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柏乡镇学区王利环魏丽敏
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里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让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一、德育内容生活化
教育中的知识或学习内容,从本源上说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无论是科学的、人文的,还是艺术的都是如此。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就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书本、口头上的一些理论化教育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景教育,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情做起,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重要性、现实性,从而掌握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德育方法生活化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在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感受生活的乐趣。同样所选的例子要让学生听得到、摸得着,这样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的“真实性”;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因此在教育中,我努力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从而引发生活的兴趣;以往的教学常常是让学生学习现成的知识成果或结论,学习过程成了简单机械地背诵和消极的复制,学习的乐趣无处生发,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有人曾说:“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践对于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被教育者参与的过程,只有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活动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效果的,任何信念都是在实践中形成、深化、确立的,因此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过程,才能感受生活的乐趣。教育中,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有趣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师生的距离。
三、德育途径生活化
实践证明,封闭式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形势。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儿童的实践活动,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校德育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游戏,引导学生开展兴趣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实践、游戏和活动中来,体验活动的过程和感受,是增强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多种社会活动,增强德育实践性。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离不开社会实践。陶行知先生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因此德育应是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取现代生活知识,还是日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言说:“劳动是一切美德之本,懒惰是万恶之源”。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本质与价值,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
为此,我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经常带领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如开展“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洁工”,“参观工厂”,“绿色环保小卫队”等社会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进行角色体验和岗位锻炼,在相应的角色活动中自觉履行角色义务,在活动中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与完善,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社会实践活动,使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为他人服务的光荣与快乐”;“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学生们的这些话语真切地反映了实践体验后的喜悦。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了做小主人的感觉,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感性到理性,产生了质的飞跃,增强了自制能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活能力、意志品质从小就得到了培养。
(二)开展多种生活活动、形成高尚的道德。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良好的学生间的生活关系能使学生个体欣喜,并渴望在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中健康向上地发展,它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形成的催化剂和温床。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形成良好的班级德育生活化氛围,从而使师生双方的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都得到升华。所以我们常以小组、班级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活动等,组织和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三)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培养高雅的情趣。校园文化有其特殊的育人功能,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广播、校刊、板报、集会、访问、绘画、书法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又缓解了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
总之,生活的范围有多宽广,德育的阵地也就有多宽广。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把把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只要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喜爱的方式去体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魅力,并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形成并发展良好的品德。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农村中小学德育“回归生活”的研究》
结题报告
柏乡县柏乡镇学区赵春香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德育教育形式单一,德育教育内容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只重视知识灌输形式化、说教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特征和情感体验。农村地区德育教育目标与现状相距甚远,学生受到办学体制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德育工作基本处于封闭,滞后状态,严重脱离生活与时代特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了新的规定: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是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爱、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是他们具有面对挫折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由于德育教育的与时俱进性很多研究显得落后。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该课题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农村中小学中长期面临的各种德育落后问题,有多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班主任负责实施,主要特色教学同步进行,德育紧跟时代。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课题主要研究和探讨如何利用学习各种社会资源,优化和创新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方法,构建新时期农村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网络,转变认知型的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生活化、具体化、系列化,将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构建农村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及品德培养体系,提高学校整体德育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界定
本课题适合农村中、小学校,主要探讨如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学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