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年代外交政策

合集下载

新中国建国初“一边倒”外交政策研究

新中国建国初“一边倒”外交政策研究

新中国建国初“一边倒”外交政策研究“一边倒”是新中国实行的主要外交政策,不管是在对外关系还是对中国国内建设上都产生积极影响。

1950年2月,新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边倒”成为中国对外战略基本内容和外交政策框架中得最核心方针。

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一边倒”却不断受到挑战,至1966年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一边倒”最终走到尽头。

一、“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1949年6月26日,刘少奇代表团抵达了莫斯科,向斯大林及苏共中央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详细的描述了中国革命对未来新中国内外的政策设想。

该报告说明巩固中苏的联盟,两国的友谊建立对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中国的独立发展和建设,它决定党中央的意义,充分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两个伟大的国家的友谊促进和巩固必须通过共同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刘少奇同志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报告斯大林高度重视。

刘少奇同志在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斯大林也作出了明确的答复。

他承诺:新中国政府一成立,苏联就立即承认,斯大林提出了1945年中苏条约和有关协定的具体方案。

为了满足中国对各类专家的需求,苏联迅速批准并集中了200名各方面的专家,和刘少奇一起返回中国。

刘少奇同志长达一个多月的的苏联之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中苏之间友好同盟互助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一边倒”外交战政策诞生的原因(一)无中立之路可走第一,一方面,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很难把中国看作中立国。

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即使没有和苏联结盟这种情况,他们短期内也无法改变对新中国猜疑、遏制。

其次,苏共领导人以斯大林为首一贯对共产党持怀疑态度,斯大林甚至将毛泽东同志看作“游击队领导人者”而不是国家领袖,若中国不与苏结盟,就会使两国矛盾更为加深。

到时候苏不但不向中供应安全援助,反而可能可能把中国视为又一个南斯拉夫。

正是因为苏传统的沙文主义大国思想和对邻邦的猜疑和中苏边境问题的存在,中极可能变成苏防范对象之一。

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工作的特点及原因

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工作的特点及原因

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工作的特点及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几次大幅度地调整外交政策。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曲折中日益走向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幅度之大,在世界各国外交史上是罕见的。

从总体上来说这种演变是中共领导人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的应对,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在曲折中日益走向成熟。

第一阶段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特点: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原因:1947年2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后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等,相应地,苏联也在东欧针锋相对地建立起了对应的组织和订立了计划,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在此种情况下,中国也面临着外交方向的选择问题。

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并且还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的直接和间接干预,中美关系成为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主要问题,美国企图利用军事威胁、政治包围、经济封锁等手段来对新中国进行遏制,以图挽回在内战中的失败。

因此,中国外交最紧要的目标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中国认为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需要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二是加强同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三是积极支持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同时同它们发展友好关系。

针对于大的目标,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另起炉灶”的意思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承认,签订的条约也进行重新审定。

“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就是不急于去解决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问题,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肃清,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上同其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面临的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的政策(此期间的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的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3、中法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的简要评价: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面临的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险恶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

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的成果:1、18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调整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调整历程

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 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中国与亚非17国建立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原因:中美仍然处于敌对紧张的状态,;有很多亚 非拉国家脱离殖民统治独立。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 20世纪60年代
4.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原因:美国: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 于守势等。中国: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 巨大影响,对付苏联需要实现统一需要。 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 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5.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不结盟政策 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原因:国际: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中国的经 济建设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
“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 “一大片”团结广大第 三世界国家。
原因:(1)美苏争霸。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阻挠大陆解放台湾;发动侵越 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霸权主义,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60年代,中 苏关系恶,并爆发局部武装冲突,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3)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奉行相对独立自主外交 政策。 (4)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增多,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第三 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1)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69年, 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五十个。中国已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 量,在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与大国对抗,造成孤立,1968年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感慨地说: “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对小国外交主要靠经济援助,一 些小国一旦得不到满足,往往“背信弃义”;同时也增加财政负担,影响 人民生活。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

必修一专题五新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考点说明1.考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考点: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重点把握:(1)把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体会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巨大贡献。

(2)正确把握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政策都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有关,从而考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4. 浙江省已考考点(省抽测与高考卷,序号表示年份)13年省抽测50年代外交成就★基础过关一、外交方针的制定1.背景:(1)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由向转变(2)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3)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

2.总原则是3.主要内容(基本方针):(1)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的方针是“”。

这改变了中国的地位,政治上建立起的外交关系;(2)先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在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方针是“”,这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是“”。

使新中国在斗争中不至于处于的地位;4.外交成果:(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匈牙利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2)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_____ __ _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为争取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内容与提出过程:五项项原则是指、、、、。

最初提出的时间是年,周恩来在我国与印度两国就问题时首次提出。

第二年,周恩来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再次确定。

3.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一)日内瓦会议:(年在举行)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问题;2.成果:周恩来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3.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身份参加,进一步缓和了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二)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的运动不断高涨;2.召开:1955年4月,个国家在(国家)的万隆召开,讨论的问题主要由问题和问题。

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外交战略

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外交战略

▪ 为促进亚非国家团结与合作,我国积极支持并参加了1955年 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战后第一次由 亚非国家自己举办,而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开展 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挫败了美国破坏和分裂会议的图谋,推 动
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
“‘一边倒’外交的 理论与实践”完
▪ 为实施这一战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步骤:
首先,我国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1949年12月至 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 苏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 毛泽东亲笔签署、周恩来副署的
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
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 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
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
为加强亚非各国的团
结合作作出了重要贡
献。
“积极发展对 外关系” 完
▪ 第三,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
它不仅企图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扼
杀中国,而且企图从朝鲜、越南和台湾三个
方面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中国不得不在三
原则坚定、策略灵活的高超
外交艺术,同其他与会国一
道,排除了美国的干挠,为
上述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
作用。
▪ 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从五十年代起就同美国在 台湾问题上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斗争。
– 1950年11月,我国政府特派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 理会上向全世界揭露和控诉美国侵略我国台湾的罪行。
– 1954年12月,美国同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 约”,并支持蒋军对大陆和沿海进行军事骚扰。我坚 决反击,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美国陷入恐慌,匆忙 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出面斡旋,企图阻止中国采取进一 步的行动。我国发表声明严正指出,解放台湾是中国 的内政,联合国和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

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自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应的制定外交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它每前进一步,显示出出外交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方针,到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再到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在新世纪,打开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好友合作关系,把中同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

在“一边倒”的格局下,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稳住阵脚,面对敌人的挑衅,无所畏惧,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

中国继续支持亚非拉等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主题,广泛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信任。

从而中国与一批亚、非、拉国家及西欧的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解决了同某些邻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签订了一系列边界条约。

但是,当时的领导者对资本主义的危机估计过高,从而在外交上也有一定的偏颇。

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70年代,毛泽东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格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使外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背景一、50 年代历程1 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2 、背景:国际方面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 国内方面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二、60 年代历程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2、背景:60 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 年代历程1 、方针:“一条线、一大片” 、三个世界的提出2 、背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

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四、80 年代至今1、方针:无敌国外交政策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2背景:中国外交方面从幼稚开始走向比较成熟。

外交定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的活动形式: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外交过程:在外交过程中,不是取悦别人,而是怎么样从他身上得到利益,同样外交不是政治游戏的筹码,,外交的实质是合作学习对立三个不同的属性。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战略和新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战略和新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战略和新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电子信息工程(1)班1002034 周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我国的外交政策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将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其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第三,“一边倒”。

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建国之后,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开展。

一是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在朝鲜战场上给美国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发展前途问题;五是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的外交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开拓前进。

其表现在:一是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2020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中国50年代-80年的外交政策

2020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中国50年代-80年的外交政策

公共基础知识:中国50年代-80年的外交政策(一)50年代三大外交政策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就根据他对国际局势的冷静观察和精辟分析,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1949年春夏之间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方针,为确定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提供了战略指导。

其中,“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一边倒”,强调的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

这三大方针符合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完全独立的根本利益。

(二)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中国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和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也尝试着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这些变化,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提出了团结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新战略。

这个时期新中国的外交战略被形象地比喻为“两个拳头打人”,这其实指的是,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

这是建国后中国外交战略的第一次调整。

(三)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在70年代世界背景的发展,苏联称霸势力不断壮大,为了对抗苏联的霸权主义。

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1974年1月5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太平正芳时又提出“一大片”的构想。

“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其目的是团结“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

(四)80年代无敌国外交80年代,第三世界力量进一步壮大,美苏争霸出现了互有攻守的态势。

中国已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为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我国调整了外交政策。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以及尽可能建立外交关系,故称“无敌国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
第26课
新中国的外交
一.50年代的外交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为首 的西方国家拒不承认; 1950年12月2日,美国商 务部宣布对中华人民共和 国实施全面禁运;1954年 12月,美国同蒋介石集团 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并支持蒋军对大陆和沿海 进行军事骚扰。 美国遏止中国:政治孤立、 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材料一 1970年 美苏实力对比
材料三 60年代美国反对越南 战争的游行
材料四 1969年3月,中苏在黑龙江省珍 宝岛地区发生的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
材料五 1964年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此后第一颗氢 弹也成功爆炸 材料六 1961年,第一届不结 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背景: 1.苏美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2.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 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3.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4.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5.中国国力增强 6.亚非拉国家作用大大加强,成为反帝、反殖 和反霸的主力军 外交策略: 一条线,一大片
B
6.(2009广东文基,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 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 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 政策是 A.一边倒 C.不结盟 B.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三.70年代的外交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 2758号决议,驱逐了台湾 当局的代表,恢 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 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正常化
图一 周恩来迎接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图二 1972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

1949-1978年外交政策

1949-1978年外交政策
际社会的承认 • 外交政策: • 一、“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
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 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
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 • 三、“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
• 面临的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 建设社会主义
•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 外交政策:采取“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
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的政策(此期间的 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 原因: • 一、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
该阶段的成果: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 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 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 作用 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60年代
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 争政策。
原因: 一、国际方面 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包 围和威胁 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 营 ⑶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二、国内方面 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 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 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立新中国的国际形象。

第15、16课 新中国的外交

第15、16课  新中国的外交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 “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 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
同 1、反对帝国主义、殖民 主义的干涉和侵略 2、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 和世界和平 3、互帮互助,发展亚非 各国的经济和文化 异 1、社会制度不同 2、意识形态不同
返回
(一)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但美国一 1、背景:
(三)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 1、世纪之交国际关系新特点:
①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 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 起彼伏,国际安全存在许 多不安定因素 总体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 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
2、外交政策的调整:
①继续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②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共同繁荣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3、影响: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外交
(一)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新特点: 1、原因: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争霸两极格局解体 2、特点: 国际关系向多极化发展,要和平,求合
作,促发展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冷静观察,把握机遇,因势利导,积极参与双 3、中国对策:
边和多边领域对话与合作,努力开创外交工作 新局面
2、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外交:
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一个时代主流: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 三个总体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 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①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区域合作; 三个举措: ②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③积极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
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②在中国积极推动下,会议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 十项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的普遍准则 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扩 5、意义:

九年级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全国通用

九年级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全国通用

考点十一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

到1950年底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8个,其中,非社会主义国家有7个。

2、50年代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万隆会议。

【外交成就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20世纪50年代初,具体是在1953年,在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度、缅甸的积极响应。

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作用:它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外交成就二】——出席万隆会议:召开:1955年4月,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万隆会议”。

中国政府派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内容:(1)、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该“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2)、提出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意义: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3、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中美建交:【外交成就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条件: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越来越多。

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驱逐出联合国的一切机构。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的外交翻开了新的一页。

【外交成就四】:中美建交:条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积极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中国对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作出了积极回应。

过程:(1)、乒乓外交。

(2)、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考点66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考点66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考点66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考点要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拓外交新局面【重点难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及评价;“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和发挥的作用。

【整体概括】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孤立的政策。

为了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和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及封锁,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冲破了美国外交上的孤立,1953年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的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第一次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知识归纳】一、国际环境1、有利因素: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⑵社会主义力量的不断壮大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国家获得民族独立。

2、不利因素:⑴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特别是美国帝国主义却充满敌意。

⑵美国在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包围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这使新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彻底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新的外交政策,这就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

⑵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

要想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⑶自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政治上已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中国50年代外交政策

中国50年代外交政策

中国50年代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总体上较为严峻。

这个时期有三大特征:一是中国在东北、东部、东南三方向面临着重大的安全威胁,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推行遏制政策所造成的;二是中国北部边陲十分安全,这得益于中国对苏联的“一边倒”政策及其两国间的同盟关系;三是中国政府推行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睦邻外交,促成了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好转,使得外交环境在50年代中后期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回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为此,毛泽东主席早在建国前夕即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外交政策之一。

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它有两层含义:对外“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对内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提出要另起炉灶,创立新型的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外交队伍。

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基本保证,解决了新中国如何对待同帝国主义的不平等关系和不平等条约问题,建立了一支忠诚可靠的外交队伍,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同时也包含两方面的涵义: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名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合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

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合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为实施这三条方针,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步骤第一,我国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50年代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总体上较为严峻。

这个时期有三大特征:一是中国在东北、东部、东南三方向面临着重大的安全威胁,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推行遏制政策所造成的;二是中国北部边陲十分安全,这得益于中国对苏联的“一边倒”政策及其两国间的同盟关系;三是中国政府推行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睦邻外交,促成了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好转,使得外交环境在50年代中后期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回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为此,毛泽东主席早在建国前夕即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另起炉灶: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外交政策之一。

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它有两层含义:对外“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对内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提出要另起炉灶,创立新型的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外交队伍。

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基本保证,解决了新中国如何对待同帝国主义的不平等关系和不平等条约问题,建立了一支忠诚可靠的外交队伍,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
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同时也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名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合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

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合国际统
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为实施这三条方针,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步骤
第一,我国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我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

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二、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主席句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

据此,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底进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次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三,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新中国成立,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它不仅企图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扼制中国,而且企图从朝鲜、越南和台湾三个方面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中国不得不在三条战线上同美国展开严肃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