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以小见大教案教学提纲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
一、教案概述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其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并从中感悟大道理的能力。
3.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二、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案例: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3. 作文素材:学生习作及优秀范文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图片,如钥匙、眼镜、手机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小物件。
2. 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解释“以小见大”的含义,即通过描述一个小物件或一个小事件,展现出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道理或主题。
举例说明“以小见大”在作文中的应用,如通过描述一根蜡烛的燃烧,表达对奉献精神的赞美。
3. 案例分析:分享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如钥匙的象征意义、眼镜的代表作用等,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大道理。
4. 作文素材分享:展示学生习作及优秀范文,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5.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小事物件,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后作业提交情况,观察学生对“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作文创作中的感悟和困惑。
3. 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其对小事物件的描述、大道理的阐述以及整篇作文的逻辑结构等方面。
本节课通过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分析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小事物件中蕴含的大道理。
通过作文素材分享和课后写作练习,学生初步掌握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作文中进行运用。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培养其发现和感悟大道理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作文创作中的心得体会。
作文训练《以小见大之以小细节见大》表格式教学设计.1doc
作文如何“以小见大”至今还记得《刮痧》这部电影,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人物主要是一家中国人。
事情是从这家的小孩感冒发烧开始的,因爷爷看不懂洋文,无法拿药给孙子吃,就使用了中国民间常用的治疗方法,即刮痧,就是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在病人的背上刮,直到背部皮肤充血为止。
在幼儿园里孩子背部的印痕被老师发现,于是孩子被老师和记者“保护”起来。
孩子的家长再也无资格与孩子见面,原因是孩子遭到了家庭暴力,人生权利受到了损害,而且两名激于公愤的记者还将孩子的父亲告上了法庭,由于是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的做法,在法庭上中国人与美国记者、法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两种不同文化撞击出点火石光……由此引发观众对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层次思考。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从平常小事入手常常是达到写作目的重要途径之一。
许多深刻的立意都体现在一件小事中。
初中基本篇目有很多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如《七根火柴》、《变色龙》、《一件小事》、《社戏》、《背影》《最后一课》、等等,可见,许多作家都是善于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的。
我们的生活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的,大事也产生于小事,写文章正如吃饼,不可能一口就全吞下一块大饼,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一个合适的切入口、一个具体的题目,从咬第一口开始。
写小事,还有利于走出空泛肤浅和文题不一的误区,有利于写深写透,写出个性。
八年级上册课本中杨绛的《老王》,最后写到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写出了“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高再比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通过身边的一些平凡景象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也是以小见大。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聚焦凡人小事”“观察自然景象”“捕捉细小情节”等来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诉说真情,从而做到以“小”见“大”。
立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中学生作文的成败。
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代发展的步伐。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
以小见大——以小事见大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刻含义。
2.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大道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课题,引发学生对“以小见大”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以小事见大》,理解文章内容,思考文章所传达的道理。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文章中领悟到的道理。
2.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举例,说明“以小见大”的道理。
四、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通过小事体现出大道理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以小见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后实践,评价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领悟道理以及将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小事,如公共场所排队、节约用水等。
2. 各组展示选定的小事,并阐述其中所体现的大道理。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以小见大”案例。
七、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以小见大”的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在与同学、家人相处时如何做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等。
八、角色扮演(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如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如何实践“以小见大”的道理。
九、课堂总结(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收获,总结“以小见大”的道理。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在生活中践行“以小见大”的重要性。
十、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培养孩子的品德素质。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概念。
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大道理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中洞察事物的本质。
1.2 教学内容介绍“以小见大”的含义和意义。
通过实例解释“以小见大”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以小见大”的概念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应用。
第二章:生活中的小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小事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
分析小事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
讨论法:分组讨论小事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第三章:小事中的大道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
培养学生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小事中的大道理。
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小事中的大道理。
反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自己的经历。
第四章:小事与价值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小事与价值观的关系。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4.2 教学内容讨论小事与价值观的联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讨论法:讨论小事与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引导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持续关注小事并从中受益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3 教学方法点评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案例研究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小事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分析小事背后意义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介绍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案例。
分析案例中的小事如何反映大道理。
6.3 教学方法案例研究法:学生研究案例,理解小事的重要性。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大道理。
第七章:案例研究二社会事件中的小事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社会事件的案例理解小事的影响力。
培养学生从社会事件中洞察本质的能力。
作文提纲以小见大
作文提纲以小见大As humans, we often find inspiration and perspective in the smallest of things. The phrase "seeing the big picture in the small details" reminds u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ittle things that can offer great insight. 作为人类,我们经常从最微小的事物中找到灵感和观点。
"从细节中看到大局"这个词组提醒我们要注意那些能够提供重要见解的小事物。
In our daily lives, we encounter various situations that may seem insignificant at first glance but can hold profound meaning upon closer examination. The way a person smiles, the sound of rain tapping against a window, or the scent of a certain flower can trigger memories, emotions, and reflections that help us see beyond the immediate moment.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看似无关紧要的情况,但仔细审视后会发现它们蕴含深刻的意义。
一个人微笑的方式,雨滴敲击窗户的声音,或者某种花的香气都可以触发记忆、情感和反思,帮助我们看到更为深远的东西。
When we take the time to pause and observe the world around us, we start to notice patterns, connections, and beauty in the most unexpected places. From the intricacies of a spider's web to thecolors of a sunset, each detail tells a story and invites us to appreciate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our surroundings. 当我们花时间停下脚步,观察周围的世界时,我们开始注意到最不经意的地方存在着模式、联系和美丽。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反映出大道理。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领悟力。
1.2 课程目标1. 了解“以小见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会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大道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领悟力。
第二章:小事中的大道理2.1 课程内容本节课将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小事中的大道理,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大道理的能力。
2.2 教学活动2.2.1 观看短片:生活中的小事播放一部关于生活中小事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事中的大道理。
2.2.2 小组讨论:发现小事中的大道理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并尝试从中发现大道理。
2.2.3 分享心得:感悟小事中的大道理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心得体会,让大家一起感悟小事中的大道理。
3.1 课程内容本节课将教授学生如何培养观察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从生活中发现小事中的大道理。
3.2 教学活动3.2.1 观看视频:观察力的重要性播放一部关于观察力重要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观察力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
3.2.2 小组练习:观察力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观察力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
3.2.3 分享经验:提高观察力的方法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练习中提高观察力的方法,让大家共同学习。
第四章:培养思考力4.1 课程内容本节课将教授学生如何培养思考力,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从生活中发现小事中的大道理。
4.2 教学活动4.2.1 观看短片:思考力的重要性播放一部关于思考力重要性的短片,让学生了解思考力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
4.2.2 小组讨论:思考力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思考力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考力。
4.2.3 分享心得:提高思考力的方法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中提高思考力的方法,让大家共同学习。
以小见大 写作 教学设计
以小见大写作教学设计标题:以小见大——小说写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2.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写出有意义的小说;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典型的短篇小说作品和相关的写作素材;2. 学生准备写作工具,如纸和笔或电脑。
三、教学过程:1. 引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自己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以小见大,写出小说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小说的定义和要素,包括情节、人物、环境等,并通过典型小说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并就其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和构思。
4. 个人创作(25分钟)学生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开始个人创作。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运用想象力构建情节,并注意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述。
5. 作品分享与点评(20分钟)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品进行分享,并进行点评。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和进步。
6.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提炼出共同点和亮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教师也指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小说创作,并定期进行作品分享和交流;2. 组织学生参观作家座谈会或举办小说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作潜力;3. 帮助学生拓宽文学素材的获取渠道,如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观看电影等,以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评价:1. 以学生的作品为主要评价材料,既注重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又注意语言的准确与流畅;2. 通过观察学生的写作过程,评价其想象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3. 结合学生的作品,进行互动点评,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六、教学意义:1. 改变学生对写作的认知,使其从生活中的细节中发现创作的可能;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4. 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能力,为其将来发展写作方向提供基础。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一学习目标1.感受“以小物件见大”的写作手法2.学会“以小物件见大”的写作思路一教学内容1.欣赏作文片断,感受“以小物件见大”的手法。
2.欣赏“以小物件见大”文章,分析文章思路规律。
●学习活动一:欣赏写“小物件”的文章:(一)一棵核桃树房前有一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以后,边上就长了一棵树。
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没动它。
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了一棵树。
孩子4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棵也是枣树吧?”我迟疑了一下。
说老实话,我还真不知道它是棵什么树。
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这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
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
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
他看看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
”“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
”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是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
”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3年的李子树,原来是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
那棵树从此再没有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在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
一位工作人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赶快移走,明天挖土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家的樱桃树,怎么又变成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核桃吗?你看看上面,明明挂着一棵核桃。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以小见大”的概念和作用。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小物件展现大主题。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以小见大”的理论和实例。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个人经验和观点。
第二章:小物件的选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选择有代表性、有内涵的小物件进行写作。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物件的选择标准:意义、情感、故事性等。
举例说明如何选择适合的小物件来表达主题。
2.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作品中的小物件选择。
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物件的选择练习。
第三章:小物件的描写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小物件的特点和内涵。
3.2 教学内容:讲解小物件描写的技巧:外貌、内在、情感等。
分析实例,展示如何通过描写展现小物件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描写技巧和注意事项。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小物件描写练习。
第四章:小见大的连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将小物件与主题进行有机连接,展现“以小见大”的写作效果。
4.2 教学内容:讲解小物件与主题的连接方法:对比、象征、暗示等。
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小物件展现大主题。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连接方法和技巧。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创作实践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5.2 教学内容: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物件为主题进行创作。
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过程,提供修改意见和建议。
写作指导法:提供创作指导和建议。
反馈法: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教师提供总结和建议。
第六章:情感与思想的融入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将情感和思想融入小物件的描写中,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6.2 教学内容:讲解情感和思想融入的技巧:通过细节、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以小见大作文教案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下说人情“以小见大”写作训练(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课本中的文章回顾“以小见大”的写法,明确什么是“以小见大”;2、通过听、读、写、评等方式,训练“以小见大”3、培养热爱生活感悟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1、理解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2、培养热爱生活感悟生活的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到写作文,同学们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写的人、记的事、写的物吸引人,与众不同。
其实大家忘了,我们的作文来源于生活,身边的小事、凡人、小物,身边的点点滴滴只要写好了,一样可以动情。
不信,请大家看我们的课本中的几篇文章。
二、学中思从学习过的文章中思考“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展示三篇学习过的课文,让学生回顾课文中出现的典型的凡人、小事、小物。
三篇文章均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其实写好一篇文章,就是来源我们生活的小事情。
所以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观察、理解、最后学会品味。
二、学中悟三篇文章均为身边常见的凡人、小事、小物,然而三篇文章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一大的主题。
这种用身边的凡人、小事、小物来反映大的主题的写作手法叫以小见大。
四、操作演练(一)动脑思、动嘴说母亲身上有哪些品质呢?你觉得哪种花与母亲的这种品质相似?为什么?(典型的“小”物)运用《荷叶•母亲》荷叶护莲的小事引入学生思考(二)动手写、相互评结合刚才对母亲品质的思考,动手写《我的那一刻》,老师给出三个内容, 生病、离开家、放学回家,重点写好那一刻。
写好后,同学念自己所写的内容、然后请同学进行评价。
结合《背影》重点语段动作描写的详细叙述,学生学习写好那一刻母亲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方面对母亲进行刻画。
五、结语生活中处处都有没,平平淡淡才是真,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深入挖掘,就能运用身边的凡人、小事、小物揭示深刻的主题,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下说人情。
”。
“以小见大”作文技法指导教案
“以小见大”作文技法指导一、回顾课文,引入新课(一)1、《散步》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小:一家人散步)2、《散步》表现了什么主题?(大:尊老爱幼)(二)引入课题:“以小见大”作文技法指导二、学习目标1、培养细心的观察生活的能力,能从中领悟出大的内涵。
2、掌握以小见大的具体写作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讲授新课(一)回顾《游子吟》,加深理解“以小见大”这首诗通过回忆,歌颂了。
(二)什么叫“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的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极其平常的人、事、物从中来阐述一个大的主题。
从凡人、小事、小景、小细节入手,聚焦凡人小事、观察自然景物、捕捉点滴细节,进一步去关注社会国家、感悟人生哲理、启迪思想灵魂、诉说人间真情等,从而揭示大主题。
(三)“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1、首先选择一件小事情、小物件、小人物;2、其次撷取一个片段,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针对一个景物进行细致描绘;3、然后——从中阐述一个大的事理,表现一个大的主题。
(四)“小中见大”常见方式(一)精当选材1、精当要善于选取典型性的小事。
2、选取的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材料虽“小”,但意义却“大”。
3、结合选文1《跟着》,加深理解“以小见大”4、展示文段《我和自行车亲密接触》结尾5、学以致用,练习巩固我和亲密接触,我发现。
其实,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五)“小中见大”常见方式(二)细节出彩1、细节出彩(动作、神态、过程)把特定的事件用特写镜头进行“放大”,抓住人物或事件的特征来写,增强形象可感性。
2、结合选段《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细节出彩,捕捉细小动作)3、小试牛刀---给文段补充适当的细节A、他突然面向课堂,()在背后的黑板上()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含义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的关注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介绍“以小见大”的概念。
讨论小事与大关系之间的联系。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以小见大”的含义和例子。
讨论法:分组讨论小事与大关系之间的联系。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例如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过马路等。
1.4.2 讲解“以小见大”的概念,解释小事与大关系之间的联系。
1.4.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并思考这些小事背后所反映出的更大的问题和价值观。
1.4.4 分享和总结:每组分享讨论结果,总结“以小见大”的意义和应用。
第二章:以小事见亲情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事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珍贵。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讨论亲人间的一些小事,如父母的付出、兄弟姐妹的关心等。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亲情的存在和价值。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亲情的定义和亲人间的一些小事。
分享法:让学生分享自己和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一个亲情故事引入话题。
2.4.2 讲解亲情的定义和亲人间的一些小事。
2.4.3 分享自己和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亲情的存在和价值。
2.4.4 总结和反思:总结亲情的意义,引导学生培养感恩之心。
第三章:以小事见友情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事感受到友情的力量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友善和合作精神。
3.2 教学内容:讨论朋友间的一些小事,如相互帮助、分享快乐等。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友情的存在和价值。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友情的定义和朋友间的一些小事。
分享法:让学生分享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友情故事。
3.4.1 导入:通过一个友情故事引入话题。
3.4.2 讲解友情的定义和朋友间的一些小事。
3.4.3 分享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友情故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友情的存在和价值。
以小见大写作指导教学案
以小见大写作指导教学案(新光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编写人:季海平一:【教学内容】1:欣赏范文,感受“以小事见大”写作手法.2:赏析例文,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重点、难点)二: 【教学方法】例规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在写作时,同学们总是抓耳挠腮,感叹身边没有大事发生,也没有大英雄出现,成天所见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不值一提的小人物,有啥可写?其实生活处处皆文章。
我们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就要从生活中的细小之事、微小人物来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或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
这就是我们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今天我们作文课的主题就是——巧借小事著美文。
(板书课题)2.探究写作技巧☆学习活动一:感知作品,小中有大例文①《背影》片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探究:《背影》这个片段是通过记叙()“小”事,表现()这一“大”的主题。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主题为“以小见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反映出大道理,以及如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难点: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反映出大道理,以及如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微小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带给他们的感悟。
2. 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教材中的例文,讲解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反映出大道理。
3. 例题讲解:给学生发放例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来完成这篇作文。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写作,尝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5. 点评与指导: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指导。
6. 板书设计:板书上写明“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六、作业设计1. 完成一篇以“以小见大”为主题的作文。
答案:例如,《一次借书的经历》这篇作文,通过描述一次借书过程中的小插曲,反映出诚信的重要性。
2. 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微小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带给他们的感悟。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运用“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文章,进行欣赏和分析,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八、教学内容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八年级语文_以小见大”作文技法指导优秀教案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以小见大〞作文技法指导
执教班级:八年级一班执教时间:20xx年11月 14日执教者:帅华美
【教学目标】
1. 了解“以小见大〞的内涵,品读经典,感悟写作技法。
2. 培养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能从中领悟出大的内涵。
3. 掌握“以小见大〞的具体写作技法,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以小见大〞的具体写作技法,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五步四环〞尝试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年级】八年级
【教学步骤】
,把握学情
回忆所学课文,畅谈“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
二.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引用名人名言导入本课学习目标。
三.导学新课,落实目标
〔一〕了解“以小见大〞的内涵。
〔二〕回归课本,品读经典,感悟写作技法。
四.当堂检测,达标反应
〔一〕“小中见大〞常见方式1:小事见大
点拨技法,学以致用
〔二〕“小中见大〞常见方式2:小人物见大
感悟技法,尝试运用
〔三〕“小中见大〞常见方式3:小物件见大
体会技法,实践练笔
〔四〕联系实际,怎样才能做到“小中见大〞?
五.归纳总结,盘点收获
师生总结本堂所得。
课后作业布置:
请以《,你并不平凡》为题目,运用本课所学的“以小见大〞写作技法,打造精彩美文。
【板书设计】
“小〞“大〞
聚焦凡人小事关注社会生活
观察自然景、物感悟人生“真善美〞
捕捉细小情节诉说真情真理
【教后反思】。
“以小见大”作文辅导
“以小见大”显神韵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二中王前保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发现大主题。
2.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挖掘有社会意义的大主题。
二、教学重点:学会关注身边小事,挖掘有社会意义的大主题。
三、教学难点:“以小见大”立意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一碗油盐饭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
二、经典回顾。
1.杨绛《老王》从写老王的事,反映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2.《背影》写父亲买橘子来赞扬伟大的父爱。
三、技法揣摩。
1.从平凡事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本质。
如:莫怀成《散步》如:学生作文《晾衣架》如:学生作文《妈妈的打扮》2.从微小的局部显出宏大的整体。
如:学生作文《集市一瞥》;如:学生作文《枕头里的世界》如:学生作文《不老的手》3.从生活的琐事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如:许地山《落花生》又如:贾平凹《丑石》四、范文引路。
1.《换个角度爱》2.《不老的手》五、作文训练题:1、《我爱我家》 2.《我爱我班》六、学生优秀习作:我爱我家洪湖市峰口镇二中八(一)班方瑶指导老师:王前保有人说:家是幸福的港湾。
我却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我的父母常年不在家,我并没感觉到哪儿有一点是我可以放下心灵安抚的地方,哪儿有一点是我可以享受幸福栖息所。
直到那一次,我觉悟到了,彻彻底底的觉醒到了!这年夏天暑假,我去了父母打工的地方——温州。
到了两天,父母还是一个劲地去上班,等他们晚上下班时,我已经睡着了。
第三天的夜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到父母几天都这样忙碌,对我地冷漠,我有些生气,有些伤心。
我刚来不久,父母怎么能这样?我多么想一家人去公园走走,去超市逛逛,可是连这些小小的要求,也没有得到他们的回答。
不行,今天我一定要等他们回来再对他们说。
虽然我也知道父母拼命打工挣钱是为了我,但我也不愿他们如此劳累,毕竟我几年才在这过一个暑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以小见大教案《记叙要选好角度之以小见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记叙文的写作步骤。
2.学习掌握记叙文的构思技巧。
3.培养学生学会选材、善于组材的记叙文写作构思能力。
过程与方法范本研讨——构思技巧点拨——课堂实践活动——写作练笔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乐趣与成就感。
2.捕捉生活的惊喜,收获美的沉思。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兴趣更加广泛,个性张扬,对传统单一的教法难以满足,讲究协调、理解、沟通的语文平台。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个性的空间,努力改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
难点记叙文写作要学会“小”中见“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1、教师向学生深情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引发学生共鸣。
我们无法唤起所有的记忆却可以牢牢记住那些美好瞬间旅途中的一次搀扶平日里的一次发现一份让你惊喜的礼物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有些瞬间即逝的往事咀嚼它却需要一生的时间2、导入:“滴水藏海”,我们应学会于平凡的人、事、物中感悟生活的真、善、美。
二、范例引路(一)选择冷月无言!知了在渐凉的夜气中发出最后一声嘶鸣!扰乱我逐渐理清的思绪。
选择,好难的选择: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我闷坐在房间里,望着那一轮苍凉的圆月……那天爸爸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我远在加拿大的叔叔联系上了,我可以在高考前出国。
那时正值中午,明晃晃的太阳在我的眼前掠过,我慌忙闭眼,冷漠得什么也没说。
“怎么?你不想去吗?”我的表情仿佛一盆冷水,将爸爸兴奋的火焰浇熄了。
“我……”我垂下头,心里觉得沉甸甸的,仿佛装了一座山!“你考虑一下吧!认真地考虑!”爸爸的话如重锤一下一下敲打着我的心壁。
冷月在空中舞蹈,在云层中变换着模样。
月中出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一切仿佛都镀上了一层珠光宝气,这是渥太华吗?那个爸爸口中讲述的天堂一般的城市?“你可以上一所好学校,毕业可以在那里工作。
你的一生将会被你的同学们羡慕的!”耳边回荡着爸爸的话。
我的心渐渐飘起来了,飘向那氤氲的夜气,飘向那大洋彼岸的梦国城市,飘向那令人羡慕的幸福的地方……“当”的一声,墙上的一个相框掉了,我俯身拾起。
照片上是我和一位姐姐的笑脸,她去西藏了,带着一副柔弱的肩膀和一颗坚强的心。
“我要去那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了。
虽然那儿穷那儿落后,可那里是祖国的土地,生活着的是祖国的人民。
我要去那儿播下知识的种子,让世界屋脊发出骄人的光!”姐姐的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一点点将我浮起的心拉回,固定在大地上。
冷月无言舞蹈,幻化着各种模样。
奶奶温润的脸庞在月中浮现,她的布满皱纹的脸写着沧桑:战乱的凄惶,生活的艰辛,还有今天的幸福,用蜜糖水浇开的真挚的笑脸!脸庞有些模糊,千张脸万张脸叠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勤劳人民的笑脸。
中国虽然落后,可他们仍辛勤地耕耘着脚下的土地,这皇天厚土,处处写着中国的名字,脚踏着祖国的土地,心里踏实啊!在他们淳朴的信念中,中国的太阳永远最灿烂,中国的土地永远最肥沃!我的心逐渐月朗风清!月亮一点点下沉,仿佛坠落在我心里,变成一个不容更改的决定:我选择你,我的中国!这岂止是心灵的选择,这更是一场洗礼。
我爱我的中国,我要注视着她登上世界之巅!推开窗,清风徐来,望着西沉的一轮圆月!教师简评:这是典型的记叙文,可读性强。
文章从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所选作文素材很平常不过——“小”)入手,作者选择了参加高考,还意味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期盼,尽管有“心灵的碰撞”,作者仍选择的是中国,充分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大”),对当前热衷于出国的学生不啻是一副镇静剂。
(二) 忘不了电梯门开了。
我被人流裹进了电梯,像是汉堡里的一根烤肠,有种被胁迫的感觉。
我要去10楼的住院部,那里,我爷爷刚做完手术,家里让我给他送点生活用品。
可当人们都挤了进来,尖锐的警报声骤然响起,急促而不耐烦地告诉我们,超重了!刚才还嘈嘈杂杂的人们突然安静下来,人们都不说话了,你看我,我瞄你,大大小小的眼睛中都带着一个问题,谁下去?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对胖胖的父子,老爸西装革履,腆着啤酒肚,手里攥着个有他半边脸大的手机,儿子一手托着薯片袋子,一手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
咔嚓咔嚓,电梯里只剩下警报声和这孩子粉碎薯片的声音。
时间一秒又一秒地过去,似乎是气氛太尴尬了,那个戴眼镜的绅士拿出一张旧报纸,似是“认真”地阅读着,头还不时地点一点,好像顿时明白了什么,我用余光一瞥,呜呼,内容不过是几则广告而已。
旁边的女士则打开随身携带的小镜子,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很从容地照,冷不丁喊了一声吓了大伙一跳:“快下去一个啊!难不成让我们女人下去?”我的腿动了动,想下,但又收住了,我要去10楼,急着给爷爷送东西,一家人等着我呢,我这一下,要啥时才能上去啊。
我正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时候,忽听到一个老迈而沙哑的声音:“来,让一下。
”我一回头,是一对老夫妇,老爷爷佝偻着背,一只手拄着一根拐杖,老太太精神还好,只是满头银丝。
说话的是老太太,老太太对老爷爷说:“你先上去,在电梯口等我。
我爬楼梯,一会儿就到。
”老爷爷像是拽了她一把,她回过头,一笑:“累不坏的!”老太太一出门,电梯果然不响了,可就在电梯门即将关上的时候,老爷爷突然伸出枯树枝一样的手,将电梯门又掰开了,对着老太太的背影沙哑地喊了一声: “等等,我和你一起。
”老太太摇着头,莞尔一笑,忙过来搀着他,一边搀,一边笑着数落他。
电梯门缓缓闭合,我想,我此生永远忘不了那一幕——那一幕,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相互紧紧地搀扶着,一步一步地,融化在了人群深处,像是消融在夕阳的余晖里。
当然,还有更难遗忘的,是当人们又开始说说笑笑,各自选择要去的楼层时,我惊讶地发现——去五楼以上的,只有我一人。
教师简评:这是作者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善于思考的结果。
事虽小(电梯超重),但反映了人性的美与丑,体现了小中见大。
主旨的表达含蓄隽永。
三、总结归纳“小”(选材) “大”(主旨)聚焦凡人小事关注社会观察自然景象感悟人生捕捉细小情节诉说真情1、观察身边景象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小的不起眼),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
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杏林子《生命生命》)教师归纳:“大”: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聚焦凡人小事“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教师归纳:“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3、捕捉细小情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教师归纳:“大”抒发人间真情--父子情深。
注意:“大”(主旨的表达):主旨的表达应该是自然而然;不能贴标签、显得生硬。
四、能力提升怎样才能做到“小中见大”呢?1、将凡人小事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中去写。
文章立意深刻与否,与材料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关,要审时度势,使立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2、挖掘凡人小事的内蕴,揭示深刻主题。
有些凡人小事,从表面看平淡似水,但如果能鞭辟入里,挖掘材料的内蕴,却能发现深刻的道理。
如峻青的《雄关赋》,只写了登临山海关的一件小事,但作者从眼前实实在在的山海关,联想到心中的雄关—信念,开掘出“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伟大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这一深刻的主题。
3、运用象征的方法表达深刻的主题。
象征是借形象符号,暗示某种意向的写作技法。
它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某种知觉和想像的形象的暗示,激活读者的想像力,使读者对于形象所富藏的深层意义有深刻的了解。
象征手法的作用,一是能表达难以“明言”的主观感受;二是能给读者创造广阔的“想像空间”,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如高尔基的《海燕》,着力描绘海燕飞翔的雄姿,将革命者勇敢、乐观、坚定,渴望“暴风雨”到来等优秀品质隐含其中,令读者驰骋想像,体会文章的含义。
正因为象征手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记叙文中,如果能恰当挺用,即使小题材,也可揭示深刻的主题。
当然,“以小见大”的方法决不止以上三个。
此外还有“积小成大法”,即将生活中许许多多小材料聚集在一起,可以反映一个“大”主题。
如关于雷锋的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的文章,写的都是雷锋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合在一起,便体现出雷锋的伟大人格。
还有“对比法”,即通过两个小题材之间的对比,反映深刻的主题。
如一位同学写他在体育测试时,为了争名次故意左摇右晃撞人,结果自己没站稳摔倒了,而被撞在后面的同学却停下来把他扶起,终于共同到达终点。
材料很小,但一“撞”一“扶”鲜明对比,说明了那位同学正直、豁达、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而“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至于运用哪种方法。
在写作实践中要灵活处理。
五、学以致用1、生活中的小事更是俯拾即是。
昨天我在公交车上就目睹了这样一幕:一个体格粗壮的中学生和一个衣衫肮脏的农民工并列坐在一个双人座上。
那中学生本来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座位,可他还是用很厌恶的语气大声呵斥那农民工:“往外点!”农民工很不情愿的小声反驳了一句,这时那中学生的态度更加蛮横,用青岛话大声吆喝:“往外点,别叨叨!”农民工敢怒不敢言,两人就这样僵持地坐着。
2、练习深刻立意:过渡:这真是一个让我们笑不起来的问题,因为它带给了我们太多沉重的思考。
古人说“意在笔先”,即在动笔之前应该先立意。
假如让你就这个材料写一篇文章,你将从哪个角度立意?全班交流回答。
教师提示:“意如帅”,内容必须为“意”服务。
写作中应明确详略,合理用墨。
能够突出“意”的内容必须不吝笔墨的大肆渲染,叙述务必具体,描写务必细致,描写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形象越好。
假如说我的主题是批判中学生的不道德,我就应该重点描写中学生的表现,对他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展开具体的细节描写,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3、课堂小结:大家看,公交车上的这么一个小插曲就引发了我们如此深刻的思考。
生活本身是平淡的,更多的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