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细菌教案01702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及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掌握细菌在疾病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细菌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对细菌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探讨细菌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析细菌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细菌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了解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病毒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后的习题,重点复习细菌的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以及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如发酵食品的制作、洗手的重要性等,撰写一篇关于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的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真实、具体,能反映出学生对细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描绘细菌的主要特色2.经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断细菌的营养方式3.经过认识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可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亲密相关二、教材剖析1.教材内容剖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认识细菌有益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教材经过细菌发现的过程,说了然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亲密有关这一看法。
经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成立在周密的思想和精美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察看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察看到,教材经过《察看与思虑》让学生认识了细菌构造。
与动植物细胞对比较,细菌突出的特色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别的,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迅速生殖和形成芽孢等特色,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课要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构造特色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课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构造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散布广的原由。
4.课时安排: 1 课时三、教课准备准备细菌的形态、构造等图片资料,CAI 课件,显微镜,细菌永远涂片。
四、教课过程1.创建情形,激情导入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在你吃饭前,妈妈老是先让你洗手去,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经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领会到细菌其实不陌生,其实自己不时辰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认识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细菌的发现(1)过渡:为何我们不时辰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认识细菌呢?(细菌细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课本58 页~ 59 页,让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发现加速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度,从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进作用。
关于巴斯德实验,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议论、沟通见解)(3)指导学生认识巴斯德实验。
细菌 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案
导入:在大自然中,生活着一类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富饶的田野,还是我们的衣服、手上,到处都有它们的足迹,它们何动物、植物共同组成生物大军,使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
这类微小的生物是什么啊?
那么我们这节课近距离的走进细菌,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等知识。
板书:第二节细菌
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自学指导一:(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板书:1、细菌的发现
自学指导二:(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板书: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自学指导三:(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板书:2、细菌的生殖。
《第二节细菌》教案新部编本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二节细菌》教课设计教材剖析本节内容从细菌的形态、构造、生殖方式、营养方式、对自然界的意义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叙述了相关细菌的基础知识。
细菌是生物圈中数目最多、散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因为其个体细小,人们对其察看困难,认识甚少,但细菌存在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令人又确实感觉到它的存在。
在借助显微镜和图片认识细菌构造的基础上,经过与植物细胞构造的对照,知道细菌是与植物不一样的一个生物类群。
学情剖析经过前方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动物,掌握了细胞的基本构造;已学会初步的察看、剖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课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
固然学生对某些细菌惹起的疾病等有必定的认识,但对细菌的生殖、构造特色、营养方式的知识,缺少认识,难以理解,所以,鉴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记着细菌的形态和构造。
2、说出细菌是如何生活和生殖的。
3、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1、经过察看与思虑,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思想能力,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2、经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培育学生的推理计算能力。
感情目标1、经过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心主义看法去对待客观事物。
2、认识细菌与人类的亲密关系表此刻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进而纠正很多人误认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看法。
教课过程情形导入PPT展现资料:超级细菌有延伸全世界的趋向,我国也发现了三例感得病例。
这三个病例分别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福建省。
此中,两名宁夏病人当前已治疗康复,福建病人死亡。
发问:超级细菌是细菌吗?为何称之为超级细菌?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病从口入,所以吃饭前要洗手,其目的是讲究卫生。
初中生物第二节细菌教案
初中生物第二节细菌教案
课题:细菌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细菌的结构和生长方式;
3. 了解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4. 能正确使用实验方法观察细菌。
二、教学重点
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细菌的结构和生长方式。
三、教学难点
1. 细菌的分类;
2. 细菌的生长方式。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生物教科书;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片、盖玻片、双孔滑片、草地试剂、无菌培养基等;
3. 实验材料:细菌样本、色板、植物蔬菜等。
五、教学过程
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讲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单细胞、无细胞核等;
- 介绍细菌的分类:按形态分类、按生存环境分类等。
2. 细菌的结构和生长方式
- 讲解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 讲解细菌的生长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等。
3. 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 讲解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发酵、分解、制药等。
4. 实验观察细菌
- 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结构和生长情况;
-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实验材料。
六、课堂作业
1. 总结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描述细菌的结构和生长方式;
3. 分析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细菌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细菌的结构和生长情况,增强了他们对细菌的理解和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菌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运用实验设计、观察、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技能,分析巴斯德的实验。
2.通过观察与思考: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尝试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发现细菌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科学的研究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2、通过本节的学习,形成重要概念:细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细胞核,是原核生物,它们靠分裂进行生殖。
二、教学重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难点“观察与思考”活动: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提供了引起人患破伤风的破伤风杆菌的实例,可让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对破伤风杆菌的形态、生活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同时结合上一节中提到的知识“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
有的还需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本实例中的破伤风杆菌就对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的细菌的实例呈现。
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从细菌的发现史,可让学生了解巴斯德和巴斯德实验。
学生可运用实验设计、观察、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技能,分析巴斯德的实验,也为下阶段“食物保存”“食物腐败”等知识的学习提供实验依据。
3、在介绍细菌的结构时,教材的编写突出了直观性,一是文字的直观,一是图片的直观。
如“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从回忆“动植物细胞结构”入手,在观察时思考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细菌的结构特点,进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此外,教材在阐述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生殖时注重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1、课前分配学习任务: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并利用课前一分钟进行演讲。
《第二节 细菌》示范课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和技术的进步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难点: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比较细菌和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细菌的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演示动画资源、《【生物世界】科学家的故事——巴斯德》知识卡片资源、《知识解析】细菌的分类及结构(微课)》视频资源、《【知识探究】细菌细胞结构练习》交互动画资源、《【知识探究】细菌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结构异同比较练习》交互动画资源、各种各样的细菌系列图片资源、《【知识解析】细菌的分裂生殖》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细菌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有。
人体的皮肤上、口腔里,甚至肠道里,都有细菌。
高空、海底、寒冷的极地、很热的热泉中,均有细菌存在。
人类生活在细菌的汪洋大海中,但常常是“深在菌中不知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细菌。
【新知讲解】(一)细菌的发现细菌是怎样被人类发现的?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他是怎样发现细菌的?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有细菌这样一类生物。
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1632—1723)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微小的生物。
一次,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吃惊地看到许多小生物。
这些小生物呈杆状、螺旋状或球状;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
他把发现的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的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世人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仍不知道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例如,肉汤里就会自然形成细菌,使肉汤变质。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1822—1895)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由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第二节细菌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课题:《细菌》一、教学内容分析:《细菌》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知识: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
细菌是一类微小生物,它的发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显微镜的发明,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细菌有其独特的特征,在进化地位上十分低等,但由于细菌个体微小,适应力强,繁殖速度快,从而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并在自然界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材中依次展现了细菌的发现及细菌的来源、细菌的形态及结构及其生殖。
教学思路如下:二、学情分析:七学生学生在生活中对细菌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表述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通过学习活动认识细菌。
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知道了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本节进一步深入学习细菌相关内容。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细菌图片,归纳细菌的基本结构及无成形细胞核的特征,阐述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异同点,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辨别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发展演绎与推理、归纳与总结等科学思维。
3.通过观察大肠杆菌二分裂繁殖视频,阐明细菌的生殖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计算并构建大肠杆菌繁殖的数学模型,归纳出细菌繁殖速度快、数量多的特点,培养模型构建、分析归纳及合作探究能力。
4.通过对细菌科学史微课的学习,加深对科学家工作的认识,领悟科学精神,理解科学本质,认同技术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细菌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关注个人卫生,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帮助学生构建细菌的概念,深入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第二节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一、教课目标1.描绘细菌的主要特色。
2.试试经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断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经过认识发现细菌的过程,队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亲密有关的看法,认可科学的新发现是成立在周密的思维和精美的实验基础上的看法。
二、教课要点和难点1.教课要点细菌的主要特色。
2.教课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三、教课设计思路本设计侧重让学生理解细菌的主要特色,即细菌的形态、构造、营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色。
依靠学生对细菌已有的认识,指引学生思虑“ 细菌为何散布这样宽泛 ?”,并以此为主线睁开教课,教课过程环环相扣,螺旋上涨。
本设计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指引学生从细菌发现史获取感情的提高。
呈现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细菌形态。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和概括,指引学生认识细菌构造及细菌营养方式。
通过技术训练中的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生殖的特色,最后总结出细菌散布宽泛的原由 ( 个体细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目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挡力强等 ) ,与课前问题相响应,将知识深入提高,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教课准备常温下寄存 3 天的剩奶,常温下死亡 3 天的小鱼,常温下寄存 3 天的猪肉,反应细菌发现史的多媒体资料,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形态构造挂图。
五、教课过程教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内容展现:常温下寄存 3 天的剩奶,常依据生活常识回答问题 ( 学生温下死亡 3 天的小鱼,常温下寄存 3 天都知道翻开矿泉水瓶盖会闻到臭创建的猪肉。
味;少量学业知道是细菌惹起食品发问:发臭;但极少学生知道这些细菌是情(1) 装在矿泉水瓶里的这些食品都怎样产生的 )。
境,寄存了 3天,若翻开瓶盖,你会闻到什导人么气味 ?新课(2)这些食品为何会发臭,(3)这些食品上的细菌是怎样产生的?资料 l :利用 PPT介绍列文虎克和被故事深深吸引,随教师一起他发明的显微镜,要点介绍列文虎克发研究细菌的发现过程。
《细菌》教案(通用3篇)
《细菌》教案(通用3篇)《细菌》篇1第二节细菌课题:细菌(知识、能力、品德)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的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教材分析一、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二、难点: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板书设计示意框图(第一课时)第二节:细菌细菌的发现:法国人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叶绿体)、未成形细胞核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时序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一、情境导入:用生活实例引出细菌的发现:“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手上如果不洗,就会有许多细菌。
那么细菌又是从哪里来的?”二:课前预习:细菌个体是不是很微小,人的肉眼看得见吗?用什么仪器可以看见细菌?细菌很小,为什么分布却十分广泛?三、合作探究:1、提问:“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思考: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巴斯德要是没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能作出这个简单而精彩的实验吗?并指导学生和自己的学习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同知识的学习,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道理。
2、细菌的形态如何:“细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们能不能看见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指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指出:“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十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人的肉眼看不见细菌,只有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5)
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初二上)(5)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要紧特点;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估量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觉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进展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
4、强化振兴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重点和难点
1、细菌形状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有关细菌的形状、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永久细菌涂片。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 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及运动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
2、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导语:在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很多惨无人道的杀戮事件,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黑太阳731”部队的“细菌战”。
他们抓取了大量的中国人做活体实验,在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
那么,细菌究竟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结构?课件展示“想一想,议一议”。
提问:为什么伤口较深时才会感染破伤风杆菌,皮肤划破却不会呢?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细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2、新课讲授(一)细菌的发现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细菌个体是十分微小的,这么小的生物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呢?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
但是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还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后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课件展示鹅颈瓶实验。
提问:你能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吗?细菌来自于哪里?学生:细菌来自于空气中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教师:是的,巴斯德用事实驳倒了“自然发生说”。
同时,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并提出了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后人称作微生物学之父。
提问:从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教师: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来观察几幅图片:放大3000倍的细菌,放大70000倍的细菌,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看完图片资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细菌太小了。
教师:是,细菌的确太小了,虽然它很小,但是却有很多的形态。
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72内容,说一说细菌可以大致分为哪三类?并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完成下面一道思考题。
第二节细菌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特点。
2.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3.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难点1.芽孢是一个休眠体,易于孢子混淆。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师:在前面我们提到细菌和真菌是无处不在的,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细菌是怎样被发现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的发现过程及细菌的特性。
(二)新课讲授1.细菌的形态结构师:同学们知道第一个观察到细菌的人是是吗?生:列文虎克。
师:他发现细菌的过程大家知道是这样的吗?生: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雨水和牙垢等物质,发现了很多呈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有的单个存在,有的连在一起,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细菌。
师:列文•虎克观察到细菌后就有人对细菌出现产生来疑问,有的人认为是大自然产生的,少数的人认为细菌也是通过繁殖而来的。
两种说法争端不休,但是也没有具体的事例用来反对对方的观点。
直到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才得以说明,细菌是由原有的细菌而产生的。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个实验。
生:聆听讲解,感受前人的探索科学的精神。
师: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来自哪里?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生:空气中原有的细菌。
生: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肉汤的腐败是由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师:通过这个实验奠定巴斯德的生物学位置,称他为微生物之父。
同学们知道他的其他成就吗?生:发现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生: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生:巴氏消毒法。
师: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空气、水、土壤、人体体表及内部都存在,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到它?生:细菌的个体很小。
第二节 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
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和细菌的繁殖方式。
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学习细菌、真菌的形态特点以及繁殖方式的。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二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在这里可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和唯物主义教育。
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细菌的体型非常小,只能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
本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细菌没有细胞核,通过分裂方式生殖。
遇到不良环境的时候,细菌会形成休眠体即芽孢来度过不良环境。
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本章主要是带领大家进入微观世界认识微生物,细菌真菌在生物的分类中地位非常重要。
本课就是在学习了细菌真菌的群落特点和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对细菌加深认识。
二、教案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巴斯德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唯物主义精神。
2、通过对细菌结构的认识,掌握细菌的生活条件,从而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三、教案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案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案方法主要采用先学后教。
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预习,同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思考题。
思考题能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找出答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再通过提问学生答案以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再针对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讲解、分析。
在先学后教中渗透小组探究、讨论等合作性学习。
七、教案准备1、精心设计自学指导和自学流程2、准备细菌结构图片3、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源4、准备相应课后练习八、教案策略本节课采用以下教案策略:1、新课导入由于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细菌真菌的菌落等特点,但细菌真菌的差异远不止这些。
第二节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案第二节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形态结构。
2. 了解细菌的分类和繁殖方式。
3. 了解细菌的作用和危害。
4. 能够正确判断细菌的影响和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形态结构。
2. 细菌的分类和繁殖方式。
3. 细菌的作用和危害。
4. 细菌的影响和生活习惯调整。
三、教学重难点1. 细菌的分类和繁殖方式。
2. 细菌的作用和危害。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讨论和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加强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 你们知道细菌是什么吗?2.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细菌吗?3. 细菌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步骤二: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形态结构(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细菌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形态结构,并与学生进行讨论:1. 细菌有哪些基本特征?2. 细菌有哪些形态结构?步骤三:了解细菌的分类和繁殖方式(2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细菌的分类图和繁殖过程的动画,向学生介绍细菌的分类和繁殖方式,并与学生进行讨论:1. 细菌有哪些主要分类?2. 细菌是如何繁殖的?步骤四:了解细菌的作用和危害(2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向学生介绍细菌的作用和危害,并与学生进行讨论:1. 细菌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积极的影响?2. 细菌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危害?步骤五:细菌的影响和生活习惯调整(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提出以下问题:1. 我们在生活中如何预防细菌的感染?2.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不良习惯可能会导致细菌的繁殖?步骤六: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上课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
2. 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堂讨论和总结,并积极参与互动。
第二节细菌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二节细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二)教学难点
1.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学设计思路
着重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等方面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引导学生从细菌发现史获得情感的提升。
通过图片、模型、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
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细菌的形态结构,并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通
过图片、技能训练中的计算、兴趣小组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的生殖特点,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如外出吃饭时用水烫碗、手术
消毒等,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最后因引导学生分析细菌分布广泛的
原因,将知识深化提升,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教学过程。
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2)
[教师]
也确实是讲显微镜的发觉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这讲明技术对为他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先差不多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觉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储存酒和牛奶的是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因此他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学生3]:
[学生4]:
[学生5]
讨论1:细菌的结构特点是:具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叶绿体。有遗传物质──DNA。
[学生6]
讨论2:由于细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三、细菌的生殖
[互动4]
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如何样繁育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如何样繁育的?
[教师]
回答的专门好!巴斯德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巴斯德做了一个专门的曲颈瓶装置,使肉汤虽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曲颈瓶的弯曲处,四年过去,肉汤都没有腐败,从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先差不多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我们称那个伟大的实验为〝曲颈瓶〞实验。
教师小结
科学的进展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科学的新发觉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学生]
细菌由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DNA、鞭毛和荚膜构成。
[教师]
对,那个地点显现了几个新的词,鞭毛是细菌游动工具,也确实是讲鞭毛具有游动的作用。多数球菌无鞭毛,有些杆菌生有鞭毛,螺旋菌都生有鞭毛。荚膜是细菌细胞壁不处胶状的黏液层,对细菌有一这的爱护作用,具有抗吞噬作用和抗干燥作用。
教师出示植物的细胞结构图,要求学生上下桌相互讨论,找出植物细胞和细菌结构的异同点,后回答观看与摸索中的讨论1、2题
[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
第二节 细菌
授课时间
2017、10、10
授课班级
16级大专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出席人数
缺席人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细菌细胞的形式与构造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比较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形成合作意识、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分析
重 点
掌握细菌细胞的形式与构造
难 点
细菌细胞的特殊生活中实例理解记忆
课堂教学模式
( )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一、搜集整理,自主预学(课前)
二、问题诱导,引入新课(6分钟)
三、交流分享,重点讲解(15分钟)
四、补充总结,深化巩固(12分钟)
5、学以致用,拓展延伸(7分钟)
时间
安排
教 学 流 程 及 主 要 内 容
教法及教师活动
学法及学生活动
时间
安排
教 学 流 程 及 主 要 内 容
教法及教师活动
学法及学生活动
课前
6分钟
15分钟
【搜集整理,自主预学】
布置预习任务,学生自主预学本节基础知识。
【问题诱导,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
1、你们吃到的酸奶在食品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
2、是什么改变了它的品质和味道?
【自主学习 】
搜集整理细菌相关信息,熟悉教材,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自主式学习
【激情感悟】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在积极向上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探究学习】
1.反馈课前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3、你们在酸奶中看到了乳酸菌了吗?
4、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类似酸奶这样和微生物有关的食品有哪些?
【交流分享,重点讲解】
第二节 细菌
1、细菌细胞的形式
1、球状(球菌)
【有效备课,设计教学 】
布置预习任务
任务驱动法
【激发兴趣,明确任务】
问题诱导引入课题
任务驱动法
【精讲点拨,强调重点】
教师询问预习情况,鼓励学习通过本节课的交流、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