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14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14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14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3)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延伸性不够 土地承载力研究仅限于土地资源的 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加强其它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性 的承载力的研究。例如:矿产资源承载力、 地理环境的人口承载潜力等方面。不能将 区域土地承载力系统作为一个孤立、封闭 的系统,应重视其开放性。
前景展望
(2)土地承载力的“支撑系统”研究
土地承载力研究面对的是“一个包括人口、资源、 环境在内的纷繁复杂的大系统”,为此,我们应充分 重视研究对象的系统属性,从综合的、动态的、反馈 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前景展望
(3)土地承载力的“类型”研究
在实践中发现某一类型区的特征和问题,针对 某一区域实施有的放矢的战略措施和对策。 (4)土地承载力的“预警”研究 “预警”是指辨别和排除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 现的非持续利用征兆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资源的 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研究史(国外)
1948 1973 1995
1965
1980
研究史(国内)
• 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兴起于80年 代。 • 80年代初,宋健、田雪原等人分别 提出了我国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 数量。
研究史(国内)
•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 持,国内1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参加的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 研究》项目。该研究以土地资源-粮食生 产-人口承载的分析为主线,预测了全国 及各省、市、区未来2个时段内(2000年 和2025年)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到80年代 后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在中国全面 展开。
研究现状-特征
• (1)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 化 • (2)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指标体系 研究 • (3)研究对象的日益丰富化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如何研究这个问题。

一、城市化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城市化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等,使得可用土地面积急剧减少。

由此可见,城市化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局势。

其次,城市化还带来了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现象。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大量农田和生态环境被破坏或消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此外,城市建设还带来了大量的土地污染问题,这进一步削弱了土地的资源承载能力。

二、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城市化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GIS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分析,从而深入了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消耗情况。

此外,数学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构建合适的模型,模拟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并预测未来的土地承载能力。

这些数学模型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缓解城市化给土地资源带来的压力为了缓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政府应该加强对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监管,防止乱占乱用土地资源的行为,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

其次,推动城市建设的绿色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可以采取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措施,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此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缓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压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回收再利用废物和资源,可以节约和循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调控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调控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调控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快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承载力的评价与调控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如何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并合理调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土地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可持续利用的极限和边界。

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需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自然方面,要考虑土地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土地质量影响着农业生产能力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水资源是农业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支撑,气候条件则直接影响着生产和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方面,要考虑人口密度、就业机会、教育、医疗、交通等因素。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土地利用多样化的要求更高,就业机会的多少会吸引人口集聚,而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经济方面,要考虑土地的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

农田的耕作能力、产权转移和土地价值等都属于经济因素的考量范畴,对土地资源评价和调控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土地资源调控研究土地资源调控是指根据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调控旨在保障各类用地需求平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土地资源调控需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制定相关的土地政策和规划。

政府在进行土地资源调控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土地利用政策,明确各类土地用途和功能区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

另一方面,土地资源调控还需要从微观角度出发,强化土地管理和监督。

如加强对土地利用权的流转和交易的监管,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维护土地资源的稳定性和保护性。

此外,科技创新对土地资源调控的研究也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土地资源智能评价等研究,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数据的准确性,加强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和预测,为土地资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一、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加,土地的利用和开发不断加剧,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减弱,土地环境质量也随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现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所能承受的最大资源利用强度和人口负荷强度。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评判标准是会有所差异的。

土地资源承载力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可以分为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别是:1.自然因素:土地资源的数量、品质、利用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包括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自然植被、地貌地形及灾害等。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组成、产业结构、人口数量等,主要与土地的生产力、经济潜力及土地利用的功能有关。

3.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4.技术因素:包括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技术、土地开垦和改良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新兴产业技术等,以及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所需要的技术支持。

三、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模型,进行研究。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子系统模型、定量化方法和综合评价等。

1.子系统模型:是将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分解为多个子系统,针对不同的系统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例如,将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分解为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分别通过相应的指标综合评价,最终得到总的承载能力指数。

2.定量化方法: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通过定量化分析、统计和模拟等的方式进行评价。

例如,研究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土地利用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制定不同类型土地对资源的限度系数等。

3.综合评价:是将不同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合理利用方案,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能够承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它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和生态承载能力等。

1.1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决定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的经济基础和适宜的产业结构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对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

1.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传统习俗,都会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壤、地质、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它们对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限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生态承载能力生态承载能力是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方面。

它强调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水土保持能力、生物适应能力、生态平衡能力等,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2.1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2.2 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法是一种以能源和材料消耗为基础,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它可以衡量人类消费和生产所需的土地资源面积,用于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率定方法率定方法是利用现有数据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得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指标,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利用研究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1. 引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衡量特定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关键作用。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作者:张凌风包广静杜婉莹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14期摘要:为突出土地综合承载力等单项承载力评价研究在当前我国“双评价”工作及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采用文献分析法及归纳统计法,结合理论基础分类汇总国内外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社会进步及研究深入的不断发展,丰富了土地综合承载力概念的内涵,已不在仅仅局限于最早的“土地-人口”关系。

当前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在研究方法与体系构建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更好地服务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提高其科学合理性。

关键词: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方法;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4-0111-06Abstract: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ingle bearing capacity evaluation research such as land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in China′s “dual evaluation” work and fu ture development,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inductive statistical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oretical basis, are used to classify and summarize domestic and foreign evaluations of land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Related research;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tarting from the earliest concept of carrying capacity, with social progress and in-depth research, it has continuously developed into a rich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land carrying capacity, not limited to the earliest “land-population” relations hip;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land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trend is good,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of varying degrees in research method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China′s national land spatial pl anning,the study of comprehensive land carrying capacity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perfected to improve its scientific rationality.Key words: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earch methods; System construction1 引言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地资源承载⼒研究这⾥的⼟地资源的承载⼒包括了⼟地对⼈⼝、建筑规模、⽣态、经济的承载⼒,也就是研究⼟地资源所能承载的⼈⼝、建筑规模、⽣态、经济。

该部分内容摘⾃《抚顺市资源合理利⽤及综合承载⼒研究》。

⼟地资源综合承载⼒是指在⼀定时期、⼀定空间区域和⼀定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地资源所能承载的⼈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

⼟地资源不仅仅是指耕地,还包含建设⽤地等在内;承载对象不仅是⼈⼝,还包括⼈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如承载的城市建设规模、经济规模、⽣态环境质量等。

在此针对⼈⼝、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从⼟地资源⼈⼝承载⼒、⼟地资源建筑承载⼒、⼟地资源经济承载⼒、⼟地资源⽣态承载⼒四个⽅⾯⼊⼿,逐⼀分析,最后进⾏综合,得出抚顺⼟地资源综合承载能⼒。

通过对⼟地资源承载⼒进⾏评价与分析,掌握抚顺市⼟地资源对于⼈⼝增长、经济建设、⽣态平衡等的⽀撑程度以及⼟地开发利⽤潜⼒,着重从改善⼟地利⽤⽅式等⽅⾯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抚顺市建⽴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总体思路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3.1.1 总体思路抚顺⼟地资源综合承载⼒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地资源⼈⼝承载⼒l耕地⼈⼝承载⼒评价:耕地⼈⼝承载⼒,即在⼀定⽣产条件下和⼀定⽣活⽔平下,耕地资源的粮⾷⽣产能⼒与社会就业保障能⼒所承载的⼈⼝限度。

l城市⼟地资源⼈⼝承载⼒评价:城市⼟地资源⼈⼝承载⼒从两⽅⾯分析,⼀是建设⽤地供给规模;⼆是建设⽤地⼈⼝数量限制,通常从建设⽤地⼈⼝总量和⼈均占⽤建设⽤地指标进⾏分析。

它确定的是既定建设⽤地规模下,适宜的⼈⼝容量限度。

2)⼟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表达的是在⼀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下,建设⽤地上所承载的适宜的建筑规模和强度界限,通常可⽤建筑容积率来衡量。

它与⼟地扩张强度、单位⾯积投资强度等指标⼀起反映了⼟地集约利⽤程度。

3)⼟地资源经济承载⼒:⼟地资源经济承载⼒表达的是在⼀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城市区位条件下,城市⼟地的经济价值产出能⼒,它从⼟地资源⾓度反映了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增值潜⼒,通常⽤单位⽤地经济效益等指标表⽰,是衡量城市⼟地利⽤效益的重要指标。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展开的一项重要研究。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意义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特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旨在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评估和规划,使其能够满足人类需求,同时保持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需要基于一定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常用的方法包括综合评价法、数理统计法和模型模拟法等。

而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等多个方面的衡量指标。

通过这些方法和指标,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情况,同时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管理的策略与措施土地资源承载力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来实现的。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区域布局规划,合理利用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浪费。

其次,可以推行土地面积控制和土地利用强度控制等措施,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外,还可以注重土地资源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土地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四、土地资源承载力管理的挑战与展望然而,土地资源承载力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承载力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评估和管理工作十分复杂。

其次,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平衡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往往需要进行权衡。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的研究,结合新兴技术手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寻求更加科学、全面和可行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是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的重要命题。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和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互相促进。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价值和承载能力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评价和综合承载力两个角度来探讨土地资源的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使用效益、适宜利用方式和潜力大小。

在评价土地资源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质量、地形、水文、气候、生态、文化等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评价的目标是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最大化价值。

首先,土地质量是评价土地资源的重要指标。

土壤肥力、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可利用率等都是评估土地质量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土地质量能够提供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土地地形和水文条件也对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产生影响。

陡坡土地和水湿地的利用潜力较低,而平原地区和河流沿岸土地具有较高的适宜利用程度。

水文条件对于农田排灌和生态水环境的维护同样重要,因此,在评价土地资源时需要考虑地形和水文因素。

另外,土地资源评价还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和生态因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潜力存在差异。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适宜发展旱作农业,而气候湿润的地区适宜发展水稻等水田农业。

生态因素则需要考虑土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土地资源评价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因素。

土地资源利用往往受制于人文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例如,古老村庄和历史遗址所在的土地往往受到保护和限制。

二、综合承载力综合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受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综合承载力包括生态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三个方面。

生态承载力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持自身稳定和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

例如,森林的生态承载力能够提供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

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意义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或经济活动的强度。

它是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和方法,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预测和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目前,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定量模型、定性模型和综合模型。

定量模型主要基于土地资源的物质平衡原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常用的定量模型包括承载力系数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定性模型则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和知识,通过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这种模型的优点在于能够考虑到更多的非量化因素,但其主观性较强,结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

综合模型则是将定量模型和定性模型相结合,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物质平衡和非物质平衡因素,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合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应用案例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已经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我国为例,许多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合理规划城市用地,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国东北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发展基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加大,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和优化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已成为呼伦贝尔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对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经济活动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

呼伦贝尔市作为我国的重要生态区,其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农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展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从而推动呼伦贝尔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等手段,对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进行综合研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及地方统计年鉴、遥感影像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

四、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现状分析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丰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类型。

其中,草原面积广阔,是呼伦贝尔市的重要特色。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利用,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出现退化现象。

同时,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发展也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五、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1. 人口承载力:通过对呼伦贝尔市的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分布特点以及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人口承载力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 经济承载力: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入手,分析呼伦贝尔市的经济承载力及其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

3. 生态环境承载力:通过对呼伦贝尔市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保护措施以及生态环境与土地资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调控策略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调控策略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调控策略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成为当前亟需关注的问题。

如何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制定有效的调控策略,成为了地方政府和专业学者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是对某一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大强度。

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需要考虑土壤肥力、可耕地面积、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多个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指标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单位面积产出、水资源利用率、土地肥力指数等指标,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评估。

同时,还可以考虑土地资源开发的对环境的影响,从而综合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调控策略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后,需要制定相应的调控策略,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承载能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实现以少占用土地、多增加产出的目标。

此外,加强土地利用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2.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保障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重要保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加强河流水域的治理和水资源的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城乡土地规划与管理城乡土地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划定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和农用地的比例,避免土地过度集中或使用不当。

同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违法用地的查处和治理,保护好土地资源。

4. 增加科技支持与创新增加科技支持与创新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加强土地资源科学评价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2.1.2 耕地人口承载力的变化
耕地可承载人口规模的变化如表3-1和图3-2所示。
表3-1 2000-2004抚顺市耕地人口承载力变化
年份 2004
粮食 总产 (万 t) 51.7
总人口 (万 人)
224.9
可承载 力(万 人)
129.25
2003 43.3 225.5 108.25
2002 41.8 226.1 104.5
对于抚顺,耕地除本身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作 为农业人口主要的生产资料与生存来源,具有吸纳农村人口就业、保障 社会稳定的功能。根据抚顺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确定每个农业劳动 力能够耕种的土地数,即农业劳动生产率。按照年均农民收入达到3580 元,每亩产出500元计算,抚顺市每个农村劳动力应该占有耕地7亩。根 据这一指标可测算出抚顺市耕地资源能够承载的农业劳动力,这对于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此针对人口、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土地资源建筑承载力、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四个方面入手,逐一分析,最后进行综合,得出抚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 能力。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掌握抚顺市土地资源对 于人口增长、经济建设、生态平衡等的支撑程度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潜 力,着重从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抚顺市建 立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业生产的粮食完全能够供给农村人口,且有剩余。这说明抚顺市耕地在 满足农村人口粮食需求的基础上,同时承载了一部分城镇人口的粮食消 费。
图3-3 2000-2004年抚顺市耕地农村人口超载率
3.2.1.3 耕地人口承载力现状评价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控制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控制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控制研究土地资源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土地的资源承载力有限,如果不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和利用控制,就会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浪费,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因此,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控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对土地资源进行承载力评价,需要全面考虑土地的自然条件、地貌地质、气候和水资源等要素,以及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定量分析和综合评定,得出土地资源的容量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其次,土地资源利用控制是确保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

土地资源是国家财富,需要依法合规进行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控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使用分类管理、土地利用权制度和土地利用效益监测等方面。

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将土地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并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除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和利用控制,还需要重视土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工作。

土地保护是指通过制定土地保护政策、建立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功能。

土地整治是指对土地利用中的违法行为和不合理现象进行整治和治理,提升土地利用的效益和质量。

在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控制的研究中,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

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模型等工具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和评价分析的依据。

同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经济学原理等可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过程中。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控制的研究,不仅是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也是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

通过科学的评价和控制,可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同时,还可以提升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探究综述

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探究综述

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探究综述资源承载力概念一提出,即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热潮。

本文分别就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类型、分析评价以及基本理论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阐明主要的研究结论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各种文献进行评述,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为资源承载力理论在未来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一、关于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资源即资产的来源,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起点。

资源按其来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重要资源。

随着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类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石油危机”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认识。

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开始应运而生,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

但是关于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一般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一定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某资源持续供养人口数量的规模。

综合对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1)“数量”式。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定义,如在自然资源或环境对人类的承载力领域,Abemethy将承载力定义为在不造成物理、生态、文化和社会环境退化的情况下所支撑的人口数量;(2)“负荷”式。

如Catton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不导致系统退化和影响未来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某特定环境能够持续性地或永久性地支撑的最大负荷”,可采用人口数量与其总需求量的乘积来表示。

(3)“速率”式。

如Rees将人口承载力定义为在不轻易地影响相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情况下,特定的环境能够无限期地支持的最大资源利用速率和废物产生速率,即最大负荷。

(4)“能力”式如唐剑武等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尽管资源承载力定义多种多样,但其内涵基本一致,其研究的共同出发点是从资源制约的角度进行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二、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类型尽管资源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3个子系统,但目前有关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领域,其中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历史最长。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土地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的变化对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人类在发展经济、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枯竭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因此,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对于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地利用的变化日益加剧。

传统农业耕地向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的转变,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大规模的工厂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用地需求量大幅增加。

这些变化导致了大量的农地转用为非农地,使得农田面积减少,种植业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土地利用的变化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此外,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等都会使土壤受到污染,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恶化。

因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所能提供并维持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需要从土地面积、土地质量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土地面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适度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保证了土地资源供给的充足。

土地质量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土地有利于农田生产和城市建设。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保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系,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工具。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绘制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图,帮助我们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等数据,对土地利用进行监测和评估。

土地利用的变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课题,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承载力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土地资源管理承载力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土地资源管理承载力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在调研中,我发现我区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已经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紧要任务来抓,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创新了一些新举措,在建立规范有序、保障有力、调控有效新机制上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认识统一,各项制度基本落实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更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任务。

我区对各村屯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定位和矛盾等都进行了比较充分认真的分析,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通过我区统一部署,对我区土地利用总体进行了认真分析,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倡导节约集约利用上已经形成共识,普遍认识到如果继续按照陈旧的发展观念和模式来搞建设,土地后备资源将根本无法保障xx区整体规划经济指标的实现。

因此,全区统一认真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一是在用地审批中严格土地规划、计划审查,充分发挥规划、计划对建设用地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从供给数量、结构、供地方式、供给主体、供给时机等方面严格把握,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二是妥善处理保障与调控的关
系,在我区整体规划内优先保障市、区重点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城乡公共事业用地;三是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严把规划、计划的落实关。

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在建设项目预审时,从规划用途、用地规模、供地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严格把关。

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

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

第15卷第6期2000年12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 IN EART H SCIENCESVol.15 No.6Dec.,2000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X郭秀锐,毛显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875)摘 要:土地承载力是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

回顾总结了我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进展,将目前的土地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分为三类:根据环境因子潜力结构计算土地生产潜力的方法(包括环境因子逐段订正模型和气候因子综合模型)、根据植被潜力结构计算土地生产潜力的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并讨论了各类方法的使用范围、优点及局限性。

最后对土地承载力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要评述。

关 键 词: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土地生产潜力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2000)06-0705-071 引 言资源、环境、人口三者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骤增变得更为突出,由此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益发受到注目。

全球的土地资源生产能力能否满足未来人口的食物需求?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地为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所瞩目,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便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并迅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各类论著和研究报告数以千计,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1]。

该研究项目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委托,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历时5年完成(1986~1990)。

它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综合、协调、持续性为原则,从土地、粮食(食物)与人口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土地与食物的限制性;从可能性角度出发,回答了我国不同时期的食物生产力及其可供养人口规模,并提出了提高土地承载力、缓解我国人地矛盾的主要措施。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2]。

土地承载力综述

土地承载力综述

土地承载力文献综述目录一、国外研究综述 (2)二、国内研究综述 (4)(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5)(二)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 (8)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发展前景 (13)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早期有关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是与生态学密不可分的,最早应用在畜牧业当中。

随着用地需求的增加和土地供给量的减少,有关承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雨后春笋般展开,它由原始的力学支撑力发展到了自然系统当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就应运而生。

早在1758年,经济学家奎士纳(法国)在《经济核算表》中就已经开始研究经济财富增长与土地生产能力间的关系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提到启示性的作用[1]。

1826年,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尔萨斯(英国)在《人口原理》中的表述,就己经能够看到关于人口承载力概念的影子。

在他看来,一旦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等不到控制,难以适应该地区粮食增长的速度的话,自适应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如战争、瘟疫等就会发生其反作用力,促使人口数量的减少[2]。

伴随着土地资源的日渐退化和人地矛盾的日渐突出,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有关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1948年,William(美国)提出过土地向人们供给的粮食、住所的能力受到环境阻碍力对生物潜力限制的影响,也就是说土地向人类提供衣食住所的能力决定于土地的生产潜力,这是土地承载力最早的定义[3]。

1949年,Allan(美国)重新给土地资源承载力赋予了新的含义:一个区域在未来若干时间段内,土地质量没有退化的情况下,可以永久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的数量[4]。

七十年代以前的关于土地承载力定义,基本上都是对生态学中给出的承载力定义的扩展与延伸,在学者们对土地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的研究中,威廉·阿伦和威廉·福格特提出的计算方法是比较经典,影响较为广泛的。

1948年出版的《生存之路》一书中,威廉·福格特提出了计算土地承载力的公式,即C=B:E,C表示土地的负载能力,就是可以被土地养活的人口数量,B表示可以在土地产出的食物量,E表示区域环境阻力,就是环境因素对生产能力的限制程度[5],该公式可以表述为土地所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就等于该地区土地的食物产量和环境限制力的比值,该公式与现行使用的标准公式形式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Park R E B, Urgess, E W.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 logy[M ]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9 Vogt W. Road to Survival[M ]. New York: William S loan, 1948.
研究史(国外)
1948
1973
1995
1965
1980
研究史(国内)
• 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兴起于80年 代。
• 80年代初,宋健、田雪原等人分别 提出了我国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 数量。
研究史(国内)
•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 持,国内1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参加的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 研究》项目。该研究以土地资源-粮食生 产-人口承载的分析为主线,预测了全国 及各省、市、区未来2个时段内(2000年 和2025年)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到80年代 后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在中国全面 展开。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综述
目录
背景起源
1
研究史
2
研研究究现现状状
3
前景展望
4
背景
承载力一词原为物理力学中的一个物理 量,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 最大负荷。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 指标,以单位面积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潜力 作为计算基础,因此有的研究直接就称为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 余霜,李光. 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 岳晓燕,宋伶英.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 [3]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4]陈念平. 土地资源承载力若干问题浅析 [5]王书华,毛汉英.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 [6]罗贞礼.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国土资源导刊 (湖南), 2005, 2(2): 25-27. [7 陶在朴(奥地利).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145.
研究现状-特征
• (1)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 化 • (2)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指标体系 研究 • (3)研究对象的日益丰富化
研究现状-计算方法

土地生产潜力


载 力
土地资源承载
的人口数量
研究现状-计算方法
研究方法现状
研究方法
环境因子
植被潜力 结构
系统动力学
机理型模型 统计型模型 混合型模型 ECCO模型
前景展望
(1)土地承载力的“综合”研究
对于载体而言。土地不应仅局限于耕地, 而应是 包含园地、林地、城镇居民点、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土 地等在内的广义的土地。
对于承载物而言。土地问题是由人的社会、经济 活动所造成的,所以承载对象应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 济活动, 如承载的城市规模、经济产值、交通规模、 土地的纳污能力等, 而不仅仅是承载人口规模和人口 消费压力。
前景展望
(2)土地承载力的“支撑系统”研究
土地承载力研究面对的是“一个包括人口、资源、 环境在内的纷繁复杂的大系统”,为此,我们应充分 重视研究对象的系统属性,从综合的、动态的、反馈 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前景展望
(3)土地承载力的“类型”研究
在实践中发现某一类型区的特征和问题,针对 某一区域实施有的放矢的战略措施和对策。
[10Odum E P. Fumdamentals of Ecology[M].philadephia,PA:W B.Saunders,1971.
起源
土地承载力的思想渊源,最 早可以追溯到韩非的“民众财寡” 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适度人 口”。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 粮食、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 甚一日, 在人口急剧增长和需求迅 速扩张的双重压力下, 以协调人在1758年, 法国经济学家奎士纳在《经 济核算表》一书中便讨论了土地生产力与 经济财富之间的关系,这二者关系的提出, 为之后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启 示。 • 1921年, 帕克和伯吉斯提出了承载能力的 概念。根据他们的意见, 可以根据某一地 区的食物资源从而确定该区域能供养的人 口数量。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3)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延伸性不够
土地承载力研究仅限于土地资源的 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加强其它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性 的承载力的研究。例如:矿产资源承载力、 地理环境的人口承载潜力等方面。不能将 区域土地承载力系统作为一个孤立、封闭 的系统,应重视其开放性。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2)影像解译的参数标准不统一
现代技术如遥感(RS)、地理信息 系统(OrS)等广泛应用在土地承载力的 研究领域中。但是在对影像进行分析 解释时,人们的参照标准不一样,因 此其中必定会夹杂着不少人为主观因 素,同样的影像不同的人可能得到完 全相反的结论,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统 一标准,以便得到科学统一的数据。
瓦赫宁根模型 迈阿密模型
研究现状-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现状
土地承载力
耕地土地承载力
土地承载力
农用地土地承载力 城市土地承载力 生态用地土地承载力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1)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计算不够 准确。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 生产能力的计算和人均消费水平,对它 的影响因素较多,这部分计算不准确, 就会导致最终的结果不准确或者得到与 实际情况完全相反的结论。
(4)土地承载力的“预警”研究
“预警”是指辨别和排除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 现的非持续利用征兆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资源的 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前景展望
随着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日趋深入,在计算机支持 下,各类数理方法进入承载力研究领域,模式化趋向 日益普遍。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从早期的线性 规划模型,到现在广泛应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先后 出现了多目标规划模型、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目标规 划模型、门槛分析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等等,促使承 载力研究更加综合和深入。相信不久的将来土地承载 力研究一定会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