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

合集下载

试析沈从文《边城》中的美

试析沈从文《边城》中的美

试析沈从文《边城》中的美作者:姜建萍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22期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的本性需求。

文学艺术宣扬美、表现美乃是社会所需,大众所需,历史上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因为对各种美的精彩描写而成为不朽。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山美,水美,人美,物美,所有的美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的画卷,令人畅想,令人回味,甚至于它那悲剧性的结尾也是一种美,使人沉浸于其中,久久不能释怀。

一、淳朴、清新的自然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林……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沈从文以纯净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雅的山水画。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二、亦虚、亦实的梦幻美在《边城》中沈从文都在极力营造一个真实的桃源梦境。

从表面上看,《边城》中展现的是梦幻般的世外桃源图,翠翠代表着完美的“人生形式”,但是,正如汪曾祺所言:“《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在风雨如磐的30年代,神州大地无处不在大动荡的巨变之中,虽然沈从文力图回避时代主潮,但时代的焦灼感不可能不萦绕着他;即便是湘西环境闭塞,尚能自处,但依然抵挡不住社会的巨变。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

方观生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自称“乡下人”,以“乡下人”的视角进入现代文学领域,创作出了大量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虽然篇幅较短,只有约七万字,但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赞誉。

1996年6月,《亚洲周刊》曾组织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上榜作品中,沈从文的《边城》名列第二,《边城》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边城》小说以川湘边界的一座小城镇——茶峒为背景,主要叙述了主人公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

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主线之外,沈从文还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调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翻开文本,“湘西世界”的自然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以及人情之美便跃然眼前。

接下来,笔者将从风景美(包括自然美和风俗美)、人性美和语言美三个角度阐述《边城》的艺术魅力。

一、风景美汪曾祺在《沈从文和他的〈边城〉》一文中谈道:“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

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

”[1]的确,对于自然风景,沈从文有着特别的偏爱,自然景物描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边城》中便穿插了大量关于自然风景的描写,如写碧溪岨: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2]再如写酉水: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对《边城》美的赏析

对《边城》美的赏析

对《边城》美的赏析摘要:对《边城》中展现的自然美、民风美和人物美进行赏析,引导读者更好地获得文学艺术美的享受,进一步了解掌握作品,解读作者所要表现的林林种种,近距离地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边城》;风情美;山水戋;人物美《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对于《边城》中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一、风情美尽展世外桃源“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

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二、山水美使人如入境界有位名家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1.自然美2.人性美2.1.邻里之间的真诚之美沈先生描写的湘西,民风纯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而是相互友爱,真诚相待,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的人分文不收,富人不因家境富有而盛气凌人,能够体惜穷人,掌水码头船总顺顺送给老船夫吃的,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安排料理丧事。

屠夫见老船夫买肉切好肉却不要钱,这里人人以诚相待,表现出林立之间的真诚相待,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表达了自然美与人性美得结合,这里的人们心灵明净如水,邻里之间的真诚。

2.2.翠翠老船夫的美翠翠是爱与美得化身,她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她与老爷相依为命,她的爱情简单、真挚、自然单纯、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得天性,对于爱情的萌生,和对于爱情的觉悟都没有掺杂任何利益。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的过客摆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他是一位慈祥,仁爱的长者,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迫切的指出"马路"和"车路"的求爱途径,表现了一个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的胸襟,是纯粹人性美的特写。

2.3.爱情之美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对翠翠一见倾心。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而外出闯滩,出了意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心上人归来。

展现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爱情的结尾悲凉而深沉,如果真要说是哪一种爱情美的话,那只有一个词最适宜--凄美。

2.4.人性美造成的爱情悲剧亲情爱情,边城里的人性美,正是一个爱情悲剧的源头,这个故事也建立在人性的根底上,翠翠和姥爷的相依为命,两兄弟的手足亲情,对爱的真挚与坦诚无不是美的表达,兄弟同时爱上翠翠,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的到幸福,但还未弄清他到底爱谁,便稀里糊涂的促成了天保的托媒,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是一群平常的、善良人,但这是这种美造成了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这是湘西地区淳朴的人文美,这份人文美恰是对现实生活中疯狂追求物质的一种嘲讽。

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

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

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沈从文的《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摘要:纯情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发展里具有重要的地位,乡土作家沈从文与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更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小说《边城》使纯情浪漫主义的情绪化与艺术性达到一种相对高度的有机融合,成为现代文学中不可复制的经典之作。

《边城》是沈从文纯情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本文试图从小说中描写的人性、人情、自然以及语言特点的角度来探讨《边城》这个世外桃源所蕴含的纯情浪漫主义美学价值。

关键词:纯情浪漫主义美学价值《边城》一、沈从文《边城》与纯情浪漫主义的关系素有“中国的大仲马”之称的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有趣的是,他所在的“京派小说”的发展轨迹和纯情浪漫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品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这位“文体作家”,他的作品给浪漫主义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更好地为纯情浪漫主义作了一个优秀的典范。

他的小说《边城》就把纯情浪漫主义蕴味诠释得非常到位。

可以说《边城》的出现,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最佳语言和艺术境界,同时也给纯情浪漫主义带来了新的变革,不再是纯主观的抒情或者模仿,而是把主观抒情与理性精神结合起来,走的是诗化与隐喻的纯艺术抒情浪漫主义路线,让乡土文化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体现“理想人性”。

纯情浪漫主义的发展到了沈从文这里得到了全方位的巅峰发展。

而且“边城”在小说里、读者和作者的眼里,它代表的意义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和价值的象征。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江西余干汤丽兰导师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创作于1933年秋到1944年春天,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曾有“震动中外文坛”的美誉。

《边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那里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没有颓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从这些来看,这片土地真可谓是一个“理想王国”!它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追求,而这个“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寄寓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念。

一、作家及作品简介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

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边城》更是其代表作。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中国,因此民国时期是一个激情高唱启蒙救亡的时代。

沈从文与大多数试图通过教化愚昧国民大众实现拯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期冀的人不同,他以他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救国理想。

沈从文在湘西的农村长大,对这里有着非常美好的记忆。

当他来到北京后,他发现了在现代文明笼罩下城市人的虚伪自私冷漠的人性,还有信仰逐渐沦为一些人为争权夺利而做戏的口号,正是对病态人性的发现,使沈从文终于发现了他独有的那个世界,发现了“健全人性”,发现了生命与力。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篇1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既有浪漫主义的思想,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韵味。

《边城》中描述的生活取自现实生活,但是却有高于现实生活,这种生活是理想化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性美与自然美。

本文主要分析《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传统文化内涵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都贯穿着自己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创作于1934年,这一段时期正是我国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沈从文希望利用人性美来完成治疗社会大众心灵的使命,这种人性美就是中国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有机统一。

一、翠翠与傩送的人性美《边城》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这里青山绿水,有着浓浓的乡情和质朴的风土人性,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社会规则的约束,每个人都真诚、热情,大家相互帮助、温和善良。

翠翠是《边城》的女主角,是一个聪明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也是作者理想人性的代表,翠翠是自然的女儿,在她一出场,作者就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翠翠的自然美,翠翠的这些美都是自然美。

自然的社会环境也让翠翠具备了天生的温顺与善良,她虽然有这个年纪孩子应有的胆怯,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就变成的活泼和天真,翠翠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正是由于自己周围的人都拥有这淳朴、善良的性格。

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也是淳朴的,她喜欢傩送并非因为他的家世,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这种执着与忠贞的情感正是当时社会所缺乏的。

浅谈沈从文《边 城》中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 城》中的人性美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美”

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美”

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美”摘要】本文从故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意象意境和语言等几方面,阐述了蕴含在作品中的“美”。

【关健词】情节结构美;人物形象诗性美;抒情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他创作于1933年秋到1934年春。

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独特性,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

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挚爱,写出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

读过《边城》的人们都有会有这样的感觉:《边城》代表了沈从文独特的风格特色——擅于谱写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蕴涵的美,融合在故事和人物形象之中,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小说不仅故事情节结构美,语言美,而且人物形象,还有那条黄狗都是善良,纯朴,美好的,更甚者是小说中意象意境超逸,给人一种诗化的境地。

一、故事情节结构美《边城》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

在依山傍水的边城碧溪的白塔下,住着一个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公和他的外孙女翠翠,两人相依为命,过着勤劳而安闲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心中唯一操心的是为活波可爱的翠翠找个好婆家。

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他们同时都爱着翠翠。

大儿子天保托人捎话给老船公提亲,而翠翠不喜欢老大,却很喜欢他的弟弟傩送。

船总有意让老大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够和一座新碾坊作陪嫁的王团总的女儿结婚。

当兄弟俩发现各自都在爱着翠翠时,哥哥天保就主动退让,乘船离开,途中失事不幸淹死。

老二在暗中爱着翠翠,却得不到她的理会,家中又逼迫他接受新碾坊,于是赌气之下就离开了“桃源”。

老船公忍受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在雷电暴雨袭击的一个夜晚悄然死去。

翠翠接替了爷爷的事业,继续撑船摆渡客人。

她怀着对老人的哀悼和对傩送的挂念,带着软软的酸酸的心等着,等着。

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整个爱情故事象是一首散文诗,处处洋溢着诗的意境和韵味,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

沈从文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湘西自然、人情和人性的美。

本文将从环境、爱情、人性三个方面分析《边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边城环境爱情人性审美内涵一、精神神庙的湘西美《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

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受过去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

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桃源。

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

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大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而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

如此自然的神来之笔在《边城》随处可见,文字美传递着环境美。

沈从文的故乡就是湖南湘西的凤凰县,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古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现已成为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旅游点。

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远走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

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

于是他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

因此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

对湘西故土的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

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

《边城》中的美

《边城》中的美

《边城》中的美《边城》中的美从边城整篇小说看,沈从文不同于鲁迅先生《祥林嫂》对民众“劣根性”的揭示与批判,而是努力去发掘“美”,甚至创造“美”。

哪怕这“美”是忧伤的。

整篇小说渗透的无一不是沈从文对“美”的追求的理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边城》中的美,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一、执着的美的抒写1、人性美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边城》里,沈从文笔下的人无一不是他“美”的理想的化身。

船总顺顺及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老船公及其外孙女翠翠等,总是描写得那么“纯”,那么透明。

例如:翠翠,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风里日里长养着”自由自在的生长,容貌是那么美丽,“皮肤黑黑的,有着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眼睛,活泼得像山间的小动物”,性情是那么含蓄,对爱情的美好的憧憬……,可以说,这是一个活脱脱的东方古典型女子,对爷爷却是那么的孝顺,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

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寄托了沈从文自然朴实的美、含蓄的美、对未来憧憬的美、孝悌的美的理想。

老船公,他“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就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造福于人,忠于职守,从不收过路人一分钱,实在拗不过的,“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老船公爱喝酒,但他的酒人人都可以喝,上街买肉,怕老板不要钱,事前总是计算好把钱硬塞到对方的钱袋里,对孙女更是无微不至的体贴疼爱……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勤劳的美、善良的美、厚道的美、重义轻利的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姓名:孔丽莎班级:12级函授本科怀广班学号:12520305032 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湘西的生活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的他的小说故事里充溢着浓浓的乡土味、乡土情。

他的小说创作,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

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情与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与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人性美湘西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影响颇大的作家,他的作品独具风格、以诗意的展示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而奠定了在文坛上不朽的地位。

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生命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他坚执地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他在小说《边城》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突出的表现了人性的美,通过对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们在自然和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翠翠在重复着她母亲的悲剧人生,湘西人们也在一代一代地重复着他们的悲剧人生,表现出作者对民族和个人的深深的担忧。

人性究竟是什么,它的具体内涵有哪些,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在沈从文的心中人性是美的、善的。

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为了表现这样的“人生形式”,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基地”,创作出了《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它直指人性中的善与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

【精品】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精品】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精品】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部美丽动人的文学作品。

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苏星河在坐落在河边的边城小镇里童年及青春时期度过的故事。

从《边城》中可看出沈从文对人性美有着深刻的体悟,集中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作者对家庭的珍视。

苏星河的童年就带有家的味道,母亲对他的温柔照顾、父亲的教诲和弟弟的爱抚,都令苏星河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在苏星河的心里,家既是他的心灵的港湾,也是他感知安全和慰藉的依托。

其次是作者对爱情的缠绵。

苏星河遇到了一个名叫故城的少女,因两人一见钟情而爱上了彼此,苏星河坦诚细腻地向故城表达心中对她的爱意,他多次为故城甘愿冒险,让苏星河在恋爱中经历了求而不得,从而体悟到了真爱的刻骨铭心,他也力图从爱情中获得长久的幸福,体会到了爱情带来的甜蜜风暴。

另外,作者对友谊的重视也是很明显的。

小说中穿插着苏星河与朋友们的温馨友谊,朋友们在斗智斗勇但又带有舶来品般的温馨友谊,在关键时刻他们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令人怀念的时光,满腹诗词,满怀热情。

此外,沈从文还在作品中加入了一种穿越、宿命论的想法。

故城的出现,就像是天意的安排,让其萌生对苏星河的深情。

宿命论让爱情更具有浪漫色彩,苏星河即便在无路可走的时候,也仍能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坚信自己的爱情可以真正的永存,他能坚定地迎接未来,走进光明的山洞。

总而言之,《边城》通过苏星河深刻地探索了一种既深情又普遍又及时近乎的人性美。

接受苏星河的升华之旅,可以给我们一些安慰,人生,我们拥有希望,而爱情如果真的存在,也许就有可能实现。

解读《边城》的“三美”

解读《边城》的“三美”

解读《边城》的“三美”读沈从文的《边城》就要体悟三个方面的美:自然美,风情美,人性美。

一、自然美《边城》的景是诗化的,处处赏心悦目。

如作品里开头两段这样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这一段简约朴素的美丽文字,淡淡寥寥几笔,把人所带入的意境,这边风光独好的水墨丹青。

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见。

河上渔舟荡漾,嗳乃声声,几点慵懒的鱼鹰随渔翁的号子扎进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恰似你扩展的思绪。

那些由木柱作架,以纵纵横横的杉木板作壁,支撑起湘西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壁连着壁,檐接着檐,悬挂在高高的河壁上。

连同木楼后面的青山倒映在沱江清澈的波光里,那和谐、淡雅的意境,只有从唐诗宋词或水墨画中才寻得见。

整部《边城》就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它所蕴蓄的气势无一不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

且作者对自然的美的感受,仿佛都是不经意间随手拈来。

使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思与神往!小说情节的展开都是与湘西边地那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光分不开的。

以此来体现对故乡美丽的自然大地的怀想。

二、风情美贯穿《边城》的主线就是每年在河上举行的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成了《边城》最壮观的民俗风情画。

要说最有趣的是龙舟竞渡后的河中捉鸭了。

作者这样写到: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种欢快而有趣的“捉鸭竞赛”,是边城军民同乐,最富吸引力的表现。

游戏虽然简单,场面却够热烈,人们足够热情,处处透露着边地古朴、至纯至真的民风。

最美的最动人心魄的民俗风情,是那中秋“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

”文章巧设悬笔,“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奇。

”那么,他要给翠翠留下的最美最深刻的是什么呢?文章安排了“二佬”出场。

某个夜,“二佬”为赢得翠翠的爱情,为与哥哥竞争,在翠翠家对面的山头,唱了整夜的歌,年轻美妙的歌声竟把翠翠灵魂梦一般浮起,四处飞扬。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边城》的⼈性美论沈从⽂《边城》的⼈性美概要:沈从⽂先⽣的《边城》,是⼀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特质的经典⽂本。

其中寄寓着沈从⽂的审美追求,是对湘西苗族赖以⽣存的湘西世界的完美构建;是对湘西这⽚神秘⼟地上蕴育的⼈性美、⼈情美的⼈⽣形式的挖掘。

沈从⽂⼩说创作主要有两类,⼀种题材是以湘西⽣活为中⼼,⼀种是以题材都市⽣活为中⼼,第⼀种是展现湘西苗族⼈原始、⾃然的⽣活形态和⽣命状态,对故乡⼈民怀有不可⾔状情感与关爱,歌颂⼈性美;第⼆种展现都市⽣活的腐化堕落,揭⽰都市⾃然⼈性的遗失。

作为⼀个离开湘西,对湘西这⽚热⼟有着深深眷恋的湘西⼈,在他的内⼼当中,湘西与都市,彼此观照,互为参照,因⽽,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与都市社会对⽴总体框架中获得表现,⽽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性的扭曲是在他⼈⽣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构起了沈从⽂笔下的都市⼈⽣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加上作者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写出了⼈性美的赞歌。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在命运变数⾯前的⽆助与⽆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关键词:沈从⽂湘西世界⼈性美⼀沈从⽂创作《边城》的初衷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到⼤都市的北京,沈从⽂逃离了愚蠢、残暴的卒伍⽣活,迎来的却是另⼀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活。

于是,⼀⾯细致⼊微地描画都市上流社会庸俗⼩⽓⾃私市侩的众⽣相,⼀⾯回过头来把⽬光投向早年⽣活过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民怀有的那份“不可⾔说的温爱”①之情,⽤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的风⼟⼈情唱出⼀曲⼜⼀曲⼼灵的恋歌,⽽《边城》正是这些恋歌中最优美动听的⼀⽀。

沈从⽂是⼀位歌者,虽然他⽤的是笔,但他是受到湘西⼭歌的熏陶和滋养,写下的是⽂字,流淌在⼼中的是恋歌。

他以他的敏感、情绪、幻想编织⼀种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②。

同时,他⼜为⾃已未能为民族找到⼀路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痛苦、寂寞,这种⼼绪⼜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他笔下的⼈物⾝上,于是在作品中就有⽼船夫“⼀切要来的都得来”③的⽆奈,就有了翠翠“这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④的不确定的等待。

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

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

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林峰云《边城》演绎了一段纯美的爱情故事,阐述了中国古老的乡土风情之美。

读《边城》,便可被一股浓浓的暖意牵引,被沈从文那不经意、淡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所震撼。

赏析《边城》,便被贯穿其中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所感动,被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浓浓情意牵引。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欣赏沈从文《边城》之美。

1风俗美长期以来,人们对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缺乏恰当的重新认识,缺乏公正的评价。

20世纪20年代,他的发生没能引发文坛的特别注意。

30年代,沈从文秉持文学的独立性,反对文学的“清客化”、“商品化”而引发与“京派”、“海派”的论争,争议的结果就是,他被鲁迅归为“官的帮”一类。

所以,建国后17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其通常不并作阐释。

随着思想的革命与文艺观念的擅变,人们逐步消解了对沈从文的历史误会,还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与理应的地位。

沈从文对中国文学的主要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形式建造起了自己独特的“湘西世界”。

在他笔下的湘西世界里,读者看到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

长期漂泊在异乡的沈从文,在充满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他更加怀念湘西美好的自然山水,以及那里充满真、善、美的自然人性。

虽然童年的湘西己成为“往事”,但他用他的笔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也为读者塑造了另一个“世外桃源”。

他“以其精辟的思想认识和艺术整体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弘画卷”。

《边城》是沈从文力求构建的“湘西世界”中的一颗明珠。

它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人物形象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在这些质朴、简约、平和、冲淡的文字中,诉说着作者深沉而又强烈的情感,展示了作者淡淡的哀愁、浓郁的怀旧情绪和充满诗情画意的乡土风情,处处体现着风俗美。

文中端午节、赛龙舟、吊脚楼、唱民歌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意象频现,使小说显示出奇丽的情调。

端午节中赛龙舟和捉鸭子的比赛,是古老而健康的风俗体现,反映了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沈从文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

其小说《边城》所蕴涵的人性美、风情美、形式美、山水美、意境美,使读者更好地获得文学艺术美的享受。

一、《边城》所蕴涵的人性美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把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是沈从文一贯以之的审美理想,他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在《边城》中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和美的天国。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祖孙之间的亲爱、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一)小说由老船夫对儿孙辈的挚爱展现了人性美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一个人物。

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忠于职守。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之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的。

沈从文为自己造了座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块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纤巧,是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边城》的深层意蕴

沈从文《边城》的深层意蕴

沈从文《边城》的深层意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里面的人性美是许多人喜欢《边城》的原因。

但是《边城》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含义,你是否指导?沈从文《边城》的深层意蕴沈从文创作中所关注的是人类发展中的本质问题——人本身的健全性。

他将湘西世界与都市商业社会相对照,通过湘西世界来审视和健全人生。

沈从文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30年代,将自己拉离那个时代,在自己的世界中进行构思和创作,使作品具有“浓浓的地方风貌,淡淡的时代色彩。

”《边城》就是最能体现他这一创作思想的作品。

《边城》以二男一女的爱情悲剧为基本框架,讲述了一个哀婉曲折的动人故事。

掌管码头的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

最终兄弟俩却一个身亡,一个出走,老人也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死去。

小说除了小儿女爱情之外,还拓展情节容量,讲述了少女和老人的故事以及翠翠已逝母亲的故事。

其中描写了人与人的冲突,但冲突中格外和谐。

翠翠在一系列冲突之后仍保持安然。

安然地摇着老船公留下来的渡船,等着那可能明天会回来,可能永远不回来的情人傩送。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意蕴的定位。

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一部证明人性皆美的著作。

被称为是“歌颂人性的至善之美”,“人性美的赞美诗”,“表现人性美的力作”,类似的论述我们可见于许多相关的论文中。

安徽大学中文系的刘永泰认为《边城》中的人性并非优美健全反而是一种人性贫困的体现。

认为《边城》中太看重“原始的丰富性”,这是一种人性诸多要素没有充分展开前的原始的的充满、原始的丰富,沈从文无法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想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

无法看到人性的扭曲比人性的贫困更好,仅仅看到既有的社会形式对人性的压抑,缺乏足够的历史眼光。

现代文学重要评论家凌字在《从(边城)走向世界》中提出,《边城》是现实的。

提出《边城》中存在许多不完美的地方,描写了很现实的东西:翠翠母亲故意饮大量江水而死,表明这个边城中仍存在某种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再如团总顺顺先给大儿子天保提亲,有很浓的宗法印记;而大段对傩送的对象送来的丰厚陪嫁的描写,则有一种利益取舍关系在其中。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美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内容摘要】沈从文用湘西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为30年代文坛送去了一个理想的“圣地”,他的作品丰富了30年代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中的美学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征。

湘西的山水美、风情美和人性美在《边城》中获得了完美的诠释,人与情、情与景、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自然和谐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圣地—边城。

【关键词】边城;山水美; 风情美;人性美《边城》一书是沈从文先生小说中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边城》以它独特的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无数读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从而在文学史上享有其特殊地位。

《边城》始终寄托着沈从文“美”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其美学风格的一部,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美学生命形态.小说发表于1934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之间的曲折爱情故事。

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淋漓尽致展现出一个仙境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美丽的“天堂”。

纵观全书,小说所写的故事虽然是很简单,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于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①就这样,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平淡,小说的结局虽然是伤感的,但笔者认为正是这样,它才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和灵魂深处的震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沈从文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

其小说《边城》所蕴涵的人性美、风情美、形式美、山水美、意境美,使读者更好地获得文学艺术美的享受。

一、《边城》所蕴涵的人性美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把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是沈从文一贯以之的审美理想,他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在《边城》中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和美的天国。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祖孙之间的亲爱、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一)小说由老船夫对儿孙辈的挚爱展现了人性美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一个人物。

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忠于职守。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之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的。

沈从文为自己造了座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块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纤巧,是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这就是沈从文作家的所有作品中始终蕴涵的主题。

不重在骂谁讽谁,不在模仿谁,不过是一种属于精神方面而使情感“凝聚成为渊潭,平铺成为湖泊”的“情绪的体操”。

他的对农人和士兵的温情,他的对勇敢、天真、爱美等人性美的讴歌,无不像一条清澈的小溪从他文字的海洋中汩汩涌出。

(二)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

《边城》的人性美、人情美,首先体现在翠翠身上。

作者所着重表现的是翠翠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

他笔下的翠翠,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

翠翠对“爱”的到来是怀着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

当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时,她心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她“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她担心在这个“规矩”中听歌的日子过去了,顿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念头。

这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理最细致入微的生动写照,洋溢着爱和美的柔情蜜意。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蓄的东方的传统美德。

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纯朴。

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热情。

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

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选山地作基础,以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的“希腊小庙”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

二、迷人的边城,源自醉人的风情美《边城》描绘了一幅留存在作者童年记忆中,及其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

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

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格外悲凉与无奈。

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三、美妙的图景,来自奇特的形式美《边城》中,关于时间的清晰体验为故事提供了节奏。

老船工的时间是回忆性的,向后的,翠翠的时间是漫游的,四散的,可是当爱情发生后,几个人的时间汇拢了,加快了,时间获得了一种“在场感”;其次,在对时间与生命的反复追溯和质问,《边城》获得了一个新的体验,在存在的岩石上冲刷出了自己的痕迹。

翠翠母亲的死,是老人心里的隐痛;而翠翠与乃母的相似,简直如河流两次流过一处,也使老人摆低自尊,几次去二老顺顺处受冷脸,以致死亡。

翠翠母亲的死,老人的死,纯净不带一点渣滓,融化在他人的新生命中。

在祖父去世的当晚,翠翠的生命又向前迈了一步。

“黄狗在屋外吠着,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下,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

翠翠想:“这是真事吗?爷爷当真死了吗?”《边城》的每一节、每一句里,都可以辨辩认出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读者如坐江上,茶峒的民风和生活细节如两岸风光,行云流水而过。

以第一章为例,有描景摹物的实写:从白河两岸风光,到小饭店门口的客人和老板娘调笑;有破入历史维度的跳写:水灾时男子救人的敏捷可观,妓寨的来历与风情;有忽而定格的特写:“永远那么静寂”,“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的小城生涯……视角在不同空间、时间、情绪、心理段落中穿插跳跃,浅浅深深。

写实,却不是一种凝固在个人之外的场景之实,而是与人相依相就之实。

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叙述空间不动声色地架构起来了,而沈从文对现实质地的敏感,对世界的爱恋,对人生的洞见都在这个崭新的结构中得到包容,得到释放,获得最大限度的表达自由。

故事的发展是两岸间夹的一水,与岸天然契合,波流却自成曲折,翠翠和二老感情中的起伏和隐忧;人物的一悲一喜就是水中潜流,无端而来,无奈而去,每个人都自成一个叙述回路,而又两两相对,二三相望,此起彼落,相互叠唱。

即便是写翠翠一人的情绪波动,也常有黄狗的性情举动来衬,如“翠翠锐声叫喊了两声,黄狗张着耳叶昂头四面一望,便猛的扑下水中,向翠翠方面泅来了。

”到了身边时狗身上已全是水,把水抖着且跳跃不已,翠翠便说:“装什么疯。

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因为是刚和二老说过一句话来,而二老在龙舟赛上(因为张望翠翠不见?)失足落水。

只是一处笔墨;微妙如此。

而随着大老死去的阴影中,翠翠,二老,祖父,顺顺都各怀肚肠,湍流滚滚,直把故事推向高潮。

在滔滔而去的河流中,没有一股潜流扭转大势,可是在流逝中每个人都感到与他人爱意交融,并渐渐获得对自己生命的体验和反省。

《边城》是一次对人生的“观”、“想”、“望”的全面逼近,它骨子里的先锋性也被一代代读者越来越充分地体验到,所有这些,都将汇入人类整体经验的河流,虽然未知前方何处。

正是沈从文这种超常的结构能力,使《边城》四溢着真正的先锋性和微妙自足的形式美。

四、秀丽的风光,突显山水美作者用传神的笔触在《边城》中为我们展现这样的画面:“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备,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铺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这样的场景在早年农村居住过的人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邃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呜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美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章中对边城发大水,人们从容应对的描写,对吊脚楼上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妓女的描写,无不显示了湘西的“田园气息”。

这方位于中国大陆西南一隅,有武陵山、雪峰山和云贵高原环绕的封闭区域是沈从文魂之所系的乐土。

沈从文的乐园构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

五、质朴的情怀,恬静的意境美(一)静中见情与本文的故事情节相适应,文中的人物之间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多少活动。

以翠翠为例,我们看到她是经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干塔下”,“她坐在岸边”,“她坐在悬崖上”,“翠翠坐在灶边的矮条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的话”,“翠翠于是坐在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依傍祖父坐着”……从这些描述中,我们感受到的翠翠是一个恬静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通过对话与心理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她平静的外表下,火山喷涌般的激情,九曲黄河般的情感波澜,使我们热烈地感受到怀春少女的青春活力。

(二)平中见奇这篇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一波三折的悬念,但却同样能把我们的心紧紧地吸引住。

因为作者充分发挥高超的叙事能力,使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给人以新颖奇特的感受。

就以“误会法”的运用为例,小说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

比如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亲对歌的故事,又听了一夜的歌,他以为翠翠已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祖父错误地以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爱的也是天保,结果一片好心反而伤了天保;在与天保交谈后,他终于得知歌是傩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诉翠翠……使翠翠只能继续生活在梦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