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站布置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站站房设计原则

环境监测站站房设计原则

站房设计原则:主体建筑物由仪器间、质控间和生活用房组成。

外部保障条件(四通一平)引入清洁水、通电、通讯和开通道路,平整、绿化和固化站房所辖范围的土地。

从而建设适合水质在线监测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的房屋及室内设备设施,用于放置监测设备、水处理设备、供电设备等,由空调(2匹以上)、洗手池、超标采样装置、蒸馏水装置、仪器柜、稳压电源、UPS、电源防雷器、发电机组等。

设计依据站房建筑设计参照《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科学实验室建筑规范》(JGJ 91-9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建筑给排水设计站房建筑设计参照《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科学实验室建筑规范》(JGJ 91-9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9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规范》(GB 50343-2004)中的相应要求16-9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规范》(GB 50343-2004)中的相应要求结构要求A.站房使用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墙体材料应有较好的保温性能,要求壁挂仪器墙面垂直承重>120kg/m2,房顶应具有隔热、防水的能力,耐久年限为 50 年。

B.站房地面的高度:根据当地水位变化情况而定,站房地面标高(±0.00)够抵御 50 年一遇的洪水。

易受洪水浸入的地方可以考虑采用高架式站房。

C.根据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对站房进行抗震设计。

D.站房内使用面积在 40 m2以上,宽度和长度均不能小于 4m;标准站站房除仪器间外,可加设实验辅助间,站房应封闭,并确保防尘、防水、防鼠。

E.室内净空高度以方便仪器设备的安装和维护维修为准,不低于 2.8 m。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第五章监测点布置和埋设监测点布设原则1.以设计提供的主体围护结构监测平面图为参考;2.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配套;同时为综合把握基坑变形状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应保证每一开挖区段内有监测点;遵循规范结合实际,参照围护体布置及开挖分区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3.基坑监测点总体布设原则:1监测点应充分结合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基坑设计参数特性和基坑施工参数特性进行合理布置;2监测点布置应最大限度反映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3基坑围护结构侧边中部、阳角处、受力或变形较大处应布置测点,重点区域应加密监测点;4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便于数据比对;5监测点间距布置应满足规范要求,应满足设计及相关单位的合理要求;6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需兼顾基坑分块施工特点,确保每分块开挖施工中,均有对应测点有效工作,从而为分块施工过程提供数据信息;4.区间隧道监测点布置每10环在管顶和管底各设置一个,盾构始发井和接受井部位各设置一个断面;收敛监测布置间隔同隧道内管片沉降监测;围护结构体系观察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基坑工程施工期内,与仪器监测频率相对应,应进行巡视检查,并形成书面巡视报表;巡视检查内容主要针对四部分:围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和监测设施;一般现场巡视内容汇总表现场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每日由专人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进行书面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其他相关单位;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期间大面积土方卸载,围护结构将产生一定水平位移,为掌握围护结构顶部位移信息,布设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值亦可作为测斜自管口向下计算时的管口位移修正值;测点布置与围护结构测斜孔位置一一对应;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一般直接布设在顶圈梁上,依据测点布设时机相对圈梁浇筑混凝土时间,可区分为先埋和后埋两种方式;“先埋”即在围护体顶部结构施工过程中,如圈梁钢筋笼绑扎过程中,在方案设计位置,将钢筋标杆预先竖直牢靠绑扎或焊接在钢筋笼上,预埋钢筋标杆顶部带“十”字应高出设计圈梁顶部1~2cm以上,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钢筋标杆即牢靠固定在圈梁中或在圈梁混凝土浇筑后12h内,将专用道钉按入测点设计位置,待混凝土完全凝固后,测点亦牢靠固定在圈梁中;“后埋”即围护结构顶部结构施工完成后,用冲击钻于测点设计位置用膨胀螺栓把强制对中盘固定,监测时放上小棱镜即可;水平位移点位埋设示意图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因开挖引起基坑围护结构向坑内的变形及坑底隆起等原因,会导致坑外土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会对影响范围内道路以及地面造成影响,如道路变形过大,将导致道路不能正常、安全使用,故需对基坑周边地表进行沉降监测;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道路及沉降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实样图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因开挖引起基坑围护体向坑内的变形及坑底隆起等原因,会导致坑外土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会对影响范围内建筑物造成影响,如建筑物变形过大,将导致该建筑物不能正常、安全使用,故需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建筑物垂直位移测点可利用射钉枪进行布设或使用冲击钻进行“L”形测标布设;需确保测点与建筑物连结紧密,不能有松动;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基坑施工监测控制标准以上各项监测的报警指标根据设计施工蓝图确定,应在方案评审会上确认;施工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应启动应急预案并加强监测和巡视:雨季:加强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必要时增设监测点;小雨时监测工作正常进行,中雨以上雨量时光学监测工作停测,但测斜监测、轴力监测、等科目仍应正常进行,数据异常时需进行加测;围护渗漏:渗漏处加强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地面裂缝:加强对裂缝处沉降监测、裂缝附近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监测数据持续报警:加密监测频率,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监测预警:巡视预警:施工过程中通过巡视,发现一般安全隐患或不安全状态应予以预警;若风险点在扩大,则应在报表中注明,并予以巡视预警;综合预警: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参与各方的监测、巡视信息,并通过核查、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等,及时综合判定出工程风险不安全状态而进行的预警;施工过程中当判断为综合预警状态时,在信息报送的同时,应及时组织分析,加强监测、巡视,进行先期风险处置;第六章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沉降测量6.1.1 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埋设基准点布设于隧道及基坑开挖影响区外,一般为开挖边界100米之外不受干扰的地方,在土质地区,应埋设水泥桩,优先考虑设立在基础好,沉降稳定,便于施测,便于保存,稳固的永久性建筑物上,也可以埋设于在变形影响区域外的原状土层上;工作点的选取应适观测点与基岩基准点的距离而定,初步确定为每个基准点联测3个工作点;基准点埋设方式如下图所示;墙角精密水准点埋设示意图基准点与工作基点的埋设要牢固可靠,如采用标准地表桩,必须将其埋入原状土,并做好井圈和井盖;在坚硬的道面上埋设地表桩,应凿出道面和路基,将地表桩埋入原状土或钻孔打入1米以上的螺纹钢筋做地表观测桩,并同时打入保护钢管套;基准点与工作基点可适现场情况使用第三方交桩控制点或其他已有的精密水准点;地面基准点埋设示意图6.1.2测量方法基准点采用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根据使用仪器徕卡DNA03电子水准仪的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0.3mm,同时考虑本工程监测点是按照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50m,一般附合路线线路长约1km 左右,则在该路线上的测站数为:105021000 线线S S n 站各测站高程中误差为:04.0103.0 n m m 偶站mm在本线路中最弱点将是第5站,即n=5,其单向观测最高程中误差为:09.023.204.05)( 站单向最弱点m m mm当采用往返观测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06.0204.02)( 最弱点(单向)往返最弱点m m mm可以看出,采用该仪器按本观测方案可以达到垂直变形监测要求;观测注意事项如下:①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③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④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⑤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⑥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⑦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⑧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6.1.3数据处理及分析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①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满足精度要求条件,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②使用商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件,平差前应检核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准确可靠,检核合格后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③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2变形数据分析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①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②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着;③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①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②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支护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③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采取措施;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水准观测仪器及主要技术指标水平位移测量现场监测基准点采用强制归心的水泥观测墩,顶面长宽各0.4米,地下部分埋深大于1.2米,地面部分高1.0米;监测点埋设时先在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用冲击钻钻出深约10cm的孔,再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放入孔内,缝隙用锚固剂填充;埋设形式如下图;监测基点实景图监测点实景图5.2.1埋设技术要求测点标志埋设时应注意保证与测点间的通视,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监测点标志使用预制强制归心标志,可与桩顶沉降点制作成同一标识;5.2.2观测方法1基准点及工作基点观测根据基坑周边环境情况,水平位移基准点及监测控制点组成附合、闭合导线或导线网,参考下图观测方案;水平位移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必须使用强制对中装置;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布置示意图基准网测量采用2″级全站仪,测距精度2mm+2ppm;可按下式估算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1t u m S T m m S1-1 其中S 为导线平均边长,m 为测角中误差″,1T 为测距相对中误差mm;取导线平均边长60米,测角中误差1.41”,测距中误差使用TC1800进行6测回观测,可达0.5毫米,于是得到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ij M 为0.64毫米; mm M M M U T IJ 64.022 1-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的测量选用Ⅰ级全站仪导线测量的方法,按国标“精密工程测量规范”的四等三角测量技术要求施测;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①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6测回观测,方向数多于3个时应归零;方向数为2个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角、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差值不大于±″;②半测回归零数≤±4″;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变动范围≤8″;同一方向各测回较差≤±4″;③观测时为了减少望远镜调焦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每一方向的读数正倒镜不调焦完成; ④方位角闭合差≤±″n n 为测站数;⑤测距应往返观测各两测回,并进行温度、气压、投影改正;根据场地的稳定条件,应定期对基准网进行检核,一般每3个月检查1次,发现工作基点相对关系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基准网复测;5.2.3监测点观测由于施工场地内环境条件一般较差,考虑现场情况,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一般采用极坐标法,使用工作基点为起算点,采用极坐标法测定各监测点坐标,计算围护桩顶测点的变形量;极坐标法进行监测点观测,测量方法与导线测量相同,在选定的工作基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瞄准另一个工作基点作为起始方向,并用其它工作基点作检核,按测回法依次测定各监测点与测站连线的角度、距离,计算监测点坐标,根据各测次与初始值的坐标,计算桩顶水平位移矢量;极坐标法进行监测点水平位移监测中误差为:mmMmij8.022,满足精度要求;5.2.4数据处理及分析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采用全站仪多测回测角测量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平差计算要求如下:①平差前对控制点稳定性进行检验,对各期相邻控制点间的夹角、距离进行比较,确保起算数据的可靠;②使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③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2变形数据分析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①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②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着;③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①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②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③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有关各方;仪器型号:索佳SRX2、南方NTS-332R;精度:±2″,±2mm+2ppm;。

测线布置原则

测线布置原则

测线布置原则
1. 确定测量目的:在布置测线之前,需要确定测量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便选择合适的测线布置方案。

2. 考虑地形情况:在选择测线布置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形情况,尽量选择地势平缓、交通方便的区域进行布置。

3. 确定测线长度和测点间隔:根据测量目的和地形情况,确定测线长度和测点间隔,以便保证测量精度和覆盖面积。

4. 确定测量方位:测线的方位需要与地理方位符合,以便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5. 考虑杆塔布置:对于输电线路等需要跨越河流、山区等地形的测量,需要考虑杆塔布置情况,以便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

6. 考虑电磁干扰:在选择测线布置方案时,需要考虑电磁干扰的因素,尽可能避免电磁干扰对测量数据的影响。

7. 确保安全:在布置测线时,需要确保安全,防止发生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等情况。

综采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测

综采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测

综采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测综采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测(一)、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内容、指标、测站布置、方法及设备型号1、综采工作面:(1)、综采工作面日常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使其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减少冒顶事故,提高综采功效,保证安全生产。

(2)、综采面矿压观测测站布置:每隔10台支架安设1台矿压观测站,每日在线收集数据。

(3)、矿压观测设备型号KJF145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4)、日常矿压观测方法:①支架阻力观测:直接读取压力表读数。

②顶板动态观测:在各测站处对顶板状态做统计观测,对分站架与架之间的初撑力做好记录。

③两巷超前支护质量监测:定人、定点、定时测量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

(5)、特殊时期的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包括初采、末采撤面、工作面顶板初次垮落和初次来压,该阶段对每台支架均要进行动态监测,其初撑力必须符合规定。

(二)综采两巷顶板动态观测1、顶板离层仪观测(1)顶板离层仪由掘进施工时进行安装,确保离层指示仪能准确监测顶板变化情况,提供顶板离层的情况。

(2)顶板离层仪由专人负责进行监测、维护,并建立巷道监测与维护档案。

(3)在工作面交接时,需将监测资料及维护档案一并交接。

(4)顶板离层仪进入工作面超前支护区域后,由施工区队负责进行回收。

(5)施工单位不得随意损坏顶板离层仪,但凡损坏顶板离层仪的按原值进行处罚。

(6)对掘进期间安装的顶板离层仪,在回采压力波及区域(100m)每天观测一次,其他区域每周观测一次,在现场管理牌板填写观测数据,每周将测量数据记录保存1次,形成记录档案。

(7)监测人员必须掌握顶板离层量、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按规定观测仪器仪表测量读数,并对观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对记录不全或不及时的责任人罚款50元。

(8)如发现顶板离层仪读数范围内累计下沉100mm、日下沉量超过40mm/日;区队现场跟班人员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临时支护保证现场施工安全,然后报矿压工作组,进行分析并制定有关措施上报分管领导,进行处理。

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管理规定

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管理规定

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管理规定为加强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管理工作,准确掌握采掘现场矿压显现规律,使矿压观测真正起到科学指导矿井采掘设计、巷道布置及采掘现场施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特制定《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管理规定》。

第一条成立矿压观测组织机构组长:总工程师副组长:地测副总工程师成员:生产科全体人员、采掘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下设矿压观测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办公室主任由生产技术科长兼任。

组织机构职责:1、负责矿压观测的设计审批,组织开展矿压观测技术分析、优化支护技术方案;2、负责监督、检查、协调、指导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工作和日常矿压观测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分析和分析结果应用的管理工作。

第二条采掘工作面开工前,矿井生产技术科编制矿压观测设计,报矿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在矿压观测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完善。

第三条锚杆支护巷道矿压观测1、所有采用锚杆支护的煤巷内必须安装顶板离层仪,对顶板离层情况进行观测,并用记录牌板显示,以便及时掌握顶板离层变化,观测巷道支护质量,确保掘进及回采期间的安全;2、所有顶板离层仪应按安装时间的先后进行编号,并挂牌管理,牌版上应清晰表明顶板离层仪的编号、安装日期、初始读数、深浅基点位置、观测责任人等内容;3、顶板离层仪应安设在巷道的中部或交岔点的中心位置,顶板离层仪间距一般为30~50m,最前一个顶板离层仪距工作面迎头的距离不得超过50m(工作面需要爆破作业时对顶板离层仪进行保护);巷道遇构造带、大断面(宽5.0m以上)及“丁字口”、“十字口”等处应增设顶板离层仪;4、顶板离层仪深浅基点位置分别不低于锚索、锚杆的端头200mm,并在顶板离层仪牌板上明确标注具体位置;5、顶板离层仪安装方法:用锚杆机在顶板上打孔至设计深度。

用专用安装杆将上部锚固器推至钻孔上部(深基点位置),轻拉一下细钢绳确认锚固器已锚住,再将下部锚固器推至钻孔中设计监测位置(浅基点位置),检查确认孔口套管组件连接牢固,然后将其插入钻孔中,确保两个刻度指示环移动不受任何卡阻并确认孔口套管组件已固定在钻孔中,截去多余的细钢丝,将初始读数调“0”,并固定顶板离层仪,监测值准确性;6、巷道掘进期间顶板离层仪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安装,并由施工单位安排人员负责观测和管理,确保顶板离层仪和牌板清洁、完好。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1深层水平位移1.1 测孔布置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在基坑支护桩钢筋笼内绑扎测斜导管11根,具体位置见基坑支护监测平面布置图,测斜管绑扎长度根据该处支护桩长度决定,约18.5m。

测斜管高出自然地面20cm,设置保护井,并悬挂明显警示标志,避免施工时破坏测斜管。

1.2 监测方法1)测斜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测斜仪横截面一般为圆形,上下各有两对滚动轮,上下轮距500mm。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重力摆锤始终保持铅直方向的性质,测得仪器中轴线与摆锤垂直线的倾角。

倾角度变化可由电信号转换而得,从而可以知道被测构筑物的位移变化值。

在摆锤上端固定一个弹簧铜片,簧片上端固定,下端靠着摆线;当测斜仪倾斜时,摆线在摆锤的重力作用下保持铅直,压迫簧片下端,使得簧片发生弯曲,由粘贴在簧片上的电阻应变片输出电信号,测得簧片的弯曲变形,即可知道测斜仪的倾角,并推算出测斜管(亦即土体或构筑物)不同深度的位移。

2)埋设测斜管一般用PVC材料制成管长分为2m和4m两种规格,管段之间由外包接头管连接,管内对称分布有四条十字型凹槽,管径一般使用有60mm、70mm、90mm等。

绑扎埋设:将组装好的测斜管绑扎固定在桩墙钢筋笼上,随钢筋笼一起下到孔槽内,并将其浇筑在混凝土中,浇筑前应封好管底盖,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防止测斜管在浇筑混凝土时浮起,并可防止水泥浆渗入管内。

钻孔埋设:先在已浇筑好的桩墙混凝土中钻孔,孔径略大于测斜管的外径,然后将测斜管封好底盖逐节组装逐节放入钻孔内,并同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直接放到预定的标高为止。

随后在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空隙内回填水泥沙浆固定测斜管。

埋设过程注意事项:测斜管连接时必须将上下管节的导槽严格对准,避免导槽不畅通。

管底端装好底盖,每个接头和底盖处都必须密封好。

埋设就位时必须使测斜管的一对凹槽与欲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通常为与基坑边缘相垂直的方向)。

埋设好测斜管后要及时做好保护工作,孔口周围砌砖保护,顶部装好盖管口砌砖保护地面80测斜专用管管外回填水泥浆基坑底平面于大基准点施工详图图土体测斜管埋设示意图图灌注桩测斜管埋设示意图∑-+=∆-∆+=∆ni ij n j n l X X X 00000)sin (sin )(θθ3)测试方法测斜管应在开挖前的3~5天内测试三次.待判明测斜管已处于稳定状态后,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开始正式测试工作。

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制度(5篇)

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制度(5篇)

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制度一、采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主要内容、指标、测站布置、方法1、采工作面日常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液压支柱支撑有力与铰链梁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减少冒顶事故,提高工作面支撑功效,保证安全生产。

2、主要监测指标分为支护监测指标、围岩状态指标和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

(1)支护质量监测指标:①关键指标:1、初撑力2、端面距②辅助指标:1、支柱工作阻力2、液压支柱与铰链梁工作空间几何状态。

3、液压系统工况(泵站压力、液压管路和密封件完好状况)4、采高。

(2)采工作面围岩状态指标:端面顶板冒高、冒宽、冒区长度,煤壁片帮深度,片帮区长度。

(3)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煤壁超前20m范围内支护完整,巷高不小于1.6m,有0.8m行人通道。

按照作业规程规定加强端头及超前支护。

3、采面矿压及支护质量观测测站布置:每隔20液压支柱安____台矿压观测表。

4、采工作面日常矿压观测方法:(1)支架阻力观测:直接读取压力表读数。

(2)顶板动态观测:在各测线处对顶板状态作统计观测,记录采高、初撑力、二次补液状况等。

(3)支柱几何参数观测:采用目测普查,超标明显处用工具进行测记,包括顶梁走向角及倾角、顶梁错差。

(4)两巷超前支护质量监测测量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二、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1、采煤队负责进行现场支护质量与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工作,每天监测一次。

监测数据表内容主要包括支架初撑力,两道超前支护初撑力、二次补液后压力。

2、工作面安装、撤面必须对液压支架初撑力进行动态监测,对液压系统完好情况进行统计观测,并将监测记录保存。

三、回采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处理1、锚网巷道回采时,在采动压力影响区内,采煤队对采煤期间安设的顶板离层仪,安排专人(兼职)每十天测读一次。

观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观测期间还应对巷道支护状态进行统计观测。

2、超前支护范围内,每天选测超前支护及密集切顶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第一章测站布设

第一章测站布设

第一章测站布设第一章测站布设第一讲一、水文测站水文测站是在河流上或流域内设立的,按一定技术标准经常收集和提供水文要素的各种水文观测现场的总称。

按其目的和作用分为基本站、实验站、专用站和辅助站。

基本站是为综合需要的公用目的,经统一规划而设立的水文测站。

基本站应保持相对稳定,在规定的时期内连续进行观测,收集的资料应刊入水文年鉴或存入数据库长期保存。

实验站是为深入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水文测站,实验站也可兼作基本站。

专用站是为特定的目的而设立的水文测站。

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基本站的特点。

辅助站是为了帮助某些基本站正确控制水文情势变化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站点。

辅助站是基本站的补充,弥补基本站观测资料的不足。

计算站网密度时,辅助站不参加统计。

基本水文站按观测项目可分为流量站、水位站、泥沙站、雨量站、水面蒸发站、水质站、地下水观测井等。

其中流量站(通常称作水文站)均应观测水位,有的还兼测泥沙、降水量、水面蒸发量及水质等;水位站也可兼测降水量、水面蒸发量。

这些兼测的项目,在站网规划和计算站网密度时,可按独立的水文测站参加统计;在站网管理和刊布年鉴和建立数据库时,则按观测项目对待。

二、水文站网及其作用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区,按一定原则,用适当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统。

由基本站组成的站网,称为基本水文站网。

把收集某一项资料的水文测站,组合在一起,则构成该项目的站网。

如流量站网,水位站网,泥沙站网,雨量站网,水面蒸发量站网,水质站网,地下水观测井网等。

通常所称的水文站网,就是这些单项观测站网的总称,有时也简称为“站网”。

以满足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最低要求,由起码数量的水文测站组成的水文站网,是容许最稀站网。

首先应建成容许最稀站网,然后,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发展并优化站网。

力求在适应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投入条件下,使站网的整体功能最强。

水文站网密度,可以用“现实密度”与“可用密度”这两种指标来衡量。

水文测验测站布设

水文测验测站布设

3.分类原则 布设小河站,应在水文分区的基础上,参照植被、土壤、地质及河床组 成等下垫面的性质进行分类,再按面积分级,并适当考虑流域形状、坡度 等因素。选择河流布设测站。 小河站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代表性和测验条件较好。
②水利工程影响小。 ③面上分布均匀。
④按面积分级布站时,要兼顾到坡降和地势高程的代表性。
③尽量与流量站的基本水尺相结合。
(三)基本泥沙站网布设原则
1.线的原则
在干流沿线,布站间距不宜过小,布站数量不宜过多,任何两个相邻测站 之间流量特征值的变化,不应小于一定的递变率。否则这种变化和测验误差, 将很难区分。由此可以确定布站数量的下限。 同时布站间距也不能过大,布站数量不能过少,否则将难以保证按 5% ~ 10%的精度标准,内插干流沿线任一地点的流量特征值。由此,又可以确定 布站数量的上限。 当估计出布站数量的上限和下限之后,还应综合考虑重要城镇、重要经济 区防洪的需要,大支流的入汇,大型湖泊、水库的调蓄作用以及测验通讯和 交通、生活条件等因素,选定布站位置。 把上述原则汇集在一起,称为线的原则。
大河控制站的主要任务,是为江河治理,防汛抗旱,制定大规模水资源 开发规划以及重大工程的兴建,系统地收集资料。在整个站网布局中,居 首要地位。大河控制站按线的原则布设。 小河站主要任务是为研究暴雨洪水、产流、汇流,产沙、输沙的规律, 而收集资料。在大中河流水文站之间的空白地区,往往也需要小河站来补 充,满足地理内插和资料移用的需要。因此,小河站是整个水文站网中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小河站按分类原则布设。 区域代表站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流量特征值的空间分布,探索径流资料 的移用技术,解决任何水文分区内任一地点流量特征值,或流量过程资料 的内插与计算问题。区域代表站,按照区域原则布设。

矿压管理规定

矿压管理规定

采掘工作面矿压监测管理规定一、矿山压力监测内容(一)、锚杆、锚索巷道顶板岩性探测1、需要进行顶板岩性探测的巷道:采用锚杆、锚索支护的巷道。

2、探测孔布置:开口前必须先进行顶板岩性探测,以后探测孔布置按煤巷间隔50m,岩巷间隔100m探测一次,掘进施工巷道顶板岩性发生较大变化或遇地质构造时探测孔应加密到10~30m一个。

3、探测孔深度:采用锚杆、锚索支护的巷道探测眼深度应大于锚索有效长度0.5m;采用长短锚索配合的全锚支护形式巷道应大于长锚索有效长度0.5m;单体锚杆巷道探测眼深度不小于5m。

(二)、锚杆、锚索巷道设立矿压观测站1、需要进行矿压监测的巷道:采用锚杆、锚索支护的煤巷或半煤岩巷。

2. 测站布置要求:单一煤层与15#煤上层巷道布置间距不得超过150m;15#煤下层实体煤巷道布置间距不得超过100m;15#煤下层采空区侧巷道及综采切巷布站间距不得超过50m;如遇地质构造及顶板破碎压力大区域要适当缩小布站距离到10~30m一个;工作面回、进风两巷距工作面200m、100m、50m各布置一组矿压观测站。

3、矿压观测站观测仪器安设要求:(1)、采用长短锚索配合的全锚支护形式巷道,每个观测站安设一个顶板离层仪,一块长锚索测力计与一块短锚索测力计;采用同一长度的全锚支护形式巷道,每个测站安设一个顶板离层仪,一块锚索测力计。

(2)、采用锚杆、锚索支护的巷道,安设一个顶板离层仪,一块锚杆测力计与一块锚索测力计。

(3)、15#煤采空区侧采用帮锚索支护的巷道,要另外安设一个帮锚索测力计。

(4)顶板离层仪布设于正顶,同一观测站内的观测仪表应尽量布置在5m范围内。

4、观测内容:对巷道表面位移、顶板离层、锚索和锚杆受力载荷进行监测记录。

5. 观测频度:所有测站在200m以内每天观测一次,超过200m 每周不少于两次。

(三)、锚杆、锚索巷道支护质量检测评定1、检测要求:锚杆每300根抽测一组,每组数量不少于3根;锚索每50根抽测一组,每组数量不少于5根。

全站仪测站设置的内容

全站仪测站设置的内容

全站仪测站设置的内容
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土建工程、测量测绘、道路施工
等领域。

在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站设置。

下面将介绍全站仪测站设置的详细内容。

首先,选择合适的测站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测站位置应远离高建筑物、大树、
金属结构以及其他可能对测量精度产生干扰的物体。

应尽量选择平坦、稳定的地面,以确保测站的稳定性。

其次,进行全站仪的水平调准。

水平调准是为了消除仪器在水平方向上的误差。

通过调节水平仪和平台水平螺丝,使全站仪在水平面上保持水平。

接下来是进行垂直调准。

垂直调准是为了消除仪器在垂直方向上的误差。

垂直
调准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调平器调正气泡,使其处于中心位置;另一种是通过倾斜仪进行调整,确保全站仪垂直放置。

然后,需要进行标尺的设置。

标尺设置是为了校准全站仪的视轴方向与仪器刻
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调节望远镜的标尺刻度,使其与已知点的高程或水平线对应。

在进行测站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比如,在调整望远镜时应轻
拧调焦器,避免损坏;使用三脚架时,应将脚架稳固地插入地面,确保稳定性;在测站设置前,还需检查全站仪的电池电量和存储空间,确保测量过程不会中断。

综上所述,全站仪测站设置的内容包括选择合适的测站位置、水平调准、垂直
调准和标尺设置等。

准确地进行测站设置可以确保全站仪的测量精度,并保证后续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1)巷道表面位移观测采用十字布点法安设表面位移监测断面(图1,与断面形状无关)。

两监测断面沿巷道轴向间隔0.7~1.0m 。

观测方法为:顶底板A 、B 之间移近量的测量,由于不方便拉测绳,采用钢卷尺拉紧来测量;两帮C 、D 之间位移测量,方便用测绳,拉紧后测读CD 的距离。

测量要求精度达到1mm ,并估计出0.5mm ;记录监测断面至掘进工作面的距离。

ADB C图1巷道表面位移测点布置测点布置与安装:如图1所示,在巷道断面的中间位置布设测点,顶板采用12#钢筋加工而成长度350mm ,前部加工成Φ30mm 圆弧钩,两帮和底板采用直径Φ20mm ,长度200mm 螺丝作为测钉,并用水泥药卷固定在巷道煤壁和顶底板中。

测点在A1、A2测站处各布置一个。

观测频度:每周观测一次。

(2)顶板离层观测采用离层仪观测顶板岩层锚固范围内外位移值。

离层仪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显示刻度的筒状装置、起测量和连接作用的两根钢丝绳(分别是用来固定在浅部2m和深部7m位置的)以及内部固定装置。

安装方法:要先打好安装钻孔,垂直于顶板向上打钻孔,采用矿用打锚索钻头,钻孔深度要求大于7m。

用安装杆或者锚索把内部固定装置分别推到深部和浅部位置。

用木楔在钻孔处将显示刻度的筒状装置固定,最后调节控制钢丝绳的螺母拉紧钢丝绳,记下离层仪的原始刻度。

测读方法:孔口测读装置上所显示的颜色,反映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的状态,显示的数值表示顶板的离层量。

测点布置:在各测站中间布置离层仪和多点位移计,每个测点各布置一个。

采用顶板离层指示仪测试顶板岩层锚固范围内外位移值。

观测频度和表面位移相同。

地铁车站监测的方法及监测点的布置埋设【图】

地铁车站监测的方法及监测点的布置埋设【图】

地铁车站监测的方法及监测点的布置埋设:㈠墙体水平位移监测:1、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⑴埋设方法:本工程测斜管埋设采用绑扎埋设。

测斜管通过直接绑扎或设置抱箍将其固定在地连墙钢筋笼上,钢筋笼入槽后,浇筑混凝土。

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米,测斜管与钢筋笼的固定必须十分稳定,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与钢筋笼相脱落。

同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纵向扭转,很小的扭转角度就可能使测斜仪探头被导槽卡住;埋设就位的测斜管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

⑵埋设技术要求:围护结构测斜管埋设与安装应遵守下列原则:①管底宜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笼底部,顶部达到地面(或导墙顶);②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③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④测斜管绑扎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⑤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⑥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2、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⑴观测仪器及方法:监测仪器采用测斜仪以及配套测斜管,监测精度可达到0.02mm/0.5m。

测斜仪⑵观测方法如下:①用模拟测头检查测斜管导槽;②使测斜仪测读器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地下放至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读一次数据,记录测点深度和读数。

测读完毕后,将测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内,以上述方法再测一次,深点深度同第一次相同。

③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绝对值宜相同,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测。

⑶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技术要求:①初始值测定:测斜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基坑开挖前3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3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初始值。

②观测技术要求: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应等候5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水温,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

项目一 巷道围岩移近量观测

项目一 巷道围岩移近量观测
为了有对比性,要求每条巷道内布置23个测站,每个测站间距以20-25m为宜。 测站的具体位置,视地质条件和生产情况 而定。
一、巷道围岩移近量观测
2.测点安设 (1)测点安设要求
1)观测点处顶板稳定、支架完好、两帮 整齐、底板平坦,便于观测;
2)测点应安设牢固,以便保护测点进行长 期观测; 3)各观测截面内的空间位置应力求一致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天数(d
二、巷道围岩深部位移观测
(一)测站布置及测点安设 (二)测点的布置方式 (三)观测仪器与使用方法:多点位移计、磁性多点
位移计。
图6-19 钻孔多点位移计 1-钻孔;2-测定锚固器;3-连接杆;4-量测头;5-保
ADJ型测力计是用来观测 记录单体液压支柱承受的 载荷的仪器。测力计上盖 受压后,使工作膜承受压 力并发生弹性变形,这一 微小变形通过传动杠放大, 用百分表制成的压力指示 器插入测孔,测量传动杠 自由端的位移。
HC-45型液压测力计
HC-45型液压测力计 是测量采煤工作面支 柱载荷、巷道支架压 力的仪器。 1)工作原理
日期
基点1 基点2 基点3 基点4
三、顶板安全状况监测
(一)测站布置及测点安设 (二)测点的布置方式 (三)观测仪器与使用方法;顶板离层指示仪
LBY-3型顶 板 离 层 指 示 仪
作业
1、巷道矿压观测的目的? 2、 巷道围岩移动常用()来表示,它可分 为()和()。 3、测点安设要求 4、测点布置方式
项目二、巷道支架载荷与变形观测
学习目标: 1、掌握巷道支架载荷与变形观测方法 2、能够对巷道支架载荷与变形观测的数据
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巷道支架载荷观测

测点布置方法

测点布置方法

一、XX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管理研究3.3测点布置的方法和数据处理要求3.3.1测点布置方法(1)建筑物倾斜及沉降监测在深基坑监测过程中,应依据建筑物的结构、形状、桩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方案,各监测点应最能容易的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趋势。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差异沉降观察点应布设在差异沉降量较大的位置、建筑的四个角处、沉降裂缝的两侧以及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

保证观测点能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倾斜及不均匀沉降情况,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

根据监测点设计图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固定的观测路线需在沉降观测点与工作点之间建立,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以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Φ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

测点的布设如图3-1所示。

对于建筑物倾斜监测,在需要监测的楼底部和顶部设置倾斜监测标志点。

底部和顶部标志点要求在同一铅垂线上。

观测时,精密经纬仪安置在离建筑物大于其高度的距离外测,出上部标志的高度H以及水平位移的投影值a,则倾斜度I为:I=a/H。

图3-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2)沉降及倾斜观测依照规范规定出发,事先设计图纸规定布设测点和分析结果,水准基准点宜均匀埋设,数量不应少于3点,埋设方法如图3-2所示。

图3-2沉降观测测点布设示意图(3)桩体变形及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观测桩体变形观测:将测斜管绑扎在灌注桩钢筋笼内,钢筋笼深度与管深一致管体与桩体钢筋笼迎土面钢筋绑扎牢,每间距2米绑扎一次;测斜管内有一对槽必须垂直于基坑边线;下管之前,注意封好测斜管端管口盖子,并用胶带缠绕密封接头部位;待钢筋笼吊装完毕后,立即向测斜管内注入清水,防止泥浆浸入管中,同时做好测点保护。

仪器如图3-3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目的的不同,水文调查可分 为4类。 • 流域基本情况调查:以系统掌握流域基本 情况建立调查档案为目的而进行调查。 • 水量调查:以解决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水文 资料的还原或水量平衡计算为目的的水量 调查。 • 暴雨、洪水及枯水调查:以完整地收集各 站水文征值资料为目的而进行的暴雨、洪 水及枯水调查。 • 专项水文调查:为专门目的需要而进行的调 查。如泥沙、泉水、冰凌、岩溶、水质污 染及其它特殊水情的调查。
3.水文站网规划(简称站网规划)与调整 ⑴站网规划:站网规划是制定一个地区 (流域)水文测站总体布局的各项工作的总称。 其基本内容有:进行水文分区,确定站网密度, 选定设站位置,拟定设站年限,各类站网的协 调配套,编制经费预算,制定实施计划。 ⑵站网调整:由于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会影 响和改变天然河流的产流、汇流、枯水及来水 条件;由于经济水平、测验手段的提高;以及 由于人们对地区水文规律的认识加深,应定期 或适时地分析检验站网存在的问题,进行站网 调整。
第一章
测站布置
• 概述 1.水文测验学的研究领域:水文测 验学是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 水文资料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检 索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学习,将掌 握江河水文要素的测量、计算及资料整 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学习水文科学 和从事水文事业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水文测验工作的任务是:根据国 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水文站网的规 划与测站布设,通过定位观测、巡回测 验、水文调查等方法,对各种水文要素 (如水位、水温、冰情、流量、泥沙、 降雨、蒸发、水质等)进行定位观测和 分析;经整编、刊印(或存储)成为系统 水文资料(如水文年鉴等) 。直接为水利 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等提供 水文信息,为国防建设及其它国民经济 建设服务。
设 R1、R2、2 、3 、4的年平均径流 量和控制面积,则要求满足:
R2 ( R1 R3 R4 ) 10%~15% R1 R3 R4
自然地理比较一致时,可用面积代替径流计算 ,即:
A2 ( A1 A3 A4 ) 10%~15% A1 A3 A4
• 水文测站与站网
水文现象受气象、地理等多方面因 素的影响,存在着地区性、不重复性及 周期性的特点。要研究和掌握水文要素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及不同条件下的 变化规律,就必须设立各种水文测站, 收集水文资料,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 。
1.水文测站 在河流上或流域内设立的,按一定 技术标准经常收集和提供水文要素资料的 各种水文观测现场的总称。 Ⅰ.水文测站按目的和作用分为基本 站、实验站、专用站和辅助站。 ⑴基本站:基本站是为综合需要的公 用目的、经统一规划而建立的水文测站。 基本站的工作应根据国家颁布的水文测验 技术规程进行观测、测验。获取的资料必 须整编刊印或以其它方式长期存储。
(二)基本水位站网的布设原则 布设水位站网的目的: 用以控制水位沿河流、水库湖泊上的转 折变化。 布设水位站网的原则: ⑴相邻站之间的距离下限,落差不被观 测误差所淹没;相邻站之间的距离上限,满 足内插精度要求。 ⑵满足防汛抗旱、分洪滞洪、引水排水 、水利工程及交通运输工程的管理运行需要 。
布设水位站示意图
4.基本水文站网的布设原则 (一)基本流量站网的布设原则 由于河流有大小、干支流的区分,因 此流量站网的布设原则也不相同。 控制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 河干流流量站,称为大河控制站。 干旱区在300~500平方公里以下, 湿润区在3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上设立 的流量站,称为小河站。 其余天然河流上设立的流量站,称为 区域代表站。
大河控制站的主要任务:为江河治理,防汛 抗旱,制定大规模水资源开发规划以及重大工程 的兴建,系统的收集资料。 小河站的主要任务:是为研究暴雨洪水产流、 汇流、产沙、输沙的规律而收集资料。 在大中河流的空白地区往往也需要小河站来 补充,满足地理内插和资料移用的需要。 区域代表站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流量特征值的 空间分布,探索径流资料的移用技术,解决任何 水文分区内任意地点的流量特征值,或流量资料 的内插与计算问题。
⑵区域原则:
适用于区域(中、小河流)代表站的布设 原则。 根据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地理因素或年 降水与径流关系以及流域模型的产、汇流参数 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水文分区、在水文分区内 选择代表性较好的流域布设测站,这就是区域 原则。适用于流域面积为200~5000 km2 (南方 的流域为200~3000 km2 )的中、小流域。 这些站的资料,可以用来进行相似河流的 水文计算或移用到下垫面条件相似的无资料地 区。 在进行具体分区时,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而定。以下一些地点、是较好的水文区界:高
⑵实验站:实验站是为深入研究某 些专门问题而设立的水文测站。实验站 也可兼作基本站。 ⑶专用站:是为特定的目的而设立 的水文测站。一般由部门自行设立,其 观测项目、要求及测站的撤销与转移由 该部门自行规定。 ⑷辅助站:是为帮助某些基本站正 确控制水文情势变化而设立的水文测站 。辅助站的观测项目一定较少。
基本站按测验项目可分为水位站、 流量站、雨量站、蒸发站、泥沙站、水 质站以及地下观测井等。 流量站(通常称作水文站)均应观 测水位,有的还兼测泥沙、雨量、水面 蒸发、水质。 水位站也可兼测雨量、水面蒸发。 Ⅱ.水文测站按控制面积大小可分为 大河站、区域站、小河站。
2.水文站网及其作用 ⑴水文站网: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区, 按一定原则,用适当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 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统。 ⑵由基本站组成的站网,称为基本水文 站网。 ⑶把收集某一项资料的水文测站组合在 一起则构成该项目的站网。如流量站网、水 位站网、雨量站网、蒸发站网、泥沙站网、 水质站网以及地下观测井网等 。 通常所称的水文站网,就是这些单项观 测站网的总称。
⑶分类原则 适用于小河站的布设原则。 小河流数目众多,用区域原则布站不经济。虽然 这类小河流域特性差异较大,但小流域的植被、土壤、 地质等因素比较单一,占主导地位的单项因素因素、 较灵敏地直接影响径流的形成和变化。流域越小,单 项因素的影响越显著;因此,应按下垫面分类原则来 布站,即按自然地理条件如湿润地区、沙漠、黄土高 原等划分大区;按植被、土壤、地质等下垫面因素进 行分类,同一类型按流域面积大小分级,并考虑流域 坡度、形状等因素进行布站。布站的数量,以能妥善 确定产、汇流参数的要求为准。据此布设的小河站所 收集的资料.可移用到无水文资料的相似小河上。
⑵巡测: 巡测是水文观测人员以巡回 流动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一个地区或 流域内的各观测点进行流量等水文要素的 观测。 巡测是解决测站无人值守问题的重要 手段。无人值守测站,根据资料传输方式 的不同可分为遥测及非遥测两种。 非遥测站是定期派人到测站取回资料 ,检查维修仪器设备,定期或不定期地进 行巡测、所获得的资料是滞时资料。
3.收集水文资料的基本途径 按测验工作方式的不同,收集水 文资料的基本途径可分为驻测、巡测 和水文调查。 ⑴驻测:所谓驻测,就是水文观测 人员常驻河流或流域内的固定观测站 点上对流量、水位、降水量等水文要 素所进行的观测。 驻测是我国收集水文资料最基本的 方式,所收集的大量水文资料,在国 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遥测站是利用现代化的测验通讯 手段施测和传送资料,并可以经常监 视测站仪器的运转情况所获得的资料 是实时资料。 ⑶水文调查:水文调查是为弥补 水文基本站网定位观测的不足或其它 特定目的,采用勘测、调查、考证等 手段而进行的收集水文数据及有关资 料的工作。因此,水文调查是水文测 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分水岭,对潮湿空气起阻碍作用,使迎风面与背风 面的降水发生明显变化;地形转折点,如平原、丘陵、 山区的分界处;植被条件变化界。如林区、草原区、 农业区等分界处;地质条件显著变化界及较大面积的 湖泊区、沼泽区的区界等。 在任意水文分区内,沿径流深等值线的梯度方 向,布站不宜过密,也不宜过稀。决定站网密度下限 的年径流特征值内插,允许相对误差采用±5%~ ± 10%,决定站网密度上限的年径流特征值递变率,采 用10%~15%)。 对于分析计算较困难的地区,在水文分区内, 可按面积进行分级,一般情况下,分为4 ~7级,每级 设1 ~2个站。
⑴线的原则: 适用大河站的布设原则。 在干流沿线布站,相邻站址距离要满足 径流特征值沿河长插补的精度要求(两站之 间的径流内插误差控制在±5%~±10%) ,并满足沿河长进行水文情报预报的要求, 因此数量不能过少,由此可确定布站数量的 上限。 由于实测流量均有误差,上、下游相邻 站之间如果距离太小,则很难区分沿河长的 径流变化与测验误差之间的差别(要求两站 之间的径流变化率在10%~15%之间)。 由此可确定布站数量的下限。
(三)基本泥沙站网布设原则 布设泥沙站网的目的: 为流域规划、水库闸坝设计、防洪与河 道整治、灌溉放淤 、城市供水、水利工程的 管理运用、水土保持效益的估计、探索泥沙 对污染物的解吸与迁移作用,以及有关的科 学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布设泥沙站网的原则: 泥沙也分大河站、小河站及区域代表 站。 ⑴区域大河站布站原则:以控制多年 平均输沙量的沿程变化为主要目标。 ⑵区域代表站和小河站布站原则:控 制输沙模数为主要目标,采用与流量站网 布设相类似的原则确定布站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