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概念及一般处理
体温调节的机制,发热的治疗措施与护理措施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EP的种类 1、白细胞介素-1(IL-1) 2、肿瘤坏死因子(TNF) 3、干扰素(IFN) 4、白细胞介素-6(IL-6) 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1)高热>40℃ (2)心脏病患者:如心肌梗塞、心衰 (3)妊娠期的妇女 4、多种的解热措施
谢谢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2)Na+/Ca2+比值 (3)环磷酸腺苷(cAMP)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5)一氧化氮(NO)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2、负调节介质:对抗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 (1)精氨酸加压素(AVP)
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 (2)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
由腺垂体分泌
正、负调节因素共同控制体温“调定点”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EP的作用部位
正调节中枢:PO/AH 负调节中枢:中杏仁核、腹中膈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1、EP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 2、EP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 3、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 发热信号
2、循环系统的变化 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严重可诱发心衰 大量出汗可诱发循环衰竭
3、机体的防御功能 (1)抗感染能力 一定程度上可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肿瘤细胞对热比正常细胞敏感,发热疗法 (3)急性期反应
五、防治原则
1、治疗原发病 2、发热的一般处理 3、下列情况必须及时解热:
复习体温调节机制
小儿发热分级用药处理及常见问答
小儿发热分级用药处理及常见问答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发热的因素有很多,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或是打预防针过后、长牙齿等,都有可能引起发热。
发热的定义正常体温肛温36.5~37.5℃,腋温36~37℃。
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判断为发热。
儿童用药原则:儿童建议体温≥38.2℃或者孩子的精神状态不好需要使用退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发烧属于急症,不建议使用缓释剂型。
(缓释剂型作用时间长,起效慢)1.低热:37.5~37.9℃伴随感冒症状使用感冒药配合物理降温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物理降温伴随腹泻症状使用止泻药物配合物理降温如蒙脱石散+妈咪爱+物理降温伴随咽喉不适使用治疗咽喉药物配合物理降温如开喉剑气雾剂+物理降温物理降温1、贴退热贴:一般贴于腋下、腹股沟、颈部、额头2、温水泡手脚:多用于体温上升期。
如儿童感觉较为冷,且四肢末梢冰凉,可以将水温保持在40℃左右,将手或脚放置水中,保持15~20分钟,从而可以起到降温的效果。
3、冷敷降温:可以将冷水毛巾放至额前、腹股沟、腋下等有动脉搏动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体表散热和降温的效果。
4、多喝温开水: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温的效果。
2.中热:38.0~38.9℃超38.2使用退烧药,同时配合物理降温。
根据年龄选药:2~6月龄儿童首选对乙酰氨基酚,一般情况下,6月龄及以上儿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均可。
起效时间及副作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一般30min起效,二者总体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对乙酰氨基酚胃肠安全性高,胃肠道不适伴发热优选对乙酰氨基酚。
选择合适的剂型: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首选口服剂型,如滴剂或混悬液。
低龄儿童(如3岁以下)优选浓度高、体积小的滴剂。
3.高热:39.0~40.9℃,超高热:>41°退烧药选择参考中热。
需要注意的时使用退烧药物后高烧不退,宝宝精神状态不好及时就医,超高热建议配合退烧药的同时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如何正确处理婴儿发热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婴儿发热问题婴儿发热是每个父母都会面临的问题,正确处理婴儿发热问题对于保护婴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正确处理婴儿发热问题,包括如何判断婴儿发热的程度、何时需要就医、如何进行家庭护理等。
一、判断婴儿发热的程度婴儿发热的程度可以通过测量体温来判断。
正常的婴儿体温范围在36.5℃至37.5℃之间。
当婴儿的体温超过37.5℃时,可以被认为是发热。
根据体温的高低,可以将婴儿的发热分为三个级别:1. 低热:体温在37.5℃至38℃之间;2. 中度发热:体温在38℃至39℃之间;3. 高热:体温超过39℃。
二、何时需要就医在处理婴儿发热问题时,需要根据婴儿的体温以及其他症状来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以下情况下应该及时就医:1. 婴儿体温超过39℃;2. 婴儿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咳嗽、喉咙红肿等呼吸道症状;3. 婴儿出现持续性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4. 婴儿出现持续性疲倦、无精神、不活跃等全身症状;5. 婴儿出现皮肤疹子、红斑、水泡等皮肤症状;6. 婴儿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等神经系统症状。
以上情况可能是婴儿发热的并发症或其他疾病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三、家庭护理方法对于一般的婴儿发热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家庭护理方法:1. 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婴儿在闷热的环境中待太久。
2. 着凉:将婴儿的衣物减少一层,避免过多的包裹,以便散热。
3. 适当降温:可以给婴儿用温水擦拭身体,或者用温水浸泡婴儿的手脚,帮助降低体温。
4. 补充水分:婴儿发热时容易出汗,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给婴儿喂水或母乳。
5. 注意饮食:婴儿发热时食欲可能会下降,可以给婴儿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6. 观察症状:定期测量婴儿的体温,观察婴儿的其他症状是否有改善或加重。
以上家庭护理方法只适用于一般的婴儿发热问题,如果婴儿的体温持续升高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四、预防婴儿发热预防婴儿发热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保持室内卫生:定期清洁室内环境,保持空气清新。
婴儿发热如何正确处理宝宝的发热问题
婴儿发热如何正确处理宝宝的发热问题婴儿发热是让家长们常常感到担心的问题之一。
虽然发热在许多情况下是婴儿身体抵抗感染的正常反应,但家长们仍然需要准确了解并正确处理宝宝的发热问题。
本文将介绍婴儿发热的原因、常见的处理方法以及警示信号,帮助家长们有效地处理婴儿发热问题。
一、婴儿发热的原因婴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 感染引起的发热:感冒、咽炎、肺炎等病毒或细菌感染会导致婴儿发热。
2. 牙齿生长引起的发热:婴儿在长牙期间,由于牙床充血,容易出现发热的情况。
3. 免疫接种后的发热:部分疫苗接种后可能引起婴儿发热反应,通常在接种后的24小时内出现。
4. 环境温度过高引起的发热:夏季高温天气或室内环境过热也可能导致婴儿发热。
二、正确处理婴儿发热的方法1. 观察婴儿的一般情况:发热的婴儿通常会表现出身体不适、食欲不振、烦躁等症状。
家长需要仔细观察婴儿的一般情况,了解发热的严重程度。
2. 适当调节室温: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可适当降低室内温度,使宝宝感觉凉爽。
但要注意避免让宝宝受凉。
3. 解除宝宝的衣物:给婴儿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不要过多包裹,有助于散热。
4. 给予充足的水分:发热时宝宝容易出现脱水,家长应确保宝宝充足的水分摄入,多给予母乳或适量开水。
5. 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在处理婴儿发热问题时,家长应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宝宝的体温。
体温计可使用电子体温计或体温计。
6.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退烧药物:如果宝宝发热且体温超过了医生所建议的退烧标准,家长可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退烧药物。
三、婴儿发热的警示信号尽管婴儿发热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某些情况下,发热可能会伴随着严重的疾病。
家长应特别注意以下警示信号:1. 高热持续不退:如果宝宝的发热温度较高,且连续持续不退热,建议及时就医。
2. 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宝宝发热的同时伴随着明显的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
3. 显著的疲倦或嗜睡:宝宝持续过度疲倦或昏睡状态,应及时就医。
发热的急救措施
发热的急救措施(一)一般处理:将患者置于安静、舒适、通风的环境。
有条件时要安置在有空调的病屋里,无空调设备时,可以采用屋里放置冰块、电扇通风等方法达到降低室温的目的。
高热惊厥者要置于保护床内,保持呼吸道通畅,予足量氧气吸入。
(二)降温治疗:可以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
1.物理降温法利用物理原理达到散热目的,临床上有局部与全身冷疗两类方法。
(1)局部冷疗:比较适用于体温超过39度者,给予冷手巾或者冰袋和化学致冷袋,把其放置于额部、腋下或者腹股沟部,通过传导方式散发身体内的热量。
(2)全身冷疗:比较适用于体温超过39.5度者,采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等方法。
1)酒精擦浴法:酒精是种挥发性的液体,擦浴后酒精在皮肤上迅速蒸发,吸收与带走机体的大量热量;同时酒精与擦拭又具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功效,使散热增加。
一般选用25%至35%的酒精100至200毫升,温度为30度左右。
擦浴前先置冰袋于头部,以助降温,并且能够防止因擦浴时全身皮肤血管收缩所导致头部充血;置热水袋于足底,使足底血管扩张有利散热,同时减少头部充血。
擦浴里应注意病人的全身情况,如果有异常马上停止。
擦至腋下、掌心、月国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要稍加用力并且时间稍长些,直到皮肤发红为止,以利散热。
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颈、足底,以免引起副作用。
擦拭完毕,移去热水袋,间隔半个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作好记录,如体温降到39度以下,取下头部冰袋。
2)温水擦浴法:取32度至34度温水进行擦浴,体热可以通过传导散发,并且使血管扩张,增进散热。
方法同酒精擦浴法。
3)冰水灌肠法:用于体温高达40度的清醒病人,选用4度的生理盐水100至150毫升灌肠,能够达到降低深部体温的目的。
2.药物降温法应用解热剂使体温下降。
(1)适应证:1、婴儿高热,因为小儿高热引起“热惊厥”;2、高热伴头疼、失眠、精神兴奋等症状,影响病人的休息和病患的康复;3、长时间发热或者高热,经物理降温无效者。
小孩发烧的原因、后果以及处理方法
如何判断小孩是否发烧?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
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
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及颈部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我的原则是38.5度以下,不要吃退烧药,打退烧针,要给宝宝多喝水。
注意环境温度是否过高。
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
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
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婴儿又包裹得过多,也会使婴儿体温升高。
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
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
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发热病人的护理完整版
以下,经一个间歇后,体温又升高,反复发作。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波动幅度大于1℃。
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 病。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 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完整编辑ppt
3
• 调节产热、散热的中枢称体温调节中枢, 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类似于恒温器, 正常时体温值稳定在37℃水平上(调定 点),若实际体温高于或低于此值,中枢 会加强散热或产热活动来保持体温正常。
• 发热的根本原因在于致热原以某种方式使 调定点上移。
完整编辑ppt
4
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
后的一般规律,因此,应正确对待术后发热,首先做好心理护 理.术前进行交持,使其有思想准备和心理免疫,消除对手术 后感染的担心,积极对应对症治疗。对于吸收热有周身不适者 给予酒精擦浴,对一般不超过38 .5℃,勿需处理,三日后自 行恢复。
完整编辑ppt
28
感染热: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
(3)其他措施:卧床休息。补充水分营养,对于病情较重或 有脱水者应适当补液,对于过高热者通过输注冰化葡萄糖生理 盐水不仅可补充水分和热量,且能迅速降温。此外,高热惊厥 或谵妄者也可酌情应用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口服或注射。
完整编辑ppt
26
术后发热的类型
1
吸收热
2
感染热
3
反应热
4
药物热
5
脱水热
完整编辑ppt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感染性疾病除非合并感染,
引起的急慢性、局部性或
多属于低热(37.4-38℃)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引言概述: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身体在应对感染或其他疾病时的自然反应。
对于发热患者,正确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正确处理发热,以及何时需要寻求医疗帮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正文内容:1. 发热的定义和原因1.1 发热的定义: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7℃-38℃)被定义为发热。
1.2 发热的原因:发热可能是由感染、炎症、药物反应、免疫系统失调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2. 如何正确测量体温2.1 使用正确的体温计: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或数字体温计,而不是水银体温计。
2.2 测量体温的正确方法:将体温计放在舌下或腋下,保持几分钟,直到体温计发出信号。
2.3 测量时间和频率:建议每天测量体温两次,早上和晚上,以便及时监测体温变化。
3. 如何处理发热3.1 补充足够的水分: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因此应该多喝水或其他无咖啡因、无酒精的液体。
3.2 保持休息:发热时,身体需要休息以应对感染或疾病,因此应该避免过度劳累。
3.3 适当降温:如果体温过高,可以使用温水擦浴或冷敷来降低体温。
但要避免使用冰水或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引起低体温或其他不适。
3.4 注意饮食:发热时,食欲可能减退,但仍需要摄取足够的营养。
可以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
3.5 避免传染他人:发热可能是传染性疾病的症状,应该采取措施避免传染他人,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4. 何时需要就医4.1 持续高热:如果体温持续超过38.5℃,或持续数天不退热,应该尽快就医。
4.2 出现其他症状:如果发热伴有呼吸困难、严重头痛、意识模糊、持续呕吐等其他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4.3 慢性疾病患者: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发热患者,应该及时就医,以避免病情恶化。
5.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5.1 帮助患者了解病情: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5.2 鼓励正确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学会正确测量体温、处理发热,并在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
发热的处理原则范文
发热的处理原则范文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反应。
一般来说,成人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6℃至37℃,而儿童的正常体温范围稍高一些。
发热可以是机体对感染、炎症、代谢异常、中暑等不同疾病或情况的一种表现。
因此,正确处理发热是非常重要的。
1.观察和记录:首先要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
应定时测量体温,每天多次测量并记录下来,以掌握体温的趋势和变化情况。
同时还要观察患者有无其他症状,如咳嗽、喉咙痛、腹痛等,以及一般情况是否有明显不适。
2.休息保暖: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需要休息来消耗更多的能量来应对疾病。
因此,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同时,还要注意保暖,减少身体热量散失,可用被子或穿上适当的衣物来保持体温。
3.补充饮食:发热时,机体代谢加快,需要增加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摄入,以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
建议患者采用多餐少食的原则,增加摄入的热能和营养素,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消化道引起不适。
4.适当用药:如果体温超过38.5℃,或者患者感觉身体不适,可适当使用退热药物。
退热药物一般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两类。
非处方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处方药包括感冒药和抗生素等。
但使用药物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使用说明来进行合理用药,避免过量或滥用药物。
5.疾病治疗:发热是许多疾病的表现,处理发热的关键是要找出其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如果发热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如果发热是由于其他病症引起的,如风湿性疾病、过敏反应等,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因此,在处理发热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病因诊断,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6.提高自身免疫力:发热时,机体的免疫功能较为低下,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袭。
因此,除了进行疾病治疗外,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作息规律、适度运动等。
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染的发生。
发热的急救处理原则
发热的急救处理原则
一般情况看下,发热的处理原则是补充水分、降温、使用退热药物、排除感染、休息和调节、密切观察等措施。
具体措施根据病因不同、体温水平和患者的年龄及病情程度来综合考虑,因人而异。
1、补充水分:发热时身体的水分流失增加,需要多喝水,以防止脱水。
2、降温:在高热、出现不适或危险症状时,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浴或敷湿毛巾在额头、手腕和腋窝等处。
但要避免用冷水或冰敷,以免引起急性温度变化导致其他问题。
3、使用退热药物:可以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羚羊角颗粒等,能有效调节体温,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感。
4、排除感染:如发热是由细菌、病毒或其他感染引起的,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遵医嘱口服头孢拉定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罗红霉素分散片等药物,能消除炎症,控制感染。
5、休息和调节: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舒适的室内环境也有助于缓解发热不适。
6、密切观察:对高热或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找出发热的确切原因。
如发热伴随有严重症状,如持续高热、呼吸急促、意识模糊、抽搐等,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反应,但也可能是某种潜在疾病的表现,因此要谨慎对待,
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ctc发热的分度及标准 -回复
ctc发热的分度及标准-回复标题:CTC发热的分度及标准详解一、引言CTC,全称为循环肿瘤细胞,是存在于血液中的来源于实体肿瘤的细胞。
它们的出现、数量和特性往往与肿瘤的进展、转移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CTC的检测和分析已成为癌症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监测的重要手段。
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CTC检测或相关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发热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对CTC发热的分度及标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发热的定义与分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发热。
通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1C-37.2C之间波动,若体温超过37.3C,就被认为是发热。
根据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我们可以将发热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低热:体温在37.3C-38C之间。
2. 中等热:体温在38.1C-39C之间。
3. 高热:体温在39.1C-41C之间。
4. 超高热:体温超过41C。
三、CTC发热的可能原因CTC发热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导致:1. 检测过程中的生理应激反应:CTC检测通常涉及抽血等操作,可能会引发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短暂的发热。
2. 免疫反应:CTC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能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反应,产生炎症介质,导致发热。
3. 治疗副作用:某些针对CTC的治疗方法(如化疗、靶向治疗等)可能会引起发热反应。
四、CTC发热的分度及标准对于CTC发热的分度,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标准。
然而,我们可以借鉴一般的发热分度标准来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分度方式:1. 轻度CTC发热:体温在37.3C-38C之间,无明显不适,不影响日常生活。
2. 中度CTC发热:体温在38.1C-39C之间,伴有轻微的不适,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可能影响日常生活。
3. 重度CTC发热:体温在39.1C以上,伴有明显的不适,如寒战、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五、CTC发热的处理与监测对于CTC发热的处理,主要取决于发热的原因和程度。
一般来说,轻度发热可以观察并适当调整生活习惯,如保持充足的休息、饮食清淡等;中度和重度发热则需要及时就医,可能需要使用退热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
发热
三、临床表现 (一)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病人不适感明显, 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 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该期产热 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体温上升有 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
39~40oC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 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 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 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 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 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性则在退热期增强。 2、心血管系统 发热病人的心血管 系统功能增强,表现为心跳加快、 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 血流加快、血压升高。一般体温每 升高1oC,心率约增加20次。退热期 中由于容量减少,可使血压下降
,甚至发生虚脱。 3、呼吸系统 高热病人的呼吸变化 比较明显,在寒战时呼吸加快,每 分钟通气量增加,潮气量减少。发 热时呼吸的加快也有利于热的散发。 4、消化系统 发热时消化液生成
原分解加强,血糖升高,甚至出现 蛋白尿。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增加, 引起氮质、酮体等代谢产物的积聚 和体重减轻。高热期间水的丢失增 多。在退热期由于出汗和利尿的增 强,有大量水和电解质排出。发热 病人易出现维生素缺乏。
7、防御功能 发热时单核-巨噬细 胞系统功能增强,白细胞增多,吞 噬作用加强,抗体形成加速,细胞 免疫功能提高。
有广泛鱼鳞癣或是先天性汗腺缺陷, 因散热障碍,夏季可出现体温升高; 甲状腺功能亢进造成异常产热而致 体温升高,以及环境高温(中暑) 引起的体温升高,均属此类。 在剧烈运动时,妇女月经前期、妊 娠等体温也可上升高于0.5oC,
但它们属于生理性体温升高,也不 宜称为发热。 (二)分类 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 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感染性 多见。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手术区域血液成分及其他组织的分 解产物的吸收也可引起发热,即我 们说所的“吸收热”。一般无颅内 病变及感染症状,常在术后3-5天 出现,体温在38.0℃-38.5℃之间,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给予支持 疗法,例如物理降温,多饮水即可。
实用文档
药物热
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 其次是结核药,出现在用药5-l0天 以后,多达39℃以上,一般情况 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 及其他可解释原因,实验室检查 WBC正常或偏低(头孢类抗生素多 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停用抗 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 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药物 热的机制是药物引起的延迟性变态 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白细胞吞 噬,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升 高。
热型
3、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高至39℃
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 长,然后突然下降至正 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 个间歇,又反复发作。
常见于疟疾。
实用文档
热型
4、不规则热 体温在24h中
变化不规则,持 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结核病、小叶性 肺炎。
实用文档
护理诊断
❖ 1.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有关,与体温调节中枢功 能障碍有关.
实用文档
反应热
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这种热多在输液 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 程中即发热寒战。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 2—4天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一 般认为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问与手术大小 及损伤的程度有关,其机理是人体遭受严重创伤 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反 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的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 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
发热的处理流程范文
发热的处理流程范文发热是指体温升高,一般体温在37.5℃以上,属于正常范围之外。
发热是机体对抵抗感染、炎症、过敏等病理因素的一种防御反应,常见于感冒、流感、肺炎等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发热的处理流程。
首先,对于发热患者,应首先做到以下几点:1.观察体温:对于自觉发热的患者,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并记录下来。
体温计可以选择电子体温计或者水银体温计,使用时应按照说明书进行正确使用。
2.保持环境舒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室温,避免过度穿戴厚重衣物等。
3.休息:发热会消耗大量体力,患者应保持充分休息,减轻身体负担。
处理流程如下:第一步:观察症状在处理发热患者前,应观察患者的其他症状,例如喉咙痛、咳嗽、乏力、头痛等。
这些症状有助于判断发热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二步:降温处理如果发热超过38.5℃,或者患者感到不适,可以考虑采取降温措施。
常见的降温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退烧药物:可以选择对症治疗的非处方退烧药物,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但使用药物前应先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用药剂量和时间来使用。
2.物理降温:可以使用湿毛巾敷在额头、腋下、脖子等部位,使用温水擦拭身体,或者尝试冷敷。
但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过度降温。
3.调整环境温度:保持室内环境凉爽,打开窗户通风,或者使用风扇等辅助降温。
4.多饮水:发热时身体水分流失较快,患者需要补充水分。
建议多喝水、吃流质食物,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第三步:寻找病因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体温超过39℃,应及时就医,寻找病因。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询问病史、体检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发热的病因。
常见的导致发热的病因有:1.感染:如感冒、流感、肺炎、尿路感染等。
2.炎症:如风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
3.药物过敏:一些药物使用后可能引起发热反应。
4.寄生虫感染:例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其他更为罕见的病因还有寒冷性刺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根据病因确定治疗方案,如抗生素治疗感染、抗炎药物治疗炎症等。
发热
OVLT区 巨噬细胞 毛细 血管 EP 巨噬细胞
PHale Waihona Puke AH神经元POAH
神经元
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
视神经交叉
(二)体温调节中枢
(Thermoregulation Center)
正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
负调节中枢: 中杏仁核(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MAN) 腹中膈 (ventral septal area,VSA)
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调 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 (>0.5℃)
生理性体温 体 温 升 高 病理性体温 (>0.5℃)
发热: 多数 (体温=调定点)
过热:少数 (体温 > 调定点)
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调节中 枢功能障碍
过度产热
散热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 高(>0.5℃)
体温超过 调定点水平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表现:自觉酷热、口渴、皮红、鸡皮消失
调定点 调定点
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Defervescence Period)
特点:散热,产热,产热散热,体温回降 表现:出汗多、皮肤潮湿
调定点 调定点
下降期
第四节 机体的功能和 代谢变化
Functional and Metabolic Changes
一、治疗原发病 二、解热原则
1.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2.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高热(>40C) 心脏病患者 妊娠期妇女 恶性肿瘤患者
3.解热措施:
药物解热:化学药物、激素、中草药 物理降温:冷敷、酒精擦浴
发热性疾病处理思路孙祥
Ⅰ. 有的放矢的原那 么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Ⅱ. “重复〞 原那
采集病史、查体、重要检查
么
•入院初期的询问病史和检查有时不可防止地会有所遗漏
医生遗漏或无视
病人遗忘、无视,甚至隐瞒 •疾病的开展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有些病症、体征是逐步显 • 现出来的。 •调查人员在收集临床资料时,除摘录临床病历外,有必要询 问局部病人,对其病症、体征进展了解核实。
发热的机理
散热反响
前部 下 丘 脑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产热反响
后部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局部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类脂质)、病毒、支原体、衣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2.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定义:指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几度超过38.5 ℃,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 实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
FUO 病因
感染 肿瘤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 最终诊断不明者
> 80% 5~10%
年代 作 者
FUO定义
脓肿、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热型
★ 大多数病例发热的上下、热型和间歇时间与诊断无关
应注意:
•动态观察热型的变化可能对诊断更有帮助 •体温单和医嘱记录单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 •勿滥用退热药
情况1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治疗时间(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术语,又称发烧。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
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
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
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
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抗生药(如青霉素),可以选用适量解热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
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
故应及时应用退热药。
如出现抽搐等症状应遵照医嘱服用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fever-type)。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图1-4-2)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发热标准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低热37.3~38℃(99.1~100.4F)
中等热38.1~39℃ (100.6~102.2F)
体温计
高热39.1~41℃ (102.4~105.8F)
超高热41℃ (105.8F)及以上
腋窝温度
分为低热型(37.5℃~38℃)中热型(38.1℃~39℃)高热型(39.1℃~40℃)、超高热型(>41℃)。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100.4~102.0F),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
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退烧方法
无需惊慌
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美林等,但是最好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物理降温
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给小儿使用35%—45%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能达到退温的效果;
药物使用
引起小儿发热的病因有很多,在病原菌不明时最好不要滥用消炎药物,因为“是药三分毒”,若是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小儿发热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病除的效果;
饮食注意
多喝开水,在不肯喝水的情况下可以改喝果汁之类的;吃些易消化的食物,趁在
住院期间是以稀饭、汤水、面条为主;
常备药品
小儿泰诺林、美林——都是强生的,这2种诚宝都用过,退烧效果好,吃完后出很多汗从而退烧,但是吃的次数不能多,吃多了副作用大,一定要按照说明进行服用;
退热帖——帖子额头或者后颈上,退热效果也很好;
退热栓——塞在屁股上,退热效果也很好,个人感觉很麻烦,塞进去后宝宝用力哭就出来了,趁宝宝发烧时我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
新稀宝片——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抵抗病毒的入侵,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发烧发热,这产品在目前市场反馈还是挺不错的
家庭治疗措施
不要急于降温
如果医生确定你只是感冒了,在你能耐受的范围内,最好不要急于服用解热药。
发烧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
我们的身体藉由升高体温来调动自身的防御系统杀死外来病菌(一般来说,病菌在39℃以上时就会死亡),从而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
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时(37—38.5℃)使用药物来退烧,会使体内的细菌暂时变成假死状态,并使他们产生抗药性,一旦死灰复燃,往往更难治疗。
冷敷
如果高烧让你无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帮助降低体温。
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
当冷敷布达到体温时,应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
也可将冰块包在布袋里,放在额头上。
热敷
假使体温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烧。
用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病人额头、四肢,使身体散热,直到退烧为止。
但是,如果体温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
擦拭身体
蒸发也确降温作用。
专家建议使用冷自来水来帮助皮肤驱散过多的热。
虽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绵)全身,但应特别加强一些体温较高的部位,例如腋窝及鼠蹊部。
将海绵挤出过多的水后,一次擦拭一个部位,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
体温将蒸发这些水分,有助于散热。
泡澡
有时候,泡个温水澡是最舒服不过了。
它同样也可以起到缓解发热的症状。
婴儿应以温水泡澡,或是以湿毛巾包住婴儿,每15分钟换一次。
补充液体
当你发烧时,你的身体会流汗散热;但当你发高烧时,身体会因为流失太多水分而关闭汗腺,以阻止进一步的水分流失,这使你的身体无法散热。
解决之道就是补充液体,喝大量的白开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萝卜汁。
如果你想喝番茄汁,应选用低钠的产品。
发烧期间应避免固体食物,直到状况好转。
如果呕吐情形不严重,还可以吃冰块退烧。
在制冰盒内倒入果汁,冰成冰块,还可在冰格内放入葡萄或草莓,这尤其受到发烧的孩子欢迎。
适当服用止痛药
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药。
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扑热息痛,每4小时服用——次。
扑热息痛的优点是较少人对它过敏。
由于阿司匹林与扑热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若觉得使用任何一种皆无法有效地控制发烧,不妨两种并用。
每6小时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扑热息痛。
服用这些药物时,需先经医师同意。
切勿让孩子服用阿司匹林
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千万不要服用阿司匹林。
因为阿司匹林可能使发烧的儿童爆发雷氏症候群,这是一种致命性的神经疾病。
儿童可以用扑热息痛代替。
以每磅体重服用5—7毫克的方式,计算服用量,每4小时服用一次。
记住,增加使用频率或超过适当剂量,都有危险,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注意穿衣适量
如果你感到很热,则脱下过多的衣物,使体内的热气可以散发出来。
但如果因此而使你打寒颤,则说明衣物太少,应该增加,直到不冷为止。
如果患者是小婴儿,则需特别注意,因为他们还不会表达他们的感受。
其实,给小孩穿过多衣服或把他们置于酷热的场所,都可能引起发烧。
同时,勿使室温过高,医师通常建议勿超过20℃。
同时,应让室内适度地透气,以帮助复原,并保持柔和的光线,使病人放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