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论乐――荀子诗乐观的情感特质

合集下载

《荀子·乐论》对舞蹈的观点

《荀子·乐论》对舞蹈的观点

《荀子·乐论》是先秦儒家思想家荀子对“乐舞”思想的探索,在《乐论》中,荀子明确地赋予“乐舞”以必然的本体论的审美价值和直观的、感性的、情感的审美特质。

首先,荀子认为“乐”是一种社会的艺术存在,其本体生存的基础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即它是“人情”必然性的产物。

因此,“乐”具有一种必然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和社会客观规范为转移的审美价值。

其次,荀子认为“乐舞”的作用在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可以建立其井然有序的社会制度。

他强调“乐”可以用来感化人的素质,认为音乐用来教化人的素质行为是最为合适的。

此外,荀子还从以下两种观点表达出了他的乐舞思想:一是说乐舞是人们本能的情感需求,乐舞就是人的情感产物而展现出来的艺术,正确的雅乐就可以用来感化人的素质,认为音乐用来教化人的素质行为是最为合适的;二是荀子认为乐舞的作用还在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可以建立其井然有序的社会制度。

总的来说,《荀子·乐论》对舞蹈的观点强调了舞蹈的审美特质、社会功能以及在教化人心、协调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

浅议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

浅议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

浅议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
荀子的《乐论》是原来传统苦乐论的重要著作,提出了一套美学思想,深受社会和儒家关注。

首先,荀子认为心态决定一切,持乐观信心的态度就是完美的状态。

他认为,乐观的人可以通过接受外部环境和主观意识来认识客观事物,只有拥有和谐美 kou,才能达到真正的文明和进步。

他强调,首先要以谦和、有礼和自我反思的态度看待外界,而不是用不良的行为来表现自己。

此外,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会通过审美来探索客观事物,从中领悟其本质,并从客观事物中能够获得美的满足感。

其次,荀子倡导着重审美的“开放的思维模式”,这一思想主张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去除内心的局限,决定性地改变传统的苦乐论,以实现自然而社会中更高层次的理性和公平。

最后,他主张重新定义和审视“美”的概念,将美视为心灵的诗意自在,而不是性向的对立。

应该从精神性的关系中去获得一种和谐的美感,无论它来自内心还是外部环境,都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心灵抚慰。

总之,荀子的《乐论》提供了一套深刻认识和审视“美”的概念,乐观的求知观念和开放的思维模式为儒家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论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苟子在继承孔子的思想上还进一步发展了“中和”的美学思 想。他说:“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指明音乐是“中和” 之美的纲纪。
当然,苟子所强调的“中和“美,归根到底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 的。本文将在荀子论音乐的社会功能中详细论述。
三、苟子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一)故乐者.所以道乐也 苟子在《乐论》中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苟子 首先指出音乐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人的感情欲望导向礼义。在苟子
“中和”是我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之一,也是一种审美
162
形态和审美理想。“中”最早出现于《周易》中的“中行”.主要是指
人道准则,即处理事物上的恰到好处。《礼记·中庸》将“中”概括为 处理万事万物的根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由此发展为美学思 想,《左传》中的“中声”和伶州鸠提出的“中音”.都是指明音乐不
苟子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j、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
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乐论》)。 在这段话里,苟子说明了乐和道的两种关系,一是“以道制欲”,⑦也就 是说如果乐既是建立在人情快乐基础之上,又无违礼义道德,乐而有 节,便会产生“乐得其道”的效果。二是“以欲忘道”、“乐得其欲”, 就是说如果乐只是顺应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忽视“道”的节制与引 导,这样的乐便是奸声邪音,不仅不利于个人性情的改善,而且物极 必反,还会导致“惑而不乐”,使人的快乐情绪因“惑”而受阻。
一、苟子论音乐的本质 苟子对于音乐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乐论》开篇就说“夫 乐者,乐也,人情之必不免也。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 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音乐,是人们用 来表达喜乐感情的,也是人的性情所不可缺少的,所以人们不能没

美善相乐——荀子《乐论》思想理路发微

美善相乐——荀子《乐论》思想理路发微

2019年9月Sept. 2019第29卷第3期Vol.29 No.3邯郸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美善相乐荀子《乐论》思想理路发微许春华(河北大学哲学系,河北保定071002)摘 要:生命情感乃“乐”之生发根源,这种自然天性情感为“天情”;“乐”有“适情”“安情”之作用。

“道” 乃''乐”教化之道,是一种人伦关系之道、社会理性之道、礼乐调适之道;“雅颂之声”不仅从外在的社会伦理引导、 教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情感,而且深入内心之“情性”,感动人之“善心”;“道”既是一种由外向内的价值导 引,又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情感体验,这种双重转化的价值效应,凸显了荀子乐论思想的独特性。

“中和”是“乐”的 一种工夫路径,它既有生命根源之地由内向外的情感流动和畅显,亦有''正身”“安国”乃至“宁天下”的工夫效应, 它开拓了 “乐”通向“美”与“善”的路径。

“美善相乐”乃“乐”之理想境界,“乐”之情感是艺术情感与道德情 感的统一,“乐”之理性是审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统一,“乐”之规则是审美原则与道德原则的统一。

荀子“美善相 乐”思想是对孔门儒学“尽善尽美”乐论境界的传承与发扬,早期儒学存续的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的礼乐精神传统奠 基了中华民族对“乐”之教化功能、善美内涵、最高境界的理想构筑。

在音乐艺术繁荣昌盛、影响力愈加广泛与深入 的时代,申张荀子《乐论》的思想主旨与理想境界,积极倡导“雅乐”"正声”的价值效应,大力消解"邪音”“淫 声”的不良作用,强化其“移风易俗” “管乎人心” “美善相乐”等社会教化功能,这无论是对于个人完美人格的实 现,还是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均有其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关键词:乐;天情;人道;中和;善美相乐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19)03-0038-06收稿日期:2018-09-10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生命哲学视域下老子德性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编号:HB18ZX003)的阶段性 成果;河北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资助作者简介:许春华(1963—),男,河北雄县人,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 哲学。

乐论·《荀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乐论·《荀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乐论·《荀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乐论《荀子》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

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

征诛揖让,其义一也。

出所以征诛,则莫不听从;入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

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

先王喜怒皆得其齐焉。

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

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 ... 和而不流,乐肃庄 ... 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

是王者之始也。

乐姚冶以险, ... 流僈鄙贱矣。

流僈则乱,鄙贱则争。

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

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

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

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

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论荀子与儒家礼乐观的情感论转向

论荀子与儒家礼乐观的情感论转向

文化而言 , 苟子在继承孔孟等儒家传统礼乐思想 的同时, 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礼乐的内涵及其关 系做 了更 深一步的探讨 , 赋予了它们更加科学的解释。他改造与重构 了传统的礼乐观 , 在儒学史上首次以“ 情” 为纽 带论述了礼与乐之间的内在张力 , 调和了礼与乐的对立与冲突 , 进一步完善了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学规范化
的建构。 苟子的思想不仅对传统的礼乐文化产生了重要影 响, 也对 中国传统 的诗学与美学理论具有重要 的
启迪 意 义。


“ 礼者 , 法之大分 。 类之纲纪" : 作 为强制性原则 的礼
对礼的起源的认识 , 一开始具有巫觋色彩和祭祀文化的特征。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这种认识逐渐被淡化。 儒家认为 , 礼是伴随着“ 大 同” 社会的结束和“ 小康” 社会 的到来而出现 , 礼起于“ 大道既隐 , 天下为家” 的“ 小
具 有极 大的启 迪意 义 。
关键词 :荀子 ; 礼 乐; 张力; 情感转 向 作者简介 :刘延福 ,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文学博士( 河南 焦作 4 5 4 0 0 3 )
纵观中国儒学史 , 苟子及其学说所受诟病最多。 自宋以来 , 学者对苟子之学的解释一直迷失在“ 以孟解
苟” 的误区中, “ 诋其言为异端之说 , 摈其学于道统之外” ① 。 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 , 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 上, 刺取百家 、 融会贯通 , 创立 了一套特有的苟学理论 , 开启了一个新 的儒学范式 。就儒学的核心——礼乐
会的形式组成族类与团体 , 并能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荀子 的这一观点 , 有类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 “ 在
其现实性 ,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④ 。 能“ 群” 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 但是在群体性 的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 却会产生各种各样 的矛盾与冲突。 怎样才能维持群体社会 的相对稳定? 个人怎样才能在群体空间中作最适

乐善则善善,乐美则美美——浅论《荀子·乐论》中荀子的音乐思想

乐善则善善,乐美则美美——浅论《荀子·乐论》中荀子的音乐思想

乐善则善善,乐美则美美——浅论《荀子\5乐论》中荀子的音乐思想陈阳1,王赛2【摘要】[摘要]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学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被人尊称为“历史的巨人”。

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

他认为人需要音乐,肯定了音乐在沟通人们情感以及在人性教化中的巨大作用,具有“中和之美”。

他强言力说若要让音乐成为教育人的工具并阻碍其进入邪乱,就必须要遵循道德伦理的准则。

《荀子·乐论》是荀子关于音乐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不但全面阐释了荀子的音乐思想,更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指出了荀子音乐思想中“重善轻美”的思想倾向,并对其这种思想倾向的非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便人们对荀子的音乐思想有更全面、更重要、更客观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期刊名称】管子学刊【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 《荀子\5乐论》;音乐思想;音乐本质稷下学研究一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

荀子的“音乐治世”思想上传于君主,下晓于百姓,为历代君主所推崇。

一些朝代用他的思想治理国家,数度出现了“音乐裕民,天下一统”的局面。

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保存在《荀子·乐论》篇中。

荀子的音乐思想是儒家音乐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扬。

荀子的《乐论》涵深概远,儒雅雄起,有益于时风,有益于时政。

他的理论不仅使当时及后来的人们廓清了对音乐功能的模糊认识,为当时秦始皇统一天下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而且更为中国古代音乐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生明确定位了关系、地位,是古今中外公认的中国音乐理论的丰富者、集成者、传承者。

荀子身处春秋战国时期,他敏锐地觉察到人们追求享乐和欲求的本性所在,并指出欲望过则为灾,必须对其进行引导和节制,否则会使社会陷入混乱。

春秋战国是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社会变革时期,各种音乐思想相互交锋、激烈争辩。

论荀子的音乐思想

论荀子的音乐思想

论荀子的音乐思想
荀子是古代思想家,也是十三经文献中独一无二的伟大思想家,在思想上带有很强的传统性,而他音乐思想更是非常了得。

在荀子的理论中,他首先指出,音乐赋予人类抒发情感的自由,在其中可以把痛苦和忧郁这样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样可以出现在日常生活里,使人更容易把这类情感抒发出来,从而改善他的心理状态。

此外,荀子还坚持把音乐当作礼仪的一种,它能够在人们彼此接触的地方展现出一种礼貌和美丽,以表达友善和和谐,这样可以让人们更能够相处融洽。

荀子还认为,音乐能够展现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可以表达出一种无可替代的感情,它可以在曲调中表达人心中的喜怒和悲哀,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情感。

总之,荀子的音乐思想中充满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它对当今的时代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体会出愉悦的情感,更加接近大自然,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感情感知能力,让他们更加安详快乐。

荀子的礼乐思想述略

荀子的礼乐思想述略
荀子的礼乐本质
《乐论》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 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 音,形于动静。 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 之变尽是矣。 ”人的生活是离不开音乐、 乐舞的,因为必须满足人们感情的需要。 在《王霸》中,对于人们感情的需要有更 全面的叙述:“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 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 此 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在《性恶》 中云:“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 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 情者也。 ”可见,这是荀子的核心思想“性 恶论”的具体体现。 如此,就要“制雅颂之 声以道之……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使夫 邪汙之气无由得接焉”。 就是说要用向上 的音乐、 乐舞诱导人们向善, 而不能堵 塞、反对,因此,墨子的否定音乐就该受 到批评。 《乐论》充分肯定音乐的潜移默 化作用,“夫声乐之入人也深, 其化人也 速”。 “乐者……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 深,其移风易俗”。 因此,“乐中平,则民和 而 不 流 ;乐 肃 庄 ,则 民 齐 而 不 乱 ”; 反 之 ,
第一乐与情感直接相关是内心情感的外发人皆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而情感不能压抑必须表达宣泄表达宣泄则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乐既能满足人快乐情感的表达又能转化人愤怒忧伤的情绪故乐就是这样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
文化广场
XINWEN AIHAOZHE 2009·10(下半月)
荀子的礼乐思想述略
□常丽文
荀 子 (约 公 元 前 313~前 238)名 况 ,字 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 孙卿。 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 泽)人,汉族。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 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 陵 (今 山 东 兰 陵 )令 。 《荀 子·乐 论 》是 《荀 子》书中的一篇,战国后期儒家学派论述 音乐的专著。 《荀子》 书中论述音乐问题 的,除《乐论》全篇外,还有《富国》、《王霸》 等篇的部分文字。 这些文字的主旨在于肯 定音乐的社会作用,同时批评墨家学派否 定音乐(见《墨子·非乐》)的观点。 《荀子· 乐论》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篇系统论述音乐 理论的重要著作。 它是荀子在稷下学宫时 所作,是为齐国统治者提供“一天下”的理 论武器。 荀子站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立 场上,说明音乐对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 重要作用和意义。

论荀子的性情观

论荀子的性情观

论荀子的性情观
论荀子的性情观
在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中,"性"和"情"及其表达的思想特别引人注目,这不能不使我们重新思考传统文献特别是《荀子》中"性""情"思想的含义.荀子论性,一面认同性乃自然成就,一如白纸;一面又认为它既有恶的倾向,又有善的倾向.荀子论情,是把它放在后天的位置上,并赋予广泛的内容,使之具有善恶一体、两端相对的特征.荀子论性情关系,一个在先,一个在后,经由心的统摄而联为一体,没有性,情无所出,没有情,性无由见.荀子的所谓性恶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情恶论,这一层应该引起特别的注意.
作者:石洪波Shi Hongbo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刊名:管子学刊CSSCI英文刊名:GUANZI JOURNAL 年,卷(期):2006 ""(2) 分类号:B222.6 关键词:词荀子性情性情观。

荀子说理文的特点

荀子说理文的特点

荀子说理文的特点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蕴含着众多的文化经典,而《荀子》乃是其中的重要篇章。

荀子善于讲道理,以其精准的思辨和独具一格的表述方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名篇。

本文将从荀子说理文的三个特点——慷慨激昂、条理清晰、崇尚实用,来探寻其说理的独特魅力。

一、慷慨激昂荀子的文学风格,向来以“慷慨激昂”著称。

其表述方式十分直接、坦率,如同一股洪流,直抵人心。

荀子所写的《劝学》一文,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文中首句“桓公问,‘子何以谓学之必有年’?” 一下子引出了文章的主线索,一切简单、直接、明了,文字中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极大的热情,语言生动、形象具体、感情真挚,同样的慷慨激昂也同时显露出来。

二、条理清晰荀子讲究条理清晰,这也是其性格优越的体现。

荀子在创作时,往往会把问题循序渐进的阐述清楚,以致读者不会遇到困惑,既容易理解,又思维缜密。

如《荀子·劝学》中,荀子从谈和谐社会、到国家的和谐运行,进而到个人的和谐处事,每一步骤之间都贯穿着层层相扣、并蓄并贮的思路。

他写作时首先固定自己语言的逻辑,逐步剖析问题的性质,引导读者逐步阅读,使读者在知识领域中不断得到启示和进化。

三、崇尚实用荀子的作品总是蕴含着实用精神。

他在写作时往往根据实际的情况,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提供前人先见之明或实现对未来美好的展望。

其中,以《荀子·劝学》中的“人皆可稱聰明,口而不出。

行而不迈”。

这句话就鼓舞了现代读者对良好人生的追求。

荀子的实用主义也显现出她与当代十分贴合的现代感。

总结荀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说理文气势恢宏、如何情感激烈、思维周密严谨。

总之,荀子异常缜密而又身临其境地阐述了人文思想的皈依、实用与道德化的共存、以及各个方面的思想富源,使人们从读完荀子的文章后,更加能够明白各种人生哲理与处事原则。

他的作品强调了实彻实行的思想,以小见大,并以小演示大,这里面蕴含的不仅是一种对古代思想崇高的评价和批判,更是当代文学对大气和情感上的探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与思考。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

浅析荀子“乐教”思想的教学意蕴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其中的“乐教”思想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蕴。

本文将从荀子“乐教”思想的内涵、特点以及对教学的启示三个方面对其教学意蕴进行深入解析。

一、“乐教”思想的内涵“乐教”是荀子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主张通过音乐的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渗透到人的精神深处,影响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塑造人的品格。

他在《劝学》一文中说:“音乐悦人心,美言动人意,大义感人志”。

这说明了音乐对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影响力,正是基于这一点,荀子提出了“乐教”思想,认为音乐具有教育的作用。

荀子深刻地认识到了音乐对人的影响,他认为音乐可以传达道德观念,启迪人的智慧,调控人的情感。

他说:“古之为乐者,必以道为之,以礼和之,以乐成之,以君子也”。

这一观点表明了荀子把音乐和道德、礼仪、人品等联系在一起,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在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乐教”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的情感塑造功能,二是音乐的道德启迪功能。

荀子认为音乐有着强大的情感塑造功能。

他说:“乐者声也,情之所发也”。

他认为音乐的美妙旋律和动人旋律可以唤起人的情感,使人陶醉在音乐的世界中,从而调整人的情绪,影响人的思想。

荀子认为,通过音乐的陶冶,可以引导人的情感走向善良,塑造人的高尚情操。

荀子强调音乐的道德启迪功能。

他说:“夫小雅者,未有仁义而出焉乎?”他认为古代雅乐能够陶冶人的品德,培养人的仁义道德。

他主张要借助音乐的力量来启迪人的道德感悟,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从这个意义上说,“乐教”是一种通过音乐来启迪人的道德情操的教育理念。

“乐教”思想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和道德教育。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操。

荀子提出的“乐教”思想强调了音乐对人的情感塑造功能,这对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诗歌、文学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荀子之“乐”观念新探

荀子之“乐”观念新探

荀子之“乐”观念新探作者:石征宇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2期摘;要:把荀子的“乐”认为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审美性表达的观点并不合荀子本意。

荀子的“乐”仅限于表现与人的社会性情感相关的欢乐,这是因为,荀子之“乐”是圣王之“乐”;孔子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乐不属于荀子“乐”的范围;圣王之“乐”与征伐、宾客宴饮、祭祀活动有关,这些活动都与人的社会性欢乐情绪有关;“乐”的审美特征便是清新、明朗、广阔、宏伟,与哀、怒等负面情绪无关;荀子的“乐”与“声”和“音”有严格区分;“乐者,乐也”的第二个“乐”仅指一种快乐的情感,不能理解为审美快乐。

关键词:荀子;乐;审美;社会性;快乐中图分类号: B222.6;J609.202;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2.0010一、荀子的“音”“乐”观念与郭沫若的“音乐”之误荀子关于“乐”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乐论》中。

《乐记》虽非荀子所作,但核心观点仍沿续荀子,可视为荀子“乐”观念的补充与发展。

以现在的音乐观念而论,荀子有两种音乐观念:一是“音”,指表现人的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的音乐;另一种是“乐”,仅指表现人的欢乐情绪的音乐,而且还仅限于与人的社会性情感相关的欢乐。

也就是说,在荀子看来,“乐”属于音乐,但“乐”并不等于音乐。

然而目前学界流行的看法是:“乐”就是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的审美性表达的音乐。

此观点的最早提出者是郭沫若:“中国旧时的‘乐’(岳),它的内容包括得很广。

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可不用说,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连仪仗、田猎、馔肴都可以涵盖。

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岳)……音乐是内在生活的花,但其实也是外界生活的反映,因为感情是由于外物而动的。

同时也是外界生活的批判,因为感情的发生并不是纯全的被动,而是有主观的能动作用存在。

“情”、“和”、“道”——谈荀子《乐论》中音乐美学思想

“情”、“和”、“道”——谈荀子《乐论》中音乐美学思想

迎 合君 王的这 些奢侈 爱好 .就会 把精 力都 耗 费在 来 也都 有 “ 缘情 ”之 说 。如孔 子论 诗 时 ,就 早 诗
建设 娱 乐设施 上从 而耽误 生产 .长此 以往 .也 就 已提 出 : “ 可 以兴 、可 以观 、可 以群 、可 以怨 诗
使 得 国力 贫 弱 ,百 姓 遭 殃 。 因 此 他 坚 决 地 指 出
了音 乐的 本 质 、音 乐的 审 美原 则 、音 乐的社 会 功 能 。在 此基 础 上 ,我 把 他 的 整 个音 乐 美学 思想概 括 为 : “ ”之 本质 、 “ ”之 原则 、 “ ”之 功 能。 情 和 道
【 关键词】 荀子 ;f论 ;音乐;美学思想 t .
如 果说 儒 家音 乐 美学 思 想 在孔 子 那 里 产 生 , “ 乐 ,非 也 ” 为 ,并 在 《 子 ・ 孟 》 列 举 了六 条 墨 公
苟 子关 于 音 乐 “ ” 之本 质 的观 点 也 并非 是 情
为君 主 若 是 沉 迷 于 音 乐歌 舞 等娱 乐便 会 贪 图 享 其 独创 ,但 却 有 其独 到 之 处 。 中国古 代 关 于艺 术 受 ,从 而不 思朝政 荒废 正业 。与此 同时百 姓 为 了 与情 感 的关 系 问题 很 早 就 被 提 出来加 以讨 论 ,历
情 感 的表达 宣泄 .显然他 已经看 到诗 表达情 感 的 予 以说 明 : “乐 者 敦 和 ,率 神 而 从 天 ;礼 者 辩 作用 ,但 还 没有 明 确指 出“ ”在 艺 术 中 的具体 异 ,居 鬼 而从 地 。故 圣 人作 乐 以 应 天 ,作 礼 以配 情
表 现手 段 。紧接 着 的孟 子 便 提 出 : “ 则生 矣 . 地 ,礼 乐 明备 ,天 地 官 矣 。 ; “大 乐 与 天 地 同 乐 ”

荀子的音乐观与审美理念

荀子的音乐观与审美理念

荀子的音乐观与审美理念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音乐观与审美理念的独特见解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荀子将音乐视为一种能够塑造人性和修养人心的重要艺术形式,同时也关注音乐对社会稳定和治理的作用。

首先,荀子对音乐的价值观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情感和品性,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人们可以得到心灵的舒畅和情感的升华。

荀子主张“乐者,性之所安也”,即音乐是人性得到满足和安抚的途径。

他认为音乐能够调和人的情绪,使人们远离烦恼和忧虑,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一观点与儒家强调修身养性的思想相契合,强调音乐对于人的精神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荀子对音乐的审美理念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其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音乐的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

荀子强调音乐的表达力和感染力,认为音乐应该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他主张“乐者,情之所发也”,即音乐是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情感的真实和深刻。

荀子对音乐的审美理念强调了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启发的重要性,这对于后世音乐创作和欣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荀子还关注音乐对社会治理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民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荀子主张通过音乐的引导和教化,可以塑造人们的品性和道德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音乐应该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能够引导人们追求善良和正义。

荀子的这一观点与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思想相契合,对于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荀子的音乐观与审美理念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他将音乐视为一种能够塑造人性和修养人心的重要艺术形式,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启发。

同时,他也关注音乐对社会治理的作用,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民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荀子的这些观点对于后世音乐创作、欣赏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荀子的音乐观与审美理念中汲取启示,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荀子的心理观与情感教育

荀子的心理观与情感教育

荀子的心理观与情感教育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于心理观和情感教育的研究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

通过对荀子著作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对于当代社会的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荀子对人性的理解强调了人的本性和后天的修养。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欲望的诱惑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偏离道德的轨道。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后天的修养来改善人性的缺陷,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升华。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性得以改良。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但在古代儒家学派中却有着广泛的影响。

其次,荀子对情感教育的重视体现在他对人的情感的分析和情感的培养上。

他认为,人的情感是与道德行为紧密相关的,情感的培养对于人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强调了人性的恶,但并不否认人具有情感的天性。

他认为,人的情感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引导的。

他主张通过感性的教育,培养人的情感和情绪的稳定,使人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

荀子的情感教育理论中,特别强调了仁爱之心的培养。

他认为,人的情感中最重要的是仁爱之心,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他认为,通过培养仁爱之心,人们可以摆脱自私自利的欲望,追求社会公益和伦理道德。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并不认为人是没有希望的。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人们可以培养出仁爱之心,从而实现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

荀子的心理观和情感教育理论对于当代社会的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他对人性的理解使我们意识到人的本性是复杂多样的,不仅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这对于我们理解人的行为和情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他对情感教育的重视提醒我们,情感的培养和引导对于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灵的升华至关重要。

最后,他对仁爱之心的强调使我们认识到,爱与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个体幸福和成长的关键。

《荀子》用《诗》特征及诗学意义

《荀子》用《诗》特征及诗学意义

《荀子》用《诗》特征及诗学意义张诗芳;王晓曦【摘要】In Xun Zi, there are 83 quotations from The Book of Songs. In addition to the large amounts quoting poetry, there are also some discussions about them. Both of them reflect some poetic concepts of Xun Zi. Xun Zi talked about some contents and purpose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took it under the way of sage, saw it as carrier of the truth to guide people to cultivate their morality and enter politics. He made The Book of Songs ethicalize and politicalize, and gradually pushed it to the classical status.%在《荀子》一书中,引用《诗经》有83处。

除大量引《诗》外,还有一些论《诗》的内容,这都明确地反映了荀子的一些诗学观念。

荀子既谈其内容和旨意,又将其统摄在圣人之道之下,视之为道的载体,指导人们修身、从政,很大程度地将《诗》道德伦理化和政治化了,为汉兴以来《诗》的经学化奠定了基础。

【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荀子》;《诗经》;诗言志;政治化;经学化【作者】张诗芳;王晓曦【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保定学院中文系,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荀子(约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荀子诗乐观以情论乐情感特质摘要:荀子继承与发展了先秦“诗言志”的传统,认为情感因素是诗乐艺术的根本特质,诗乐来源于人之“情”并充分体现和影响着人类的情感。

荀子对诗乐情感特征的肯定,为此后“感物说”和“诗缘情说”奠定了基础。

荀子不仅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样也是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各家思想的综合者,他的《荀子》一书几乎囊括了先秦所有的思想成果。

尤其是他的《乐论》,是中国最早的专门论述诗乐理论的著作。

《乐论》中所体现的“以情论乐”的思想,打破了自孔子以来的“诗言志”文论传统,为此后的《礼记?乐记》中的“感物说”和魏晋时期的“诗缘情说”奠定了基础。

一、诗言志――“情”的缺失“诗言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统理论之一。

早在《尚书?尧典》中就记载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1}的说法,荀子同样继承了这种传统,他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儒效》以下只注篇名)可以说,这种说法是符合当时的文艺创作实践的。

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下,知识分子为了达到克己复礼的目的,在文艺创作中必须加入“德”、“义”等三代时的传统,“志”成为这种传统在文艺中的继承和嬗变。

正是由于“志”的加入,使得文艺必须和“礼”,必须与周代的礼义传统相吻合。

在客观上,也正是由于“诗言志”的创作理论使得先秦文学具有“无邪”和既“尽善”又“尽美”的诗教特色。

关于“诗言志”,闻一多先生认为:“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2}然而,无论是记忆、记录还是怀抱,都是与人的情感不同的概念。

“志”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国家大义与政治抱负,是对人的基本的情感的升华与转化。

“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用来表现人的志向与抱负的,与人的情感基本无涉。

然而,诗乐等文学艺术毕竟不同于政治、伦理,无论是政治规范还是伦理道德对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一种强制性,是一种“刚性原则”{3},是用强制的手段达到客观实用的目的,而文学却是对人心灵的建构,是对人的思想的循循诱导式的教诲,遵循“柔性原则”{4}。

文学的这种情感性特征使得其与哲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截然不同。

“诗言志”并不能表现出诗乐等艺术的这种“柔性原则”,它虽然可以引导人们追求远大的抱负和理想,通过外在的价值追求使整个社会达到暂时的和谐。

但是,人类毕竟是情感的动物,如果诗歌忽视人的情感、感性的一面,艺术存在的目的与价值也就值得怀疑了。

“诗言志”之“志”在某种程度上是外在的、异己的某种社会价值,在客观上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束缚与限制,这就需要以某种内在于人的东西与之加以调和,使其在表达人类内在本质的效果中达到最佳,这便是“情”――诗乐的情感特质。

二、以情论乐――“情”的上扬与肯定“情”字在文艺理论中的出现,是晚于“志”的。

《论语》中“志”字出现了十七次,而“情”字仅仅出现了两次,《孟子》全文也仅仅有五处“情”字。

孔、孟论“情”,多将其看做是“实情”、“诚实”的意思。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朱熹注云:“情,诚实也。

敬服用情,盖各以其类而应也。

”{5}“情”与“信”相对,“用情”也即要情实、实在,可见“情”即“诚实”、“实然”之意,与现在我们所理解的作为“情感”、“感情”的“情”不尽相同。

不仅如此,孔孟等人对“情”的论述从未与诗歌等艺术创作联系起来,他们更多地将“情”(具有诚实、实然的性格)看做是对君子人格修养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篇中,虽然将情感之“情”与音乐艺术联系起来,如它里面在讲述“声”的出现时说:“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

”{6}但是与《荀子?乐论》相比,仅仅是只言片语,整体上并没有达到《乐论》的理论水平。

荀子对先秦文艺最大的贡献并不是继承了“诗言志”传统,而是对这种传统加以整合创新,在“诗言志”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成分――“情”。

《荀子》全文共有一百一十七处“情”字出现,并且,他把“情”与文艺创作有机地联系起来。

他在《乐论》中说: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在这里,荀子把“乐”(诗、乐、舞等艺术)的发生同“情”联系起来,认为音乐出于人情之必然,是人类用以宣泄情感、表达情感的需要,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产物。

这样,荀子首先在文艺的发生上认为音乐、诗歌等文艺形式起源于人的“情”。

“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

”(《不苟》)荀子认为“情”普遍地存在于人类当中,正是由于人人具有“情”,情动于中便必须有所发,发而不进行引导便可能造成混乱,因此,圣哲先王看透了此种的玄机,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这种“情”的“有序的外显”(也就是音乐)不至于杂乱;使创作出的音乐不至于“流”――“淫放”。

这样,荀子从音乐的创作中找到了“情”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次明确、系统地将诗乐的情感性特征提了出来。

荀子不仅在文艺发生、创作上重视“情”的作用,在文艺的功能观上,荀子也把“情”摄入进去,把“情”与乐联系起来,认为诗乐可以影响甚至改造人们的性情: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乐论》)《卫》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无《韶》歌《武》,使人之心庄。

(《乐论》) 音乐“入人也深”,能够影响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化人也速”,其如风般潜移默化的特征使它能够感化人的情感与心灵。

同时,不同的音乐给人的感受便会不同,给人的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便会不同:哭泣之声使人悲伤,行伍之间的歌声使人悲壮,郑卫之音使人心淫,《韶》《武》之歌舞使人庄敬。

人们在欣赏不同的诗歌、音乐时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与体验,从而获得不同教育价值。

音乐不仅能感人心,还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使人和睦:“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论》)这样,诗乐的作用就从单纯的个人修养上升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高度,“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音乐成为“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的治世良方。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正名》)“性者成于天之自然,情者性之质体,欲又情之所应,所以人必不免于有欲。

”{7}欲望是人的情感的反应,诗乐又是情感的产物,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欲望的作用与影响。

而当这种欲望超过一定的范围的时候,音乐变成了“《郑》《卫》之音”,也就是所谓的“淫声”。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

”(《乐论》)在荀子看来,这种音乐对情感会产生负面作用,不仅不利于君子人格的形成,而且还会引起社会的混乱与动荡,是必须要加以限定与制止的。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淫声”呢?荀子认为: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乐论》) 关于荀子的“道”,牟宗三先生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说:“有天道,有人道。

荀子只言人道以治天,而天即无所谓道。

即有道,亦只是自然之道也。

人以礼义法度而行其治,则能参。

参者治己人而遂以治天也。

”{8}“荀子之道即人之所以道,君子之所以道。

亦即君道。

君道即能群之道,即治道。

故此道即‘人文化成’之‘礼义之统’也。

”{9}在荀子看来,“道”即为礼义。

君子以乐得礼义之道,小人以乐得利己之欲。

音乐的教化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应该是“乐得其道”,也就是获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礼义之道,而不是“乐得其欲”,不是满足于人的生物性需要,合乎自己单纯的欲望要求。

因此,在荀子看来,要想实现文艺“养情”作用,音乐必须符合礼义之统的要求,要合乎“道”的约束,必须依靠更为有力的不同于“乐”的外在规范――“礼”: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合同,礼别异。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乐论》)“乐合同,礼别异。

”乐与礼是管乎人的情感的两个方面。

乐的作用是使人合同,趋于和合美满;礼的作用是使人做到君臣、父子、夫妇的传统礼义之道。

做到礼乐的有机统一才是修身养性的最佳方案。

这正如班固所说:“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敬畏;和亲则无怨,敬畏则不争。

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

二者并行,合为一体。

”{10}“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乐论》)只有礼、乐完美结合,才能“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乐论》),达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家中的一员,出于儒而不泥于儒,尤其在文艺理论上,他打破了传统的“诗言志”的观点,开创性地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情”在文艺活动中的作用,将“情”看做是诗乐理论的根本特质。

他的这种观点为《礼记?乐记》中的“感物说”及此后的“诗缘情说”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刘延福,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