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原微生物药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 (antibiotics):系某些微生物在其 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对其他微生物具有 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也包括一些半合 成衍生物。
● 抑 菌 药 (bacteriostatic drugs) 和 杀 菌 药 (bactericidal drugs):
抑菌药一般指仅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繁殖而不能将其杀灭的药物;杀菌药则是 指对病原菌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一、喹诺酮类药的共性
1、药动学 (1)口服吸收好 (2)在组织和体液中分布广泛 (3)多数药主要以原形经肾排出 2、药理作用 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 G-杆菌包括铜 绿假单孢菌有强大杀菌活性;对耐药金葡 菌也有较好抗菌活性;某些药物对结核杆 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3、机制 抑制敏感菌DNA回旋酶(G-菌)和拓朴 异构酶Ⅳ(G+菌),干扰DNA复制产生杀菌 作用 4、耐药性 本类药物的抗菌原理与其他抗菌药完 全不同,故对多种细菌仍较敏感。但随着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 逐渐增加,且存在交叉耐药性。
抗菌谱广,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血 药浓度低,但尿道、肠道药物浓度高,在 胆汁中的浓度也明显高于血药浓度。临床 主要用于泌尿道、肠道及胆道感染。
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环丙氟哌酸)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可静脉滴注给 药。本药组织穿透能力强,抗菌谱广, 尤其对 G- 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是目前喹 诺酮类药物中最强者。
最 低 杀 菌 浓 度 (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能杀灭病原菌的 最低药物浓度。
● 抗 生 素 后 效 应 ( postantibiotic effect , PAE): 系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 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消除以后,细菌生 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耐药性(抗药性,resistance): 病原体与抗菌药多次接触后,对抗菌 药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抗菌药 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最 低 抑 菌 浓 度 (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 MIC ):能抑制病原菌生 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5、用途
氟喹诺酮类目前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敏 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肠道、呼吸系 统、骨、关节及皮肤软组织等感染性疾病。
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1)胃肠道反应 ( 2 )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 失眠,甚至可诱发癫痫。 (3)影响软骨发育 (4)过敏反应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药
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
2、改变靶部位: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 类
3、增加代谢拮抗物:磺胺类 4、药物不能到达其靶部位:喹诺酮类、 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 β内酰胺类
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wenku.baidu.com 1、结合细菌学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 2、足够剂量和疗程 3、联合用药 4、开发新型抗菌药物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氧氟沙星 (ofloxacin,氟嗪酸)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高, 体内分布广泛,脑脊液中浓度及尿药浓 度居各种氟喹诺酮类之首。临床主要用 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胆道、耳鼻喉及皮肤软组织等感染。
抗病原微生物药
● 化 学 治 疗 (chemotherapy) 及 化 疗 药 物 : 凡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 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用于化学治疗的药物即化疗药物。 ●抗微生物药:凡对病原体产生抑制或杀 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 括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凡对病原菌 (主要指细菌,也包括真菌、立克次体、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产生抑制或 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大环内酯类
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Ⅰ类和Ⅱ类合用可增强疗效 Ⅰ类和Ⅲ类合用可能出现拮抗作用
第三十七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37-1 喹诺酮类
第一代:以萘啶酸为代表,抗菌谱窄, 仅对部分G-杆菌有抑制作用 第二代:以吡哌酸为代表,抗菌活性 稍强些,现也已少用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谱广而强, 对G+菌和G-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二、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机体
抗病能力
致病作用
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体内过程
耐药性 病原体 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 二、抑制细菌细胞膜功能 抗真菌药、多粘菌素
三、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氨基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 ▲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与 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可逆性抑制蛋 白质合成 ▲四环素类: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 与tRNA竞争A位(接受部位),阻止肽链 延伸
2、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 例可扩大抗菌范围
(二)联合用药的指征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
3、长期用药可能产生耐药性者 4、减少剂量,降低毒副反应
(三)联合用药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Ⅰ类:繁殖期杀菌药,如β-内酰胺类
Ⅱ类: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糖苷类
四、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喹诺酮类、利福平 五、干扰细菌叶酸代谢 磺胺类+TMP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一、耐药性产生机制
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 主要由染色体介导 获得性耐药性:系由细菌与药物多次 接触后产生。 主要由质粒介导
获得性耐药性
1、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β内酰胺类
▲钝化酶(合成酶):氨基苷类
1、结合细菌学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
2、根据抗菌药的药动学与感染部位选药
3、针对患者的情况合理用药
肝功能不良:避免使用红霉素酯化物、 氯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利福平等 肾功能不良:氨基苷类、万古霉素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一)联合用药目的
1、发挥抗菌协同作用,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