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整理)课件

合集下载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课件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PPT课件

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不到20岁)。 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 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 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归:通馈,进食,送食。 与:称赞,同意。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成,定。 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喟,叹息声。
○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宾语前置句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句
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
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颠倒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
➢本,归纳概括孔子的形象特点。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用和蔼自谦的话第一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 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 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 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41张PPT)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41张PPT)
子曰“何伤乎?亦 各言其志也!” 妨害
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 不同呀。”
孔子说:“那有什 么妨害呢?不过是各自
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通“暮”
已经穿上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
雩(yú),咏而(表修饰)
归。” 状语后置句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
春秋时一辆兵车,
轻率急忙
配甲士三人,步卒 指军队 七十二人。称一乘。
子路轻率急忙地回
夹 子路率尔而(表修饰)对

答说:“拥有千辆兵车
曰:“千乘(shèng)之国,
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
摄乎大国之间,加(加 接着
有别国的军队来攻打它, 接着又遇饥荒,如果让
到……上)之以师旅,因之 泛指饥荒 我治理,等到三年的功
❖春游图
性格: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皙的“暮春 者……咏而归”。
暮春时节,微风习习,吹动我轻薄的衣裳, 我要邀约五六位情投意合的朋友,带上六七个童 子,去一路领略春天的气息。我们将去沂(yí) 水中洗去尘土,到舞雩(yú)台上临风起舞, 兴尽时放歌而归。
从象征意义上说,这段文字描述了哪些方面内容?(为什么“吾与点也”)
• 冉有: 侧重富民
•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虽各有 侧重,
但都愿意在 仕途上创一 番事业, 都 是参加政治.
铿的一声
同“稀”“点,尔何如?”
起身、站起来 孔子又问:“曾点, 你怎么样?”
鼓瑟希,铿尔,舍
曾点弹奏瑟的声音逐
瑟而(表顺承)作,对 渐稀疏,接着铿的一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以:因为,介词
不吾知也:不知吾(宾语前置) 译文:
长乎尔:乎尔长(状语后置)
不知道我:
乎:于。比 译文:年纪比你们大
如:连词,表假设。或:不定代词,有人。
毋吾以也:点毋击 此以处 编吾辑也文 本(。宾点 击语此 处前编置辑 文)本以。 点:击 此通处
☆知:了解。v.(1)知道,懂得
编辑文本。
教化,还难办到。
性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格 语言描写
评价:“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 也?”肯定冉有的志向,赞赏他谦逊的态度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
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译文: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 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
如(①):或者
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
为:治理 比及:等到
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 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
足:使……足。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为:治理
尔:相当于“然”……的样子
之:指千乘之国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乘, 哂:微笑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指天子、帝 译文:子路急忙回答说:“有一千辆
王:万乘之尊 摄:夹 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
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 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 来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 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
道家的社会理想 和政治主张
史传
生动的历史场景 鲜活的历史人物 历史思想与观念
第一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图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图文

评“志 ”
11
· 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
出他们各自怎样的志向和什么性格特点?
12
· 四弟子志向: · 子路 治理“千乘之国”。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 冉有——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
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 · 公西华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 "愿为小相"。 · 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 咏而归。"
语,宾语前置。
35
(2)状语后置句 4、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 饥 译文:用军队来请略它,接下来有饥荒 5 、异 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6、 以吾一 日长乎尔 译文: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36
(3)省略句 (其)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可以使(他们)都有勇气,并且 懂得做人的道理。 2、毋吾以也
22
α为何“哂”

赞赏坦率发言, 委婉批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力动。
— — 《论语 · 颜渊》
23
x为何“与”点?
【 太
(

不还
平 想是
盛 做在
世 官讲
的 道沿
缩 影
遥国 生」

以 礼 治 国
24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 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 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 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 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 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18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① 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 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 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 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ppt课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分析:子路篇 • 人物形象分析:曾皙篇 • 人物形象分析:冉有篇
目录
• 人物形象分析:公西华篇 • 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探讨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论语》及其作者孔子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 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子,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 四十二岁。公西华是鲁国人(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也有说是卫国三河 人。唐代追封为“邵伯”,宋度宗咸淳三年追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 称“先贤公西子”。
侍坐场景描绘与意义
侍坐场景描绘
孔子和四位弟子围坐在一起,气氛和谐而庄重。他们谈论着各自的志向和理想, 展现出儒家学派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 曾皙:名点,字皙,又称曾晳、曾点,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 沂市平邑县南武城村)人。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 泽市定陶区冉堌镇)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 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 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公西华形象在《论语》中地位和影响
在《论语》中的地位
公西华是《论语》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孔子的教诲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公西华的谦虚有礼、善于言辞和忠诚可靠的性格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典范。他的 形象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励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举止。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全知识点 精讲课件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全知识点 精讲课件
3、可使有勇:勇,勇气,形容词作名词。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 其礼乐,以俟君子。”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 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而:表示修饰。 对:回答。 千乘:一千 辆兵车。 摄:夹。 乎:在。 加:加于,加到……上。 以:把, 用。师旅:侵略的军队。 因:继续,接着。 饥馑:饥,五谷不熟;馑, 菜蔬不熟。泛指荒年。 由:指子路。 为:治理,管理。 比及:等到。 勇:勇气。 知:懂得。 方:道理。 哂:笑,微笑。
翻译: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大国之间夹着, 别的国家用军队侵略它,接着又让他闹起了饥荒,(仲由)我来治理它,等到三 年之后,就可以使人民有保卫国家的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微微一 笑。
1、摄乎大国之间:在大国之间夹着,状语后置。
2、加之以师旅:把师旅加在它身上,状语后置。
通字音
lún
zēng xī
论语 曾晳
shì
侍坐
zhǎng
长乎尔
wú shuài
毋 率尔
shèng
千乘
jǐn bì
shěn sì

xiàng sè xī
饥馑 比及 哂 俟 端章甫 小相 瑟 希
kēng shě
zhuàn mù guàn

yú kuì
铿尔 舍瑟 撰 莫 冠者 沂 舞雩 喟然

fú wéi
翻译:孔子说:“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但)不要因为我这一点,(就有 话不说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 (你们)怎么做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显得深刻而生动。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不枝不蔓,文意明晰。
●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与弟子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
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任务探究]
● 任务一 理解
● 1.四位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答案】①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冉有——治理“方六七
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
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
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 4.长期以来,一直有人认为孔子待人不公,不能一视同仁,为子路抱不平,还有人认为从
解其高超技艺之中蕴含的“道”, 悟庖丁解牛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从而全面把握故事寓意。
课前 自主学习
[资料助读]
● 作者简介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自己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晚年整理“六 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自汉代以后,孔子开创的儒学成 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在传统社会被尊为“圣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 育思想影响深远。
曾皙:娱情山水
孔子评志——治国以礼
● 【答案】主旨探微

文章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PPT教学课件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PPT教学课件
①率尔:轻率,不假思索的样子。尔,相当于“然”。 ②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古 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3人,步卒72人。 ③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乎:于,在。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④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 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⑤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 ⑥比及:等到。 ⑦且:连词,并且。 ⑧知方:知道为人的正道。方,道,指是非准则。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了。(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 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 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这段话其实是在讲:虽然《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 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 但是不代表它不具有文学性。就像杨绛先生所讲的: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 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问题三:四位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性格?
1、子路谈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①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 ②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行加冠礼)。 ③童子:少年。指未成年的男子。 ④喟然:叹息的样子。 ⑤与:赞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专题复习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专题复习课件

阅读提高
3.孔子为什么要“哂”?(用原文回答) 答: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4.孔子为什么对曾皙的志向表示明确的赞同? 答:因为曾皙所述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会盟,而是刻
画了一个天下大同的场景,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表现出其有志继承孔 子的事业,把“礼乐治国”的思想发扬光大,因此,孔子感到很欣慰。
饥馑( j@n ) 异乎三子者之撰(zhu3n) 浴乎沂( y! ) 曾皙( x~ )
夫子哂( sh0n)之 舞雩( y% ) 喟(ku# )然 鼓瑟( s-)希
夯实基础
2.解释下列从文中选出的词语或短语。
① 居则曰: (你们)平时常说。 ② 率尔: 轻率的样子。 ③ 因之以饥馑: 接下来又有饥荒。 ④ 且知方也: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⑤ 鼓瑟希: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疏缓。 ⑥ 何伤乎: 有什么妨害呢? ⑦ 异乎三子者之撰: 跟他们三位所说的(志向)不同。 ⑧ 喟然: 叹息的样子。
A.亡郑以陪邻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阅读提高 B 3.下列选项中,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给出去后 ,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C.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D.烛之武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 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中华书局1980年版)
阅读提高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消灭郑国这件事)麻烦您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43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43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论语》相关基础知识
《论语》相关基础知识
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 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 “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 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 陛下致太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和《论语》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曾皙: 盛世愿景, 为国以礼
志向虽各有侧重,有骄谦之分,但
都是入仕参与政治。
符合孔子社会大同的政治理想; “风乎舞雩,咏而归”暗合孔子礼乐治国的政 治主张; 曾皙言志委婉,符合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
的观点?这背后体现了 大同社会:
孔子怎样的思想内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明确:曾皙描绘的悠闲自得、自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由祥和、和平宁静等美好的普通人的 矜(同“鳏” guān)、寡、孤、独、废
生活图景,背后定是一个社会和谐、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经济稳定、天下太平、人民富足有序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的大同社会。曾皙描绘的“太平盛世” 图,正是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的 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六艺 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 入仕。
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 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共17张PPT).ppt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共17张PPT).ppt

②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端章甫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形容词作名词
小相 大相
3 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也 不知吾也(不了解我。)
则何以哉 则以何哉(那么打算怎么做呢?)
尔何如
尔如何(你怎么样?)
②介宾短语后置句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
加之以师旅
有军队来攻打它
浴乎沂,风乎舞雩 到沂水洗澡,
到舞雩台吹风
四、课文结构
(1-2)孔子问“志”(师长风范)
线 索 : (3-13)弟子述“志”(各展抱负) 言 志
(14-21)孔子评“志”(借评传志)
五、分析人物志向和性格
人物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仲由) (冉求) (公西赤) (曾点)
千乘之国
志向 有勇知方
小诸侯国 可使足民
宗庙会同 浴乎沂 愿为小相 风乎舞雩
从神舟五号的“一人一天”,到神舟十三号的“三人半年”,中 国人的飞天梦一步步实现了。
你有什么样的理想呢?你愿意为之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呢?请写一 篇日记。
⑯曰:“夫子何哂由也?” ⑰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 ⑱“唯求则非邦(国)也与?” ⑲“安见(怎见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⑳“唯赤则非邦也与?” ㉑“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 重点文言词语
①一词多义 如或知尔 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
如果 或者 至于
⑤“求,尔何如?” ⑥对足民。如其礼乐,以(来)俟(等待)君子。”
⑦“赤!尔何如?” ⑧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诸侯朝见天 子),端章甫,愿为小相(xiàng) 焉。” ⑨“点,尔何如?” ⑩鼓瑟希(稀),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 者之撰(才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子路: 侧重强国•冉有: Nhomakorabea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虽各有 侧重,
但都愿意在 仕途上创一 番事业. 都 是参加政治.
名“赤” 公西华


赞哂
曾皙 名“点 ”
名“求 ” 冉有
子路 名“由 ”
任务二:孔子评志,态度不同
(1)为何“哂”由? 赞赏坦率发言, 委婉批评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为何“与”点?
志: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
六个20岁左右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
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一路唱着歌回来。
❖侧重教化治国
性格: 从曾皙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三位弟子“言志”的差异:
• (1).国土面积不一样。子路“千乘之国”,冉有“方 六七十,如五六十”公西华没有提及。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 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性格:从子路的神态和言语中可以看出: ❖侧重强国
有抱负,自信, 却较鲁莽、轻率。
冉有(求)
志: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
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性格: 从冉有的言语中可以看出: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侧重富民
公西华(赤)
志: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
同,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焉。”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性格: 从公西华的言语中可以看出: ❖侧重以礼治邦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第1课 篇目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熟悉论语的语言表达 语言素养目标: 习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理解体会孔子通过个人言行去分辨个人性格特点的思 思维素养目标: 维方式,以及由此推及其政治才能的做法。
了解《论语》的相关常识,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和特 文化素养目标: 点。
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
3.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吾与点也”? 明确:“莫春者”至“咏而归”一段文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 为这是曾皙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 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一种 认为这是曾皙所设想的不问政治、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 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隐退避世思想相吻合,因此孔子说“吾与 点也”。
③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 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 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④对曾皙:孔子与之。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形象,感悟孔子的教育观 及治国理念。 明确: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 而坐。
因为
比 不要 “已”,停止
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闲居, 平日在家时
了解
有人
如果
那么 做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即“则以何哉”。
4.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明确:①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 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 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心灵的圣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学习目标
❖ 一、了解基本文化常识,掌握重点文言 知识;
❖ 二、深入理解孔子治国的思想内涵; ❖ 三、拓展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2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 儒 家学 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仁 ,政治上主 张 礼治 ,鼓励人们 入仕 , 即“出来做事”。
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
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
娴于辞令的特点。
微笑
33
第二、三段译文
❖ 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 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 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 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 礼仪。”
❖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34

细 读 : 翻 译 四 、 五
方圆,纵横
或者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 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 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 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 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 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 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 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 率的一面。
21

作 探
❖孔子为什么要“哂之”?

22
❖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 其由与!”
❖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 …… ❖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
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教师形象
(1)既有远大理想又内心充满苦闷。(2)孔子本来是问弟子在政治上如何施展抱负,但他却对曾晳回答的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趣进行了“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3)纵观孔子的一生,虽然周游列国时四处碰壁,但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
政治家形象
四个学生的政治理想孰优孰劣?有什么关联?
因为
比你们年长

如果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有军队来攻打他
饥荒
治理
等到
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微笑
夹处
接续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引申补充
陪长者闲坐(臣子对国君、晚辈对长辈)
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在尊长近旁陪坐
你们平日说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男子三十岁
2-3岁的儿童
男子50岁
男子60岁
男子60岁
男子70岁
男子80岁
男子70岁退休
男子100岁
冠礼:男子成年时加冠的礼节,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宣读祝辞,并给起"字”。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没有正面加以评价,不是批评,在礼的问题上不甚满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知识渊博,见解独到
他对各种问题都有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
善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
冉有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创新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 案。
公西华之忠诚耿直
1 2
忠诚于国家,尽职尽责 公西华作为孔子的弟子,忠诚于国家和社会,尽 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坚守原则,不阿谀奉承 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为了个人利益而 阿谀奉承他人。
《论语》篇章结构灵活多样, 既有对话体,也有叙事体,语 言简练生动,富有哲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 是一篇记录孔子与四位弟子谈 论志向的文章。
作者生平及成就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政治改革,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未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
礼制观念在场景描绘中呈现
场景布置
文中对场景的细致描绘,如座位 的安排、人物的服饰等,都体现
了儒家礼制观念的影响。
人物言行
人物们在对话中的谦恭有礼、恪 守规矩等行为举止,也体现了儒
家礼制观念的要求。
社会秩序
文中通过人物们的言行举止展现 了一个秩序井然、尊卑有序的社 会场景,体现了儒家礼制观念对
社会秩序的重视和维护。
曾皙
谦虚、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 平和与自由。
冉有
务实、稳重,注重实际行动和 效果。
公西华
善于言辞、机智敏捷,但略显 浮华。
寓意深远,启迪心灵
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的教育方法,强调个人修养和品
德的重要性。
表达了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 观念,即关爱他人、追求和谐社
会的理想。
启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注重内心修养和品德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通“欤”,表疑问语气)
学习交流PPT
9
(3)词类活用
可使足民
(足,使……富足使动用法)
风乎舞雩
曾皙后
(风,吹风,名词用作动词)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后,走在后面,名词用作动词)
(小、大:小事、大事,形容词用作名词)
学习交流PPT
10
(4)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 (即“毋以吾也”) 不吾知也 (即“不知吾也”)
如果. 学习交流PPT
7
4、如 如其礼乐: 如会同:
5、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 以俟君子:
至于 或者
(介)因为 (动)认为 (动)做、用
(介)用、 拿
(目的连词)来
学习交流PPT
8
(2)通假字
鼓琴希(“希”通“稀”,稀疏,稀少)
莫春者 (“莫”通“暮”,晚)
唯求则非邦也与
学习交流PPT
12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比及:等到。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方圆,纵横。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 的才能。
D.夫子喟然叹曰 喟然:不高兴的样子。
【答案】D/喟然:长叹的样 子。
学习交流PPT
13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
学习交流PPT
2
《论语》是一部_语_录_体散文集,是孔子 的_门_人_和__再_传_弟_子_所辑录的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学而》 《为政》《里仁》等共_2_0 篇,每篇又分 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赅,精警诫人。 宋儒把《论语》和《_孟_子_》《_大_学_》 《_中_庸_》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六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

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学习交流PPT
3
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lún 饥馑 jĭn 曾皙 xī 哂 舞雩yú 铿尔 kēng 小相xiàng 沂 冠者guàn 喟 kuì 俟 sì 撰 摄 shè 比及 bì 毋 wú 冉
则何以哉 (即“则以何哉”)
②状语后置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
③省略句
可使(之)有勇
可使(之)足民 学习交流PPT
11
同步练习
1.与“加之以师旅”中的“以”用法和
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
D.因之以饥馑
【答案】D/A.介词,因为;B. 动词,认为;C.动词,用,做; D.介词,用。
shĕn yí zhuàn răn
学习交流PPT
4
连连看
子路
心怀宽阔 循循善诱
冉有
机敏恬淡 旷达潇洒
Hale Waihona Puke 公西华 有抱负、坦诚 鲁莽直率
曾皙
谦虚谨慎 说话有分寸
孔子
谦恭礼让 善于辞令
学习交流PPT
5
孔子态度
子 路 其言不让
公西华 能为之大
曾 皙 吾与点也
否定轻率冒失的子路,赞赏谦恭有礼的公西
华,表现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但由
于自身遭遇,孔子本人向往曾点的洒脱生活
学习交流PPT
6
文言知识集锦
1、(1尔)一词多义子如路或率知尔尔而:你对,曰你:表们相状. 当态于. “然”, 2、与 吾与点也 :
唯求则非邦也赞与成:、同意.
语气词,表疑问.
3、方
方六七十: 且知方也:方圆、计算面积的单位, 如或知尔:纵横各一里.
正道,指是非准则.
【答案】B/A. 希通稀 C.莫 同暮 D.与通欤
学习交流PPT
14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其言不让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三子者出,曾皙后
【答案】B/A、C、D三项名词活用为动词, B项“让”是形容词,意思是“谦让”, 不属于词类活用。
以哉?” 译文: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
【答案】①你们日常起居时总说:“没有 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 们打算怎样做呢?②要用礼来治国,可他 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因此我笑他。
学习交流PPT
17
学习交流PPT
15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 B.居则曰:“不吾知也!”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 加之以师旅。
【答案】D/ A、B两项否定句,代词宾语 前置;C项则为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D 项是介词短语作补语。
学习交流PPT
16
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学习交流PPT
1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儒 家学 派创始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 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三千, 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的思想核心 是 仁 ,政治上主张 礼治 ,鼓励 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在教育上,提 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