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有效教学导学案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方法】:自主思考圈点批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一)、积累文中的词语并解释:(二)、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点:(一)、品读课文,合作研讨:1、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7、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二)、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三、检测延伸:听民歌(1)听过民歌。
(2)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3)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
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
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
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
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
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
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
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
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
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托音很长的山歌.(4)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云南的歌会»导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所歌会的特征。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局面描写的描写方法。
3.朗诵、揣摩、品味文章言语。
4.感受作者笔下美妙的生活,培育热爱民俗文明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重点:在朗诵、品味言语的进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明及民族风情,培育先生热爱民族文明的情感。
2.难点:体会三种场所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学法导航】一、预习自测1.云南知多少:3.反省预习(1)读准以下字音迤西( ) 譬喻( ) 糯米( ) 蹲踞( )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请在下面写一遍、力图工整、规范、美观:(2)了解以下词语酬和引经据典扶摇直上别开生面假定无其事龙吟凤哕即物起兴(3)仔细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二、全体感知速读课文,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画了几种场所中唱歌的情形?你能用复杂的言语概括每个局面各有什么特点吗?三、研读赏析1.说说«云南的歌会»中你最喜欢的场景?谈谈你的理由。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哪一种?为什么?A.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左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生动,休息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翠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B.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左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生动,休息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3.作者为什么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风景?4.〝金满斗会〞给人的感受如何?结合课文做详细剖析。
5.赏读完三个歌唱局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局面共同的作风。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四、拓展迁移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度,很多的民族和地域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方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域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背景;2、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乐器、学唱云南的民间歌曲,提升音乐素养和美感鉴赏能力;3、了解和学习云南的传统舞蹈,提升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基于一个主题——《云南的歌会》,带领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和学习来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和音乐能力。
1、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1)通过老师介绍掌故以及图册、文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流派、演奏乐器、歌词和故事背景等;(2)选择一些简单易学,较具代表性的云南民间歌曲,带领学生上课亲手学习演奏弦乐器、口弦、竹笛、唢呐等乐器,体验并学会演奏云南民间歌曲;2、了解和学习云南传统舞蹈:(1)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云南传统舞蹈的基本特点、舞蹈类型、流派和舞蹈造型等;(2)选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带领学生一起学起跳舞动作和编排整场舞蹈;(3)模仿和表演云南传统舞蹈,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
3、举办一场“云南的歌会”:(1)通过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切入,通过举办一场以“云南的歌会”为主题的表演活动,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云南民间音乐、舞蹈,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和肯定,激励学生努力表现出自己的风采;(2)学生自行设计舞台布景、化妆造型,选择演出的音乐、舞蹈作品进行演出,进行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评价: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同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及时纠正和帮助。
可以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下:(1)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个人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采用360度评价法,让学生在班级同学、老师、亲友等多方面得到评价和肯定;(2)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答辩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讨论,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学生微机室【教学设想】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四、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以自己较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2、课文赏析: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样例5]
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样例5]第一篇: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云南的歌会》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搜集并阅读有关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
3、朗读课文,了解云南的风俗人情。
4、学习文章用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因民歌而显示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理解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本文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
教学难点:研读第一个场面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课前完成)1、朗读两遍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障碍。
蹲()踞()酬()和()熹()微龙吟凤哕()迤()西柞()木箍()桶忌讳()譬()喻2、解释词语:蹲踞:两腿弯曲,坐着或像坐着的样子。
酬和:用诗词应答。
譬喻:打比方。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
(多指清晨的)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来说道理或抒情达意。
悠游自在:从容移动,不受拘束。
龙吟凤哕:传说中的神奇声音。
生面别开: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
生面:新在面目。
3、简介作者沈从文:二、自主学习导学:(10分钟)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随着配乐朗读,低声跟读。
感受那美好的民风民俗。
2、听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呢?(简要反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不仅作者沈从文喜爱云南的歌会,你们也融入了其中。
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主解决这两个问题。
3、自主阅读思考:(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的、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
(用四字短语回答)(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2)、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导学案设计是教师为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的重要工具之一、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是一个关于《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的示例:导学目标:1.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文化;2.了解云南的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活动;3.能够欣赏云南的歌会表演。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0分钟)1.引入话题:介绍云南的歌会是什么;2.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云南的歌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了解云南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0分钟)1.展示云南省的地理位置;2.与学生讨论云南的地理特点,如气候、地形等;3.引导学生思考云南的地理特点如何影响到云南的歌会。
第三步:介绍云南的歌会(20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云南的歌会;2.了解云南的歌会的起源和发展历史;3.展示云南的歌会的特点,如演唱形式、表演方式等。
第四步:分小组进行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关于云南的歌会的问题,如云南的歌会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第五步:欣赏云南的歌会表演(30分钟)1.播放云南的歌会表演视频;2.学生观看视频并欣赏表演;3.学生们可以回答一些观看后的问题,如他们对表演的感受、表演中出现的特点等。
第六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2.学生展示他们对云南的歌会的理解;3.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和感想。
作业:请学生以云南的歌会为题,写一篇100字的读后感或评论。
此导学案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云南的歌会,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6篇)对歌欣赏,激趣引入篇一播放视频片段“蝴蝶泉边”。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身特有的民歌。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身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
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
今天,就让我们去参与“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如。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具一格: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若无其事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憨厚:老实朴素。
教师请同学读课文。
分为三种形式代表三个局面。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同学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体会文章语言,感受文中流露出来的乡土气息。
2.深入体会和感受文章质朴的语言美。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饱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柞.木(zuò) 迤.(yǐ)西譬.(pì)喻糯.(nuò)米铁箍.(ɡū) 阉.鸡(yān)蹲.(dūn)踞忌讳.(huì) 矗.(chù)龙吟凤哕.(huì)(2)词义譬喻:打比方。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立论的依据。
忌讳:因风俗习惯和畏惧权势而对某些不吉利的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优秀4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优秀4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1、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揣摩课文所写歌会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情感。
2、德育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领略民族风情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
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研读探究: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课堂练笔↓提问总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蝴蝶泉边》的视频材料后导入: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初步了解云南的民歌及相关传统二、作者简介简介沈从文作品及风格认真听读了解名家作品,积累文学知识三、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考查生字词的读音及词语解释学生积极参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四、整体感知媒体展示问题: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用简单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五、研读赏析用多个问题及媒体图片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探究文本认真阅读、思考、回答及发问1.要学生由浅到深地真正了解歌会的相关知识,符合认知规律;2.有感情地阅读及赏析文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趣味性的图片,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4.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综合能力。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16《云南的歌会》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品味语言,感受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学习过程:一、生字注音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哱()柞()箍()哕()二、我阅读、我感悟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每部分的内容2、文中写了哪些场所的歌会?其内容、方式和特点有何不同?3、文章第一段“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在“山野对歌”部分,有关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属于。
一系列叠词的运用“轻轻”、“理理”、“拍拍”、“笑笑”,充分展示了她得胜之后的,有之美。
5、仔细阅读“这种年轻女人、、、、、、若无其事!”一段,想一想本段对人物的描写有哪几个方面?通过这些描写你发现了云南年轻妇女的共同性格特点是什么?这段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描绘,有什么作用?6、在“山路漫歌”部分重点写出了什么样优美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7、骑马赶火车充满情趣,既表现地域的偏远和风情的独特,也为下文作铺垫。
8、赶马女孩的歌唱“还发哑带沙”,为什么整理还说它“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9、在“村寨传歌”部分,“大伙唱得啊热闹的叫‘金满斗会’”,这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一个“最”字完成了由“”、“”向盛况空前的“”的。
接下来,就开始对“”展开具体生动的描绘了。
10、在“村寨传歌”部分,文本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金满斗会”的场面盛况空前、气势壮观?1 / 211、在这一部分,整理为什么要介绍当行出色的吹鼓手?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情况?怎样评价他的?12、“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此处引用老人的话既是从侧面评价这场盛会,又表示整理的由衷赞叹,它呼应了开头哪句话?四、我探究、我自信1、“唱得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2、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的什么特点?2 / 2。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3
初二语文《云南的歌会》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赏析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揣摩手法,品味语言,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三、导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知识储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12.28-1988.5.10),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着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但沈从文由于读过书,还写一手好字,因此从事文书工作。
1923年,他到北京自学,曾在北京大学旁听。
他的作品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小说最具特色,简直就是一部部湘西风情画!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
2.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民歌可以说是人民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3.给加点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柞.()木忌讳..()()酬.和.()()铁箍.()熹.()微荆.条()矗.起()龙吟凤哕.()(二)学习研讨1.说一说:文章特色这篇课文的特色鲜明。
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
(语言特色、内容构思、结构安排等方面)2.品一品:精彩语段这篇课文的美段很精彩!精读课文,对第四段文字进行“美点”赏析。
(可以从用词、修辞、描写手法等方面赏析)(三)一课一得(四)拓展阅读亦慈亦让沈从文?蔡永祥?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
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
《云南的歌会》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共3篇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共3篇《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1《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云南是我国的一个美丽的省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云南的歌会。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要探究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和意义,同时还要通过一些音乐作品来了解云南歌会在音乐艺术方面的表现。
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一、云南歌会的历史云南歌会是一种传统的云南文化形式,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涉及的音乐样式包括云南民歌、各种地方戏曲、梆子等。
云南歌会享有“云南第一民间文化”和“云南古老音乐传统”等美誉。
尤其是现代谣曲《露骨花》、《金山上的玫瑰》等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名。
二、云南歌会的特点云南歌会的特点是多样性,因为云南是一个民族比较多的地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表现方式,这些文化和艺术这个通过歌曲来表达。
因此,云南歌会所运用的歌曲种类繁多,歌曲的内容和形式多样,旋律优美,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和艺术氛围。
三、云南歌会的意义云南歌会是云南省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开发价值。
一方面,通过云南歌会,我们可以了解云南省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
另一方面,云南歌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渠道,可以促进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
四、音乐作品分析1.《定好亲》《定好亲》是一首短小精悍的云南民歌,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歌曲的歌词简单明了,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唱腔悠扬动感。
歌曲是代表了云南歌会的典型特征。
2.《悲欢泪》《悲欢泪》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文化的云南歌曲,在歌词和旋律方面都非常有特色。
它传达了云南人民的情感和文化。
歌曲的编曲也很有特色,充满了云南民族音乐的特征。
以上是我的关于《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的文章,在了解了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之后,我们深入分析了两首典型的云南歌曲。
相信这一次课程对同学们了解云南省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有所帮助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深入了解了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了解了云南省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整体思路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一)短片导入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从这篇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
)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
)1.设置问题(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
(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2.读文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
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
明确:(1)不雷同。
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
“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现状和历史的渊源。
2、学生能够通过视频等形式体验云南的歌会的特色。
3、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创新设想自己的歌会。
二、教学内容: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渊源。
2、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独特性以及地域特色。
3、通过视频等形式体验云南的歌会。
4、创新设想自己的歌会。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通过云南的美食或者其他方面先引出云南这个话题,让学生了解云南的多元和多彩的文化。
2、核心环节(25分钟)(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渊源。
老师通过PPT展示云南的歌会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历程,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的产生和发展。
(2)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独特性以及地域特色。
老师从云南的人文、地理等多个角度,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
(3)通过视频等形式体验云南的歌会。
老师通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云南的歌会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云南的歌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4)创新设想自己的歌会。
老师让学生自己发挥创意和想象,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设想自己的歌会,并设计相应的方案。
3、结合环节(10分钟)老师根据学生的设想和方案,针对每个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设想和方案。
4、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再次强调云南的歌会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让学生对云南的歌会有更加清晰、深入的认知。
四、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评。
2、评价标准:(1)参与度。
(2)设计能力和创新性。
(3)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4)作品质量和创意度。
3、评价结果: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评价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同时,通过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本节课针对云南的歌会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例如课件讲解、视频体验、自己设计的歌会方案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云南的歌会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教师版
导学案【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识记本文的词语及作者等文学常识;2. 感知文章内容并赏析云南歌会,把握人物描写方法;3. 认识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感受民间文化气息。
【预习自查】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忌讳.()酬.()和铁箍.()熹.()微2. 背背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 查找资料,简介作者【自主探究】4. 感知歌会: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
(用四字短语回答)5. 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参考如下提示。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自然、淳朴的本色美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隆重:人多、时间长、盛妆)6. 赏歌会:(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讨论交流】7. 学习任务描写的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
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2)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8.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各种山鸟呼朋唤侣” ,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
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9.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有效教学导学案单位:陕西省陈仓区周原二中姓名:索晓军邮编:721300地址:陈仓区周原二中联系手机:学科:八年级语文申报类型: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有效教学导学案授课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题云南的歌会任课教师课型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课时 2授课时间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出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之手。
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歌唱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有各有特色,三个场合中在内容上有侧重,在写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淳朴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所以在课堂要适时对学生给予点拨指导。
设计理念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
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关键问题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2、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教学准备1、教师:导读单、训练拓展单。
2、学生:课前进行结构化预习。
教学过程设计课时第一课时课型问题生成课教学环节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一、导入新课3分钟激趣导入新课。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
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板书课题和作者。
)仔细聆听,进入创设意境。
二、检查反馈7分钟检查导读单完成情况。
1、听取组长的汇报。
2、抽查。
3、指导解决存在问题。
1、各小组长汇报本组完成情况。
2、学生纠错。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10分钟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品味散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感情。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深入感知课文内容。
四、问题生成20分钟整理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和疑问,生成问题。
指导各小组整理、归纳,生成问题。
归纳整理出一下问题:整理本课知识点。
五、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归纳本课时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课时第二课时课型问题解决课教学环节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一、合作探究15分钟探究生成的问题。
指导学生小组就生成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深入讨论,广泛交流,达成共识。
二、展示评价15分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师生评价。
指导学生展示交流,并作出评价。
1、小组代表板书、讲解本组讨论结果。
2、认真记好笔记,质疑、评价。
三、训练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指导学生完成《训练单》并做出评价。
1、学生自主完成,疑难习题小组合作完成。
2、小组检查、评价。
四、总结反思5分钟课堂总结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
同学们,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更是美妙的,我们身边处处有美,让我们从这一天起细细品味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五、布置作业完成《拓展单》提出具体要求独立、认真完成。
板书设计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山野对歌:才智外貌神态人物美山路漫歌:花鸟人环境美村寨传歌:场面特点目的风俗美教学反思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里写出了云南淳朴的民风民俗,流露出了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赞赏,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赞歌。
文中作者将感情渗透在人物、景物、场面描写中,在娓娓而谈里自然透出平淡辽远。
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的重点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三个场合展示出来的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
由此体会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 领略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另外课外可让学生收集本地或家乡的民风民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传承我国的民间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班级:组名:姓名:设计者:索晓军审核人: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土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来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出版《月下小景》、《虎雏》、《石子船》、《八骏图》等二十多部小说集,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
文章背景:风景优美的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热情善良的人们、淳朴的民风,使云南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和韵味。
每逢各种集会,更是人们尽情歌唱、一展风采的时机。
作者的云南之行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一、积累及运用: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迤.西()酬和..()譬.喻()即物起兴.()熹.微()淳.朴()蹲踞.()龙吟凤哕.()糯.()米土坎.()忌讳.()辟疫.免灾()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
舒卷张驰 _______ 引经举典 _______ 既物起兴 _______ 蹲居其上 _______ 循环无瑞 _______ 暗然销魂 _______3、利用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扶摇而上: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蹲踞: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即物起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譬喻: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若无其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二、整体感知: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
(用四字短语回答)2、文中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这三个场合在描写手法上有何不同?三、问题我来答:(合作探究展示)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3、民俗采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民俗吗?四、疑问我来提: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口 口 班级: 组名: 姓名: 设计者: 索晓军 审核人:【基础训练】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1、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2、“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5、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 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 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拓展训练】听民歌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
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
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
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
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
没有应和,没有对答。
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
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
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
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
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
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
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
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
“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
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
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
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
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
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
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
《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