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萧》看沈从文对人性美的追求
《萧萧》读后感
《萧萧》读后感《萧萧》读后感1沈从文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旨在“表现1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因此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人性美,人性是沈从文先生小说作品的表现中心,在小说《萧萧》中也深深的透露着1种淳朴、自由的人性美。
《萧萧》描述了1个农村少女萧萧作为童养媳的故事。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寓技巧于平实之中,小说通篇洋溢着浓重的民间乡土气味的同时,也透露着1种浓厚的人性美,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和描写的乡风民俗上。
《萧萧》的主人公萧萧是在自然里长着的1个农村少女,在她的成长中无不彰显着1种人性美。
萧萧是1个童养媳,在风气淳朴的乡村,“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妈妈身边离开,且准备做他人的妈妈,从此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
像做梦一样,将同1个陌生男子汉在1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组的事情,当然十分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就哭了”,在萧萧做新娘子时,“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
她不害羞,又不怕。
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
”,面对着比自己小9岁的丈夫,她整天带着他玩,干杂货,倒也不觉得怎么苦;面对爷爷喊她“女学生”时,她是既排斥又向往;15岁发育成熟的萧萧在与长工花狗懵懵懂懂发生了关系后,她并没有害怕,只是在怀孕后身体发生变化时才产生了恐慌,并萌生了逃跑的念头。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萧萧有着优点的同时也是存在着缺点,这是1个有血有肉的灵魂。
沈从文先生从这些点点滴滴向人们展示了萧萧纯真、善良、懵懂的天然之美,这种天然之美成长在偏僻的山村,正是人性美的最好诠释!在《萧萧》中,除了萧萧展示了人性美之外,其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也展示了人性美。
萧萧赏析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一是主人公萧萧,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
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二是乡里人对于女大学生的认识。
小说中的人们把女学生当成一种奇怪的人,无法接受她们的现代,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湘西的闭塞,教育的落后,人们思想的僵硬,现代文明的风似乎在这里吹不起一点涟漪。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三在于她的儿子毛毛,在小说结尾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也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
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以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
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小说除了悲剧性体现,更在于人性美的展示。
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
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
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
沈从文《萧萧》读后感
沈从文《萧萧》读后感沈从文《萧萧》读后感(精选8篇)沈从文《萧萧》读后感篇1沈从文的《萧萧》,在清丽淡雅的湘西山村背景下,以平淡舒缓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童养媳女孩萧萧苍白愚昧的生命状态,作品在淡淡的悲喜交织中,展示了一类人生命底蕴上的苍凉无奈,引人回味深思。
20世纪20年代的湘西山村还流行着古老的大媳妇小丈夫的习俗。
小说主人公萧萧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一个童养媳。
萧萧“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没有母亲的关爱照顾,她出嫁的时候并没有向其他女孩那样都哭,萧萧不哭,“又不害羞,又不怕”认为“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这就显示出萧萧的生命状态是愚昧懵懂的,没有人生阅历,没有受过教育开化,所以不懂得珍惜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幸福与价值,就连自己的身体和命运是被别人摆布的,也不知道悲伤。
到了婆家,除了带丈夫外,还要渍麻,纺车,洗衣,浆纱织布,打猪草等繁重的劳动,但受到的待遇却只是“喝冷水,吃粗粒饭”,“婆婆虽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同空气都帮助人长大”,萧萧“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这表面看上去虽是喜人的场景,实则内里蕴藏了深深的悲哀——生命对苦难的麻木。
然而萧萧又是善良可爱的,文中描写萧萧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写尽了她人性的善和美,使萧萧更显得可爱可怜,惹人关注。
我看来文中有三处萧萧生命的觉醒,虽然对于这种觉醒她本人是无知的。
第一次,梦到“捡到大把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爬树,自己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溜。
或一时仿佛身子很小很轻,飞到天上众星中。
”这些平时被压抑的生命的渴望只有在梦中才得以满足,她吓醒来心还只是跳。
她的梦是如此的质朴单纯,对快乐的定义还停留在如此原始的状态,让人看到萧萧的单纯,也看到她的愚昧和混沌,叫人心酸。
第二次,是对女学生朦胧的好奇与向往,祖父所描述的女学生的生活是萧萧那个封闭落后的山村从未有过的“稀奇古怪”,“岂有此理”,对于女学生大家只是把它当成夏日的谈资,引起种种的打趣,哄笑和奚落,但是“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情?不管好歹,女学生并不可怕”并且经常梦到女学生,同她们一排走路。
沈从文笔下的“人性”——以《萧萧》为例
我所理解的沈从文笔下的“人性”——以《萧萧》为例华师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俞明海沈从文的以描写湘西原始民风的作品,向来被赞誉为“歌颂人性的至美”、“表现人性美的力作”、“人性美的赞美诗”等等。
沈从文在其《从文习作选集代序》中的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由此可见,在其湘西小说中,沈从文先生重在强调的是“人性”。
而小说《萧萧》作为沈从文的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的代表作品之一,自然而然的表现了其“神庙”所供奉的“人性”。
《萧萧》所写的便是一个童养媳的故事。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
”——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
萧萧作为童养媳出嫁时才十三岁,可她的“丈夫”断奶还不久。
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不过她也不懂得为这婚姻愁烦。
在为夫家做变相的免费劳工的日子,尽管婆婆象一把剪刀,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却根本阻止不了萧萧一颗长大的心。
在大自然的荫护下,萧萧长大了。
在那如做梦般的夏日光景,萧萧偶尔听到了女学生,那神奇的另类。
惶恐后,竟模模糊糊地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女学生。
十五岁,萧萧被比她大十多岁的长工花狗用山歌长开了情窦,胡里糊涂地受引诱失身、怀孕,犯下了伤风败俗的“弥天大罪”,面临着被“沉潭”或“出卖”的严厉惩罚。
出事后,萧萧曾想收拾东西到,跟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但终未成功。
就在绝望之中,她的命运出现了戏剧性转折——她并没有受到婆家人的“规矩”严惩,奇迹般地活下来。
最后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已经年纪十岁,名叫牛儿。
牛儿十二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六岁唢呐吹到村前时,新娘在轿中鸣鸣的哭着。
小说是这样结尾的: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着他:“哪,毛毛,看,花轿来了。
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不许闹,不讲道理不成的!不讲理我要生气的!看看,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初读此文,为萧萧的不抗争感到惋惜,会对这种蒙昧命运的轮回悲剧感到悲愤,并由此而对沈从文所谓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感到不理解,甚至反感。
2024年沈从文《萧萧》读后感
2024年沈从文《萧萧》读后感《萧萧》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一部短篇小说,于1928年发表。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情感充沛的描写,刻画了乡村的清贫和孤独,以及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情。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情之间的温暖和对生活的热爱。
《萧萧》以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丧母的孤儿小女孩鲁萧的故事。
鲁萧的父亲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为了生计,他远离家乡去打雇工,将鲁萧留在了一个老太太的家里。
鲁萧与邻村的一对兄妹,樊老二和葱姐,成为了好朋友。
他们一起上山放羊,一起玩耍,虽然生活困苦,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充满了温暖。
读到小说中关于乡村生活的描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乡村度过的时光。
那时候虽然生活简单,但每天都充满了惊喜和乐趣。
和鲁萧一样,我也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山里探险,追着蝴蝶追逐,捉虫子,玩耍。
在乡村的田野间,我们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和自然的气息。
因此,我对鲁萧的遭遇感同身受,也理解她对乡村的眷恋和渴望。
故事中的鲁萧是一个懂得珍惜生活的孩子。
她在乡村的荒山上搭建了一个小小的茅屋,种下了一棵小苹果树,并给它取名叫“小石榴”。
虽然这是一个被人遗弃的孤儿,但她并没有被生活击垮,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幻想,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读到这一部分,我不禁感叹孩子的无畏和活力。
鲁萧用她的坚持和希望,给了自己一个憧憬的未来。
在小说最后,鲁萧的父亲最终回到了家乡,和她团聚。
父女俩的相认令人感动,我为鲁萧找到了归属感感到高兴。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告诉我生活是残酷的,而且告诉我,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和努力,我们就可以面对困难和逆境。
通过读《萧萧》,我也领悟到了乡村的无限魅力和人性中的善良。
小说中的樊老二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小伙子。
他不仅帮助鲁萧修建了茅屋,还给她寻找了父亲的消息。
作为读者,我为这样的人物而感到自豪和钦佩。
他象征着人性中的善良和助人的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物和故事的存在,我对人性充满信心。
这些小孩们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的希望和渴望告诉我,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片温暖的田野,我们就能在困境中找到坚强,并感受到爱与希望。
萧萧沈从文读后感7篇
萧萧沈从文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萧萧沈从文读后感7篇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了解书籍对社会和人生的启示和影响,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类情感和情感交流,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萧萧沈从文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读沈从文的《萧萧》有感
读沈从文的《萧萧》有感读沈从文的《萧萧》有感当老师今天在布置课余作业,要求我们将书本上沈从文的《萧萧》和电影版本《湘女萧萧》结合起来一起观赏一遍并写下观后感,晚上我又重新看了一遍课文,再次读完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萧萧》,我深刻体会到他的作品流露出的人性美!纯朴自然的民俗民风!萧萧,自十二岁就嫁給比他小九岁的丈夫,自此她在婆家看着她的小丈夫,做家务,风里雨里过日子!然而她的婆婆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待她。
爷爷也是经常逗她,当一家人谈到女学生,爷爷便取消她说:萧萧长大了也去当女学生!萧萧也会跟爷爷撒娇。
萧萧由于对“女学生”充满好奇与向往,还做了关于“女学生”的梦: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
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
仿佛也穿过那种白褂子与短裙,她又觉得这白褂子与短裙并没有爷爷他们所说的那种伤风败坏。
这种充满情趣、活泼的描写,使一个天真烂漫的乡下小姑娘的情态跃然纸上;这段文字全然淡化了萧萧的童养媳身份,且从一个侧面突出萧萧完全是一个自然自在的生命个体,表明生活的残酷并不影响萧萧健康地成长和快乐天然的本性。
她管她的小丈夫叫弟弟,她带着她的弟弟一起玩,割草做事都带着他,晚上还要给他唱歌哄他睡觉。
两个人就像姐弟一样,萧萧一边干活一边带着弟弟。
她十五岁便高如成人,但心还是懵懵懂懂的。
当写到她的“爱情”,作者只用了极少的笔墨,“终于有一天。
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打开,变成个妇人了。
”省去了大量的对性的描述的渲染,简单到极致同时有很自然的写出了一个懵懂的少女,她就像一只小动物,即使做了糊涂事也不晓得是自己错了。
萧萧有着简单的快乐,快乐来自她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无意识。
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正是人的自然本性在异样环境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无意识的生命情态,还表现在萧萧失身这件事上。
小说中写萧萧让花狗赌咒,“赌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尽他了。
”萧萧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把一个无关痛痒的赌咒作为一个自己也不清楚的保障。
在阴冷的传统桎梏下透出人性的温柔——对沈从文《萧萧》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
在阴冷的传统桎梏下透出人性的温柔——对沈从文《萧萧》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在阴冷的传统桎梏下透出人性的温柔王丽鹃对沈从文《萧萧》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向世人描绘了一一个充满人性美的世外桃源,令人向往.但也揭示了一些有悖于人性的恶俗和恶习,暴露了这个偏远地区的落后和不文明.人本身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有着许多囿于自然和传统的无奈.他的短篇小说《萧萧》,讲述了一个有悖于常理人情的故事,最终却有着一个宽容的结局,透出人性美的亮光.这是《萧萧》的出人意料之处,也是沈从文"人性"宣言的又一次真情告白.沈从文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卜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那么,沈从文为什么会汁萧萧这样一个行为严重悖于传统礼教和当地风俗的女子有着个完满的结局呢?我们试从对萧萧这个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中寻找答案.一,萧萧形象的典型代表性萧萧的形象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中具有典型代表性.沈从文在他的湘两系列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湘西小女了群象,如《边城》中的翠翠,《j》中的二三三,《长河》中的天天等,她们是一个个花季少女,纯洁,善良,姣美,惹人爱怜,她们有着自然的天性和纯美爱情的热烈向往.与翠翠,_二鼍,天天不同的是,萧萧有着更为独特的人生命运.萧萧是个孤儿,她没有享受到父母的爱,也不像翠翠一样,有爷爷的呵护.萧萧从小是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长大的,她12岁就嫁给了一个不到3岁的小男孩做童养媳.所以,萧萧的出嫁并没有让萧萧感觉多么伤心,她只是从这家转到了另一个家.萧萧是懵懂无知的,但就在她懵懂无知之中,她人生的命运已经被人安排好了.这就是千百年来劳动妇女共同的命运:出嫁——生子,完成"承宗接祖"的使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又是湘西一般女子命运的典型代表,走着一般女子共同的人生道路.萧萧出嫁了,但由于"小丈夫"年龄太小,萧萧成了小丈夫的保姆.一一般的童养媳生活会很悲惨,经常要遭受恶婆婆的打骂,但萧萧在夫家的命运要好得多.她叫小丈夫为"弟弟",她来到夫家以后,代替婆婆做了许多事情,例如:带这个3岁的小丈夫,上山砍柴,采菌子,喂猪等,萧萧由于自身的本真和勤劳,也得到了婆婆一家的认可.因此,萧萧虽然是作为一个童养媳来到夫家的,但她在夫家也得到了健康自由的成长.萧萧虽然年龄不大,但她却是那样本分地做着一个女人所做的一切事情,而且做得自然做得成功.就在这样的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巾,萧萧作为一个少女的身体和心理都逐渐地发育成熟.如果不是后来所发生的事情,萧萧本可以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像一般的童养媳那样, 到了一定年龄,圆房,生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媳妇.但是,由于萧萧和小丈夫的年龄相差太大了,已是青春期的萧萧亭亭玉立,自然成长的萧萧无意吸引了异性的注意,家里的长工花狗对萧萧有了非分之想,就这样,在花狗的一次次挑逗勾引下,依然懵懂无知的萧萧失了身.做了错事又害怕承担责任的花狗一走了之,留下萧萧独自承担不幸.萧萧虽然是在茫然无知中犯下了错误,但这样的错误在当时罪不容恕, 属于弥天大错.于是萧萧的错误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足"沉潭"还是"发卖"?人们在决定对萧萧的处罚.但不管什么样的处罚,在当时看来都不为过.但"伯父不忍把萧萧沉潭",萧萧只有等待嫁作二路亲了.萧萧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萧萧拉着伯父衣角不放,只是幽幽地哭.伯父摇了一会头,一句话不说,仍然走了."这就是萧萧形象的典型代表性.萧萧的命运与许多旧中国的劳动妇女一样,短暂的少女生活结束,就早早地成为了夫家的人,…辈子操劳,传宗接代.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笔调是平缓的,好像作者只是不动感情地娓娓述说,就这样,一个女人的一生就像这平淡的述说一样平淡地结束了,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平淡地开始,平静地结束.二,萧萧形象的鲜明独特性细读《萧萧》,会发现在萧萧的身上有许多与众的闪光点,这是萧萧形象极富个性化的表现,也使萧萧形象具有了鲜明的独特性.1.萧萧的性格是坚强而坚韧的.萧萧对自己的命运总足坦然地接受和勇敢地承受.萧萧刚刚l2岁就要嫁给个3岁的小丈夫,萧萧就要离开自己所寄养的伯父家而到一个陌生的家去了.那个陌生的家到底怎样呢?萧萧去了之后会小会挨打呢?尽管前途未b,但此时的萧萧并没有像别的女孩一样哭哭啼啼,而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小说写道:"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从中可见萧萧的乐观和坚强.在被花狗引诱怀孕以后,萧萧坚强而坚韧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花狗敢做不敢当,做了错事一走了之,把"野合"怀孕的大错的责任留给萧萧独自承担.萧萧在这时表现}H的勇气让人佩服.她先是找化狗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想到城里去,想到用药来解决.当那个"无主意"又无责任心的花狗溜了以后,萧萧想到以死来解决,她去庙里吃香灰,到溪里喝冷水,但她毕竟年纪太小,"舍不得死","她还很高兴活下去,愿意活下去",她还想到逃走,她"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但没有动身,就被家罩人发觉了."萧萧的勇于承担,显示了萧萧刚强的一面,尤其是萧萧想逃走,这的确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也是'个根本的办法.它至少说明,妇女在面临自己命运选择的时候,最好的选择是能够改变自己的现状更好地更为独立地活下去,而不应采取消极的忍受和盲目地以死抗争.2.萧萧的思想是向往开放的.这是萧萧形象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也是萧萧的可爱之处.而翠翠,三j,天天等其他湘西女子,她们却从未想到过要走出自己生活的家乡,上寻找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翠翠爱傩送,但当傩送凶误会而离家出走,翠翠所能选择的小是主动地出去寻找,而是守着一个渺茫的希望遥遥无期地等待: "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天天虽然找了个学生对象六喜,但只是遵从了家长的意愿,两人甚至从未见面,也不曾有过什么约定,将来怎样很难预测.三三的未来更为渺茫,她只是得到了白脸男人的夸奖,只是母亲想让她嫁个城里人的一相情愿.萧萧的思想却与她们不同,她向往新生活,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特别是对人们普遍不能理解的"女学生"问题上,萧萧与别人态度不同.由于当地人对女学生不能理解,女学生的装扮和行为在老百姓看来滑稽可笑,因而女学生也成了当地人嘲笑的对象.萧萧虽然对女学生也不甚了解,但她心里却有一种隐隐的渴望,对女学生有一种好奇的崇拜.所以,当爷爷他们拿女学生来取笑萧萧的时候,萧萧却是很勇敢地说"做就做,我不怕",从此对女学生怀着一种好奇的关注."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牛,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并且对祖父说"祖爹,明天有女学生过路,你喊我,我要看看.""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萧萧由对女学生的一无所知,到充满神奇的朦胧向往,萧萧虽然还没有真正见到女学生,但她的思想已经受到女学生的影响而走向开放,这是她同时代的其他乡下女孩所无可比拟和无法企及的.及至最后,萧萧遇到麻烦的时候想到跟女学生远走高飞来摆脱困境.沈从文在闭塞的乡间塑造萧萧这个具有朦胧开放意识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独特性.3.萧萧的形象充溢着生命活力.这种生命的活力源于萧萧所生活的湘西世界"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吴立昌在《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中说:"萧萧虽充溢着生命力却还比较懵懂."这句话可以做颠倒性的解读:萧萧虽比较懵懂却充溢着生命力.萧萧也做梦,"做着这种年龄人所做的梦",稀奇古怪,幼稚而单纯,不是少男少女们所做的那种青春萌动的梦.萧萧是无忧的,单纯而又好玩.在晚上丈夫哭闹,萧萧起来哄丈夫睡觉,没有表现出心情烦躁,相反是很正常也很乐意地做这些事."天亮了,虽不做梦,却可以无意中闭眼开眼,看一阵在面前空中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花,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萧萧对做女学生,心中也有一种朦胧的期待.当听祖父说"萧萧你也把辫子剪去好自由"时,萧萧"虽不把祖父笑话认真",可是,"她到水边去,必用手捏着辫子梢梢,设想没有辫子的那种神气,那点趣味."萧萧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极其自然和率真的,萧萧就是一个自然状态之下的最具生命活力的自然人.沈从文在对湘西自然风物的深情描绘中,他着力表现的,不仅是优美清雅的明山秀水,更是一种自然,本真,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对"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的向往.在萧萧所生活的世界中,生命永远按其本然的方式进行,它与自然融为一体,吸取天地之精神,其生命具有了超越生命本身的"生气".看起来懵懂无知,却充溢着生命的活力.三,萧萧寄寓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人性的温柔沈从文对于他创作的初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想造希腊小庙来供奉"人性".人性,一直是沈从文这个"乡下人"歌颂的主题.湘西是沈从文的家乡,作者对自己的家乡寄予深刻的厚爱,他虽然在20岁左右就走出了家乡,来到了大城市生活,但对大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和对遭受工业文明污染的大城市的厌恶,使沈从文一生把他的笔和他的情投放在湘西,他要不遗余力地歌颂湘西那自然的人性.虽然,湘西作为一个远离时代文明的偏远地区,也有许多有悖于人性的恶习和恶俗,但那优美的自然和自然生存的人们,却使沈从文感觉异常亲密.沈从文在作品中所着力塑造的一系列纯洁纯情的少女形象,寄寓了他对艺术的审美理想,他要歌颂人性的温柔.而萧萧的故事,于情于理都有相悖的地方,结局却出人意料.作品讲究i}8萧萧是个童养媳.童养媳制度是个有悖于人性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一个天性未泯懵懂无知的女孩子,年龄只有几岁或十几岁,还需要在父母面前撒娇耍赖,却要到一个陌生的家庭去给人当媳妇,还要常常遭受婆婆的打骂和管教.从本质上说,这些女孩子不仅已经失去了做孩子的权利,而且早早地沦为了别人的奴隶.所以,童养媳制度是奴隶制度在童心未泯的女性身上的延伸和继续.从爱情婚姻这个最应体现人性的本质方面来看,童养媳们根本无权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挑着走",是对她们无奈婚姻的生动写照.而萧萧恰恰就是个童养媳,是这个不合理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萧萧无权选择自己的未来和命运,但从小缺少父母之爱的萧萧毫无怨言地接受了命运安排,并且萧萧来到夫家,虽然担负起了与年龄不相称的劳作,却也并没有常常遭到恶婆婆的打骂和责罚,所以,萧萧较之以其他的童养媳还算幸运.可以说,做了童养媳的萧萧是在阴冷的传统桎梏下所透出的一点点人性的亮光中长大成人的,她就像一棵石缝下的草芽,虽环境恶劣,仍顽强成长.萧萧做了有伤风化的错事.萧萧由于受了花狗的引诱而失身怀孕了,家里人"明白这个十年后预备给小丈夫生儿子继香火的萧萧肚子,已被别人抢先下了种.这真是了不得的一件大事."按照封建礼教道德规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萧萧在懵懂无知中做了一件天大的错事,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是要被"沉潭"或者"发卖"的.事实上,两家人也已经商量了对萧萧的处罚,"伯父不忍把萧萧沉潭,萧萧当然应当嫁人作二路亲了."但幸运的萧萧又一次享受了人性温柔的抚摸:在夫家等待再嫁的萧萧因为"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要萧萧",就一直在夫家住了下来.后来又因为"丈夫并不愿意萧萧去,萧萧自己也不愿意去",萧萧就得以在丈夫家一直住下去,住到过年,住到次年二月问生下了一个儿子,"生下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在人性光环的笼罩下,萧萧避免了被"发卖"的命运,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生活还在继续,童养媳制度还在继续,生活就像古老磨房的磨道,历经千年,也总在原地转圈.萧萧作为个体的客观存在来说是幸运的,但萧萧的悲剧并不会结束,她的身后还要有更多的萧萧遭遇到这样的命运.沈从文在萧萧的身上寄寓了他的理想.沈从文是个植根于乡土,思想深刻,具有执着精神的作家.独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使他对人性具有一种独特的偏好.所以,人性的主题是沈从文一生所追求和歌颂的目标.沈从文出身于行伍世家,他14岁就按照当地习俗加入了地方部队,亲眼目睹了军队残酷杀戮无辜乡民的惨状.所以他内心深处对残酷的战争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 心中怀着对美好人性的强烈渴望,他写于1929年的这篇短篇小说《萧萧》,可以说是他在白色恐怖,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所歌唱的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为童养媳的萧萧幸运地没有遇到一个恶婆婆,而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却惨死在了婆婆的手里,受人引诱怀了孕的萧萧也没有受到"沉潭"和"发卖"的严重惩罚,而《巧秀和冬生》中巧秀母亲却被族人沉了潭.人性美的主题在沈从文的笔下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得到了极大的张扬.故事的主人公萧萧也得以在人性的温柔抚慰下继续走着封建时代干百万劳动妇女共同的人生之路:出嫁,生子,传宗接代,完成她作为一个女性的悲剧宿命.作者简介:王丽鹃(1963--),女,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和语文教学法。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人性美作者:毛学文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8期摘要:湘西少女一直是沈从文在小说中极力塑造的形象,她们的名字简单朴实,外表清秀自然,性格开朗乐观,爱情朦胧真挚。
她们身上流露出来的自然美、爱情美和悲剧美,体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美的追求,不仅在当时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当今社会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少女形象人性美在沈从文打造的湘西世界中,其笔下的湘西少女,在自然风光和古朴民风的陶冶下,形成了天真无邪、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
在湘西这个充满生命活力、和谐优美的世界里,她们集中了湘西自然、人情、民族中最优美的部分。
这实际上是沈从文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人生形式,正如他所言:“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1]沈从文在湘西少女身上倾注的自然美、爱情美和悲剧美正是他对至善至美的人生形式的不倦追求。
一、自然美纵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乡村世界中的原始生命力和宝贵的淳朴人性毫无保留地融入她们体内,表现出一种健康和谐的生命状态。
萧萧、三三、翠翠等少女身上无不体现着自然人性和生命之美。
如萧萧,自幼失去父母,十二岁便做了童养媳,丈夫年纪还不到三岁。
但她的成长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她在“在抱抱丈夫、做做杂事中,像棵蓖麻一样长大起来”,“婆婆虽然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空气都帮助人长大,却不是折磨所可以阻挡得住”。
(《萧萧》)这是人类原始的、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
翠翠是沈从文表现湘西少女自然美的集中体现: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生活在古朴的民风民俗中。
由于常年随爷爷摆渡送客,她的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边城》),显示出力与美。
她丝毫没有被世俗所污染,其为人和品格在青山秀水的熏陶下充满了善意与温情:“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萧萧沈从文读后感6篇
萧萧沈从文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大全、培训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training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萧萧沈从文读后感6篇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的回应和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可以透过细致的描写和深入的解读,激发读者对书籍中环境和场景的好奇和想象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萧萧沈从文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在阴冷的传统桎梏下透出人性的温柔——对沈从文《萧萧》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
在阴冷的传统桎梏下透出人性的温柔——对沈从文《萧萧》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在阴冷的传统桎梏下透出人性的温柔王丽鹃对沈从文《萧萧》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向世人描绘了一一个充满人性美的世外桃源,令人向往.但也揭示了一些有悖于人性的恶俗和恶习,暴露了这个偏远地区的落后和不文明.人本身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有着许多囿于自然和传统的无奈.他的短篇小说《萧萧》,讲述了一个有悖于常理人情的故事,最终却有着一个宽容的结局,透出人性美的亮光.这是《萧萧》的出人意料之处,也是沈从文"人性"宣言的又一次真情告白.沈从文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卜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那么,沈从文为什么会汁萧萧这样一个行为严重悖于传统礼教和当地风俗的女子有着个完满的结局呢?我们试从对萧萧这个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中寻找答案.一,萧萧形象的典型代表性萧萧的形象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中具有典型代表性.沈从文在他的湘两系列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湘西小女了群象,如《边城》中的翠翠,《j》中的二三三,《长河》中的天天等,她们是一个个花季少女,纯洁,善良,姣美,惹人爱怜,她们有着自然的天性和纯美爱情的热烈向往.与翠翠,_二鼍,天天不同的是,萧萧有着更为独特的人生命运.萧萧是个孤儿,她没有享受到父母的爱,也不像翠翠一样,有爷爷的呵护.萧萧从小是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长大的,她12岁就嫁给了一个不到3岁的小男孩做童养媳.所以,萧萧的出嫁并没有让萧萧感觉多么伤心,她只是从这家转到了另一个家.萧萧是懵懂无知的,但就在她懵懂无知之中,她人生的命运已经被人安排好了.这就是千百年来劳动妇女共同的命运:出嫁——生子,完成"承宗接祖"的使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又是湘西一般女子命运的典型代表,走着一般女子共同的人生道路.萧萧出嫁了,但由于"小丈夫"年龄太小,萧萧成了小丈夫的保姆.一一般的童养媳生活会很悲惨,经常要遭受恶婆婆的打骂,但萧萧在夫家的命运要好得多.她叫小丈夫为"弟弟",她来到夫家以后,代替婆婆做了许多事情,例如:带这个3岁的小丈夫,上山砍柴,采菌子,喂猪等,萧萧由于自身的本真和勤劳,也得到了婆婆一家的认可.因此,萧萧虽然是作为一个童养媳来到夫家的,但她在夫家也得到了健康自由的成长.萧萧虽然年龄不大,但她却是那样本分地做着一个女人所做的一切事情,而且做得自然做得成功.就在这样的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巾,萧萧作为一个少女的身体和心理都逐渐地发育成熟.如果不是后来所发生的事情,萧萧本可以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像一般的童养媳那样, 到了一定年龄,圆房,生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媳妇.但是,由于萧萧和小丈夫的年龄相差太大了,已是青春期的萧萧亭亭玉立,自然成长的萧萧无意吸引了异性的注意,家里的长工花狗对萧萧有了非分之想,就这样,在花狗的一次次挑逗勾引下,依然懵懂无知的萧萧失了身.做了错事又害怕承担责任的花狗一走了之,留下萧萧独自承担不幸.萧萧虽然是在茫然无知中犯下了错误,但这样的错误在当时罪不容恕, 属于弥天大错.于是萧萧的错误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足"沉潭"还是"发卖"?人们在决定对萧萧的处罚.但不管什么样的处罚,在当时看来都不为过.但"伯父不忍把萧萧沉潭",萧萧只有等待嫁作二路亲了.萧萧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萧萧拉着伯父衣角不放,只是幽幽地哭.伯父摇了一会头,一句话不说,仍然走了."这就是萧萧形象的典型代表性.萧萧的命运与许多旧中国的劳动妇女一样,短暂的少女生活结束,就早早地成为了夫家的人,…辈子操劳,传宗接代.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笔调是平缓的,好像作者只是不动感情地娓娓述说,就这样,一个女人的一生就像这平淡的述说一样平淡地结束了,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平淡地开始,平静地结束.二,萧萧形象的鲜明独特性细读《萧萧》,会发现在萧萧的身上有许多与众的闪光点,这是萧萧形象极富个性化的表现,也使萧萧形象具有了鲜明的独特性.1.萧萧的性格是坚强而坚韧的.萧萧对自己的命运总足坦然地接受和勇敢地承受.萧萧刚刚l2岁就要嫁给个3岁的小丈夫,萧萧就要离开自己所寄养的伯父家而到一个陌生的家去了.那个陌生的家到底怎样呢?萧萧去了之后会小会挨打呢?尽管前途未b,但此时的萧萧并没有像别的女孩一样哭哭啼啼,而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小说写道:"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从中可见萧萧的乐观和坚强.在被花狗引诱怀孕以后,萧萧坚强而坚韧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花狗敢做不敢当,做了错事一走了之,把"野合"怀孕的大错的责任留给萧萧独自承担.萧萧在这时表现}H的勇气让人佩服.她先是找化狗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想到城里去,想到用药来解决.当那个"无主意"又无责任心的花狗溜了以后,萧萧想到以死来解决,她去庙里吃香灰,到溪里喝冷水,但她毕竟年纪太小,"舍不得死","她还很高兴活下去,愿意活下去",她还想到逃走,她"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但没有动身,就被家罩人发觉了."萧萧的勇于承担,显示了萧萧刚强的一面,尤其是萧萧想逃走,这的确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也是'个根本的办法.它至少说明,妇女在面临自己命运选择的时候,最好的选择是能够改变自己的现状更好地更为独立地活下去,而不应采取消极的忍受和盲目地以死抗争.2.萧萧的思想是向往开放的.这是萧萧形象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也是萧萧的可爱之处.而翠翠,三j,天天等其他湘西女子,她们却从未想到过要走出自己生活的家乡,上寻找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翠翠爱傩送,但当傩送凶误会而离家出走,翠翠所能选择的小是主动地出去寻找,而是守着一个渺茫的希望遥遥无期地等待: "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天天虽然找了个学生对象六喜,但只是遵从了家长的意愿,两人甚至从未见面,也不曾有过什么约定,将来怎样很难预测.三三的未来更为渺茫,她只是得到了白脸男人的夸奖,只是母亲想让她嫁个城里人的一相情愿.萧萧的思想却与她们不同,她向往新生活,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特别是对人们普遍不能理解的"女学生"问题上,萧萧与别人态度不同.由于当地人对女学生不能理解,女学生的装扮和行为在老百姓看来滑稽可笑,因而女学生也成了当地人嘲笑的对象.萧萧虽然对女学生也不甚了解,但她心里却有一种隐隐的渴望,对女学生有一种好奇的崇拜.所以,当爷爷他们拿女学生来取笑萧萧的时候,萧萧却是很勇敢地说"做就做,我不怕",从此对女学生怀着一种好奇的关注."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牛,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并且对祖父说"祖爹,明天有女学生过路,你喊我,我要看看.""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萧萧由对女学生的一无所知,到充满神奇的朦胧向往,萧萧虽然还没有真正见到女学生,但她的思想已经受到女学生的影响而走向开放,这是她同时代的其他乡下女孩所无可比拟和无法企及的.及至最后,萧萧遇到麻烦的时候想到跟女学生远走高飞来摆脱困境.沈从文在闭塞的乡间塑造萧萧这个具有朦胧开放意识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独特性.3.萧萧的形象充溢着生命活力.这种生命的活力源于萧萧所生活的湘西世界"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吴立昌在《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中说:"萧萧虽充溢着生命力却还比较懵懂."这句话可以做颠倒性的解读:萧萧虽比较懵懂却充溢着生命力.萧萧也做梦,"做着这种年龄人所做的梦",稀奇古怪,幼稚而单纯,不是少男少女们所做的那种青春萌动的梦.萧萧是无忧的,单纯而又好玩.在晚上丈夫哭闹,萧萧起来哄丈夫睡觉,没有表现出心情烦躁,相反是很正常也很乐意地做这些事."天亮了,虽不做梦,却可以无意中闭眼开眼,看一阵在面前空中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花,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萧萧对做女学生,心中也有一种朦胧的期待.当听祖父说"萧萧你也把辫子剪去好自由"时,萧萧"虽不把祖父笑话认真",可是,"她到水边去,必用手捏着辫子梢梢,设想没有辫子的那种神气,那点趣味."萧萧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极其自然和率真的,萧萧就是一个自然状态之下的最具生命活力的自然人.沈从文在对湘西自然风物的深情描绘中,他着力表现的,不仅是优美清雅的明山秀水,更是一种自然,本真,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对"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的向往.在萧萧所生活的世界中,生命永远按其本然的方式进行,它与自然融为一体,吸取天地之精神,其生命具有了超越生命本身的"生气".看起来懵懂无知,却充溢着生命的活力.三,萧萧寄寓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人性的温柔沈从文对于他创作的初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想造希腊小庙来供奉"人性".人性,一直是沈从文这个"乡下人"歌颂的主题.湘西是沈从文的家乡,作者对自己的家乡寄予深刻的厚爱,他虽然在20岁左右就走出了家乡,来到了大城市生活,但对大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和对遭受工业文明污染的大城市的厌恶,使沈从文一生把他的笔和他的情投放在湘西,他要不遗余力地歌颂湘西那自然的人性.虽然,湘西作为一个远离时代文明的偏远地区,也有许多有悖于人性的恶习和恶俗,但那优美的自然和自然生存的人们,却使沈从文感觉异常亲密.沈从文在作品中所着力塑造的一系列纯洁纯情的少女形象,寄寓了他对艺术的审美理想,他要歌颂人性的温柔.而萧萧的故事,于情于理都有相悖的地方,结局却出人意料.作品讲究i}8萧萧是个童养媳.童养媳制度是个有悖于人性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一个天性未泯懵懂无知的女孩子,年龄只有几岁或十几岁,还需要在父母面前撒娇耍赖,却要到一个陌生的家庭去给人当媳妇,还要常常遭受婆婆的打骂和管教.从本质上说,这些女孩子不仅已经失去了做孩子的权利,而且早早地沦为了别人的奴隶.所以,童养媳制度是奴隶制度在童心未泯的女性身上的延伸和继续.从爱情婚姻这个最应体现人性的本质方面来看,童养媳们根本无权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挑着走",是对她们无奈婚姻的生动写照.而萧萧恰恰就是个童养媳,是这个不合理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萧萧无权选择自己的未来和命运,但从小缺少父母之爱的萧萧毫无怨言地接受了命运安排,并且萧萧来到夫家,虽然担负起了与年龄不相称的劳作,却也并没有常常遭到恶婆婆的打骂和责罚,所以,萧萧较之以其他的童养媳还算幸运.可以说,做了童养媳的萧萧是在阴冷的传统桎梏下所透出的一点点人性的亮光中长大成人的,她就像一棵石缝下的草芽,虽环境恶劣,仍顽强成长.萧萧做了有伤风化的错事.萧萧由于受了花狗的引诱而失身怀孕了,家里人"明白这个十年后预备给小丈夫生儿子继香火的萧萧肚子,已被别人抢先下了种.这真是了不得的一件大事."按照封建礼教道德规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萧萧在懵懂无知中做了一件天大的错事,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是要被"沉潭"或者"发卖"的.事实上,两家人也已经商量了对萧萧的处罚,"伯父不忍把萧萧沉潭,萧萧当然应当嫁人作二路亲了."但幸运的萧萧又一次享受了人性温柔的抚摸:在夫家等待再嫁的萧萧因为"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要萧萧",就一直在夫家住了下来.后来又因为"丈夫并不愿意萧萧去,萧萧自己也不愿意去",萧萧就得以在丈夫家一直住下去,住到过年,住到次年二月问生下了一个儿子,"生下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在人性光环的笼罩下,萧萧避免了被"发卖"的命运,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生活还在继续,童养媳制度还在继续,生活就像古老磨房的磨道,历经千年,也总在原地转圈.萧萧作为个体的客观存在来说是幸运的,但萧萧的悲剧并不会结束,她的身后还要有更多的萧萧遭遇到这样的命运.沈从文在萧萧的身上寄寓了他的理想.沈从文是个植根于乡土,思想深刻,具有执着精神的作家.独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使他对人性具有一种独特的偏好.所以,人性的主题是沈从文一生所追求和歌颂的目标.沈从文出身于行伍世家,他14岁就按照当地习俗加入了地方部队,亲眼目睹了军队残酷杀戮无辜乡民的惨状.所以他内心深处对残酷的战争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 心中怀着对美好人性的强烈渴望,他写于1929年的这篇短篇小说《萧萧》,可以说是他在白色恐怖,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所歌唱的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为童养媳的萧萧幸运地没有遇到一个恶婆婆,而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却惨死在了婆婆的手里,受人引诱怀了孕的萧萧也没有受到"沉潭"和"发卖"的严重惩罚,而《巧秀和冬生》中巧秀母亲却被族人沉了潭.人性美的主题在沈从文的笔下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得到了极大的张扬.故事的主人公萧萧也得以在人性的温柔抚慰下继续走着封建时代干百万劳动妇女共同的人生之路:出嫁,生子,传宗接代,完成她作为一个女性的悲剧宿命.作者简介:王丽鹃(1963--),女,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和语文教学法。
沈从文《萧萧》读后感1000字
沈从文《萧萧》读后感1000字《萧萧》是以女主人公萧萧十二岁嫁为童养媳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开的。
虽说文中原始野蛮的陈规陋俗没有掩盖古朴、健康、优美的人情美,严厉的道德审判与惩罚也让位于宽容、善良、自然的人性的裁决,充分体现了沈从文“人性治疗者”的人文理想。
但我读完这些清澈、透亮、柔美的文字后,心中却留下了久久无法散去的压抑感,是一种悲伤,一种对旧时代女性命运的悲伤。
萧萧是一个孤儿,从小寄养在种田为生的伯父家,十二岁便出嫁为童养媳,丈夫是尚未断奶的三岁小孩。
“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
她又不害羞,又不怕。
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
”十二岁,一个原本应是在父母爱护下欢乐地享受童年的年纪,而此时的萧萧却是因着这旧时代与陋习,早早嫁作了人妇,而丈夫竟还是个未断奶的三岁小孩,这是何等荒谬的事情啊!可在那个年代这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小小年纪,每天的生活就是下地干活和照顾那个被唤作弟弟的丈夫。
当十五岁的萧萧初懂男女之事时,丈夫不过是个只会跟在他身后跑的小毛头。
萧萧受花狗引诱怀孕,而花狗最后却是一走了之。
众人为萧萧不守妇道的行为而不耻,终决定要将萧萧“发卖”,可这真是萧萧的错么?对于一个初明人事的十五岁少女来说,是那份骨子里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偷尝了禁果,那原因归根究底应是那陋习。
萧萧没错,众人亦没错,错只错在那千百年来根植于人们心中的落后思想,是旧时代旧思想造就了萧萧的苦难,那早已注定的苦难。
文中多次提及“女学生”,从那些被旧观念充斥着的村人眼中去写“女学生”。
虽然祖父他们把“女学生”的种种都扭曲了,使“女学生”听起来是那样的可怕与不堪,可萧萧却越来越向往“女学生”。
“不消说,这自然完全是胡诌的笑话。
可是那故事把萧萧可乐坏了。
因为花狗说这个就叫做‘自由’。
”萧萧不知不觉被“女学生”吸引,因为她心底深处有着一份对那样自由的向往,那是每个旧时代被旧观念旧习俗残害着的女性的共同向往。
人性之美与生命之伤:读沈从文《萧萧》
人性之美与生命之伤:读沈从文《萧萧》作者:袁媛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0期摘要:《萧萧》是沈从文湘西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交错运用多重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沈从文一贯追求的对“人性”、“人生形式”的探索。
反映了湘西大地的自然人性之美和湘西民众代代相传的生命形式,同时不乏作者对那蒙昧悲凉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萧萧;人性;悲哀;对比湘西二字,总会令人想起纯朴、美好、自然这些词语,多少没接触过这片土地的人也把它奉为魂牵梦绕的地方,只因我们在那位追随人性而走的“乡下人”――沈从文笔下领略过这片土地的太多美好,读者已经跟随他的笔端走进这片土地,恋上这片土地。
沈从文先生用一个个湘西故事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而《萧萧》无疑是这座小庙里不可缺的片瓦。
《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的突出的作品。
通过写童养媳制度下的萧萧的生命悲喜剧,以听从自然人性召唤的萧萧,写出了湘西少女的天真、纯洁、活泼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的隐痛。
一、闪耀的人性之光――湘西大地的爱与美萧萧是沈从文所塑造的一系列湘西少女中的一个典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萧萧是山水的女儿,她骨子里天生带着的柔情与水性,她的一生都在顺应着命运,顺应着人性。
她的成长像棵蓖麻一样,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她就长大了,她的出嫁也没有像别的女孩一样哭哭啼啼,而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小说写道:“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
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
”[1]就连她的失身都是因为被花狗的歌声唱开了天性,所以才成了妇人。
即使意外怀孕,她的害怕也不是来自于所谓的世俗压力,而是身体的变化。
她把人性之光体现的淋漓尽致,她生来就是为着人性,顺着人性,从不乖违,从不附和,只是沿着那条路平静的走下去。
哀与美的交错——浅析沈从文《萧萧》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部作品的艺术魅 力。 关键词 对比 人性 悲哀 自然
个人来说都 是懵懂无 知的。 长大成人 的花狗对萧萧 的意 义可就没有那么 简单 了, 虽然萧萧
说不清楚也想不 明白, 但是 , 花狗 于她 , 却是有 了另一种意义 。花狗
文化研究
哀 与 美 的 交错
浅析 沈从 文《 萧萧》 中对 比手法的运 用
王福 贵
( 北大 学人 文 学院 河
中图分类号 : 0 . 1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河北 ・ 定 保
0 10 ) 7 02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6 2 1 0 1 7 — 84 20 3 — 3 — 1
个女人最重要的婚姻大事 , 在萧萧这里 , 过是一 件很 自然的 。 不 也
可 以说是很麻木 的事。在萧萧 的生活里 , 切都 自然 地生长着 , 一 那
浪 涛里浮沉 , 任何一种偶然 的因素都可 能使 她们 的生命改 观” 。萧
萧在其悲哀 的命运 中又是幸运 的。
么纯朴 , 不需要去想的 , 因为她 也没有能力想 得明 白。 身为新娘 的
学生走 的路 Βιβλιοθήκη 但她注定又是走不 了的。 种庄严与悲凉互现 , 落后和优美同陈的湘西底层平凡民众的生存
状 态。
“ 女学生 ” 的出现 , 也是对萧萧 的一种 反衬和对 比 , 在女学生 的 衬托下 , 更凸显 了萧萧不 同的命运 。
参考文献
【 沈从文. 文集 【 J 1 l 】 沈从 M. 广州: 花城出版社, 0 . 2 7 0
的存 在 , 乎弥补 了萧 萧心 理上 的某种渴望 , 似 某种成 长 , 而这 种成
沈从文《萧萧》赏析
沈从文《萧萧》赏析《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作品中鲜明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喜欢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赋予温柔如水,恬淡自守的品格。
小说中的萧萧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看到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
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
但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强烈的乐观主义色彩,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但我们从小说的从头到尾,都体会不到悲剧小说的味道,散文化的笔调和抒情化的叙述风格,纯朴的民风,善良朴实的人们,美丽的景色等等构成了一幅美丽湘西的风景画卷和一个有着美好人性的边城世界,这些正是沈成文作品中最具艺术特色之处。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
沈从文把萧萧描绘成追求自由,梦想爱情的女性。
颇有农村女性人性解放的味道。
萧萧幻想成为”女学生”,渴望“女学生”自由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
沈从文在小说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和城里世界的冲突,湘西世界人们对城市女性因陌生距离而存在的偏见,也可以感到城市生活对湘西世界人们思想的影响。
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
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
但她的儿子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这是小说最显悲的地方,也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
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
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一、本文概述《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沈从文短篇小说《萧萧》中所蕴含的民俗元素与人情内涵。
文章首先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萧萧》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等。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萧萧》中展现的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如婚嫁习俗、乡村生活、民间信仰等,以及这些民俗元素如何与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紧密相连。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主角萧萧的成长与变化,以及她与周围人的情感纠葛,揭示出小说所蕴含的深刻人情主题。
文章将总结《萧萧》作为一部民俗与人情交织的佳作,在展现湘西地区独特文化魅力的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情。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沈从文对于乡土情怀与人性探索的深刻思考。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萧萧》,充满了丰富的民俗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为作品增添了地域色彩,也深刻反映了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萧萧》中,沈从文详细描绘了湘西乡村的日常生活、节庆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
例如,作品中多次提及的“赶场”,即乡村集市交易活动,是湘西地区特有的经济交流方式,也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赶场”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湘西乡村的热闹与活力。
沈从文还通过作品展示了湘西地区的婚嫁习俗。
在《萧萧》中,萧萧的童养媳身份及其与花狗的婚外情,都是湘西地区特有的婚姻现象。
这些习俗反映了当时湘西乡村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风貌,也体现了沈从文对于乡土文化的深刻思考。
沈从文在《萧萧》中还描写了许多湘西地区的节庆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庆习俗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湘西乡村生活的欢乐与和谐。
通过这些民俗元素的呈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沈从文的《萧萧》以其独特的民俗元素,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地域色彩和文化魅力的湘西乡村世界。
这些民俗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湘西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沈从文小说《萧萧》《丈夫》浅析
沈从文小说《萧萧》《丈夫》浅析撰写者:谢兴华导师:熊岩【内容提要】小说《萧萧》《丈夫》中,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和平等的民间立场温和地去看待湘西的“人和事”,描绘了湘西世界奇异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批判了传统道德和城市文明对人性的摧残,表达了人性回归的主题。
平静中透出悲哀与忧愁。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艺术魅力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范例,他那富有传奇性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独特的文学思想与政治观念既为解读其文带来多种阐释的可能,又为研究其人留下了诸多课题。
沈从文作为孤独者在文学上踽踽独行,逐步为他人理解。
由于创作时代的限制,他的才华和光芒被长期掩盖。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沈从文热”,而如今沈从文作品的艺术价值显得弥足珍贵,“时光改变了,沈从文的价值就像一只绩优股,每天都在上涨”目前,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已得到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其独具特色的“沈从文体”在中国现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固然,这源于沈从文作品超越时间空间的生命力,具有永恒价值。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其小说《丈夫》《萧萧》作一番分析,试图解释其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一、沈从文其人其文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苗族,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
沈从文在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
沈从文精心构建的“湘西”是一个风景优美、人民淳朴,与都市世界相对的,未被现代商业文明完全浸染的世界。
他以一个湘西人的视角看待乡村和城市的冲突,以及现代文明和自然的对峙,反映现代文明的发展带来不可调和的矛盾。
同时,以舒缓柔和的笔调,把故事放在湘西边陲。
这块风景如诗如画,人性单纯善良的土地展现出与都市截然不同的美与和谐,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的道理。
从《萧萧》窥视沈从文创作过程中的复杂性
从《萧萧》窥视沈从文创作过程中的复杂性作者:郑家蔚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萧萧》这篇小说依然延续了沈从文对宁静乡村生活和人性自然美的理想向往,同时还掺杂有对原始生命形态的蒙昧的感知反思,二者共同融合成为其创作思想上的复杂性。
关键词:人性蒙昧理性精神复杂性在《萧萧》这篇小说中同样有沈从文惯常的对湘西自然人性的描写,他一面倾心于自己创建的理想湘西家园的美好,一面又带着哀伤去批判这原始世界的缺陷,即自然的原始形态中蒙昧和理性精神的匮乏。
沈从文笔下所流露出的冲突恰恰反映了其创作中的思想矛盾,本文试图通过短篇小说《萧萧》来剖析沈从文创作过程中的复杂性。
一、人性自然之美沈从文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弘画卷”,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①沈从文的世界观比较复杂而充满矛盾,但有一根贯串线,即对人性的执意追求。
他创造的形形色色故事和人物,都可以说是从人性的“轴心”向四面辐射出来的。
人性问题该是解开沈从文创作内容的一把钥匙。
②且以《萧萧》为例,自然顺从人类本性的萧萧以及消极执行礼法制度的乡民身上所呈现的道德形态和人格气质,始终保持着与原始生命形态的历史联系:善良、朴实。
带着对故乡人民所怀有的那份深沉的爱意,沈从文讴歌了一种自在自得的风物人情。
(一)自在的生命意识萧萧自在的生命意识,不仅体现为她对自己童养媳身份自然的认同,还体现在她随遇而安的心境,比如她似乎没有什么忧心事,日日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做着充满童趣的梦:她“摘南瓜花或狗尾巴草”“捡拾有花纹的田螺”“看天上的星同屋角的萤,听南瓜棚子上纺织娘子咯咯拖长声音纺车”,带着小丈夫到柳树下、小溪边玩耍,用木叶编制小小笠帽,“随意唱着自编的四句头山歌”,这也说明了她对自己生活环境与身份的转变,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还写到,萧萧梦到自己“得了大把大把铜钱”“吃好东西”“爬树”“变成鱼在水中各处溜”“飞到天上众星中”等等。
沈从文《萧萧》读后感1000字(文章二)
沈从文《萧萧》读后感1000字(文章二)“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作者用这个平和的陈述句,定下了小说的基调。
小说写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所以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地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的冲撞在一起。
沈从文这样写道:“几次霜降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
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
” 于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便暗暗地呈现出来——萧萧对花狗与丈夫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
“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像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去反倒好一点”,这一句淡淡的点染,道出了这个迷迷糊糊的女孩子心里,隐隐的有了害怕与争执。
因为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
于是,萧萧在花狗的歌声中变成了妇人,当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于是她想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那条路上城。
”可是没有动身,就已经被发现了。
出了这样的事情,家里是“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沈从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各按本分地乱下去”。
萧萧于是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在人性与礼法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
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
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他心中的爱与美。
然而,即便沈从文是将矛盾尽量的淡化,但他还是不得不写进残酷的现实与制度。
萧萧的命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
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
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却带着蒙昧的面目,于是小说中还有另一个人群与萧萧完全不同,她们就是女学生。
《萧萧》读书笔记心得领悟
《萧萧》读书笔记心得领悟小说写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所以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地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的冲撞在一起。
沈从文这样写道:“几次霜降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
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
”于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便暗暗地呈现出来——萧萧对花狗与丈夫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
“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像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去反倒好一点”,这一句淡淡的点染,道出了这个迷迷糊糊的女孩子心里,隐隐的有了害怕与争执。
因为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
于是,萧萧在花狗的歌声中变成了妇人,当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于是她想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那条路上城。
”可是没有动身,就已经被发现了。
出了这样的事情,家里是“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沈从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各按本分地乱下去”。
萧萧于是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在人性与礼法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
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
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他心中的爱与美。
然而,即便沈从文是将矛盾尽量的淡化,但他还是不得不写进残酷的现实与制度。
萧萧的命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
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
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却带着蒙昧的面目,于是小说中还有另一个人群与萧萧完全不同,她们就是女学生。
女学生,是她们引进了自觉地反省与反抗的力量。
小说中对女学生的叙述是虚写的,她们就像是小说的后景,不停地从庄子边“过身”,农人有着关于他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们对女学生的感情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而对于这群他们不了解的人,他们不了解的生活,保持着距离与好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性的环境美丽的人物
——从《萧萧》看沈从文对人性美的追求沈从文先生的众多小说、散文都构筑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这个世界中,弥漫着一种未经“文明世界”浸染的古朴自由的氛围,这里的田园风光恬淡朴实,民风淳朴,人物纯洁美好,即使是有些恶人,也都是站在淡淡的面纱后面,是一缕叫人恨不起来的轻烟。
本文谨就沈从文先生的短篇小说《萧萧》来分析远离尘嚣的湘西那充满人情味的世界,以及其所蕴含的生命和人性的美。
小说以轻松而又略带忧伤的笔调,不加藻饰的叙述了萧萧的一生。
十三岁就被铜锁锁在花轿里,糊里糊涂的作为人家的童养媳而出嫁了,丈夫却不到三岁,刚刚断奶。
她相当于做了小丈夫的保姆,带他玩,哄他睡觉,喂他吃饭等等。
日子一天天过去,萧萧长大了,衍生出对于爱的追求和渴望,遇到了工人花狗,“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了妇人”并有了身孕。
乡下人对萧萧失身的反应是小说的高潮,人们预备将其发卖,等待处分时,反而释然了。
又由于她生下了一个“团头大眼,声响洪壮”的儿子,丈夫的家人完全接纳了她,把母子二人照顾得好好的。
儿子十岁时,萧萧和丈夫正式拜堂圆房,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这篇小说不同于一般小说,它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复杂曲折的线索,甚至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只是由一幅幅清新秀丽的图画构成,通过淡淡的气氛酝酿呵呵一个个场景的描绘,让读者体会其中的温情和美。
一、诗意的田园风光
人性的美好不仅是由天性决定,更是由于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与熏陶,而人物性格,也必须与环境相互协调。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美好
的人物总是生活在湘西的乡下农村,乡间田园风光的美丽与静谧,才有可能生长出人类的本真自我,才能衍发出诗性与美。
淡淡的笔触,柔柔的美图。
夏夜如做梦,饭后在院中歇凉,挥摇蒲扇,看天上的星同屋角的萤,听南瓜棚上纺织娘子咯咯咯拖长声音纺车,远近声音繁密如落雨,禾花风悠悠吹。
或是挑野菜、捡狗屎,嫁人后摘南瓜花和狗尾巴草逗小丈夫玩,用大红大黄木叶为小丈夫编小笠帽。
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描绘当地的自然风光如何如何,但主人公的生活却与大自然完美的糅合在了一起,从她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窥见一派景物优美,生活舒适、自然、安逸的田园风光的景象。
正是这种生活环境,才滋养了人物的淳朴与厚道。
作者所追求的人性美,才有了生发的可能。
二、人性的真诚与温情
小说的主人公萧萧,是作者所追求的爱与美的化身。
她幼稚而单纯,出嫁时不懂得和其他人一样哭,嫁到夫家后,也是在快乐地生活。
她用各种法子逗小丈夫玩耍,和其他乡下人一样劳作,并“从劳作中攒点本分私房钱”,甚至像亲孙女似的对小丈夫的祖父撒娇。
她是在不自觉地生存着,又是在自然地享受着生活。
比如她会“在夜里,常常做着这种年龄的人所做的梦,自己变成鱼在水中溜或一时飞到众星”。
在被花狗引诱失身后,她并无多大负罪感,只觉得自己作了一点不大好的糊涂事。
对于怀孕的事实,她虽然彷徨、着急,但这也仅仅是因为她不喜欢自己肚子里有东西而已。
被关了紧闭后,倒是想到喝药、投水什么的,但由于留恋人世的美好,终究舍不得去死。
与失贞、丢脸相比,美好的生命生活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从萧萧身上,我们虽然看到了湘西农村那落后愚昧的生活,但更多的,却感动于那从未被人类所谓现代文明破环的原始的人性美。
女主人公的失贞、怀孕,在人们一贯的观念中,是个必然引起轩然大波的事情,在很多的作品中,多会被当作是个罪大恶极的事情,肇事者总会经历很多磨难,会被当作作品的高潮,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激烈的斗争和矛盾的激化。
但在本文中,沈从文先生只是用平淡的笔调陈述了这一事件。
按照规矩,萧萧本应被“沉潭”或“发卖”,但她那老实本分的大伯宁愿丢家族的面子也不忍萧萧牺牲,只选择“发卖”。
一场严重的背叛,就这样被轻松地化解了。
一时没有合适的主顾,萧萧只得仍然在夫家住下。
因为事情既已经说明白,倒又像不甚么要紧,只等待处分,大家反而释然了。
渐渐的,小丈夫又同以前那样,亲近起来,姐弟一般有说有笑的过日子了。
在等待处分的日子里,萧萧生下了一个大胖儿子,“生下来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夫家的人并不因为他是野种而不高兴,加以虐待,反而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并且让男孩十二岁时,也照例给娶了一个长他六岁的媳妇。
这件事情的结尾出乎意料又充满喜剧色彩。
作者用舒缓的情节,从容的笔致,为我们展示了劳动者的善良本性与不忍抛弃的道义,他们都拥有着一颗纯净无暇的心,没有偏见与厌弃,只有同情与宽容,最终人性那纯洁的美还是战胜了令人窒息的封建礼法。
作者对美的追求是无处不在的,即使是写丑恶的东西,也仅仅是作为作品中的陪衬。
他们的出场,也只是淡淡的一个侧影,淡到尽完自己角色的本分,遍悄然而退。
就像刘西渭先生所说的“沈从文先生对于美的感觉叫他不忍分析,因为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恶”。
这部作品中,婆婆应该说算是一个反面角色,她对萧萧的不好,作者也只是用了这样的语言“婆婆虽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含蓄而隐晦地表现了婆婆的严苛。
对于那给萧萧带来祸根的花狗,作者照例没有刻意渲染出他的“恶劣”,他用
唱山歌的形式来引诱刚懂人事的萧萧,使得原本龌龊的事情也披上了一个温情的外衣,不流露丝毫的粗俗与丑陋。
以上就是对于《萧萧》的分析,它只是沈从文先生诸多表现人性美中的一篇,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恬美古朴的湘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