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 诗歌鉴赏“结构意识”:起承转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结构意识”:起承转合
古典诗歌鉴赏需要具备四种意识:整体意识、背景意识、结构意识、意象意识。

正是学生不能有效掌握、运用这四种意识,所以这类题型始终不能打破“慢、费、差”的禁锢,低效性显得尤为明显。

这里我们重点讲解下诗歌鉴赏中的结构意识。

古典诗歌的结构思路主要是“起”、“承”、“转”、“合”,这是一种创作手法,主要针对的是绝句、律诗而言的。

其中“起”即诗歌的开头,“承”即紧承上句(上联)的诗意,需要做到衔接得紧密、连贯。

“转”即转折或者递进,丰富诗歌内容,开拓诗歌境界。

“合”对全诗具有收束作用,并传达出某种情感主题。

而高考试题侧重考察“起”与“合”,需要重点把握。

下面分别将“起”、“承”、“转”、“合”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总结。

一、起
古人将诗歌的开头称为“起”,也就是“启”的含义。

进而强调“势”,需要制造先声夺人的艺术感染力。

正如宋代张镞所言:“诗之首联,谓之破题,欲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吴沅:“诗首句要如童鱼儿拨浪,一者之间,便知其有千里之势。

”因此,诗歌的开端无论是情感表达,抑或者是景物描写都需要蓄势,承担着启动后文的责任。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首联便表达激动、欣喜之情,为其后继续凸显愉悦心绪做铺垫,因此最后便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首句便凸显了边塞的奇丽景象。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的画面令人震惊。

如果李白、岑参诗作的开头显得突兀的话,那么王维《山居秋暝》的开头就显得平缓一些,即“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给予读者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

诗歌的开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情感表达切入,一种是以景物描写切入,这两种情况的作用分别列述如下,需要考生牢记于心。

(一)情感表达:呼应题目,统领全诗(以议论、抒情开头),引起下文,点明题旨。

(二)景物描写:交待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例如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官而作。

问题: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分析:首先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即“首句”、“景物描写”、“作用”。

那么就自然想到已有的知识储备:“交待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而“作用”就要从内容、结构、手法角度切入思考,上面的“对号入座”的答案已经解决了“内容”问题,所以剩下只需整理“手法”与“结构”的答案,即“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

”根据这道例题,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发:诗歌鉴赏有定法,又无定法。

所有的答案总结都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切记简单机械地照搬。

其实,诗歌的开头无论是情感表达切入,抑或者是景物描写切入,它们的答案是有交叉的,并非完全独立的。

本题参考答案: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

二、承
“承”,有承接之意,是对“起”的延续。

它是对引出的事物进行较为具体的记叙与描写。

例如张耒《夏日》:“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颔联承接首联继续描写生机盎然的景象:蝴蝶舞蹈于花枝,蜘蛛结网于屋角。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起句写送别的远景环境,承句继续写送别的情境。

再如杜甫《登高》起句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承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其中“落木”承接“风急天高”,“长江”承接“渚清沙白”。

所以承句是对起句的延续与深化,它们的含义可以互相补充。

尤其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承句具有过渡作用,即承上启下的艺术效果。

承: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通常来说,承上,承接上文内容;启下,为后文内容做铺垫。

例如: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问题:试分析柳诗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分析:第二句属于诗歌结构的“承”环节,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应该立刻被唤醒,即“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通常来说,承上,承接上文内容;启下,为后文内容做铺垫。

”其后,在全面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相关的答案填充到上面的框架之中即可。

也就是要说明“到底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为后文什么内容做了铺垫”。

本题参考答案:承上启下。

“意转迷”承上“宦情羁思共凄凄”句,“春半如秋”引出下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从而起到从“情”到“景”,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作用。

三、转
“转”就是诗歌在内容上的变化,杨戬《诗法家数》:“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

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同样地,刘体仁《七颂堂词绎》“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

所以,“转”突起波澜,其思路一般是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的,能够有效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

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转句显然是由景写到情的,忧国思家之情被淋漓尽致表达。

“转”突起波澜,其思路一般是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的,能够有效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

例如: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
南朝•梁何逊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

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①,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释】①巩洛:河南洛阳一带,此处代指京城。

问题:请简析“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点明因远望而生忧思,寒江寂寥,又倍增羁旅落寂之感;
②此联情景相映,诗篇后四句的归隐之叹由此生发而出,是前四句写景过渡到后四句抒情的桥梁。

四、合
“合”就是结尾,是对全诗的一个收束。

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

”使得整个画面感染上一中迷离朦胧的色调,韵味无穷。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以景结情,丰富诗歌的想象空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王昌龄《闺思》:“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结句与首句相照应,点明“愁”。

使得情感结构浑然一体。

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商隐《无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不仅照应前面内容,例如“潦倒”照应“百年多病”,“此情”与“年华”照应。

同时也卒章显志,表明诗歌写作的主题。

诗歌的结尾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情感表达切入,一种是以景物描写切入,这两种情况的作用分别列述如下,需要考生牢记于心。

1.景物描写:以景结情,韵味无穷,引发读者无限联想。

2.情感表达:呼应标题、开头;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例如: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问题: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问题的关键词是“尾联”与“作用”,“淡烟乔木隔绵州”属于景物描写,自然让我们想到这样的答案:“以景结情,韵味无穷,引发读者无限联想。

”另外,作用题要从“内容”、“结构”、“手法”考量。

内容、结构是“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手法是“以景作结”。

本题参考答案: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再如:甲午江行(宋)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

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问题: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

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