮肤病发生在人体表面,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内脏紧密相关。

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肌肤腠理受邪,可趋于内,影响内脏;而一些内脏疾病亦可形诸于外,通过皮肤表现出来。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既有与治疗内脏疾病相同的—面,又具有其独特之处,现简述如下。

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是辨证的总纲领,皮肤疾病亦不例外。

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虚证与实证、寒证与热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基本证候。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常作为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其着眼点是对疾病大体的病理分类,而非完整而具体的证,突出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也就是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其中表证、实证、热证是阳证,里证、虚证、寒证是阴证。

(一)辨表里证【表证】表证即六淫邪气从外侵袭机体造成的位于体表的轻浅证候。

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不适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可见于风瘾疹(急性荨麻疼〉之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证。

【里证】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里,即脏腑、气血运化异常所表现的证候。

如溻皮疮(剥脱性皮炎)随病情发展出现皮肤暗红,或见疲斑,偶有青紫,大量糠秕状鳞屑,伴髙热,口干唇燥,甚则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辨寒热证寒证与热证反映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证】寒证指由阴盛或阳虚所导致的以寒冷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咣白,手足厥冷,口淡不欲饮,分泌物淸稀置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质润,脉迟或紧。

在皮肤科疾患中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肤温偏低,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

可见于冻疮,手足厥冷(肢端动脉痉挛症:!、皮痹(系统性硬皮病)等。

【热证】热证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心烦易怒,或见血液异常外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包括炎症、感染、过敏等。

中医学认为,皮肤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气血循环不畅等原因所致。

因此,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等进行个性化治疗。

一、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原则是辨证论治。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不同,进行辨别和判断。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中医辨证施治的目的是平衡人体的阴阳,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达到治愈皮肤病的目的。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1. 辨证施治的四诊法中医辨证施治主要使用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通过四诊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准确地辨证施治皮肤病。

2. 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施治采用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是指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治疗皮肤病。

针灸治疗是指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艾灸治疗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熏和灸烧来治疗皮肤病。

推拿按摩是利用手法和力量的作用,通过按摩患者的特定部位,调理人体的阴阳,改善皮肤病症状。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案例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

患者小明,男性,23岁,主要症状为面部长有红色丘疹,伴有瘙痒和灼热感,症状出现已有2个月。

四诊结果显示面色红且有微汗,舌质偏红,苔薄,脉细数。

根据以上症状,中医辨证为热证。

治疗方案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生地黄15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地骨皮15克,生石膏30克,丹参15克,黄柏10克,阿胶10克。

以上药材煎煮后,分成两剂,每天分两次服用。

同时,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选择面部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情的恢复。

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

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8 期2018 Vol.5 No.828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郑英杰,刘飞飞,王一铮(寿光市皮肤病防治站,山东寿光 262700)【摘要】目的 主要就是对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分析;方法 针对2014年1~12月收治的10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各50例。

对其进行皮肤病的观察。

实验组里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在对照组里采用西药的治疗,两组在其他的因素下都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实验组中利用中医的辨证论治之后,总有效率达到96%。

在对照组中可以发现,总有效率占比88.6%。

利用中医辩证论治之后,效果非常好,而且并没有很大的副作用。

结论利用皮肤病辨证论治实现了对其病源的进行了根除,而且没有副作用,比较安全,实现了内外的调理以及治疗,目前在治疗的过程中,成为使用方法中利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实现了临床使用。

【关键词】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治疗;内外结合【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8.28.01利用中医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般会通过辨证论治进行治疗,也就是铜鼓对疾病的认识,从而拿出一套治疗的方案。

一般在辩证之前,都需要基于对其患病的整个患病机理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结合中医的方式,进行疾病情况的收集,了解病症,结合望、闻、问以及切,可以对其病症原因以及出现的部位进行分析,真正地实现证的过程。

根据辩证的结果,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论治,将其治疗的方法进行确定。

本文将选取2014年1~12收治的100例皮肤病患者,针对治疗的情况,将利用中医辩证论治体会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当我院在这次的研究过程中共选取100例皮肤病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各50例的对照组以及实验组。

实验组里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年龄为52~78岁,平均年龄为(68.4士3.5)岁。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疗效。

一、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和辨证取穴。

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分类,如寒热湿燥等不同类型。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

辨证取穴是通过针灸治疗,刺激特定穴位来调和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1. 风热湿毒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对于风热湿毒型皮肤病患者,常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可选用中药复方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饮等,外用可使用金银花洗剂、蒲公英擦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疏风解毒的穴位,如大椎、合谷等。

2. 燥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燥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润燥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知母、麦冬等,外用可使用芦荟胶、玫瑰花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养阴生津的穴位,如太溪、液门等。

3. 湿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湿热型皮肤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糜烂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黄芩、黄连等,外用可使用皂角米煎液、苦参软膏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利湿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

4. 血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血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凉血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红藤、龙胆等,外用可使用紫草软膏、金银花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凉血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等。

5. 寒湿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寒湿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苍术、干姜等,外用可使用艾叶熏洗、姜厚片敷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穴位,如关元、足三里等。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药学科,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中。

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更注重治疗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病被视为一种以皮肤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而其根本原因则通常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调和湿热内蕴等有关。

因此,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至关重要。

一、辨证施治的原理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形成不仅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更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核心原则是辨证施治。

辨证是指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分析其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辨证,确定病症所属的中医证型。

施治则是指根据所辨证型,采取针灸、中药、推拿等相应的治疗方法,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脉络的正常运行。

二、常见皮肤病的辨证施治1. 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起红疹、潮湿、瘙痒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多由脾胃虚弱、湿邪内蕴所致。

治疗湿疹需主要调理脾胃功能,清除湿邪。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白术等,可通过煎服或外用的方式进行治疗。

2. 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出现鳞屑、红斑等症状。

中医认为,银屑病多由阴虚阳亢、气血不足等引发。

治疗银屑病需清热解毒、活血化痰。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黄柏等,可以内服、外用或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

3. 疱疹疱疹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出现水疱、红斑等症状。

中医认为,疱疹多由湿热内蕴、气血不通所致。

治疗疱疹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等,可通过煎服、外用或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

4. 暗疮暗疮是一种常见的青春期皮肤问题,常表现为面部出现粉刺、痤疮等症状。

中医认为,暗疮多由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所致。

治疗暗疮需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常用的中药有黄柏、白芷等,可通过煎服或外用的方式进行治疗。

三、中医对皮肤病的优势相比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调理人体整体,而非仅仅针对局部症状。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在治疗皮肤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辨证分型1. 湿热型:皮肤疹子多为红色、疼痒明显,伴有湿热感。

常见于湿热内蕴、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

2. 风热型:皮肤疹子呈红丘疹、丘疹疹、斑丘疹等形态,伴有灼热感。

多见于外感风热、风热袭表的患者。

3. 血热型:皮肤疹子鲜红或紫红色,伴有疼痛灼热感,易结痂溃疡。

常出现于热毒郁结、血燥内生者。

4. 湿热燥损型:皮肤痒痛、干燥脱屑,常见于湿热燥热互结之人。

5. 血瘀型:皮肤紫斑、紫红色斑块,伴有疼痛灰暗感。

常见于外伤或瘀血内停者。

6. 气滞型:皮肤呈现瘀阻紫癜、疼痛拒按等现象,常见于情志不畅、气血不畅的人群。

二、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血热、风热等类型的皮肤病,常用草药有黄连、连翘、地黄等。

2. 润燥祛湿:适用于湿热、湿热燥损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萆薢、苦参、石膏等。

3.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气滞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

4. 理气祛风:适用于气滞、风热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柴胡、白芷、羌活等。

5. 温阳散寒:适用于阳虚、湿寒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肉桂、补骨脂、防风等。

三、常用草药1. 金银花: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型、风热型皮肤病。

2. 茯苓:利湿化痰,适用于湿热型、湿热燥损型皮肤病。

3. 当归: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皮肤病。

4. 川芎:舒筋活络,适用于气滞型皮肤病。

5. 炮姜:温阳祛寒,适用于阳虚型皮肤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草药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尤为适用。

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健康!。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

中医将皮肤病归类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进行辨证施治。

外感病的辨证治疗
外感病主要包括风热病、风寒病和湿热病等。

中医辨证治疗外
感病主要通过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燥湿祛湿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
效果。

其中,针灸、艾灸和中药汤剂等都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内伤病的辨证治疗
内伤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原因引起的皮肤病,如脾虚湿重、肝
郁气滞等。

中医辨证治疗内伤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来
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法有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

其他病的辨证治疗
在辨证治疗中,有一些皮肤病不属于外感病或内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对于这些病症,中医常常采用清热祛湿、补血活血等方
法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综
合运用中药、针灸等手段,可帮助患者恢复皮肤健康。

但是,治疗
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治疗皮肤病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治疗皮肤病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治疗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不适。

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辨证论治是核心原则。

辨证论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侵袭有关。

比如,风邪常导致皮肤瘙痒、皮疹时隐时现;湿邪多引起皮肤水疱、糜烂、渗液;热邪则容易引发皮肤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

以常见的痤疮为例。

中医将痤疮分为多种类型,如肺经风热型、肠胃湿热型、痰湿瘀滞型等。

对于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通常面部丘疹色红,伴有痒痛,或有脓疱,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时应以疏风清肺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枇杷清肺饮。

而肠胃湿热型痤疮,患者往往皮疹红肿疼痛,伴有便秘、口臭、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此时的治疗则侧重于清热利湿通腑,常用茵陈蒿汤加减。

再比如湿疹,这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皮肤病。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多与体内湿热蕴结、脾虚湿盛、血虚风燥等有关。

急性湿疹多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水疱、渗液,伴有瘙痒剧烈,多为湿热浸淫。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可用龙胆泻肝汤。

慢性湿疹则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多因血虚风燥,治疗当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常用四物消风饮。

除了痤疮和湿疹,中医在治疗银屑病、荨麻疹、带状疱疹等皮肤病方面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在诊断过程中,中医非常重视舌象和脉象。

舌头的颜色、舌苔的厚薄、润燥等都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状况。

比如,舌红苔黄通常表示有热;舌淡苔白多为虚寒;舌苔厚腻往往提示体内有湿。

脉象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数脉主热,迟脉主寒等。

此外,中医还会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情志因素等对皮肤病的影响。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引发皮肤病。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也会注重对患者情志的调节,通过心理疏导、生活建议等方式,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中医药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通过细致的分析病情,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从中医药角度讨论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探讨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实践经验和临床应用。

一、湿热病证湿热病证是皮肤病的常见证候之一,表现为皮肤湿热、瘙痒、疼痛等症状。

治疗湿热病证应当清热利湿,消肿止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龙胆泻肝汤、败毒散、猪苓汤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功效。

二、风热病证风热病证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灼热等症状,常见于疱疹、湿疹等疾病。

治疗风热病证可选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中药方剂,如葛根败毒散、银翘散等,以清热祛风、消肿止痒。

三、血热病证血热病证是指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疹子等症状,常见于荨麻疹、痱子等疾病。

治疗血热病证应当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凉血地黄汤、柴胡清肝汤等,具有凉血祛热、平肝化风的作用。

四、痰湿病证痰湿病证表现为皮肤油腻、潮湿、瘙痒等症状,常见于湿疹、丹毒等疾病。

治疗痰湿病证应当化痰祛湿、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苓桂甘薏汤、黄连解毒汤等,具有祛湿化痰、清热解毒的功效。

五、气滞病证气滞病证表现为皮肤紫暗、紧绷、瘀斑等症状,常见于瘀血性疾病如瘀血瘀斑、瘀疮等。

治疗气滞病证应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逍遥散、护肝通脉丸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六、阴虚病证阴虚病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常见于湿疹、荨麻疹等疾病。

治疗阴虚病证应当滋阴润燥、清热安神。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汤等,具有滋阴润燥、清热安神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清热利湿、祛风除湿、凉血祛热、祛湿化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滋阴润燥等治疗原则。

在实际治疗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辩证论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虚证与实证是指气血不足或实质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见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弱。

实证则表现为肿胀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在皮肤疾病中,虚证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质地干燥,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实证则可表现为皮损肿胀疼痛,质地软硬不均。

气滞是指人体局部或某一经络脏腑的气机运行不畅、受到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以局部或全身胀满、痞闷、胀痛为主症,且症状时发时止,时轻时重,可因情志不舒而诱发或加重。

气滞所致皮肤异常亦是以胀满不适等自觉症状为主要表现,例如蛇串疮(带状疱疹),受累部位胀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

心与小肠是脏腑辨证中的重要内容。

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对全身气血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肝主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调畅。

异常则会出现气机的瘀滞不畅,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表现为肝火炽盛证:急躁易怒、心烦不寐、耳鸣如蝉、口苦咽干,或肝郁气滞证:抑郁寡欢、多疑善虑、沉闷欲哭、胸胁胀满窜痛等病证。

异常的情绪变化,如暴怒、抑郁,可造成皮肤的异常变化,如黄褐斑等,常常伴有上述症状。

从肝论治,调畅气机,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藏精,为生命活动的根本,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功能。

任何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可影响到肾。

临床中以肾之虚证为多见,可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

血分证是指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陷至血分,其主要症状为高热、口渴、舌质红绛或暗红,脉数、苔黄或薄白。

此证常见于恶性疟疾、败血症、重症肺炎等疾病。

暑为阳邪,是夏令主气,乃火热所化。

夏天是发病率最高的季节,人夏暑热熏蒸,头面颈项赤肿,则成疖毒;盛夏肌腠开泄,感受暑热而生热疮;暑热为邪,热胜肉腐,易于结毒,化为疖肿;夏热之气,损伤肌表,则发为日晒疮;暑热互蒸,蕴结肌媵不解而生天疱疮、痱毒等。

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

情绪的异常变化容易导致身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从而引起各种躯体疾病。

中医对于皮肤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皮肤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皮肤疾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皮肤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皮肤疾病是指影响人体皮肤健康的各种问题,如湿疹、痤疮、银屑病等。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的诊疗方法,以疾病的整体特征为基础,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因、气血运行情况等因素,从而实现对皮肤疾病的针对性治疗。

本文将从辨证和治疗两个方面探讨中医对于皮肤疾病的独特性与优势。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方法的核心。

在面对皮肤疾病时,中医师会通过观察、问诊、闻识等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信息,进而进行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主要包括察色、查寒温、问病因等步骤。

通过观察皮肤颜色、质地等进行判断,再结合患者的寒热感受和病因分析,从而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

中医辨证分类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四诊法,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其中望指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形态等方面进行判断;闻则指医师通过闻气体的气味、判断身体有无汗臭等信息;问是指医师向患者询问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因素;最后是切,医师通过对脉搏的触诊来了解病情。

这些方法都是中医师对患者进行辨证的重要依据,通过辨证分型可以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方向。

在进行皮肤疾病的辨证时,中医通常会根据疾病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

体质的分类不同于疾病的分类,它描述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中医体质辨识主要依靠舌诊、脉诊、问诊等方式进行,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度、脉搏的节律和力度等,可以确定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而针对体质特点制定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对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医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

1.药物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对于皮肤疾病也有广泛的运用。

中草药的药性辛寒苦甘酸等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病症,中医会选择不同的草药配方进行治疗。

同时,中草药还可以外用于皮肤病灶,起到直接调理皮肤的作用。

中医还采用了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促进病症康复的目的。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其症状多样化,如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

中医理论认为,皮肤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因此中医主张要从整体上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

下面将从中医辨证理论和施治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对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理论中医辨证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其扮演着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角色。

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中医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进行辨证。

辨证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病因、病机、病位,从而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皮肤病多是由内热、湿热、血瘀等引起,具体的辨证施治方法如下:1. 内热型皮肤病内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红、干燥、瘙痒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火盛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柏、地黄等,常配以绿豆、菊花等清热解毒的药材。

2. 湿热型皮肤病湿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湿、油腻,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湿热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柏、薏苡仁、茵陈等,常配以白术、橘红等清热利湿的药材。

3. 血瘀型皮肤病血瘀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发紫或暗红,伴有疼痛、瘀点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赤芍等,常配以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材。

二、中医施治方法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施治强调整体调理,以患者个体的差异为依据,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施治。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中医施治方法:1.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舒缓症状、提高皮肤抵抗力的作用。

中医常用的中药外治方法有煎药洗剂、中药熏洗、中药贴敷等。

2. 中药内治中药内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通过口服中药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病因病机,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中医常用的中药内治方法有煎药汤剂、中药颗粒等。

皮肤病的中医论治

皮肤病的中医论治

皮肤病的中医论治皮肤病的中医论治第一节皮肤病的辨证皮肤病的辨证和内科病的辨证一样,同样是应用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

考虑到上述辨证方法在中医学教材中均有介绍,这里仅就皮肤病的自觉症状和皮肤损害的辨证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汗疱疹汗疱疹亦称出汗不良为见于掌跖部的一种复发性水疱性发疹。

病因学尚不明了。

由于本病常伴有多汗症,控制多汗有利于症状的缓解,故以往认为,系汗管口闭塞引起的汗液潴留所致。

实际上本病与汗管无关。

目前有人认为本病是一种湿疹样反应,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能性是其诱发因素。

亦有认为本病偶为细菌、食物和药物的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本病夏日多见。

好发于手掌和手指侧面,有时见于指背末端,足底较少见。

损害为多数米粒大深在性水疱,呈半球形,略高于皮面,成群发生,对称分布。

早期水疱透明,以后可变混浊,邻近水疱相互融合后可出现豌豆大或更大的大疱,有灼热和瘙痒感,水疱不易破裂,常伴有手工艺足多汗。

少数因搔抓而引起继发性感染,致手足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诊断根据发部位及水疱特点,倾向复发及有多汗等特点,不难诊断。

应与癣菌疹、手癣、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鉴别。

治疗原则为减少手足多汗,避免情绪激动,可适当用镇静剂如溴剂和安定等,抗组胺制剂亦可应用。

水疱性损害可用止痒收敛性洗剂如含酚炉甘石洗剂或用0.5%明矾溶液等湿敷或浸泡,也可用中药“苍耳子、蛇床子、甘草、明矾各15克,煎水泡手。

已经剥脱干燥疼痛者,也用外用2%水杨酸软膏或10-20%尿素霜。

对于重症顽固患者,可酌用强的松30毫克/日,分3次服,经数日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

(一)自觉症状1、痒痒由多种原因引起,它是肾脏的一个主要症状,痒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1)风邪多表现为干性皮损,遍体作痒,游走不定,有时是密集的小丘疹,抓破出血,随破随收。

(2)湿邪表现为水肿、小水泡、易渗出,向四周蔓延,病程长。

(3)热邪皮肤红肿、灼热。

中医辨证论治皮肤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皮肤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

案例二:湿疹的综合治疗
• 诊断:根据皮疹特点、发病部位及病史,诊断为湿疹。 • 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将湿疹分为湿热浸淫型、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燥型等证型。 • 治疗方案:针对湿热浸淫型湿疹,采用清热利湿、解毒止痒的中药内服,如龙胆泻肝汤加减;针对脾虚湿蕴型
湿疹,采用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的中药内服,如除湿胃苓汤加减;针对血虚风燥型湿疹,采用养血润燥、祛风 止痒的中药内服,如当归饮子加减。同时配合中药外用洗剂或药膏涂抹患处,如黄连膏、青黛膏等。针灸治疗 可选用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为热毒炽盛证。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情况。
举例:如银屑病患者,需询问家族史及发病诱因,了解皮疹形态、分布及伴随症状 等。
切诊
通过触摸皮肤病变部位,了解皮 损的硬度、温度、湿度等变化。
辨别皮肤病的虚实寒热及气血盛 衰。
举例:如硬皮病患者,可触及皮 肤变硬、僵硬如革,多伴有肢体 活动受限;若皮损处温度降低,
活血化瘀,通络止痒。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注意事项
03
避免过度搔抓和热水烫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可配合针
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瘀血消散。
05
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洗法
1 2
原理
利用中药煎汤的热力和药力,对患处进行熏洗, 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 痒等目的。
治疗方法
疏风清热,凉血止痒。常 用方剂如消风散、银翘散 等。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搔抓和热水烫洗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湿热型皮肤病
症状表现
皮肤油腻,瘙痒难耐,伴有水疱 、糜烂、渗出等,舌红苔黄腻,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皮肤病是很常见的疾病,而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且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辨证特点和治疗方法,以及与西医的区别。

一、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辨证特点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进行。

首先,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形态等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类型。

例如,如果患者的皮肤呈现红肿、瘀斑等症状,则可能是湿热病变或者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问题。

其次,闻诊是指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描述和病史来辨别疾病的原因和发展情况。

例如,如果患者有过敏史,可能是因为阳气不足导致的皮肤问题。

再次,问诊是指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来了解病情,例如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从而判断疾病的内因和外因。

最后,切诊是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和皮肤进行诊断,例如判断患者体内湿热的程度或者阳气的流通情况,从而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皮肤病主要依据辨证结果,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来治愈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1. 中药疗法:中医常用中药来治疗皮肤病,根据不同辨证类型使用不同的中药组合。

例如,对于湿热病变,可以使用泻火清热的中药,如黄连、金银花等;对于气虚病变,可以使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独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对于皮肤病,针灸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加速康复。

3. 中药外治法:中医也常用中药外敷的方式来治疗皮肤病。

例如,对于湿热病变,可以用中药煎煮后敷在患处,从而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三、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与西医在对待皮肤病的方法上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而西医则注重病因病理的诊断和治疗。

其次,中医治疗皮肤病更注重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西医则更加依赖药物和手术进行治疗。

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

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

四.皮肤疾病之宇文皓月创作皮肤疾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等部位的疾病。

罕见病因有内因和外因。

外因包含风、湿、热、虫、毒;内因包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伤及脏腑。

主要病机是气血失和,脏腑失调,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等。

罕见的疾病有疣、疮、牛皮癣、湿疮、皮炎、白疕等。

本节主要介绍湿疮。

湿疮湿疮是由天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皮疹呈多种形式,发无定位,易于湿烂流津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病。

根据发病部位的分歧,湿疮又有分歧的病名,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

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但以先天天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常复发。

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西医学中的湿疹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于天赋缺乏,又外感风、湿、热毒,或饮食不节,过食腥发、刺激之物而伤脾生湿,致内外风湿热邪阻滞、浸淫肌肤所致,或情志不遂,肝胆郁火而湿热内阻,发于皮肤而成。

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者因久病伤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湿疹主要应辨虚实。

急性湿疮多为实证,发病急,皮损多为丘疱疹,灼热瘙痒,伴随心烦口渴,身热不扬,舌红苔黄,脉滑数;虚实夹杂证多见于亚急性和慢性湿疮。

亚急性湿疮皮损多为丘疹,瘙痒,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劳,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慢性湿疮皮损多粗糙肥厚,剧痒难忍,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细。

(二)辨证分型1.湿热浸淫证候表示:起病较急,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对称发生,皮肤表示为潮红、肿胀、糜烂、流滋、浸淫成片、结痂,瘙痒不堪,或伴随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治疗代表方: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合二妙丸)2.血虚风燥证候表示:常是慢性湿疮,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颜色暗淡,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血痂,脱屑,或伴随头昏乏力,腰酸肢软,苔薄白,舌淡红。

皮肤病学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

皮肤病学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

皮肤病学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
皮肤病学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皮肤病治疗的重要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病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机能失调或病理变化,而外因则包括环境因素、感染、过敏等。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因等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针对不同的辨证,内治法中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湿热、热毒炽盛型皮肤病,可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连翘等;而对于血热、血瘀型皮肤病,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红花、丹参等。

同时,还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调理,如气虚、阴虚型皮肤病可采用补气养阴的中药,如黄精、枸杞子、人参等。

除中药外,针灸、艾灸、中药外敷等也是内治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例如,针灸可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局部皮肤病变;中药外敷可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和修复。

总之,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皮肤病治疗的核心。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治愈皮肤病的目的。

- 1 -。

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皮肤疾病的疗效

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皮肤疾病的疗效

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皮肤疾病的疗效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皮肤疾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外貌形象。

传统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解决皮肤疾病,针对病因、病机、病位等进行综合分析,并个体化地选用中药、中药外用、针灸等方法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皮肤疾病的疗效,并举例说明其临床应用。

一、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主要以辨证论治为基本方法。

中医认为,皮肤疾病是机体内外环境不平衡引发的病理变化,其发病机理包括风邪、湿邪、寒邪、热邪等多种病因。

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从舌诊、脉诊、面色等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辨证,确定病因、病机以及病位,以便针对根源治疗。

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辨证论治中广泛应用中草药作为治疗手段,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组织修复。

常用中药有黄连、白芍、黄柏等,具有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等作用。

在患者的体质辨证基础上,个体化地选择中药组方,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2. 中药外用:中医还采用中药外用的方式治疗皮肤疾病,例如湿疹、牛皮癣等常采用中药煎汤或外敷的方式。

中药外用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病变部位,起到抗炎、镇痛、止痒等作用。

常用的中药外用材料有枳实、苡仁、地龙等。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在治疗皮肤疾病中,针灸可以改善皮肤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灶的恢复,并具有镇痛、抗炎等作用。

三、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1. 湿疹治疗: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在其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燥湿利湿等方剂治疗。

例如,用黄连、玄参等清热燥湿的草药,达到湿疹的治疗效果。

2. 牛皮癣治疗:牛皮癣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也有良好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一节皮肤病的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主张整体和局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祖国医学有八纲、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及三焦等辩证方法,这些方法已在中医学课程中作了详细阐述,这里仅有重介绍皮肤病的局部症状辨证。

(一)自觉症状辨证
1.瘙痒痒是由风、湿、热、虫及血虚等因素引起。

(1)风痒为遍身作痒,痒无定处,流窜不定。

皮损以头面为主,多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

(2)湿痒特点为脂水没淫,缠绵难愈。

以会阴、下肢为多,苔白腻、脉孺。

(3)热痒以皮疹发红、焮热作痒为特点。

常遇热加重,舌红、苔黄、脉数。

(4)虫痒特点为痒若虫行,奇痒难忍,部位固定,夜间为甚。

(5)血虚痒多为全身作痒,皮肤干燥脱屑,舌淡、脉沉细或缓。

2.疼痛系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

疼痛固定属血瘀,痛无定处属气滞。

寒痛者皮色不变,皮温不高,自觉夜痛,得热则减:热痛者皮色红,炽热而痛,得冷则减。

喜按喜温则为虚痛,拒按喜冷则为实痛。

3. 麻木麻木系气血不通,经络阻隔所致。

即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4.灼热多属热毒、火邪所致。

(二)皮肤损害辨证
1. 斑疹
(1)红斑多为血热所致。

红斑压之褪色者,还可由气分之热或风热引起。

压之不褪色者也可见于血瘀。

红斑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则为热重。

(2)紫斑可由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或因寒邪外束,气滞血凝所致;也可由牌不统血,溢于脉外而成。

(3)白斑多由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

(4) 色素沉着斑多属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

2.丘疹色红细密伴瘙痒者属风热,色红较大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者多见于血瘀,正常肤色或疹色不鲜者为气虚、血虚及血燥。

3.结节多属气血凝滞,湿热蕴结或痰核所致。

4. 水疱疱周有红晕者为湿热或热毒,无红晕者多属脾虛湿蕴。

5. 脓疱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

6. 风团疹色白属风寒或血虚,色红多属风热。

此外,抓后出现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也可由血热生风所致。

7.鳞屑急性病后见之为余热未净,慢性病时出现鳞屑为血虚或血燥。

鳞屑油腻多为湿热,干性常为血虚风燥。

8. 糜烂糜烂多属湿热,糜烂结有脓痂属湿毒,慢性湿润糜烂多为脾虛湿盛所致。

9. 溃疡溃面肉芽水肿,色淡为脾虚湿盛,溃疡红肿疼痛为热毒,溃面灰暗无泽、平塌不起为血虚。

10.痂浆痂属湿热,血痂多属血热,脓痂常为毒热结聚。

11.抓痕多为风盛、血热、血燥及血虚所致。

12.皲裂以寒盛所致者为多,也可由血虚风燥引起。

13.癥痕多由气血不和或气血凝滞所致。

14.萎缩多系气血虚弱,运行不畅,肌肤失养。

15. 苔藓样变多属血虑风燥,也可因气血瘀滞、肌肤失养而成。

(三)经络部位辨证
1.发生于人体上部者为三用经受病,多为风邪所致。

鼻部患病与肺经有关,面唇部与脾胃经有关。

2人体中部即覆青、胁助部,为肝胆经受病,多由气称、大郁或肝胆湿热引起。

3皮损发于下部者,多为太阴圣受病,多属湿热或寒湿,因湿性趋下。

发于阴部者与肝肾二经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